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5篇)

經典成語故事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5篇)

經典成語故事1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魯國的國君魯莊公動員全國的軍隊準備抵抗。魯國有一個精通兵法、很有謀略的人叫曹劌(ɡuì),他自告奮勇,請求跟魯莊公一同參戰。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率領軍隊在魯國的長勺與齊軍作戰。雙方剛擺好了陣勢,魯莊公就要擊鼓進攻。曹劌說:“時機未到,不能進攻。”齊國擊了三次鼓,發了三次進攻的命令,曹劌才對魯莊公說:“好了,現在可以進攻了。”於是,魯軍鼓聲震天,士兵們像潮水一樣衝向齊軍,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逃命。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觀察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魯莊公問曹劌:“為什麼要等齊軍擊鼓三次以後,你才讓我下令出兵呢?”曹劌答道:“打仗時主要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的鬥志最旺盛;第二次擊鼓的時候,大家計程車氣就會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兵的勇氣就全消失了。等齊軍的三通鼓擊完,我們才擊鼓衝鋒,這時齊兵的勇氣已經衰竭,而我方計程車氣正是最旺盛的時候。因此,一鼓作氣,打敗了齊軍。”

  成語“一鼓作氣”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鼓,敲戰鼓;作,振作。

  齊國大饑荒。有個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一大鍋粥,擺在大路邊上,救濟捱餓的人。有一個人餓得有氣沒力,跌跌撞撞地從大路那頭走過來。黔敖看見了就大聲吆喝說:“嗨,到這兒來!我讓你吃個飽!”那個人抬起頭來,瞪著眼睛對黔敖說:“你吆喝什麼!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別人的人的東西,所以餓成這樣了!我才不吃你的東西哪!”黔敖才覺得自己的態度不好,趕忙道歉。可是那個人怎麼說也不肯吃,終於餓死了。

  “嗟來之食”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比喻用惡劣的恩賜態度給別人的東西。有人很有骨氣,拒絕接受帶有侮辱性的什麼“恩惠”,可以說他“不食嗟來之食”。“嗟”是吆喝的聲音,“來”是很不禮貌地呼喚別人過來。

經典成語故事2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時機。

  揮戈反日

  周武王在孟津(在今河南洛陽)東渡黃河,準備討伐商紂王,河水突然逆流,波浪狂打船隻,颶風大作,人馬不能相見。周武王左手緊握大斧,右手高舉大旗,瞠目喝斥道:“我去為天下除害,誰敢阻攔!”於是風停波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要幹大事就要下定排除困難的決心才能扭轉危局。

  臥薪嚐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要刻苦自勵,激勵自己奮發圖強。

  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在生活中要大膽勇敢地去實踐。

  梟將東徙

  漢代的劉向為了說明“知己者不怨人”的道理,舉了個寓言故事: 梟(一種猛禽)遇到鳩(一種水鳥)。鳩問它:“你要去哪裡?”梟說:“我要搬到東方去住。”鳩問它為什麼,梟說:“這裡的人都討厭我的叫聲,所以我要搬到東方去。”鳩說:“那你就改一改你的叫聲吧,如果你不改的話,你到了東方,東方的人也會討厭你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解決問題要從根本入手。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嚴格的紀律,是勝利的保證。

  衛青惜馬

  衛青初入宮時,被安排到建章營當馬伕。漢武帝有一次打獵時,一箭就射中了馬的咽喉,隨行的羽林軍紛紛誇讚漢武帝箭法精準。唯獨身為馬伕的衛青喊道:“陛下不能殺馬啊,陛下你射殺的是建章營的軍馬啊!”說著,立刻跪下來為馬療傷,並不停地哭訴。漢武帝很奇怪就問他緣由,衛青解釋說,漢軍之所以打不過匈奴,是因為匈奴人愛自己的馬,而漢朝人不愛自己的馬,漢朝只會把公主送出去和親換取和平。漢武帝聽後十分慚愧,後來逐漸發現衛青能力出眾,便對衛青委以重任。衛青果然不負眾望,後來帶領漢軍大破匈奴,為穩固漢朝北部疆域做出了卓越貢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考慮問題高度決定著出路。

  一狐之腋

  趙簡子是春秋時晉國的上大夫。他有一個家臣名叫周舍,喜歡直諫。周舍死後,簡子每次聽朝,總是不怎麼開心,大夫們請罪。簡子說:“不是你們的過錯。我聽說一千隻羊的皮毛還不如一隻狐狸腋下的皮值錢。諸位大夫上朝,我只聽見一大片唯唯喏喏的回答,再也聽不見像周舍那樣的諤諤直言,我因此而傷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為領導要珍惜敢說真話的人,鼓勵部署說真話。

  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正確面對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善於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經典成語故事3

  【成語】: 狐假虎威

  【拼音】: hú jiǎ hǔ wēi

  【解釋】: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裡的時候,狡黠的狐狸怪聲怪氣地說:你不敢吃我?我是天上派來的百獸之王。老虎聽了不以為然。狐狸又說:不信你跟著走,看百獸見了我會怎樣。說完狐狸大搖大擺地向前走去,老虎半信半疑地跟在後面東張西望。只見很多野獸見到狐狸來了都嚇得跑了。老虎卻不知道野獸實際上是怕自已而不是怕狐狸。

經典成語故事4

  水滴石穿

  【典故】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十六)東施效顰

  【典故】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讚,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併不好看,他看到村裡的人都誇讚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於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讚她。她本來就長得醜,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後,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釋讀】東施只知道西施皺著眉的樣子美麗,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結果只給後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話。

經典成語故事5

  孔融讓梨

  【典故】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孩兒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個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兒,因為他性情活潑、隨和,大家都喜歡他。

  雖然家裡兄弟多,但爸爸媽媽對他們每個人的要求都很嚴格:要勤奮讀書;對人要懂禮貌;說話要和氣;無論什麼事,兄弟們都要互相謙讓,不要光想著自己;別人有困難要給予幫助。孔融年紀雖小,爸爸和媽媽的話,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他喜歡做事,總搶著掃地呀,端碗什麼的,非常討人喜歡。

  在孔融四歲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個學生來看老師和師母,並帶來了一大堆梨。客人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吃。在爸爸點頭同意後,小孔融站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後挑兩個大的給爸爸、媽媽;再把大的一個一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後,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

  客人問小孔融為什麼撿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直誇獎他。爸爸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教育意義

  他告訴人們要學會孝親敬老,懂得尊重,學會分享,禮讓,不要自私自利。現在的孩子由於溺愛,很容易沒大沒小,處於“小皇帝”“小公主”狀態。

經典成語故事6

  大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後,覺得光用土壤來堵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匯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曾經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後,他終於戰勝了洪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 到了戰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麼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後來,他被請去魏國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我吹噓說:“我的治水本領已經超過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說:“你說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著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如今你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己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麼能與大禹的相比呢?”

  以鄰為壑的的意思: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洩到那裡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經典成語故事7

  樂不思蜀

  典出《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於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後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異議,如《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係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而更精彩。

  後用此典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經典成語故事8

  楚漢相爭時,劉邦趁項羽北上攻打齊王田榮時從陝西臨晉渡過黃河收服了魏王豹,接著佔領洛陽城,新城縣董公建議他找一個兵出有名的理由,說項羽當年殺害義帝,舉哀三天,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劉邦。劉邦一舉攻下楚國的都城彭城。

  師出無名的意思是:師:軍隊;名:名義,引伸為理由。出兵沒有正當理由。也引申為做某事沒有正當理由。

經典成語故事9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後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裡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一句許諾就價值千金。比喻說話算數,講信用。

經典成語故事10

  【釋義】形容人膽怯多疑,對什麼事都怕,不敢放手去做,既不敢進,又不敢退,結果什麼事都做不成。

  【出處】此典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春秋時,晉、楚兩國相互爭奪諸侯之長。

  有一次,晉靈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縣西)會合諸侯,但不見鄭穆公(鄭國介於晉、楚之間,當時是附屬於晉國的),便以為鄭君對晉圖謀不軌。

  鄭公子歸生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的執政者趙宣子,說:“……我君(指鄭穆公)在三年中,先後三次朝見晉君,我國雖小,但對晉國卻已盡了最大的力量。

  現在你們晉國還認為鄭國的表現不能讓你們滿意;這樣,鄭國只有亡國而已,不能再增加對晉國的禮節了。

  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隱’。

  鄭國現在的處境就是這樣,既怕楚國攻打,擔心晉國襲擊。

  一頭鹿被人追趕的時候,是沒有多餘工夫選擇庇護場所的。

  如果鄭國被逼得走投無路時,也會無暇去選擇庇護場所了。

  晉君的命令好像是無窮無盡,這使得鄭國沒有再好的辦法。

  我鄭君也知道國家要滅亡了,因而只好積蓄全國的力量,在國境上等候晉國大軍的光臨。

經典成語故事11

  鐵杵磨針成語故事--唐朝

  唐朝著名大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

  “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經典成語故事12

  夜郎自大

  【典故】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裡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囉!”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

  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教育意義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告誡人們要懂得謙遜禮讓。

經典成語故事13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章邯進攻趙國,章邯帶領二十萬兵卒把趙王緊緊包圍在鉅鹿。趙王接連不斷向楚王求救,楚王便派宋義做主帥,項羽做次將,北上救援趙國。宋義帶領人馬故意緩緩而行,到了安陽,竟一下子停留了四十六天。一天,項羽對宋義說:“聽說秦軍把趙王圍困在鉅鹿,我們應該趕快進軍。如果我們在外面攻擊秦軍,趙軍必然會作內應,這樣秦軍必為我們所破。”宋義說:“現在秦軍攻趙,如秦軍得勝,他的兵力一定十分疲敝,我們就乘秦軍疲敝之時進攻;如果秦軍不能取勝,我們就大張旗鼓向西進軍,這就一定能打敗秦軍。‘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意思是:身穿鐵甲、手拿銳利武器去打仗,我不如您;坐下來講用兵之策,您就不如我宋義了。)”宋義仍然不肯進軍攻秦。項羽心中有些著急,又向宋義建議說:“今將士都希望我們進兵,協力攻秦,加之今年災荒嚴重,百姓飢餓,軍隊缺糧,久留是不行的。而今秦軍強人,大有一舉吃掉趙國之勢,哪有什麼疲睏的機會可以利用?我軍大敗於定陶之事,已使楚王‘坐不安席’,而今楚又把一國之事交付於您,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望你以國家利益為重。”宋義仍堅持他的看法,項羽再三勸說毫無效果。項羽非常氣憤,就把宋義殺了。項羽奪了兵權後,楚王乃封項羽為上將軍,接替宋義的職位。其時,項羽便派當陽君黥布和蒲將軍領兵兩萬渡過漳河,往救鉅鹿,但只取得了小小的勝利。趙王的大將軍陳餘再次要求項羽增兵,項羽便統率全軍往救。

  當隊伍渡過漳河以後,項羽便下令“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意思是:把船隻全部鑿沉,把煮飯的鍋全部打碎,把宿營的房子全部燒光),每人只帶二天的口糧,以表示誓死不歸的決心。項羽決心死戰,戰士勇不可當,大戰於鉅鹿城下。

  這時候,楚軍的勢力雄冠諸侯。救援鉅鹿的諸侯軍有十幾個營壘,都不敢出兵。等到楚軍向秦軍發起攻擊的時候,“諸將皆從壁上觀”(意思是:各諸侯將領都在自己的營壘旁觀看),仍然不敢出兵作戰。“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喊殺之聲震動天地。經過幾次激烈戰鬥,殲滅了秦軍,俘虜了王離,殺死了蘇角,逼死了涉間。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

  後來人們引“披堅執銳”表示投身戰鬥。

經典成語故事14

  熟能生巧成語故事--宋朝

  北宋時候有一個叫陳堯諮的人,非常善於射箭,當時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百發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對他很敬佩。陳堯諮受到大家稱讚之後,覺得自己的本領已是天下無雙,便驕傲自滿起來。

  一天,陳堯諮又在靶場表演他那百步穿楊的絕技。一箭射出,把又細又軟的柳枝條射斷了。觀眾們看得大聲喝彩,並要求他再來一次。這時有個賣油的老頭正從那裡經過,看了後,卻笑著說:“這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手法熟練些罷了!”陳堯諮聽了,不禁大怒,喝道:“你這老頭有什麼本領,竟敢藐視我?”老頭回答:“我哪裡敢藐視你,我只是從幾十年的斟油經驗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會找出竅門來的道理。”說著,便從他的油擔上取下一個葫蘆,葫蘆口上放一枚方孔銅錢,然後打了一勺油,高舉油勺往葫蘆裡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條線似的穿過錢孔進入葫蘆中。油倒完了,把銅錢拿起來給大家看,錢孔周圍竟沒有一絲油漬,大家看了都讚歎不已。老頭微笑著對陳堯諮說:“我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諮聽了,一聲不響便掉頭走了。

  後來的人便根據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這個成語,用來說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辦法來。

經典成語故事15

  【成語】:大器晚成

  【拼音】: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釋】: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成語故事】:

  故事: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於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計程車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儘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