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調研報告> 村發展產業的調研報告

村發展產業的調研報告

村發展產業的調研報告

  在當下社會,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村發展產業的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村發展產業的調研報告1

  一、基本縣情

  赤城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毗鄰京、津。總面積5287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440個行政村,總人口2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萬人。全縣年均氣溫6.8℃,年均降水量404.9毫米,年均日照時數為26xx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較嚴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土壤大部分為褐土和棕壤土,土層深厚,疏鬆,所有這些土壤、氣候特性都適宜馬鈴薯生產。

  歷年來全縣主要以玉米、馬鈴薯、穀子等糧食作物為主,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僅次於玉米,位居全縣第二。馬鈴薯一直是赤城縣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並得到了穩步發展。

  XX年全縣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7.5萬畝,佔全縣播種面積的10%,馬鈴薯種植涉及到全縣各個鄉鎮,全縣馬鈴薯年產量在11000—16000噸之間,其中外銷量在8000噸以上。因此,可以說,馬鈴薯是赤城縣的一大支柱產業,赤城縣人民既靠它解決吃飯問題,又靠它解決花錢問題。

  二、馬鈴薯生產情況與加工情況

  XX年,我縣馬鈴薯播種面積7.5萬畝,佔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達到19.8%,全縣規模500畝以上的有3片,分別是:赤城縣潤澤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赤城縣旭豐種植專業合作社、雲州鄉。

  主要種植的品種有:早大白、荷蘭薯7號等,種植面積最多的是早大白即大白花,該品種為極早熟品種,生育期60—65天,結薯集中,品質好,適應性較強,大中薯率(商品率)高達90%以上。一般畝產1500公斤,高產可達4000公斤以上。馬鈴薯已成為全縣山區特別是山區農民菜兼糧、飼料的主要來源。

  1、馬鈴薯加工情況

  我縣商品薯加工轉化方面幾乎是空白,加工企業寥寥無幾,可以說幾乎沒有,大多是一些農村小作坊,時停時幹,規模很小,裝置簡陋,只能用來加工一些少量的澱粉和土豆粉之類,加工能力十分有限。

  2、存在問題

  (1)生產方面

  主要存在單產不高,群眾的商品意識不強,沒有針對市場需求生產專用薯,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經濟收入的意識淡薄,耕作管理比較粗放,對病蟲害的防治意識不高,還使很大一部分馬鈴薯在存貯期間腐爛變質,造成很大的損失。機械化應用程度低,極大地限制了規模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推廣經費缺乏,群眾的文化素質較低。

  (2)開發利用方面

  沒有規模的加工企業,商品開發程度低,加工轉化能力明顯不足。

  (3)銷售運輸方面

  全縣無專門的、大型的批發市場作為中轉,呈現出在縣內小規模、小範圍、短距離販運方面勢頭強勁,而長途販運、開發大中城市市場方面明顯不足,沒有真正開拓出自己的市場。

  3、需要政府扶持

  (1)對商品薯種植基地建設所需節水灌溉設施、大型農機具、機井配套裝置進行補貼。

  (2)給予馬鈴薯專業合作社農資經營權,切實降低馬鈴薯生產成本;對已形成規模的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在資金、裝置、設施上進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其橋樑紐帶作用;對舉辦好的專業合作社,實行以獎帶補的政策,促進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3)全力扶持馬鈴薯加工企業建設,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支援,並在銀行信貸方面給於優先支援。

  三、馬鈴薯貯藏情況

  1、現狀

  我縣馬鈴薯儲藏總量約為10000噸,其中農戶土窖儲藏總量為XX噸左右,其餘的都是由企業儲藏。儲藏能力較大的企業不多,亞欣農貿有限公司是其中最大規模的,儲藏能力為5000噸,其它還有些規模較小的儲藏能力都在幾百噸左右。

  2、存在問題

  儲存能力大的企業少,建設標準不高,在儲貯過程中由於溫室溼度控制不好,導致爛窖率較高(10—15%),造成很大損失,特別是對種薯影響更大,造成出苗率低、產量下降、品質下降。

  3、下一步工作目標

  加大對馬鈴薯儲藏企業的扶持,提高儲窖建設標準,降低馬鈴薯在儲藏過程中的腐爛程度,較少損失。

  4、需要政府扶持

  實行種薯和商品薯儲窖補貼政策,補貼金額為標準造價的30%~50%。

村發展產業的調研報告2

  一、調查目的

  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我認為研究農村經濟的現狀是很有必要的一項課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關係到農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國經濟騰飛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因為面對8億農民的龐大數字,我想到不是促進落後地區發展的巨大困難而是應該盯住這個龐大的市場,正逢利用這一機遇發揮好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擴內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們利用暑假時間對農村經濟的現狀作了一次調查。透過對山西省天鎮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遼寧省葫蘆市市農村經濟現狀的調查,瞭解當前政府對農村發展所實施的政策,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現狀,研究提高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方案,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二、具體情況調查

  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製作調查問卷(見調查報告下方附件)

  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

  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專案;

  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

  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稅、小額信用貸款等

  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

  (一)調查物件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群男女性別比為22:11。

  調查人群的.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群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於40歲以上的人群。

  從婚姻狀況來看,90%都已婚。

  從職業狀況來看,80%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

  家庭平均人口為5人左右。

  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隊農村經濟現狀的瞭解情況

  調查中的相關問題有4道小題,在此引用兩道小題,分別用表格形式展示:

  三、調查時間:

  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0日

  四、此次農村經濟現狀調查的體會:

  對國家政策的認識: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普遍認為國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為老百姓謀福利,但是其執行到地方以後已經有所變味甚至扭曲。

  (一)、據本次調查所知,80%的村民反映沙河市某鄉新農村醫保政策就存在較多不透明的現象。鄉衛生所的藥物的價格更是高出當地藥房藥品價格的好幾倍。並且有些村級醫療合作社的醫生在村民購買藥品時,找藉口甚至推脫,不願意為其進行優惠。這裡面可能也有他、們的難言之隱,因而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另外,我也瞭解到國家制定的這些政策中所包括的藥品種類與村民所用的藥品存在不對稱現象,也就像市場上的商品供求資訊不對稱類似。新農村醫療合作政策是一項解決農村治病難、看病難這個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而制定的,可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一些地方,它並沒有起到它應有的那種效果。

  (二)、在前幾年,剛瞭解到家電下鄉政策之後,認為這是一項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內各個大型商場及走訪農民得知,享受家電下鄉優惠政策的家用電器種類少且偏低端產品,並且優惠款額較低,50%的人認為這不會影響他們是否購買家電的意願,並且優惠款額很難返還到村民手中,並且手續繁雜。

  (三)、談到國家對農民種田的各種補貼,如種子補貼、糧食補貼等,但是由於中國農民數量多,這些補貼僅僅相當於每年上漲的農業生產用品價格的一小部分。因為隨著化肥種子農藥等價格的上漲,農民的種糧成本在逐年增加,可是糧食的收購價的上漲幅度卻相當小,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考慮到中國人口這一客觀因素,但是這也需要國家在制定政策時更加考慮到它的可行性以及具體性。

  (四)、面對這一優惠政策,許多農民只是聽說過根本就不瞭解。一個是宣傳的原因,另外就是其手續繁雜。在貸款機構裡,農民多感覺到能夠取得貸款的多是關係戶或是其本身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群,而對於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對農村收入來源的認識:在農村調查的這幾天,我們發現農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普遍情況都是靠種地獲取糧食收入,但是其所佔農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減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農民收入來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業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數賣土地所有權所得。在農戶收入中,糧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差距卻很明顯。

  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一直在躍躍欲試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識和能力去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去了解整個社會的全貌。我來自農村,也瞭解農村,每天都在感受著它的日新月異,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更是無時不刻在關注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程序,從家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到完成行政村規模的調整,這一切讓我歡欣鼓舞。因此,今年暑假,我選擇新農村建設作為自己的調查主題之一,對沙河市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情況作了為期幾天的調查。透過實地調查,採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深入政府村委會和農戶中進行調查。我認為,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正在摸索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資金實力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農村幹部素質不高,沒有調動村民的熱情,村民文化活動單調等,建議要調動普通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熱情,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附近一個新農村建設工程現在就處於擱淺的狀態,原因是資金不足,建設工程無法繼續下去。

  五、以下是我們透過這幾天的調查所得到的關於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1、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有效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農產品面臨國內各地農產品的強有力競爭是不爭的事實,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從北方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點看,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是把糧食做為產業種好,提高糧食作物品質與產量;二是注重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建昌縣利用優越的自然資源,發展野果加工,但關鍵是找到銷路,現在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2、加快城鎮化程序,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增加農民勞務工資收入。世界銀行的資料表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城鎮化率為78%,中等收入國家為49%,世界平均水平為46%,而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32%,這說明,我國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務工的潛在空間巨大。因此,透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性收入就成為現實選擇。其主要途徑是:①積極發展小城鎮,盡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民轉移到城鎮,比如說沙河西部山區的一些農民出行非常不便,這不僅僅影響他們的生活,更是對當地的農業、加工業甚至手工業都造成了很多困難。同時,不斷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就近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例如沙河市的田安小區就是其中的代表,集中群眾,既避免了住宅地的浪費,又可以對農業實行規模化管理。②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進城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該享有長久居住權,享有城鎮居民同等待遇。③加快農村富餘勞力轉移步伐,大力組織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從事非農業和跨地區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建立鄉鎮勞動力轉移指導站或勞動保障事務所,開設農村勞動力職業介紹視窗,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向小城鎮,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

  3、積極創辦鄉鎮企業,發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加農民工業化收入。鄉鎮企業外連市場,內連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的終端,也是產業化的重要載體。鄉鎮企業的基本作用有三個,一是可以開闢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解決農民“賣難”,實現農民的生產目的;二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納剩餘、閒餘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為此,各鄉鎮應依託本鄉鎮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大力創辦或透過招商引資創辦農產品加工型、流通型鄉鎮企業;沒有條件的,要主動依託社會上已有的鄉鎮企業。這一點從沙河市就明顯地表現出來,在沙河市的各個鄉鎮中農民的收入就明顯地跟當地的鄉鎮企業數量掛鉤。可見鄉鎮企業對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

村發展產業的調研報告3

  一、產業發展現狀

  __村地處__鎮政府所在地,人居較為集中,經濟較為活躍。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426戶,1680人,勞動力380人,有耕地1800畝,退耕還林1700畝,年農業總產值575萬元,人均佔有糧30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1853元。

  全村現有山茱萸1700畝,年產100萬元,人均595元;核桃700畝,年產30萬元,人均178.6元;年出欄商品豬1500頭,年產150萬元,人均892元;勞務輸出125人次,年收入25.2萬元,人均150元。山茱萸、核桃、養豬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為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農村產業的長足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__村三條通外公路已水泥化、柏油化,基礎設施建設良好,有60%農戶住進寬敞明亮的小洋平房,電話、彩電、摩托車的普及率均達到80%以上。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強化領導,形成工作合力。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駐村工作隊,並把“一村一品”工作納入全年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範圍,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各行各業人士共同參與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二是廣泛宣傳,制定工作規劃。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板報、會議、宣傳材料等進行了廣泛宣傳,組織各級幹部和產業帶頭人開展學習培訓,使廣大幹部群眾認識到發展一村一品,對於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幹部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鎮村幹部能夠立足本村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制定出示範村“一村一品”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指導“一村一品”健康發展。

  三是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今年舉辦培訓班12次,培訓45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420份,提高了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積極培育科技示範戶,每組培養了2-3名農民技術員。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進一步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工作力度,加快農村人才培養,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實用技能,實現人才強村新突破。

  四是分類指導,實現重點突破。按照“畜牧抓發展,林果抓科管,菌藥抓營銷,勞務抓培訓”的工作思路和 “一業突破,長短結合”的方針,採取“抓大戶建小區,抓協會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營銷促增收”的辦法,鎮村領導幹部深入村組農戶,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開展服務,突出重點,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實現突破性發展。

  五是抓點示範,輻射帶動。堅持從示範帶動入手,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示範戶、示範小組、示範村。透過典型帶路將“一村一品”不斷引向深入。形成村、組、戶三級示範體系。以點帶面,不斷擴大“一村一品”的覆蓋面。

  六是組建合作組織,實行品牌經營。成立了核桃和養豬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三產”服務,拓展市場空間,努力樹立產業品牌形象,形成產業發展聚能效應,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為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載體。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思想觀念陳舊,缺乏與時俱進的發展意識。部分幹部群眾滿足現狀,“小農思想”嚴重,只圖吹糠見米、立竿見影之效,特別是部分群眾認為發展林果業、養豬業,週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費力費時、受市場影響大,導致區域產業發展嚴重不平衡,發展步子邁得不夠大,產業聚能效應尚未形成,阻礙了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全面發展。

  2、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現該村林果業、養豬業仍停留在家庭小經濟狀態,做大做強意識不夠,年用於發展產業的投入比重很少;風險意識和發展意識不足,年產業發展規模增長和質量提升滯後;村組幹部在市場開拓與產業專案引進等方面缺乏創造,等米下鍋思想嚴重;勞務輸出沒有帶頭人,難以形成勞務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雖然群眾種植山茱萸、核桃的積極性高,但由於經營分散、技術推廣滯後、資金等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治難以正常進行,年損失率在15%以上,導致產品產量低、質量差,造成了廣種薄收。

  4、基地建園質量水平低,良種比例小。集中連片50畝以上的,有8處,良種栽植面積不到35%;基地內種植高杆經濟作物和藥材,嚴重影響經濟林木生長髮育,延緩了結果年限;因群眾未按初植密度和樹種補植,密度過大,山茱萸與核桃混交,嚴重影響了產量和質量。

  5、加工水平低下,產品附加值低。山茱萸、核桃僅限於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簡單,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值效益低下。

  6、市場混亂,經營效益不佳。由於缺乏統一的營銷系統和營銷隊伍,產供銷體系不健全,專業合作組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缺乏資訊和科學的市場預測,造成產品搶購搶銷或滯銷的混亂局面,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低,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受市場影響生豬和適繁母豬存欄不足,養殖小區建設層次低,難以滿足當地養豬業的迴圈發展。

  四、產業發展的計劃和對策

  一是以農民培訓為突破口,加大農村人才戰略的實施力度。把會管理、懂經營、群眾信得過的能人選進村兩委會班子,採取形式多樣的辦法推廣實用致富技術,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力爭3-5年培訓每組5-10人技術能手和1-2人勞務帶頭人。

  二是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市場營銷體系和營銷隊伍,擴大品牌效應。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努力提高農戶組織化

  程度,提高經營效益。

  三是以產業合作社建設為突破口,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力度。健全農村產業合作社,力爭儘快實現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開發路子,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

  四是以開發品牌為突破口,加大市場開拓工作力度。引導農戶要切實轉變觀念,內引外聯,樹立發展意識、風險意識、品牌意識。一方面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品牌保護力度。

  五是以建立資訊服務體系,加大農業資訊化的推進力度。以網站為依託,以產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為重點,建立農產品資訊平臺,按照市場化運作要求,建立科學規範的利益機制,用市場手段抵禦市場風險。

  六是全面兌現國家惠農政策,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的名義申報專案,爭取資金,用資金使產業發展再上臺階。特別是在化肥、山茱萸剝皮機、病蟲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農補帖、扶持資金上給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場,擴大規模,狠抓產業建設。鼓勵群眾培育良種育苗,力爭在3年內發展良種核桃1200畝,山茱萸基地建設1300畝,改造核桃200畝;大力建設標準化、衛生化圈舍,引導群眾擴大適繁母豬規模,加大良種瘦肉型豬引進力度,平抑仔豬市場價格,力爭年出欄量突破1500頭,建設規模以上小區2處、繁育基地1處;力爭每戶有1人以上外出務工。

村發展產業的調研報告4

  根據縣委政府的安排,近日,XX縣縣委副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楊永發,西南林業大學教授(安樂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柏順文、XX縣農業局局長黃蓉、XX鎮副鎮長彭昌鴻、XX縣翠貢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清、雲霧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呂忠榮等茶產業調研組一行深入XX鎮安樂村,實地對安樂村茶園的現狀、長勢、面積等情況進行考察、調研。

  一、 茶園現狀

  (一)種植品種。安樂村茶樹主要以福頂大白茶為主,還有少量的當地品種、野生種,面積約400畝。

  (二)種植面積。茶園以自然村為單位相對連片,採用寬窄行種植模式。

  (三)茶園管理。茶園已多年疏於管理,進入茶園就像走入森林一樣,長勢好的茶樹約有5米高。部分茶園因失去經濟收入,茶樹已被農戶清理改種莊家。

  (四)種植時間。該茶園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種植後多數管理了4年,因沒有專業的加工,經濟收入低,農戶放棄了茶園的持續管理,多年來,茶園自然生長。

  總體情況:面積相對連片,茶園種植時間長,部分已失去經濟價值,部分茶園具有改造價值,茶樹生長旺盛。

  二、茶園改造的思考

  (一)改造方法

  1清理茶園。將茶園內的雜草、叢林清理乾淨,保證茶樹的生長環境。

  2.樹體改造。一是樹冠改造。茶園因多年沒有管理,茶樹高大,芽眼少,透過對茶樹樹冠的修剪,改善茶樹枝幹頂端生長優勢,矮化茶樹,誘導新芽的生長。二是根系改造。茶樹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關係,即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當地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圍增長時,地下部分枝也向下引伸並向四周擴充套件。吸收根系愈發達,茶葉產量也隨之逐步增高,根系改造立足透過深耕,切斷部分老根,誘發新根的生長。

  3.園土改造。茶園土壤是茶樹生長所需水分和礦物質營養的源泉。因多年茶園沒有管理,茶園土壤表現為土層淺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園土改造要加強深耕,增施有機肥或農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4.清除老茶樹改種新茶苗。茶園種植時間長,茶樹老化。調研組技術人員建議可以選擇改種新苗。

  (二)改造價值。

  1.改造老茶樹。老茶園透過改造,可很快實現茶葉的採摘,能快速的實現經濟收益。面對曾經茶園建成後,經濟效益低讓農民失去種茶信心的狀況,能讓農民快速具有經濟收入,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加快茶產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但調研組技術組介紹茶園的豐產期是種植後5到20年,而安樂村茶園種植時間都超過了茶樹豐產生理年限,透過改造後,茶園的產量依然低,收益不及新植茶園。

  2.種植新茶苗。栽種新茶苗,要三年後進入豐產,才有經濟收入。但從長遠角度考慮,栽種新茶苗,農民的收益會更佳,也存在農民接受程度低,宣傳工作難度大,茶產業的推進工作困難。

  三、安樂村茶產業的思考

  (一)茶樹的適宜性。安樂村現有多個茶園,氣候條件好,以趙家芸茶園(海拔1370m)最適宜茶樹的生長生理,具有較強的茶產業發展潛力。

  (二)立足專業合作社發展茶葉產業。以“雲霧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依託,把茶農發展成合作社社員,由合作社負責管理和指導種植戶,統一管理模式及種植技術,實現標準化生產。

  (三)品牌建設。以XX縣翠貢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企業,牽頭培訓專業技術人員,開發研究,打造優質、安全、特色的高階茶葉品牌。

  (四)基地建設。以自然村為單位,農戶自願原則,發展相對連片茶園。在一定面積片區建設初加工廠,對採摘的新鮮茶葉進行初加工,保證產品質量。

村發展產業的調研報告5

  一、產業發展現狀

  八里十河村地處__鎮南部20公里處,與竹林關、土門、毛裡崗接壤,地處偏遠,土地資源貧乏,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225戶,849人,勞動力601人,享受低保戶84戶170人,有耕地714畝,人均佔有糧40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1860元。

  全村現有山茱萸900畝,全村山茱萸大戶15戶,戶均10畝650株,掛果樹佔47.5%,年產34萬元;核桃100畝,年產5萬元;年出欄商品豬240頭,年出欄5—10頭以上的6戶,全村基本達到戶均養1頭豬,年產24萬元;勞務輸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務工的達132人,半年以上達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萬元。勞務和山茱萸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為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農村產業的長足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項,有35%農戶住進寬敞明亮的小洋平房,電話、彩電、摩托車的普及率均達到60%以上。湧現出了一批產業大戶。洪溝組黃恩娃,栽植山茱萸樹12畝,年收入1。2萬元。椒樹窪組周保林,豬年出欄10頭,收入1.1萬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思想認識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組幹部群眾創業精神差,滿足現狀,“小農思想”嚴重,只圖吹糠見米、立竿見影之效,特別是大部分青壯認為發展林果業、養豬業,週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費力費時、受市場控制大,從而形成勞務大發展,其它產業比重嚴重失衡,阻礙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2、產業專案少,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現該村林果業、養豬業仍停留在家庭小經濟狀態,做大做強意識不夠,年用於發展產業的投入比重很少,僅佔年投入量的15%;風險意識和發展意識不足,年養豬與林果發展規模增長率僅有10%;村組幹部在市場開拓與產業專案引進等方面缺乏創造,等米下鍋思想嚴重;勞務輸出地分散,沒有當地帶頭人,難以形成勞務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雖然群眾種植山茱萸、核桃的積極性高,但由於農戶文化素質低、經營分散、技術推廣滯後、資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治難以正常進行,年損失率在20%以上,導致產品產量低、質量差,造成了廣種薄收。

  4、林果規模小,基地建園不足、水平低,良種比例小。集中連片50畝以上的,沒有1處,良種栽植面積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僅限於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簡單,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值效益低下。

  6、市場混亂,經營效益不佳。由於缺乏統一的營銷系統和營銷隊伍,尚未形成產供銷體系,專業合作組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缺乏資訊和科學的市場預測,造成產品搶購搶銷或滯銷的混亂局面,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低,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豬存欄少,適繁母豬比例嚴重不足,難以滿足當地養豬業的良性迴圈發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強化領導,形成工作合力。鎮、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駐村工作隊,並把“一村一品”工作納入全年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範圍,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二是廣泛宣傳,制定工作規劃。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板報、會議、宣傳材料等進行了廣泛宣傳,組織各級幹部和產業帶頭人開展學習培訓,使廣大幹部群眾認識到發展一村一品,對於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幹部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立足本村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發展規劃,指導“一村一品”健康發展。

  三是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今年舉辦培訓班2次,培訓32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420份,提高了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積極培育科技示範戶。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農村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強村新突破。

  四是分類指導,實現重點突破。按照“畜牧抓發展,林果抓科管,菌藥抓營銷,勞務抓培訓”的工作思路和“一業突破,長短結合”的方針,採取“抓大戶建小區,抓協會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營銷促增收”的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開展服務,突出重點,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實現突破性發展。

  五是抓點示範,輻射帶動。堅持從示範帶動入手,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示範戶。

  六是組建合作組織,實行品牌經營。成立勞務和山茱萸產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服務,拓展市場空間,樹立產業品牌形象,形成產業發展聚能效應,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為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載體。

  四、產業發展的計劃和對策

  一是以農民培訓為突破口,加大農村人才戰略的實施力度。把會管理、懂經營、群眾信得過的能人選進村兩委會班子,採取形式多樣的辦法推廣實用致富技術,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力爭3—5年培訓每組3—5人技術能手和1—2人勞務帶頭人。

  二是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市場營銷體系和營銷隊伍,擴大品牌效應。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努力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提高經營效益。

  三是以產業合作社建設為突破口,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力度。建立農村產業合作社,力爭儘快實現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開發路子,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

  四是以開發品牌為突破口,加大市場開拓工作力度。引導農戶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發展意識、風險

  意識、品牌意識。一方面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品牌效應。

  五是以建立資訊服務體系,加大農業資訊化的推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為重點,建立科學規範的利益機制,用市場手段抵禦市場風險。

  六是爭取國家惠農政策,加大專案引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的名義申報專案,爭取資金,用資金使產業發展再上臺階。特別是在化肥、山茱萸剝皮機、病蟲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農補帖、扶持資金上給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場,擴大規模,狠抓良種建設。鼓勵群眾培育良種育苗,力爭在3年內發展良種核桃300畝,山茱萸500畝,改造核桃100畝;大力建設標準化、衛生化圈舍,引導群眾擴大適繁母豬規模,加大良種瘦肉型豬引進力度,平抑仔豬市場價格,力爭每戶平均存欄2—5頭。

  八是壯大勞務產業,開發勞務品牌。根據該村外出務工群眾較多的實際,以協會為平臺,內引外聯合作單位,大力培訓青壯年勞力,擴大年勞務規模,努力打造勞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