查文庫>[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關於民俗民風的作文彙編八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關於民俗民風的作文彙編八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一進五月,大街小巷就已經擺上了賣香包的小攤。五月初三、四的的四中巷就變成“香包街,”放眼望去,整個街道紅紅的一片,似乎映紅了半邊天。走近小攤,大大小小的香包以紅色為主,又夾雜有綠色的、黃色的、紫色的,灰色的等等;造型更是各異,有十二生肖、五毒、粽子、中國結、草莓、葡萄……;即便同是蛇,形狀也不一樣,有的似彎曲前行,有的抬頭吐芯,有的盤成一團,活靈活現,看起來都讓人害怕!媽媽卻告訴我,端午節帶上香包,再在香包裡填上由百草粉混合而成的香草,不僅可以驅趕蚊蟲,還可以佑護人一年安康。或許真有這樣的作用吧,這條小街上擠滿了前來挑選香包的男女老幼,吆喝聲、討價還價聲、發現喜愛的香包的驚叫聲……,使這條街市在這幾天熱鬧非凡。

  奶奶說,端午節是個早節。端午節這天早上,我才起床,便發現爸爸早已在門窗上插滿了艾草和柳條,據說從此蚊蟲就不敢進屋子了。端午節在吃食上最講究,飯桌上早已擺好了炸的酥黃的油餅,糖棗糯米糕,能醉人的莜麥酒麩子,然而我的最愛卻是粽子。拆開纏在粽子上的紅白細線,將粽葉一層層剝開,晶瑩的,粘粘的糯米糕就露了出來,有棗的、有豆沙的、有葡萄乾的、有五香肉的,蘸上蜂蜜,輕輕咬下一口,唇齒留香,讓人回味無窮!

  端午節是熱鬧的,也是甜蜜的,對於愛吃愛玩的我來說更是難忘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56個民族一家兄弟,愛我中華,愛我中華……”。家喻戶曉的一首經典之作,流露著一個國家,團結、繁榮、昌盛等。

  雲南有“彩雲之南”,“金屬王國”,“動物王國”……當然也是少數民族最多,鄉土民風忒別純的地方之一。比如德宏傣族,有景頗族,慄粟族,阿昌族,德昂族… 雲南只可會意不可言傳,需要切生去看,去聽,去感悟。應為雲南風景數不勝數,豐富多彩,就用德宏舉例詮釋雲南角落美。

  雲南德宏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有“孔雀之鄉”,“日光之城” ,小小城市,各種名族和諧,快樂,安定的生活。其中傣家人民辛勤勞做,長久以來,走了她們獨特的飲食文化,崇高的.信仰。 “ 金孔雀,展翅開,傣家的竹樓,傣家的小竹帽”…聽這首歌,我總會有身處其景,聽著娓娓動聽的葫蘆絲,看著溫文爾雅的傣家少女竹樓河邊一次次婀娜的舞姿。

  傣家,萬人狂歡“潑水節”,真的有非一般的感覺,這個節日有美麗傳說。潑水節向她們潑水,是發表對他人的美好祝福,樣樣好的意思。她們她們在歌在舞,她們名族獨特的舞姿,伴隨聖水,一起狂歡三天。驅走夏日的炎熱,迎來清涼夏日。 節日說了,下面說說吃的。首先呢想到吃的一馬當先的應該是烤乳豬,皮脆肉鮮,在家獨特沾水,風味十足,回味無窮。然而,薩斯這道美味佳餚也是當仁不讓的,她永遠吃不膩,吃了還想吃,爬朗菜,牛犢子果……

  一切的美,美在德宏,美在盈江,“三角梅之鄉 ”,美在勐弄,有原生態風景,有回味無窮的“勐弄山茶”勐弄山歌大賽,也在冉冉…… 民風民味,非一般感覺,身處其景,民情暖暖。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二十四,燒紙錢,接了祖,過小年”家鄉一直就有著這風俗,然而往年由於不太注意的緣故,總難窺全貌。世事變遷,倘不是我稍微對民俗產生了興趣,倘不是親族紛紛舉遷卻載不動先祖的牌位,可能我遊離於接祖文化之外的缺憾將永遠持續下去。

  中國人是一向規矩傳統的。也不知自哪個年代傳下來的,但祖祖輩輩都這麼做了,後人自然無權間斷或廢除,只管照舊就是了!

  中國人是很重情敬上的。沒有祖先輩,哪有子孫代。尊崇自己的先祖也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

  中國人是很迷信功利的。逝去的先人的靈魂總會圍繞在他生前的屋宅,後人去孝敬他們,自然就能夠得到庇佑的。

  中國人是很講究禮儀的。事關民族精魂的接祖之風變少不得一些必要的繁瑣,且每一節程式都賦予一定的意義。

  臘月二十四這一日的傍晚時分,家家戶戶都燃起香火,點響鞭炮。人們總是在家門口的空地上精心覓一處所在(決不能靠近草堆的),謹慎地將一疊早已裁好的草紙擺好,一大串或大或小(切忌響得不亮的假貨)的鞭炮栓在手中,點燃草紙,當他趨向旺盛的當兒,放響鞭炮。在一陣陣煙香瀰漫之中,彷彿現出了幾張張慈祥而又熟悉的臉影,正籍著飄飄的炮樂湧進了堂屋安身。紙燒得差不多的時候,要記住翻上一翻,任那騰起的灰燼夾著一絲鬼魅飛舞。這也算是把祖宗接進門了。於是,晚上的飯菜自然要別緻一些,平時捨不得吃的魚肉要拿出點,說是給祖先吃的,順便自己也可以解解饞。飯菜弄好了,要先給列祖列宗擺上三碗飯,三碗菜,三盅酒,三雙筷,且口中須唸唸有詞,大抵是懇請先祖回來過來賜福家人等語。然後才是家裡人吃飯。飯畢,撤下供臺上酒菜時定要等到飯桌上的收拾乾淨,否則便有不敬之嫌。大概從今日起,祖先們就在家裡“逗留”些時日了。確切地何時送行似乎很模糊,或許正月十五鬧元宵就是為他們餞行的儀式吧!

  “接祖”雖不是難事,但必須謹慎細緻。畢竟,其中每一舉動都意義非凡,都蘊著美的因子。“燃紙放炮”理所當然是為了驅邪避祟的,防止某些兇魂惡煞也混進了先祖們的行列,而據說先祖們雖亦是鬼魂,卻並不怕其後人的鞭炮。所以你大可不必須顧慮會驚跑你的上客,更何況,即使有特殊膽小的先祖,只要接進了門,自然會有美酒洗塵壓驚。做儀禮時,紙的放姿要齊整,燒的要穩妥,鞭炮燃得要利索,響得要脆利,似乎都要盡著順眼順心。否則便有了晦兆。然而,總會生出疑問:“炮仗煙火有時是抵不住煞氣重的鬼怪的,倒是“雞血糞汙”驅鬼最具法效,何不改用“雞血糞汙”?曰:不美甚矣!潑出了一堆觸目噁心,臭氣四溢的汙物,哪管得了鬼了,倒先將人自己給“驅”了。無論從視覺、嗅覺、感覺來說,這都是有違人性,絕不倡行的。我不由得又想起人的心靈在掙扎和抗爭的樣子了,大約是附帶痛苦的吧。“飯三,菜三,酒三,筷三”要求擺放得齊整上眼,力求顯出對稱美拉,至於何以皆為三?這倒讓我覺得愈鈍起來。從“三生三界”到“三綱三從”聯想開去。依然覓不出極佳的闡釋。權且謂之“傳統文化底蘊的習慣性使然”。

  敬祖孝宗本中華傳統的美德,“承之則榮,廢之則恥”。接祖程式做了,先祖接來了,便可以成全我們的孝道了,還能在心中政治總生髮出福佑祥安的幻願。值得樂而為之呀!當人的心中愉悅了,舒心了,滿足了,則定然是美善的無疑了。

  當然,一方水土,一處習俗,地大物博的祖國各地接祖風俗可能各有千秋,但都很鄭重則是無疑的。人們那不知所云的喃喃低語迸發自顆顆質樸敦厚的心靈,在芬芳的土地上靜靜流淌著,亙古不移。

  我的心緒在暮色煙火中變得虛無飄渺起來,似乎這接祖還接來了另外一種著實的存在——它不好定出名謂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媽媽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著冰櫃裡琳琅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

  回到家,媽媽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晚會。

  團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爸爸媽媽帶著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花園中心,抬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為什麼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後,我在網上閱覽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啊。

  以前,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還有這麼多的習俗和傳說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和文化習俗,中國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秘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的文明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的傳統習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今天,就讓我帶著你走進我的家鄉,領略一下那歷史悠久而傳統的習俗——搗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戶戶過春節時必吃的食物。搗年糕雖然看起來簡單,可是真正做起來卻是費時費力。

  村裡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從米缸裡取出來,浸泡在水裡,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徹底溼透以後,再把米撈起來過濾掉水分,晾一晾,然後才把這些米送到磨坊裡磨成米粉。接著把磨好的米粉倒進一個特製的桶裡,放到鍋裡蒸,待到廚房裡的蒸氣瀰漫著米香時,米粉已經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進木槽裡,用木杵用力地搗,使木槽裡的米粉變成膏狀,再用力,使那些膏狀物從一個方形的小口裡擠出來,鑽出長條,像是一條巨大的蠶從蛹裡爬了出來。邊上的婦女手裡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來,期間還要給它不斷地翻身,等年糕完全變硬之後,就可以裝入袋子裡儲存起來了。

  家鄉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剛成型時,還冒著熱氣,黏黏的,撒上一些紅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變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歡的吃法。也有人喜歡吃鹹的,放入榨菜絲包起來,這樣吃甜絲絲,鹹滋滋。

  搗年糕是我們家鄉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生活藝術。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家鄉濮陽,是一個年味非常濃厚地城市。

  濃烈地年味從臘月初八就瀰漫在城市地各個角落,煮香粥、購年貨、求平安……臘八節最重要地事情當然是喝臘八粥了。臘八粥主要是由大米、燕麥、花生等熬製而成,又香又黏,香飄滿堂。古時窮苦人家過年,家裡也沒什麼好吃地,只好一收缸底,把家裡能熬得都熬上,從而變成了臘八粥,這種習俗也流傳了下來。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年味漸漸就變濃了,祭神、買芝麻糖祭灶開始了。過了二十三,家裡人開始購置年貨,雞鴨牛羊豬肉大塊大塊地買回家,從此家裡一直漂浮著肉菜地香味。

  除夕真有趣。在外地工作地親人不論多忙都會抽空回家,吃頓團圓飯。那頓飯真是豐富啊——熱氣騰騰地餃子、清香四溢地鱸魚、色彩鮮豔地炒菜……大家喜氣洋洋地吃過團圓飯,就開始圍坐在電視機旁觀賞“春節聯歡晚會”,不過新年鐘聲敲響不能睡覺,全家人要一起守歲。黨你睡覺時,你會發現,枕頭下面已悄悄地藏好了幾百元大鈔,啊哈,那是爸爸媽媽給你地壓歲錢。把壓歲錢放在子女地枕頭下面,也是一種民俗,傳說壓歲錢會壓住妖魔,不讓妖魔靠近孩子們,如果不放壓歲錢,孩子就會被咬摸摸頭,從而導致高燒不止。

  大年初一更是熱鬧。長輩們開始串親戚,而跟著大人們地小孩子享福了。到了親戚家,不僅會吃到香甜地飯菜,還有收到壓歲小紅包。這天,親朋好友家地孩子們聚到一起,迎來了燃放鞭炮狂歡季,每個人都會拿出各式各樣地花炮一比高低,摔炮、擦炮、五響炮、煙花、旋轉小馬、煙霧彈……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春假地最後一個高潮便是正月十五鬧元宵了。這一天,熱鬧勁兒一點也不亞於初一初二。賞花燈、猜燈謎、鬧元宵,更有打扮得花紅柳綠地民俗秧歌隊,踩高蹺地,劃旱船地,鑼鼓喧天,熱火朝天!

  快樂地日子總是那麼短暫,春節匆匆地來,又悄悄地走了,我又在期盼著明年春節地到來……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每個民族的特點都不一樣,有豪氣樂觀的維吾爾族,還有好客注重禮儀的蒙古人,但是要說注重節日和規矩還要數回族了。

  回族的四個特點一飲食,二節日,三服飾,四建築。

  回族的飲食非常有特點和漢族不一樣,不能吃豬肉驢肉,只要飯菜中有豬肉驢肉都不吃,不管是再新鮮再美味。這就是恪守規矩的回族人。我們漢族人有大鍋菜,而回族的人和我們大鍋菜可以相提並論的就是粉湯。粉湯非常好喝,白菜、酥肉、辣椒一應俱全。

  回族的兩個重要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

  開齋節,可謂是最有特點的一個節日。開齋節一般都有二十九天到三十天,到了那一天先要去清真寺裡跪拜,然後家裡面有什麼好吃的可以捐獻給清真寺。凡是捐獻的人名字都會印在一個黑板上面。家裡還會在那幾天裡招待客人,親戚朋友越來越多越來越熱鬧。

  古爾邦節基本和開齋節差不多都要去清真寺裡跪拜但是不需要募捐而且日期也比開齋節短得多。

  回族人的服飾也是別有一番風味,他們有傳統小巧精緻的禮拜帽,帽子上的圖案各式各樣,有菱形花邊的,有像窯洞似的拱形。戴上了禮拜帽彷彿來到了印度,別有一番風味。回族還有禮拜時候才穿的長袍,穿上長袍戴上帽子相機了從印度穿梭到古代的人。

  回族人的建築也是獨具特色,清真寺藍色的寺頂上還有彎彎的月牙,在晚上月光下照耀的時候就像天上有兩個月亮。

  這就是回族人的民族文化,這就是注重節日和規矩的回族人。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8

  家族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臺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族規、族普,家族事務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言權,族內組織常常與鄉里政權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長或保長、甲長、集族權......

  襄樊民俗人生禮儀習俗

  婚嫁婚嫁是家族延續的重要環節,古人十分重視,禮儀甚繁,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6禮。襄樊舊時婚嫁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訂親首先,男方父母請紅爺(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則由紅爺將女方的“八字庚貼”(即寫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付男方。俗......

  襄樊方言

  天文地理曬老爺兒(曬太陽)蔭涼坡兒(蔭涼地)旋磨風(旋轉風)麻風雨(毛毛雨)飄潑桶倒(大暴雨)下罩子(霧)天道(天氣)月黑頭(黑夜)撂天地兒(野外)緊高頭(最高處)緊裡頭(最裡邊)挨根兒(附近)這兒嗨兒(這裡)那兒嗨兒(那裡)哪兒嗨兒(哪裡)床頭起(床根前)牆根□(底下)(牆根下)末腦篤兒(末尾)......

  襄樊民俗大觀

  家族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臺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族規、族普,家族事務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言權,族內組織常常與鄉里政權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長或保長、甲長、集族......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婚嫁是家族延續的重要環節,古人十分重視,禮儀甚繁,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6禮。襄樊舊時婚嫁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訂親,首先,男方父母請紅爺(媒人)到 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則由紅爺將女方的“八字庚貼”(即寫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付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