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理> 心理的作文彙編10篇

心理的作文

心理的作文彙編10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的作文 篇1

  今天我們上作文課。剛開始,老師讓我們在一張紙的正中間寫上一個“我”字,我們都很好奇,不知楊老師又在賣什麼關子,但我們還是照辦了。等我們都寫好後,老師讓我們玩一個心理遊戲,遊戲是這樣的:先在紙上寫出五個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或物。然後再依次把其中的四個人(物)去掉。留下的那個就是對自己最重要的。我略一思索,寫下了:爸爸、媽媽、老師、同學、食物。

  我第一個去掉的是食物。我忽然感到如果去掉了食物,我和父母會因為沒有食物而飢餓。但我不能去掉父母啊,最後我只好去掉了食物,這時,我的心裡十分的恐慌。

  接著我劃去了同學,平時我和她同甘共苦,一起寫作業,一起運動,一起玩耍,但相比之下,還是我的親人比較重要。雖然我依依不捨,但還是隻能先讓她離開了。

  這時,我發現眼前剩下三個人:爸爸、媽媽、老師。我的筆變得沉重了。

  當老師再次下令讓我們去掉第三個人的時候,我難過地趴在桌上,不想動筆了。可老師說,你必須再去掉一個。我咬咬牙,用顫抖的手去掉了老師。在去掉老師的一霎那,我忽然感到沒有了老師,就沒人傳授我們知識一樣,世界永遠是野蠻的。這份師生情怎麼割捨得下?可是……我難過得想哭了。

  只剩爸爸和媽媽了,我含著淚水對老師說:他們都是我生命中最親的人,能不能不選擇啊?可是老師說,我們都無法預料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他們中只有一個人,能夠繼續陪你走向人生的道路,你還是必須得面對這樣的情形。

  這時,大部分同學的紙上只剩下媽媽了。可是老師提出了一個更加殘酷的問題,如果你和媽媽只能留一個在這個世界上,你會留誰?

  留下媽媽吧。可是,沒有了我,媽媽該多麼痛苦呀。我彷彿看到媽媽茶飯不思、滿臉憔悴的樣子。但是如果我失去了媽媽,那我只是孤零零地一人。再說了,媽媽太愛我了,我不能把媽媽去掉啊!最後我只好狠心劃去了自己。

  殘酷的遊戲玩完後,淚水在我的眼眶裡直打轉,因為這遊戲太殘酷了!爸爸、媽媽、老師,同學和食物我什麼都不想離開啊!我忽然覺得這是一個多麼殘酷的心理遊戲!

心理的作文 篇2

  母親總說我是冷血動物,天生不會哭。每當我受委屈時總是強忍著不哭;每當爸爸母親被電視情節感動時,我總覺得幼稚;每當我磕傷碰痛時,我總是一笑了之……總之我覺得:哭是軟弱的表現,然而今天我卻哭了一常

  事情是這樣的:今天,我去小姨家,看到外婆正在整理東西,我問外婆:“您幹嘛?”外婆說:“我明天就要回家了,

  ”我大叫了一聲:“啊!”母親驚奇地看了我一眼叫我洗澡了。我根本不想去,只在那暗暗傷心,心中充滿了委屈和不捨。過了一會兒我忍不住哭了起來,母親起初不知道我為什麼哭,後來才知道因為外婆要走了,便說:“有什麼好哭的,外婆過幾天會再來的。”然而我卻哭得更兇了。

  外婆回家我為什麼要哭呢?那要從我小時候說起。我那時才七八個月大,母親要上班了,就把我交給外婆管。外婆對我非常好,聽母親說,有一次我生病了,外婆睡覺都不敢睡,連夜把我送醫院去,擔心得是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直到我病好了才放下心來……長大後雖然沒住外婆家,但總能感受到外婆對我的愛,更希望外婆來我家玩。可外婆總是很忙,好不容易來了,可沒住幾天又要走了。我是多麼捨不得,所以聽到外婆要回家就忍不住哭了。

  我多麼希望外婆永遠住我家天天照顧我,那樣我就能天天得到外婆的愛了。

心理的作文 篇3

  3月31號下午,我們到82中聽講座。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士---北京教育學院校長研修學院講師、北師大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林雅芳,她一開口,一下子吸引了我,因為林教授的聲音甜美,不急不躁,尤其是她的幽默與風趣,把枯燥無味的心理學用一些生動具體案例來講解,我對心理學知識更加感興趣了。

  林教授先以一道選擇題開始的今天的專題,既讓我們瞭解她的經歷,也讓我們放鬆起來開始聆聽她的講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並不陌生,可是隻是知道這幾個詞而已,比如學生需要的是什麼,有的孩子在學校表現和在家完全不一樣,原來是他們在學校可能缺少了安全與歸屬感,需要的是更多的關心與愛,原來心理學的知識其實應用在我們的教學中很多地方,我們瞭解孩子們的心理發展會促進教學、會更瞭解孩子們的想法。

  林教授的講座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要懂得孩子的認知規律,第一步:學生不能加工他們沒有識別或者感知的資訊,那麼課堂上我們瞭解孩子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想知道什麼,這樣我們上課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第二步就是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簡單的說就是說孩子能聽懂的話。第二步: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開頭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步:記憶的原則,對於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要求和規範需要提正面的要求,而且學會重複,就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初中孩子的機械注意力特別好,背誦的要求就要提高,激發挖掘孩子的潛能。

  不管在育兒還是在教育學生身上,瞭解孩子的心理是極為重要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我們要尊重孩子們的差異性,以後得多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更好地瞭解孩子們的心理,才能把話說到孩子們的心理去。

心理的作文 篇4

  甲:鍊鐵需要礦石,釀酒需要糧食,一切物質生產都離不開原料。精神生產雖然有著自身的特殊規律,但同樣需要一個以“原料”到“產品”的“生產”過程。兒童作文,首先必須擁有與作文有關的材料。沒有材料,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層次,語言表達……一切都無從談起。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兒童獲取作文材料的心理問題吧。

  乙:好啊!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本事再大,沒有米也是無法做飯的。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兒童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臉。他們害怕寫作文,原因是什麼?不少人說:“沒什麼可寫的。”到了作文課上,這些孩子就兩眼盯住天花板,皺著眉想啊,想啊,怎麼也想不出來。沒有作文材料,這個作文的確是沒法寫的。

  研究作文材料的來源,探索兒童獲取作文材料的心理,提高他們獲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在作文教學中很有現實意義。我想,老師們對這一問題一定都很關心,很感興趣。

  (一)兒童作文反映的是兒童對客觀現實的認識

  甲:作文的材料從哪兒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早已做了明確的回答:人的意識,從本質上說,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作文是其主體——兒童的意識活動的產物,不管是客觀的記實敘事,還是主觀的議論抒情,從根本上說都只能來源於客觀現實。

  乙:記得南宋朱熹有這樣兩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是說,池塘明淨清澈,是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流進。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如同源泉,文章是溪水。如果把作文比作蓄水的池塘、溪流,那麼在作文這個池塘、溪流裡要想貯滿清清的活水,則需要生活的源泉不停地湧來。生活是廣闊的海洋,在兒童生活的海洋裡可供他們作文的材料真是太多了!

  甲:不錯。但是,問題在於,客觀現實為兒童作文提供原料,而原料不會自動地變為文章。客觀現實反映到文章中必須以人的心理為中介。一切生活現象都必須轉化為人的心理現象,才能體現到文章中來。

  乙:這就是說,生活為兒童提供了寫作的原料,但要使原料變為作文,還必須經過主體的汲取和加工。

  甲:是的,從實質上說,兒童作文首先是一種認知活動。兒童在作文中反映的已不是客觀現實本身,而是他們各自對客觀現實的認識。

  心理學研究指出,知覺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門戶。兒童作文是由蒐集材料,瞭解事實開始的,也就是從主體對客觀事實的知覺開始的。我們經常講的“觀察”則是知覺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認識某種物件的知覺過程。

  乙:由此看來,我們要想努力提高兒童從生活中獲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就必須注意研究兒童的知覺和觀察,認真探討一下,客觀事物是怎樣透過知覺,成為作文材料的。

  (二)獲取作文材料的知覺過程

  甲:客觀事物是怎樣透過知覺——資訊進人大腦的門戶,而成為兒童作文材料的呢?

  讓我們先來看一節口頭作文課,然後再以這節課為例作一些分析吧。

  學習課文《八隻小貓》以後,老師讓學生帶來各種小動物玩具和布娃娃,在校園的草坪上進行了一次觀察、想象、作文訓練——

  課堂實況 片斷一

  甲:在這次訓練中,陳老師要求學生觀察帶來的布娃娃和小動物玩具,抓住它們各自的特點,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絡,編童話故事。

  形態各異的玩具小動物、布娃娃,這些客觀事物是怎樣透過知覺——資訊進入大腦的門戶,成為兒童作文材料,走進美麗的童話故事的呢?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一般說來,這一過程,大致需要經歷三步。

  第一步:“攝取”。

  客觀事物的外部屬性具有可見、可聞、可感的直觀特徵。人們透過各感官直接而迅速地攝取。眾多的資訊刺激了人的感官,感官使之轉化為生物電脈衝,透過神經傳導輸人中樞,最後投射在大腦皮層上。

  乙:這第一步,從幾位學生的發言中是可以揣摩到的。譬如,那位觀察玩具小熊的男同學,他首先獲得的正是“渾身棕色的毛、胖墩墩。大腦袋、招風耳、滴溜溜直轉的眼睛,粗壯的四肢”等等小熊的外部特徵。那位編童話故事的女同學,首先注意的也正是玩具小熊圓圓的神情,小狗黃黃的動態,捲毛狗漂亮的外貌。

  甲:您說得對!

  獲取作文材料心理過程的第二步是“疊印”。

  客觀事物的種種資訊透過人的各種感官進人大腦後,必然激起曾經感知過的類似的體驗。大腦對感官提供的種種資訊整理、結合而產生的直接映象與以往經驗中的表象疊印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完整的表象。

  譬如,您剛才提到的玩具小熊,渾身棕毛、大腦袋、招風耳、粗壯的四肢,正面的、背面的、側面的等種種資訊,透過視覺感官進人那位男同學的大腦後,就被大腦整理。結合、疊印成一個玩具小動物的完整映象。

  這是一個什麼小動物呢?它有什麼樣的個性和本領?於是,大腦就把這一知覺映象同曾經感知過的類似的體驗相對照,從而識別出來了:這是一隻小熊。緊接著,以往曾經在不同地方看到的各類小熊——動物園中的小熊,圖畫上的小熊,童話故事裡的小熊等等在大腦裡留下的種種表象,則同這隻玩具小熊的映象疊印在一起了。

  乙:難怪那位男同學說這隻小熊是森林中有名的“大力士”,經常幫助小動物們拔樹、搬東西……顯然,這時,他頭腦中的這隻玩具小熊的表象,已不完全如同客觀事物那樣,只是以一個永不變

  化的姿勢、神態坐在那兒,而是變化不定的,是時而正面、時而背面,時而拔樹、時而推車的,一個新的、完整的、生動活潑的想象中的形象了。

  甲:您分析得不錯。疊印,主要就是指某一具體事物(或某一類事物)多側面多角度地多次作用於人的各種感官而在大腦皮層上留下的印記,是具體物件多種形象資訊的概括。

  乙:從陳老師課上幾位學生的發言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客觀事物透過知覺成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是“篩選”。

  譬如,那位編童話故事的女同學,面對色彩紛呈的玩具,眾多的資訊透過知覺湧人大腦。讓哪些資訊成為作文材料呢?她是有思考、有比較、有選擇的。環繞著“為圓圓過生日”的中心,她著重抓住了小熊圓圓歡樂的表情,小狗黃黃演奏的動態,小狗菲菲、捲毛狗金金、小黑熊貝貝恬靜、喜悅的神情,編了一個有趣的童話。她沒有像畫工筆人物肖像畫那樣,細緻得五官俱全,發須齊備。

  甲:您分析得好。

  作文的確不同於工筆畫,它無需面面俱到、處處交待清楚。這就需要作者善於篩選。您剛才講的是篩選中的一種情況,在知覺事物的過程中,作者主動篩選。

  作為客觀事物透過知覺成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篩選,還有自然存在的另一種情況。

  心理研究告訴我們,人在感知過程中所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映象,當事物不再作用於感官的時候,並不隨之消失,而是立即以

  形象記憶的方式貯進人的大腦。心理實驗證明,就在感官脫離具體事物的一瞬間,這一事物在人腦中的印象便立即開始淡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豐富性和鮮明性。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表象便無可避免地受到遺忘的淘汰和篩選,但同時又受到新的映象的輝映和烘染,從而發生一系列變化。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削弱、沖淡、消失了,而另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則可能被加強、濃縮、凸出了,長期貯存在記憶系統之中,成為庫存的作文材料。

  乙:在同學們講的童話故事中,提到了許多細節:小狗黃黃的精彩演奏,小黑熊貝貝的甜蜜回憶,小鸚鵡焦急的呼喚,熊大夫為“鬧鬧”打針治病……等等。看來,實際上都是他們以往知覺後留下的種種表象,經過時間的篩選後,貯存在記憶中的庫存作文材料。作文時,又根據各自作文的需要被重新組合,編進了童話。

  袁老師,從您對“攝取——疊印——篩選”這一心理過程的分析中,我想,老師們一定都會深深感到:知覺、觀察不僅是獲取作文材料的第一步,而且直接影響著記憶的效果,真是太重要了。

  (三)影響兒童知覺的心理要素

  甲:前面說過,知覺、觀察對獲取、積累作文材料具有極重要的意義。知覺的`材料越具體、越直接,知覺映象越鮮明、強烈,記憶表象就越清晰、深刻,就越有助於獲得與作文有關的材料。

  正因為這樣,為了提高兒童獲取作文材料的能力,除了要探討客觀事物透過知覺成為作文材料的心理過程,我們還必須進一步考察在這過程中,人對客觀事物的知覺受到哪些心理因素的影響。

  影響知覺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知覺定勢。

  所謂知覺定勢,簡單地說,就是在知覺客觀事物時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基本包括這幾種因素:l.主體先前的經驗;2.主體的需要、動機、情感等。

  兒童感知覺的經驗性較強,且兼受成人教育的較大影響。同一兒童在感知不同事物的時候,其知覺水平,主要取決於他原有的經驗,經驗中有的,感知水平就高,反之則低。

  乙:從這一點來看陳小平老師的教例,她選擇動物玩具讓學生編童話故事,是具有心理學意義的。玩具、小動物和童話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他們的記憶中貯有許多這方面的知識經驗。因此,在這次作文訓練中,觀察、想象、描述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甲:兒童初入學時,知覺的選擇性主要取決於興趣,隨著年級的升高,由於教育的影響,兒童逐步學會從需要出發,有意識地支配自己的感知覺。需要產生動機、激起興趣,動機和興趣調動注意,注意的光斑投射在某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位,那一事物,事物的那一部位就會被顯著地凸出來,被優先地、充分地知覺。

  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對他所知覺的許多事物是無所謂的。只有那些與兒童的需要有直接或間接聯絡的事物,才能使兒童產生情感。只有那些被情感體驗過的事物才能拿來作文。相反,沒有經過他們的情感體驗則不能作文,即使寫了,也不會有真情實感,不會動人。

  乙:陳老師這次作文訓練饒有特色,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感到其中重要的一點則正是,她注意調動了需要、動機、情感這些心理因素對知覺的積極的影響。

  陳老師選擇了學生喜愛的、饒有趣味的玩具動物,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裡觀察、描述的方法,鼓勵學生變一種擺法,編一個童話。這對滿足兒童選擇性模仿的需要,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都起了很好的效果,有助於兒童獲取作文材料。

心理的作文 篇5

  在我讀小學四年級時,我有一位同學,他的名字叫梁寶亮,他平時的成績不是很好,老師每天晚上都要去他家幫他補課,後來他的成績就漸漸地上升了。

  然而就在他的成績緩緩上升時,他的父母又鬧離婚,所以他的心情就越來越差了。因為他父母不和,所以沒人在家煮飯給他吃。他的媽媽每天就給他3塊錢給他去吃午飯,他每一次去買午飯時都要走很遠很遠的路,而且那我們的中午作業也非常的多,所以那次他就借了他鄰居的單車去買午飯,他踩著單車哼著歌去買,他踩到一個十字路口時,他左望望,右望望,沒有車,他便又一次踩著單車過了馬路,忽然有一輛大卡車朝他飛奔而來,他本想加快他的速度,可還沒來得及加速,那輛大卡車已經壓對他的左腳,他的腿上流了很多血,那一個畫面,是我親眼所見的。

  看到那個畫面,我當時太驚訝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後來人越來越多了,他們都報警了,也叫了救護車了,我看到了救護車來了,我又不知道他父母的電話號碼。乾脆打電話給老師好了,我連忙跑去電話亭裡,打電話給我小學時的班主任,把事情的經過都說給老師聽了。然後我回家了。

  過了兩天,我去人民醫院看望他,看我走到他的病房時,看到他沒了左腿,我不禁流下了同情的淚水??????

  每個人都有一顆同情心的,我想如果是你看到當時的畫面,你也一定會哭的。

  那一次是我哭得最傷心的一次了!

心理的作文 篇6

  週五是我們班的第一節心理課,上課時大家都十分激動。

  王老師走上講臺,笑眯眯地說:“這節課的重點是選組長和玩貼鼻子游戲。”

  在小組討論誰當組長更好時,我與張辰熙暗中商量決定先投我一票,下學期我再投張辰熙一票。我暗暗一笑,想:“嘿嘿,待會兒的小組投票中只要有兩個人投自己,那我當組長的機會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了。”可下面的事情卻讓我大吃一驚,小組成員除了我和張辰熙,其他人都選了陸美旨。天哪,難道陸美旨在我們小組就這麼有權威性嗎?

  接著,我們進入了下面貼鼻子的環節。我幸運的成為了被老師選中的幸運兒中的一員。

  開戰了,我開始指揮我的戰友了。在臺下,大家的叫喊聲連成一片,淹沒了我的指揮口令。最後,二丈和尚摸不著頭的戰友再也沉不住氣了隨便一貼,最後貼在小人的嘴上了。他摘下眼罩,一看貼錯了。他好像很不高興,就又調皮了一把,伸手把鼻子貼正後,一轉身走回位置。就在此時,那不爭氣的下課鈴響了起來,老師結束了活動。可是我還沒玩過癮呢?便一邊私下嘀咕著:“不討人喜歡的下課鈴。”一邊心理祈禱下次的心理課的時間能更長久一些。

心理的作文 篇7

  昨天晚上,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媽媽終於決定要去理髮店那裡去扎耳眼。我一聽高興的一蹦三尺高,急忙拉著媽媽的手,開心的陪著媽媽去理髮店扎耳眼。一路上是飛奔著去的因為我生怕媽媽反悔。

  到了理髮店,我的心七上八下的,生怕發生什麼意外。只見理髮店的阿姨先用酒精把要扎眼的地方消毒,然後用黑筆畫上準確的位置,接著把用來扎眼的鐳射槍消毒,並往裡面放上一個五瓣的花形小耳釘,又把鐳射槍口對準媽媽耳朵的點,我馬上用手捂住了。眼睛。最後阿姨用手輕輕釦動板機,耳釘便穿透了媽媽的耳垂,我的心顫動了一下,好像那一槍不是穿在媽媽的耳朵上,而是穿在我的耳朵上。真是神了一點血也沒有流就穿上了,我好生的奇怪。接著阿姨又用同樣的辦法去扎另一個耳朵,不過這次釘耳釘的搶卻卡在了媽媽的耳朵上,阿姨試用不同的角度想撥弄下來可都不行。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一步來到了媽媽跟前,抓住了媽媽的手。我看到媽媽的臉上有了一層密密的汗珠,阿姨也沒有了先前的談笑風聲,臉紅紅的,急躁的情緒不難看出。我真有點後悔為什麼催促媽媽來扎這個耳眼,如果。我不敢往下想了。還了好一會槍弄下來了,媽媽和阿姨同時嘆了口氣,真是嚇死人了。

  現在有的人為了美忙於美容,扎耳眼,拉眼皮還有的整容做手術,但可不要象我和媽媽這樣盲目,如果出現大的後果可後悔一生啊。

心理的作文 篇8

  心理諮詢,有時能讓自己更加清楚,瞭解自己;有時能讓內向的你,變得活潑開朗,喜笑顏開。中午,我們體驗了一場獨特的心理諮詢。

  這次的心理諮詢,可不是請專家來對你進行諮詢,而是讓我們一起做遊戲,從遊戲中感悟人生。

  心理老師將我們分成四隊,馬上開始了激烈的比賽。

  首先,進行的是“水果蹲”。裁判員一聲令下。檸檬隊便把攻擊目標轉到了我們火龍果隊上:“檸檬蹲,檸檬蹲,檸檬蹲完火龍果蹲!”給我們來了個措手不及,我機智地回過神來,猛地號召其他隊員:“火龍果蹲,火龍果蹲。”隊員們也全神貫注,拼了命的喊。我們隊贏了。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穿越彩虹城”。只見大家一齊圍成一個大圈,手緊緊相拉,將一隻彩色呼拉圈套在手上,將它繞過全身,並不能鬆手。大家臉上都露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比賽開始了,大家都十分機靈,扭幾個身子就將呼拉圈繞過去了。瞧!這組同學可真齊心協力。周文文要將呼拉圈傳給身旁的莫勝南,可是費盡周折也沒有成功。他似乎若有所思,將牽在一起的首相上一拋,機靈的她也彎下了腰結果,完美的投進了。轉眼,已經輪到了我。孫樂將圈丟向我,一時疏忽,沒接著,我試圖從龍戲中鑽進去,可是卻比登天還難,反而被撞了個紅包,心中甚是苦惱:怎麼進不去!!!於是,我決定讓圈套到頭上,唉!三招落空。最後藉助同學的幫助,艱難的繞過全身,就如那滔滔的黃河水流過峽谷。但是,由於我們反映遲鈍了些,最終還是失敗了。

  我們披著世事的衣裳,走向教室。剛剛的一幕,仍然迴盪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心理的作文 篇9

  在現今社會上,吸菸的人非常多。然而,現在社會上十幾歲的學生已經吸菸吸上癮了。對於這樣現象,讓我感到十分嘆息。

  吸菸的危害很大,菸草隨著燃燒溫度的變化,可產生4000多種物質,僅查明的致癌物質就有40多種。吸菸不但危害吸菸者本人,而且還秧及周圍的人。若吸入他人吐出的香菸煙霧,可導致嬰幼兒呼吸道疾病及中耳疾病,嚴重者導致嬰兒急性死亡,吸菸也導致成人肺癌及心臟病。如果從青少年時便開始吸菸,並持續下去,就會有50%的機會死於與菸草相關的疾病。從以上便可看出,吸菸對於人體健康有十分大的影響。

  青少年吸菸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周圍人影響。有大部分青少年吸菸是因為在家長、朋友的帶動下而吸菸的。帶動者覺得吸菸不僅沒有危害,反而還有好處等這樣的話來誘惑他人,使他人誤入歧途;二、出於對吸菸過分的好奇心理,他們見到別人吸菸而也想模仿別人,認為吸菸是成熟的表現,正因他們這樣的心態,最終導致吸菸成癮。面對吸菸的誘惑,請勇敢說:“不!”

  因此,我們應該抵制別人或熟人吸菸。看到有人吸菸時,要告誡他不要在公共場所吸菸,可向他講解一下吸菸的危害,讓他戒菸。我們還可以大力宣傳菸草危害健康的知識、維護公共環境的意識。

  為了建立無煙奧運,你我共同行動起來,遠離菸草,為世界創造美好的環境。

  專家點評:

  這篇議論文,觀點明確,作者從菸草的危害入手,深入分析了青少年吸菸的原因,提出了拒絕吸菸誘惑,遠離菸草的主張,論述有理有據,思路清晰,採用“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結構構思文章,讓人一目瞭然十分信服。

心理的作文 篇10

  今天上午體育徐老師帶著我們在小操場玩了一個有趣的心裡遊戲——大風吹,小風吹,颱風吹。

  首先,我們一組圍成一個圈坐著,大組長董萌站在當中。遊戲開始了,大組長說:“大風吹——”我們接著說:“吹什麼?”,大組長:“吹扎辮子的。”然後,扎辮子的同學換位置。組長找不到位置,只好又站在中間,不過要先表演一個節目才可以重新開始遊戲。這是老師規定的遊戲規則。於是組長給我們背了一首詩《登鸛雀樓》。

  表演後,大組長又說:“小風吹——”,我們又說:“吹什麼?”。大組長說:“吹扎辮子的。”這次,沒扎辮子的趕緊換位置。這時,大組長坐下了,小組長葉釺怡站到中間,說:“颱風吹——”,我們聽了全部換位置,換來換去,還是葉釺怡說:“颱風吹——”,我們又換位置。第三個上來的是吳之晗同學。他說“小風吹——”我們說:“吹什麼?”他又說:“吹扎辮子的。”我們聽了,男孩子全部換位置。

  哈哈,這個遊戲真有趣,真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