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風> 【精品】民風作文集合九篇

民風作文

【精品】民風作文集合九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風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風作文 篇1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揹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檢視曆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衝一衝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裡,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民風作文 篇2

  廣東地區,是個富饒的地區,那裡的民俗特色十分獨特,下面就讓我細數一下廣東的民俗。

  先到佛山去看看。佛山秋色,是佛山的民俗。〞秋色〞,是豐收的景色之意。這個〝佛山秋色〞是不是3股帶民間藝術活動的稱謂,也是佛山傳統民間藝術的總稱。每當豐收氣節的時候,佛山的人民便會在大街小巷裡慶賀豐收的到來。他們會作出各種各樣的手工物品,讓這些手工物品達到以假亂真、奇巧鬥勝的藝術效果,這樣的慶祝形式,成為了的佛山藝術品的獨特的慶祝風格。當秋天最後一晚上,人們會不約而同地相約在大街小巷,攜帶著自己製作的工藝物品到臺上上臺進行表演,那個場面獨自一格,十分壯觀,是南國一道美麗的風景。

  接下來,我們到廣州去看看。廣州的沙灣,不再另類的風情民俗。廣州的沙灣飄色,更是讓到來的遊民贊口連連。沙灣是廣州市番禺區的一個鎮,這個〞沙灣飄色〞就是發源於沙灣這邊的一帶,這個〞沙灣飄色〞集聚了戲劇雜技和裝飾藝術,每年的三月初三,正式在沙灣裡面舉行。

  潮汕功夫茶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潮汕地區,那裡的人們都有喝茶的習慣,他們熱愛喝茶,潮汕的功夫茶的特點分為精和熱,這兩大特點便是功夫茶獨有的精華,他們煮茶和喝茶都特別講究,他們煮出來的茶是香濃湯熱,他們喝茶是以小壺小杯的方式來進行的。

  客家歲節舞龍,是客家人主要的民俗。這是他們最為突出慶祝民俗的表演方式,每逢佳節的時候,他們會聚集在村裡每個角落,進行各種各樣的表演,為節日增添喜慶,祈求年年平安。

  廣州民間傳統廟會,代表著廣州的一切。廣州民間傳統廟會最為出色的便是那波羅誕。波羅誕會延續3天,在這3天裡,這個多波羅廟周圍到處熱鬧非凡,展現出一派節日景象,路上人群擁擠,廟中沸沸揚揚,還有大串的炮竹,彷彿在過春節一樣。

  陽江風箏節。陽江除了有豆豉之外,還有風情,這風情帶給人們放風箏的樂趣。陽江是南國風箏之鄉,這風箏流傳是歷史悠久。陽江人民所造出的風箏,造型優美,多種多樣,俞生俞活。他們那裡的地勢也造就了放風箏的良好場地,每年的9月9日重陽節,便能看到他們放飛風箏的壯闊景象。

  廣東民俗,還有許多數也數不完的民俗,它們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物質,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們,我們堅守著繼承、發揚和保護它們的責任。

民風作文 篇3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裡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物件。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裡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裡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苗族——跳 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後,她還經歷了太陽製造的種種磨難,終於和月亮幸福地結合一起。

  苗族父老為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並把這一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

民風作文 篇4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獨特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著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著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裡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採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裡,媽媽把麵粉倒進盆子裡,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麵粉和水和成一團麵糰後,再把麵粉和白和水和成一團麵糰後,再把艾葉洗乾淨,放到鍋裡熬幾分鐘後,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麵糰裡,多揉幾下。揉麵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鬆鬆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麵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後從麵糰裡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麵糰,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裡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後,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為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後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於,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後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開啟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裡還吸溜吸溜地吹著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著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裡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民風作文 篇5

  山神節:由於長白山盛產人參,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採挖,但是私採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後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為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裡偷入禁區採挖,絡繹不絕。進山採挖人參,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鬥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著大夥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願,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願。”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於農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採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於放山是在農曆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曆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爺把頭節。山裡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參不甘心!”

  人參節:近幾年來,長白山區的撫松、渾江、通化等市縣,常於每年七、八月間舉行人參節。屆時,全城張燈結綵,載歌載舞,展開一片以人參為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山區特色和風韻,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因此,每年節日期間吸引來大量遊客,其中有許多外地的以及國外的客商趁此機會來洽談生意要,協商各種投資與開發專案。

  在人參節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過於“摹擬式深山採參活動” 。參加這項旅遊活動的人,事先都要穿上當年放山人的服裝,帶上蚊帽,背上揹筐,分頭地拿上剪刀、快斧、鏟子、鹿骨、籤子、索寶緄、銅錢、紅頭繩等器具,然後由把頭帶領進山,按照事先設定好的路線進山挖寶。當把頭將他們帶到預定的地點後,把頭在前面用索寶棍撥開草叢放“頭棍”,在他旁邊的三把頭放“二棍”,然後一字排開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邊上的人叫“放邊棍”。這樣的並排前進尋找,叫作“壓趟子”。按照當年的老規矩,壓上趟子後,人們便不準說笑打鬧,必須聚精會神地尋找。有誰發現了人參,便高聲喊:“棒槌!”這叫作“喊山”,別人聽見後,立即接問:“幾品葉?”這叫作“應山”。喊山人發現瞅準後,馬上回答說,三品葉或者是四品葉、五品葉。

  按照當地人的習慣,管人參都叫棒槌;人參鳥叫棒槌鳥。幾品葉是指人參枝幾簇對生的葉子而言。品葉越高,人參的生長年限越長,價錢也就越高。如果發現有數棵人參生長在一起的,便叫“幾品是堆”或“幾品葉片”。

  喊山過後,大家便趕湊過來,由把頭帶領挖參。挖之前先用兩端拴銅錢的紅頭繩將參繫住

  (據說是怕人參跑了,實際是取得準確定位的意思),然後用樹棍支個架子將人參罩住,這才能動鏟子破土挖參。遇到參鬚子要特別小心謹慎,一根也不能挖斷。挖斷鬚子的參,便不那麼值錢了。等到把鬚子周圍的土用鹿骨籤子都剔除乾淨後,便由把頭將人參起出來,然後有人剝下附近的樺樹皮將它包好。

  整個採參過程,規定十分嚴格,操作十分謹慎,也帶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擬採參活動,也必須完全按照這個規程來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於事先在旅遊路線上都栽埋下了人參,所以參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參的,因此操作起來情趣盎然,決不會掃興而歸,一棵也找不到的。

民風作文 篇6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

  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涼茶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溼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

  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幾片陳皮去苦。廣東迎春花市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透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閤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

  比如:煲湯、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民風作文 篇7

  瑤族的婚禮是這樣的:瑤家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自由選擇物件,父母不加干涉。“趕歌圩”“坐歌壇”是瑤家姑娘、小夥戀愛的獨特方式,男女雙方透過對歌,把愛慕之情都流露於歌聲之中。“拿籃子”是瑤族青年選擇物件的又一重要方式,雙方在“拿籃子”“送籃子”中互相接觸、瞭解,確定雙方的愛情關係,再透過雙方父母同意,正式訂親。瑤家最主要的婚姻形式有“招郎”“兩不闢宗”“男從女姓”三種。瑤族女子在社會中享有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討丈夫”。她們主要是招本民族的男子,有的也招漢族或其他民族的男子為“郎”。“兩不闢宗”俗稱“兩邊走”,即婚後男方仍用原來姓名,夫妻共同照顧雙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個隨母姓,第二個隨父姓,依此類推。“男從女姓”即男子到女家後改從女家姓。

  而瑤族的禮服瑤族男女服裝主要用青、藍土布製作。瑤族婦女善於刺繡,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髮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男子喜有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長衫之分。

  瑤族的節慶活動也很有意思比如每年農曆的十月十六是瑤族隆重的“盤王節”。節日裡最熱烈的.場面要數跳黃泥鼓舞,據說這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瑤王。一隻母鼓相配四隻公鼓組成舞群。母鼓斜挎胸前,用雙手拍擊,公鼓則是豎著拿在手中,用左手敲擊,動作隨著音樂的變化,舞姿雄健灑脫。跳黃泥舞母鼓的鼓點最重要,它指揮和掌握著整個舞蹈的節奏,公鼓是合著母鼓的鼓點變化的。因此擔負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裡的老鼓手。黃泥鼓敲響之後,幾位裝扮漂亮的姑娘,手持花巾,踩著鼓點穿插其中,邊歌邊舞,高潮時,圍觀的群眾情不自禁地加入歌舞的行列。公鼓和歌隊把母鼓緊緊圍在當中,猶如群星拱月,母鼓又不時和公鼓對應敲打,整個舞場充滿了歡聲笑語。

民風作文 篇8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著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說起元宵節,最負盛名的便是觀花燈、猜燈謎了。在元宵節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張燈結綵,處處顯示出元宵節特有的氣氛。就像《東京夢華錄》中說的那樣: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熱鬧的氣氛足以形成一條河流,讓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跟他們一起歡呼起來。

  正月十五之夜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觀月。正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邊欣賞著天空中美麗的月亮,一邊看著人們歡慶元宵佳節的樣子,此時還有誰能坐得住呢?趕緊出來和人們一起慶祝象徵美滿的元宵佳節。

  啊!這是一派多麼祥和、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

  【篇五:民風民俗--廣西的夏春節】

  按照廣西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開始了。這天,是傳統的小年,是灶神爺昇天的日子。人們殺雞宰鵝祭拜灶神爺,企盼在新的一年裡衣食無憂。

  臘月二十五左右,人們必須選出一天來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此外,人們還要買菜,割肉和準備年貨。

  除夕,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鞭炮聲日夜不絕,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飄著一股煙火和酒肉的香味。人們在門口貼上新的對聯,屋子裡貼滿了各色的年畫。人們到了晚上還要吃團圓飯,在外邊做事的人,必須要趕回來。此外,大人們是要看《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孩子們燃放煙花,真是快樂的時光。

  正月初一,春節有一個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鋪不但不關門,還有許多小販在大街兩旁擺了攤,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三個一夥,五個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們牽著大人的手,購買玩具。

  正月初二,人們開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賀。這天,是不可以說不吉利的話的。

  元宵上市,春節最後一個高|潮到了,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辦喜事,張燈結綵。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在門口掛上兩個大紅燈籠。還有猜謎踏歌的活動。大街上也許會有舞龍的節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煙花爆竹。這天,人們是要吃元宵的。

  過了元宵,春節差不多也就結束了。天氣迴轉,農民開始春耕,學生準備上學,人們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了。

民風作文 篇9

  Hello,大家好,我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爆胎的北京第一小吃——“驢打滾”。這是不是讓大家覺得挺新鮮的?想必大家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如果有人知道,也不準出聲,統統給我stop,不然,哼哼,後果大家應該知道,我可是會發飆的哦!好了,閒話不多講,現在切入正題。

  你知道嗎?我們除了“驢打滾”這個大名以外,還有一個響噹噹的稱號——“豆麵糕”。可為什麼又叫“驢打滾”呢?你們這些不知道的人,心裡肯定是打了個大大的問號了吧?好了,不賣關子了,就由我為大家解說吧!這似乎是當地人給我們的一種形象的比喻,當我們被做好時就得在黃豆麵中滾一下,這就像是郊外的一頭驢子在打滾,揚起的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關於我們的來歷,還有個傳說的。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嚐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啊,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麵的盆裡,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看來,我們還得多謝謝那位小驢兒的太監,要不是他,要不是他的那一次失手,就不會有我們這個惹人好奇的名字了。

  再嚐嚐我的味道,那才叫做美味啊,不吃不知道,一吃停不下,吃在嘴裡有香、甜、粘,有濃郁的黃 豆 粉 香味兒,味道香甜,口感潤滑,真是聞一下,多活一年;吃一口,多活十年啊!

  百聞不如一見,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心動了?那就趕快到北京嚐嚐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