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工作總結>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模板彙總五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模板彙總五篇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並改正,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1

  本學期我擔任二年級品生課和三、四年級品社課的教學任務。低年級的教學注重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而中年級的教學則注重學生參與能力的培養。兩個年級雖然教學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教育的凸顯性,都是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本著這種理念,此學期在教學上總結如下。

  一、撰寫計劃,完善教學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我細心地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絡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人為本,營造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為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臺。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作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儉以養德,創設情境

  保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在教學中我補充了低碳與我們的生活的相關知識,引導孩子們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因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透過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四、拓展訓練,指導行為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閱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範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開啟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他們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本學期由於改革了教學方法,採用多媒體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聽其聲”、“觀其形”、“動其情”、“悟其理”,從而強化了感知理解,豐富了想象思維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觀念,但是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的地方,如: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夠豐富,教學媒體的設計還有待提高,個別學生的耐心輔導還欠缺等等。在以後的工作中還要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做好課後的反思。

  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結束了,在這一學期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新課標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1、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2、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透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3、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雖然本學期所承擔的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生比較少,但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完成品德課的互動活動。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調動學生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透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本學期我們根據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制定了教學工作計劃。全學期依照教學內容和結合班的實際進行授課,重點做了下面幾點工作。

  一、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 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2、 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三化”建設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3、 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透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於助人。

  4、 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 透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二、採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課上“樂”。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今後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蒐集材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2

  光陰飛逝,一學期的工作又臨近尾聲,驀然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本學期,我校一至三年級全體品社老師同心協力,同甘共苦,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譜寫教育教學生動的樂章。

  一、加強學習,提升理論水平。

  本學期我們鼓勵老師們採取“多聽課、多反思”的方法,結合網路師資培訓,組織教師觀摩優秀課例,及時評課,瞭解課改動態,擴大自身的視野,透過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便更好服務於課改實踐。教研組採用了集體備課制,每次教研組活動,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大家認真學習教材,根據各課教材的教育要點,透過教材分析、結合教學建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好教學目標要點、教學重點、難點,備好課,授好課。我們時時處處發揮著集體的力量,體現著團隊的精神。儘管執教品社的老師來自於不同的年級,但我們經常會聚一起探討研究,教研組洋溢著團結互助,群策群力的氣氛。

  二、緊抓教學,促進專業化發展。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紮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教師們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們教研組老師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理念,利用課餘時間閱讀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例項,認真參加區教研活動,聽課評課,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上海市“兩綱”教育頒發之後,我們組織教研組的老師們進行專題學習,把“兩綱”教育貫穿落實於品社課的教學中。本學期在區教研員王嬿老師的指導下,楊旋華老師執教了《身邊的公共設施》一課。

  由於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都曾看到過、使用過公共設施,但對這些設施的作用以及和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的認識是膚淺的,殘缺的,因此在引入課題時,楊老師採用了謎語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明“公共設施”這一概念後,透過播放學校周邊的公共設施入手,以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場景和實際生活為基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力求教學內容從生活中來,應用到生活中去,也使教材內容更具有說服力,生動的錄影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感受這些設施就在我們身邊,分佈廣泛,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使《品德與社會》學科迴歸生活。

  對於專用的公共設施和不易看見的公共設施這一難點,楊老師透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加上旁白的介紹,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說教,有助於學生親近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同時也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整堂課的教學,楊老師都貫穿教學生活化的理念,在師生共同探究中完成教學任務,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三、加強常規,提高課堂效率。

  1、本學期,我們每位教研組成員都能備好符合班級特色的教案,在教研組內上好實踐課。教師在校、區級教研活動中認真聽課,且能作好詳細的聽課記錄和評課反饋,學期結束交教導處檢查。

  2、組內教師能根據教材特點自行製作教學課件,對現行教材進行補充何拓展,在教學使用中效果良好。這學期,我們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身邊的公共設施》,在區課件評比中獲得優秀獎。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苦樂相伴。但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教研是科研的基礎,科研又是教研的發展,下學期,我們的教師要以“帶著問題去思考,帶著思考去研究,帶著研究去工作”為指導思想,積極開展科研活動,鼓勵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我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在學校領導多方面的關心支援下,不懈地努力,去構建一道品社學科教學的亮麗風景線。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3

  一、注重學生品德的養成,加強行為品質的培養。

  品德與社會是以審美為核心,深刻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因此在課堂中我以學生為中心,透過各種方式讓學生認識到真善美,學會辯別社會中的事物,在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基礎上,對自己言行舉止進行自查,自矯,自訓,從而漸漸形成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督促自己的好習慣,時間久了良好的品質就逐漸形成。

  二、創新使用教材,讓品社課真正與社會生活相聯絡。

  教材只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個引子,它只是告訴教師本節課的知識範圍在哪,真正的教材是在社會中,在教師的腦子裡。在品社課堂上,我從不照書講書,因為學生們在課前對於書中的內容基本上已瞭解和掌握,所以課堂上的我都是領著孩子找尋生活中的學問,引導學生髮現身邊的事,瞭解身邊的人,懂得怎麼去看待和處理生活中的人與事。這無疑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鑰匙,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學生總是聚精會神,聽得入迷。由此一來,學生不僅學會了課本上的知識,還學會適應社會,學會生活的能力。

  三、創新使用學習筆記,讓學把做作業當成心愛的小畫本。

  學生作業一直成為教師們的難心點:學生不愛寫作業、作業收不上來、作業亂寫亂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也遇到過,本學期我在實驗的基礎上全面實施作業改革,學生作業形式仿照手抄報,學生可以自己確立作業的內容、形式、版式、邊框樣式等,總之我把作業權全部交給了學生,學生反而做得更認真,交作業時都是一幅幅精美小報,學生愛寫老師也愛閱。

  總之,本學期的品社教學工作收穫了難得的經驗,相信在日後的工作中,我會沿著這紮實的創新的腳步,收穫更嶄新的成績。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4

  本學期來,我按照《品德與社會》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尋根問祖》這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體會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又如:《可愛的祖國》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心中的祖國,再結合書中豐富的知識加深學生體會我們的祖國是多麼的可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透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5

  本學期來,我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杜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措施: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絡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白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係。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3、初步瞭解了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了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

  4、瞭解了一些社會規則,初步懂得了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珍愛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識,熱愛生活,樂觀向上、有貢仟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質。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瞭解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9、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並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

  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透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