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物理實驗報告(集錦15篇)

物理實驗報告

物理實驗報告(集錦15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理實驗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物理實驗報告1

  試驗日期 實驗一:昆特管

  預習部分

  【實驗目的】:透過演示昆特管,反應來回兩個聲波在煤油介質中交錯從而形成的波峰和波谷的放大現象。

  【實驗儀器】電源,昆特管

  【實驗原理】:兩束波的疊加原理,波峰與波峰相遇,波谷與谷相遇,平衡點與平衡點相遇,使震動的現象放大。 報告部分 【實驗內容】:一根玻璃長,管裡面放一些沒有,在一段時致的封閉端,另一端連線一個接通電源的聲波發生器,開啟電源,聲波產生,透過調節聲波的頻率大小,來找到合適的頻率,使波峰和波谷的現象放大,從而發現有幾個地方、出現了劇烈的震動,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靜。

  【實驗體會】:看到這個實驗,瞭解到波的疊加特性,也感

  受到物理的神奇。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電磁波、聲波、光波的世界當中,瞭解一些基本的關於博得只是對於我們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實驗二: 魚洗實驗

  【實驗目的:演示共振現象 】

  【實驗儀器:魚洗盆 】

  【注意事項】

  【實驗原理】用手摩擦“洗耳”時,“魚洗”會隨著摩擦的頻率產生振動。當摩擦力引起的振動頻率和“魚洗”壁振動的固有頻率相等或接近時,“魚洗”壁產生共振,振動幅度急劇增大。但由於“魚洗”盆底的限制,使它所產生的波動不能向外傳播,於是在“魚洗”壁上入射波與反射波相互疊加而形成駐波。駐波中振幅最大的點稱波腹,最小的點稱波節。用手摩擦一個圓盆形的物體,最容易產生一個數值較低的共振頻率,也就是由四個波腹和四個波節組成的振動形態,“魚洗壁”上振幅最大處會立即激盪水面,將附近的水激出而形成水花。當四個波腹同時作用時,就會出現水花四濺。有意識地在“魚洗壁”上的四個振幅最大處鑄上四條魚,水花就像從魚口裡噴出的一樣。 五:實驗步驟和現象:實驗時,把“魚洗”盆中放入適量水,將雙手用肥皂洗乾淨,然後用雙手去摩擦“魚洗”耳的頂部。隨著雙手同步

  地同步摩擦時,“魚洗”盆會發出悅耳的蜂嗚聲,水珠從4個部位噴出,當聲音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有水花四濺。繼續用手摩擦“魚洗”耳,就會使水花噴濺得很高,就象魚噴水一樣有趣。

  【原始資料記錄】

  【資料處理及結果分析】

  實 驗 三:錐 體 上 滾

  預習部分

  【實驗目的】:

  1.透過觀察與思考雙錐體沿斜面軌道上滾的現象,

  使學生加深瞭解在重力場中物體總是以降低重心,趨

  於穩定的運動規律。

  2.說明物體具有從勢能高的位置向勢能低的位置運

  動的趨勢,同時說明物體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換。

  【實驗儀器】:錐體上滾演示儀

  【注意事項】:1:不要將椎體搬離軌道

  2:椎體啟動時位置要正,防止滾動式摔下來造成損壞

  報告部分 【實驗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體或系統的能 量總是自然趨向最低狀態。本實驗中在低端的兩根導 軌間距小,錐體停在此處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 端兩根導軌較為分開,錐體在此處下陷,重心實際上 降低了。實驗現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實驗步驟】:

  1.將雙錐體置於導軌的高階,雙錐體並不下滾;

  2.將雙錐體置於導軌的低端,鬆手後雙錐體向高階滾去;

  3.重複第2步操作,仔細觀察雙錐體上滾的情況。

物理實驗報告2

  (一)實驗目的

  1.學會用打上點的紙帶研究物體的運動。

  2.掌握判斷物體是否做勻變速運動的方法。

  3.會利用紙帶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

  4.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

  (二)實驗原理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

  (1)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時,若加速度為a,在各個連續相等的時間T內發生的位移依次為x1、x2、x3、?、xn,則有: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內的位移差相等。可以依據這個特點,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2)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該段時間內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

  2.由紙帶求物體加速度的方法 (1)逐差法

  設相鄰相同時間T內的位移分別為x1、x2、?、x6,則 x2-x1=x3-x2=x4-x3=?=x6-x5=aT2 x4-x1=3a1T2 x5-x2=3a2T2 x6-x3=3a3T2

  得加速度a=(a1+a2+a3)/3

  = (2)圖象法(421?522?623)???x4?x5?x6???x1?x2?x3??2?

  33T3T3T9T

  以打某計數點時為計時起點,然後利用vn=(xn+xn+1)/2T測出打各點時的速 度,描點得v-t圖象,v-t圖象的斜率即為加速度,如圖所示。

  (3)由紙帶求物體速度的方法 “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即vn=(xn+xn+1)/2T, 如圖所示。

  (三)實驗器材

  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一端附有滑輪的長木板、小車、紙帶、細繩、鉤碼、刻度尺、導線、電源、複寫紙片。

  (四)實驗步驟

  1.把附有滑輪的長木板放在實驗桌上,並使滑輪伸 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 連線好電路,再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滑輪, 下邊掛上合適的鉤碼;將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並把它 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後面。

  2.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電源後,放開小車,讓小車拖著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的點。換上新紙帶,重複三次。

  3.從三條紙帶中選擇一條比較理想的紙帶,舍掉開頭比較密集的點,在後邊便於測量的地方找一個開始點,在選好的開始點下面記作0,0後面

  動的加速度。

  同學們還可先畫出v-t圖象,再求小車做勻變速運動的加速度。

  (五)注意事項

  1.要在鉤碼落地處放上軟墊或砂箱,防止撞壞鉤碼。

  2.要在小車到達滑輪前用手按住它或放置泡沫塑膠擋板,防止撞壞小車。

  3.小車的加速度宜適當大些,可以減小長度的測量誤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約50 cm的紙帶上清楚地取出7~8個計數點為宜。

  4.紙帶運動時儘量不要讓紙帶與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摩擦。

  5.要先接通電源,待打點計時器工作穩定後,再放開小車;放開小車時,小車要靠近打點計時器,以充分利用紙帶的長度。

  6.不要分段測量各段位移,應儘可能地一次測量完畢(可先統一量出各計數點到計數起點0之間的距離),讀數時應估讀到毫米的下一位。

  (六)誤差分析

  本實驗參與計算的量有x和T,因此誤差來源於x和T。

  1.由於相鄰兩計數點之間的距離x測量不夠精確而使a的測量結果產生誤差。

  2.市電的頻率不穩定使T不穩定而產生誤差。

物理實驗報告3

  一:目的要求

  繪製在p下環已烷-乙醇雙液系的氣----液平衡圖,瞭解相圖和相率的基本概念 掌握測定雙組分液系的沸點的方法 掌握用折光率確定二元液體組成的方法

  二:儀器 試劑

  實驗討論。

  在測定沸點時,溶液過熱或出現分餾現象,將使繪出的相圖圖形發生變化?

  答:當溶液出現過熱或出現分餾現象,會使測沸點偏高,所以繪出的相圖圖形向上偏移。

  討論本實驗的主要誤差來源。

  答:本實驗的主要來源是在於,給雙液體系加熱而產生的液相的組成並不固定,而是視加熱的時間長短而定 因此而使測定的折光率產生誤差。

  三:被測體系的選擇

  本實驗所選體系,沸點範圍較為合適。由相圖可知,該體系與烏拉爾定律比較存在嚴重偏差。作為有最小值得相圖,該體系有一定的典型義意。但相圖的液相較為平坦,再有限的學時內不可能將整個相圖精確繪出。

  四:沸點測定儀

  儀器的設計必須方便與沸點和氣液兩相組成的測定。蒸汽冷凝部分的設計是關鍵之一。若收集冷凝液的凹形半球容積過大,在客觀上即造成溶液得分餾;而過小則回因取太少而給測定帶來一定困難。連線冷凝和圓底燒瓶之間的連線管過短或位置過低,沸騰的液體就有可能濺入小球內;相反,則易導致沸點較高的組分先被冷凝下來,這樣一來,氣相樣品組成將有偏差。在華工實驗中,可用羅斯平衡釜測的平衡、測得溫度及氣液相組成資料,效果較好。

  五:組成測定

  可用相對密度或其他方法測定,但折光率的測定快速簡單,特別是需要樣品少,但為了減少誤差,通常重複測定三次。當樣品的折光率隨組分變化率較小,此法測量誤差較大。

  六:為什麼工業上常生產95%酒精?只用精餾含水酒精的方法是否可能獲得無水酒精?

  答:因為種種原因在此條件下,蒸餾所得產物只能得95%的酒精。不可能只用精餾含水酒精的方法獲得無水酒精,95%酒精還含有5%的水,它是一個沸點為的共沸物,在沸點時蒸出的仍是同樣比例的組分,所以利用分餾法不能除去5%的水。工業上無水乙醇的製法是先在此基礎上加入一定量的苯,再進行蒸餾。

物理實驗報告4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透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3

  光學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質中傳播時各種性質的學科。物理光學過去也稱“波動光學”,從光是一種波動出發,能說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而在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關於光是電磁波的假說以後,物理光學也能在這個基礎上解釋光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的部分現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獲得一定成功。但光的電磁理論不能解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及各種原子和分子發射的特徵光譜的規律等;在這些現象中,光表現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紀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學的另一部門“量子光學”。

  【楊氏干涉實驗】楊格於1801年設法穩定兩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見光之干涉實驗,並由此求出可見光波之波長。其方法是,使太陽光透過一擋板上之小孔使成單一光源,再使此單一光源射到另一擋板上,此板上有兩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與單光源等距離,則此兩同相位之兩光源在螢幕上形成干涉條紋。因為透過第二擋板上兩小孔之光因來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長相等,並且維持一定的相位關係(一般均維持同相),因而能在螢幕上形成固定不變的干涉條紋。若X為螢幕上某一明(或暗)條紋與中心點O的距離,D為雙孔所在面與螢幕之間的距離,2a為兩針孔S1,S2間之距離(通常小於1毫米),λ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兩光源發出的兩列光源必然在空間相迭加,在傳播中兩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當兩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亮點。這些亮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的整數倍。在兩列波的波峰與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暗點,這些暗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2的整數倍。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它是以P0點為對稱點而明暗相間的條紋。P0點處的中央條紋是明條紋。當用不同的單色光源作實驗時,各明暗條紋的間距並不相同。波長較短的單色光如紫光,條紋較密;波長較長的單色光如紅光,條紋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實驗,在螢幕上只有中央條紋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條紋的兩側,由於各單色光的明暗條紋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紅的彩色條紋。

物理實驗報告5

  一、實驗目的及要求:

  (1)瞭解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學習示波器、函式訊號發生器的使用方法。

  (3)學習用示波器觀察訊號波形和利用示波器測量訊號頻率的方法。

  二、 實驗原理:

  1) 示波器的基本組成部分:示波管、豎直放大器、水平放大器、掃描發生器、觸發同步和直流電源等。

  2) 示波管左端為一電子槍,電子槍加熱後發出一束電子,電子經電場加速以高速打在右端的熒光屏上,屏上的熒光物發光形成一亮點。亮點在偏轉板電壓的作用下,位置也隨之改變。在一定範圍內,亮點的位移與偏轉板上所加電壓成正比。

  3) 示波器顯示波形的原理:如果在X軸偏轉板加上波形為鋸齒形的電壓,在熒光屏上看到的是一條水平線,如果在Y軸偏轉板上加正弦電壓,而X軸偏轉板不加任何電壓,則電子束的亮點在縱方向隨時間作正弦式振盪,在橫方向不動。我們看到的將是一條垂直的亮線,如果在Y軸偏轉板上加正弦電壓,又在X軸偏轉板上加鋸齒形電壓,則熒光屏上的亮點將同時進行方向互相垂直的兩種位移,兩個方向的位移合成就描出了正弦圖形。如果正弦波與鋸齒波的週期(頻率)相同,這個正弦圖形將穩定地停在熒光屏上。但如果正弦波與鋸齒波的週期稍有不同,則第二次所描出的曲線將和第一次的曲線位置稍微錯開,在熒光屏上將看到不穩定的圖形或不斷地移動的圖形,甚至很複雜的圖形。要使顯示的波形穩定,掃描必須是線性的,即必須加鋸齒波;Y軸偏轉板電壓頻率與X軸偏轉板電壓頻率的比值必須是整數。示波器中的鋸齒掃描電壓的頻率雖然可調,但光靠人工調節還是不夠準確,所以在示波器內部加裝了自動頻率跟蹤的裝置,稱為“同步”。在人工調節接近滿足式頻率整數倍時條件下,再加入“同步”的作用,掃描電壓的週期就能準確等於待測電壓週期的整數倍,從而獲得穩定的波形。

  4) 李薩如圖形的基本原理:如果同時從示波器的x軸和y軸輸入頻率相同或成簡單整數比的兩 個正弦電壓,則螢幕上將呈現出特殊形狀的、穩定的光點軌跡,這種軌跡圖稱為李薩如圖形。李薩如圖形的形成規律為:如果沿x,y分別作一條直線,水平方向的直線做多可得的交點數為N(x),豎直方向最多可得的交點數為N(y),則x和y方向輸入的兩正弦波的頻率之比為 f(x):f(y)=N(y):N(x)。

  三、 實驗儀器:

  示波器、函式訊號發生器。

  四、 實驗操作的主要步驟:

  (一) 示波器的使用與調節

  1) 將各控制旋鈕置於相關位置。

  2) 接通電源,按下面板左下角的“POWER”鈕,指示燈亮,稍待片刻,儀器進入正常工作狀 態。

  3) 經示波管燈絲預熱後,屏上出現綠色亮點,調節INTEN、FOCUS、POSITION,使亮點清晰。

  4) 將TIME/DIV逐漸旋到2ms或5ms,觀察光點由慢變快移動,直至屏上顯示一條穩定的水 平掃描線,按(3)使線清晰。

  (二) 實驗內容:

  1) 觀察正弦波波長:

  a)將AC GND DC轉換開關置於AC

  b)講面板右上角的SOURCE置於CH2

  c)將函式訊號發生器的50Hz訊號源直接輸入CH2-Y輸入端(紅插頭應接函式發生器輸出的.紅接線柱)

  d)屏上顯示出正弦波(調V/DIV調節大小,TIME/DIV掃描開關使之出現正弦波,IEVEL使波形穩定)

  e)改變掃描電壓的頻率(TIME/DIV)觀察正弦波得變化,使屏上出現多個完整的波形圖。

  2) 觀察並描繪李薩如圖形,測量正弦訊號頻率。

  利用利薩如圖測正弦電壓的頻率基本原理

  透過觀察熒光屏上利薩如圖形進行頻率對比的方法稱之為利薩如圖形法。此法於1855年由利薩如所證明。將被測正弦訊號fx加到y偏轉板,將參考正弦訊號fx加到x偏轉板,當兩者的頻率之比fy/fx是整數時,在熒光屏上將出現利薩如圖。

  不同頻率比的利薩如圖形。判斷兩個電壓訊號頻率比的條件是屏上出現了利薩如圖形穩定不動,方法是對穩定不動的圖形分別做水平直線和豎直直線與圖形相切,設水平線上的切點數最多為Nx,豎直線上的切點數最多為Ny,則

  fy/fx=Nx/Ny

  圖1 李薩如圖與訊號頻率的關係

  圖2 fx/fy=1:1時李薩如圖與訊號相位差的關係

  五、資料記錄及處理:

  用李薩如圖測量正弦訊號頻率

  六、實驗注意事項 :

  1.訊號發生器、示波器預熱3分鐘以後才能正常工作。

  2.測訊號電壓時,一定要將電壓衰減旋紐的微調順時針旋足(校正位置);測訊號週期時,一定要將掃描速率旋紐的微調順時針旋足(校正位置);

  3.不要頻繁開關機,示波器上光點的亮度不可調得太強,也不能讓亮點長時間停在熒光屏的一點上,如果暫時不用,把輝度降到最低即可。

  4.轉動旋鈕和按鍵時必須有的放矢,不要將開關和旋鈕強行旋轉、死拉硬擰,以免損壞按鍵、旋鈕和示波器,示波器探頭與插座的配合方式類似於掛口燈泡與燈座的鎖釦配合方式,切忌生拉硬拽。

  七、趣味物理實驗心得:

  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在本學期裡,老師又教了很多實驗,我做了許多型別的實驗,讓我受益匪淺,我又學會了很多東西,其中很多知識在平時的學習中都是無法學習到的,其中很多實驗都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獲得了許多平時課堂上得不到的知識。

  透過高中以及大學兩個學期的物理實驗,我發現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我們學到的許多理論都來源於實驗,也學到了許多物理課上沒有教到的理論。很多實驗都是需要花費許多心思去學習的,也是非常複雜的。經過這一年的大學物理實驗課的學習,讓我收穫多多。想要做好物理實驗容不得半點馬虎,她培養了我們耐心、信心和恆心。當然,我也發現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動手能力還不夠強,當有些實驗需要比較強的動手能力的時侯我還不能從容應對,實驗就是為了讓你動手做,去探索一些你未知的或是你尚不是深刻理解的東西。現在,大學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大學物理實驗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這一平臺讓我們去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我的學習方式還有待改善,當面對一些複雜的實驗時我還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偉大的科學家之所以偉大就是他們利用實驗證明了他們的偉大。唯有實驗才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方法。為了要使你的理論被人接受,你必須用事實來證明。

物理實驗報告6

  器材:木頭

  步驟:

  第一種:

  將木頭放入水中,測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滿滿的量筒中,測量溢位的水的體積,可以間接得到木頭浸入水中的部分的體積。

  然後將木頭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測量水下部分的質量。

  透過公式計算其密度。

  然後總體測量整塊物體的質量

  透過v=m/p

  計算得出全部體積。

  第二種:

  取一量杯,水面與杯麵平齊,想辦法將木頭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細針將其按入水中),稱量溢位水的體積即可。

  第三種:

  如果容器是個圓柱形,把裡面放滿水,然後把物體放入水中,在把物體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這個物體的體積。

  圓柱的面積=底面積×高

  如果物體不下沉,就把物體上系一個鐵塊放入水中,測出鐵塊和物體的體積,然後再測出鐵塊的體積,接著用它們的總體積減去鐵塊的體積就得出物體的體積.

  現象:包括在步驟裡面了。

  結論:得出木頭的體積。

  XXX

  20xx年X月XX日

物理實驗報告7

  實驗目的:

  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紙板、溫度計、水、秒錶

  實驗裝置圖:

  實驗步驟:

  1.按裝置圖安裝實驗儀器,向燒杯中加入溫水,水位高為燒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燈給水加熱並觀察.(觀察水的溫度變化,水發出的聲音變化,水中的氣泡變化)

  描述實驗中水的沸騰前和沸騰時的情景:

  (1)水中氣泡在沸騰前,沸騰時

  (2)水的聲音在沸騰前,沸騰時

  3. 當水溫達到90℃時開始計時,每半分鐘記錄一次溫度。填入下表中,至沸騰後兩分鐘停止。

  實驗記錄表:

  時間(分) 0 0.5 1 1.5 2 2.5 3 …

  溫度(℃)

  4、觀察撤火後水是否還繼續保持沸騰?

  5、實驗結果分析:

  ①以時間為橫座標,溫度為縱座標,根據記錄用描點法作出水的沸騰影象。

  ②請學生敘述實驗現象。

  沸騰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來,水聲;繼續加熱時,水中發生劇烈的現象,大量上升並且變(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氣,散到空氣中,水聲變(填“大”或“小”)。

  沸騰的概念:

  ③實驗中是否一加熱,水就沸騰?

  ④水沸騰時溫度如何變化?

  ⑤停止加熱,水是否還繼續沸騰?說明什麼?

  XXX

  20xx年X月XX日

物理實驗報告8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一、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

  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

  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

  透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物理實驗報告9

  一、 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不一樣, 質量大的水時間長

  2. 不相同, 物質種類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不同. 培養實驗能力.

  提出問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溫度吸收的熱量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相同質量的水和食用油, 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 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

  2. 設計表格, 多次實驗, 記錄資料.

  3. 整理器材, 進行資料分析.

  實驗器材: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燒杯、溫度計、水、食用油

  資料或資料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 升高相同的溫度, 吸收的熱量不同. 評估與交流:

  1. 水的比熱容較大, 降低相同的溫度, 放出較多的熱量, 白天把水放出去, 土地吸收相同熱量, 比熱容小升高溫度較快.

  2. 新疆地區沙石比較多, 比熱容小, 吸收(放出)相同熱量, 升高(降低)的溫度較多, 溫差比較大.

  二、 連線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串聯:用電器順次連線在電路中的電路

  並聯:用電器並列連線在電路中的電路

  2. 串聯:用電器順次連線

  並聯:用電器並列連線

  探究目的:學生正確連線串、並聯電路, 明確開關作用.

  提出問題:在串、並聯電路中, 開關的作用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開關的作用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串、並聯電路圖, 按照電路圖連線實物圖

  2. 觀察開關控制兩燈泡亮暗程度

  3. 改變開關位置, 觀察控制情況.

  實驗器材:小燈泡、電源、開關、導線

  資料或資料收集:

  1. 串聯電路中, 開關無論放在哪一個位置, 都能控制小燈泡

  2. 並聯電路中, 幹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 支路開關只能控制所在支路的燈泡.

  分析和論證:串聯電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 並聯電路幹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支路開關控制所在支路.

  評估與交流:

  1. 拆除法:觀察用電器是否相互影響;判斷電流路徑

  2.圖1:串聯 圖2:並聯

  四、練習使用電流表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測量流過用電器的電流大小, 符號:

  2. 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探究目的: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會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提出問題:使用電流表應注意哪些問題

  猜想與假設: 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畫出電路圖, 標出電流表正、負接線柱

  2. 按圖連線實物

  3. 更換不同規格小燈泡多次測量

  4. 整理器材.

  實驗器材:電源、開關、小燈泡、電流表、導線

  資料或資料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

  1. 連線方法:①串聯在電路中②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2. 電流表讀數:認清量程、分度值.

  評估與交流

  :

  1. 明確量程,分度值

  2. 測量透過L2的電流

  3. 選擇0-3A量程, 讀數為1.6A

  五、探究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的關係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用電流表測量

  2. 分別把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探究目的:探究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的關係

  提出問題: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有什麼關係呢

  猜想與假設:處處相等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電路圖, 連線實物

  2. 設計表格, 記錄資料

  3. 換用不同規格小燈泡,重複以上操作

  實驗器材:電源、小燈泡、開關、導線

  資料或資料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

  評估與交流:

  1. 處處相等

  2. 注意電流表量程選擇, 正確連線, 多次實驗, 得到普遍規律.

  六、探究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係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用電流表測量

  2. 電流表分別串聯在幹路、支路上

  探究目的:探究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係

  提出問題: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有何關係

  猜想與假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實驗電路圖, 連線實物

  2. 閉合開關, 進行測量

  3. 設計表格, 記錄資料

  4. 換用不同規格小燈泡,多次實驗

  5. 整理器材, 分析資料

  實驗器材:電源、小燈泡、導線、開關、電流表

  資料或資料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在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評估與交流:

  1. A1測幹路電流,A2測透過L2、L3的總電流,A3測透過L3電流

物理實驗報告10

  實驗目的:透過演示來了解弧光放電的原理

  實驗原理:給存在一定距離的兩電極之間加上高壓,若兩電極間的電場達到空氣的擊穿電場時,兩電極間的空氣將被擊穿,併產生大規模的放電,形成氣體的弧光放電。

  雅格布天梯的兩極構成一梯形,下端間距小,因而場強大(因)。其下端的空氣最先被擊穿而放電。由於電弧加熱(空氣的溫度升高,空氣就越易被電離, 擊穿場強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氣也被擊穿,形成不斷放電。結果弧光區逐漸上移,猶如爬梯子一般的壯觀。當升至一定的高度時,由於兩電極間距過大,使極間場強太小不足以擊穿空氣,弧光因而熄滅。

  簡單操作:開啟電源,觀察弧光產生。並觀察現象。(注意弧光的產生、移動、消失)。

  實驗現象:

  兩根電極之間的高電壓使極間最狹窄處的電場極度強。巨大的電場力使空氣電離而形成氣體離子導電,同時產生光和熱。熱空氣帶著電弧一起上升,就象聖經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夢中見到的天梯。

  注意事項:演示器工作一段時間後,進入保護狀態,自動斷電,稍等一段時間,儀器恢復後可繼續演示,

  實驗拓展:舉例說明電弧放電的應用

物理實驗報告11

  以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為例。

  一(實驗名稱)用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

  二(實驗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測量牛奶的密度。

  三(實驗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碼、量筒、燒杯。

  四(實驗原理)ρ=m/V 。

  五(實驗方法(步驟))

  1. 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按天平使用規則調節天平平衡;

  2. 將適量的液體加入到燒杯中,用天平稱量出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記錄於預先設計好的表格中;

  3. 將量筒放在水平臺面上,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示數並記下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

  4. 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下的液體的質量m2,記錄於表格中;

  5. 根據ρ=(m1-m2)/V ,計算出牛奶的密度;

  6. 為確保測量準確,可進行多次測量(一般不少於3次),取ρ的平均值,作為測定結果。

  (注意的問題)倒入、倒出液體時應小心,不能溢位。否則造成測量誤差。

  六(資料處理、資料分析(表格、圖象、計算))略。

物理實驗報告12

  【實驗目的】

  利用分光計測定玻璃三稜鏡的折射率;

  【實驗儀器】

  分光計,玻璃三稜鏡,鈉光燈。

  【實驗原理】

  最小偏向角法是測定三稜鏡折射率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圖10所示,三角形ABC表示玻璃三稜鏡的橫截面,AB和 AC是透光的光學表面,又稱折射面,其夾角a稱為三稜鏡的頂角;BC為毛玻璃面,稱為三稜鏡的底面。假設某一波長的光線LD入射到稜鏡的AB面上,經過兩次折射後沿ER方向射出,則入射線LD與出射線ER的夾角 稱為偏向角。

  【實驗內容與步驟】

  1.調節分光計

  按實驗24一1中的要求與步驟調整好分光計。

  2.調整平行光管

  (1)去掉雙面反射鏡,開啟鈉光燈光源。

  (2)開啟狹縫,鬆開狹縫鎖緊螺絲3。從望遠鏡中觀察,同時前後移動狹縫裝置2,直至狹縫成像清晰為止。然後調整狹縫寬度為1毫米左右(用狹縫寬度調節手輪1調節)。

  (3)調節平行光管的傾斜度。將狹縫轉至水平,調節平行光管光軸仰角調節螺絲29,使狹縫像與望遠鏡分劃板的中心橫線重合。然後將狹縫轉至豎直方向,使之與分劃板十字刻度線的豎線重合,並無視差。最後鎖緊狹縫裝置鎖緊螺絲3。此時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並且平行光管光軸與望遠鏡光軸重合。至此分光計調整完畢。

  3.測三稜鏡的折射率

  (1)將三稜鏡置於載物臺上,並使玻璃三稜鏡折射面的法線與平行光管軸線夾角約為60度。

  (2)觀察偏向角的變化。用光源照亮狹縫,根據折射定律判斷折射光的出射方向。先用眼睛(不在望遠鏡內)在此方向觀察,可看到幾條平行的彩色譜線,然後慢慢轉動載物臺,同時注意譜線的移動情況,觀察偏向角的變化。順著偏向角減小的方向,緩慢轉動載物臺,使偏向角繼續減小,直至看到譜線移至某一位置後將反向移動。這說明偏向角存在一個最小值(逆轉點)。譜線移動方向發生逆轉時的偏向角就是最小偏向角。

  1 用望遠鏡觀察譜線。在細心轉動載物臺時,使望遠鏡一直跟蹤譜線,並注意觀察某一波長譜線的移動情況(各波長譜線的逆轉點不同)。在該譜線逆轉移動時,擰緊遊標盤制動螺絲27,調節遊標盤微調螺絲26,準確找到最小偏向角的位置。

  2 測量最小偏向角位置。轉動望遠鏡支架15,使譜線位於分劃板的中央,旋緊望遠鏡支架制動螺絲21,調節望遠鏡微調螺絲18,使望遠鏡內的分劃板十字刻度線的中央豎線對準該譜線中央,從遊標1和遊標2讀出該譜線折射光線的角度 和 。

  3 測定入射光方向。移去三稜鏡,鬆開望遠鏡制動螺絲21,移動望遠鏡支架15,將望遠鏡對準平行光管,微調望遠鏡,將狹縫像準確地位於分劃板的中央豎直刻度線上,從兩遊標分別讀出入射光線的角度 和 。

  4 按 計算最小偏向角 (取絕對值)。

  5 重複步驟1~6,可分別測出汞燈光譜中各譜線的最小偏向角 。

  6 按式(9)計算出三稜鏡對各波長譜線的折射率。計算折射率n的資料表格3。

物理實驗報告13

  一、將一飲料瓶底部扎幾個細孔,再往飲料瓶中到入適量的水,此時會發現瓶底處有水流出,可以印證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繼續迅速把飲料瓶中灌滿水,然後擰緊瓶蓋,這時可觀察到飲料瓶底部並沒有水流出。如果再擰鬆瓶蓋,又發現水流了出來。這說明是大氣壓作用形成的這一現象。

  二、另取一空飲料瓶灌滿水後擰緊平蓋,然後用酒精燈加熱一鋼針。輕輕的在飲料瓶下部側壁燙一細孔(注意燙孔時不要用力擠按飲料瓶)。當扎完小孔後會發現並沒有水流出,在第一個孔的相同高度處,任意位置再燙一個細孔後發現依然沒有水流出來。這是由於大氣壓的作用的結果,並且證明了大氣壓是各個方向都存在的,與液體壓強特點形成對比。之後在前兩個細孔的上方再燙一細孔後,發現下面的細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細孔不向外流水,並且有空氣從此處進入飲料瓶內上方。如果擰開飲料瓶的瓶蓋會發現三孔都會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噴的越遠。

  三、再取一飲料瓶灌滿水並擰緊瓶蓋後,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夠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蓋擰下來,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發現瓶裡的水並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換更高的飲料瓶做“對比實驗”,為托里拆利實驗的引入打好基礎。)還可以在此實驗的基礎上,在瓶底打孔,立刻發現瓶裡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內、外均有大氣壓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還可以選用易拉罐,拉蓋不要全部拉開,開口儘量小一些。倒淨飲料後用電吹風對罐體高溫加熱一段時間後,把拉口處用橡皮泥封好,確保不漏氣。再用冷水澆在易拉罐上,一會聽到易拉罐被壓變形的聲音,同時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壓癟。說明氣體熱脹冷縮、也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物理實驗報告14

  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象,找出水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溫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錶。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溫度計的示數T,記錄10次資料。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後再整理器材。

  5、以溫度T為橫座標,時間t為縱座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線起來,從而繪製成水沸騰時溫度與時間關係的影象;

  6、整理、分析實驗資料及其影象,歸納出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物理實驗報告15

  ____級__班__號

  姓名_________ 實驗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實驗名稱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三角板一對、刻度尺一把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

  2.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的大小可能。

  3.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

  (2)在桌上鋪上白紙,在白紙上豎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紙上記錄玻璃板的位置。

  (3)把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

  (4

  (5)觀察兩根蠟燭的位置並記錄。

  (6)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像的位置跟物體和平面鏡的位置的關係。

  (7)整理器材、擺放整齊。

  物理實驗報告

  ____級__班__號

  姓名_________ 實驗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實驗名稱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放大和縮小實像的條件

  實驗器材標明焦距的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粉筆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1.提出問題: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需要什麼條件?

  2.猜想與假設:

  (1)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於”、“小於”或“等於”)

  (2)凸透鏡成放大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於”、“小於”或“等於”)

  3.設計並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瞭解凸透鏡焦距,並記錄。

  (2)安裝光具座,調節凸透鏡、光屏、蠟燭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外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螢幕上成倒立縮小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內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螢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5)整理器材。

  物理實驗報告

  ____級__班__號

  姓名_________ 實驗日期____年__月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