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熱】化學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熱】化學實驗報告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化學實驗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化學實驗報告1

  化學振盪操作說明

  1. 根據需處理工件選用合適的磨料,投入研磨機,視工件的實際情況大小 配好藥劑PM600,並對工件進行清洗直至排水口流出清水為止。 2. 當排出之清水量至一根尾指粗細時,即關閉排水閥投入水及PM600比例 1:1,調高研磨頻率進行研磨。

  3. 當工件變灰白色時,對工件進行檢測。如工件表面情況不甚理想(紋路過 深)對工件進行清洗,投入第二次PM600研磨工件至端面柱面光澤一至,無白霧霧及麻點黑斑的感覺。

  4.研磨工件至理想效果後,對工件進行徹底清洗。投入拋光劑及防鏽劑進行拋光處理30min,拋光速度視工件大小及機臺大小而定。

  備註:1.選用磨料之原則:不堵塞工件及不擴孔為原則。

  2.工件端面刀痕過深時,退至車床組做端面研磨處理。

  3.加入PM600切削一段時間後,若發現石頭翻轉過慢時或是石頭過黏時,對研磨機內加入適量的水潤滑 。

  4.大鍋處理量為200~250kg,小鍋處理量為50~80kg。工件越長處理料越少。

  5.每48hr打黃油一次,裝置間隔使用每72hr打黃油一次。

  化學振盪一般安全規定

  一、噪音作業安全守則

  (一)噪音作業勞工必需戴用聽力防護具。

  (二)過量噪音曝露會造成重聽,聽力損失永遠無法治療。

  (三)聽力防護具如耳罩、耳塞等在噪音未達鼓膜前予以減低噪音量。

  (四)噪音工作區內戴用耳罩或耳塞以仍能聽到警報訊號為原則。 (五)戴用聽力防護具建議

  1.公司醫務人員將指導如何戴用聽力防護具。

  2.適應戴用聽力防護具,由短時間戴用而至整個工作日戴用,建議戴用時間表如下

  3.若第五天以後戴用聽力防護具仍覺得不舒服,找公司醫務人員協助。

  4.聽力防護具若有損壞、變形、硬化時送安全衛生單位更換。

  5.聽力防護具若遺失時,應即至安全衛生單位領取戴用。

  6.耳塞每日至少用肥皂水清潔一次。 (附)記住下列事項:

  (一)最佳聽力防護具系適合您戴用它。

  (二)正確的戴用聽力防護具可達良好保護的目的,小的漏洩將破壞防護具保護其有效

  性。

  (三)說話咀嚼東西等會使耳塞鬆動,必須隨時戴好。

  (四)耳塞保持清潔,不會發生皮膚刺激或其它反應。。

  二、化學作業安全守則:

  (一)工作安排注意事項:

  工作人員必須依照指示及標準操作法工作,不得擅自改變工作方法。

  2. 工作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面具、手套、雨靴及圍兜等防護器具。

  3. 各種酸、易燃物及其它化學品,必須分別擺放,加以明顯標示防止誤取用。所有的容器必須為標準或指定使用的容器。

  4. 盛裝化學品的容器,如有破裂應立即清出,移送安全地點,妥善處理。

  5. 防護手套使用前,必須檢查,檢查方法如下:將手套內充氣,捏緊入口,往前壓使膨脹若膨脹後又萎縮或有漏氣現象,即表示該手套已破裂。

  6. 破裂或已腐蝕不堪的手套及使用二天以上的手套不得再使用。

  7. 手套等防護具,使用後必須用清水沖洗。

  8. 不得將酸類與易燃物互混或傾注於同一排出道。

  9. 工作中不得嬉戲,更不得以化學品做與工作無關的試驗或其它使用。

  10.廢酸、廢棄易燃物應予適當的處理,不得隨意排棄,以免危險。

  11.化學品應貯放於規定地方,走道及任何通道,不得貯放化學品。

  12.工作場所,應設緊急淋浴器,並應能隨時提供大量的水,以應付緊急情況的沖洗。

  13.隨時注意安全設施及保護衣物的安全程度須要時,應更新防護具物、設施,不得誤。

  14.工作間不可將工作物投擲於槽內,以免酸鹼潑濺於外或面部衣物。

  15.酸液應置於完全不與其它物衝擊處。

  16.傾倒酸液時,須將酸瓶置於特製架上。

  17.如有工作物不慎墜入酸液中時,須用掛鉤取出。

  (二)搬運:

  1〃為防止搬運時化學物質的洩露,搬運前應先將盛裝容器的旋蓋擰緊,並穿著不浸透性防護圍巾或圍裙、面罩或眼罩、口罩、手套及防酸膠鞋。

  2.在搬運化學物質地區 ,應把地面清理平坦乾淨,注意防止滑溜。

  3.搬運化學物質應嚴防容器的碰撞、傾倒、滑倒等意外事故的發生。

  4.使用手推車搬運化學物質時,先檢查車輛狀況,且不得倒拉或跑步。

  5.不幸被酸液灼傷要迅速以大量清水沖洗,並作緊急救護,必要時應送醫院做進一步治療檢查。

  (三)異常事故的處理:

  1. 停止作業,立即通知作業主管。 2. 確認異常事故的原因及種類。

  3. 決定處理因素:依異常事故的大小、作業主管及人員採取的措施。

  ①修護人員、技術人員進行檢修工作。 ②由作業主管及人員自行調整異常狀況。

  ③在有發生災害的可能時,應即疏散作業人員。

  (四)急救:

  1. 最重要者應迅速洗除化學物,並迅速的將傷者移離汙染場所。

  2. 與皮膚接觸迅速以大量的水衝去。與皮膚的觸面積太廣時應脫去衣服,並維持至少十五分鐘以上的沖洗。

  3. 與眼睛接觸,即使少量進入眼睛也應以大量水沖洗十五分鐘以上。可使用洗眼器,從水管流出的溫和水流,或清潔容器倒出均可。在沖洗十五分鐘後疼痛仍存在,沖洗仍應再延長十五分鐘。傷者最好急送眼科。

  4. 送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化學實驗報告2

  實驗題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測定

  實驗目的:

  學習naoh標準溶液的配製、標定及有關儀器的使用;

  學習鹼式滴定管的使用,練習滴定操作。

  實驗原理:

  h2c2o4為有機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組分分析時cka1>10-8,cka2>10-8,ka1/ka2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計量點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為指示劑。

  naoh標準溶液採用間接配製法獲得,以鄰苯二甲酸氫鉀標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應計量點ph值9.1左右,同樣可用酚酞為指示劑。

  實驗方法:

  一、naoh標準溶液的配製與標定

  用臺式天平稱取naoh1g於100ml燒杯中,加50ml蒸餾水,攪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試劑瓶中,再加200ml蒸餾水,搖勻。

  準確稱取0.4~0.5g鄰苯二甲酸氫鉀三份,分別置於250ml錐形瓶中,加20~30ml蒸餾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劑,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紅色,半分鐘不褪色即為終點。

  二、h2c2o4含量測定

  準確稱取0.5g左右草酸試樣,置於小燒杯中,加20ml蒸餾水溶解,然後定量地轉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搖勻。

  用20ml移液管移取試樣溶液於錐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劑1~2滴,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紅色,半分鐘不褪色即為終點。平行做三次。

  實驗資料記錄與處理:

  一、naoh標準溶液的標定

  實驗編號123備註

  mkhc8h4o4/g始讀數

  終讀數

  結果

  vnaoh/ml始讀數

  終讀數

  結果

  cnaoh/mol·l-1

  naoh/mol·l-1

  結果的相對平均偏差

  二、h2c2o4含量測定

  實驗編號123備註

  cnaoh/mol·l-1

  m樣/g

  v樣/ml20.0020.0020.00

  vnaoh/ml始讀數

  終讀數

  結果

  ωh2c2o4

  h2c2o4

  結果的相對平均偏差

化學實驗報告3

  實驗名稱:酸鹼中和滴定

  時間實驗(分組)桌號合作者指導老師

  一:實驗目的:

  用已知濃度溶液(標準溶液)【本實驗鹽酸為標準溶液】測定未知溶液(待測溶液)濃度【本實驗氫氧化鈉為待測溶液】

  二:實驗儀器:

  酸式滴定管、鹼式滴定管、錐形瓶、鐵架臺(含滴定管夾)。

  實驗藥品:0、1000mol/L鹽酸(標準溶液)、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待測溶液)、酸鹼指示劑:酚酞(變色範圍8~10)或者甲基橙(3、1~4、4)

  三:實驗原理:

  c(標)×V(標)=c(待)×V(待)【假設反應計量數之比為1:1】【本實驗具體為:c(H+)×V(酸)=c(OH—)×V(鹼)】

  四:實驗過程:

  (一)滴定前的準備階段

  1、檢漏:檢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體方法:酸式滴定管,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有漏必須在活塞上塗抹凡士林,注意不要塗太多,以免堵住活塞口。鹼式滴定管檢漏方法是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如果有漏,必須更換橡皮管。)

  2、洗滌:先用蒸餾水洗滌滴定管,再用待裝液潤洗2~3次。錐形瓶用蒸餾水洗淨即可,不得潤洗,也不需烘乾。

  3、量取:用鹼式滴定管量出一定體積(如20、00ml)的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注意,調整起始刻度

  在0或者0刻度以下)注入錐形瓶中。

  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標準液鹽酸,趕盡氣泡,調整液麵,使液麵恰好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準確刻度,記錄讀數

  V1,讀至小數點後第二位。

  (二)滴定階段

  1、把錐形瓶放在酸式滴定管的下面,向其中滴加1—2滴酚酞(如顏色不明顯,可將錐形瓶放在白瓷板上或者白紙上)。將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錐形瓶中,滴定時,右手不斷旋搖錐形瓶,左手控制滴定

  管活塞,眼睛注視錐形瓶內溶液顏色的變化,直到滴入一滴鹽酸後溶液變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此時,氫氧化鈉恰好完全被鹽酸中和,達到滴定終點。記錄滴定後液麵刻度V2。

  2、把錐形瓶內的溶液倒入廢液缸,用蒸餾水把錐形瓶洗乾淨,將上述操作重複2~3次。

  (三)實驗記錄

  (四)、實驗資料紀錄:

  五、實驗結果處理:

  c(待)=c(標)×V(標)/V(待)注意取幾次平均值。

  六、實驗評價與改進:

  [根據:c(H+)×V(酸)=c(OH—)×V(鹼)分析]

化學實驗報告4

  一、實驗題目:固態酒精的製取

  二、實驗目的:透過化學方法實現酒精的固化,便於攜帶使用

  三、實驗原理:固體酒精即讓酒精從液體變成固體,是一個物理變化過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學性質不變。其原理為:用一種可凝固的物質來承載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狀和硬度。硬脂酸與氫氧化鈉[高二化學實驗報告(共2篇)]混合後將發生下列反應: CHCOOH+NaOH → 1735

  CHCOONa+HO 17352

  四、實驗儀器試劑:250ml燒杯三個1000ml燒杯一個蒸餾水熱水硬脂酸氫氧化鈉乙醇模版

  五、實驗操作:1.在一個容器中先裝入75g水,加熱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攪拌均勻。

  2、在另一個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氫氧化鈉溶解,將配置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蠟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攪拌,趁熱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卻後即可得固體酒精燃料。

  六、討論:

  1、不同固化劑製得的固體霜精的比較:

  以醋酸鈣為固化劑操作溫度較低,在40~50 C即可。但製得的固體酒精放置後易軟化變形,最終變成糊狀物。因此儲存效能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纖維為固化劑操作溫度也在4O~50 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纖維。致使成本提高。製得的固體酒精燃燒時可能發生爆炸,故安全性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纖維素為固化劑雖製備工藝並不複雜,但該固化劑來源困難,價格較高,不易推廣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氫氧化鈉作固化劑原料來源豐富,成本較低,且產品效能優良。

  2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將氫氧化鈉同時加入酒精中。然後加熱攪拌。這種加料方式較為簡單,但由於固化的酒精包在固體硬脂酸和固體氫氧化鈉的周圍,阻止了兩種固體的溶解的反應的進一步進行,因而延長了反應時間和增加了能耗。

  (2)將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熱溶解,再加入固體氫氧化鈉,因先後兩次加熱溶解,較為複雜耗時,且反應完全,生產週期較長。

  (3)將硬脂酸和氫氧化鈉分別在兩份酒精中加熱溶解,然後趁熱混合,這樣反應所用的時間較短,而且產品的質量也較好。 3 、溫度的影響:見下表:

  可見在溫度很低時由於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無法制得固體酒精;在30度時硬脂酸可以溶解,但需要較長的時間。且兩液混合後立刻生成固體酒精,由於固化速度太快,致使生成的產品均勻性差;在6O度時,兩液混合後並不立該產生固化,因此可以使溶液混合的非常均勻,混合後在自然冷卻的過程中,酒精不斷地固化,最後得到均勻一致的固體酒精;雖然在70度時所製得的產品外觀亦很好,但該溫度接近酒精溶液的沸點。酒精揮發速度太快,因此不宜選用該溫度。

  因此,一般選用60度為固化溫度。

  4 、硬脂酸與NaOH配比的影響:

  從表中資料不難看出。隨著NaOH比例的增加燃燒殘渣量也不斷增大。因此,NaOH的量不宜過量很多。我們取3:0.46也就是硬脂酸:NaOH為6.5:1,這時酒精的凝固程度較好。產品透明度高,燃燒殘渣少,燃燒熱值高。

  5 、硬脂酸加入量的影響:

  硬脂酸加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固體酒精的凝固效能。硬脂酸的新增量對酒精凝固效能影響的實驗結果見下表,且可以看出,在硬脂酸含量達到6.5以上時,就可以使製成的固體酒精在燃燒時仍然保持固體狀態。這樣大大提高了固體酒精在使用時的安全性,同時可以降低成本。

  6、火焰顏色的影響:

  酒精在燃燒時火焰基本無色,而固體酒精由於加人了NaOH,鈉離子的存在使燃燒時的火焰為黃色。若加入銅離子,燃燒時火焰變為藍色。因此新增不同離子到固體酒精中去得到不同顏色的火焰。

化學實驗報告5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目,需要考生不斷地做實驗,從實驗中真實地看到各種元素髮生化學反應,看到各種化學現象的產生。做完化學實驗之後,學生們要寫化學實驗心得體會,將自己在化學實驗中的所感所想寫出來。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化學實驗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課程。 化學知識的實用性很強,因此實驗就顯得非常重要。

  剛開始做實驗的時候,由於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不好,在實驗過程遇到了許多的難題,也使學生們感到了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 自己看書,獨立思考,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也就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在做實驗前,一定要將課本上的知識吃透,因為這是做實驗的基礎,實驗前理論知識的準備,也就是要事前瞭解將要做的實驗的有關資料,如:實驗要求,實驗內 容,實驗步驟,最重要的是要記錄實驗現象等等. 否則,老師講解時就會聽不懂,這將使做實驗的難度加大,浪費做實驗的寶貴時間。比如用電解飽和食鹽水的方法制取氯氣的的實驗要清楚各實驗儀器的接法,如果 不清楚,在做實驗時才去摸索,這將使你極大地浪費時間,會事倍功半. 雖然做實驗時,老師會講解一下實驗步驟,但是如果自己沒有一些基礎知識,那時是很難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亂按老師指使做,其實自己也不知道做什麼。做實驗 時,一定要親力親為,務必要將每個步驟,每個細節弄清楚,弄明白,實驗後,還要複習,思考,這樣,印象才深刻,記得才牢固,否則,過後不久就會忘得一干二 淨,這還不如不做.做實驗時,老師會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將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教給學生,拓寬學生的眼界,使學生認識到這門課程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那麼的 廣泛.

  學生做實驗絕對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這樣就要有充分的準備,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個什麼實驗,那麼做了也是白做。實驗總是與課本知識相 關的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應該儘量減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實驗效率的保證,有的人一開始就趕著做,結果卻越做越忙,主要就是這個原因。在做實驗時,開始沒有認真吃 透實驗步驟,忙著連線實驗儀器、添加藥品,結果實驗失敗,最後只好找其他同學幫忙。 特別是在做實驗報告時,因為實驗現象出現很多問題,如果不解決的話,將會很難的繼續下去,對於思考題,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討論,請教老師。

  我們做實驗不要一成不變和墨守成規,應該有改良創新的精神。實際上,在弄懂了實驗原理的基礎上,我們的時間是充分的,做實驗應該是遊刃有餘的, 如果說創新對於我們來說是件難事,那改良總是有可能的。比如說,在做金屬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實驗中,我們可以透過自制裝置將實驗改進。

  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這種能力的前題是學生對每次實驗的態度。如果學生在實驗這方面很隨便,等老師教怎麼做,拿同學的報告去抄,儘管學生的成績會很高,但對將來工作是不利的。

  實驗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在實踐中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了良好的探究能力和科學道德,例如團隊精神、交流能力、獨立思考、實驗前沿資訊的捕獲能力等;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作風,增強創新意識。

  上面的化學實驗心得體會,非常適合大家進行化學實驗報告的寫作,對大家進行化學實驗心得寫作非常有效。

化學實驗報告6

  【實驗名稱】

  鈉、鎂、鋁單質的金屬性強弱

  【實驗目的】

  透過實驗,探究鈉、鎂、鋁單質的金屬性強弱。

  【實驗儀器和試劑】

  金屬鈉、鎂條、鋁片、砂紙、濾紙、水、酚酞溶液、鑷子、燒杯、試管、剪刀、酒精燈、火柴。

  【實驗過程】

  1、實驗步驟

  對比實驗1

  (1)切取綠豆般大小的一塊金屬鈉,用濾紙吸乾表面的煤油。在一隻250mL燒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兩滴酚酞溶液,將金屬鈉投入燒杯中。

  現象:xxxx。 有關化學反應方程式:xxxx。

  (2)將已用砂紙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鎂條放入試管中,向試管中加入適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兩滴酚酞溶液。

  現象:xxxx。 然後加熱試管,現象:xxxx。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xxxx。

  對比實驗2

  在兩支試管中,分別放入已用砂紙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鎂條和一小塊鋁片,再向試管中各加入2mol/L鹽酸2mL。

  現象:xxxx。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xxxx。

  2、實驗結論:

  【問題討論】

  1、元素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有哪些?

  2、元素金屬性強弱與元素原子結構有什麼關係?

化學實驗報告7

  實驗題目:

  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測定

  實驗目的:

  學習naoh標準溶液的配製、標定及有關儀器的使用;

  學習鹼式滴定管的使用,練習滴定操作。

  實驗原理:

  h2c2o4為有機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組分分析時cka1>10-8,cka2>10-8,ka1/ka2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計量點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為指示劑。

  naoh標準溶液採用間接配製法獲得,以鄰苯二甲酸氫鉀標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應計量點ph值9、1左右,同樣可用酚酞為指示劑。

  實驗方法:

  一、naoh標準溶液的配製與標定

  用臺式天平稱取naoh1g於100ml燒杯中,加50ml蒸餾水,攪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試劑瓶中,再加200ml蒸餾水,搖勻。

  準確稱取0、4~0、5g鄰苯二甲酸氫鉀三份,分別置於250ml錐形瓶中,加20~30ml蒸餾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劑,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紅色,半分鐘不褪色即為終點。

  二、h2c2o4含量測定

  準確稱取0、5g左右草酸試樣,置於小燒杯中,加20ml蒸餾水溶解,然後定量地轉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搖勻。

  用20ml移液管移取試樣溶液於錐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劑1~2滴,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紅色,半分鐘不褪色即為終點。平行做三次。

  實驗資料記錄與處理:

  一、naoh標準溶液的標定

  實驗編號123備註

  mkhc8h4o4/g始讀數

  3、產物粗分:

  將接受器中的液體倒入分液漏斗中。靜置分層後,將下層的粗製溴乙烷放入乾燥的小錐形瓶中。將錐形瓶浸於冰水浴中冷卻,逐滴往瓶中加入濃硫酸,同時振盪,直到溴乙烷變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層分出(約需4ml濃硫酸)。用乾燥的分液漏斗仔細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層,將溴乙烷層從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餾瓶中。

  接受器中液體為渾濁液。分離後的溴乙烷層為澄清液。

  4、溴乙烷的精製

  配蒸餾裝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熱,蒸餾溴乙烷。收集37-40℃的餾分。收集產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卻。無色液體,樣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樣品重9、8g。

  5、計算產率。

  理論產量:0、126×109=13、7g

  產率:9、8/13、7=71、5%結果與討論:

  (1)溶液中的橙黃色可能為副產物中的溴引起。

  (2)最後一步蒸餾溴乙烷時,溫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產量因而偏低,以後實驗應嚴格操作。

化學實驗報告8

  一、 實驗目的

  內容宋體小四號 行距:固定值20磅(下同)

  二、 實驗原

  原理簡明扼要(必須的計算公式和原理圖不能少)

  三、 實驗儀器、試劑

  儀器:

  試劑:

  四、 實驗步驟

  步驟簡明扼要(包括操作關鍵)

  五、 實驗記錄與處理

  實驗記錄儘可能用表格形式

  六、 結果與討論

化學實驗報告9

  1.常用儀器的名稱、形狀和主要用途。

  2.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

  (1)藥品的取用和稱量

  (2)給物質加熱

  (3)溶解、過濾、蒸發等基本操作

  (4)儀器連線及裝置氣密性檢查

  (5)儀器的洗滌

  (6)配製一定質量分數的溶液

  3.常見氣體的實驗室製備及收集

  (1)三種氣體(H2、O2、CO2)的製備

  (2)三種氣體的收集方法

  4.物質的檢驗與鑑別

  (1)常見氣體的檢驗及鑑別

  (2)(2)兩酸、兩鹼及鹽的鑑別

  5.化學基本實驗的綜合

  把握好以上這些知識點的關鍵是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化學實驗就要動手,要進入化學實驗室,參與化學實踐的一切活動。在實驗室要觀察各種各樣各具用途的實驗儀器、實驗用品、實驗藥品試劑,各種各類藥品,它們的狀態、氣味、顏色、名稱、使用注意事項。還要觀察各種各類成套的實驗裝置。在老師指導下,自己也應動手做所要求完成的各種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應有目的地去觀察和記憶。 例如:

  ①各種儀器的名稱、形狀、特點,主要用途,如何正確使用,使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②無論做什麼內容的實驗都離不開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因此,要熟練掌握各項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明確操作的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項,且能達到熟練操作的程度。

  ③還應注意觀察各種實驗現象,這是培養觀察能力、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最開始的一步。下面還要進一步詳細說明。

  ④動手做記錄,因為在實驗活動中感性知識很多,如不做記錄,可能被遺忘或遺漏。這都不利於對實驗的分析和判斷。

  (2)如何做好觀察

  觀察能力是同學們應具備的各種能力之一,觀察是獲得感性認識最直接的手段,學會觀察事物,無論現在或將來都是受益匪淺的基本素質。特別是對於化學實驗的現象更要求學會觀察,要求:觀察要全面、觀察要準確,觀察要有重點,觀察時還要動腦思考。

化學實驗報告10

  一、前言

  現有製造電池、蓄電池的原理是電化學反應。電極是不同種元素、不同種化合物構成,產生電流不需要磁場的參與。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電極的鐵鎳蓄電池(注1),但鐵鎳蓄電池放電時沒有外加磁場的參與。

  透過數次實驗證明,在磁場中是可以發生電化學反應的。本實驗報告是研究電化學反應發生在磁場中,電極是用同種元素、同種化合物。

  《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不同於燃料電池、磁流體發電。

  二、實驗方法和觀察結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長方形塑膠容器一個。約長100毫米、寬40毫米、高50毫米。

  (2):磁體一塊,上面有一根棉線,棉線是作為掛在牆上的釘子上用。還有鐵氧體磁體Phi;30*23毫米二塊、稀土磁體Phi;12*5毫米二塊、稀土磁體Phi;18*5毫米一塊。

  (3):塑膠瓶一個,內裝硫酸亞鐵,分析純。

  (4):鐵片兩片。(對鐵片要進行除鏽處理,用砂紙除鏽、或用刀片除鏽、或用酸清洗。)用的罐頭鐵皮,長110毫米、寬20毫米。表面用砂紙處理。

  2、 電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於要讓指標能向左右移動,用表頭上的調0螺絲將指標向右的方向調節一定位置。即通電前指標在50微安的位置作為0,或者不調節。

  3、 " 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是直流電源,本實驗由於要使用電流表,一般的電流表指標的偏轉方向是按照電流流動方向來設計的,(也有隨電流流動方向改變,電流表指標可以左右偏轉的電流表。本實驗報告示意圖就是畫的隨電流流動方向改變,電流表指標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轉的電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講的是電流流動方向,電流由"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正極流向"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負極,透過電流表指標的偏轉方向,可以判斷出"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正極、負極。

  4、 手拿磁體,靠近塑膠瓶,明顯感到有吸引力,這是由於塑膠瓶中裝了硫酸亞鐵,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5、 將塑膠瓶中的硫酸亞鐵倒一些在紙上,壓碎硫酸亞鐵晶體,用磁體靠近硫酸亞鐵,這時有一部分硫酸亞鐵被吸引在磁體上,進一步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6、 將磁體用棉線掛在牆上一個釘子上讓磁體懸空垂直不動,用裝有硫酸亞鐵的塑膠瓶靠近磁體,當還未接觸到懸空磁體時,可以看到懸空磁體已開始運動,此事更進一步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注:用另一個塑膠瓶裝入硫酸亞鐵飽和溶液產生的現象同樣)

  7、 透過步驟4、5、6我們得到這樣的共識,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8、 將塑膠瓶中的硫酸亞鐵適量倒在燒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亞鐵。可以用飽和的硫酸亞鐵溶液,然後倒入一個長方形的塑膠容器中。實驗是用的飽和硫酸亞鐵溶液。裝入長方形容器中的液麵高度為40毫米。

  9、 將鐵片分別放在塑膠容器中的硫酸亞鐵溶液兩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由於兩個電極是用的同種金屬鐵,沒有電流的產生。

  10、 然後,在塑膠容器的外面,將鐵氧體磁體放在某一片鐵片的附近,讓此鐵片處在磁埸中。用電流表測量兩片鐵片之間的電流,可以看到有電流的產生。(如果用單方向移動的電流表,注意電流表的正極應接在放磁體的那一端),測量出電流強度為70微安。為什麼同種金屬作電極在酸、鹼、鹽溶液中有電流的產生?電位差是怎樣形成的?我是這樣看這個問題的:由於某一片鐵片處在磁埸中,此鐵片也就成為磁體,因此,在此鐵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而在另一片鐵片的表面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的數量少於處在磁埸中的鐵片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數量,這兩片鐵片之間有電位差的存在,當用導線接通時,電流由鐵離子多的這一端流向鐵離子少的那一端,(電子由鐵離子少的那一端鐵片即電源的負極流向鐵離子多的那一端鐵片即電源的正極)這樣就有電流產生。可以用化學上氧化-還原反應定律來看這個問題。處在磁埸這一端的鐵片的表面由於有大量帶正電荷的鐵離子聚集在表面, 而沒有處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鐵片的表面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數量沒有處在磁埸中的一端多,當接通電路後,處在磁埸這一端的鐵片表面上的鐵離子得到電子(還原)變為鐵原子沉澱在鐵片表面,而沒有處在磁埸那一端的鐵片失去電子(氧化)變為鐵離子進入硫酸亞鐵溶液中。因為在外接的電流表顯示,有電流的流動,可以證明有電子的轉移,而電子流動方向是由電源的負極流向電源的正極,負極鐵片上鐵原子失去電子後,就變成了鐵離子,進入了硫酸亞鐵溶液中。下圖所示。

  11、 確定"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的正、負極,確認正極是處在磁體的位置這一端。這是透過電流表指標移動方向來確定的。

  12、 改變電流表指標移動方向的實驗,移動鐵氧體磁體實驗,將第10步驟中的磁體從某一片上移開(某一片鐵片可以退磁處理,如放在交變磁埸中退磁,產生的電流要大一些)然後放到另一片鐵片附近,同樣有電流的產生,注意這時正極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電流表的指標移動方向產生了變化。

  如果用稀土磁體,由於產生的電流強度較大,電流表就沒有必要調整0為50毫安處。而用改變接線的方式來讓電流表移動。

  改變磁體位置:如果用磁體直接吸引鐵片電極沒有浸在液體中的部份的方式來改變磁體位置,鐵片電極不退磁處理也行。

  下圖所示磁體位置改變,電流表指標偏轉方向改變。證明電流流動方向改變,《磁場中電化學反應》成立。電流流動方向說明了磁體在電極的正極位置。

  三、實驗結果討論

  此演示實驗產生的電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認為此演示的重點不在於產生電流的強度的大小,而重點是演示出產生電流流動的方向隨磁體的位置變動而發生方向性的改變,這就是說此電源的正極是隨磁體在電源的那一極而正極就在磁體的那一極。因此,可以證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是成立的,此電化學反應是隨磁體位置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可逆的電化學反應。請特別注意"可逆"二字,這是本物理現象的重點所在。

  透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證實:物理學上原電池的定律在恆定磁場中是不適用的(原電池兩極是用不同種金屬,而本實驗兩極是用相同的金屬)。

  透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證實:物理學上的洛侖茲力(洛倫茲力)定律應修正,洛侖茲力對磁性運動電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轉力。並且洛侖茲力要做功。

  透過實驗證實,產生電流與磁場有關,電流流流動的方向與磁體的位置有關。電極的兩極是用的同種金屬,當負極消耗後又補充到正極,由於兩極是同種金屬,所以總體來說,電極沒有發生消耗。這是與以往的電池的區別所在。而且,正極與負極可以隨磁體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這也是與以往的電池區別所在。

  《磁場中電化學反應》電源的正極與負極可以迴圈使用。

  產生的電能大小所用的計算公式應是法拉弟電解定律,法拉第電解第一定律指出,在電解過程中,電極上析出產物的質量,和電解中通入電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電解第二定律指出:各電極上析出產物的量,與各該物質的當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數是1克當量的任何物質產生(或所需) 的電量為96493庫侖。而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所消耗的功應等於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所用的力乘以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的距離。

  四、進一步實驗的方向

  1、 在多大的鐵片面積下,產生多大的電流?具體數字還要進一步實驗,從目前實驗來看,鐵片面積及磁場強度大的條件下,產生的電流強度大。如鐵片浸入硫酸亞鐵溶液20毫米時要比浸入10毫米時的電流強度大。

  2、 產生電流與磁場有關,還要作進一步的定量實驗及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如用稀土磁體比鐵氧體磁體的電流強度大,在實驗中,最大電流強度為200微安。可以超過200微安,由於電流表有限,沒有讓實驗電流超過200微安。

  3、 產生的電流值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A-T(電流-時間),還要透過進一步實驗畫出。

  4、 電解液的濃度及用什麼樣電解液較好?還需進一步實驗。

  五、新學科

  由於《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在書本及因特網上查不到現成的資料,可以說是一門新學科,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此文起拋磚引玉之用。我希望與有識之士共同進行進一步的實驗。

  我的觀點是,一項新實驗,需要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不同的地點重複實驗成功才行。

化學實驗報告11

 (實驗A) 實驗名稱:小蘇打加白醋後的變化反應

  實驗目的:探究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的化學反應

  實驗過程:1,將兩藥匙小蘇打加入一隻乾淨的玻璃杯中 2,在加如半杯白醋,蓋上硬紙片,輕輕搖動玻璃杯

  3,觀察玻璃杯內物質的變化情況,透過接觸感受杯子的溫度變化 4,取下硬紙片,小心扇動玻璃杯口處的空氣,聞一聞有什麼氣味 實驗現象:將小蘇打加入玻璃杯中後,將白醋倒入杯中,蓋上硬紙片,輕輕的搖晃杯子,這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杯子裡傳出了一陣陣的“呲呲”聲,並且,白醋中不斷的冒出了許多的氣泡,用手觸控杯壁,好像杯子的溫度比以前降低了一些。

  取下硬紙片,小心的扇動玻璃杯口處的空氣,用鼻子聞被手扇過來的空氣的氣味,可以聞到一股不是很濃的酸醋味。不是很好聞。 實驗收穫:醋酸與碳酸氫鈉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水、和醋酸鈉。產生的二氧化碳在正常人的嗅覺條件下沒有氣味。但反應物醋酸具有揮發性,因此會有醋酸的味道,此外,反應產生的醋酸鈉也具有醋酸的氣味,同樣會產生醋味。

  反思:用的玻璃杯不夠薄,可能使杯子溫度的變化不夠明顯。

化學實驗報告1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化合物屬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本章的重點。透過對本節的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和鞏固上一節的知識,併為下一節鹼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鈉的化合物中,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學好本節內容還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應用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具體學情,本節課共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過氧化鈉的性質;

  第二課時: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鑑別方法。

  以下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過氧化鈉的性質並能夠熟練的運用。透過對過氧化鈉用途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Na2O2與H2O、CO2的反應作為引領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透過教學設計,授以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比法、實驗探究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在較自由的互動式、探究式的學習氛圍中,透過親身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過程培養學生形成勇於探究、善於質疑的精神以及科學求真的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

  (2)教學難點: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反應。

  二、說學情

  1、知識儲備:

  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學過燃燒的三要素,透過上節對金屬鈉的學習,學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熱情。

  2、學生特點:

  高一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均有限,雖對探究性實驗感興趣,但卻不一定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去觀察、思考和探索本質。故:本節課中,我將多設疑、多激疑引導,讓學生都能動起手來,把實驗作為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三、說教法

  我的理念:建構主義理論鋪開課堂,由舊知引入新知,認知衝突或疑惑激發興趣。

  1、本節採用:“互動式”、“啟發—探討式”的實驗引導分析的方法。

  2、實驗方面: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學生兩人分組實驗。

  3、多媒體輔助教學、學案導學。

  宗旨:將課堂還給學生。

  四、說學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現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質→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掌握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方法。

  3、引導學生學會由Na2O2的性質,分析用途。

  五、說教學過程

  一共分為四個階段,引入探究階段、總結歸納階段、練習強化階段及課後鞏固階段。

  【引入階段】

  創設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據情景設疑:“為什麼能夠著火?”喚醒學生舊知識中關於燃燒三要素的認識,並以此展開後續教學。

  情景化設疑:如果我們有了燃燒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該怎樣去生火呢?學生髮展思維。從而引出吹氣是否能夠生火?

  對比實驗驗證猜想:未經處理的棉花,怎麼吹,都不著火,加點固體物質,再吹,透過現象“生火”,從而引出吹氣能讓棉花著火的神奇物質:過氧化鈉及其物理性質。

  【探究階段】

  新疑問:有了過氧化鈉,吹氣是否就能夠生火呢?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透過對著火點的分析,引出必定為人撥出的氣體與Na2O2作用生火。

  新疑問:人撥出的氣體有CO2、H2O、O2、N2,到底是誰的作用呢?

  學生討論引出:空氣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氣中,不能生火,從而引出生火的原因應是CO2、H2O與Na2O2作用生火。

  過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見的滅火材料嗎?又如何去生火呢?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1:

  探究CO2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一:

  向集滿CO2的集氣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結論:CO2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透過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出產物Na2CO3;透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CO2能夠生火,水不是能滅火嗎?它在中間又起到怎樣的作用呢?從而引入到對水的探討。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2:

  探究H2O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二:

  滴水生火

  結論:H2O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透過對燃燒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H2O反應的可能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可能產物NaOH;透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是否真是這樣呢?

  學生分組實驗:

  探究Na2O2與H2O的反應

  學生根據現有儀器設計實驗方案,師生互動討論出方案後,進行實驗探究驗證猜想。同時,以實驗報告引導學生觀察現象,並由觀察到的現象去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能夠將實驗與理論相結合。

  本節課中,我是一步一個臺階的由舊知:燃燒的三要素、CO2、H2O能滅火引出新知Na2O2與H2O、CO2的反應,從而達到攻克難點。

  【總結歸納】

  學生自主總結完成對Na2O2知識的整理。

  以一首小詩來完成對Na2O2知識的高度概括,並激發學生研究化學的興趣。

  小詩

  過氧化鈉色淡黃,與水反應可生氧;

  強氧化效能漂白,酚酞先紅後退場;

  二氧化碳也反應,密封儲存記心上;

  防毒面具裡供氧,航天潛水受讚揚!

  【練習強化】

  設定了不同難度的習題,以基礎的實驗現象,提升至雙線橋法表示電子的轉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振盪,可觀察到的現象為()

  A、溶液仍為無色

  B、溶液最終為紅色

  C、有氣泡產生,溶液最終為紅色

  D、有氣泡產生,溶液先變紅色最終為無色

  2、用雙線橋法表示Na2O2與CO2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求出被氧化和被還原的原子個數之比。

  【課後鞏固】

  1、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設定課後習題鞏固知識。

  課本:P31頁一、填空題:1二、選擇題:1、2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見證過神奇的吹氣能讓棉花著火,必然對Na2O2有著濃厚的興趣,順勢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比拼“誰的Na2O2更精彩”。

  在這裡,將學習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生產與生活。

化學實驗報告13

  1.化學實驗室必須保持安靜,不得大聲喧譁、嬉笑、打鬧。

  2.保持實驗室的清潔、整齊,不隨地吐痰,實驗室中的廢紙、火柴等必須放在指定容器中,實驗完畢後按教師要求清洗儀器,做好各項清潔工作,儀器、藥品安放整齊,桌面、地面保持整潔。

  3.進入實驗室後,未經教師允許,不得擅自玩儀器、藥品,實驗前,在教師指導下檢查儀器藥品,如有缺損,及時報告教師。

  4.保障實驗安全,杜絕事故發生,嚴格遵守實驗操作規程,聽從教師指導,按時完成實驗,不得亂倒實驗廢液,不得擅自做規定以外的實驗,取用藥品,不得超過規定用量。

  5.愛護實驗室的一切公物,注意節約用水用物,若損壞了儀器藥品,必須及時報告教師,說明原因,必須酌情賠償。

  6.上述規則必須嚴格遵守,若有違反,視情節嚴重,給予嚴肅校紀處理及賠償物質損失。

化學實驗報告14

  課程名稱:儀器分析

  指導教師:李志紅

  實驗員 :張xx宇

  時 間: 2xx年5月12日

  一、 實驗目的:

  (1) 掌握研究顯色反應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鐵的原理和方法。 (3) 熟悉繪製吸收曲線的方法,正確選擇測定波長。

  (4) 學會製作標準曲線的方法。

  (5) 透過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在未知式樣中的含量,掌握721型,723型分光光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並瞭解此儀器的主要構造。

  二、 原理:

  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無機離子,通常要經過兩個過程,一是顯色過程,二是測量過程。 為了使測定結果有較高靈敏度和準確度,必須選擇合適的顯色條件和測量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入射波長,顯色劑用量,有色溶液穩定性,溶液酸度干擾的排除。

  (1)入射光波長:一般情況下,應選擇被測物質的最大吸收波長的光為入射光。 顯色劑用量:顯色劑的合適用量可透過實驗確定。

  (2) 溶液酸度:選擇適合的酸度,可以在不同PH緩衝溶液中加入等量的被測離子和顯色劑,測其吸光度,作DA-PH曲線,由曲線上選擇合適的PH範圍。

  (3) 干擾。

  有色配合物的穩定性:有色配合物的顏色應當穩定足夠的時間。 干擾的排除:當被測試液中有其他干擾組分共存時,必須爭取一定的措施排除

  2+4鄰二氮菲與Fe 在PH2.0-9.0溶液中形成穩定橙紅色配合物。配合無的ε =1.1 ×10L· mol ·cm-1 。 配合物配合比為3:1,PH在2-9(一般維持在PH5-6)之間。在還原劑存在下,顏色可保持幾個月不變。Fe3+ 與鄰二氮菲作用形成淡藍色配合物穩定性教差,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加入還原劑使Fe 3+還原為Fe2+ 與顯色劑鄰二菲作用,在加入顯色劑之前,用的還原劑是鹽酸羥胺。此方法選擇性高Br3+ 、Ca2+ 、Hg 2+、Zn2+ 及Ag+ 等離子與鄰二氮菲作用生成沉澱,干擾測定,相當於鐵量40倍的Sn2+、Al3+、Ca2+、Mg2+ 、Zn2+ 、Sio32-,20倍的Cr3+、Mn2+、VPO3-45倍的Co2+、Ni2+、Cu2+等離子不干擾測定。

  三、 儀器與試劑:

  1、 儀器:721型723型分光光度計

  500ml容量瓶1個,50 ml 容量瓶7個,10 ml 移液管1支

  5ml移液管支,1 ml 移液管1支,滴定管1 支,玻璃棒1 支,燒杯2 個,吸爾球1個, 天平一臺。

  2﹑試劑:

  (1)鐵標準溶液100ug·ml-1,準確稱取0.43107g鐵鹽NH4Fe(SO4)2·12H2O置於燒杯中,加入0.5ml鹽酸羥胺溶液,定量轉依入500ml容量瓶中,加蒸餾水稀釋至刻度充分搖勻。

  (2)鐵標準溶液10ug·ml-1.用移液管移取上述鐵標準溶液10ml,置於100ml容量瓶中,並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充分搖勻。

  (3)鹽酸羥胺溶液100g·L(用時配製)

  (4)鄰二氮菲溶液 1.5g·L-1 先用少量乙醇溶液,再加蒸餾水稀釋至所需濃度。

  (5)醋酸鈉溶液1.0mol·L-1μ-1

  四、實驗內容與操作步驟:

  1.準備工作

  (1) 清洗容量瓶,移液官及需用的玻璃器皿。

  (2) 配製鐵標溶液和其他輔助試劑。

  (3) 開機並試至工作狀態,操作步驟見附錄。

  (4) 檢查儀器波長的正確性和吸收他的配套性。

  2. 鐵標溶液的配製

  準確稱取0.3417g鐵鹽NH4Fe(SO4)·12H2O置於燒杯中,加入10mlHCL加少量水。溶解入5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釋到容量瓶刻度。

3 .繪製吸收曲線選擇測量波長取兩支50ml乾淨容量瓶,移取100μ g m l-1鐵標準溶液2.50ml容量瓶中,然後在兩個容量瓶中各加入0.5ml鹽酸羥胺溶液,搖勻,放置2min後各加入1.0ml鄰二氮菲溶液,2.5ml醋酸鈉溶液,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線搖勻,用2cm吸收池,試劑空白為參比,在440——540nm間,每隔10nm測量一次吸光度,以波長為橫座標,吸光度為縱座標,確定最大吸收波長

  4.工作曲線的繪製

  取50ml的容量瓶7個,各加入100.00μɡ ml-1鐵標準0.00,0.20,0.40,0.60,0.80,1.00,1.20ml,然後分別加入0.5ml鄰二氮菲溶液,2.5ml醋酸鈉溶液,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線搖勻,用2cm吸收池,以試劑空白為參比溶液,在選定波長下測定並記錄各溶液光度,記當格式參考下表:

  5.鐵含量的測定

  取1支潔淨的50ml容量瓶,加人2.5ml含鐵未知試液,按步驟(6 )顯色,測量吸光度並記錄.

  K=268.1 B= -2.205 R*R=0.9945 CONC. =K *ABS+B C = 44.55mol ml-1

  6.結束工作

  測量完畢,關閉電源插頭,取出吸收池, 清洗晾乾後人盆儲存.清理工作臺,罩上一儀器防塵罩,填寫儀器使用記錄.清洗容量瓶和其他所用的玻璃儀器並放回原處.

  五、討論:

  (1) 在選擇波長時,在440nm——450nm間每隔10nm 測量一次吸光度,最後得出的λmix=510nm,可能出在試劑未搖勻,提供的λmix=508nm,如果再縮減一點程序,試齊充分搖勻,靜置時間充分,結果會更理想一些。

  (2) 在測定溶液吸光度時,測出了兩個9,實驗結果不太理想,可能是在配製溶液過程中的原因:a、配製好的溶液靜置的未達到15min;b、藥劑方面的問題是否在期限內使用(未知)因從溶液顯色的效果看,顏色有點淡,要求在試劑的使用期限內使用;c、移取試劑時操作的標準度是否符合要求,要求一個人移取試劑。(張麗輝)

  在配製試樣時不是一雙手自始至終,因而所觀察到的結果因人而異,導致最終結果偏差較大,另外還有實驗時的溫度,也是造成結果偏差的原因。(崔鳳瓊)

  本次實驗階段由於多人操作,因而致使最終結果不精確。(普傑飛)

  (1) 在操作中,我覺得應該一人操作這樣才能減少誤差。

  (2) 在使用分光計時,使用同一標樣,測同一溶液但就會得出不同的值。這可能有幾個原因:a、溫度,b、長時間使用機器,使得效能降低,所以商量得不同值。(李國躍) 在實驗的進行當中,因為加試樣的量都有精確的規定,但是在操作中由於是手動操作所以會有微小的誤位元速率差量,但綜合了所有誤差量將成為一個大的誤差,這將導致整個實驗的結果會產生較大的誤位元速率差。(趙宇)

  在配製溶液時,加入拭目以待試劑順序不能顛倒,特別加顯色劑時,以防產生反應後影響操作結果。(劉金旖)

  六、結論:

  (1) 溶液顯色,是由於溶液對不同波長的光的選擇的結果,為了使測定的結果有較好的靈敏度和準確度,必須選擇合適的測量條件,如:入射波長,溶液酸度,度劑使用期限 。

  (2) 吸收波長與溶液濃度無關,不同濃度的溶液吸收都很強烈,吸收程度隨濃度的增加而增加,成正比關係,從而可以根據該部分波長的光的吸收的程度來測定溶液的濃度。

  (3) 此次試驗結果雖不太理想,但讓我深有感觸,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並且懂得不少試驗操作方面的知識。從無知到有知,從不熟練到熟練使用使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張麗輝)

化學實驗報告15

  一、實驗目的

  用已知濃度溶液標準溶液)【本實驗鹽酸為標準溶液】測定未知溶液(待測

  溶液)濃度【本實驗氫氧化鈉為待測溶液】

  二、實驗原理

  在酸鹼中和反應中,使用一種的酸(或鹼)溶液跟的鹼(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測出二者的,再根據化學方程式中酸和鹼的物質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計算出鹼(或酸)溶液的濃度。計算公式:c(NaOH)?

  c(HCl)?V(HCl)c(NaOH)?V(NaOH)

  或c(HCl)?。

  V(NaOH)V(HCl)

  三、實驗用品

  酸式滴定管、鹼式滴定管、錐形瓶、鐵架臺、滴定管夾、0、1000mol/L鹽酸(標準液)、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待測液)、酚酞(變色範圍8、2~10)

  1、酸和鹼反應的實質是。

  2、酸鹼中和滴定選用酚酞作指示劑,但其滴定終點的變色點並不是pH=7,這樣對中和滴定終點的判斷有沒有影響?

  3、滴定管和量筒讀數時有什麼區別?

  四、資料記錄與處理

  五、問題討論

  酸鹼中和滴定的關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