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教案> 有關語文教案範文集錦6篇

語文教案

有關語文教案範文集錦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透過品讀,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3、鼓勵學生大膽模仿並創作詩歌。

  教學重點: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蘊涵的深深母愛。

  教學難點:1、能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母愛”的理解。 2、引導學生創作詩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同學們,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些什麼?指名說

  板書:做 故鄉的蘑菇

  聽 故鄉的聲音

  斗笠 感 故鄉的溫暖

  聞 故鄉的芬芳

  戴 故鄉的明月

  二、再讀課文,感受語言美。

  1、同座的為一組 再讀課文,一個讀一個聽,說說自讀後或者聽後的感受或者疑問。開始!

  a 、讀 b 、指名說自讀後或者聽後的感受或者疑問.

  2、師小結:從你們的回答中,老師知道你們剛才認真讀了,也認真聽了。是呀,“聽”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今天這節課很多地方我們會用到這一方法。

  三、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講解第一小節 (1)學生自由讀詩)(2)這一小節中,哪些地方最能體現濃濃的母愛?(走到哪裡,你都是故鄉的一朵蘑菇,娘在夢裡也能看見你挺直的身影。)

  (3)從這句詩中你體會到了母親怎樣的心願?(希望孩子在外能身體健康,堂堂正正做人)

  (4)你能將自己的感受朗讀出來嗎?(指名朗讀)(5)師評價

  (6)朗讀技巧指導: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它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還能提高藝術鑑賞力。我們在朗讀的時候只要用心體會作者情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就能讀出作者的感情。

  2、小結學第一節的方法。(出示)齊讀:(1)自由讀詩 (2)找出小節中最能體現母愛的句子。(3)你體會到了母親怎樣的心願?(4)將你的感受透過聲音的變化朗讀出來。

  3、運用以上方法學習以下(2——5小節)中自己喜歡的小節。然後小組合作學習。

  四、聯絡生活,昇華情感。

  1、討論:本詩為什麼以“斗笠”為題?(一物寄情深)老師提示:傘、碗……

  2、說一說:生活中哪件事物令你想起濃濃的親情?

  (每天的營養早餐、整潔舒適的臥室、凝聚愛心的藥丸、溫暖貼心的毛衣……)

  3、交流: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些什麼?

  4、喜歡整篇課文的同學請你們一起大聲地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吧!

  能說說你們喜歡的理由嗎?(引導學生說出文章的結構美和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想象美。)

  5、小結全詩:這是一頂特殊的斗笠。戴上它,孩子在異鄉能聽到故鄉的聲音,感到故鄉的溫暖,聞到故鄉的芬芳,望見故鄉的明月,其實這都是來自故鄉母親的愛。

  6、你們想把母親的愛讀出來嗎?(想)那就請你們一起讀吧! 7、評價。

  五、即興創作,表達感情,實現創造美

  提示:(假如你就是那“孩子”,會用什麼樣的詩歌來回答“母親“呢?有興趣的同學可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自創詩歌,用文字的形式告訴老師吧!)(拓展延伸)

  1、學生創作詩歌。 2、展示作品

  六、總結全文,深化情感。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斗笠》這首詩。它是特殊的斗笠, 不捨;是牽腸掛肚的思念;是聖潔無私的母愛。讓我們大喊一聲:“媽媽,我愛您!”來表達我們對母親的愛吧!

  板書:

  做 故鄉的蘑菇

  聽 故鄉的聲音 鄉情

  斗笠 { 感 故鄉的溫暖 }

  聞 故鄉的芬芳 母愛

  看 故鄉的明月

語文教案 篇2

  xx月xx日下午,學校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了作業推磨式互查,這種互查方式給老師們提供了互相學習借鑑的機會,從而達到取長補短,查漏補缺、互促提升的目的。

  針對本次語文學科教案的檢查,提出以下幾點看法,以供參考和改進。

  本次檢查,每位教師都能按時上傳教案,保證了學校工作順利有效進行。優點不再多說,主要和大家交流一些共性問題。

  一、關於電子教案的排版。

  再次重申一下我們電子教案書寫的格式。頁面設定:上下各2,左右各三;宋體四號;1.5倍行距。首行縮排2字元。相信開啟排版整齊的文件,也會讓人看到一個賞心悅目的自己。

  二、關於編寫的方式。

  一個單元建一個資料夾,一課一個word文件,課程綱要建立一個單獨的資料夾。(示例:xx)(建議這樣編寫,我們用起來比較方便。)

  三、關於細化課標。

  每一個單元至少有一篇講讀課文是細化目標的編寫方式。(示例:xx)

  四、關於每課的編寫專案。

  每課要有總目標、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方法、課時安排等,每一課時都要有具體明確的課時授課內容、目標、教學過程。

  五、關於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至少一課一寫,寫出本課上的成功之處和缺憾之處。課後反思空一行用紅筆標識。如陳爽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課的教學反思。

  六、關於電子教案的批註。

  電子教案編寫的形式有很多種,網摘、借鑑等都行,關鍵是要“適用”“實用”,不能完全搞“拿來主義”,也要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學情進行適當的刪減修改,這樣才能讓教案有真正實際的價值,否則也只是勞心勞力勞神,浪費資源。建議老師們運用文件中的“批註”。如:我們想修改教案中的一個教學環節,可以這樣來完成批註:選中需要修改的地方——點選“插入”下拉選單——點選“批註”——在文字框中輸入批註內容即可。

  快速讀文,思考:“我們幾個孩子”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找到春天的?指名讀——範讀——感悟讀。

  這種方式操作簡單,一目瞭然,非常實用。老師們不妨一試。當然,這些只是給大家提的一些建議。我很清楚老師們每天也確實很忙,但我們所忙的目的大概也是想要每一個孩子更好的發展。我想,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大概會是實現這個目標最基本的準則了。

  其實說了這麼多,一直縈繞在我心頭的是幾個大大的問號:(範文網 )電子備課的實際意義是什麼?老師們每天能真正坐下來書寫教案的時間是多少?有沒有真正反思過自己的每一節課?確實,摒棄了之前的手寫教案,電子備課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益處,最顯性的是大大的節約了時間,同時便於修改,資源共享,也便於檢查督導,電腦一開,就能看到每一個老師的教案……不能不說網路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帶來了種種福音。可重回問題的關鍵,老師們真正能坐下來備課的時間有多少?鑽研教材的時間有多少?能坐下來給孩子們談心的時間有多少?能靜下來讀書的時間又有多少?這幾個問號不僅僅是問給別人,同時也是在問自己。像上面所說什麼格式、方式之類的,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便於迎檢。關鍵的關鍵是要真正發揮電子教案的作用,不要讓它僅僅成為迎檢的工具和考核的依據。

  蘇霍姆林斯基舉過一個歷史教師的例子,這位教師的課上得非常成功,聽課的一位教師問歷史教師,為上好這節課,你化了多少時間準備。歷史教師告訴他,具體到這節課的準備只化了不到15分鐘,但他又說,這節課是用一生的時間和精力來準備的。怎樣進行準備呢?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是對教育生命的擔當與責任。

  做一名優秀的老師,尤其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喜歡讀書、會讀書,只有持之以恆地讀書,才會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大海。備一節電子教案並不需要花多少時間,但為了上好每一節課,卻需要我們終生的準備。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

  2.學習加小標題寫作的方法。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良好的語感。

  【教學重點】

  學習加小標題寫作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加小標題寫作的方法。

  【教學準備】

  掛圖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貝多芬的交響曲嗎?一提到交響曲,很多同學開始舞動起來,確實,那美妙的聲音令人沉醉。你知道,我們身體裡的器官也能演奏交響樂,不信,我們一起來瞧瞧。

  二、新授課

  1.教師提問:文中的交響曲指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比喻?讓學生自己學習,邊讀書邊圈點批註,而後同桌交流,最後推舉代表闡述觀點。大家互相補充。

  2.組織彙報

  讓學生用文中的事實回答交響曲指什麼,作者為什麼這樣比喻。(心臟像鼓手不停地有節奏地敲擊,肺臟像管樂隊連續地吹奏,而胃腸道則不斷歌唱,結合起來就是一曲交響樂。)

  3.討論

  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說說當心、肺、胃腸等病變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現象?

  4.讓學生扮演不同的器官拿掛圖介紹,看誰介紹得清楚明白,語言形象生動。這個環節的安排要分三步:一是自己組織語言,二是同桌、小組互說,三是登臺介紹。

  5.小結

  6.寫作方法的滲透與指導

  教師首先讓學生髮現本文與其他文章的不同之處,學生基本能找到小標題這一特點。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加小標題有什麼好處?讓學生各抒己見,如:加上小標題使原本很長的文章,尤其是說明文,條理更清晰;小標題是對下面內容的概括等。

  7.總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和體會,可以是內容上的,可以是學習方法,也可以是寫作方法。

  8.佈置作業

  課後讀一些這樣的科學小品文,把你的收穫介紹給大家。

  三、板書設計

  生命交響曲

  心——鼓手

  肺——管樂隊

  胃腸——唱歌教案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透過本次“積累與運用”安排的八個方面的訓練內容,複習鞏固本單元的識字,區別多音字、形近字,引導學生朗讀兒歌、古詩,培養學生的語感,注意積累,學習運用。

  2、透過動腦、動口、動手,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

  教學準備

  教師: 反映《溪居即事》意境的多媒體課件(或掛圖)和詩文朗讀CD。

  學生: 每人準備一本字典。

  教材簡析

  本次“積累與運用”安排了八個方面的訓練內容: 一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給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二是識記由本單元學過的生字組成的新詞,積累15個詞語; 三是比較形近字組詞語; 四是用“是”、“有”、“在”寫句子,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 五是讀讀背背唐代崔道融的詩《溪居即事》; 六是朗讀小詩《看紅燈》; 七是複習用部首查字法,自學生字讀小詩; 八是自主識字園地,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能力。

  建議本課用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 第一題區別多音字: “覺”、“樂”。建議在教學時先讓學生通讀句子,聯絡上下文辨別多音字。即透過讀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區分多音字。

  * 第二題鞏固學過的生字,積累15個詞語。建議在教學的過程中採取自讀、領讀、輪讀、開火車讀等形式,讀記這15個詞語。

  * 第三題安排了四組形近字。建議教學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找出每組字的異同,然後讓學生對比組詞語,從字形、字義上加以區別。四組字都可以抓偏旁表義來區別字音、字形、字義。

  * 第四題透過提供的例子,訓練學生寫一句話的能力。沒學過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 可以透過聽(朗讀能力好的教師可以當堂範讀,朗讀能力較差的教師可以藉助朗讀錄音),讓學生跟讀,也可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背誦。

  《溪居即事》這首詩的意思是: 籬笆牆外誰家沒拴好的小船,被春風吹進了釣魚灣。小童見了以為有客人來了,急忙跑向柴門去抽開門栓。

  * 多數小朋友都看過紅燈籠或玩過紅燈籠,對紅燈籠很熟悉,很喜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拍手邊朗讀。也可以配上其他的動作。

  * 教學此題,要完成兩項任務: 一是運用已學過的部首查字法自學生字,既運用了部首查字法,又自學了生字,培養自學生字的能力; 二是朗讀小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強環保意識。

  * 建議學生自主圈畫出認識的字,再分四人小組交流:談一談自己識字的方法、經驗。

  教學思考與設計(參考)

  一、教師談話,引入新課的學習

  教師告訴學生,透過第六單元課文的學習,我們又和好多漢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它們可高興了。今天,這些好朋友又來和大家見面了。你們還認識它們嗎?出示第二題。請大家大聲地叫一叫你的好朋友的名字(讀詞語),忘了的問一問你的同桌。引導學生在情景中學習積累。

  二、教師小結,拓展到自主識字園地

  透過第六單元的學習,相信小朋友們在課餘時間還交了不少朋友。看,它們來了(出示“自主識字園地”裡的字、詞)。

  1、認一認園地裡的漢字,不認識的字問一問老師、同學,也可以運用字典查一查,能認多少認多少。

  2、把認識的字做上自己喜歡的記號,數一數有幾個。

  3、說一說自己是在什麼地方認識這些漢字朋友的,和同學分享自己學習的快樂。

  三、讀讀玩玩(兼作課間休息)

  1、自讀兒歌,想一想這兩首兒歌分別寫的什麼,和同桌交流交流。

  2、大聲朗讀,要讀得正確、流利,能背誦的把兒歌背下來。

  3、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拍手讀兒歌,進行課間休息。

  四、指導學生回到座位,學習古詩

  1、學生自讀。要求: 正確、流利。

  2、檢查學生自學情況,重點指導朗讀,同時,教師可以簡要介紹這首詩的大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鼓勵學生背誦。

  五、區別多音字和用形近字組詞語

  要求: 將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完成第一題,一組做第三題。

  1、自主讀一讀,弄清題目的要求,按要求完成。

  2、同桌交流交流,看看誰做得正確。

  3、兩大組交換。

  建議: 教師在學生分組自學時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培優補差,注重分層教學,力爭把差生的問題解決在課內。

  六、讀一讀,寫一寫

  1、讀第四題每一組的例句。

  2、仿照例句寫句子。

  3、同桌交流,看誰寫得正確、通順。

  七、自學生字讀小詩

  1、抽學生說說部首查字的方法: 先找到要查的字的部首,數一數有幾畫; 然後在字典“部首目錄”裡找到它,翻到部首對應的頁碼,在“檢字表”裡找到該部首; 再數數要查的`字去掉部首後剩幾畫,就在幾畫裡找到要查的字,看看要查的字在字典正文的哪一頁; 接著在字典正文裡找到要查的字,把音節寫在四線格里。

  2、用部首查字的方法查出文中帶點字的讀音,並把音節抄在四線格里。

  3、藉助拼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生字。

  4、透過多種方式熟讀小詩,然後與同學交流交流: 你讀懂了什麼?

  參考資料

  《溪居即事》這首詩寫眼前所見,信手拈來,自然成篇。所寫雖日常生活小事,卻能給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為生產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點不稀奇的。但“籬外誰家不繫船”句,卻於平常中又顯出不平常來了。似乎作者於無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這一瑣事,故以此句開首。“誰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為“不繫船”,船便被吹進“釣魚灣”。“春風”二字,不僅點時令,也道出了船的動因。春潮上漲,溪水滿溢,小船才會隨著風勢,由遠至近,悠悠盪盪地一直漂進釣魚灣來。不繫船,可能出於無心,這在春日農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經作者兩筆勾勒,溪居的那種恬靜、平和的景象便被攝入畫面,再經春風一“吹”,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生氣盎然,饒有詩意。

  鄉村春日,人們都在田間勞作,村裡是很清靜的,除了孩子們在宅前屋後嬉戲之外,少有閒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發現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是客人來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脫柴門的扣子,開啟柴門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成功地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的形象。

  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雕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詩人給我們展現出一幅素淡的水鄉風景畫: 臨水的村莊,掩著的柴門,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飄蕩的小船,奔走的兒童……靜中寓動,動中見靜,一切都很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鄉寧靜、優美的景色,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而透過這一切,我們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鬚、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略到他那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閒適舒坦的心情。

語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犟龜》是鄂教版六下第三單元一篇童話故事,《犟龜》教案。它是20世紀的童話佳作,作者敘述了一隻小烏龜如何以它的“犟”克服種種困難和阻礙,最終獲得勝利這樣一個童話故事。這篇童話,情節生動,語言通俗,結構嚴謹,形象個性鮮明,具有創新意義。因童話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對於六年級學生而言,在內容和主旨的理解上沒有很多的障礙。因此在教授時,我力求引導領悟童話閱讀分析的一般規律,以期指導學生課外獨立解讀童話。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弄清記敘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文章故事情節。會編課本劇並表演。

  ⒉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把握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進而分析“犟龜”形象特徵。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完課文之後,能基本領會“犟”的積極意義,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教學重點】

  ⒈分析犟龜的形象。

  ⒉領悟“犟”的積極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犟龜的“幸福”。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說說烏龜,再說說“犟”,強化“犟”的音、形、義。今天認識一隻來自德國的烏龜,它是德國兒童作家米切爾·恩德帶來的,名叫“犟龜”

  二、整體感知全文

  1、文章的體裁是什麼?(童話)

  2、這篇童話的起因經過結果,分別述說。

  3、概括主要內容及思想感情。

  4、概括段意。

  三、自主品讀分析形象

  1、“犟龜”在路上遇見了誰?他們怎麼說的?你對他們有何看法?

  2、生瀏覽全文後談想法,相機板書。板書:蜘蛛——嘲笑,爬得慢

  蝸牛——方向反了

  壁虎——婚禮取消

  烏鴉——獅王去世

  3、切身體會烏龜此時的心態,並與平常心態對比。有一句話可概括烏龜的決心 小烏龜——“很遺憾,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

  4、說說你對犟龜的看法。犟——目標堅定毅力堅強5、分段感情朗讀昇華。四、小結。童話寫得十分細緻,皆大歡喜的結局讓人興奮。下節課據“犟”字我們來議議,還有問題想向同學老師作者發問的嗎?寫下來。

  第二課時

  一、問題匯入

  提出讀完課文後思考的問題。要知分曉且待快下課時解決。

  二、編排課本劇

  A、 以前編過課本劇,課本劇要注意什麼?

  1、時間、地點、人物、社會環境、佈景、故事情節。

  2、人物的對話、表情、動作

  3、演員找到合適自己的角色

  4、注意旁白敘述的轉化

  B、生自主組合排練 選取小組表演

  三、辯論

  看完表演後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小烏龜的犟值得嗎?

  自由辯論。要求儘量有理有據,合情合理 生得出結論。自由發言 解惑。匯入的問題

  四、作業

  1、續寫“小烏龜回家”

  2、擴寫史上最盛大的婚禮。

語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斑羚飛渡》是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所選的一篇散文精品,這篇文章生動、細膩地記敘了斑羚陷入絕境時求生自救的全過程。故事非常驚險,可讀性強,故事本身就是動物世界的奇觀。課文中展示的一幅幅悽美的圖畫是向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關注動物世界情感的極好的典範,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激發學生的興趣,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概括課文內容。

  2、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感受斑羚在生死關頭所表現出來的美德。

  3、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過程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生動的故事情節,感受斑羚的精神。

  教學難點

  1、如何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從自然和生活中學到生存的經驗。

  2、對“愛”的再理解、再認識。

  一,新課匯入:

  有一種死亡,悲壯而輝煌,永遠也不代表毀滅;

  有一種生命,崇高而美好,永遠鐫刻在心中當弱小的斑羚們在面臨絕境時是如何表現的,這節課老師和你們一起去感受傷心崖上悲壯而又動人的一幕.

  二,檢查預習:

  1生字詞的朗讀

  2重點詞語的理解

  對峙:山與山相對而立。

  嫻熟:熟練。

  蒼穹:天空

  逞能:顯示自己能幹

  飄渺: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斑斕:燦爛多彩

  進退維谷:進退兩難。谷,比喻困難的境地。

  一塵不染:形容非常清淨、純潔。

  迥然不同:迎然,距離很遠的樣子.形容差別很大。

  眼花繚亂:眼睛看複雜的色彩而感到迷亂

  3,說說對斑羚的瞭解

  三,課文內容的理解

  1 看來同學們預習的挺好老師給予表揚.現在請同學們輕聲的朗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一群斑羚在遇險後絕處逃生的故事)

  2文中用了一個詞語來形容斑羚的處境(進退維谷)說說是怎樣的情況?(斑羚群被狩獵隊和獵狗追趕,屬於後有追兵。他們被逼上了戛洛山的傷心崖,前面是6米寬的山澗,而他們只能跳4-5米,屬於前有寬谷。斑羚群就是面對著這樣進退維谷的境地)

  3面對這樣危險的處境,斑羚群的種種表現是怎樣的?(3—7)

  他們一開始發現自己陷入了進退維谷的絕境,“一片驚慌,胡亂躥跳”。有一隻老斑羚甚至想直接跳過六米寬的山澗卻“像顆流星似的比直墜落下去”。

  過了一會兒,它門逐漸安靜下來,而等待鐮刀頭羊的決定。

  在鐮刀頭羊也表示無能為力後,斑羚群又騷動起來,一頭母羚羊甚至在高度驚慌下“舉步向彩虹走去”。 (朗讀有關老斑羚和母斑羚表現的句子體會斑羚們對生的渴望.)

  4 師引: 然而能夠讓他們獲得新生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飛渡傷心崖,羚羊們是如何飛渡的,作者又是如何精彩描寫這一場面的咱們一起去感受這感人的一幕.

  5,聽錄音

  (1)、斑羚是如何飛渡的呢?,請在文中圈出半大斑羚和老斑羚飛渡時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動詞。

  (2)、運用這些動詞複述飛渡的情景(觀看動畫)

  (走、退、飛奔、起跑、躍、跳、鉤、躥躍、猛蹬、起跳、墜落、落)

  討論飛渡成功具備那些條件(嫻熟的跳躍技巧,默契的配合,勇於犧牲的精神)

  (3),細讀課文四人一組交流討論:面對這群死亡飛渡的斑羚羊,特別是老羚羊和鐮刀頭羊,你感受到這是一群怎樣的斑羚呢?請用“這是一群(只) 的斑羚,我從文中 句子可以看出”句式回答。

  (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無私奉獻、顧全大局的團隊精神、勇於犧牲、視死如歸、臨危不懼、關愛後輩。)

  (4),師小結:同學們斑羚群憑藉嫻熟的跳躍技巧,以犧牲老斑羚的生命為代價,成功地完成了山澗上的飛渡,贏得了種群的生存機會。他們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深深震撼了每個人包括文中的我、獵人、狗。斑羚的行為可能只是動物的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但應該引起同樣具有生物屬性的人類思考和借鑑

  6體驗反思

  1、那麼下面請大家看一個人類面對生與死的資料,與動物斑羚比較一下,你有什麼想說嗎?

  出示資料: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瑪依友誼館的舞臺失火,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孩子們及他們的老師在一個大禮堂裡開會,不幸發生火災,結果燒死的是孩子和深愛孩子的老師。各級領導捷足先登全部脫險。……在緊要關頭,有人大叫一聲:“大家都坐下,不要動!讓領導同志先走”,而這些領導同志還真的先走了……這場震驚中外的克拉瑪依大火,帶走了288名中小學生和37名老師,而領導無一人受傷。

  2、看了這資料,我們年青的一代,要從這群斑羚身上學些什麼東西呢?

  (為了種族的生存而甘於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它們的智慧、才能,特別是從容鎮定、捨己為人的情操,可貴的整體精神 )

  教師總結:確實,作為人類的我們,面對生命,應讓生命顯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3、思考:斑羚飛渡這一悲劇是誰造成的?(人)

  4、是啊,人在這裡充當的是一種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奪者。人類的行徑已經導致許多物種的滅絕。請用心感受這些畫面,然後思考:從人類的身上我們又能想到些什麼呢? (螢幕顯示:人破壞動物,破壞自然的資料)(板書:珍視生命,保護動物)

  5、學生總結本課的收穫。(或者提出不懂之處)

  結束語

  同學們,地球只有一個,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真心希望人與自然能和諧共處,希望斑羚們今天的悲局不再重演,也希望人與人之間多些關愛讓人類的愛充滿世界,讓世界充滿愛

  五、佈置作業

  寫一則關於保護動物、珍愛動物的公益廣告。

  附板書設計: 斑羚飛渡

  從人類身上——珍視生命,保護動物

  從斑羚身上——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顧全大局的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