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學計劃>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集錦15篇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集錦15篇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此時此刻我們需要開始制定一個計劃。計劃到底怎麼擬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

  一、教材分析

  二年級下冊教科書由“力與形變”、 “春和夏”、“土壤與動植物”、“位置與方向”和“我們的校園”五個單元組成原則上每課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

  本冊共有14課:《推力和拉力》、《改變物體的形狀》、《可伸縮的橡皮筋筋》、《春天來了》、《做個綠色小使者》、《炎熱的夏天》、《尋找螞蟻的家》、《給小草安個家》、《種豆子》、《描述方向》、《確定位置》、《做個小導遊》、《製作校園模型(一)》、《製作校園模型(二)》

  本冊主要圍繞七個主要科學概念,將物質科學中的力的作用以及位置和方向、地球與宇宙科學中的季節變化現象以及土壤與動植物、生命科學中的植物生長、技術與工程領域中的工程設計思想的部分內容設計為“力與形變”、 “春和夏”、“土壤與動植物”、“位置與方向”和“科學擂臺--我們的校園”5個單元,力求從學生的視野和生活經驗出發組織學習活動。

  二、學情分析

  1.思維層次和行為習慣

  經過一個半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書為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二年級的學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遇事很容易衝動,活動的自覺性和永續性都比較差,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另外,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具有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特點,在活動過程中需要透過不斷巡視來關注學生的觀察體驗進展,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如遊戲、積分、獎勵)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觀察體驗等活動。

  三、教學目標

  1、力與形變單元將引領學生透過各種探究活動感受和建構推力、拉力,從而認識到力作用於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春和夏單元幫助學生認識春夏的顯著特徵及春、夏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3、土壤與動植物單元初步瞭解如何種植樹木的基礎上,以學生熟悉的土壤為研究物件,使學生在親歷觀察、種植的過程中發現生物生長髮育中的變化,體會到土壤裡動植物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4、位置與方向單元引導學生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向,並鼓勵學生在活動中交流合作的同時,瞭解生活中很多時候需要有效的描述位置,同時培養學生空間認知的本領和空間的整體想象能力。

  5、科學擂臺—我們的校園單元統整“位置與方向”“力與形變”等單元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在正確調查校園建築、樹木、道路等物體方向和位置的基礎上,繪製校園平面圖,並使用橡皮泥、硬紙殼等材料製作校園立體模型,鼓勵學生細緻調查、大膽設計、勤於動手、勇於創新。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型別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備註

  1、推力和拉力

  2、改變物體的形狀

  3、可伸縮的橡皮筋

  4、春天來了

  5、做個綠色的小使者

  6、炎熱的夏天

  7、尋找螞蟻的家

  8、給小草安個家

  9、種豆子

  10、描述方向

  11

  11、確定位置

  12、做個小導遊

  13、製作校園模型(一)

  14、製作校園模型(二)

  15、整理與複習

  16、整理與複習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2

  一、教材內容概要: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含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共約32課時,再加上彈性內容和複習檢測約20課時,本學期授課時間約為52課時。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透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透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系統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透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透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二、本冊教學目標:新課標第一課

  1、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體包括: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數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數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3、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資料,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三、主要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

  放大鏡、綠豆種子、塑膠種植盒(杯)、塑膠調羹、紙巾、水桶、滴管、大頭針或剪刀,蚯蚓、土壤、長方形木盒或塑膠盒。

  做生態瓶的容器(每組一個,可以是大的飲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和小石子、小鏟、漏網等工具,大玻璃水箱(每班一個)、小魚若干,水草若干。

  2、第二單元“光”:

  手電筒、小長方體、紙屏,簡易的日影觀測儀,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空心彎管和直管,小鏡子、製作簡易潛望鏡的材料。

  小鏡子、凹面鏡、凸透鏡,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摺做成紙袋,溫度計。

  製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紙盒、泡沫塑膠或棉花、能裝水的塑膠袋或短一點的飲料瓶、玻璃片或塑膠薄膜、盒蓋、黑色紙、鏡子或錫箔紙)。

  3、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風景照片、中國和世界地形圖(或地形地球儀),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體課件。

  小岩石塊、酒精燈、鑷子、燒杯、水,石膏粉、豌豆種子、小碗或盤子,塑膠瓶、碎磚塊。

  新鮮溼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牙籤、放大鏡、去掉上半部的飲料瓶。

  小鏟子、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膠水槽、報紙、塑膠薄膜、降雨器(飲料瓶,瓶蓋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蓋的土和無植物覆蓋的土、塑膠杯(杯底側邊扎孔)、大盤子、建造家園房屋的材料。

  4、第四單元“運動和力”:

  小車及配件一套(包括裝配氣球小車的車架附件)。

  小鉤、鐵墊圈,車軸套、橡皮筋圈。

  氣球、氣球噴嘴、連線小車部件的螺絲釘、安裝小車用的螺絲刀、紙盒子(裝鉤碼用,在桌面測摩擦力也用這個盒子)、膠帶(粘小車輪子用)。

  測力計、鉤碼,做“滾珠軸承”的玻璃珠、瓶蓋。

  四、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五、教學進度:

  周 內 容

  1 始業教育

  1種子發芽實驗(一) 機動

  2 2種子發芽實驗(二)

  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4蚯蚓的選擇

  3 5食物鏈和食物網

  6做一個生態瓶 7改變生態瓶

  4 8維護生態平衡 機動

  5 國慶節假期

  6 機動 1光和影 2陽光下的影子

  7 3光是怎樣傳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與熱

  8 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機動

  9 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機動

  10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3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11 4土壤中有什麼 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6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

  12 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機動

  13 機動

  14 1我們的小纜車 2用橡皮筋作動力 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15 4測量力的大小 5運動與摩擦力 6滑動與滾動

  16 7運動與設計 8設計製作小賽車 機動

  17 機動

  18 複習

  19 複習

  20 複習

  21 期末檢測文章來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3

  實驗是自然科學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認識方法,它對於激發兒童的科學志趣,培養兒童的科學能力,提高兒童的科學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特制定以下實驗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為核心,加強觀察和實驗,注重對學生進行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蒐集證據、表達交流等方面的訓練,引導學生去親歷科學,在親自操作、動手實驗、自行探究的實踐中,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對科學的積極態度。

  二、目的要求:

  1、透過學習各種實驗操作,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態度,啟發學生探究自然事物間的相互聯絡,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獨立思考的態度和創新精神。

  2、透過學習各種實驗操作,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勤於動手勇於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

  3、透過觀察和實驗,使學生理解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的道理,提高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4、透過用溫度計進行測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運用溫度計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採集資料;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常見物體的溫度,並作簡單記錄。

  5、透過浮和沉的實驗,使學生能對浮和沉的轉換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設;能用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假設;知道改變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6、透過數學課中的各種實驗演示提高學生勇於探索、獨立思考的態度和創新精神。

  三、實驗教學方法措施

  1、教師端正教育教學思想,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實驗教學過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實驗質量。

  2、教學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特點,新課標要求,要由淺入深,有利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3、實驗中,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實驗儀器,還應儘量創造條件,自制器材,努力按計劃、按要求完成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4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劃分為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透過對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透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透過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只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透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結實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光煥發分為四部分,讓我們瞭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太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拭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製作能力,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透過講述我國的珍稀生物,我國古代在天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透過自然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瞭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 、相關措施

  1、根據自然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自然課仍然要加強直觀,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作。

  2、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變化規律和原因。

  3、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如探究各種自然變化規律,原因的採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課多采用“認識構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覆練習”的結構。

  4、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生產社會的聯絡。

  5、注意發展兒童智力,培養能力。

  6、注意與其它年級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絡。

  五 基本活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訖月日

  教學內容

  教時

  執行情況

  1

  8月30日至

  9月6日

  1.1種子發芽的實驗

  1.2種子發芽的實驗

  2

  2

  9月10日至

  9月14日

  1.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1.4蚯蚓的選擇

  3

  3

  9月16日至

  9月20日

  1.5食物鏈和食物網

  1.6做一個生態瓶

  1.7改變生態瓶

  3

  4

  9月22日至

  9月26日

  1.8維護生態平衡

  2.1光和影

  2.2陽光下的影子

  3

  5

  10月1日至

  10月5日

  國慶節放假

  6

  10月6日至

  10月12日

  2.3光是怎麼傳播的

  2.4光的反射

  3

  7

  10月15日至

  10月19日

  2.5光與熱

  2.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2.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3

  8

  10月22日至

  10月26日

  2.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3

  9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3.3堅硬的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3

  10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4土地壤中有什麼

  3.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3

  11

  11月5日至

  11月9日

  3.6什麼樣的土地容易被侵蝕

  3.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3

  12

  11月12日至

  11月16日

  3.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4.1我們的小纜車

  3

  13

  11月19日至

  11月23日

  4.2用橡皮筋作動力

  4.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3

  14

  11月26日至

  11月30日

  4.4測量力的大小

  4.5運動與摩擦力

  3

  15

  12月3日至

  12月6日

  4.6滑動與滾動

  4.7運動與設計

  3

  16

  12月10日至

  12月14日

  4.8設計製作小賽車

  3

  17

  12月16日至

  12月21日

  18

  12月24日至

  12月26日

  19

  12月31日至

  1月4日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5

  一、任教班級概況:

  班級:四(1)學生人數:48人。

  學情分析:進入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因此,這一學年度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真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

  二、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天氣”、“溶解”、“聲音”、“我們的身體”,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具體為: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物質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科學(光、熱、電、磁)《聲音》;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我們的身體》。

  本冊教科書中的每個教學單元都有七個課題,這七個課題即是學習的內容,也反映了科學概念和過程與方法雙向發展、螺旋上升的過程。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但在具體教學中可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

  “天氣”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學習並堅持較長時間的天氣觀察和記錄,“天氣日曆”則是觀察記錄的載體。教科書中基本上是圍繞如何觀察天氣現象、如何記錄展開的;對記錄的統計和分析能使學生了解科學的處理資料方法,並建立對天氣新的認識。

  “溶解”單元是從觀察溶解現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這個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並沒有涉及分子的運動與分佈等問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問題實際上已經向著溶解度這一概念發展了,但是在這裡主要還是想滲透溶解是物質的基本屬性。物質溶解的多與少和很多因素有關,如壓力、攪拌、溫度等,溶解與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與慢”問題中,溫度對溶解的影響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從本質上與攪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過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明增加物質與水的接觸面(所謂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聲音”單元的各組實驗意在形成一系列發展性的概念。從物體的振動產生了聲音開始,到用音量和音高來描述聲音,直至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書中的各種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聲音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科學的理解。

  “我們的身體”單元旨在認識自己的身體,倡導健康的生活。當學生開始關注身體的結構、身體各種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時,他們對健康便會有新的理解和認識。

  三、具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每個教學單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撐概念建立的過程性活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實,以保證觀察和實驗中獲得證據的有效性,沒有人為的“偽證”。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教科書中有多處涉及了這類實驗,如“溶解的快與慢”“比較聲音強弱、高低的變化”“探索尺的音高變化”“觀察上肢的運動”“測量心跳和呼吸”“體驗心臟的工作”,等等。在四年級引入控制變數的實驗,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科學的本質,瞭解控制變數的實驗的重要,並正確地看待誤差問題。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已經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資料、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在“天氣”單元教學中還要指導學生堅持較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每週都要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教科書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如“描述洗髮液在水中的溶解過程”“描述物體是怎樣產生聲音的”,等等。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比如“天氣”單元中,需要學生對所記錄一個月的天氣現象進行分類的統計和分析,還要利用柱形圖等做出關於這一季節天氣變化的一般規律。

  四、教學設計進度表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6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六年級共有4個教學班,280多名學生。經過三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生對大自然,特別是對身邊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問個為什麼,喜歡提問題,愛提問題,這將驅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但是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和家長對這門學科不是很重視,而且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依賴性強,不願動手,這些都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八冊。全冊教材包括了《我長大了》、《遺傳與變異》、《進化》、《共同的家園》、《神奇的能量》、《拓展與應用》。

  六個單元。由28個典型活動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各單元內容

  第一單元《我們長大了》本單元重在指導學生認識和了解人體一生的變化,學習怎樣正確對待自己的生長髮育,並針對六年級學生正面臨的青春期發育,給予針對性指導,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安全而又順利地渡過青春發育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第二單元《遺傳與變異》是在學生已學習了生物繁殖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現象的重要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生物的遺傳現象;生物的變異現象;瞭解人類對遺傳、變異現象的探索。

  第三單元《進化》是在學生已學習了生物的繁殖、遺傳與變異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生物進化的重要單元。本單元重點就生物進化的證據(化石)、生物進化的原因(適者生存)以及生物進化的理論等方面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

  第四單元《共同的家園》這一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植物、動物以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影響其它生物的生存。

  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是小學階段學習物質世界內容的最後一個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介紹能量;說明能量可以進行轉換;介紹能源。倡導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教育學生節約能源。

  第六單元《拓展與應用》本單元的關鍵詞:拓展、應用。拓展表現在解釋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釋現象,拓展所學。應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將原理予以實際運用的過程。

  3、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2)、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3)、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透過本冊教學,使學生透過觀察、實驗、思考對現象或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或有依據的推測。

  6、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五、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六、教學進度表

  一、學生基本情況

  二年級學生這是第二學期學習科學課,基本瞭解了這門學科的特點及學習方法:玩中學、想中學、做中學、用中學。瞭解了實驗課中應具備的團結協作精神,並能努力去做,需要逐步培養學生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從生活和學習中挖掘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題,能夠試著和同學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有效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的潛能。要培養學生對生活、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具備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要讓他們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資訊資料的蒐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學生形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創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三、教學目標

  透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一)科學探究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透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透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進行探究。

  6、會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他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

  7、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透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8、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願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

  5、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三)科學知識

  1、學習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2、透過對物質世界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物質的常見性質、用途和變化,對物體的運動、力和簡單機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具有感性認識。

  3、透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生命世界的輪廓,形成一些對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的基本認識,對人體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認識。

  4、透過對地球與宇宙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地球、太陽系的概況及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認識人類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類惟一家園的道理。

  四、教學措施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學,常常把目標單一地定位於教知識;"用教材教"則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能力、態度的過程中。科學課的目標設計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識,這樣,才能把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有機地和科學知識目標結合在一起。

  2、繼續遵循在玩中學、做中學、用中學、想中學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3、配合科學教研組舉辦的創“科學知識值多少”吉尼斯紀錄活動,將繼續堅持課前五分鐘的科學小知識問答,小知識大學問,培養學生讀科學、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4、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五、資源利用

  做好每節課的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使學生對一些現象有比較直觀的瞭解;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鼓勵學生蒐集資料,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六、課時安排

  六、教學總結及反思要求:

  教學中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記錄本節課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學生表現以及教學成功與失敗進行的理性分析,記成功之舉、“敗筆”之處、教學機智、學生見解,教設計等。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一步步明確自己的前進目標。調整努力方向,實現個人素質提升和專業成長。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7

  一、指導思想:

  充沛挖掘課程資源,和小朋友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同學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同學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同學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同學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提高同學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習目標

  (一) 科學探究

  1、培養同學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身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同學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加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同學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身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身的假設。

  4、培養同學利用書籍、網路、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堅持和發展同學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資料、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同學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維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同學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同學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身的見解。

  (三) 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身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和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論述。

  4、瞭解能量以和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三 同學情況分析:

  1、透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同學對科學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發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2、缺乏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資料限制的原因,有一區域性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同學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同學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同學在活動的時候經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珍貴的課堂時間。一班的同學不如二班發言積極,表示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

  四、 教材內容簡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1課。

  第一單元 機械和工具 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定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同學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單元 形狀和結構 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和其特點,從實驗資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同學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第三單元 熱和燃燒 本單元結合熱和燃燒之間的特徵讓同學探索熱和燃燒之間的聯絡和其相關問題,並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單元 能量 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和他們之間的聯絡,同學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同學養成保護大自然,維護環境的意識。

  五、基本措施:

  1、掌握小同學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空虛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同學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同學參與科技小製作活動。

  六、主要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專題研究

  情景模擬 科學設計和小製作 討論爭辯 科學欣賞

  科學遊戲 觀賞訪問 家庭科技活動 科學幻想

  七、教改實驗課題

  如何培養同學探究活動的實效性

  課題提出原因:

  在同學的探究過程中往往活動的實效性較差,同學掌握探究活動的方法不繫統,良好的探究習慣需進一步培養,同學在探究活動中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待培養。

  研究方法:

  1、在課堂教學的探究活動鼓勵同學大膽猜想,學會制定研究計劃,掌握探究活動的方法,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2、開展課外探究活動和小專題研究。

  3、開展資料蒐集活動。

  4、科技小製作競賽。

  八、教學進度

  第一週 第一單元 第1、2課

  第二週 第3、4課

  第三週 第5、6課

  第四周 第7、8課

  第五週 第二單元 第1、2課

  第六週 第3、4課

  第七週 第5、6課

  第八週 第7、8課

  第九周 第三單元 第1、2課

  第十週 第3、4課

  第十一週 第5、6課

  第十二週 第7、8課

  第十三週 第四單元第1、2課

  第十四周 第3、4課

  第十五週 第5、6課

  第十六週 第7課

  第十七週

  第十八週 期末複習

  第十九周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8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六年級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死板知識,而不善於設法自己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夠深刻,運用能力差。

  2、學情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事物,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是:

  1、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2、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

  3、充分反映我國小學自然改革的成果,並積極融入世界科學教育改革的精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上說法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指導思想。

  全冊教材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物件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展開。

  三、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的特點有:

  1、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索活動的設計;

  2、追求效率,能夠體現整體效益的結構;

  3、強調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

  因此,本學期教學目標是在教學中應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的學習特點,引導他們考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索活動,學習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在上述活動的設計中,體現考慮了科學探索方向諸多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身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索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指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以賽促學。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9

  一、教材解讀

  二年級下冊教科書由“磁鐵"和“我們自己”兩個單元組成,其中“磁鐵”單元7課,“我們自己”單元6課,還有一個“科學閱讀”內容,兩個單元合計13課,原則上每課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

  1.“磁鐵”單元

  本單元的7課課題分別是:《1.磁鐵能吸引什麼》,《2.磁鐵怎樣吸引物體》,《3.磁鐵的兩極》,《4.磁極與方向》,《5.做一個指南針》,《6.磁極間的相互作用》,《7.磁鐵和我們的生活》。其中,1-2課研究的是磁鐵能吸引怎樣的物體以及怎樣吸引,3-6課研究的是磁鐵兩極的特點以及指南針的製作,第7課是本單元的總結課。

  本單元的學習線索有兩條,分別是“磁鐵與周圍物體之間的作用”和“磁鐵兩極的特性”,這兩條學習線索貫穿整個單元。學生在趣味化的探究中觀察與交流磁鐵的特性,瞭解磁力能使兩個不接觸的物體產生相互作用,認識指南針的結構、功能和原理,利用磁鐵的性質創造性地製作指南針以及磁鐵玩具,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到以下三點:(1)讓學生多“體驗”,體驗磁鐵實驗帶來的意外和驚奇;(2)讓學生多“觀察”,仔細觀察磁鐵實驗中的各種現象;(3)讓學生多“論證”,利用磁鐵實驗中收集到的證據展開討論。

  特別說明的是,“磁鐵”單元的學習不是小學生認識磁現象的終點,教科書依照課程標準,在高學段設定“能量”單元,從能量角度來探究磁和電的相互轉化,從而體現“學習進階”思想。

  2.“我們自己”單元

  本單元的6課課題分別是:《1.觀察我們的身體》,《2.透過感官來發現》,《3.觀察與比較》,《4.測試反應快慢》,《5.發現生長》,《6.身體的“時間膠囊”》。其中,1-4課從身體的結構人手,逐步發展到對感覺器官的認識,5-6課為學生提供了一次關注自身健康成長的機會。

  本單元從認識人體的外部結構引入,設計了一些用感官(眼、耳、鼻、舌、皮膚)感知各種環境刺激的活動,並引導學生感受自己的成長髮育過程,以此促進他們理解人的生命特徵,併為他們在小學中、高學段學習人體系統打下基礎。在這個單元中,學生將有機會觀察討論人體的基本結構,將眼、耳、鼻、舌和皮膚作為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感覺器官來認識,嘗試回顧自己的生長以及期盼自己身體的生長變化。

  學生主要完成兩個任務:一是透過用感覺器官進行觀察,瞭解自已感覺器官的基本功能。在觀察中,發現感覺器官所接收的資訊和已有的經驗,能夠幫助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在識別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二是要發展自己的健康意識,透過回顧之前的生長變化,學生將對自己身體健康生長的意識與對未來幾年身體生長變化的期盼相結合,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識。

  上述兩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如實記錄,並能在觀察和記錄的基礎上進行猜想和推理;當發現事實與自已原有的想法不同時,能尊重事實,養成用事實說話的意識;能圍繞一個主題做出猜測,嘗試從多個角度、用多種方式認識事物。

  二、學情分析

  1.思維層次和行為習慣

  經過一個半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書為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二年級的學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遇事很容易衝動,活動的自覺性和永續性都比較差,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另外,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具有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特點,在活動過程中需要透過不斷巡視來關注學生的觀察體驗進展,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如遊戲、積分、獎勵)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觀察體驗等活動。

  2.知識銜接和學習基礎

  “磁鐵”單元的學習學生是有良好的學習基礎的。因為磁鐵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學生都見過、玩過磁鐵,對許多磁現象有一定的瞭解,也產生了一些疑惑,這就成為教學的起點。

  “我們自己”單元是繼“植物”和“動物”之後的第三個有關生命科學的單元。從一年級開始,不同的觀察活動都將感覺器官的觀察活動作為一個活動重點來處理,學生對於感覺器官的功能已經很熟悉,所以在感覺器官的認識活動中,重點呈現了感覺器官對於人認識世界所具有的學習功能的表現,教學中的活動表現出從感覺入手到知覺判斷的過程。

  三、教學目標

  1.“磁鐵”單元

  (1)科學概念目標

  推力和拉力是常見的力。

  磁鐵能吸引鐵一類的物體。

  磁鐵可以隔著一段距離、一些物體對鐵-類的物體產生吸引作用。

  磁鐵不同部分的磁力強弱不同,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一個磁鐵有兩個磁極。

  磁鐵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用字母“S”表示;指北的磁極叫北極,用字母“N"表示。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利用磁鐵能夠指示南北方向的特點製成的。

  鋼針經過磁鐵摩擦能變成小磁針,可以用來自制指南針。

  相同的磁極相互排斥,不同的磁極相互吸引。

  (2)科學探究目標

  能用簡單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鐵性質的實驗。

  能透過移動小車感受推力和拉力是常見的力。

  能用語言、示意圖初步描述觀察到的磁鐵實驗現象,並由此開展基於證據的、初步的科學論證活動。

  能在討論和交流中,表達、傾聽、評價對磁鐵性質的想法。

  能仿製一個水浮式指南針,並就製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

  (3)科學態度目標

  能對磁鐵及磁現象表現出探究興趣。

  能採用合適的方式如實地記錄和表達有關磁鐵的資訊。

  能圍繞磁鐵的相關研究故出自己的猜測,並嘗試用多種實驗方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

  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瞭解常見的利用磁鐵及其性質的產品,體會它們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體會我國古代在指南針的研究與應用上所做的貢獻,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

  初步體驗包括設計、實施、改進在內的簡單的技術與工程實施過程。

  2.“我們自己”單元

  (1)科學概念目標

  我們的身體是由共同的外部結構和許多內部結構構成的,這些可以被觀察和描述。

  眼、耳、鼻、舌、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周圍的事物及其變化等,具有學習的功能。

  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在不斷生長。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從外部觀察頭、頸、軀幹和四肢組成的身體的基本結構。

  能夠用摸、聽等方法,探知自已身體內部的情況。

  能夠認識到感覺器官能讓我們觀察到具體的事物,以此區分事實與想象。

  能夠認識到透過感覺器官能獲取事物的相同與不同特徵,用比較的方法識別不同事物。

  能夠知道感覺器官的綜合運用,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事物和做出反應。

  能夠透過比較、測量,知道身體在生長變化。

  能夠關注未來身體的生長,認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責任。

  (3)科學態度目標

  能夠如實講述觀察到的事實。

  能夠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觀察認識事物。

  能夠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保持科學研究的興趣。

  願意在小組合作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目標

  能夠關心自己的生長髮育過程,為自己的健康成長做必要的準備。

  四、單元科學詞彙

  1.“磁鐵”單元

  力:力是物體和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推力:向前推動物體的力。

  拉力:拉動物體的力。

  磁力:磁場對電流、運動電荷和磁體的作用力。

  磁極: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一個磁體有且只有兩個磁極,即南極(S極)和北極(N極)。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2.“我們自己”單元

  身體:人或動物各生理組織構成的整體。

  感覺器官:人體能夠接收外界資訊的器官,一般包括眼、耳、鼻、舌、皮膚等。

  感覺:人對某一感覺器官接收到的資訊的反應,如眼睛看到顏色是視覺,耳朵聽到聲音是聽覺等。

  感知:人透過一個或多個感覺器官接收資訊後做出的分析,如一塊白色的石頭摸著又硬又涼。

  比較:對比幾種事物的相同和不同。反應:人體接收資訊後引起的活動。

  生長:人體的體重、身高等方面的增加。

  推測: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型別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教學進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備註

  1

  2.20-2.23

  始業教育課

  2

  2.24-3.2

  1-1.磁鐵能吸引什麼

  3

  3.3-3.9

  1-2.磁鐵怎樣吸引物體

  4

  3.10-3.16

  1-3.磁鐵的兩極

  5

  3.17-3.23

  1-4.磁極與方向

  6

  3.24-3.30

  1-5.做一個指南針

  7

  3.31-4.6

  機動

  清明節4月5日-7日

  8

  4.7-4.13

  1-6.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9

  4.14-4.20

  1-7.磁鐵和我們的生活

  10

  4.21-4.27

  第一單元學習梳理

  11

  4.28-5.4

  2-1.觀察我們的身體

  勞動節5月1日

  12

  5.5-5.11

  2-2.透過感官來發現

  13

  5.12-5.18

  2-3.觀察與比較

  14

  5.19-5.25

  2-4.測試反應快慢

  15

  5.26-6.1

  2-5.發現生長

  16

  6.2-6.8

  機動

  端午節6月7日-9日

  17

  6.9-6.15

  2-6.身體的“時間膠囊”

  18

  6.16-6.22

  第二單元學習梳理

  19

  6.23-6.29

  學期總結評價

  注:以上教學安排僅為參考,實施中將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0

  一、班級概況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小學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要藉助於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經過前面三年的科學課學習,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方法,能夠比較獨立地進行一些探究活動。他們開始對一些問題進行具有挑戰性的思考,能夠選取自己認為可以進行的方式對一些問題進行探究,開始有選擇地利用觀察、實驗所獲取的證據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解釋。

  二、各單元教材分析

  1.《工具和機械》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課):透過使用工具,發現關於工具和機械的問題,激發學生研究工具和機械的興趣。第二部分(第2-7課):透過設計、觀察、研究槓桿等不同型別的簡單機械,認識這些機械的構成及其功能。第三部分(第8課):透過研究腳踏車這一常見的交通工具,總結和提升有關工具和機械的認識。

  (2)主要教學目標:對各種簡單機械(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等)進行實驗,包括設計和製作一些簡單裝置,並對其進行觀察和加以解釋,認識機械的各個部件,瞭解它們各自的功用,嘗試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形狀與結構》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其中,第1-6課是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第7課是認識橋樑的結構。第二部分(第8課)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2)主要教學目標:認識身邊常見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透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3.《能量》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課),認識電流能夠產生磁性,製作電磁鐵並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電動機是怎樣轉動起來的,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第二部分(第6-7課),透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來源,認識電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間的轉化。第三部分(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與太陽能之間的關係,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於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2)主要教學目標:製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玩具小電動機怎麼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透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瞭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課),從校園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拓展到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第二部分(第5課),以人類自己為研究物件認識到生物的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第三部分(第6-8課),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初步理解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生物賴以生活的環境。

  (2)主要教學目標:調查校園裡生物的種類和分佈,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環境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透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三、主要材料清單

  1.《工具和機械》單元

  常用的工具:螺絲刀、羊角錘、鉗子、鑷子、開瓶器等。

  實驗裝置和實驗器材:槓桿尺、輪軸、滑輪、滑輪組、搭斜面的木板、測力計、鉤碼、鐵架臺。

  做小桿秤的材料:筷子、粗線、螺絲帽。

  做滑輪遊戲的材料:長繩子和兩根光滑的木棒。

  觀察用的實物或圖片:鐵皮剪、理髮剪、核桃夾、桿秤、木螺釘和鐵螺釘等。

  2.《形狀與結構》單元

  做實驗的材料: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長、厚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摺紙梁和做拱形的紙,鐵墊圈、完整的和剖開的乒乓球,塑膠瓶。

  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膠管、橡皮筋。

  搭吊橋的材料:瓦楞紙板和繩子。

  做紙橋的材料:舊報紙、膠帶。

  觀察用的材料:包裝箱瓦楞紙板、塑膠飲料瓶。

  3.《能量》單元

  做電產生磁實驗的器材: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開關、導線、指南針。

  做電磁鐵實驗的材料:多股絕緣導線、大鐵釘、大頭針、直徑不同的塑膠管、長短粗細不同的螺栓。

  研究電動機觀察、實驗器材:玩具小電動機、紙杯、橡筋圈、V形粗導線、鐵絲支架、磁鐵。

  手搖發電機、各種電池或電池圖片。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

  考察校園生物器材:放大鏡、小鏟子等考察工具。

  做模擬實驗的材料:不同形狀的紙魚,球形燒瓶、長頸玻璃瓶、溫度計。

  魚、鳥、兔的骨骼標本或圖片。

  適合教學需要的各種動物、植物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人的部分相貌特徵的不同性狀圖。

  四、具體教學措施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資料,意識到要尊重資料,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5.充分用好多媒體工具。由於本冊教材有許多內容都是學生平時沒有看過或者無法透過感觀來認識的,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還能使學生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

  五、教學進度表

  略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1

  一、學生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

  三年級共有4個平行班,每班學生均為50名左右。學生普遍的特點是比較活潑,思維較活躍,好奇心較強,但卻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

  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透過學習,使學生: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相信、注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四、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2

  一、 教材分析

  六年級科學教材本學期主要安排的科學分組實驗如:第一單元2課《槓桿的科學》3課《槓桿類工具的研究》第4課《輪軸的秘密》7課《斜面的作用》第二單元1課《抵抗彎曲》2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8課《用紙造一座 橋 》第三單元2課《電磁鐵》第3課《電磁鐵的磁力(一》4課《電磁鐵的磁力(二》第四單元1課《校園生物大搜索》5課《相貌各異的我們》等。演示實驗如:第一單元6課《滑輪組》8課《腳踏車上的簡單機械》第二單元4課《找拱形》第三單元6課《電能和能量》等。

  二、學生分析

  六年級3、4班共有學生106人。這些學生不僅喜歡學習科學,而且特別喜歡做實驗,從上學期的實驗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探究,能與他人合作,學會了寫實驗記錄,並能進行自主實驗。但也有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放不開手腳,甚至不敢參與實驗。本學期還應加強對這些學生的指導。

  三、 實驗目的

  1、教會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體驗實驗的樂趣。

  2、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主動探索新知識。

  3、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實驗設計、操作、觀察、記錄和整理資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知識素質和智慧素質。

  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觀察和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實驗措施

  1、課前教師要充分準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實驗過程。

  2、指導學生做簡單的探究實驗,制定實驗計劃,填寫實驗報告,製作簡易科學模型。

  3、加強觀察和實驗,充分利用儀器和器材,讓學生參觀察和實驗活動,從而獲得知識,鍛鍊能力。

  4、師生共同開闢科學教學園地,自己蒐集資料,自己動手製作教具,改善實驗條件。

  五、實驗安排(略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3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 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所教四年級2個教學班。這些學生對科學學科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本學期還要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加強生活、生產、社會實際的聯絡。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做到難易適度,分量適當。注意發展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三.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教科書共24課,其中第23、24課是活動課。從知識內容分為五部分

  (一)我們吃什麼:本單元從學生的飲食這一最基本的生活經驗切入,透過觀察,實驗操作,收集和整理資訊等手段,探究人類需要哪些營養;知道人們需要的營養物質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營養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飲食;會從合理,全面飲食方面設計食譜;養成科學飲食的好習慣。逐步從探究科學飲食的多種活動中意識到要珍愛生命;善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透過本單元的學習為學生以後探究人的生長髮育等方面知識打下基礎。(包括1、2、3、課)

  (二)水裡有什麼:本單元是在繼三年級上冊水的科學單元后,又一次以水作為探究物件,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水與其他物體的混合和分離等特點的單元。在三年級上冊水的科學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分析整理資訊等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積極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樂趣,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深度用學到和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進一小提高實驗,蒐集整理資訊,分析實驗資料的能力,為今後進一步探究有關水的其他特徵奠定基礎。(包括4、5、6、7課)

  (三)植物的生活: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常見植物的基礎上,對植物的各部分進行細緻的研究。由於學生已經有了一年科學探究的經歷,對科學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法。所以在進行本單元的觀察,實驗,查閱資料,整理資訊,表達與交流,藉助工具對事物進行定量觀察,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再加上學生對植物比較熟悉,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進行本單元的科學探究並不困難。本單元在本冊書中編排體現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習本單元,能為後續研究植物與土壤的關係,植物與環境的關係,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植等問題打下探究技能與知識的鋪墊。(包括8、9、10、11、12課)

  (四)空氣和水的力:本單元主要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透過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對比實驗,觀察研究及動手製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空氣及水的力,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密切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絡,為後續的科學探究活動奠定基礎。(包括13、14、15、16,17課)

  (五)熱的傳遞:本單元主要選取了熱的傳導,對流和輻射現象,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引領,如杯子變熱了,煮稀飯時米粒在水中游動等進入相關的研究主題,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並在其過程中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18、19、20、21,22課)

  (六)探究與實踐: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和積極動手實踐的科學態度。

  四.教材總的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 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 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 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 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在能力培養方面,主要培養以下幾種能力:

  1 觀察能力:觀察植物的身體結構,教給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葉的內部構造。

  2 實驗能力:學習使用酒精燈加熱水,加快溶解的方法了,根吸水、莖運輸水分等實驗,鞏固對比實驗方法,學習設計說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實驗、

  3 探究能力:學習運用探究的方法,瞭解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對植物實施環割有哪些益處。

  6 想象能力: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想象蒸發的本質,葉、莖的內部構造。

  7 動手能力:學習製作植物動物標本等。

  在德育方面,主要向學生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1 透過講述火箭的發明及我國現代火箭的發展,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 透過指導學生認識植物的蒸騰作用,光合作用,讓學生認識到保護植物的重要性。

  五.教學進度安排

  略

  六.評價工作安排

  (一)注重學生平時的製作能力、觀察能力與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學習科學知識知識,並在作科學的過程中學科學。

  (二)成立互助小組,由班級中優秀學生輔助學困生。

  (三)建立學習組織,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每個人盡到自己的努力。

  七.教研專題及研究措施

  (一)課題名稱:《培養學生科學實驗設計能力,助推學生科學素養》

  (二)研究措施: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入手,以實驗為主,社會實踐為副,力爭讓學生從親自動手實驗,把課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現象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再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實驗方式加以驗證,並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寫出觀察報告。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及過程的培養。

  八.教研課安排

  根據學校及教研組的安排開展聽評課活動,採取個人講課與聽課相結合的方式,講公開課不少於1節,聽課不少於15節,學習他人先進的教學經驗,提高授課水平。

  九.業務學習

  (一).第一週學習學校教學計劃與教研組計劃

  (二).第二週學習本冊科學教材

  (三).第三週學習科學課程標準

  (四).第四周—第二十週學習給教師的建議1—17條

  十.教學措施

  1 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 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 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 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 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 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 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十一.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即透過科學教育使全體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全體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根據學校及教研組的指導,科學實踐活動安排如下:

  第九周食物裡的有害物質 第十四周 太陽能熱水器的發展與使用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4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幼兒園三年的學習和家長平時的指導,總的來說,已經具有的一定的科學常識,雖然這些科學常識非常少,而且是理論上的,但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畢竟學生們的頭腦中不是一片空白。並且,一年級的學生初入小學課堂,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這對於學習一門新課程是有所幫助的。但是,一年級的學生們剛剛進入一年級,還沒有褪去幼兒園的一些特性,如注意力不集中,活潑好動,興趣不能持久,自我約束力不強,對科學這門課程的認識不足等等,這些都會成為上好科學課的不利因素,進因而會影響整個科學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作為一名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一年級新生的這一特點,多動腦,多引導,多激勵,抓住學生的興趣,從直接豐富的感官入手,讓學生感到科學課的樂趣,從而愛上科學這門課程。

  二、指導思想:

  積極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技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的指示,適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引導少年兒童開展各類科技活動,培養少年兒童科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少年兒童的科學素質,努力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

  三、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由“走進科學”,“用感官觀察”,“用大腦思考”,“用雙手創造”四個單元和一個專項學習“像工程師那樣……”五部分組成。“走進科學”單元,將引領學生認識自己身邊的各種各樣的科學,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觀察科學。“用感官觀察”,“用大腦思考”,“用雙手創造”會告訴你做科學的奧秘,知道科學的發展,帶來生活的改變;懂得用雙手創造,樂於創新,造福世界。專項學習“像工程師那樣……”會讓你有機會做一輛氣球動力小車,過一把DIY的癮。教材的編寫體現了以下幾個理念:1、以學生的發展為教材編寫的宗旨。2、以科學的世界觀作為整冊教材的組織線索。3、強化對科學探究和工程實踐的指導。4、強調學習活動的多樣性和學習資源的全配套。5、重視科學史的學習。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引領學生認識自己身邊的各種各樣的科學,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觀察科學,學生在親身觀察和動手測量中,感知物體有大小及形狀的不同。認識一些測量工具,體驗不同工具的測量方法以及準確性,讓學生學會運用感官獲取事實證據,區分自然世界與人工世界瞭解人造物。

  五、過程與方法:

  1、能透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2、能運用已有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3、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4、能透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進行探究。

  5、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透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6、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七、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知道身邊常見科學實物,瞭解它們的簡單分類以及用途。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科學的力量。

  2、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認識生活中常用的尺子、體溫計、溫度計、捲尺、卡尺等不同的測量工具,初步瞭解它們的測量方法。

  八、教學難點:

  1、學習製作測量紙袋,學習用測量紙帶來測量物體的長度,以及畫圖。

  2、培養學生在科學實踐活動中能透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3、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以及和同學合作交流的習慣。

  九、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創設科學探究的情景,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充分利用課程和校本資源,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5、充分運用教具、現代媒體、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5

  一.指導思想

  本冊教材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基礎性的、淺顯的科學活動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主題,同時注重對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整合。以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為讓學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發展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做計劃如下: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三年級學生二個班。這些學生是新課改後的學生,視野雖然比較開闊,但是,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相對不如課改前的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後,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三.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書25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六個方面:

  (一)、科學在我們身邊:

  (1---5)課,以學生玩玩具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展開,拓展到了解身邊熟悉的、常見的事物,教材中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活動,透過親歷活動,使學生“走近科學",初步感悟到身邊處處有科學,生活離不開科學的道理。

  (二)、我們怎麼知道:

  (6---9)課,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物體,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秘,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驟,為學生親歷科學提供一把入門的鑰匙。

  (三)、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10--14)課,以“學生對天氣的親身體驗"為線索,進行觀察、記錄、整理、製作等探究活動,增強學生觀察身邊科學現象的意識,培養學生樂於探究身邊常見科學現象的情感,意識到探究科學可以從身邊的科學現象入手。

  (四)、水的科學:

  (15---19)課,以‘‘學生對水已有的認知"為線索,透過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資源的分佈、欣賞自然界水體的美麗、瞭解水的三態、認識水中物體的沉浮、進行水的多少的比較、認識水的壓力等各種探究活動,層層展開,逐步推進,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瞭解、認識水的特點。

  (五).我們周圍的空氣:

  (20.-22)瞭解空氣在哪裡,空氣的成分,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

  (六).

  (23、24)課,以“學生對玩具的認知’’為線索,引領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形象、直觀的具體問題,包括較為簡單的器具的拆卸與組裝,簡單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種養,植物外部特徵與生長情況的觀察,以及生活中其它與兒童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的初步調查、瞭解等,初步培養學生“模仿與製作’’、“拆分與組合’’的動手能力,及認真細緻、善於思考、善於動手實踐的科學態度,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聯絡。

  四.教學總目標

  從科學課特點出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切入到基礎性的、規範的科學探究活動之中。教材主要圍繞“走近科學”、“親歷科學"、“自主探究”三個專題選擇內容,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既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

  五.主要八、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日 期內 容19月3日—9月7日1玩具裡的科學29月10日—9月14日2我們周圍的動植物3科學在我們身邊39月17日—9月21日複習49月24日—9月28日4怎樣認識物體5給文具分類510月1日—10月7日6哪杯水熱水7水溫的變化610月8日—10月12日8哪杯水多9有趣的不倒翁710月15日—10月19日複習810月22日—10月26日10認識水11有趣的浮沉現象910月29日—11月2日12改變浮和沉1011月5日—11月9日13水面的秘密1111月12日—11月16日14水往高處走1211月19日—11月23日複習1311月26日—11月30日15天氣與生活16今天的天氣1412月3日—12月7日17我的雨量器1512月17日—12月21日18我的風向儀19一週的天氣1612月13日—12月19日複習1712月20日—12月26日20空氣在哪裡1812月27日—1月2日21空氣的成分191月3日—1月9日22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201月10日—1月16日複習211月17日—1月23日複習221月24日—1月30日學期結束工作,1月2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寒假開始

  六.評價工作安排:

  (一)注重學生平時的製作能力、觀察能力與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學習科學知識知識,並在作科學的過程中學科學。

  (二)成立互助小組,由班級中優秀學生輔助學困生。

  (三)建立學習組織,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每個人盡到自己的努力。

  七.教研專題及研究措施

  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入手,以實驗為主,社會實踐為副,力爭讓學生從親自動手實驗,把課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現象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再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實驗方式加以驗證,並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寫出觀察報告。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及過程的培養。

  八.教研課安排

  根據學校及教研組的安排開展聽評課活動,採取個人講課與聽課相結合的方式,講公開課不少於1節,聽課不少於15節,學習他人先進的教學經驗,提高授課水平。

  九.業務學習

  (一).第一週學習學校教學計劃與教研組計劃

  (二).第二週學習本冊科學教材

  (三).第三週學習科學課程標準

  (四).第四周—第二十週學習給教師的建議1—17條

  十.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根據學校及教研組的安排:第九周拆裝玩具 第十四周 科學探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