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調研報告>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15篇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15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十分的重要,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1

  一、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農民工的培訓與就業需求脫節。大多數農民外出就業前基本上沒有參加專業性的技能培訓,技能培訓在專業設定上主要以早已供大於求的服務專業的初級人才為主,而對日益發展的製造業所急需的技術專業卻很少,重學歷輕技能培訓的觀念還很重,基本上沒有針對外來人員的免費專業技能培訓,培訓部門在對農民工的培訓上為培訓而培訓,很少與企業生產用工需求結合起來,很難調動農民工的培訓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農村勞動力培訓時間過短。有識之士指出,要真正使一個農村勞動力擺脫傳統的思維,掌握一門實用技術,至少得培訓一個月,而現實是,培訓單位在實施免費培訓時一般把培訓壓縮在3-5天內,由於培訓經費有限,許多地方通常選擇3天講授理論知識,刪除了實際操作的實習培訓,造成理論與實際操作結合不到位,要想使這些農民工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實現技術、知識的提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於實際培訓效果較差,許多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很難實現相應的收入預期,轉移出去又返鄉務農的情況時有發生。 ××農民參加免費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在具體的培訓工作中,許多農民缺乏主體意識,把培訓當作是“要我做”的事情。由於農民的收入在培訓期間得不到保障,熱門的實用技術又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導致農民參與免費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在培訓上要使農民真正實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觀念轉變,需要社會各界不斷宣傳教育。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措施:如何做到“就業與市場互動,培訓與增收雙贏”,是培訓工作需要實踐的課題。

  1、轉變就業觀念。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預算指導農民工樹立培訓觀念,做好先培訓後上崗的工作,在職業教育過程中要大力培養“藍領”人才,鼓勵年輕的農業人口發展成為技術操作型為主的藍領人才,解決全社會的用工矛盾。

  2、抓好存量農民的培訓。存量農民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培訓提高存量農民的素質,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要想增加農民收入,教育資源的投入是主要手段,對存量農民的教育要結合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編寫農業科普教材,錄製專題節目,在廣播和電視上播放,進行農業普及教育和宣傳,向農民提供資訊,幫助農民學習新知識和應用新技術。只有不斷提高農民的群體素質,才能更快更好地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建立政府、用人單位、進城民工共同分擔費用的培訓機制。政府整合現有培訓資源,勞動職業培訓中心為依託,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職業中學、技校、社會力量辦學等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的主渠道作用,積極承擔進城務工者的職業培訓。積極推行“訂單式”培訓機制,由用人單位向當地勞動部門提供技工需求資訊,勞動部門把這些資訊加以整合,職業培訓機構根據“訂單”要求適時調整專業設定並進行培訓,然後整體輸送給用工單位。 ××建立勞動技能培訓實習基地。在勞動技能的培訓上實現理論知識和實習操作相結合,建立實習基地,把現代化的製造技術和現代服務技能在實習基地內展示,學員有針對性的對培訓知識現場示範操作,讓學員不僅有理論知識,懂得科學原理,更能實際動手操作,促進培訓技術成果的轉化。 ××積極借鑑吸收國外農業人口的培訓、轉移方面的成功經驗。加強農業人口的教育培訓工作,推行“雙元制”教學,讓孩子從小既學文化課也學實用技術。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2

  從以上現狀看。勞動力年齡結構不均衡。家務農勞動力40歲以上居多,目前我縣農村勞動力狀況存在三個突出問題:一是中年勞動力偏多。佔53.9%二是受教育年限低,農村務農勞動力文化程度偏低。目前,全縣勞動力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佔87.9%農業新知識、新技術接受能力差,延緩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三是新型技能教育培訓滯後,滿足不了當前的現實需求。近年來,針對我縣農民對生產技能、科技應用和市場經濟等相關知識需求日益增強和愛科技、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不斷上升的實際,為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政府加大了農民教育培訓力度,先後實施了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農家書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等一批針對性強的培訓專案,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農民年均接受農業新技術教育培訓次數、培訓強度和學習期限,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發展生產的實際需求。四是培訓方式仍顯單一,培訓效果不明顯。目前大多數培訓採取現場培訓和以會代訓的方式進行,參訓人員主要集中在村、組幹部及重點戶、種養大戶,農村勞動力培訓還處在深度不夠、覆蓋面不廣、效果欠優的層面上,廣大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熱情還沒有被充分的調動和激發,科技普及率低,加之培訓經費缺乏,很多培訓無法進村,仍有大部分農民未充分享受到應有的科技培訓。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3

  近年來,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出現大量剩餘,並不斷向非農產業轉移。為了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和地方經濟社會的影響,我們在全國首批勞務輸出示範縣——桃源縣,走訪了當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計局、農委等職能部門,並選擇了100戶有勞動力轉移的農戶進行了座談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對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明顯,但對農業生產也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且社會問題較為突出,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特點

  桃源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和人口大縣。20xx年,全縣完成農業增加值38.5億元,佔全縣gdp總量的41.1%;截至20xx年末,全縣耕地面積129.7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19.4%;農業人口82.7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84.9%。全縣轉移勞動力22.3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6.8%。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該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如下六大特點:

  一是從轉移人數看,總數較為穩定。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桃源縣分別轉移農村勞動力22.2萬人、22.1萬人和22.3萬人,分別佔當年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6.3%、46.1%和46.8%,從總量和佔比來看,變化都不大。臨時性外出務工人員減少,長期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勞動力轉移隊伍相對較為穩定。從100戶問卷調查結果看,20xx年轉移的201名勞動力中,常年在外務工(一年以上)的佔99%,臨時性在外務工的僅2人。

  二是從轉移渠道看,無序外出偏多。近幾年來,政府實施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陽光工程”,旨在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條件制約,不能充分滿足龐大的勞動力輸出需求,農村勞動力轉移仍以親友幫帶和自闖為主,有組織的外出務工比例不高。據統計,20xx年、20xx年、20xx年,桃源縣透過勞動部門進行培訓的農民工分別為3370人、3710人和4327人,佔當年轉移勞動力總數的比例均不到2%。20xx年,全縣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透過勞務機構介紹的僅佔14.6%,親友幫帶的佔39.2%,自闖的佔41.8%,其他形式的佔4.4%。

  三是從產業分佈看,以二、三產業為主。據農委和勞動部門統計,20xx年,桃源縣22.3萬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進入一、二、三產業的人數分別為0.2萬人、12.5萬人和9.6萬人,分別佔0.9%、56.1%和43.0%。

  四是從轉移流向看,以東部沿海為主。據農委和勞動部門統計,20xx年,桃源縣轉移的22.3萬農村勞動力中,省內、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別為21.3%、78.6和0.1%,到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東部沿海城市佔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區僅佔1.7%。東部沿海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對勞動力的強大需求,西部開發大戰略的實施也對內陸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機會,從發展趨勢看,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仍將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從年齡結構看,以青壯年為主。20xx年,桃源縣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中18歲以下、18—35歲、35歲以上的比例分別為7.5%、67.8%和24.7%。而從問卷調查結果看,201名轉移勞動力中,沒有18歲以下的外出務工人員,94%的為青壯年,農村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年勞動力居多。

  六是從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為主。20xx年,桃源縣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專以上文化的分別佔13.1%、70.5%、15.6%和0.8%。問卷調查的201名農村轉移勞動力中,沒有小學以下文化的外出務工人員,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別為52.7%、38.8%。

  二、勞動力轉移對當地經濟社會的主要影響

  (一)正面影響:

  1、轉移就業,帶動了農民收入增加。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的轉移,不僅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再就業問題,也帶動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勞務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據統計,近三年來,桃源縣每年外出務工農民工的勞務收入總額均在15億元以上。據對100戶樣本家庭的調查,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人均年收入13234元,是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農民的生產收入。由於農村人多地少,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進步,國家惠農政策出臺後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外出務工人員閒置的土地一般都會被留守農民耕種。調查的100戶樣本家庭中有33戶對耕地採取“轉包給他人”的方式進行耕種。

  2、返鄉創業,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既是一種謀生手段,也是一個財富積累和技術學習的過程,部分外出務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擁有一定管理或技術水平後,嘗試回鄉自主創業。據桃源縣勞動保障部門統計,截至20xx年末,全縣返鄉創業成功的有240人,興辦企業128家,解決了3293人的就業問題,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如桃源縣金固力油墨塗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xx年6月返鄉創業,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間學習的技術和管理知識,投資100萬元成立金固力油墨塗料有限公司,20xx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400萬元,上繳稅金153萬元。由於產品科技含量高、汙染少、效益好,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20xx年公司再投資880萬元擴大生產規模,計劃在5年內實現產值過億,上繳稅金上千萬元的目標。

  3、開闊視野,促進了農民觀念轉變。由於農村剩餘勞動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經濟發達城市,農民工在打工創業的同時,也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增長了見識,思想觀念也得到一定的轉變。據調查中一位村支書反映,以前基層選舉很多村民都不願參加,即使參加也是隨便投票,現在換屆選舉時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趕回來參與投票,農民參與民主管理的積極性大為提高。此外,在維權意識、經濟效益觀念、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等方面,現在的農民相比過去都明顯增強。思想觀念的積極轉變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負面影響:

  1、造成土地實際利用率下降。從總體上看,農村勞動力轉移後耕地面積並未明顯減少,但農村土地的實際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積小、位置偏、灌溉不便的劣質田被荒蕪。從桃源縣深水港、八字路、青林和車湖垸4個鄉鎮的調查情況來看,荒蕪比例低的有1%,高的達10%,被拋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種的劣質田。如八字路鄉海家溶村何某,家有5.3畝水田,夫妻倆長期在外務工,4畝田無償轉讓給他人耕作,餘下的1.3畝田由於面積小、位置偏不好耕種而荒蕪。另一方面,粗放式經營使部分耕地實際上處於半荒蕪狀態。由於外出務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種,而家中留守老人體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導致農業生產先進技術應用不廣,糧食單產水平得不到提高,並且多為單季播種,耕地處於一種實際上的半荒蕪狀態。據對100戶樣本家庭調查顯示,57%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員耕種,雙季稻的播種比例在50%以下。

  2、延緩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由於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務工,懂經營會生產的農業高素質人才相對缺乏,大部分留守農民只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不能形成,農產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產業結構升級不快。據統計,近兩年來桃源縣農民糧食收入佔農產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遠高於全市40%左右的平均水平,是全市9個區縣市中佔比最高的,與該縣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不無關係。

  3、制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老化是一個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性因素,特別是水庫和灌溉溝渠損毀嚴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響。近幾年來國家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道路和飲水工程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於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人們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關注度不夠,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工、集資的難度較大。

  4、衍生眾多社會問題。目前大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家庭的現狀是,夫妻二人外出務工,老人在家耕地種田,帶著孫子(女)上學。由此導致的兩個社會問題:老人精神空虛、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關懷;兒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親情的關愛,受到爺爺奶奶的過度驕縱,不良習慣容易形成,不利於他們的正常成長成材。在調查中瞭解到,車湖垸鄉有一老人,老伴早逝,兒媳和孫子均在外務工,去年冰雪災害期間凍死在家中,3天后才被鄰居發現。據桃源縣公安部門一次網咖清理結果顯示,長期出入網咖的農村少年佔6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少年。

  三、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對策思考

  1、提高認識,重視勞務經濟發展。近幾年來,農民持續增收困難,農業生產效率難以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乏力,農村消費市場啟動緩慢等問題已十分突出,並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出了挑戰。實踐證明,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提高勞動力就業水平,是農民增收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各級政府部門應進一步提高認識,全面瞭解勞動力市場需求,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透過加強職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規範完善勞務輸出中介組織、大力支援發展民營經濟吸納轉移當地農村剩餘勞動力等多種方式,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有序轉移。

  2、加強立法,促進土地有序流轉。土地是農民寶貴的資源,是農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在充分尊重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變單一的土地經營權為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統一的農戶承包權,引導農民將自己的土地進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國家可考慮加強土地流轉立法,按照城鄉土地市場一體化標準,對土地使用權作為生產要素實行有償轉讓,推動土地流轉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農業生產能手集中,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創造條件,鼓勵農民返鄉創業。當前,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創造各種優惠條件吸引外商前來投資,而忽視了對本地民營企業的扶持。在調查中瞭解到,有很多在外發財致富的務工者都有回鄉創業的強烈慾望,但因內地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不佳而不能如願。建議政府部門轉變觀念,把招商引資的土地、稅收等優惠條件同等給予返鄉創業者,讓他們把在外學到的本領帶回家鄉,在本地創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同時農村金融機構要密切關注返鄉創業者的金融服務需求,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專案給予必要的金融支援,扶持他們做大做強,充分發揮返鄉創業農民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4、完善社會保障,關注農村留守人群。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國家已出臺相關政策,創造條件讓他們在父母務工地就近上學,但由於費用過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實得並不理想,國家應進一步採取優惠措施,讓農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學。同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國家應加強農村養老院、老年人活動室等公益設施建設,給老年人創造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環境,讓他們生活上得到照顧、精神上有所寄託,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5、搞好就地轉移,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的外出務工不是實質上的勞動力轉移,而是一種簡單的務工方式轉變。要想實現本質上的、更為經濟的、更為人性化的勞動力轉移就必須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社會成本方面來講,就地轉移勞動力能緩解當下由於大量勞務輸出帶來的兒童教育、老人贍養、社會治安等多種社會問題,降低了勞動力轉移的社會成本。從經濟和社會效益來講,就地轉移勞動力既能有效促進當地二、三產業的發展,增加地方財稅收入,又大量節約勞動力轉移成本,減緩轉移中的交通運輸和轉移前後的社會管理等壓力。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4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所在。為了解決和了解__農民就業問題與現狀,進而採取相應措施,進行廣泛的深入調研。按安人社發437號檔案要求,我局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到基層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調查,掌握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和實際情況,透過走訪和座談多種方式,掌握第一手基礎材料,現形成如下報告。

  全縣總人口為59295人,16週歲-60週歲勞動力資源39__3人,佔總人口的77、7%。其中男20185人,佔51、6%;女18898人,佔48、4%;16-30週歲167__人,30-45週歲__995人,45-60週歲9376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411人,高中6019人,大專及以上 2653 人。農村勞動力常年轉移15413人,每年新增成長勞動力1000人以上。資料表明我縣富餘勞動力資源豐富,但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單一,整體素質不高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近幾年,流動人口和農村居民進城有所增加,城市人口逐漸增多,轉移就業的人數大幅度上升;轉移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從勞動力的職業構成看,從事農、林、牧、漁第一產業的勞動者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因此技能型勞動力逐漸上升。

  從總體情況來看,農村勞動力已成為農民實現勞務收入的主要渠道。大量的勞動力開始向大城市和小城鎮轉移,農民剛進城所從事的主要是一些邊緣工作,即城鎮人不大樂意乾的髒、累、苦、險等工作。如建築、廢品回收、環境衛生、飲食服務、小商小販等這些城鎮人退出或自動放棄的工作崗位。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有所提高,慢慢的從體能型轉化為技能型,透過職業、技能培訓等措施,培養了一批有知識、有文化、觀念新、懂技術、會管理、能帶動廣大農民運用技能脫貧致富的務工能人,從而帶動其它就業人員從事一些高技能工作,慢慢從高、危、苦的行業脫離出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條件,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當然,也是促進工業經濟、縣域經濟發展和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是歷史進步的必然結果。

  1、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20xx年以前,除了高考、招考等所謂正規轉移就業進城的農村勞動者外,大部分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工文化程度是初中或初中以下;21世紀以後,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文化要求有所提高,基本上是高中或中技以上,這促使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

  2、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具有明顯兼業性。事實證明兼業農戶的出現,他們既從事其他產業活動,也不放棄農業生產。即保留了自己土地的收成同時也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豐富了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勞動力市場,同時對於縮小城鄉差別和農民進城落戶奠定了良好基礎。

  3、從轉移的行業看,第三產業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向。就目前情況看,農村勞動力基本上改變了就業觀念,從所謂的“正式固定工”、“計劃合同工”轉向就地就近臨時工、外出農民工等。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與社會經濟發展方向是相符的,應該儘快解除各種觀念的束縛和限制條件,敞開城市的大門迎接他們。

  4、自20xx年我縣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的人數就突破萬人,在方式上從曾經盲目性慢慢趨向有組織性,20__年至20__年勞務輸出趨於穩定上升趨勢,常年轉移在珠江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等地有1、3萬人以上,轉移時間為1年以上,最短的3-6個月。對於一個只有5萬人小縣來說勞務輸出處於良好狀態,因此,為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程序,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和進城農民就業作為工作重點,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引導鼓勵農民工外出和進城落戶,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客觀性、必然性。

  5、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城郊農村土地被徵用,雖都以現金形式補償,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沒有得到有效安置,造成失地又失業的新型富餘勞動力,在經濟基本上保持旺盛的活力,第二、三產業在政府部門的支援下都已得到迅速發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投身於產業之中,這部分富餘勞動力基本上無生活憂慮。此類勞動力基本已融入到城市體系,是典型的轉業型農民。

  6、我縣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扶持力度。五年來,縣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20__至20__ 五年間,全縣已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5 萬人,其中省外轉移就業 1、3 萬人,市內轉移就業0、8萬人,每年新增轉移就業1000人左右,勞務收入逐步穩定且有上升趨勢,創勞務收入1、3億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出現了自由型向組織型、分散型向規模型、體力型向技能型、大眾型向特色型、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的良好局面。

  7、近年來,透過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加了農村勞動力收入。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農民勞務收入是我們促進農村勞動力收入增長的主要工作內容。__以來,全縣共開展農村勞動力各類培訓38期5987人,其中旅遊培訓320,計生子女培訓219人,再就業培訓1317人;創業培訓7期460人,人人技能工程培訓5期522人。職業技能鑑定合格並獲《國家職業資格證書》1173人。以此為出發點,我們一是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創業扶持力度,認真貫徹落實我縣關於鼓勵全面創業促就業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從政策、資金、資訊、技術、市場、服務等各個方面,鼓勵和支援農民工回鄉創業;二是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鄉土人才培訓、產業帶頭人創業培訓,農村兩後生培訓等多形式、多層次、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技能和素質,健全橫向、縱向勞務資訊網路,加大和經濟發達地區勞務對接,不斷提高農民工轉移就業渠道,努力改善農村居民就業創業環境和條件,確保農民工資性收入不斷快速增長。

  8、不斷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自20__年以來,隨著大城市、沿海開放城市等經濟迅速擴張和縣有關部門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動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為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民增收及城鄉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從總述情況看,影響__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首要原因是:__縣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還沒有完全從傳統經濟和農業社會中脫胎換骨出來,二、三產業和城鎮的接納能力弱小;其二,農村人口增長率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其三,城鄉經濟結構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強烈排擠、限制和制約,就業制度、分配製度和教育制度,阻礙了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以及僵化的思想意識觀念,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造成大量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和農村經濟的落後與貧困;其四,農村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是制約剩餘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總之__農村非農產業由於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發展水平不高,對剩餘勞動力的容納能力有限,本縣勞動力市場發育滯緩,中介組織發育尚不成熟,政府部門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

  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今後仍將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必須離開土地,農民轉移就業問題將更加突出。隨著技術的進步,就業崗位對勞動力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據調查100家用人單位所提供的1386個崗位中,對技能有要求的崗位就有900多個,約佔65 %,而我縣農村勞動力擁有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術等級證的人員不超過10%,農村富餘勞動力中具有專業技能的比例低,致使出現技能人才短缺與富餘勞動力並存的現象。

  我縣農村勞動力佔全縣勞動力的90%,在加快全縣全面提升技能培訓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沒有農村勞動力的發展,就難以實現的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的核心是提高農村勞動力創業、就業問題,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對整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但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低、生產技能弱,傳統觀念難以改變,培訓積極性不高,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透過技能培訓達到就業目的的長遠打算,導致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組織難、開展難的局面。培訓和需求存在差距、培訓專案與市場需求、崗位要求不能實現有效對接,因而市場競爭力不強,培訓轉移率不高。因此,加強農民工的技術技能培訓,全面提高素質,是我們當前的重點工作。

  雖然近幾年國家把保障進城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權益保障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當前農民工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依然嚴峻,表現最為突出的問題包括:剋扣和拖欠工資,強制加班加點和超時工作,勞動和衛生條件惡劣,不按規定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等。一些用人單位雖然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但往往對農民工規定的義務多、權利少,合同上的約定不平等。一些用人單位在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安全保護、職業病防護等方面採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農民工相關權益保障制度還不完善。

  (一)未來一段時間內,我縣將加大組織培訓力度,暢通轉移渠道,擴大轉移規模,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完善政策激勵措施,依法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二)力爭到20xx年,每年平均培訓20xx 人,新增轉移就業 600人,全縣累計培訓8000人,累計轉移就業突破 16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實現近萬元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

  (三)維持較高的農村經濟增長率帶動就業,擴大規模擴大城市,增加大容量的就業崗位,解決現有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切實把農民工轉移就業工作作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促進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快速健康發展。

  (一)進一步加強組織引導,建立和完善勞務經濟服務體系。堅持本地服務與異地服務相配合,軟體服務與硬體服務相結合,加強服務體系建設,精心架設培訓與轉移的“連心橋”,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水平,保障勞務輸出的及時性、有序性和穩定性。政府及中介機構要加大資訊服務力度,積極做好用工資訊服務和就業跟蹤服務,不斷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資訊化水平。

  (二)多業並舉,拓寬就業增收渠道。按照縣上“一縣一業”的總體戰略,採取以生豬發展產業為主,多業並舉,積極構建二、三產業的發展路子,尤其是第三產業。充分利用建設農村工業化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明確和出臺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從培訓專案、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援,在農村培育出更多的養殖、種植大戶,同時發揮能人和典型作用,帶動更多的勞動力實現就業,推動我縣勞務經濟的發展,拓寬農民收入渠道。

  (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對農民工採取多種形式的政策宣傳,充分利用廣電、網路普及農村實用性技術,培育農民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按照“農民歡迎、適用易學、市場需要”的原則,帶動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同時政府加大農村農業公共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水電、路、通訊、廣電、工程建設,積極推行各類保險等社會保障工作,使農村勞動力就業條件與面貌得到根本改變。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5

  受國際金融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部分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企業用工需求量減少,大量外出農民工返鄉,社會就業壓力加大。為積極應對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我局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幫助返鄉農民工重新再就業或創業,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力保全縣就業形勢的穩定。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為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佔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範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09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佔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採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為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xx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6

  按省就業服務局《關於在重點監控鄉鎮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區石蓋塘鎮採取據實填寫“重點監控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表”、與村幹部座談、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交流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型別、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如何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現作簡要分析如下:

  石蓋塘鎮位於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區“城郊新鎮、工業重鎮、經濟強鎮”,鎮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入全市經濟十強鄉鎮行列。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有總人口11950人,其中農村人口9406人,城鎮人口2544人,有農村富餘勞動力(16至60週歲)2343人;勞動力年齡結構為:16-20歲之間的勞動力180人,佔7.6%;21-40歲之間的勞動力1506人,佔64.2%;41-60歲之間的勞動力657人,佔28.0%。知識結構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佔65.4%;高中、中專以上文化800人,佔34.1%。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幾個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佔大多數,透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特別是青年勞動力流動週期長,有的農村青年已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產而長期在外從事流動就業,流動時間在5年以上的佔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左右。

  2、流動區域相對集中。北湖區石蓋塘鎮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但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區等地區。隨著北湖區石蓋塘鎮鎮域經濟的加強,宇騰化工、裕湘面業等企業擴產,在鎮區就業的農民工有增加趨勢。

  3、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既保留著土地的承包權,又加入了外出務工大潮,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外出做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

  4、依然以從事純體力勞動為主。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佔65.4%,由於他們普遍素質偏低,技能單一,這與就業市場要求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們外出就業的空間逐漸縮減,大部分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

  5、由單純的打工者向個體私營業主轉變。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透過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單位從事管理或技術工種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蓄了一定資金,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他們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紛紛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開放以來,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時由於基層就業資訊網路尚未健全,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資訊渠道和就業指導,導致盲目性很大。農村勞動力無序化流動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同時也給輸入地的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設、計劃生育等方面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相對偏低。據調查,外出務工勞動力整體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佔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佔12.1%。同時,他們工作存在不穩定性,據調查,長期在一個地方務工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38%,兩個以上地方的佔62%。

  3、農村勞動力就業尚沒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於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機會上,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農村勞動力在就業機會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於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不僅大大低於城市職工,而且沒有保障,外出務工人員中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簽訂不規範;參加養老保險人員64%,少數參加了工傷保險。近幾年,儘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完全落實到位仍需要一段時間。

  4、較低的素質制約了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的較少。受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低的客觀條件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轉移領域也越來越窄。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1、健全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要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硬體、軟體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及村級資訊聯絡員隊伍建設,著力構築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援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並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2、抓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農村勞動力不要盲目地擠大學這張門,要認識職業技能教育也是一條很好的謀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訓力度。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勞動培訓機構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按照市場需求,擴大社會辦學的範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專案,透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農民學習掌握新技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升人力資本含量。

  3、築巢引鳳,努力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近年來,北湖區石蓋塘鎮透過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引來了一批企業落戶北湖區石蓋塘鎮,吸納了眾多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如宇騰化工公司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61餘人,裕湘面業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19餘人,全鎮約有1080餘人被園區企業吸納安置。今後要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努力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支援縣外投資企業和各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有一定資金基礎的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支援,如專案建設的支援、用地、貸款等等。

  4、搞好服務,切實維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範能力。其次,要積極尋求駐外辦事機構的支援,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流動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城市建立相應的管理、服務組織或機構,為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資訊、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的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件處理等等。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7

  按省就業服務局《關於在重點監控鄉鎮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區石蓋塘鎮採取據實填寫“重點監控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表”、與村幹部座談、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交流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型別、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如何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現作簡要分析如下:

  石蓋塘鎮位於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區“城郊新鎮、工業重鎮、經濟強鎮”,鎮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入全市經濟十強鄉鎮行列。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有總人口11950人,其中農村人口9406人,城鎮人口2544人,有農村富餘勞動力(16至60週歲)2343人;勞動力年齡結構為:16-20歲之間的勞動力180人,佔7.6%;21-40歲之間的勞動力1506人,佔64.2%;41-60歲之間的勞動力657人,佔28.0%。知識結構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佔65.4%;高中、中專以上文化800人,佔34.1%。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幾個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佔大多數,透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特別是青年勞動力流動週期長,有的農村青年已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產而長期在外從事流動就業,流動時間在5年以上的佔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左右。

  2、流動區域相對集中。北湖區石蓋塘鎮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但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區等地區。隨著北湖區石蓋塘鎮鎮域經濟的加強,宇騰化工、裕湘面業等企業擴產,在鎮區就業的農民工有增加趨勢。

  3、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既保留著土地的承包權,又加入了外出務工大潮,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外出做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

  4、依然以從事純體力勞動為主。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佔65.4%,由於他們普遍素質偏低,技能單一,這與就業市場要求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們外出就業的空間逐漸縮減,大部分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

  5、由單純的打工者向個體私營業主轉變。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透過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單位從事管理或技術工種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蓄了一定資金,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他們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紛紛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開放以來,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時由於基層就業資訊網路尚未健全,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資訊渠道和就業指導,導致盲目性很大。農村勞動力無序化流動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同時也給輸入地的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設、計劃生育等方面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相對偏低。據調查,外出務工勞動力整體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佔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佔12.1%。同時,他們工作存在不穩定性,據調查,長期在一個地方務工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38%,兩個以上地方的佔62%。

  3、農村勞動力就業尚沒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於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機會上,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農村勞動力在就業機會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於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不僅大大低於城市職工,而且沒有保障,外出務工人員中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簽訂不規範;參加養老保險人員64%,少數參加了工傷保險。近幾年,儘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完全落實到位仍需要一段時間。

  4、較低的素質制約了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的較少。受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低的客觀條件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轉移領域也越來越窄。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1、健全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要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硬體、軟體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及村級資訊聯絡員隊伍建設,著力構築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援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並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2、抓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農村勞動力不要盲目地擠大學這張門,要認識職業技能教育也是一條很好的謀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訓力度。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勞動培訓機構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按照市場需求,擴大社會辦學的範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專案,透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農民學習掌握新技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升人力資本含量。

  3、築巢引鳳,努力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近年來,北湖區石蓋塘鎮透過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引來了一批企業落戶北湖區石蓋塘鎮,吸納了眾多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如宇騰化工公司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61餘人,裕湘面業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19餘人,全鎮約有1080餘人被園區企業吸納安置。今後要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努力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支援縣外投資企業和各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有一定資金基礎的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支援,如專案建設的支援、用地、貸款等等。

  4、搞好服務,切實維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範能力。其次,要積極尋求駐外辦事機構的支援,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流動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城市建立相應的管理、服務組織或機構,為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資訊、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的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件處理等等。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8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不再安於現狀,不滿足當前傳統農業經營帶來的微利,在家鄉又找不到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農民越來越多。據大王鎮農村住戶調查資料表明:農民外出務工得到的收入已成為近幾年大王鎮農戶家庭純收入增加的主體。而這種“主體”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這一途徑來完成。如何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逐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大王鎮農村剩餘勞動力及轉移現狀

  (一)全鎮農村勞動力結構現狀。大王鎮轄 27 個行政村,151個村民小組,20xx年全鎮共有人口34300餘人(其中農村人口為33000餘人,城鎮居民為1300餘人),耕地面積32300多畝。全鎮18—55週歲的勞動力為16600餘人,佔全鎮人口總數的48.3%;從性別結構看:男勞動力佔54.85%,女勞動力佔45.15%;從所從事的行業看:第一產業佔69.71%,第二產業佔10.76%,第三產業佔19.53%;從勞動力受教育的程度看:小學文化程度的佔17.90%,初中文化程度的佔44.37%,高、中專文化程度的佔32.3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5.39%。從以上結構可以看出:全鎮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性別結構較為合理,但勞動力水平較為低下。

  (二)全鎮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特點。隨著

  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農村“人多田少”現象的日趨嚴重,近幾年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已成為一股熱潮。全鎮已轉移農村勞動力中,在轄區內就業的420人,佔已轉移就業總數7.3%;在鎮外縣內就業的785人,佔已轉移就業總數13.7%;在縣外省內就業2830人,佔已轉移就業總數49.4%。在外省就業人數達到1685人,佔勞動轉移總數的29.4%,其中在廣東沿海、浙江、江蘇等省務工的較多,分別佔到轉移總數的18.4%、

  5.7%和5.3%。農村富餘勞動力主要是以勞務輸出的形式向鎮外轉移,預計這種轉移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

  總體上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主要集中在縣外省內。目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農民與土地緊緊地聯在一起,大部分非長期性外出務工的農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內”,農閒時外出打工,農忙時回家耕種。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具有兼業性。

  2、二、三產業成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行業。據調查:農村輸出的勞動力有74.6%從事工業和建築業,其次是商業、餐飲等服務業。男性絕大多數從事建築業的住房建築、裝修以及電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家政、餐飲業、電子裝配等工作。也有些舉家外出承包田地種植蔬菜、養豬等,但為數不多。其他主要從事各種服務行業。

  3、勞動力就地轉移人數明顯增加。出現這一特徵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來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趨於飽和;(2)我省很多重點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建築工地及公路建設工地均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3)個體私營經濟和農村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吸引了一部分勞動力迴流。

  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全鎮外出勞動力人數雖逐步增加,但轉移的速度卻有所趨緩。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轉移的勞動力素質較低。主要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和有專業技術的較少。低素質的勞動力只能從事贓、累、苦、重等工作,很難找到理想的崗位,掙得滿意的收入。

  2、廣州、深圳等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基本趨於飽和。由於沿海發達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對勞動力整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業不景氣,下崗工人和失業人員大幅增加,面臨城市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雙重壓力。因此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少。

  3、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多屬自發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務工人員的利益和權力難以得到保證。由於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自發的多,有組織的少,政府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基本處於無序流動狀態。由於缺乏宏觀調節手段,勞動力輸出後的情況無法瞭解,利益無法保護,

  如發生勞資糾紛或工傷事故等也無人過問。

  三、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根據以上情況加以分析不難看出:今後農村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如不及時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掙得滿意的收入已是越來越難。要想使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對農民總收入的貢獻越來越大,必須積極地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鎮社會事務服務所已初步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

  提高勞動者素質,進行各行各業、多方位的技術培訓。據瞭解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小學至初中文化程度佔62.27%以上,多數務工成員只能從事普通體力勞動,有技術、特長的只佔10%左右。針對這一情況,為滿足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對技術的需要,提高就業率,必須對務工成員進行多方位的技術培訓,堅持“先培訓,後輸出”的原則。據調查:我縣就業局相繼開設了電腦、家政、機械加工、養殖等專業,我社保所相繼為農民工發放就業(創業)培訓券500餘份。透過培訓,使他們一經轉移就能上崗,在競爭的過程中處於主動地位,既有利於生產的穩定發展,又增加了務工人員的經濟收入。

  四、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成果,促進大王鎮域經濟發展

  從以上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可以擴大就業、增加收入,還可以以此為突破口,搞活全鎮經濟。

  它的意義不僅在於把門外的錢抓回來,更重要的是透過農村勞務輸出,把外面的先進觀念、先進技術、先進管理機制和先進的經營理念等學成回鄉,積極帶動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全鎮在這方面的工作已邁出了新的一步。

  1、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給農業生產提供了較寬裕的流動資金,而且帶動了相關二三產業的發展。如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繁榮及職業教育和社會辦學的發展。據調查農民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家庭經營收入和轉移性、財產性收入則增長較緩。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成了農村居民增加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經。

  2、勞動力轉移帶動全鎮民營經濟的發展。全鎮外出務工人員在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其中姣姣者學到了過硬的技術,賺到了大把的票子。為此,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回鄉辦企業。如減免有關稅款和相關的行政性收費、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等,為返鄉創業人員創造出一個寬鬆的環境,鼓勵他們參與小城鎮建設。

  3、勞動力轉移加快了全鎮小城鎮建設的程序。由於廣州、深圳等地對勞動力的需求基本趨於飽和,其工資、待遇與內地收入越來越接近,且工作時間長,路程遠,開銷大。再加上近年來全鎮恰逢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發展機遇,二級公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9

  一、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對農民工的培訓與就業需求脫節。大多數農民外出就業前基本上沒有參加專業性的技能培訓,技能培訓在專業設定上主要以早已供大於求的服務專業>文秘站-您的專屬秘書!<的初級人才為主,而對日益發展的製造業所急需的技術專業卻很少,重學歷輕技能培訓的觀念還很重,基本上沒有針對外來人員的免費專業技能培訓,培訓部門在對農民工的培訓上為培訓而培訓,很少與企業生產用工需求結合起來,很難調動農民工的培訓積極性和主動性。

  2.對農村勞動力培訓時間過短。有識之士指出,要真正使一個農村勞動力擺脫傳統的思維,掌握一門實用技術,至少得培訓一個月,而現實是,培訓單位在實施免費培訓時一般把培訓壓縮在3-5天內,由於培訓經費有限,許多地方通常選擇3天講授理論知識,刪除了實際操作的實習培訓,造成理論與實際操作結合不到位,要想使這些農民工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實現技術、知識的提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於實際培訓效果較差,許多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很難實現相應的收入預期,轉移出去又返鄉務農的情況時有發生。

  3.農民參加免費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在具體的培訓工作中,許多農民缺乏主體意識,把培訓當作是“要我做”的事情。由於農民的收入在培訓期間得不到保障,熱門的實用技術又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導致農民參與免費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在培訓上要使農民真正實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觀念轉變,需要社會各界不斷宣傳教育。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措施:

  如何做到“就業與市場互動,培訓與增收雙贏”,是培訓工作需要實踐的課題。

  1、轉變就業觀念。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預算指導農民工樹立培訓觀念,做好先培訓後上崗的工作,在職業教育過程中要大力培養“藍領”人才,鼓勵年輕的農業人口發展成為技術操作型為主的藍領人才,解決全社會的用工矛盾。

  2、抓好存量農民的培訓。存量農民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培訓提高存量農民的素質,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要想增加農民收入,教育資源的投入是主要手段,對存量農民的教育要結合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編寫農業科普教材,錄製專題節目,在廣播和電視上播放,進行農業普及教育和宣傳,向農民提供資訊,幫助農民學習新知識和應用新技術。只有不斷提高農民的群體素質,才能更快更好地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建立政府、用人單位、進城民工共同分擔費用的培訓機制。政府整合現有培訓資源,勞動職業培訓中心為依託,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職業中學、技校、社會力量辦學等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的主渠道作用,積極承擔進城務工者的職業培訓。積極推行“訂單式”培訓機制,由用人單位向當地勞動部門提供技工需求資訊,勞動部門把這些資訊加以整合,職業培訓機構根據“訂單”要求適時調整專業設定並進行培訓,然後整體輸送給用工單位。

  4.建立勞動技能培訓實習基地。在勞動技能的培訓上實現理論知識和實習操作相結合,建立實習基地,把現代化的製造技術和現代服務技能在實習基地內展示,學員有針對性的對培訓知識現場示範操作,讓學員不僅有理論知識,懂得科學原理,更能實際動手操作,促進培訓技術成果的轉化。

  5.積極借鑑吸收國外農業人口的培訓、轉移方面的成功經驗。加強農業人口的教育培訓工作,推行“雙元制”教學,讓孩子從小既學文化課也學實用技術。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10

  30多年來市場經濟使得整個中國的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的農業國已經發生變化,傳統農業漸漸被現代農業取代。

  以我所在的陶唐鄉邱坊村為例,全村3230人,常住人口2950,土地2261畝,人均耕地僅0。7畝。男的大多去廣州、深圳、上海等地務工,20歲左右的女孩子去沿海地區工廠打工,中年婦女在家養育子女贍養老人。村裡的整個狀況以留守老人小孩為主,大批的青壯年外出。透過村支書吳志權介紹情況,從中瞭解到農村勞動力本來就弱,村裡的土地很大一部分已經被徵收用於建設藤陶新型材料產業園。隨著今後土地流轉政策的實行,農田耕作集約化、機械化後,在家種地的人就更少。走訪的過程中自己也體會到農村的冷清,受訪者多為留守老人及中年婦女,大多都會擔心過低的收入不能支援以後的養老醫療。到了晚上,可以發現農村的燈火很早便已經熄滅。

  由於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導致了很多問題,其中比較明顯的有以下幾個:

  1、經濟狀況依賴度高。依靠外出打工的收益維持一家的生活,而農村本身沒有新鮮血液的產生,導致農村經濟相當脆弱。集體土地大多供開發用,農民固定收取利益,依賴性很強;

  2、養老醫療缺乏保障,僅僅依靠政府的財政的撥款,導致醫療衛生體系不健全,雖然農村醫療保險逐步普及,大力發展農村養老系統,但看病難養老貴得狀況短期內依然難以解決;

  3、土地利用率低,在缺乏足夠勞動力的情況下,農村土地僅由留守老人及中年婦女這個群體的耕作,利用率極低,本可以一年種植兩季水稻的,現好大一部分稻田都改種單季稻,還有一部分土地由於勞動力不足導致荒蕪。雖然早已取消農業稅,但物價上漲帶來的影響,使土地的利潤不能帶來更多的額外收入。

  透過調研,發現農村的勞動力資源嚴重流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農村老齡化的加劇。根據陶唐鄉20xx年的人口普查顯示,

  20xx年全鄉人口中,0歲~14歲人口為2720人,佔總人口的17.09%;15歲~64歲11440人,佔70.15%;65歲以上20xx人,佔12.76%,老少比為75.63%。老年係數和老少比兩項指標均高於老齡化社會的國際標準(7%、30%以上)水平,也高於全國6。69%和30。4%的平均水平,啟東從1990年起已成為標準的老年型人口社會。就我所在村1~16歲佔村總人口16%,17~40佔25%,41~60佔27%,61歲以上的佔32%,所在村老齡化現象嚴重。

  (二)、單一的經濟結構下農村經濟薄弱。我所在村的經濟對外的依賴度很高。村裡只有一個奧興公司這個服裝企業,以出口創收為主要的收益來源,其員工多為村裡的婦女以及一些年輕女工,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訂單大量減少,很多員工在家待業,收入減少很多,而多年的工作使得自己早已不能再回到土地。大量外出人口的經濟收入構成了農村很普遍的一種經濟模式,這種模式,使得農村的生命力十分薄弱,出現了依靠不斷輸出勞力而不能自生血液的脆弱經濟結構。

  (三)、公共設施不健全。由於公共設施的不健全導致農村生活水平不能有很大的提高。透過調查,所在村依然有很多的露天廁所,夏天的衛生狀況堪憂。居民用水情況相較多年前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臨夜間停水的問題。對於飲用水的淨化處理,居民普遍擔憂,雖然可以接入市裡的水,但費用較村水站還是高。村裡的娛樂、購物場所幾乎沒有,購物娛樂需到鄉上。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導致年青人急於走出農村,外出的人又不想返回農村的惡性迴圈。

  對此,就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大量流出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第一、以政府性專案催生相應的服務業。近期內周邊的重大工程專案有很多,如崇啟大橋的開工建設。熱鬧的集鄉上,一幢三層小樓上的 大橋旅館與崇啟大橋同步開工,如今生意十分紅火。除了迎來送往一批批散客外,還有客人長期包住在這裡。最近兩個月,附近新開了10多家旅社、飯店、超市,從這裡向南已經形成了一條‘商業街’。旅館老闆陳永安說,以後的生意會越來越紅火。這種服務性行業就是受益於政府重大投資專案。對此,隨著所在村作為上海啟東一小時經濟圈的第一站,各種配套設施的投資值得村裡投入。村裡的土地也可以更集中的利用,將部分用地作為開發用地,吸引投資;部分用地可以自行建設,構造一些旅遊、運輸、維修性的服務性組織。

  第二、開發農村人才資源。20xx年,南通市委組織部等8個部門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工作的意見》,力爭用五年時間培養1萬名農村經營管理人才、2萬名農業技術推廣人才、3萬名種養能手、4萬名能工巧匠,樹立百名市級、千名縣級鄉村優秀科技人才典型,建立10個市級特色農業人才基地,市人才工作專項資金給予一定扶持。作為農村的人才工作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送出去,二是引進來。送出去是講培養優秀的農村青年,透過表彰、津貼等方式鼓勵優秀農村青年,由村或者鄉出資免費給予網上科技期刊查詢,免費赴上海、北京、山東等地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觀光、考察交流。透過這樣的方式為農村培養了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引進來的方式也有很多,最直接的一個例子就是大學生村官機制。國家實施一村一社群一名大學生計劃後,給農村帶來新思想、新思路、新風氣。此外,可以透過政策引導,鼓勵事業單位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到農村一線發揮餘熱。

  第三、完善農村公共衛生設施。健全的公共設施是保留農村勞動力,帶動農村發展的必須。農村的公共設施不完善主要是供水、供電、衛生系統上。經過多年的發展,供水供電系統建立齊全,出現問題多在維修上,出現水電系統的問題往往不能第一時間修理,對居民影響很大。因此我的建議將修理維護職責寫入鄉供水專案承包合同,以此約束水站承包人。在農村中衛生情況一直堪憂,村裡的露天廁所在整個調查過程中讓我格外關注。小康不小康,不看廚房看茅房,廁所的改造工程在新農村建設中值得關注。對此,可以借鑑其他地區的經驗,建立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衛生廁所是指有牆有頂,廁坑及儲糞池無滲漏,廁內清潔,無蠅蛆,基本無臭的廁所,同時糞便透過特殊結構(如雙甕漏斗式、三格化糞池式或沼氣池式等),能使糞便中的寄生蟲卵和致病微生物得到有效滅活處理的廁所,或叫做無害化衛生廁所。同時推進農村廁所入室工程,改變農村衛生環境。

  第四、推進農村創業。農村的經濟模式在進幾年有很大的改變,因此,鼓勵農民自我創業也是保證農村勞動力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方法。相對於城市創業來說,農民自主創業困難較多。首先,水價、電價、通訊等費用高,導致創業初始成本多,創業門檻過高;其次,從銀行取得貸款難度大,農民沒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自行找不到貸款抵押的物品,也很難找到擔保物件。再次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即使有了資金能夠進行創業,能夠進行生產,但由於農民資訊渠道缺乏,生產的產品銷路很難順利開啟;生產的產品質量、標準化等問題也缺乏足夠的能力予以解決。就政策上需要建立完善農村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在這個方面需要政府出臺相應措施,協調地方於銀行關係,故不作多的探討。村裡則需要及時釋出產業政策、市場資訊、技術規範等,為創業者提供產業改革、發展、結構調整、資金投向、誠信建設等方面的服務,引導創業者依法納稅,合法經營,健康發展。 農村的勞動力不斷地外流,這是現階段農村普遍的狀況,一方面,這解決了農村的經濟問題,另一方面推動城市化程序。但就現如今的形勢,需要改變這種不斷外流的現象,原因歸於農村建設的需要,以及農村城市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帶來的矛盾。因此吸引勞動力迴歸農村,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透過不斷改善農村創業投資環境,不斷健全農村醫療衛生體制,不斷加大農村政策扶持,使農村成為真正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11

  近年來,由於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農村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等建設,佔用了農民群眾的大部分土地,農村湧現出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合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非農勞動力的比重,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增加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的增長點。近日,筆者對xx特區xx鄉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進行了調研,務工經濟的確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機活力。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減少,企業對技術工種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量農民工湧入城鎮,形成農民工相對過剩,失地後進入城鎮就業又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前景令人堪憂。

  一、農村富餘勞動力務工現狀

  XX年,xx鄉總人口12510人,農村勞動力6940人,佔全鄉總人口的55.5,勞動力供給總量5528人,從事農業生產人數533人,全鄉農村富餘勞動力4995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2,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人數20xx人,佔全鄉富餘勞動力人口的40.8。外出勞動力中16—35歲的有1546人,36—45歲的有407人,46歲及以上的83人;外出務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學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務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學習有關專業技術;三是因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用地、鐵路建設徵地、學校、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佔地、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後農村出現大量閒散剩餘勞動力。按就業流向分:外出務工人員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縣、區,本縣其它鄉鎮,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縣、區94人,本縣其它鄉鎮34人;按就業分:外出務工時間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業行業分:從事採礦業的有101人,從事製造業的有1018人,從事建築業的有427人,從事交通運輸業、倉儲及郵政業的有143人,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有40人,從事住宿和餐飲業的有102人,從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有80人,從事其他行業的有125人。返鄉農民工有37人。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規模看,增長較快。1996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50人,到XX年達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約800人,季節性打工1066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全鄉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8.4,佔全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65。

  (二)從效益看,務工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XX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寄帶回務工收入93萬元,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5,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三)從分佈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佈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區打工人員1352人,多為年齡在35歲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內打工人員347人,多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體力勞動者,年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從組織形式看,自發外出比重大。全鄉農民工外出務工渠道主要有勞動部門組織輸出、能人帶動和自發外出三種類型。有組織輸出每年在100人左右,佔打工人數的5左右;能人帶動佔外務工人數的20;約有75的屬自發外出務工,他們靠“親帶親,友帶友,鄰帶鄰”的形式結伴外出務工,這種形式,組織鬆散,隨意性大,且風險高,維權難。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務工經濟在鄉鎮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日益明顯。但是,無論是組織程度還是輸出規模以及經濟形式,都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輸出無序,呈“鬆散”型。目前,全鄉勞務輸出仍處在初始階段,對輸出工作調控、引導不力,很難找到適合的崗位長期固定下來,這部分隊伍難以發揮勞務輸出的規模效應。

  (二)資訊不準,呈“盲流”型。縣勞動力市場硬體雖投入大量資金,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未能啟用,加之縣就業機構未建立,無相應人員上崗,缺乏對招工企業的實際考察。勞動力市場資訊網路不健全,輻射功能不強,未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勞務市場資訊聯網,縣、鄉、村資訊傳遞更是週期長、效率低,造成部分農民外出務工因缺乏可靠的資訊來源,信賴於道聽途說和小道訊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個月返回,不僅給輸入地造成了社會壓力,也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還有人在用完路費後靠乞討回家。

  (三)素質低下,呈“苦力”型。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只有44人,佔外出務工人總數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員有612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0.1;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

  的67.7;擁有較高文化程度和專業技能的人員比重較小,大多從事“苦、髒、累、險”且工作時間長、體能消耗大的重體力工作,勞務報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間。

  (四)維權意識淡,呈“法盲”型。外出務工農民工群體的法律知識欠缺是影響外出務工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此而引發的勞務糾紛逐年上升。為數不少的自發性外出務工人員簽訂生死合同,遇到工傷事故、領不到工資等問題時,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機構支援而無法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

  (五)資金、人才迴歸少,呈“外流”型。調查發現,部分人員透過打工積累資本後,在異地經商或辦經濟實體,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隨著各地經濟環境和資金的爭奪將不可避免,也為今後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如何實施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參與家鄉建設的工作增加了新的課題。

  三、對策及建設

  務工型經濟,強烈呼喚政府因勢利導地推進勞動力的雙向合理轉移,實現輸出組織化、基地化,流轉有序化、合理化,產業主導化,把外出務工經濟培育成農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大氛圍,形成氣候。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特別是宣傳開發勞務產業,培育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重點宣傳和表彰回鄉創業和先進典型,著力解決縣域就業機構人員編制、辦公經費問題,高頻率、多批次地釋出勞務資訊,關注外出務工人員的生存狀態。

  2、加強引導,促進迴圈,實現轉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調控力度,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建立專門的勞務輸出管理機構和中介機構,延伸管理服務網路,統籌“輸出”和“回引”工作。二是建立覆蓋面廣、資訊反饋靈、管理科學化的勞動力市場,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容量大、反應快、全方位、多層面的資訊服務,疏通勞動力轉移渠道。規範勞動力市場,嚴厲打擊製造虛假勞務資訊和欺詐為工人員的行為。二是加強勞務協作,建立資訊網路,同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地區建立勞務輸出協作關係,根據需求輸送合格的各類務工人員。四是改進服務模式,開展維權服務,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3、加快制度與機制創新,促進大創業,做大“麵包”。一是加快小城鎮建設和戶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員條件,把城鎮建設與發展民營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揮城鎮吸納和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作用,讓進城農民安居樂業。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為農民就地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創造條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三是扶貧式培育務工經濟。外出務工人員有相當一部分依靠借錢外出打工。目前,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中有部分人屬絕對貧困人口,雖有外出為工脫貧致富的願望,但無外出為工需支付的車旅費,政府部門應在資金、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對培訓師資進行嚴格審查,對培訓資金、培訓方式實施全程監控,避免資金被擠佔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務工和返鄉創業“雙向流動”機制。積極為返鄉人員提供創業平臺,鼓勵他們擔任村組幹部,開辦民營小型企業,推出一批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專案、農業綜合開發專案,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專案、農業綜合開發專案,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和開發。建立創業服務聯動機制,做到手續從簡,收費從低、辦事從快、服務從優,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政策諮詢和業務指導,增強其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於民工流動的政策、地方法規,做到輸出與回引雙贏。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12

  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所在。__縣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人數逐年增多,打工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為更好的掌握農民工基本情況,探究“求職難”、“用工荒”背後的深層原因,筆者深入廣大農村和勞務市場,採取走訪調查、問卷調查等形式,瞭解農民工的真實想法和意見,並就如何科學合理的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作了一些淺顯思考。

  截至20xx年底,全縣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3.55萬人,實現工資性收入22.8億元,淨收入14.72億元。各類培訓機構共組織開展電焊工、電工等職業技能培訓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轉移就業水平。創新輸出模式,抓住“兩站”移民建設等大專案、大工程建設契機,開闢多形式的務工渠道,組織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19187人。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透過創業促進就業,把開展貸免扶補貸款、小額擔保貸款和勞動密集型小企業貸款作為落實創業扶持政策、推動就業的有效手段,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20xx年,全縣發放貸免扶補創業小額貸款475人2375萬元,帶動就業712人;全縣發放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500人2500萬元,帶動就業750人。

  (一)抓培訓,培養就業新技能。

  新生代農民工提高技能的意願非常強烈,極其渴望學有一門技能,擁有和城裡人一樣的技術水平。

  一是進一步打破部門、行業、區域、城鄉界限,逐步建立層次分明、規範有序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組織部門要切實發揮黨管人才“牽頭抓總”的作用,聯合人社、教育等有關部門,充分發揮職校的作用,有針對性地組織培訓。

  二是充分發揮遠端教育網路平臺優勢,要最佳化培訓內容,按照缺什麼培訓什麼、用什麼就培訓什麼的原則,定向培訓人才。根據農民工的實際需要,因需施教,開展校企結合、定單培訓、招標培訓,利用歲末年初等農閒季節,集中開展建築、縫紉、烹飪、電焊工、電工、餐飲服務、病蟲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種內容的培訓。農民工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訓計劃時,培訓內容要緊扣市場需求,緊扣農民工的打工需要,讓農民工普遍感覺“用得上”、“沒白學”,發揮培訓的應有效果。

  三是聘請各行業專家、各工種技術能手授課,建立一支門類齊全的高素質、高技能培訓隊伍,確保農民工學到新技術、新方法。透過走出去、請進來、集中培訓、技術示範、技術人員包人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讓農民工聽得懂、看得清、學得會,掌握1-2門實用技術,努力把農民工培養成高素質新型農民,促進其從苦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同時,應注重培訓質量,力爭培訓一人就業一人,使農民工看到培訓的作用,提高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四是加大財政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的支援力度,建立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專項資金,政府出資部分列入財政預算,保證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由“政府買單”的免費培訓制度落實到位。

  (二)建平臺,開闢就業新渠道

  一是在進行農村勞動力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的人才資訊庫,登記農村勞動力的有關情況,盤清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底子。

  二是健全農村勞動力市場資訊網路,整合新聞網、電視臺、遠端教育站點等資源,實現縣、鄉(鎮)、村(社群)“三級聯網”,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資訊化平臺,使農村勞動力不出村社就能夠了解到就業資訊,掌握就業動態。

  三是不斷規範和完善勞動力市場,完善以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為主體,社會職業介紹機構為補充,城鄉一體且佈局合理、功能完善、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市場體系,力求城區有市場、鄉鎮有網點、村社有視窗,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在促進就業中的主渠道作用,為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諮詢、求職登記、資訊查詢、職業指導和推薦就業等提供服務。

  四是建立準確高效的用工資訊釋出制度,透過市場服務大廳、城市電子屏、網際網路、大眾媒體、電視臺、手機簡訊等渠道,釋出真實準確快捷的用工資訊,減少農民工無序流動,提升農民工求職效率和企業招聘效率。

  (三)重宣傳,樹立就業新觀念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和提高農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事關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問題。

  一是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創業、就業政策宣傳力度,鼓勵農民走出家門外出務工。

  二是以“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活動為契機,廣泛蒐集各類用工資訊,以各種形式召開農民工專場對接會,為農民搭建就業平臺,讓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

  三是落實好農民的各項優惠政策,提高辦事效率;四是大力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宣傳行業、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就業工作的具體做法和成功經驗,努力擴大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工作的社會影響,激發農民主動參與培訓的熱情,引導他們更新就業觀念,變“政府要我就業”為“我要就業”,為擴大就業與再就業、自主創業營造良好的氛圍。

  (四)建體系,打造就業新服務

  一是改革多頭管理的就業管理體制,把就業資金用在刀刃上,確保農民工就業工作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實施,集中使用就業扶持經費。健全“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工會、婦聯、團委等相關部門配合、協助,消除部門利益之爭,建立統一的組織體系,實現三級聯網,直通村莊,統一標準,增強服務能力。

  二是在政務服務大廳開辦農民工對口服務視窗,開展一站式綜合服務,把分散的資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現有的服務機構和設施,集中辦公,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務功能,提高效率、方便群眾。

  三是打造良好的“硬”環境,大力幫助解決農民工在就醫、就學、養老、住房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實際問題,給予農民工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支援,讓農村勞動力享受到最新、最全的就業服務。

  (五)強保障,建立就業新局面

  一是對組織轉移輸出把好三關,即用工資訊關、送人關和跟蹤服務關。由政府宏觀調控,勞動保障部門牽頭對外地勞務市場及用工單位的性質、規模、實力,特別是勞資報酬、勞動安全等情況進行實地考察,統一組織,統一輸出,到達用人單位後辦理好交接手續,並對其轉移情況進行跟蹤詢查服務,儘量達到用工企業、勞動者、家庭三滿意。

  二是努力清理農民工工資拖欠,建立企業欠薪保障金制度,在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的規定的同時,明確用工單位必須及時發放農民工工資,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用人單位責令支付工資及賠償金,並對拖欠工資的用工單位給以重罰,不讓農民工流汗流血再流淚。

  三是建立農民工維權組織,切實做好農民工維權工作,保護農民工利益,增強農民外出務工的信心,用國家的法律、法規來保障農民工的權益不受侵犯。四是加大農民工補貼、扶持、獎勵政策力度,建立公平的就業援助制度。繼續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透過貸免扶補貸款、小額擔保貸款,鼓勵農民工自謀職業或回鄉創業,減免農民工從事個體經營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再就業政策扶持範圍、困難就業援助範圍、殘疾就業援助範圍、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範圍,免費提供就業崗位及生活救助等援助。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13

  全國農村有勞動力4.9億之多,其中有1.2億進城務工。今後除繼續挖掘大中城市的就業潛力外,如何進一步發展縣域經濟,就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值得各地認真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調研組日前到江蘇、吉林兩省就此開展專題調研,提出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的相關建議。

  一、發展縣域經濟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當前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特徵

  總體上看,有3個明顯特徵:一是第三產業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務工是近年來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增長因素;三是縣域經濟已日益成為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主體。

  (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程度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很強的關聯性

  從重點調研的幾個縣市的情況看,可以得出以下兩條基本結論:

  第一,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由於其第二、三產業能夠創造出較多的就業崗位,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比較容易。江蘇省太倉市和吉林省通化縣就屬於這一型別。如太倉市鄉鎮企業眾多,縣域經濟發達,市場就業空間廣闊,不僅當地現有農村勞動力已基本實現就地轉移,還吸納大量外來農村勞動力就業。同樣,吉林省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通化縣,緊緊圍繞製藥做文章,不斷加強藥材基地建設,延長藥材生產產業鏈,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

  第二,縣域經濟不發達地區,由於二、三產業發展難以滿足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江蘇省阜寧縣和吉林省東遼縣就屬於這一型別。阜寧縣是江蘇省重要糧食產區,人口106萬,其中農村人口76.9萬,農村勞動力41.4萬。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當地二、三產業難以吸納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當地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幾年來,這個縣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拓寬勞務協作渠道,強化農民工權益保護等各項措施,已經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流動有序、管理規範、服務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的勞務輸出格局,目前有萬人到外地就業。東遼縣也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人口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萬人。為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近年來,當地政府緊緊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實施專案興縣戰略,努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同時,該縣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三)發展縣域經濟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1.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於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與大中城市相比,縣域經濟是城鄉結合的經濟,縣域內有連線城鄉的縣城,有星羅棋佈的小城鎮,還有很多鄉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對技術含量的要求相對較低,從而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所需就業費用和城市基礎設施費用也低。農民就近就業,亦工亦農,農時務農,閒時務工,進退自如。據有關專家測算,在城市中安置1個勞動力需要4萬?5萬元,而鄉鎮企業吸收1個勞動力僅需4000元。

  2.發展縣域經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可以更多地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一是中小企業大部分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二是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要求相對較低,適應我國農村現階段勞動力的素質水平;三是中小企業投資規模小,容易創辦,適應民間資金的規模特點;四是中小企業的產生和發展動員了民間資金的生產投入,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推動了城鎮化建設和農村第三產業的興起,進一步擴大了就業領域,有效地轉移了農村富餘勞動力。近年來,有一大批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奮鬥有成,積累了創業的資本,透過優惠措施,引導這部分人回農村發展,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3.發展縣域經濟,有利於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提高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一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分散居住的農村人口不斷向小城鎮聚集,增加對電力、交通、供水、餐飲、娛樂、商業及社群服務等需求,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二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小城鎮連線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的橋樑作用日益加強,從而促進農產品交易市場、農村資金市場及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的發育。

  二、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工作重點

  (一)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挖掘農業就業潛力。要從資源條件出發,全面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種植業、養殖業等優勢產品區域佈局規劃,推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的建設,形成專業化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提高糧食綜合效益,使糧食產業成為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農牧林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支援以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重點引導扶持農民、企業發展自律性的農產品行業協會和以農產品生產或營銷專業戶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形成專業農戶、專業加工企業和流通

  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構成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二)加快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拓展本地就業空間。當前,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仍然是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鼓勵、支援、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要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和二次創業,提高鄉鎮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建立新型鄉鎮企業。要按照現階段我國鄉鎮企業梯度發展的規律性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做好鄉鎮企業的空間佈局和產業接續轉移,促進鄉鎮企業的產業升級和產品升級換代。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支援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手工業、特色旅遊業發展,支援建立農村專業商品交易市場,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發展經紀人隊伍。

  (三)加強小城鎮建設,發展小城鎮經濟。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加強對縣域小城鎮建設和村莊集鎮建設的規劃指導,逐步形成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有機聯絡一般集鎮和中心村的城鎮體系。縣城建設要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集聚和輻射能力,發揮地域性經濟、文化、商貿中心的作用。繼續開展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專案建設,引導小城鎮發展特色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小城鎮功能。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嚴格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管制,依法用地,加強城鎮建設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協調,嚴格按功能區規劃建設。

  (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民工培訓工作,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一是要加強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應儘快扭轉全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局面,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投入,減輕農民教育負擔。全力推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推動農民職業教育。二是要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不斷擴大農民工免費培訓規模,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培訓。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建設。

  (五)儘快消除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障礙,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一是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土地制度,推進農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轉,保護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權益。三是要健全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制度。四是積極推進財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縣級公共財政建設。五是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加快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六是改進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加大對農民工維權的支援力度。

  三、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堅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切入點來加以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既為大中城市提供了各種生產生活資料,又為大中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需求。要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產業聚集的平臺作用,把“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升到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層次,轉換工作思路,真正跳出就“三農”抓“三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才能加快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

  (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建議進一步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縣市配置資源的權利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要研究合理劃分縣級事權,加強和完善縣級政府的社會管理權、公共服務權、市場監督權等經濟和社會管理許可權,使縣級政府有更大的發展自主權和決策權,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要強化產業政策的指導作用,按照投資體制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減少行政審批專案,下放投資專案審批許可權,將投資專案的決策權下放給各類投資主體。

  (三)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援力度。一是要加強規劃指導。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縣域特別是廣大農村交通、通訊、供水、供電、教育、衛生、廣播影視、資訊網路等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和建設。提高縣城連線幹線公路網路的公路等級,加快縣鄉公路、鄉村道路建設。加強城鎮生活及工業汙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加強城鄉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三是要加強對縣域產業發展的協調和支援。透過制定產業政策,加強協調指導,支援各類優勢企業進入縣域發展特色產業,加強不同地區之間、中心城市與縣域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鼓勵沿海發達地區向內地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專案給予專項支援。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指導和技術服務。四是進一步完善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縣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中央對省級的轉移支付資金重點補助到縣(市),省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以縣(市)為單位進行測算核定,確保按時足額到位。不斷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對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要進一步降低對欠發達縣公共投入和基礎設施專項資金的縣級配套比例。

  (四)要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要採取“抓大促小帶中間

  ”辦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導規模企業,透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透過採取典型引路、示範帶動、結對聯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支援更多的農戶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擴大富裕面。“帶中間”就是透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戶群體的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要進一步消除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凡是法律規定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都可以進入。同時,國家要在稅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給予支援。

  (五)進一步加快推進縣域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力在於特色。目前,我國東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叢集和“一鎮一品”的特色經濟發展格局,中部地區部分縣市的“一縣一特”型縣域經濟也已出具規模。要適應國際製造業中心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快實施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下一步,各地要進一步結合本地優勢資源、綜合考慮交通區位、產業結構、市場定位、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在全國、全球經濟發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建立自己經濟發展的“座標系”,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闢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六)加快提升縣域經濟工業化水平。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合理開發資源,保護環境,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使縣域經濟逐步改變單純依靠農業發展的狀況。堅持資源型和非資源型產業並舉,大力扶持一批骨幹企業,壯大支柱產業,培育知名品牌。積極發展專業市場帶動的工業生產體系,努力做到“專精特優”;積極發展產業配套型和科技應用型工業企業,主動承接發達地區、中心城市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努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注重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鼓勵工業園區打破行政區劃界限,集中連片佈局,推動資產重組,促進鄉鎮企業向產業集聚區和小城鎮集中,提高縣域產業集中度,逐步形成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分工協作的區域發展格局,探索區域特色產業帶動其他產業全面發展的新路子。

  (七)進一步最佳化縣域經濟發展的環境。積極建立“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在服務領域上,要由單一搞審批辦手續向搞好產業指導、資訊諮詢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斷健全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從源頭治理,從機制入手,堅決清除一切不利於環境發展的障礙。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14

  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提高農民工素質和就業能力,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措施。面對當前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多、農民收入結構單一等諸多問題,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對於加快富餘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和轉移、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全縣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隊伍現狀

  據統計,我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為156342人,佔農村人口總數的52.1%。按年齡結構分:16週歲以上35週歲以下65243人,35週歲至55週歲68022人,55週歲以上23077人;按文化程度分:初中以下63814人,初中75300人,高中(中專、中技)17035人,大專以上193人。農村勞動力中掌握專業技能的有23740人,佔總數的15.2%,其中:高階工100人,中級工2100人,初級工21540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保守。一是農村勞動力文化結構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勞動技能的程度較低。二是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小農意識強的問題,小富即滿、小進即安思想較重,只圖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三是由於農村勞動力受自身素質限制,加之政府對技能培訓宣傳力度不夠,致使農民對技能開發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認識不足。

  2、培訓難度較大,培訓效果不理想。一是目前農村勞動力人群情況複雜、流動加劇,工學矛盾較為突出,組織培訓的難度較大。二是培訓專業設定與農村實際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對口,加之對市場需求預測手段落後,培訓專業設定缺乏市場調查的基礎,存在較大盲目性,影響了培訓的實施效果。三是從勞動力供需總量來看,供大於求的現象依然十分突出,造成培訓後沒有就業崗位,也已成為限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缺乏完整的協調執行機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單憑勞動部門一家的力量難以實現,為加強此項工作,亟待建立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

  4、資金籌措難度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涉及面廣,需要足夠的經費保障,但目前培訓所需相關費用籌措難度較大,影響了轉移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介,透過設立職業技能開發專欄,印刷傳送宣傳標語、宣傳材料,開展職業技能宣傳週、宣傳日,組織職業技能鑑定、技術比武等活動形式,大力宣傳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和國家實行勞動預備制度、就業准入制度以及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內容和要求,鼓勵技能人才發揮重要作用,以宣傳各行業技能人才的突出事蹟為重點,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充分調動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努力營造職業培訓所需要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明確責任,建立協調配合機制

  首先,要成立以主管縣領導為組長,勞動、計劃、財政、教育、林業、農業、科技及鄉鎮政府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領導組織。建立農民工培訓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培訓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編制培訓計劃,落實扶持政策,統籌規劃、綜合協調農民工的培訓工作。在此基礎上以縣鄉勞動服務站、村勞動服務所為依託,成立鄉鎮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健全完善農村勞動力培訓服務網路,重點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員和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工作。其次,要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大事來抓,將此項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與管理,要開展專題調研活動,繪製以鄉鎮為主體的勞動力資源分佈圖,同時制定詳細的農村勞動力培訓計劃,為轉移就業創造條件。

  (三)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促進培訓工作開展

  一是取消崗位和戶籍限制,統一發放《就業失業登記證》,用工單位在使用農民工和城鎮居民時要一視同仁。二是積極探索用工單位招用農民工要參加醫療保險的具體辦法,保證農民工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待遇。三是在辦理農民工進城務工手續時,除國務院、省規定收取的費用外,不收取其它任何費用。四是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扶持,享受我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五是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實行補貼或獎勵。

  (四)擴大輸出渠道,發展勞務經濟

  一方面有計劃地深入京津等經濟發達地區,直接與用工單位見面,根據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制定培訓和勞務輸出計劃,實現培訓基地與輸出單位對接,建立勞務輸出聯合體,另一方面在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設立辦事處,聘請資訊員,透過原協作單位發展新的用工單位,挖掘新

  的招聘資訊和用工渠道,使勞務輸出規模不斷擴大,減輕就業壓力,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序合理流轉。

  (五)整合培訓資源,全方位開展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工作

  以縣職教中心為龍頭,以鄉鎮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為基礎,以各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為補充,建設一批能起示範帶動作用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完善教學培訓條件,整合培訓資源,增加培訓專案,擴大培訓規模,創造整體效應。加強勞動力需求總量和結構預測,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在培訓內容上突出專用性與實效性,加強以產業化為重點的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和以“綠色證書”為重點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搞好就地就近轉移前的職業培訓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林果、食用菌、時差大棚蔬菜等種植技術和水產、畜牧、家禽等養殖技術的實用技術培訓,切實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六)實行勞動預備制度與就業准入制度

  穩步推進勞動預備制度,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並準備進入非農產業或進城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必要的轉移就業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並取得相應的培訓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凡是國家規定實行就業准入控制的職業,新增勞動力必須持證上崗。未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者,縣職業介紹機構不得介紹就業,勞動保障部門不予辦理用工備案、合同鑑證和各種社會保險,用人單位不得招收錄用;擬從事個體經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予辦理開業、登記手續;擬從事汽車駕駛、汽車修理、摩托車修理的,交警、運管部門不予辦理相關手續;對用人單位因特殊情況急需招用的,須經勞動保障部門批准,可先招收再培訓,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後上崗。

  (七)加大勞動監察力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認真貫徹實施《河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把企業用工作為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重要內容,採取向社會公開舉報電話、聘請監督員等方式,加強監督檢查,依法查處並及時糾正違反就業准入控制、拖欠農民工工資等違法、違規行為,促進和保證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良性健康開展。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15

  一、泰州市農村勞動力資源基本情況

  此次調查範圍涉及全市99個鄉鎮,6個經濟開發區,調查物件男16週歲至60週歲,女16週歲至55週歲農村勞動力,共調查農村勞動力總數1932766人,女性860804人,其中:可輸出135785人,佔農村總勞動力7.02%;已輸出1360574人,佔農村總勞動力70.4%;不可輸出436407人,佔農村總勞動22.58%。

  (一)全市可輸出農村勞動力資源135788人,其中:女性65744人,佔總數48.42%。從技能培訓上看:已參加各類培訓17202人,佔總數12.67%;從文化程度上看:大專及以上384人,佔總數0.28%,中專(職、技校、高中)11564人,佔總數8.52%,初中及以下123840人,佔總數91.2%;從年齡結構上看:16-25週歲18577人,佔總數13.68%,26-40週歲68600人,佔總數50.52%,41週歲48611人,佔總數35.8%。

  (二)全市已轉移農村勞動力(含輸出)1360589人,其中:女性506663人,佔總數37.24%。從技能培訓上看:已參加各類培訓254156人,佔總數18.68%。從去向上看:就地轉移493164人,佔總數36.25%;縣內153419人,佔總數11.28%市內119175人,佔總數8.76%;省內277082人,佔總數20.36%;國內314317人,佔總數23.1%;境外3432人,佔總數0.25%。從行業上看:建築業327337人,佔總數24.06%;機械業149303人,佔總數10.98%;電子業24730人,佔總數1.82%;商服業192237人,佔總數14.13%;家政業11722人,佔總數0.86%;;輕紡業99514人,佔總數7.31%;其它行業555746人,佔總數40.84%。

  (三)全市不可輸出農村勞動力439241人,其中女性288398人,佔總數65.66%。因身體原因不可輸出72832人,佔總數16.58%;因家庭原因不可輸出273721人,佔總數62.32%;因本人不願意外出92688人,佔總數21.1%。

  (四)今後3年預測新成長農村勞動力總數93977人,其中:05年32284人、06年30774人、07年30919人。

  二、調查情況分析

  一是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可輸出人數相對較少。全市僅135788人,主要是近年來我市小城鎮建設速度加快,鄉鎮經濟發展迅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

  二是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可輸出人員中參加培訓僅為17202人,佔總數12.67%,而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3840人,佔總數91.2%。

  三是就業半徑小。大多數農民跨出農門並沒有走出市門,從已輸出的情況看,就地轉移或縣內、市內轉移765758人,佔總數56.28%;而境外就業僅有3432人,佔總數0.25%。

  四是就業層次偏低。從已輸出的農村勞動力從業情況看,由於文化程度較低,又未曾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從事建築、輕紡、家政、商服等行業的簡單體力勞動者佔46.36%,而從事機械、電子等技術工作的僅佔12.79%。

  五是就業觀念尚未根本轉變。不少農民思想不解放,害怕離開家鄉和土地,認為“在家萬事好,出門難上難”,外出務工緻富的觀念不夠強,只願在家門口打季節工,缺乏創業意識。 從調查情況看,因家庭原因和本人不願意外出佔不可輸出勞動力的83.42%。

  三、主要對策及措施

  目前,全市尚有135788人農村勞動力有待輸出,總體狀況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缺乏技能。已轉移輸出的農村勞動力,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輸出人員的波動性和流動性較大,加之文化程度、技能狀況、市場就業竟爭能力等不確定因素,返鄉迴流的機率大大增加。針對可供輸出的勞動力和已輸出勞動力的狀況,應採取以下幾方面措施擴大勞務輸出,促進富民創業。

  1、大力推進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設。在城區建設融職業介紹、職業培訓、職業指導、勞動保障事務代理、勞務派遣為一體的示範性勞動力市場。在鄉鎮和農村,努力實現勞務輸出資訊資源面向廣大農民群眾,全方位實時提供。加大資訊網路建設,在全市全面形成城鄉一體的分層次、網路型、綜合型勞動力市場,為勞務輸出大開方便之門。同時,大力培育社會職業中介機構和勞務輸出經紀人,形成一批潛力大、輸出總量大的輸出基地和勞務輸出、勞務派遣機構,提高農村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

  2、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制定《20xx-2010年農民工培訓規劃和職業技能鑑定工作目標任務》和《泰州市農村勞務輸出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並著手組織就業培訓機構、各類職技校和社會辦學力量認真實施“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力爭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市青壯年農民掌握1—2項專業技能,實現由單純憑力氣掙錢,向主要憑技術、技能掙錢的轉變。同時,積極推行農民職業技能鑑定制度,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資格證書持有率,提高農民持有高階工和技師、高階技師證書的覆蓋率,提高勞務輸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