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品】科學教案彙總5篇

科學教案

【精品】科學教案彙總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

  2.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二)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1.檢查學生帶來的玩具。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是什麼玩具?

  2.學生研究自己帶來的玩具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1)教師說說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帶來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們是什麼材料做成的?4人小組共同研究,將研究的結果記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樣的方法研究教室裡的物品以及你平時見過的物品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學生可以下位到教室裡的各個角落去研究。

  3.小組彙報。

  鋼鐵、不鏽鋼、塑膠、木塊、布、玻璃、紙……

  4.指導學生將自己發現的這些材料分類,分類的標準學生自定。

  (三)課後作業。

  課後研究家裡的物品都是些什麼東西做成的?

科學教案 篇2

  大班科學:動物怎樣過冬

  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

  2、幼兒能大膽選擇並講述選擇的理由。

  3、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

  活動準備:

  操作卡人手一份、小動物圖片若干、課件、投影儀、沙包、枕頭、南飛標記。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興趣。

  1、(放映幻燈片)“圖片上是什麼季節的景色?”(冬天)“冬天的天氣怎麼樣?”(很冷)“冬天我們是怎樣過冬的?”(穿棉衣、開空調、取暖器、常在室內活動、加強鍛鍊等)

2、“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幼兒講述)總結:動物過冬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冬眠過冬,儲食過冬,南飛過冬等,分別解釋。

  二、幼兒操作。

  (放映幻燈片)“這裡有幾個動物,我們來認識一下(螞蟻、松鼠、天鵝、燕子、熊、烏龜),請小朋友猜一猜這些動物分別是怎樣過冬的?想好以後把這些小動物貼到操作卡中,在操作的時候想一想你選擇的理由。”

  三、講評。

  1、“請你拿好你的操作卡,來講一講你的選擇”(投影儀中展示)“你為什麼認為這個動物是這樣過冬的?”(幼兒講述)

  2、總結:(放映幻燈片)熊和烏龜都是冬眠過冬的,因為他們在冬天來臨之前吃大量的食物,整個冬天他們就可以睡覺,不吃東西了,還有一些其他的動物像蛇、青蛙、蝙蝠、刺蝟都是冬眠的動物;螞蟻和松鼠是在自己的洞裡過冬的,因為冬天出去找食會很冷,所以提前把整個冬天的糧食準備好過冬,還有兔子、小蜜蜂都是儲食過冬的;因為天冬天的時候南方比較暖和,所以天鵝和燕子會選擇南飛過冬,除了天鵝和燕子會南飛過冬,還有很多候鳥會南飛,像杜鵑、大雁、黃鸝、丹頂鶴,他們都是隨著氣候的變化而遷徙的鳥。

  四、拓展知識。

  “我們再一起來看一看小動物過冬的方式吧!”(播放課件)

  五、遊戲的方式鞏固知識。

  介紹玩法:三種東西(枕頭、沙包、南標記)分別是三種過冬方式,幼兒隨意挑選一張動物圖片,然後選擇相應的過冬方式,選擇正確有獎品。

  六、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在操作區中投放操作卡和動物圖片。

  2、在科學區中投放動物過冬的圖書。

 幼兒園大班科學優質課:動物的防身絕招

  預設目標:

  1、發現動物為了生存而採取的幾種自我保護方法。

  2、萌發探索動物奧秘的興趣。

  3、透過身體表演進一步加深對動物自我保護方式的認識。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音樂。

  2、小動物頭飾,用縐紙編成的“尾巴”,吸吸果凍瓶4個。

  活動過程:

  一、遊戲:捉迷藏。

  1、我們一起來玩個捉迷藏的遊戲,我數1、2、3小朋友躲起來。

  2、討論:為什麼有的小朋友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我找不到?

  3、師小結。

  二、隱身妙招

  1、瞭解小動物的隱身妙招。

  師:小動物們也在捉迷藏,請小朋友仔細找一找,然後告訴大家你找到了什麼動物,它躲在了哪裡?

  (觀看課件:枯葉蝶飛到樹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鑽到草叢中的動畫。)

  2、 身體表演:枯葉蝶飛到樹枝上。

  蜥蜴趴在土堆上。

  青蛙鑽到草叢中。

  3、這些動物有什麼樣的保護自己的本領?

  小結:隱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動物為了保護自己更好生存,它們身體的顏色與斑紋,與它們生活的環境十分相近,用來隱蔽自己不被敵人發現。

  4、啟發幼兒講述還知道哪些動物具有隱身的本領?

  三、討論動物的防身絕招。

  1、你知道動物還有哪些保護自己的方法?

  2、觀看課件。在觀看前提出要求“注意裡面都有哪些動物,它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

  提問:你看到了哪個動物,它是怎麼保護自己的?

  (講出一種,點擊出現相應字寶寶和相應動物的頭像)

  盔甲:烏龜

  硬刺:刺蝟

  快跑:鹿

  自切:壁虎

  臭氣:黃鼠狼

  裝死:狐狸

  3、討論:還有哪些動物也用同樣的方法保護自己的?

  小結:小動物們很聰明的,想了許多辦法來保護自己,有的----有的---- 等。它們真是能幹的小動物。

  四、表演防身術。

  教師出示各種動物頭飾,幼兒回答是誰?是用什麼方法保護自己的?

  現在我們來玩個遊戲,小朋友可以變成任何一種小動物,戴上頭飾跟著音樂玩一玩,咦!怎麼了?老虎出來了,怎麼辦呢?你就要用你變的小動物的方法來保護自己,看誰模仿得最像!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多變的天氣》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觀察氣象的興趣。

  2.瞭解常見的天氣情況,並知道透過哪些途徑可以瞭解天氣情況。

  3.知道氣象與我們生活的關係,嘗試設計氣象預報表。

  活動準備

  課件、表格

  趣味練習

  活動過程

  一、瞭解氣象與軍事的關係。

  1.讓幼兒先來欣賞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裡有個非常聰明的人叫諸葛亮,他利用天氣在3天時間造了10萬支箭,是怎麼辦到的呢?

  2.讓幼兒透過故事思考諸葛亮是怎麼知道會有霧天呢?

  二、瞭解常見的和惡劣的天氣情況,並知道透過哪些途徑可以瞭解天氣。

  1.除了霧天,你們還知道哪些常見的天氣?

  2.瞭解一些惡劣的天氣情況。並觀看課件。

  3.你們是怎麼知道天氣情況的?

  (簡訊、電視、報紙等)

  4. 欣賞一段天氣預報,瞭解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

  (天氣、溫度、穿衣指數等)

  四、瞭解天氣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趣味問答

  教師: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大的關係,今天我就要考考你們。

  (1)高溫天怎樣避暑?

  (2)雷雨天怎樣維護自身?

  (3)雨天出門準備些什麼?

  五、嘗試設計氣象預報表

  1.教師: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應該關心天氣情況,根據天氣變化學會維護自身。

  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氣、溫度、溫馨提示3欄。

  2.請小朋友來當一當氣象員,在表格上記錄一下天氣。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影子

  一、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2、初步瞭解影子的作用,引發對這一自然現象的興趣。

  3、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操作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求知慾望。

  二、活動材料:

  1、彩色紙剪的各種物體形象,立體玩具和影子棋盤。

  2、白紙、手電筒、膠水若干,記錄紙人手一份。

  3、無影燈圖片若干張。

  三、活動過程:

  1 以談話活動“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兒探索慾望。

  師:你知道影子是什麼樣的`嗎?

  師:今天我們準備了四組材料玩影子,而且這四組材料都不一樣,你可以選擇喜歡的材料玩一玩、畫一畫,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2、幼兒操作玩影子,瞭解影子與光線的關係。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個別幼兒演示並介紹記錄結果)

  師:(整理記錄)當光線位置變化了,影子會變;當物體位置變化了,影子同樣會變。

  (示圖一)當光線位置較高時,影子就短。這是因為物體阻當了較少的光線。

  (示圖二)當光線低斜時,影子就長。這是因為物體阻當了更多的光線。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玩“影子棋盤”。

  玩法:幼兒兩人一組,分別選擇紅方、藍方。輪流把中間的水彩筆的影子照在對方的棋盤標誌上,影子的最遠處停在不同的標誌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數,比一比誰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種運用。

  師:影子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對人們的生活有什麼作用?我們什麼時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動:踩影子。

  6、親子活動:製作影子鍾

  四、注意事項

  為了活動的效果,活動教室的窗戶最好用防紫外線的窗簾進行遮擋。

  五、知識背景材料:

  影子產生條件:物體擋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當光線低斜時,影子就長。這是因為物體阻當了更多的光線。

  當光線位置較高時,影子就短。這是因為物體阻當了較少的光線。

  探索求知:資訊是如何傳遞的

  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的從不同途徑、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傳遞資訊,

  2)幼兒在活動中瞭解資訊傳遞的不同渠道,學習使用不同的資訊工具。

  2、 活動準備:幼兒透過查詢、採訪等方式瞭解相關知識。

  3、 活動過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資訊傳遞的方式。可啟發幼兒從物體發訊號、用聲音發訊號、用文字發訊號等幾個方面考慮。如:透過手勢、旗語、煙火等物體發訊號;透過吹號、打鈴、敲鼓、廣播電話等聲音發訊號;用信鴿捎帶、郵局傳遞、發傳真、發電子郵件等多種文字形式發訊號。

  2) 教師配圖講述有關人們傳遞資訊的故事。如:古時候長城的烽火臺上燃煙火傳遞敵情;抗日戰爭時期,用放倒訊息樹的辦法報告敵人的去向等。

  3) 討論:現在人們怎樣傳遞資訊?引導幼兒瞭解常用的通訊工具。

  4) 組織幼兒玩通訊遊戲傳電話:教師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向每組的第一個人說一句悄悄話,開始後,再一個一個的往後傳,各組最後一個報告電話內容,傳的又快又準的一組為勝。

  4、 活動延伸:

  1) 組織幼兒自己操作電腦。

  2) 在活動區內提供半成品材料,學習製作這些通訊工具,為幼兒開展角色遊戲提供道具。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螃蟹

  課題生成:

  在主題活動《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中,我們從小班起重點介紹地球七的動物。於是幼兒、老師共同收集了幾種動物如兔子、金魚、寄居蟹,幼兒對這些活生生的動物很感興趣。

  “菊香蟹肥”的時節,幼兒都吃過螃蟹,他們帶來了蟹殼,他們說:熟螃蟹是紅色的。因為螃蟹的大鉗子要夾人,父母都不讓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兒卻有著強烈的興趣。於是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為幼兒提供條件,創造機會讓他們探索。

  活動目標:

  1、充分體驗探索活動的快樂。

  2、瞭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學會一些簡單的觀察方法。

  3、激勵幼兒勇敢探索,積累一些生活經驗。

  活動準備:

  1、四十隻小螃蟹,兩隻大螃蟹。

  2、二十隻小塑膠箱,四隻大塑膠箱。

  3、夾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問:你們知道螃蟹嗎?(知道)在家裡爸爸媽媽讓你們玩嗎?(不)為什麼?

  幼兒l:因為螃蟹兇。

  幼兒2:它有大鉗子。

  幼兒3:要夾人。

  2、教師說:今天教師和你們一起玩螃蟹好嗎?(好)不過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鉗子。

  幼兒觀察螃蟹:

  幼兒1,只看不動手。

  幼兒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兒3,用手碰一下馬上縮掉。

  幼兒4,拿起一旁的筷子夾著玩,夾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兒坐在地毯上。

  教師問:玩得快樂嗎?(快樂)

  教師說:小動物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它是我們的好朋友。

  教師又問:螃蟹長得什麼樣子?

  幼兒自由談,教師巡聽。

  幼兒1,背上有殼,是灰黑色的。

  幼兒2,有眼睛,燒熟了是紅色的。

  幼兒3,有三隻腳。

  幼兒4,不對,有四隻腳。

  4、教師說:螃蟹到底有幾隻腳?大家去數一數。

  5、教師示範,戴上手套捉起螃蟹點數。

  教師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裡,仔細看看螃蟹底部是什麼樣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活動中幼兒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動中老師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從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學習一些科學知識,使他們在以後的探索活動中更加聰慧。

  不過在活動中覺得“數活螃蟹腿”這個環節較有難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後進行。

  專家點評:

  把本活動列為生活活動,可能更加貼切。從整個過程看,並沒有什麼太難的知識點,但教師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體現的是大班幼兒應有的求知學習慾望,這一點,是值得大家借鑑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不一定每次都有眾多的難點要突破,只要能激發求知慾望,萌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

  反思與討論:

  這個活動曾為小班設計,現設計為大班活動,你認為還應做哪些修改與補充?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瞭解蝸牛的外形特點及簡單的生活習性。

  2.能大膽提問和表達,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3.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樂。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觀察記錄本

  活動過程:

  一、引發問題,激發孩子仔細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老師:我發現孩子們對蝸牛特別感興趣,你覺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問題?

  幼兒:我想知道蝸牛的背殼有什麼作用?

  幼兒:我想知道蝸牛的眼睛在哪裡?耳朵在哪裡?鼻子在哪裡?蝸牛有牙齒嗎?它怎麼吃飯的?

  幼兒:蝸牛有腳嗎?如果沒有腳,那麼它是怎麼走路的呢?

  (老師的思考:孩子們提出來這麼多有趣的問題,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把蝸牛擬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體功能進行比較,想進一步瞭解蝸牛的身體特徵和生活習性。而且這些問題還真的難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閱資料才能得到答案。綱要也指出:在科學活動中要讓孩子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我何不把問題又拋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呢)

  老師:老師對小朋友提出的這些問題也很感興趣,那我們以後天天早上都去觀察蝸牛,看看蝸牛五官到底在哪兒?再仔細觀察蝸牛的沒有腳是怎麼走路的?我們要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上,觀察完後我們要一起分享,看哪個小朋友的發現最多。

  二、幼兒觀察活動。教師引導幼兒帶著問題進行有意觀察和簡單記錄。

  老師:孩子,你看到蝸牛的頭了嗎?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嗎?

  幼兒:老師,我只看到一個背殼,沒有看到蝸牛的頭。

  老師:那再等等看,可能蝸牛一會兒就會伸出頭來的。

  幼兒:老師,我發現蝸牛把頭伸出來的時候頭上還有兩個小黑點。

  老師:真的有,看仔細了,長在頭部的什麼地方,是什麼樣子的,趕快把它記錄下來吧。

  幼兒:老師,我發現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白色的印子。

  老師:真的,觀察得真仔細,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其它的蝸牛爬過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條白色的印子呢?

  幼兒:好的。

  幼兒:老師,我發現蝸牛真的把我們的菜葉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見它們是怎麼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見它在那兒趴著,喝完牛奶後我再看的時候就看見菜葉上有一個洞了。

  幼兒:老師,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蝸牛的時候,它就把頭縮排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師:那趕快把這些現象記錄下來,以後和小朋友交流,看他們是否有一樣的發現。

  (由於有了明確的觀察目的,孩子們的觀察非常仔細和耐心,除了晨間活動我組織去觀察以外,個別孩子自由時間也去觀察,下午放學的時候也會去觀察,而且觀察一次都要持續很長的時間,還一邊觀察一邊和同伴說著自己的發現。)

  三、梳理交流,瞭解蝸牛的外形特點,引導幼兒透過各種渠道解決其它問題。

  老師:你們觀察到蝸牛是什麼樣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長在哪兒?

  請幼兒拿著自己的觀察記錄本上來和小朋友進行交流。

  (幼兒有的畫出來一個圓形的貝殼,有的畫出來露出頭的蝸牛,還有觀察得更仔細的孩子還畫出了蝸牛貝殼上的一些花紋。幼兒普遍在露出的頭上畫了眼睛和嘴巴。觀察得細緻的幼兒孩子頭上畫了兩個觸角。有的幼兒還和小朋友分享了蝸牛走路的動態,爬著一動一動的就往前了)

  老師:小朋友還有什麼問題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來,看其它小朋友有沒有答案。

  (孩子們提出了沒看到蝸牛怎麼吃東西,怎麼聽聲音,背殼有什麼用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但是透過觀察也沒有得到答案。)

  老師引導:孩子們,你們提出的蝸牛怎麼看、怎麼聽、怎麼吃東西的這個問題我也不太清楚,你們覺得可以透過哪些方法來得到這些答案呢?

  幼兒:上網查詢、問爸爸媽媽、看書。

  老師:那我們就分頭去查資料,明天我們再來交流好嗎?

  四、分享交流,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

  老師:你們的問題找到答案了嗎?答案是什麼?你是怎麼找到答案的呢?

  幼兒:我爸爸給我做網上查了的,我爸爸說蝸牛的視力很差,只能看一點點地距離。

  幼兒:蝸牛走路的時候是爬著走的,它會分泌粘液,讓路溼一點,這樣爬著走就不傷身體了。那個白色的印子就是蝸牛分泌的粘液。

  幼兒:蝸牛的背殼是保護的作用,它怕光和壞人,看到強光或者危險的東西就把頭縮排去。

  幼兒:我媽媽說蝸牛有它們自己的語言,碰碰觸角就表示它們在說話了。

  老師:小朋友都說出來自己的答案,真能幹。接下來我們給蝸牛朋友畫個像,把我們知道的都告訴別班的小朋友好嗎?

  老師和幼兒一起製作展板:我們的蝸牛朋友。

  活動反思:

  教育內容的生成應基於孩子的問題需要。孩子們的在觀察蝸牛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說明孩子們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援與幫助,這時如果老師視而不見,那麼就會錯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透過對孩子問題的分析和思考,確定生成蝸牛這個主題的教育活動,我覺得能夠發展孩子的細緻觀察能力,激發孩子的探究慾望,而且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大膽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師採取的行為策略應有利於孩子目前問題的解決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在孩子們提出了有關蝸牛的若干問題之後,我採取了三個策略來解決問題。首先我選擇了採取了激發孩子仔細觀察這樣一個策略。這一策略主要是發展細緻觀察、帶著問題去觀察的能力,這樣的有意識的觀察是優良的學習品質,對孩子解決目前問題和今後的成長非常有幫助。第二,我採取了讓孩子主動尋求答案的策略。這一策略主要是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的資訊社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孩子們除了觀察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資源來解決這個問題。透過這一策略可以發展孩子用多種方法大膽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個採取的策略是幼兒大膽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們透過自己的觀察,對蝸牛有了自己的認識,產生了表達和分享的需要。於是我就採取了這一策略。這一策略的產生是為了讓孩子在分享活動中充分表達和聆聽別人的答案,發揮同伴互助學習的作用,對發展幼兒語言傾聽與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有促進作用。這3個策略的解決既有利於目前問題的解決,又有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需要。

  教師隱性地指導是為了突出孩子主動地學習。在本次活動中,幼兒獲得的有關蝸牛的知識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透過觀察和詢問得到答案的,這樣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孩子的主體性,使他們成為問題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進了幼兒的探究意識和能力的發展。在本次活動中,老師的作用是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了觀察和交流的平臺,發揮的是隱性指導作用,重在激發和調動幼兒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孩子體驗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感受其中的快樂。

科學教案 篇4

  目標

  1.喜歡水果,能正確說出幾種常見水果的名稱,並瞭解其典型特徵。

  2.認識幾種比較特別的水果,感知水果的多樣性。

  準備

  1.請每位幼兒帶1―2樣水果來園,盛裝在大籃子裡或用一塊大布蓋好。

  2.各種水果的圖片或照片若干。

  3.各種水果的粘紙(數量略多於幼兒人數)。

  4.裁剪好的做相框用的各種彩色紙條。

  過程

  1.瞭解水果的外形特徵。

  ――以水果照相館的情景匯入,引導幼兒看看哪些水果來拍照了。

  ――請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蘋果、桔子、香蕉、梨等),鼓勵幼兒正確說出其名稱,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水果的典型特徵。如:我們來看看,XX小朋友帶來的是什麼水果? (蘋果)和蘋果娃娃問個好吧!蘋果娃娃長得什麼樣?有誰吃過蘋果?蘋果是什麼味道的?我們給蘋果娃娃拍個照吧! (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做照相機的樣子)

  ――向幼兒介紹幾種比較特殊的水果,如獼猴桃、芒果、椰子等,讓幼兒知道這些水果的名稱。如:這位水果娃娃是誰?(獼猴桃)你們願意和它握握手嗎? (感受獼猴桃表皮的粗糙和毛茸茸的特徵)

  2.扮演水果娃娃。

  ――請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水果粘紙粘在額頭上,扮演自己喜歡的水果,拍一張“集體照”。

  為“水果”照片製作相框。

  ――照片“沖印”好(出示各種照片或圖片)後,激發幼兒產生為水果製作相框的願望。

  ――幼兒製作,教師個別輔導,提醒幼兒貼上時不要把水果蓋上,只裝飾邊緣。

  ――把製作好的相框佈置在活動室牆面。

  建議

  1.常見的水果和比較特殊的水果具有地域,性和相對,性,如芒果、椰子在海南是常見的水果,而到了北方就成了比較特殊的水果了。

  2.現在的幼兒知識經驗都較豐富,介紹常見的水果可由幼兒自己來介紹。

  當幼兒介紹自己拿來的水果時會有一種自豪感。

  3.活動可延續為一個半日活動。前半部分介紹各種水果,儘可能讓幼兒充分了解;後半部分讓幼兒為水果照片製作相框,用來佈置和裝飾環境。

  4.若照片較難收集,可用各種畫報或宣傳廣告圖片來代替。

  5.將帶來的水果儲存好,以便下一個活動繼續用。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知道陀螺在旋轉時,陀螺面顏色會發生“色彩的變化”,知道“紅黃藍”三原色的存在。

  探索發現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色彩的變化,發現“紅黃藍”三種顏色分別兩兩混合,會出現新的顏色。

  體驗陀螺旋轉的樂趣,感知陀螺變化的奇妙。

  【活動重點】

  活動重點:探索發現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簡單的顏色變化,知道“三原色配色”的存在。

  活動難點:大膽猜測陀螺旋轉時,表面圖案發生變化的原因。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進行過陀螺上的點、線的實驗。

  物質準備:在圓心打好孔的圓形陀螺面,用樂高積木做出的陀螺。

  【活動過程】

  匯入部分

  幼兒進行組裝樂高陀螺,並自由玩陀螺。

  指導語:之前我們用樂高積木的齒輪、軸,組裝成一個有趣的陀螺,你們還記得應該選用哪種規格的齒輪?齒輪應該放在什麼位置?開始玩陀螺吧。

  引導幼兒觀察陀螺旋轉時,表面發生的變化。

  提問:老師為我們齒輪穿上了新衣服(有圖案的圓形面),誰願意幫我轉動它?在陀螺旋轉時,你發現了什麼?它的圖案會產出變化嗎?

  基本部分

  1. 引導幼兒探索單色陀螺旋轉時,陀螺面的變化。

  (1) 幼兒拿出一張陀螺面,進行塗色。

  指導語:拿出一張陀螺面,在上面塗滿自己喜歡的一種顏色。

  (2) 幼兒分別轉動陀螺,觀察交流單色陀螺在旋轉時顏色的變化。

  提問:我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現象?顏色有變化嗎?

  2. 幼兒旋轉“雙面雙色陀螺面”,觀察陀螺面的變化。

  (1)幼兒將陀螺面對折,在兩邊塗滿分別塗紅色和黃色。

  指導語:我們在陀螺面上,一半塗滿紅色,一半塗滿黃色。

  (2)請幼兒大膽地猜測結果,並進行實驗。

  指導語:它在旋轉時會看到另一種顏色,紅色和黃色能看到深橙色。

  (3)拿出兩張白色陀螺面,分別塗上“紅色+藍色”、“黃色+藍色”。

  指導語:他們在旋轉時,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紅色和藍色的陀螺面,變成了淺紫色,黃色和藍色會變成淺綠色。

  (4)教師簡單講述“黃紅藍”三原色,並聯系生活。

  指導語:“紅黃藍”是顏色的三原色,它們混在一起,會出現新的顏色。還記得我們之前玩超輕黏土、用水粉顏料畫畫嗎?兩種顏色混在一起,會產生新的顏色。

  引導幼兒大膽猜測陀螺旋轉時,表面圖案發生變化的原因。

  引導語:為什麼陀螺在旋轉時,上面的圖案會發生變化嗎?還記得我們看的“手翻書”嗎?每一張上面都有圖案,快速翻動圖書,圖案就會連線上,變成動畫。這個陀螺的旋轉,也是一樣的情況。

  拓展與應用

  後續的活動開展,可以針對我們在教學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發現的科學原理進行延伸,教師提供豐富的材料投放在科學區,引導幼兒繼續進行探索,支援和鼓勵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問題的答案。

  可以從“發現有趣的視覺暫留現象”、“顏色三原色的配色”兩方面入手,拓展活動領域,主要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應用到以後的科學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