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開題報告> 課題開題報告(集錦15篇)

課題開題報告

課題開題報告(集錦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題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題開題報告1

  1.課題研究緣由

  數學學習上的學生自主化,是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培養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師要打破教學與學習方式僵化、統一和機械化,走向互動、開放和創新,就要在分析學生數學學習現狀與不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我監控,逐步從學會到會學,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現階段國內外的數學學程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內涵界定;

  2、設計原則的分析;

  3、構成元素的思考;

  4、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5、教學型別的案例分析;

  6、教學效果的實驗研究。

  “學程案”在數學教學的使用研究:有利於轉變和發展學生數學學習方式,有利於完善和最佳化教師教學方法。

  3.研究的目標、內容

  透過學程案教學實踐,總結學程案的編寫原則: 主體性原則、探索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學程案教學使用突出學生參與、合作、探究,突出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力。

  “學程案”編制圍繞“學習目標、問題引入、學習要點、互動研討、分層訓練、目標檢測和小結”,教學使用如何使學生獨立、自主學習;使學生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自我反思與調控。

  4.研究過程與方法

  20xx年11月-20xx年11月,實施研究階段。備課組集體備課,研究每課適合學生實際的學程案編制。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實證性研究,記錄實施過程和效果,教學實踐後再反思修改,不斷完善。整個過程重視積累資料,總結反思,寫成文字。

  20xx年12月,總結階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分析和研究實驗情況,總結和提煉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論文,完成結題工作。

  5.預期研究成果

  透過學程程案教學實踐,總結學程案的編寫原則: 主體性原則、探索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學程案課堂教學使用可以突出學生參與、合作、探究,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力。研究論文,交流或發表。研究課例,交流課、教研課、比賽課。課堂案例與實錄,交流或發表。

課題開題報告2

  南通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

  開 題 報 告

  課題名稱: 課題主持人: 工作單位: 聯絡電話: 電子信箱: 填表日期:

  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制

  有 關 說 明

  一、課題名稱應以《立項名單》公佈的名稱為準。 二、課題主持人限填1人。

  三、本材料提交一式1份。內頁填寫為小4號字,A4紙雙面列印,左側裝訂成冊。

  四、課題相關資料的電子版本

課題開題報告3

  論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詳細內容請看下文教改課題開題報告。

  實驗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物件,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育現象因果關係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實驗研究最根本的特點是主動採取變革措施變革研究物件,目的在於探索教育規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變革”這是作為一個教育實驗最主要的標誌,從而區別一般的教育教學活動。

  調查研究法

  什麼是調查研究法

  調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蒐集、瞭解有關研究物件狀況的材料,分析處理,從而發現問題、探索規律、尋求對策的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既要調查又要研究。調查是透過運用觀察、訪談、問卷、測驗、個案追蹤等各種科學的手段和方法,來獲取有關研究物件的客觀事實材料。研究是對所獲取的材料整理和理論分析,進而得出結論。因此,調查研究法並不只是記錄事實,羅列問題,而且更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材料中找出規律,使經驗上升為理論。

課題開題報告4

  課題名稱

  初中的指導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提出有待解決和重視的現實問題,論述本研究的價值或重要性)

  學習的方式有多種,學習的時間也無限。學習書本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而貫穿學習始終,貫穿人生始終的重要的學習方法則是:閱讀。透過閱讀書籍,人們瞭解世界,獲取各種資訊,掌握不同技能。地理閱讀,則是專門針對地理學習過程的閱讀方法。與其他的閱讀內容相比,專業性明顯,方法也應有所不同。但也不失與其他閱讀的共性。

  本課題解決的問題:

  一、首先要解決閱讀的一般問題。

  什麼是閱讀?閱讀有哪些方法?如何分類的?

  閱讀的方法和需要透過閱讀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渠道很多,本課題是地理閱讀方法指導研究,地理知識,使我們學習的各種知識中的一種,地理知識既貫穿於各學科之中,又獨立成一門學科,其學科自有其特點和專業獨特性,因此,需要在眾多的閱讀方法中找尋出適合地理知識和地理課堂學習的一些方法。

  二、尋找適合地理閱讀的方法。

  適合地理學習的閱讀方法有哪些?地理閱讀有哪些使用的方法?本課題力圖從調查中,從教師實踐中,摸索出適合地理學科的有效的閱讀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三、初中生成長的需要,一生習慣培養的需要。

  初中是學生成長期最關鍵的時段,處在由孩童向成人的過度階段,其認識問題的能力正在擴大,這個時期形成的一些重要觀念、習慣,會影響孩子一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和不斷擴大的對世界的認識需求,正好透過閱讀地理知識相互對接,因此,許多孩子對地理課對外部世界非常感興趣,但是,受到我國教育中長期形成的對地理學科的一些做法影響(其中在有一時段為減輕學生負擔,去除地理高考學科地位),同時,學校和家長對地理學科的見解不同,以及孩子們不斷加重的學業負擔,往往出現學生沒偏見,家長有偏見;學生不偏見,學校做偏見;學生無偏見,課業時間沒法辦的現象;初期很喜歡,中期沒時間,後期出偏見的現實。因此,初中階段需要有好的地理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地理閱讀習慣,改變學生的這種狀況。而且,課外地理閱讀,就是一個輕鬆、自由、隨意的學習。也是一個不受時間約束,不受年齡限制,不被別人約束的學習。一旦學生形成習慣,會對他們終生產生影響。這就需要透過興趣的引導,並給以科學的指導,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很好的讓地理閱讀為孩子的成長服務。

  四、初高中知識銜接的需要。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有關高中課程性質中談到初高中地理課程的關係:高中地理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相銜接,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知識、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進一步掌握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

  教育部考試中心印刷的,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中,關於談到: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試驗)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試驗稿)的有關內容。

  在考試目標與要求:1、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資訊,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資訊。

  能夠快速、全面、準確的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資訊,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資訊。

  能夠準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資訊。

  高中地理學習和高考地理試題對文科學生有這麼高的要求,可是,受陝西初中地理不中考的因素影響,初中地理在家長、學校、最後在學生心目中形成副科,不中考科目的印象,所以,學生的學習受到很大影響。到高中後,文科學生地理基礎太差,地理閱讀習慣不好,使他們的地理學習大受影響,也使高考地理成績上升困難,因此,如何從地理閱讀入手,培養學生學習、閱讀地理的習慣,也為地理教育和地理教育科研提供一些第一手的資料和資訊,是本課題要研究的第四個問題。

  五、地理學科特殊的閱讀方法的探索。

  地理學科有其科學的特殊性,它和文學性的閱讀不完全一樣,儘管文學中包含一些地理知識,但在地理學習中,需要學生學習學會各種地圖的閱讀尤其是等高線地形圖、地理圖表的閱讀、獲取相關地理資訊,是需要進行專門訓練和指導的。

  本課題主要進行問卷調查法和結論分析法,另外,還有部分資料需要查閱檔案和上網查詢資料。這三種方法都是課題研究通常使用的方法。根據研究的需要,把研究的有關問題設定成問卷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可以取得相關資訊資料和為定性分析問題提供了相應的依據。當然,受問卷範圍和試題設定的影響,問卷調查也有一些侷限和不完全。但使課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關鍵詞界定清晰、準確,限定研究範圍,明確其含義,提示課題研究方向和角度)

  初中地理閱讀方法的指導研究,課題應當包含:初中地理,這是對研究物件的研究範圍的限定,一是說明這個科研課題研究的是有關地理方面,而不是其他方面學科;二是限定在初中階段地理知識的獲得方法。知識的獲得方法和途徑有多種,在實踐中學習,在書本中學習,尤其是學習書本知識,成為主要的學習獲取知識的途徑。今天,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許多知識的獲得,就是透過閱讀書籍,透過學校教育獲得。閱讀成為了解世界,獲取資訊和知識的重要途徑。三是方法(查尋方法的概念)。

  閱讀方法。閱讀是有方法的,但是,此處的閱讀不是該課題研究的重點,閱讀方法也不是研究的重點,但是,在課題名稱中已經包含一個基本範圍框架,即就是地理閱讀方法必須是我們熟悉的,尤其是初中地理閱讀方法我們必須清楚。清楚了地理閱讀方法,我們就可以進行相應的指導。

  指導和研究,是兩個動詞片語,前者對所知方法給學生加以指導,要求對方法型別、閱讀時間、閱讀書目、閱讀效果有所瞭解,後者要求對指導的過程和結果能夠做出相應分析,以便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閱讀方法加以改進,或為教育行政部門做出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研究的主體部分,重點回答解決什麼問題?如何解決?要求階段劃分合理,任務明確,舉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規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規範)

  課題的研究主要分成三部分:

  一、查閱文獻資料階段。主要是對有關閱讀及閱讀方法、地理閱讀方法的相關資料的掌握和了解。並從中選擇適合地理學習的閱讀方法。

  二、調查分析階段。對初中學生閱讀範圍、閱讀時間、地理閱讀進行問卷調查,以便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做到有的放矢。

  三、實踐指導階段。針對學生閱讀情況進行初步分析,然後,對學生進行分類,(年齡段、學業段、學情段、時間段),並且開出書目,進行閱讀指導(學期段和假期段、課內段和課外段)。

  四、結果調查和分析。對於指導的學生,進行再次問卷調查,然後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和取得一些資料。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為研究中產生的相關論文、隨筆、敘事、設計、課件、教具等等,這裡的預期主要是對附件的成果表述)

  課題成果的表述,在研究過程中,要進行相應的閱讀調查,需要設計調查卷試題,這在研究步驟中已經敘述。調查結束,還要進行分析和記錄,以便給下一階段的研究做好相應基礎。

  同時,查閱資料,需要透過網路和書籍,這些工作利用工作間歇就可完成。兩次問卷,需要年級組及班主任提供配合。也可以利用我們的課堂課餘進行。

  最後,需要對兩次調查,和其中的地理閱讀指導結果,進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分析報告。以論文的形式呈現。

課題開題報告5

  課題名稱:小學英語課堂遊戲的設計與操作研究

  負責人:***

  所在單位:***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英語是一種國際語言。新的時代中,學習英語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個時代要求,如何讓學生更好更輕鬆的學習英語則成了我們需要迫切研究的一個課題。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對任何事情有了興趣就相當與一件事情成功了一半。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有極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促使他們認識新事物獲得新知識的強大動力。讓他們學習英語,不能讓他們感到是一種負擔,要培養他們的學習樂趣,低年級的外語教學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來培養他們學習的熱情,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讓他們在玩中學,唱中學,畫中學,設計各種各樣的遊戲,以謎語和歌曲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課堂上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儘量採用小組活動,激發他們的成功感,昇華興趣。隨著年級的變化,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都有所改變,外語教學也應該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加強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充分發揮其獨立性和創造性。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小學英語課堂遊戲的設計與操作研究就是透過實踐來尋找適合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並促進學生學習的遊戲。教育家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們在剛開始學習英語有興趣很簡單,但是要持續的對學習英語有興趣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所以課堂遊戲在不同的情況下要進行研究討論而進行不同的設計。使遊戲服務於課堂並對課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二、總體目標

  藉助遊戲讓學生愛上英語課堂,以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識。

  三、研究方法

  主要以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為主,個案研究法和調查法、觀察法等。

  四、分階段開展研究工作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課題負責人楊曉玲擔任組長,組織成員呂姝斐、楊曉玲在5月20號之前制定好研究計劃和方案。每個月成員要交階段性總結或研究心得。

  2、查閱收集相關資料,並針對不同的情境設計不同的遊戲。

  3、按計劃開展“小學英語課堂遊戲的設計與操作研究”,將不同的遊戲運用於課堂教學,不同的年齡段應設計適合他們年齡的遊戲,不同的專題要有適合這個課題的不同的方法並針對實踐教學不斷改進並找到存在的問題所在進行新的設計與實踐。

  4、及時進行教學心得體會交流,每週四進行碰頭交流、研究課題進展。將各自優點進行互學,缺點則不斷改正。一切為了學生。每個月25號前成員要交階段性總結或研究心得。

  5、記錄整理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隨筆等。

  6、分析處理資料,每個成員要有自己的課題總結報告,課題組則撰寫成果總結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研究成果主要以三種方式呈現:

  一是展示,在課堂上針對不同的課堂內容使用不同的遊戲。

  二是相關材料彙編,主要以學生的課堂反映以及課後老師的及時總結反思組成。

  三是實驗經驗文章(或論文)交流

  同時本課題的成果將由若干篇相關文章、中期彙報、研究報告等組成。為了讓我們的研究成果更廣泛地體現它的社會價值,我們選擇利用網路部落格的形式來將我們的研究課題與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享,同時也用這一方式呈現給課題評審員們。

課題開題報告6

  一、課題名稱:

  《如何的》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本課題研究目的

  “三xx”教學模式真正地關注學生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可是就中學生課堂來說,提問意識弱、提問水平低、對老師的話不敢有任何的質疑等一系列問題仍然改變不了。尤其在中學物理課上,表現的很突出,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等一系列新問題。其實新課程呼喚會問的學生、會質疑的學生,更呼喚有心於學生質疑問難能力培養的教師。但是,在本人長時間的觀察和調研當中,無論是“新課改”還是“傳統教育”都只是涉及到了現代教育的皮毛,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尤其在物理課程中表現明顯。

  教師過多的提問壓制了學生髮問的慾望,阻礙了學生髮問的機會。正是在老師的這種精心誘導下,學生慢慢散失了自己探究知識的動力,正是在老師的這種層層逼問中,學生逐漸失去了疑問的主動權。多元思維被一元思維所替代,致使學生沒有發揮自己質疑能力的空間和動力。手段被目的化,教學成了一種過場,學生根本散失了自己的思想。

  “三xx”教學模式下注重的就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因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的培養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質疑精神。只有敢於疑別人之不疑,不滿足已有結論,不迷信權威的仲裁,敢於提出問題才能有創造的契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學生本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學習意識。在此過程中學生擁有自己的學習空間,透過“問題——探索——解決”強化自我意識,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研究的意義

  在現有的對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研究中,往往側重理論性的分析,操作性不強。本研究希望透過調查分析研究得出具有科學性、客觀性的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現狀及對策,豐富教師教學的研究,促進該研究的全面化、深入化;具體研究不同類別的高中生的需求特點,為教育教學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研究結論對教師激勵學生問題意識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對高中生質疑意識的發展和思想創新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培養創新性人才,已成為新世紀教育明確的目標和任務。而創新性人才的一個特徵,就是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和敢於質疑,善於質疑,並能不懈地探索答疑的能力。對於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研究,我們可以借鑑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結論,這些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礎。本研究透過實證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透過調查的形式,獲取第一手的資料,瞭解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實際情況,並進一步研究學生因教師授課情況、態度、時間等不同而出現的不同的反應特點。高中生對物理的學習離不開質疑,問題意識的提高可促進學習的不斷髮展與進步,在提問的過程中能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很好的培養。為了使學生在融入社會後能成為有創造性的人才,教師應利用教學環節中的各種途徑,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問題意識它包含四個要素:①主客體要素:主體是指具有社會性的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客體又稱為認識物件,簡而言之,它是人的認識所指向的目標,具體地說,認識物件可以是一種進入認識視野的自然、社會、精神等各個領域的事物和現象;可以是主體考慮加以解決的問題,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問題,社會實踐中的問題,各行各業、不同領域、不同範圍的問題,全域性性、戰略性的或區域性性、戰術性乃至操作性的問題等等;也可以是主體醞釀創造或改進的某種產品,包括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社會關係產品,以及塑造人才這種特殊的“產品”等等。②需要要素:認識物件要適應人的實踐和科學研究的需要或存在於人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成為人們的思維物件,值得人們去“打破沙鍋問到底”。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教授李躍茲指出:“認識到某種社會需要是在創造發明活動中邁出的第一步”。③最佳化要素:主體對現狀的不滿或否定並想方設法去改進或主體欲從被打破的,處於不平衡的認知結構狀態過渡到有序的、平衡的認知結構狀態。④動力要素:問題意識能否最終達成依賴於主體是否具有旺盛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以及頑強的創新意志。狹義的問題意識概念主要是針對動力要素而言的,就是指主體懷有探索情境真實問題的強烈慾望。

  美國著名的認知派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體現了透過教師提出要求解決或研究的問題,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面臨矛盾,產生疑惑,教師帶領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能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產生探索、解決問題的願望,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態度和創造思維,可以使學生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早在二十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為重點的“問題—假設—驗證—結論”教學四個階段的觀點,即:“確定問題情境—提出解決方案—蒐集資料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其策略主要是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學生學習的知識採用類似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獲得,這種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探究性學習,造就了一大批動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很強的人才。

  四、課題研究目標、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

  (分兩個層面表述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現狀。

  主要了解高中生聽課時的思想動態,是否有過問題意識。

  (二)高中生問題意識的特徵。

  學生有疑問或者想提問的具體表現,和他們質疑能力的強弱。

  (三)高中生問題意識與思維品質及學習效果的關係。

  (四)提高高中生物理學科問題意識的對策性建議

  從學生方面入手,從老師方面入手,具體分析原因以及解決對策。

  五、研究工作的步驟:

  第一階段:XX.3~XX.4準備階段:

  收集整理有關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培養文獻和實踐經驗材料

  第二階段:XX.4~XX.5實施階段:

  (1)在實際課堂教學和課題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的經驗,並隨時進行反思,並及時對課題方案進行修正,再實踐,逐步積累經驗。

  (2)在研究過程中,運用個案分析法隨時記錄研究的步驟、心得體會、典型個案、案例。

  第三階段:XX.5~XX.7總結、結題階段:

  彙總、整理課題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本研究在參閱學生質疑意識的文獻資料的前提下,運用統計分析等科學的研究方法,瞭解本校師生的整體情況,同時結合性別、年齡、求知慾特點。最後根據調查分析的中學生質疑特徵,提出以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和提高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質疑能力。

課題開題報告7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研究的主要內容所謂教學有效性是指透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和促進了學生進步與全面發展,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確定這一教學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減少無用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策略性。

  本課題的提出,是基於有效教學的理念,以有效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為核心,在有效教學理論指導下,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研究,以求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每個環節的有效性,達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最最佳化。

  選題的目的、意義有效教學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其一,為學校成為有效或優秀學校提供參考。學校作為一種組織,如何改善過程績效,提高組織效能,實現組織目標,是學校最關心和重視的。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而眾多研究結論表明,學校有效性依賴於教學的有效性,學校要想成為有效或優秀學校,首先必須做到教學有效。因此,有效教學研究將為學校成為有效或優秀學校提供參考。

  其二,有效教學研究有助於提高我校教學質量。

  其三,可以瞭解我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提高老師對有效課堂教學必要性的認識,提升教師的理念。

  其四,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指導。本課題研究針對我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具體探討教師應該掌握和運用的有效教學策略,探索有效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指導。

課題開題報告8

  課題名稱:淺談莫扎特歌劇藝術特點和演唱技巧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研究動態,說明選題依據和意義:

  沃爾夫岡?阿?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茨堡,是18世紀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樂史上少有“神童”和多產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創作了700多部作品,他著名歌劇作品有《魔笛》、《唐璜》、《費加羅婚禮》等。

  《魔笛》是集歌唱劇之大成作品,在安紹石編譯《西洋歌劇名作解識》中,其研究動態是從體載上和各個唱段一些風格,比如,帕帕蓋諾和帕帕蓋娜維也納風格民謠調和義大利喜歌劇音調,還有塔米諾和帕米娜義大利風格詠歎調和德意志風格等等。《魔笛》是以德奧歌唱劇形式為主幹歌唱劇,同時也保留了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因素。其中,夜後花腔、薩拉斯特羅宣敘調,塔米娜動人詠歎調,帕帕善諾排蕭和歌聲等等,這些藝術特點、演唱風格、技巧等,成為國內音樂專業人士研究方向。作為一個聲樂專業學生,選擇這個題目有利於自己對歌劇瞭解,對某個時期,某個作家作品演唱風格和演唱技巧處理一些瞭解。

  選擇這個題目也是為了使大家瞭解音樂大師莫扎特和其重要歌劇作品,和怎樣去欣賞業部歌劇做一個簡單瞭解。

  二、研究基本內容,擬解決主要問題:

  1、莫扎特歌劇《魔笛》藝術特點、演唱技巧、風格。

  2、對夜後花腔、塔米娜動人詠歎調、帕帕善諾排蕭和歌聲演唱技巧、風格進行分析。

  三、研究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1、參考相關資料

  2、對譜子一些特點進行分析

  3、總結提出個人看法思考

  進度安排:

  1)11月查詢要關資料

  2)11月28日確定研究方向,繼續查詢相關資料

  3)12月寫開題報告並作好開題答辯

  4)20xx年1月開始正文寫作

  5)20xx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檢查

  6)20xx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20xx年5月準備參加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音樂筆記》

  [2]《青年必知藝術知識》

  [3]《西洋歌劇名作解說》

課題開題報告9

  一、選題的緣由及課題研究的背景

  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層面上來說,本課題的選擇是基於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課程實施以來,特別是新課標教學要求頒佈以來,由於新教材留給老師的空間很大,不少老師對現在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課堂中有效地落實好教學目標和要求還存在著“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問題,這些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有效度的達成。

  (2)課堂教學中,教師講的多,包辦的多,許多本該達到解釋水平的課,不少教師將此下降為記憶水平,“滿堂灌”或“滿堂問”(填空式問答,懂的要問、不懂的不問);有的課把教學混同於學科習題機械訓練和簡單強化,“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是講解”,大部分學生還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顯下降。不少老師對一些主要課型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原有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的層面上。

  (3)課堂教學的預設設計與課堂動態生成性調控脫節。當堂的學習質量和效益明顯偏低。

  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中學數學界一直沒有停止過,在近期還逐漸趨熱。有的側重於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有的側重於有效學習方式的研究。特別是最近鄭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與開放性”(見課程教材教法20xx第7期P.28),從新課程實施以來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的興起,什麼是有效的數學教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問題等角度,進行了闡述和剖析。這些研究對本課題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但從總體上看,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成功模式還遠沒有建立起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本課題著力於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案例剖析,從微觀的操作層面入手,透過對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煉等,形成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具體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對當前的課堂教學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實現預期目的。本課題中的預期目的即指省中學數學新課標教學要求。

  有效性教學:以省中學數學教學要求為基準,教師在實施單位時間的教學行為後,引起學生具體的進步和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透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

  有效性教學包括以下三重涵義:一是有效果:指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二是有效率:教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的生產活動。教學效率可表述為: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三是有效益:指教學活動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這裡不僅僅是知識和方法的掌握,還有思維水平的發展和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包含了一個或多個真實疑難問題的情境描述。本課題中的案例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典型課例實錄。這裡的典型課例有成功的,一般的,也有不成功的。案例研究就是透過收集、整理典型課例,分析其中影響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因素,並提出改進的策略和具體的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觀點

  ⑴課堂有效性教學的主要取決於教學設計(預設與動態生成的設計)。我們認為,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對教學的達成度、對當堂效益有著顯著的和最直接的影響。

  ⑵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主要應關注目標設定的有效性、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師生思維互動的有效性、練習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師的個體素質與群體研究的水平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著顯著的和直接的影響。

  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體現在教學的物件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精英”,教學目標及要求的落實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三維目標的和諧落實而不是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視角

  (1)關於“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文獻研究

  從多角度來收集、研究並組織全學校中學數學老師學習有關文章,在討論中提高一線老師的理論素養和實施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意識。

  (2)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著重於當前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教師課堂調控的有效性。

  (3)教學行為現狀的分析研究

  當前教學行為存在的問題研究;融合先進教學理念的良好教學行為研究;不同教師群體教學行為的差異研究;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分層要求的研究。

  (4)典型課型的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對新教材中的概念課、定理公式推證課、章節習題課、新高考複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主要課型的典型課例進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導價值和推廣意義的操作策略與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課題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為主。

  案例研究法是對典型的課堂教學實錄進行分析研究,歸納整理出有效的教學行為方式。

  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總結,邊完善,把研究與課堂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2)本課題以文獻分析法和調查法為輔

  文獻分析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資訊的主要方法,其中資訊資料主要來源於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誌以及網路下載的相關資料等。透過對這些資料資訊的分析與研究,制定階段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還可以用之作為培訓老師的素材,以提高課題研究的實際效用。

  調查法主要調查本課題研究之初課堂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五、研究的途徑與目的

  (1)透過省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的學習,正確把握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及具體的教學要求,藉助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討,剖析中學課堂影響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和方法,構建符合我學校實際的評價指標。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業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從現實存在問題人手,以中學數學教師為主體,立足解決本學校的教學問題,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堅持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相結合,案例分析與模式構建相結合。在研究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學校數學教研組的教科研水平,使教研更貼近教師的實際。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我學校中學數學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提供智力支撐。

  六、研究計劃

  1、主要研究階段及階段性研究目標

  主要研究階段

  完成時間

  課題組成員分工

  階段成果形式、數量

  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20xx.12.

  樂京科負責擬定課題研究計劃,王桂喜、、姜文成、張洪華等負責有關學習材料的彙編

  《學校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學習村料彙編》

  文獻集

  研究階段(20xx年01月-20xx年7月)

  20xx.7.

  王桂喜負責,其它成員協助。

  謝建國、姜文成負責。

  張洪華、高品榮負責。

  《學校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狀況的調查》調研報告

  《典型課例的案例分析與研究》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指標》

  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20xx.12

  姜文成負責

  王桂喜、樂京科、王勁松、張洪華等協助。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操作操作策略與模式研究》

  《中學數學典型教學案例彙編》

  2、最終研究目標和最終完成時間

  最終研究成果形式和數量

  預期達到的目標

  承擔者

  1、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操作策略與模式研究;研究論文,1本

  2、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研究。研究論文,1篇。

  3、中學數學課堂典型教學案例彙編,1本。

  4、課題結題報告,《報告》

  在論文評比,優課評比中獲獎

  教師提供教學範例,部分論文案例在業務刊物發表,在各級比賽中獲獎

  樂京科、姜文成等.

  張洪華等

  王桂喜等

  樂京科

  本課題預計完成的時間:20xx.11

  本課題研究組的成員都是來自學校內各個學校的教學骨幹,有學校的領導,有市、學校數學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學骨幹,有著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他們中的多數人主持或參與過省、市課題的研究工作,也有著課題研究的實踐經驗。課題主持人是學校中學數學教研員,在組織課題研究活動方面有著便利的條件,因此,我們有信心將課題研究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取得課題研究和數學教學的雙豐收。

課題開題報告10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教育專心於未來。教育是若干年後什麼都去掉,留下的積澱——真善美。因而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葉聖陶先生曾強調:“啟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時期,凡人生之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這個時期養成,以後只需繼續地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是在為未來奠基。

  時代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來看待、研究學生日常生活與行為規範養成教育問題。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為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少先隊員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與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課題的界定

  1、“習慣”,是指人對於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並逐漸穩固下來的。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習慣性的。因而習慣對人們的生活有著絕對的影響。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2、養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教育。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生存能力,健康體魄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範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學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學校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隊工作方面積極探索。鑑於小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家長重智輕德較為普遍的情況,進一步加強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很有必要。

  反觀現有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為(1)學校生源比較複雜,來自城區、礦區、農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為習慣有較大差距。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應更具針對性、層次性。(2)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途徑較為簡單,缺乏評價與反饋。我們認為:從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和研究新形勢下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的的有效途徑,有利於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最佳化,有利於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學生髮展,適應新時期的挑戰和要求。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1、結合時代要求和少先隊教育特色,透過研究和實踐,探索一套適合寄宿制、小班化辦學體制的“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利推廣。

  2、透過研究和實踐,引導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深入理解道德規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透過研究和實踐,最佳化班主任隊伍,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內容:

  1、探討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探討家校社會多維立體的教育途徑和策略。如何將本課題研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調動家長、社會教育積極因素。

  3、探討最佳化班級管理、提升學校德育成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

  四、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方面,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和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為的訓練和發展問題。實踐方面美國更加註重“自然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成長”。

  我國心理學界有一些學者關注兒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陳鶴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基本側重於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論研究方面,對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過程,前三者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近期不少專家從行為習慣入手研究少年兒童德育,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如由中國科學院的王極盛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研究員主持的,關於傑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實踐方面,北京懷柔區、大興區開展了文明禮儀調查研究、家校合作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研究,山東濰坊市探索了網路對於小學生行為習慣的作用研究等等,進行了有益探索。但總的來看,在寄宿制學校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方面的研究較為匱乏。

  (二)本課題研究創新點及突破之處

  本課題為應用基礎研究,在強調應用性的同時,也注重一定層次的理論探索。著眼於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兒童的日常行為,著重進行有關小學生在學習、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以使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1)創新方面。依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努力構建創新養成教育途徑和模式,將養成教育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突出成長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論意義。立足於應用探索與實踐,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總結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素質教育理論和養成教育理論內涵

  (3)應用價值。本課題著手與途徑和模式的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途徑是:密切結合我校寄宿制辦學實際,透過個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體行為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形成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方法。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中少年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新途徑。

  五、完成條件分析、研究方法與路線

  (一)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領導支援,課題研究有經費保障。校領導對課題研究大力支援,為課題研究開展提供環境支援、經濟支援。良好的教學條件和領導的重視、指導,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基礎保證。

  2、資料豐富,研究有理論支撐。

  學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6萬冊圖書的電子閱覽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論著作,又有新穎生動的光碟資料,還有時效性較強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隊工作》、《輔導員》等刊物雜誌,使課題研究的展開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背景。我們課題組擬推薦篩選專題學習材料,供課題組成員集中學習,提升理論素養。

  3、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學習、研究氛圍濃厚。參研12位教師中有五位小學高階教師,兩位為市教壇新星,4位參加全國十一五或相關課題研究,成績突出。年輕教師均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教研後勁足。班級管理經驗較為豐富,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與路線:

  1、行動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針對家庭教育方面、教師設計的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透過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瞭解學生習慣的現有發展水平。

  2、個案研究法。對學生個體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並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透過對學生行為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4、問卷法。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等。

  堅持課題的理論研究、課題的實驗研究和群眾性教研活動三結合的研究辦法。以理論研究為先導,以實驗研究為中心,以廣大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為基礎,以班隊會課堂為主渠道,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的,研究學生、探索方法、總結經驗,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積極探索新時期背景下,寄宿制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養成教育模式,營造積極進取、健康成長的氛圍。

  六、課題研究組織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員分工

  本課題由我校一批銳意改革,不斷進取的青年教師組成。

  1.本課題研究指導專家。

  張敬鄰(淮北市教科所課題主任)

  張德華(淮北市教研室) 田志峰 (淮北市教研室)

  邱援軍(淮北市教研室)

  2.課題研究實驗小組。

  組長:盛 波 國家級課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子課題負責人,省級課題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主要成員。多篇教學論文在省、市級獲獎;區級學科帶頭人。多年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現從事小學德育工作,對小學生日常行為教育有較高的興趣和豐富的經驗。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學習、內容安排,活動召集、組織等。

  組長:魏雪雁 全國十一五中央電教館資訊科技整合專項課題主要成員兼執筆人。資訊科技課題研究報告獲省三等獎。論文、教學設計、課題報告等獲國家級獎項十餘篇次,並部分發表;獲省級獎項8篇次。從事小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安徽省骨幹教師,淮北市教壇新星,校本培訓指導教師。分工: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協助開展課題研究各項工作。收集材料,撰寫報告並上傳。

  主要成員:

  歐陽麗穎,淮北市教壇新星,骨幹教師;夏麗娟,青年骨幹教師,大隊部輔導員。負責收集課題研究資料,整理歸檔。

  參研教師:孫麗、張培 、孟春,負責會議內容記錄整理,活動宣傳。

  參研教師:杜淑華、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謝軍、許小燕,負責相關子課題的研究、實施,並做好材料的積累、分析、總結等。

  七、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的工作進度計劃:為期二年。

  (一)、準備階段:

  做好課題申報、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題啟動、課題分工、理論學習工作,培訓參研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組織開題啟動研究。

  研究呈現形式:課題立項申請書、研究方案、開題報告。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組織交流、研討等活動。主要是理論實踐研究,課題材料資訊收集,課題研究論文,優秀班會課例和階段性研究報告的撰寫。並對典型案例加以積累分析。

  ①課題組制定實驗計劃,堅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學習交流相關理論。

  ②實驗教師、班主任探索養成教育實施途徑,精心設計上好班會課,及時總結實驗體會,積累、整理好相關資料。

  ③每月一次專題研討,與全校同學科教師共同探討、交流體會。

  階段成果呈現方式:

  、教師研究案例

  2、階段研究報告

  3、班主任工作論文

  4、班隊會及活動案例

  5、問卷調查情況分析結論

  6、班級日誌樣本。

  (三)、總結評定、成果釋出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整理行為習慣研究經驗論文,將成功班會課例燒錄光碟,論文編輯成冊,總結、釋出和推廣研究成果。20xx年12月迎接上級領導對學校課題研究工作的評估驗收。

  成果呈現方式:結題報告、相關研究的論文集和其它相應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論文彙編 、班隊會等活動案例彙編及光碟、教師研究案例彙編等)

課題開題報告11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大體育課間活動是近幾年在課間操基礎上發展和創造的一種學校體育新的組織形式。與課間操相比,大課間體育活動時間長,活動內容多,組織形式活,練習強度適宜,它不僅可以對師生緊張的工作學習起到調劑作用,而且對促進師生身心健康有明顯的實效。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全民健身在我國已深入人心,校園群眾性體育運動的開展更是百花開放,但各校在組織競技性體育運動會的背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健身活動不經常,活動內容死板老套,參與者有壓力等方面不足。而體育大課間活動已經許多城市開展和研究過,但大部分都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體系。

  體育大課間活動發展的趨勢:以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本,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運動慾望;大課間活動的內容形式設計要豐富多彩,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特長、不同興趣、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需要;大課間活動要力爭突出學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活動特色;要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和場地,做到 小場地、大課間 ;積極探索把大課間活動作為一種校本課程的新途徑,把大課間活動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大課間活動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確保師生人身安全,讓充滿活力的大課間、讓學生喜愛的大課間、讓安全有序的大課間出現在我市的各個校園。

  三、課題研究依據

  以《關於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不少於一小時的意見》、《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和《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檔案精神為指導,落實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目的。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牢固樹立 健康第一 的思想,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全面提高學生體質;滿足機體生理需求和變化規律,調整心態,放鬆精神,陶冶情操;促進骨骼發育,改善運動、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傳到功能;降低近視率,減少肥胖症;促進學生的休息與睡眠;科學使用腦力和體力;形成勇於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團隊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做到大風小雨不間斷,酷暑嚴冬照常練,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和終生的健身意識。

  1、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積極創新,力求以活動勵德,以活動輔智,以活動健體,以活動塑美,以活動促勞,促進學生五育全面和諧的發展。

  2、最佳化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裝置及管理,開放場地設施,提高其使用率,發揮其育人效益。

  3、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讓學生有選擇地參與、學習、享受體育,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在課題實施階段,採用問卷的方法適時向學生和老師進行問卷調查,獲得學生和老師對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的效果,並徵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根據結果及時調整課題實施的方式方法。

  經驗總結法:課題組成員經常學習加強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課間活動主題,對每一階段實施的情況進行反思,不斷總結,撰寫論文,根據課題研究進行的具體情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2、研究措施:

  時間保障。調節學校作息時間,明確規定大課間活動,任何教師不得擠佔大課間活動時間,若遇陰雨天就改在室內進行,如:室內遊戲等活動。

  制度保障。制定大課間活動班主任、體育教師的職責,建立了領導督查制、班主任現場督促制、藝體教師指導制、活動評比制。

  人力、物力保障。學校要求大課間活動師生全員參與,活動中教師既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保護者,同時也是活動者。

  安全保障。加強安全宣傳和管理,按類別劃定活動區域,師生必須在指定活動範圍內活動。所有場地均安排教師進行現場活動指導,並督促學生安全。

  六、課題研究步驟

  XX年5月進行體育教師和班主任座談會,全面啟動課題,制定大課間活動方案;

  XX年9月-20XX年12月份實施大課間活動方案;

  XX年3月份對學校開展大課間活動進行總結,展示活動成果,並進一步完善。

  完成結題報告20XX年3月進行課題後期期調查分析,並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寫出有價值的研究報告,組織課題鑑定,向全市推廣大課間活動研究成果。

課題開題報告12

  一、課題背景介紹

  臨沂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素有“山東南大門”之稱,下轄3區9縣,面積1。72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臨沂城水資源豐富,縱貫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龍河和橫穿東西的祊河、涑河等5條河流在中心城區交匯,位於臨沂城區段的沂河橡膠壩長1248米,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上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萬平方米,湖水碧波盪漾,面積相當於兩個杭州西湖,XX年被國家水利部評定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過去由於只注重工業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等工作被忽略,市區濱河地段雜草叢生,1片荒蕪;挖沙船到處挖沙,使河邊變得坑坑窪窪,髒亂不堪;1些不法單位拉來建築垃圾傾倒在沂河及涑河沿岸的堤壩上,許多工廠將廢水也排放到河裡,使河水變得渾濁不堪,汙染嚴重,無法飲用。不少居民也將生活垃圾傾倒在這裡,使河邊變成了垃圾場,1到夏天,燻人的氣味撲面而來,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擴大城市建設規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資源,同時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品位,臨沂市政府決定投入巨沂資規劃建設臨市區內的濱河區域。

  二、課題擬設計研究的主要內容、實驗方案

  在上述情況的影響下,我這次所報的畢業設計課題為“臨沂市沂河沿岸(區域性)景觀設計”,所以濱水空間的規劃、綠化和景觀設計是這次課題設計研究的主要內容。

  水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來就被賦予多種屬性,被當作理想人格的的1種象徵,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滿了生命的靈性;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水逐漸成為1種根源性的隱喻,是代表自然與城市“合1”的最好模型。可以說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禮制以外,對城市規劃特色形成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從飲用、灌溉、運輸發展到現在的提供活動、景觀的載體,故濱水空間的性質也在不斷變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當前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城市建設也陷入了不斷趨同、特色危機重重的窘境;在工業化時期幾近湮滅的'水的特性再次成為刺激城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這次設計中應充分利用城市與水的 “骨架”與“血肉”關係,因地制宜,融合水與空間、文化的時空聯絡,塑造出城市的特色與個性,使城市綠化面積擴大,景觀更加秀麗宜人,市區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改善,最終形成“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水體與綠地相互依託並融為1體的豐富多彩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濱水生態城市”而貢獻1份力量。

  實驗方案:

  透過對課題所涉及的地區進行實地測量考察,以及蒐集查閱相關資料,對設計的方案進行綜合嚴密的驗證。從設計理念、設計原則、風水分析、構圖分析、植物配置幾大方面展開工作,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出合理的方案。

  設計理念:沂河貫穿臨沂市區,是離城市公共密集地區較近的生態系統之1,是

  城市向鄉村延伸,鄉村向城市滲透的區域,這種滲透體現的是1種人與自然的對話,在本方案中,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統1為設計理念。

  設計原則:a、生態原則:維持沂河生態環境是進行城市建設的基本門檻。

  b、適應自然和社會運動週期的原則:關注人的活動週期和季節

  變化,創造出適應季節變化的景觀。

  c、經濟原則:透過設計對環境的改造,創造更舒適的生活環

  境,實現其使用價值,同時也帶動周圍的土地升值。

  風水分析:風水上講究,麴生吉,直生煞,在本方案中,以曲線(主路)來化解直線帶來的煞氣。

  構圖分析:本方案設計設計地段位於沂河和其最大支流枋河交匯處,河道比較彎曲,因此在設計中,以北斗7星為主構圖元素,根據人文和地理將其分為3個區域:

  a 區:古文化區,臨沂市是1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古稱琅琊,距今已有24XX年曆史。聞名中外的漢代帛畫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等,就出土在臨沂市銀雀山下。我國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時期的曾子、子路,戰國時期的荀況,東漢珠算發明家劉洪,西漢經學家匡衡,3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東晉書聖王羲之,南北朝文藝批評家劉勰,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等,有的出生於此,有的在這裡生活過,都留下了難以湮滅的印跡。

  b區:自然生態區,以沂河自然風光為主題,以生態親水公園為中心,形成適合休閒娛樂的場所。

  c 區:沂蒙革命精神區,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3萬沂蒙的優秀兒女獻身疆場。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紅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臺兒莊戰役、孟良崮戰役記下了這1段光榮的革命業績。

  植物配置:從人性化、鄉土性、生態原則3方面進行植物配置。

  三、相關文獻綜述

  中國建材出版社出版,湯振寧編著的《城市河道景觀設計》1書,以大量實景照片向我們展示了北京,上海,韓國等地的1些優秀河道景觀設計,本書內1些優秀設計作品的作者分別為具有豐富施工經驗和設計經驗的專業人士,使該書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同時該書也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前瞻性,給我這次所做的課題提供了很多的參考。

  上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濱水區域景觀規劃》1書,挑選瞭如“廣州市番禹區橋河——河兩岸城市設計”,“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濱海生活服務區設計”等34個典型濱水區域,對照其不同的設計思路歷程,闡述了濱水景觀規劃的設計著眼點。從不同角度,不同細節的解析,使我對濱水景觀設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比如該書中強調的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審美心理學等要素,因此在這次設計中、使我深入地去了解人們的生理特點、行為心理和視覺感受等方面對景觀的設計要求,以便於做出更好的設計。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沈蔚、李竹等編著《室外環境藝術設計》1書介紹了環境藝術設計這門涉及生態、園林、建築、結構、材料、城市規劃等領域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它的實質是以現實條件和自然環境為基礎,人性化地對環境進行科學和藝術改善及創造,使之更適應於人們生活、工作和休閒等各種社會生活和人文交流,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的文明進步。閱讀該書使我瞭解了景觀設計的元素、手法、進行的基本程式、表達的方法,以及設計的實施,儘可能實現它的功能性、藝術觀賞性、科學合理性、經濟性。透過學習和研究此書,使我對景觀設計有了更專業的認識。

  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盧新海、楊祖達編著的《園林規劃設計》介紹了園林設計的要素、方法、步驟等具體的內容。內容包括中外園林、園林設計的基本理論、園林設計的原則與依據、園林設計的依據,園林設計的依據、構成要素的規劃與設計及各類綠地的規劃設計。其中我國古典園林創作的優秀手法,佈局形式,依據與原則等給我的設計帶來很大的啟發。

  四、預期成果

  實施這1工程將使城市綠化面積擴大,景觀更加秀麗宜人,很好地改善市區人們生活環境現狀,整體上提升臨沂市的城市品位與城市形象,同時透過設計重塑環境,關注城市與自然的關係,建設1個概念明確的公共濱水地帶,完成城市公共空間主體向沂河沿岸的過渡,創造並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務支援體系,為人們提供1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課題開題報告1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裡,我們隆重召開紅光學校“小學數學‘易錯題’診斷研究”市級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會,這是我們學校科研工作中的一件大喜事。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師訓中心的各位領導、專家們參加此項活動。讓我們用掌聲歡迎專家組的到來。

  現在我為大家介紹我們的來賓:師訓中心理論室主任王才春老師、理論室副主任陳忠揚老師、小學室主任彭念平老師、中學室主任李萬林老師。

  各位領導、專家能親臨開題報告會,這是對我們紅光學校課題研究工作的信任和支援,也是對學校課題組成員的鼓勵和鞭策,為此,讓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紅光學校科研課題開題儀式正式開始:

  會議第一項:掌聲歡迎師訓中心小學室主任彭念平宣讀紅光學校市級科研課題立項批文並宣佈開題。 (我們一方面祝賀新課題開題,一方面將面臨新的挑戰。新的課題,新的任務,新的思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什麼內容,用什麼方法研究,達到什麼目的,採取什麼措施,是每一個課題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下面進行第二項:請古校長講話。

  (感謝校長。課題的實踐和研究離不開領導的支援,專家的引領,更離不開一線教師的參與,只有老師們參與了,課題的價值才得以體現,課題的目標才可望達成。)

  會議第三項:請我們的主研人員施紅代表學校向師訓中心專家組作開題報告。

  (施紅老師在報告中給我們詳細闡述了課題的重要意義,科學界定了課題的基本含義,詮釋了課題的理論價值,規劃了課題實施的基本步驟,建議了課題研究的方法,制定了研究措施,可以說是給我校設計了一幅教育科研效果圖,如果不付諸實施,將是我校教育科研的一件憾事。)

  會議進行第四項:有請我們的科研課題組成員代表劉夏老師發言

  (值得說明的是課題組成員既要牽頭,也要研究,真正的研究任務還是我們廣大一線教師,我們衷心希望各位努力完成研究任務,不枉我們開題的夢想。會議進行到這裡,我校的課題方案已全面、完整地介紹完了,可能還有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們更需要各專家的建議,敬請提出寶貴意見。)

  會議進行第五項: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師訓中心專家組的領導和專家提問:

  (有請王才春主任、陳忠揚主任、李萬林主任、彭念平主任、)

  我們師培中心的教育科研專家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當前教育科研的形式,結合我校教育科研重點,結合我們的教學實際,為我們傳授了經驗,讓我們感受到課題研究其實並不難,並不高深。就是解決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的令人困惑、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我們要做的是實實在在的科研,是切合我們教學實際的課題。相信,專家們今天的講話一定會給我們今後的課題研究工作帶來很大的啟發。讓我們再一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專家組為我們留下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我相信,在各位專家的指導下,在領導的關心和大力支援下,在全體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課題研究一定能取得豐碩的成果,順利結題!

  最後,我們真誠地希望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對我們學校的課題研究工作給予更多的過程指導。開題儀式到此結束。感謝大家參加今天的課題開題會!

  請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合影留念!

  (與會全體教師留影,課題組成員留影)

  謝謝大家!

課題開題報告14

  (一)選題經過

  “孩子不應該輸在人生的起跑線”,在我們所生活的周邊無時無刻不聽到這樣一句話。其實,這樣的一句話剛好也反映了我們在這個日益激烈競爭的社會上,教育問題也慢慢的凸現出來。越來越多的父母關心的是孩子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學的一個升學情況,相對而言對於幼兒園到小學的這樣一個階段還不是特別的重視。那麼我認為幼小銜接的問題也應該成為這些教育問題中相對比較重的一個問題,對孩子以後的發展也存在著長遠的影響和很大的意義。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群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那麼,很顯然,幼小銜接就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在做幼小銜接工作的時候,家長們往往會感到焦慮,老師也會很盲從,幼兒更是迷茫。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更快地得到轉換,更好的適應,例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上等諸多方面上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

  在幼小銜接方面,幼兒園加強與家庭、與小學的溝通聯絡,共同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小銜接的問題,這對於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和整體性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研究現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對幼兒園與小學的課程研究。秦振飈認為教育的銜接要求課程的銜接,幼小銜接教育最終借力於幼小銜接課程的實施來進行,並提出了幼兒園中幼小銜接的課程理念。香港中文大學李子建教授和西南大學楊曉萍教授等人提出了幼兒園與小學與小學語文課程銜接必須充分關注兩個學習階段的差異,體現“五化”課程銜接理念。第二,對幼小銜接策略的研究。蘇偉認為,在幼兒園大班的管理上應該實行幼小一體化,讓幼兒園教師定期參加一年級教師的講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有意識在大班階段對幼兒進行聽說讀寫能了的培養,還可以調整幼兒園的作息制度,為幼兒適應小學時間做鋪墊。餘玉茹認為在幼小銜接中,家庭應該為孩子做好物質和心理兩方面的準備。第三,對幼小銜接與兒童發展的研究。馬以念等人認為兒童在入小學前普遍存在任務意識和完成任務的能力差,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能力差,獨立意識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差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弱等社會適應問題,兒童社會能力與學業成績呈顯性正相關。

  2.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現狀目前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從生態學理論模式來思考幼小銜接。生態學理論模式並不排除兒童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但著重強調兒童個性特點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為存在幼兒可能對於某種學習環境做好了準備,而對另一種環境沒有做好準備的現象。生態學理論認識到幼小銜接中各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並認識到兒童和所有與幼小銜接過程中相關的參與者為此帶來了很多互相交疊的經驗,從而為分析幼小銜接的複雜性提供了一種方法。同時它還認識到各環境間的互動作用可以根據其對於現存關係和對兒童的影響分為積極的影響和消極的影響。第二,從社會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小銜接。羅戈夫認為發展史個體在社會文化活動中不斷改變自己參與其中的角色的過程。根據羅戈夫的理論,在幼小銜接中要考慮到透過參與與適應學校生活意義重大的活動事件,兒童、家庭和教育者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同時還要考慮這些活動和事件伴隨著他們的參與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科薩羅等研究了兒童以協商、分享和創造文化的方式參加到幼小銜接中的重要性並且將幼小銜接構建成為一個人們和活動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透過這些活動,兒童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角色發生了改變,科薩羅等強調了幼小銜接引導活動的重要性,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兒童為適應學校的社會文化環境做準備。

  (三)初步設想及突破點

  初步設想:

  1.建立“師”“幼”互動關係,關注幼小銜接內容中如何建構“師”“幼”間的互動以及教師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的影響。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的課程實施相結合,與幼兒發展的特點相結合。

  3.研究家園關係,整合“幼小銜接”工作中“家”與“園”在銜接方面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4.調查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園與小學之間是怎樣的斷層,對幼兒的發展起著什麼樣的影響並找出相關應對策略。

課題開題報告15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我校學生數學作業現狀:

  我校位於市郊,近些年來,本學區的大部分優秀學生都上了民辦學校,留下來的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習慣性都非常差,給我們的常規教學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難度的加大,學生的作業情況變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學生作業有空題現象,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作業純屬搪塞,有的甚至隨意寫上一些阿拉伯數字或無人認得的符號作為答案來應付老師,更有的是極少交作業或根本不交作業,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種種現象表明,我們的數學作業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只是過場戲而已,根本談不上鞏固提高與創新,作業的有效性很低,與新課程的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相差甚遠……

  我校七、八年級數學主要作業是課本習題和基礎訓練,其它是各任課教師自己選擇一小部分習題或由學生自己買資料來補充。但從學生的作業情況與教學實際中發現,這些作業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學生的實際水平,雖然編寫得比較好,但對我們學生來說難度有所偏高,基礎題量偏少。在實際使用中,不少後進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影響了數學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我校課改的焦點之一,而其中作為學習方式載體之一的作業也成為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之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課堂的教學觀念、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領導及老師們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追求,數學教育、教學的模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教師講、學生聽,平鋪直敘的複習、新授、鞏固、佈置大量課後作業,忽視學生學習興趣及數學學習的實際,嚴重阻礙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最佳化課堂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鑑於此,我們的課題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設計、合理佈置作業,能使學生鞏固、內化學得的知識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目的對教師來說,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資訊反饋,它可以使教師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調整今後教學活動的組織或者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數學作業的設計,是一件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

  針對我校實際,本學期教導處提出“以作業為抓手,採取低起點、小步子、勤反饋、多補救”的教學策略。因此,開發與利用適合校情、學情的數學作業,對深化我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三、省內外此課題研究現狀

  (1)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最佳化數學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實現“輕負擔、高效率”,這一相關課題越來越備受省內外教育者關注。如西安鐵一中學的“初中語文作業有效性研究”,雖然學科不同,但有許多可借鑑的地方。

  (2)“提高作業的有效性”也是本課題的研究點,它關注的是教師怎樣“設計”、如何“有效”,這也是當前教師繼續教育“命好題”的研究需要。

  (3)透過有效作業的實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學情的作業模式,已成為省內眾多學校教改的熱點。如:東廬中學的講學稿,洋思中學的堂堂清,側重的都是練得精到,練得有效。我市部分學校均開發適合自己校情的導學案,其中就有作業設計。

  四、課題涵義的界定

  1、數學作業:是教師佈置的用於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數學學習,檢查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反饋教師的教學情況的一種手段。

  2、有效的數學作業:是指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對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程度,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作業的效度(質量)有效地提高。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其理念主要體現在

  一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二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三是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2)掌握學習理論: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大多數學生將獲得較高的學習動機。

  (3)多元評價理論:

  學習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習者都有各自優勢。學生在意義建構過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不是單一維度的數值反映,而是對多維度、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對學生學習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元評價理論體現了主體多元化,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因材施教原則: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還是現代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

  (5)《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調查作業佈置、設計、指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

  2、開發符合校情、學情的校本作業。

  3、探索有效作業實施方案(包括作業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評講形式等)。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透過發放問卷,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方法、態度以及作業中存在問題的處理方式等進行調查分析。

  (二)文獻資料法。廣泛收集、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習、研究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先進教改經驗,以提高思想認識,借鑑他人成果。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制定課題研究的具體策略,構建課題研究的理論框架。

  (三)行動研究法。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制定的實施方案貫徹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去,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學工作中開展行動研究,邊教學邊研究,不斷調整方法,完善實施方案。

  (四)經驗總結法。在實驗探索過程中不斷分析總結,透過對成功經驗的理論分析和科學總結,推動本課題不斷深化研究。

  (五)個案研究法: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建立個人學習檔案,進行追蹤分析,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對策。

  八、課題研究成果的呈現形式

  1、各年級實驗前後成績分析。

  2、《馬鞍山四中初中數學校本作業》。

  3、“研究論文集”、“優秀命題集”、“教學案例集”、“教學設計集”、“研究課教案集”、“學生優秀作業彙編”等。

  4、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方案。

  5、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批改方案。

  6、馬鞍山四中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

  7、馬鞍山四中“有效作業”背景下的教學改革綜述。

  九、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XX年3月)

  1、提交課題立項申請書。

  2、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課題組內人員分工,並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

  3、撰寫開題報告。

  4、邀請專家進行課題可行性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5、舉行開題論證會。

  (二)研究階段(XX年4月——XX年5月)

  1、調查作業佈置、設計、指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研究相應的對策。

  2、針對小班化的特點,結合本校學生實際,開發校本作業。

  3、開展提高作業質量的研究,探索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和教師批改作業的形式,落實高效率、輕負擔。

  4、探究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總結補救策略。

  5、充分利用資訊資源,加強交流學習,促進課題研究向縱深化發展。

  (三)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10月)

  1、開展“初中數學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論文、優秀命題、個案分析徵集活動,編輯“論文集”、“優秀命題集”、“教學案例集”、“學生優秀作業彙編”。

  2、完善《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方案》、《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批改方案》、《馬鞍山四中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

  3、組織座談,邀請專家進行評價和指導。

  4、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彙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5、編輯《馬鞍山四中初中數學校本作業》。

  6、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