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科學實驗報告彙編15篇

科學實驗報告

科學實驗報告彙編15篇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實驗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實驗報告1

  實驗內容 10光與熱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係

  實驗器材 溫度計1支,鏡子3面,膠布

  實驗步驟 1、用膠布將溫度計固定在牆上。

  2、用鏡子反光對著溫度計(一鏡反射或多鏡反射)

  實驗現象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實驗結論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2

  實驗內容 8光是怎樣傳播的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實驗器材 卡紙4張,其中3張在同一位置打一個洞(一枚硬幣大小,夾子,手電筒、水管3段,彎頭2個

  實驗步驟 1、用夾子夾住卡紙,橫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齊的一行,間隔距離為15cm(沒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電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實驗現象 光在物質中是直線傳播。

  實驗結論 光在同一物質中沿直線傳播。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3

  實驗內容 4蚯蚓的選擇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蚯蚓適宜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的?

  實驗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實驗步驟

  1、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膠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2、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溼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實驗現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溼潤的一方爬行

  實驗結論

  1、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2、蚯蚓喜歡溼潤的環境。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4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同時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科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全體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但科學素養的形成不僅是透過教師的知識講解或學生機械的記憶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依賴於科學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感悟,學生只有經歷觀察、發現問題、實驗探索或者驗證的過程,透過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才能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慢慢地形成。而很多探究活動要透過實驗教學來實現的,因此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實驗教學與實驗報告單的填寫又是密不可分的。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實驗報告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實驗資料、探究結果等,而且在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探究能力、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等方面大有用處。下面就以上幾個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有些學生知道實驗是怎麼做的,但叫他填寫實驗報告的時候他卻寫不出正確的假設、過程和結論。例如在教學《小水珠到哪裡去了》一課時:水蒸發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時出現了假設和結論表述不完整、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不一致、假設中同時改變幾個因素、在實驗現象後面寫結論以及實驗報告寫的不完整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造成的。在針對實驗報告單上的問題討論交流時,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對實驗過程進行了理性思考,得出了正確的結論。由此可見,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二、增強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表達與交流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活動之一”。

  科學語言是表達和交流科學資訊的一種通用語言。學生用口語表達與交流時,老師發現不了的錯誤在實驗報告單上發現了。例如: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時,李程遠同學說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小車自身的“重力”大小有關時,一部分學生聽成了“動力”,引起同學們的不解。還有在填寫實驗報告單過程中出現的錯別字等等。因此,在科學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及時糾正錯誤,能使學生的科學思想表達更規範、正確和嚴謹,真正掌握相關的科學術語、科學概念及其表達形式,逐漸提高其掌握和運用的科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填寫實驗報告單,學生透過對假設、實驗設計等的編寫,使實驗操作過程在頭腦中得以預演,可以明顯提高動手實驗的能力。例如在做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的實驗時,學生把假設、不變的因素、改變的因素都確定並填寫好,實驗操作時就做到心中有數,實驗得以順利進行。

  四、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

  學生透過填寫完整的實驗報告,使實驗的目的、過程、結果在頭腦中得以重現,不足之處得以顯現。因此,填寫實驗報告有助於學生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例如透過對水蒸發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的討論交流,學生能能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整改、彌補,把假設和結論寫完整,假設中只改變一個因素,把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保持一致,如實記錄實驗現象,透過分析實驗記錄,寫出正確的結論。

  五、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調動學生的實驗興趣。

  科學世界是一個充滿問題、充滿思考的神奇世界,學生非常向往,樂意探究。但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小學科學課堂缺乏這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沒有建立起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所以學生學習科學感到很深奧、難理解,導致興趣缺失。作為學校、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科學的環境,每一個教學實驗都要想方設法去做,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都能夠調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當你走進課堂,哪怕手裡只拿了一支蠟燭、一盒火柴,學生就會激動不已、充滿期盼;如果說要去實驗室上實驗課,學生總是歡呼雀躍。由此可見,學生多麼想上實驗課,多麼想動手操作,上實驗課簡直成了一種奢望,而實驗教學恰恰是一種常態,科學教師應該堅持上好每一堂課。除了實驗室、教室外,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利用便利的自然環境,充足的生物資源,豐富的物質資源,進行實地考察研究,讓學生走進自然、觀察自然、描述自然、認知自然。當把這一切讓學生在最後以實驗報告單的形式寫下來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感到困難,而變得興趣盎然。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做好實驗是學好科學的基礎。總之,實驗報告的書寫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目的、方法和技能,還能透過對實驗現象和結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體會和結論,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都得到昇華,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從而提高其科學素養。教師應重視實驗報告單的各項功能在實驗教學中的充分發揮,利用實驗報告單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效果。

科學實驗報告5

  實驗一:

  實驗名稱: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材料:製取一瓶二氧化碳備用,製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備用、燒杯一個。

  實驗過程:

  (1)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燒杯中,觀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麼樣子的。

  (2)倒入裝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搖晃後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二:

  實驗名稱: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固體體脹演示器、酒精燈、火柴、水槽、冷水。

  實驗過程:

  (1)銅球穿過鐵圈。

  (2)給銅球加熱,不能穿過鐵圈。

  (3)把銅球放入冷水中,銅球又穿過鐵圈。

  實驗結論: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三:

  實驗名稱:研究液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細管、膠塞、平底燒瓶、紅顏色的水、水槽、熱水。

  實驗過程:

  (1)細管插在膠塞中間,用膠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紅顏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記下細管裡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熱水,觀察細管裡水面的位置有什麼變化。

  實驗結論: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四:

  實驗名稱:研究氣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氣球、水槽2個、平底燒瓶、熱水、冷水。

  實驗過程:

  (1)把氣球套在平底燒瓶口。

  (2)把燒瓶放在熱水中,歡察現象。

  (3)把燒瓶放在冷水中,歡察現象。

  實驗結論: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五:

  實驗名稱:空氣的成分。

  實驗材料:水槽、蠟燭、玻璃片、去掉底的飲料瓶、火柴。

  實驗過程:

  (1)把蠟燭放在水槽中點燃,罩上飲料瓶,擰緊瓶塞。觀察現象。

  (2)把水槽內的水加到飲料瓶裡的高度。

  (3)擰開瓶蓋,迅速將火柴插入瓶內,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氣體支援燃燒,另一種氣體不支援燃燒。

科學實驗報告6

  實驗內容 6改變生態瓶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實驗器材 生態瓶、小魚、水草

  實驗步驟

  1、減少生態瓶裡的水。

  2、增加生態瓶裡的生物。

  實驗現象

  1. 由於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2. 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實驗結論

  減少水和新增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7

  材料:一個有窄口的塑膠瓶、黏土、一段塑膠軟管、幾個硬幣、膠帶。

  1、在塑膠瓶的一側挖二三個洞。在瓶子的同一側,用膠帶把三四個硬幣固定上去。這些硬幣有重量,可使潛水艇往下沉。

  2、把塑膠軟管放入塑膠瓶的窄口裡,再用黏土把軟管和瓶口的縫隙封好。

  3、把這個玩具潛水艇放到一盆水裡,讓潛水艇灌滿水。

  4、從軟管把空氣吹入潛水艇。在你吹氣的時候,潛水艇內的水會從洞口被逼出來。

  5、當潛水艇充氣到一定程度時,它會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你只要控制潛水艇內空氣的量,就可以使潛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怎麼會這樣?空氣的重量比水輕,當你把潛水艇裝滿氣時,潛水艇變得比水還輕,所以會上升到水面上。

科學實驗報告8

  學校xx

  年(班)級xx

  實驗xx

  小組成員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測量不規則石塊的體積

  實驗器材:量杯、量筒、石塊、水槽、燒杯

  我的猜測:150克

  我這樣做:

  1、用量杯取水倒進量筒裡記下刻度;將石塊滑入量筒裡,記下水面刻度;用現在的刻度減去原來記下的刻度就是不規則十塊的體積。

  2、將燒杯裝滿水放在水槽裡;將石塊滑入燒杯,水會溢位燒杯;用量筒量出溢位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觀察到的現象或測量結果:

  180克

  我認為:溢位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授課教師:xx

  評定等級:xx

  注:

  1.本表由學生在實驗課上根據實驗情況填寫送交實驗室存放。

  2.本表每學期按年級每個實驗選樣例裝訂成冊存檔。

科學實驗報告9

  x年級x班x組組長: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磁鐵能吸引那些物體

  實驗目的:瞭解磁鐵的基本特性。

  所用器材:(裝置)釘子、紙、橡皮、別針、銅線、鋁線、泡沫塑膠、尺子、回形針、水槽、磁鐵。

  實驗步驟:

  1、用磁鐵分別吸釘子、回形針、大頭針,觀祭現象;

  2、用磁鐵分別吸橡皮、紙、銅線、鋁線、泡沫塑膠、尺子、

  水槽,觀察現象;

  3、給上述材料分類。

  實驗結果:磁鐵能吸引鐵質東西最多。

  認識與結論:磁鐵只能吸引鐵質物質。

科學實驗報告10

  實驗內容 11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物體的顏色和吸熱

  實驗器材 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摺做成的紙帶,溫度計

  實驗步驟 1、把不同顏色的直對著做成袋狀。

  2、分別插上溫度計放在陽光下。

  實驗現象 1、 深色紙比淺色紙升溫快

  2、 黑色蠟光紙比黑色無光紙升溫慢

  實驗結論 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11

  第一單元 地球和地表的變化

  (一)、地球結構模型的製作

  【實驗目的】透過製作地球結構模型使學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內部的構造。

  【實驗材料】各種顏色的橡皮泥。

  【實驗過程】

  1、用黃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黃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圍一層,把黃色的球形裹起來,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紅色的橡皮泥外層包圍一層,代表地殼。這樣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就制好了。

  【注意事項】

  1、 製作之前先考慮:各個橡皮泥圈層該有多厚?

  2、 便於觀察可以將球狀模型切開,展現其剖面,以便直觀地看到地球的內部構造。

  (二)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目的】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材料】三腳架、鐵盒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火柴。

  【實驗過程】

  1、在鐵盒子裡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狀,並在土豆泥中間挖個小洞。

  2、往洞裡倒入一些番茄醬,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鐵盒子放到鐵架臺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番茄醬受熱後外溢的現象。

  【實驗現象】番茄醬受熱後,番茄醬在土豆泥的裂縫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位。

  【實驗結論】岩漿受熱後,透過岩石空隙或裂縫部分向上運動並溢位。

  (三)地震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發生時的情景

  【實驗材料】紙箱、木塊、記號筆。

  【實驗過程】

  1、在紙箱上畫上街道的圖形。

  2、在每個街道的拐角處都有用小木塊壘成樓房。

  3、在紙箱底部敲擊,使樓房倒塌。

  4、根據樓房倒塌的情況,判斷地震的中心和強弱。

  【實驗現象】紙箱底振動,樓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產生的原因。

  【實驗材料】竹筷——地表的岩層

  【實驗過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彎曲,體會手上有什麼感覺,觀察發生的現象。

  2、同時用兩根筷子試一試。

  【實驗現象】筷子會斷裂,手感覺到麻木。

  【實驗結論】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時,會產生褶皺或斷裂,形成地震

  (五)卵石磨圓的模擬試驗

  【實驗目的】透過卵石磨圓的模擬實驗,認識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實驗材料】有蓋得大口玻璃瓶、誰、磚、錘子。

  【實驗過程】

  1、用錘子把磚敲成塊。

  2、把磚塊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裡,把瓶口擰緊。

  3、用力搖晃瓶子,過一段時間後進行觀察。

  【實驗現象】觀察到碎磚塊沒有了稜角,變成了圓形。

  【實驗結論】在誰的沖刷和碎磚塊得相互碰撞、摩擦的過程中,碎磚塊稜角消失,變得光滑起來。

  (六)溫度對岩石破壞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溫度對岩石破壞作用的實驗

  【實驗材料】酒精燈、頁岩、燃燒鉗。

  【實驗過程】

  1、先點燃酒精燈,用燃燒鉗夾緊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熱。

  2、掌握好加熱時間,加熱岩石後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覆做幾次。

  【實驗現象】岩石表面出現裂縫,有的一塊塊往下掉碎屑。

  【實驗結論】岩石在溫度等因素的長期作用下發生破碎現象。

  【注意事項】

  1、使用酒精燈要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石頭。

  3、岩石選取易碎的頁岩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岩或風化花巖做實驗。

  4、冷水的溫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七)滴水穿石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實驗材料】黑色手工紙、麵粉、滴管、燒杯、水、米尺。

  【實驗過程】

  1、在黑色手工紙上用麵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從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發現面堆在水的衝擊下四處濺出。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麵粉濺落的範圍直徑。

  【實驗現象】麵粉堆在水的衝擊下四處濺出。

  【實驗結論】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時所產生的衝擊力越大。實驗室條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遠遠低於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斷雨水對地表有強大的衝擊力,天長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變地貌的現象。

  第二單元 聲音的秘密

  (一)聲音的產生

  【實驗目的】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實驗材料】空紙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實驗過程】

  1、把空紙盒去掉盒蓋,把橡皮筋緊繃在盒子上,用手撥動橡皮筋,使它發出聲音,觀察現象。

  2、在鼓面上放少許豆粒,用鼓槌把鼓敲響,觀察現象。

  3、用錘敲音叉,聽到聲音後,用音叉接觸水面,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1、皮筋在震動。

  2、鼓面在振動,豆粒在上下跳動。

  3、水面有波紋,並有水滴濺起,音叉振動。

  【實驗結論】聲音是有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實驗目的】聲音是有什麼傳播的?

  【實驗材料】鬧鐘、塑膠袋、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鬧鐘放在空氣中,能否聽到聲音?這聲音是透過什麼物體傳入耳朵裡的?

  2、用手指輕輕撓桌面或桌腿,知道耳朵聽不見為止,然後將耳朵貼在桌面上,繼續撓,這是能聽到聲音嗎?

  3、把鬧鐘用塑膠袋紮好,放入水槽中。將耳朵緊貼水槽,你能聽到腦中的聲音嗎?

  【實驗現象、結論】

  1、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透過氣體傳入耳朵的。

  2、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透過固體傳入耳朵的。

  3、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透過液體傳入耳朵的。

  (三)鼓膜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鼓膜作用

  【實驗材料】紙筒、橡皮筋、火柴、細線、小鏡子。

  【實驗過程】

  1、把紙箱去掉底當外耳道;在紙筒的一端蒙上一塊橡皮膜,繃緊後用橡皮筋固定,當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細線上,並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對著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的現象。

  2、將橡皮膜扎破,在對著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棒的現象。

  【實驗現象、結論】

  1、聲波透過紙筒傳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動,帶動著火柴棒跳動起來。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動,不能帶著火柴棒跳動。

  (四)聲音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實驗目的】聲音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實驗材料】鼓、碎紙屑。

  【實驗過程】

  1、在鼓面上放些碎紙屑,輕敲鼓,聽發出的聲音,並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2、敲擊由輕逐漸加重,再聽聲音強弱的變化,並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實驗現象、結論】

  響聲越大,紙屑跳動的越高。說明振幅越大,聲音越高。

  第四單元生活中的材料

  (一)木材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木材、錘子、放大鏡、酒精燈、鑷子、小刀、電流表、電池、導線、水槽。

  【實驗過程】

  1、用點燃的酒精燈燒木柴,看哪種木材更易燃燒。

  2、用放大鏡觀察木材的花紋,比較木材的形狀和花紋的粗細。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軟硬程度。

  4、將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現象。

  5、把不同的木材連入電路,看木材的沉浮現象。

  6、和其他物品比較輕重。

  【實驗現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紋(年輪)。

  3、木材軟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軟,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浮現象,浮得多沉得少。

  5、幹木材不導電,是木材導電能力很弱。

  (二)紙的吸水性試驗

  【實驗材料】各種長寬厚相同的紙條、膠水、尺子、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各種紙條一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裝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讓各種紙同時浸入水中。觀察哪種紙爬升的水漬高,哪種紙的吸水效能就好。

  (三)陶瓷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陶瓷、錘子、小刀、酒精燈、鑷子、白紙、放大鏡、電池、導線、小閘門、電流計、火柴、水槽、木頭、鐵絲、銅絲、冷熱水。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軟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現象。

  4、把陶瓷放入熱水中,觀察陶瓷是否容易傳熱。

  5、把陶瓷聯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陶瓷從高處落下,看是否易碎。

  7、有陶瓷碎片切割紙片。

  【實驗現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導電,不容易傳熱,易碎,碎片很鋒利等。

  (四)金屬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鐵、銅、鋁等金屬,小刀、導線、電池、小閘門、酒精燈、放大鏡、玻璃杯子、

  錘子、木條、陶瓷等。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屬的硬度。

  3、放入盛有熱水的水槽中,看金屬是否容易傳熱。

  4、用放大鏡,砂紙打磨,觀察金屬的花紋、光澤。

  5、把金屬連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金屬從高空處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實驗現象】金屬不易燃,硬度較大,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導電,不易碎等。

  第五單元 水迴圈

  (一) 水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目的】探究水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材料】溫度計、棉紗、支架、表。

  【實驗過程】

  1、將溫度計的液泡包上棉紗,把它浸入水中,觀察溫度是多少。

  2、把溫度計提出水面,掛在支架上,觀察溫度計液泡上的水在蒸發時溫度有什麼變化。邊觀察邊做記錄。

  【實驗現象】溫度計液泡上的水蒸發時,溫度在不斷下降。

  【實驗結論】水蒸發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

  (二)沸騰

  【實驗目的】研究水沸騰的現象

  【實驗材料】鐵架臺、石棉網、燒杯、酒精燈、溫度計、彩筆、鐘錶。

  【實驗過程】

  1、組裝好帶有兩個鐵圈的鐵架臺,在鐵架臺的下一鐵圈上墊一石棉網,放上半燒杯涼水,下面放好一個酒精燈。在鐵架臺上鐵圈上掛一支溫度計,溫度計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熱之前,先記錄下溫度計的讀書,然後點燃酒精燈,開始加熱。每隔一分鐘記錄一次溫度計的讀書。

  【實驗現象】水的溫度不斷升高,達到一定溫度時,水就會沸騰。水沸騰後,繼續加熱,溫度不會再升高。

  【實驗結論】把水加熱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會迅速變成水蒸氣並不停地翻騰起來,這叫做“沸騰”。水沸騰後,溫度計讀數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就是這杯水的沸點。

  (二) 凝結實驗

  【實驗目的】探究水凝結

  【實驗材料】酒精燈、火柴、試管夾、燒杯、小碟子、少量冰塊、三腳架、石棉網。

  【實驗過程】

  1、在三腳架上市啊棉網,把裝有水的燒杯放在上面。在燒杯上面裝有冰塊的小碟子上。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

  3、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隨著溫度的升高,水裡不斷產生氣泡,水面上游水汽出現,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現水珠。

科學實驗報告12

  實驗內容 11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物體的顏色和吸熱

  實驗器材 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摺做成的紙帶,溫度計

  實驗步驟

  1、把不同顏色的直對著做成袋狀。

  2、分別插上溫度計放在陽光下。

  實驗現象

  1、 深色紙比淺色紙升溫快

  2、 黑色蠟光紙比黑色無光紙升溫慢

  實驗結論 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13

  實驗名稱:粉體真密度的測定

  粉體真密度是粉體質量與其真體積之比值,其真體積不包括存在於粉體顆粒內部的封閉空洞。所以,測定粉體的真密度必須採用無孔材料。根據測定介質的不同,粉體真密度的主要測定方法可分為氣體容積法和浸液法。

  氣體容積法是以氣體取代液體測定試樣所排出的體積。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對試樣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損壞試樣的優點。但測定時易受溫度的影響,還需注意漏氣問題。氣體容積法又分為定容積法與不定容積法。

  浸液法是將粉末浸入在易潤溼顆粒表面的浸液中,測定其所排除液體的體積。此法必須真空脫氣以完全排除氣泡。真空脫氣操作可採用加熱(煮沸)法和減壓法,或兩法同時並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懸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儀器簡單、操作方便、結果可靠等優點,已成為目前應用較多的測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實驗採用比重瓶法。

  一、實驗目的

  1、瞭解粉體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與生產中的作用;

  2、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測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透過實驗方案設計,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驗原理

  比重瓶法測定粉體真密度基於“阿基米德原理”。將待測粉末浸入對其潤溼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氣泡,求出粉末試樣從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體,就可計算所測粉末的真密度。

  三、實驗器材:

  實驗儀器:真空乾燥器,比重瓶(2—4個);分析天平;燒杯。實驗原料:金剛砂。

  四、實驗過程

  1、將比重瓶洗淨編號,放入烘箱中於110℃下烘乾冷卻備用。

  2、用電子天平稱量每個比重瓶的質量m0。

  3、每次測定所需試樣的題記約佔比重瓶容量的1/3,所以應預先用四分法縮分待測試樣。

  4、取300ml的浸液(實際實驗中為去離子水)倒入燒杯中,再將燒杯放進真空乾燥器內預先脫氣。浸液的密度可以查表得知。

  5、在已乾燥的比重瓶(m0),裝入約為比重瓶容量1/3的粉體試樣,精確稱量比重瓶和試樣的的質量ms。

  6、將預先脫氣的去離子水注入有試樣的的比重瓶內,到容器容量的2/3處為止,放入真空乾燥器內。啟動真空泵,抽氣約20—30min時暫停抽氣。

  7、從真空乾燥器中取出比重瓶,向瓶內加滿浸液並在電子天平上稱其質量msl。

  8、洗淨該比重瓶,向瓶內加滿浸液,稱其質量為ml。

  9、重複操作5。6。7。8測下一組資料,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科學實驗報告14

  實驗內容 2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陽光)

  實驗器材 綠豆芽、實驗盒、

  實驗步驟 將種有相同綠豆芽的兩個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條件不變,過一段時間觀察。

  實驗現象 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的不好甚至死亡。

  實驗結論 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5

  實驗目的

  1.掌握可逆電池電動勢的測量原理和電位差計的操作技術

  2.學會幾種電極和鹽橋的製備方法

  3.學會測定原電池電動勢並計算相關的電極電勢

  實驗原理

  凡是能使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裝置都稱之為電池(或原電池)。

  可逆電池應滿足如下條件:

  (1)電池反應可逆,亦即電池電極反應可逆;(2)電池中不允許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電池必須在可逆的情況下工作,即充放電過程必須在平衡態下進行,即測量時透過電池的電流應為無限小。

  因此在製備可逆電池、測定可逆電池的電動勢時應符合上述條件,在精確度不高的測量中,用正負離子遷移數比較接近的鹽類構成“鹽橋”來消除液接電位;用電位差計測量電動勢可滿足透過電池電流為無限小的條件。電位差計測定電動勢的原理稱為對消法,可使測定時流過電池的電流接近無限小,從而可以準確地測定電池的電動勢。

  可逆電池的電動勢可看作正、負兩個電極的電勢之差。設正極電勢為 φ+,負極電勢為 φ-,則電池電動勢 E = φ+ - φ- 。

  電極電勢的絕對值無法測定,手冊上所列的電極電勢均為相對電極電勢,即以標準氫電極作為標準,規定其電極電勢為零。將標準氫電極與待測電極組成電池,所測電池電動勢就是待測電極的電極電勢。由於氫電極使用不便,常用另外一些易製備、電極電勢穩定的電極作為參比電極。常用的參比電極有甘汞電極、銀-氯化銀電極等。這些電極與標準氫電極比較而得的電勢已精確測出,具體的電極電位可參考相關文獻資料。

  以飽和甘汞電極與銅/硫酸銅電極或鋅/硫酸鋅電極組成電池,測定電池的電動勢,根據甘汞電極的電極電勢,可推得這兩個電極的電極電勢。

  儀器和試劑

  SDC-II型數字式電子電位差計,銅電極,鋅電極,飽和甘汞電極,0.1 mol?L-1 CuSO4 溶液,0.1 mol?L-1 ZnSO4 溶液,飽和 KCl 溶液。

  實驗步驟

  1. 記錄室溫,開啟SDC-II型數字式電子電位差計預熱 5 分鐘。將測定旋鈕旋到“內標”檔,用1.00000 V電壓進行“採零”。

  2. 電極製備:先把鋅片和銅片用拋光砂紙輕輕擦亮,去掉氧化層,然後用水、蒸餾水洗淨,製成極片。

  3. 半電池的製作:向兩個 50 mL 燒杯中分別加入 1/2 杯深 0.1000 mol?L-1 CuSO4 溶液和0.1000 mol?L-1 ZnSO4 溶液,再電極插入電極管,開啟夾在乳膠管上的彈簧夾,將電極管的尖嘴插入溶液中,用洗耳球從乳膠管處吸氣,使溶液從彎管流出電極管,待電極一半浸沒於溶液中時,用彈簧夾將膠管夾住,提起電極管,保證液體不會漏出電極管,如有滴漏,檢查電極是否插緊。

  4. 原電池的製作:向一個 50 mL 燒杯中加入約 1/2 杯飽和氯化鉀溶液,將製備好的兩個電極管的彎管掛在杯壁上,要保證電極管尖端上沒有氣泡,以免電池斷路。

  5. 測定銅鋅原電池電動勢:將電位差計測量旋鈕旋至測定檔,接上測量導線,用導線上的鱷魚夾夾住電極引線,接通外電路。

  從高位到低位逐級調整電位值,觀察平衡顯示。在高電位檔調節時,當平衡顯示從OVL跳過某個數字又跳回OVL時,將該檔退回到低值,再調整下一檔。在低電位檔調節時,調節至平衡顯示從負值逐漸小,過零後變正值時,將該檔回到低值,繼續調整下一檔。直至調整到最後一位連續調節檔。當平衡顯示為零或接近於零時,讀出所調節的電位值,此即該電池的電動勢。

  6. 測定電極電勢:取出飽和甘汞電極,拔去電極頭上的橡皮帽,置於燒杯中。將測量導線的兩個鱷魚夾分別夾在鋅電極和甘汞電極上,同上法測定電動勢。再同樣測量由銅電極和甘汞電極組成的電池的電動勢。根據所測得的電動勢及甘汞電極的電極電勢,計算所測量電極的電極電勢。

  思考題

  1.如何正確使用電位差計?

  2.參比電極應具備什麼條件?

  3.若電池的極性接反了,測定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4.鹽橋有什麼作用?選用作鹽橋的物質應有什麼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