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理> 【熱門】心理的作文彙總10篇

心理的作文

【熱門】心理的作文彙總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心理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心理的作文 篇1

  作文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學生必須藉助觀察才能積累作文素材;必須進行積極思維,才能使文章的中 心明確、結構合理、立意新穎;必須展開大膽想象,才能使文章內容豐富,具有創造性、獨特性,並使語言更 生動形象。所以,作文教學的過程,也是使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想象力得到綜合訓練、心理能力不斷地得到提高和發展的過程。

  一、轉變學生作文的心理狀態

  從作文心理來說,作文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一般來說,主動作文,是學生出於自覺的要求,有材料可寫, 有感而發,這好寫,也容易寫得好些;而被動作文,是學生沒有寫作的要求,感到無材料可寫,這就不好寫, 也不容易寫好。有的學生說:“作文難,提起作文心就煩。”還有的學生說:“我最討厭作文,我希望今後的 各種考試都沒作文這個專案就好了。”這些都是被動作文心理的反映。

  為什麼不少小學生不喜歡作文呢?可以概括為“沒有東西寫”或感到“不知道怎麼寫”。因此小學語文教 學中,要解決兩個問題:“寫什麼?”“怎麼寫?”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作文教學過程,是要變學生被動寫 作心理為主動寫作心理的過程。使學生從沒有什麼可寫到滿懷激情地記錄自己所見所聞、所經歷的而又感興趣 的有意義的人和事。

  從客觀方面來說,作文是用書面語言來表達思想的,與口頭語言有很大不同。口頭語言是在面對面的交際 活動中進行的,可以藉助於手勢、語調、表情、動作等來補充其思維的不足,因此,允許簡縮,邏輯順序也不 要求那麼嚴格。而寫文章是從小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接受成人語言(口頭和文字)開始,按邏輯要求, 經過自己的思考、加工後,轉化為自己的書面語言的複雜過程。對小學生而言,作文比口頭語言的要求高、難 度大。從主觀方面來說,低年級學生內部言語的發展還不充分,知識經驗也很缺乏,掌握詞彙還不多,思維的 形象性還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還不善於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這就決定了他們還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命題作 文,而只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些口頭造句、書面造句、看圖說話、看圖寫話等的寫作基礎訓練。因此,教 師要掌握他們的年齡心理特點,十分重視對兒童口頭敘述的訓練,為他們將來進行命題作文作必要的準備。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心理水平有了較高的發展,相應地,寫作活動也進入了命題作文的階段,但是這階 段寫作的各種水平還是不高的,需要在口頭言語的基礎上,經過專門的、科學的訓練才能逐漸發展起來。因而 ,很多小學生在寫作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害怕作文,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礙。

  要變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心理。首先要解決教師的命題。小學生的作文是先有題目後寫文章。理想的新穎 的題目要從學生中來。來自小學生的生活、思想、興趣、愛好、心理活動內容都是命題的依據。對小學生來說 ,要讓他們寫自己親身經歷過的、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的。就是說,讓他們透過作文把自己的經歷過的有意義 的生活、思想,圍繞著一箇中心,按著一定的順序用文字表達、重現出來。

  在一個學校裡發生這樣的一件事,一位姓羅的學生,身患了淋巴惡性腫痛,急需一筆較大的醫療費,學校 發起了向這位同學獻愛心的捐款活動。教師即以這個捐款活動為題,佈置學生寫一篇“捐款動員以後”。這次 學生的作文寫得很好,有的學生用日記形式,寫下了自己的真心話,表達了對同學的一份真摯的感情,而有的 學生則是從記敘的方式,敘述捐款事件中,表現同學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心。這樣的命題,是讓學 生取材於身邊的人和事,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學生能“因事而發”,學生感到有事可寫,也寫得動人。

  二、奠定寫作基礎,豐富寫作的心理內容

  從學生的作文實踐來看,他們感到最大的困難之一是無話可寫,而且,最常見的毛病是內容空洞,寫不具 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缺乏觀察力,不善於觀察生活中的“小事”。其實 ,小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如果細心觀察應該是他們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 竭的源泉。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深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衝破學校課堂狹小的天地,在社會大課堂中去感受 時代的脈搏,接受新鮮事物,從中豐富生活,從生活中獲取直接的知識。而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較多是考慮 怎樣寫的指導,很少或忽視如何把小學生的視野引向身邊的生活、引向大自然、引向社會,從生活中得到感受 。葉聖陶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指出:“作文教學偏於形式……是一種弊病。偏於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種特 殊的事,跟實際生活並不怎麼切合,於是學生自然要嘆無內容之苦。”因此,只有引導學生深入觀察才能豐富 學生作文的心理內容。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觀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學生只有對生活中的事物細 心觀察,如物件的形體、色調、質感、美感等都十分了解,動筆才有內容可寫。因此,語文教師要像“有心人 ”,一方面要注意在語文分析中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領會優秀作品的寫作,學習別人是怎樣以觀察各種 人物、各種事物為基礎,從而寫成內容豐富的文章的。小學生的作文訓練,不同於一般作家的創作活動,它是 在教師指導下的語文課內容的模仿、借鑑範文學習寫作。因此,作文教學時必須以課本內容為依據來進行作文 訓練。這樣,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一切細心觀察,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心理學的實驗研究發現,少年 兒童的觀察力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無意性、情緒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發展;再由有意性、目的性向自覺 性、穩定性、精確性和概括性發展,並逐步形成較全面深刻的細緻的良好觀察力。教師應瞭解學生觀察力發展 的規律,有意識地透過多媒體教學途徑來培養和鍛鍊學生良好的觀察力。

  學生觀察的要領是什麼呢?

  一是提高觀察的目的性。在採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命題作文教學前,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 儘量把與命題相應的目的任務提得明確些、具體些。二是要細緻準確。觀察時不能只著眼於大概輪廓而忽略了 細小的地方。比如笑,有哈哈大笑、微笑、歡笑、冷笑、譏笑、苦笑等等。觀察自然景物也一樣。比如下雨, 在一般人的眼裡,不過有大雨、中雨、小雨之分。有位小學生經過細心觀察,這樣描寫雨前的景物變化:“鉛 塊似的烏雲聚攏在頭上頂”,閃電像“一條條皮鞭劃過長空”。而描寫雨中的情景是:近看,雨點的形狀如“ 小葡萄”,打在地上濺起“水花”、遠看是一層“輕紗般的水霧。”繼而“水霧”又變成“雨簾”,馬路兩旁 出現了“小溪”。這位小學生之所以寫得自然逼真,就是因為他能仔細觀察。三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方法。觀 察是一種特殊的知覺,只有循著一定的順序和方法才不致掛一漏萬。一般可以先整體後區域性。從空間特性來說 ,可以象電視掃描式從上至下,從前到後,從外到內。注意形態、數量、質地、色彩的變化,從而使學生把握 物件的外形和實質,這樣學生寫作有內容且生動而有條理。四是做好觀察記錄。作文是要有寫作素材的。素材 就是在作文中要寫的尚未經過加工的材料,平時學生若不注意素材的積累,動筆時就會覺得沒東西可寫。只有 注意營造起一個“材料倉庫”,寫作時才能“言之有物”,而觀察正是積累素材的第一步。尤其是留心捕捉那 些最重要的現象、細節,而細節正可以將觀察物件的特點、個性再現出來,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積累寫作 素材,從而奠定寫作基礎。

  三、發展各種認識能力,提高作文整體水平

  學生作文內容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透過觀察從現實生活中提供的直接素材;一個是課本、書報、圖畫、 音樂、影視提供的間接生活素材。這兩方面的“材料”,透過學生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心理活 動,成為他們的心理積蓄,使表達變成為可能。為此,從心理學觀點看教師的作文指導,不只是作文方法的指 導,它本身還包括豐富學生的心理內容的意義,尤其是發展他們的各種認識能力,在感知的基礎上,拓展學生 思維和想象力,在作文訓練中有意識地加以培養,那麼就使學生更快有效地提高作文整體水平。

  作文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學生作文,從審題立意,到佈局謀篇、遣詞造句,直到最後的推敲修改,每 一環節都離不開思維這一心理活動,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作文質量的高低。但小學生在作文中往往未 能很好地展開思維,因為在小學高年級時,思維才處於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小學生思 維能力較弱,他們觀察了某些事物,有的卻不瞭解其意義,找不到事物之間的內部邏輯關係,因而作文時往往 難以確定文章的中心主題。根據學生形象思想的發展先於抽象思維這一年齡特點,要充分發揮形象思維的作用 ,逐步進行思維概括性的訓練。

  如逐步培養提煉中心思想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煉中心的能力:第一,教師注意在平時的閱讀教學時,讓學生明白,寫人的文章,中心思想是 讚頌人物的思想品行;論事的文章,中心思想是從事件中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第二,訓練學生在審題中抓住 中心。一般作文命題,有的中心主題是在題面,或在寫作提示的要求中已點明,而有的則要充分調動學生思維 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反覆分析課文,提高捕捉中心主題的能力。第三,在生活中提煉主題。學生作文的主題, 應該是學生對身邊發生的事不斷觀察,反覆思考,逐步加深認識,提煉出來的。

  開拓思維的訓練。開拓學生思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 的心理過程。如《從一條小路想到的》《××的啟示》等類題目,就需要豐富的聯想。開拓思維的訓練,還可 以引導學生相互啟發,發揮集體的擴散思維的優勢。可以預早佈置作文題,學生自己準備素材和編提綱。在作 文課時,讓學生討論,如寫什麼?怎樣安排順序?中心是什麼?這些訓練是十分有益的。

  有的作文題,就不是簡單的生活再現,而讓學生對過去感知過的事物進行再創造,從而產生新的形象。如 《我的理想》《我和嫦娥遊太空》《十年以後》《將來的教室》等這類作文,就需要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學 生作文的心理過程需要想象力的參加。小學生想象的基本特徵是有意想象在發展,再造想象起著重要的作用。 低年級小學生在作文時,很大程度上是描寫或記述人物的外貌或事件的過程,而到了中、高年級,在有效的培 養訓練下,詞的作用越來越促使他們的想象力的發展,經過構思而概括出事物的形象,其概括性和邏輯性有了 明顯的提高。想象過程和其它心理過程一樣,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小學生的想象力也是在良好的教學影響下發 展起來的。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要豐富學生的感知表象。因為想象是在 事物的影響下,在言語的調節下,在兒童大腦中已有的表象經過改造和結合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所以, 想象的水平是依學生頭腦中所具有的感知表象的教學和質量的情況為轉移的。學生頭腦中表象越貧乏,其想象 越狹窄、膚淺;表象越豐富,其想象越開闊、深刻,因而教師要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二要善於用生動的`語言 描述來豐富學生的語言,為想象創造表達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是啟發學生想象的重要因素,教 師如果語言生動、帶有感情,描述會使學生進入想象的境界,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境,濡染其情。教 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訓練,在教學中可以以一概念或詞語為題,讓學生用形象來表現,如“慈祥”、“ 細心”這樣的詞要求學生以語言描述人物的神態來表現,也可以反過來進行。

  國外十分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日本學者認為:想象與創造有關,發展想象力是為發展創造力打下基 礎,因此,他們把豐富想象力的閱讀、寫作指導為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向。

  根據大綱要求,小學的閱讀教學中,主要讓學生對課文的場面、人物、情景、背景和作者展開想象。想象 的具體內容是:由標題想象到課文的內容;由插圖、圖表想象故事的情節;由人物的語言、表情和動作想象到 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動的展開;由整篇文章想象到作者的意圖和文章的主題,由此引入作文中。

  四、重視作文中的情感因素,消除恐懼心理

  文章是表達思想、表現感情的。劉勰說過,“情動而言行,理髮而文見”。思想和感情既有聯絡,又有區 別。思想作為人的認識活動及其結果,既構成文章的內容,又指導著寫作的方向,沒有好的思想,自然寫不好 文章,但是,光有好的思想而沒有表達這種思想的興趣與強烈感情,同樣寫不出好文章。人的感情不僅是構成 文章內容的一個方面,而且,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還有執行調節人動機的動力作用。興趣是一切學習的源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 是沒有興趣,沒有領略到作文的樂趣,因被動寫作而沒有情感的投入。

  語文教師在指導小學生寫作時,要打破恐懼感。但這不是靠大談作文的意義,重要性之類抽象大道理所能 奏效的。較好的辦法是“寓教於樂”,而且要善於激起他們非說不可的感情。有一位五年級小學生,功課甚差 ,對作文更感頭痛。有一次同學將他藏在課桌裡的“金鈴子”,交給了老師。老師見這學生對小動物很喜愛, 便把“金鈴子”發還給他,並引導他仔細觀察,後要求他寫一篇小作文《可愛的“金鈴子”》。這位學生寫起 “金鈴子”,忽然靈感頓來:“金鈴鈴,金鈴鈴……那是誰在彈琴和唱歌?……你看,那小小的圓腦袋上伸著 兩根觸鬚,掃

  來掃去,多威風!身體那樣小,卻長著四隻腳,還有兩條長長的後腿,屁股後面拖著‘雙槍’… …”(見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例項》)。可見語文教師要捕捉時機善於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讓學生頭腦中儲存有的感性材料轉化成某種感情色彩的記憶映象復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寫作訓練, 即寓寫於樂中,使命題作文引起學生的熟悉感親切情,這樣學生才能寫出好文章。

  學生作文,多喜抒情。尤其是記敘文,透過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感而發、且能動人以情的文章 才是好文章。怎樣才能使文章感人呢?很重要的是寫出真情實感。小學生在《我童年的小屋》裡寫道:“搬進 三室一廳的單元樓已一年多了,但我卻依然留戀著那間只有15平方米的小屋,小屋擺滿了傢俱,顯得擁擠不 堪;小屋只有兩扇朝西開的窗戶,顯得昏昏暗暗;每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在那裡我度過了九 個春秋,小屋留下了我童年的快樂”。

  這篇小文章感動之處在於“實感”出“真情”。文章一開頭就把讀者帶進了童年的小屋中去,和新樓房相 比,小屋是擁擠的、黑暗的、潮溼的,但是那裡卻留下作者寶貴的童年歡樂和留戀之情。

  人的情感儘管是一種主觀經驗,但它畢竟是客觀現實與人的需要之間關係在人腦中的反映。而且,情感的 內容及其深度,又往往取決它所反映的各種現實的廣度。因此,語文教師在接觸學生的過程中,要準確地把握 學生的感情脈搏,並引導他們用適當的詞彙具體而形象地揭示出客體是怎樣引起他們的某些情感體驗的。在課 堂教學中,一般說來,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取決於教師的情緒、情感狀態。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都伴隨教師 強烈的情緒、情感。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醞釀良好的心境;命題要有師生情感的共鳴;指導要有柔情;批改 要有韌情;講評要有熱情;要激發學生寫作的激情。只有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才能仔細觀察生活,他們才能寫 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心理的作文 篇2

  有一位不用暴力又可以讓學生乖乖聽話的老師——胡老師

  胡老師上課不收錢,免費傳播我們國學、《朱子治家格言》和《弟子規》。沒有一句怨言。為了讓我們知道更多的知識,生病了還為我們上課。

  她上課先讓我們自我介紹,然後在玩一些益智遊戲,之後再讓我們推薦自己看過的好書,然後在讓我門抄一段國學類容,比如物雖小,勿私藏。意思是物品雖然不值錢,但也不能偷。還有勿某華屋,勿某良田。意思是不要羨慕別人的房子和良田。

  胡老師上課很有趣,還跟我們玩遊戲在交換的看那些字寫的漂亮可以圈起來,最後在收上來統計玩遊戲,老師指著那個數字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說出來。其他老師上課連笑都不笑,更別說跟我們玩了,上課時死氣沉沉沒有一點意思。胡老師用故事和遊戲表達所學的知識。而且胡老師不追究對錯她說:“這是他自己的想法,要尊重別人的想法,就算錯了,他也動腦子了;”其他老師就會說:“不對,坐下”。如果有人上課說小話、亂動的話胡老師會說:“去面壁思過,把壞習慣改過來”;其他老師就會話都不說就扭著耳朵拉去後面罰站。同樣是老師但方法不一樣,一種方法改的非常快速,一種方法改的非常漫長。

  上過這幾節課之後,媽媽說我的變化很大:我以前老是亂動,而現在不亂動了;我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好好學習武裝自己,以後要用所學的知識回報祖國。服務於人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仁者,人恆敬之。

  我覺得胡老師是這個世界上最好“愛”的傳播老師。

心理的作文 篇3

  乙:從陳老師這一教學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到,陳老師很注意引導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以中心思想為標準區分主次。

  譬如,在佈置要求時,她說:“如果以‘溫暖的集體’為中心思想,應該重點寫哪些材料?”在學生思考回答後,陳小平老師小結道:“一個突出老師,一個突出同學,作文以這兩個材料為重點就把中心思想突出地表現出來了。”自始至終強調以文章的中心思想為確定重點材料的標準。

  甲:陳老師這樣的安排是符合“比較”的個性特徵的。心理學研究指出:有一定的標準才能進行比較。人排隊以個兒高矮為標準。文章材料的排隊,得看文章的中心。如果沒有標準就談不上比較;如果標準不明確,“比較”,也就不會有什麼結果了。

  (三)比較過程——一種特殊形態的分析與綜合

  乙:從陳老師這一教學片斷中,我們還可以剖析出兒童在比較階段的心理過程。

  譬如,當老師提出“如果以‘溫暖的集體’為中心,確定重點材料”的要求後,兒童為了找出最能突出中心的重點材料,他們首先得把與中心有關的所有材料具體地加以分解,弄清每一個具體材料的實質意義。

  甲:這實際上是一種分析,是對一個個具體材料的再認識。

  乙:緊接著,兒童還需將這些材料的意義與已確定的中心聯絡起來,進行橫向比較,從而弄清哪些材料與中心關係最密切,找出重點材料,確定它們之間的主次關係。可以說,這實際上又是一種綜合。

  甲:對!從心理學角度看,比較,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形態的分析與綜合。

  兒童只有以文章中心為依據、為標準,同時又深人分析每個材料的意義,透過綜合比較,才有可能正確地確定材料的主次關係。我們的教學就應順應兒童這一心理過程,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能力和習慣。

  乙:在剛才的教例中,陳老師的提問與小結,則正是順應了這一心理過程。這對發展兒童透過比較確定主次的能力,培養他們以文章中心為標準,進行分析、綜合的習慣,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甲:當心理活動進入比較階段的時候,學生可能遇到新的問題:比如感到對已選取的材料不滿意、不滿足。這反映了在取捨階段的認識還不夠深人,分析不夠細緻。這是思維深化以後,常常碰到的事。 發生這種情況,就要重新認識有關材料,以至重新蒐集這方面的材料,直到滿意滿足為止。這又是對所取材料深化認識的過程。

心理的作文 篇4

  今天(12月8日)下午,我們三年級的同學們聚集在電教室裡,由陳由俊媽媽,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而有意義的心理課。

  首先,陳由俊媽媽讓同學們玩個遊戲,遊戲規則是選4組同學,每組8人,每組的同學都要把帶有勺子的毛線團從左邊的袖管穿到右邊的袖管,再把它從右邊的袖口處拿出,然後依次把毛線團傳給自己組的下一位同學,最先完成的那組就獲勝。大家聽到做遊戲都興高采烈地舉起了手,雖然我沒有參加遊戲,但我卻發現了透過這個遊戲充分地培養了同學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接著,由陳由俊媽媽的助手——馮叔叔給我們講了一個小男孩被別人欺負的故事,他讓同學們回答故事中的小男孩應該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馮叔叔話音剛落,大家就議論紛紛了起來,有的說應該以牙還牙;有的說應該告訴老師;還有的說應該和他評理......

  最後,馮叔叔讓我們舉手投票來決定。

  下課時間到了,雖然我們還意猶未盡,但是我們在沃老師的帶領下有次序地回到了教室。透過這次活動,我明白了很多以前我不完全明白的道理,平時做人應該學會寬容。希望我們高一的同學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並有著向日葵般的陽光心態。

心理的作文 篇5

  整天沉浸在數理化之中,讓人覺得喘不過氣來。這些“必修課”,是“押”著人往前走的。對我來說,那神秘的心理學才是我想去真正選擇的一門必修課。

  從小我是跟著媽媽在醫院裡長大的,這也讓我看到了一些一般人看不到的場景:急診室外嚎啕的哭聲,撕心裂肺的響著;家屬們在門外,發了瘋似的哭喊著,而那病人躺在門內,就那麼躺著,一動也不動,已然離去,任由他們為自己哭著,這場景著實令人揪心。我十分驚訝,或說是不敢相信,一條生命就在我的身邊飛逝了。那是一個人吶,一條鮮活的生命,就在我的身邊,離我那麼近,就這樣沒了,不在了!他們把眼淚流光了,麻木的坐著。我很想去幫幫他們,可我實在不知道怎麼去幫,那是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與惋惜。

  媽媽科室裡曾經有位阿姨,在看了太多的生離死別之後,對於生命的意義,對於生命的看法、心態已然扭曲。在救了那麼多人後選擇了自殺。但幸好被他人發現及時制止了。

  這兩件事對我的心理觸動極大,我在思考如何去幫助他們,如何去幫助他們開啟那個心結,去深入他們的內心?我找到了唯一的途徑——心理學。

  我也借到了心理學百科全書,去學習了最基礎的那一章:如何去調整自己。到了中學以後,我主課成績大跳水,語文成績從“九”開頭跌到“七”開頭,又住宿在學校,找不到一個能傾訴的物件。心情極壓抑時,我有時看到那窗彷彿有一種想撲出去尋求解脫的可怕想法。我也嘗試著去調整自己,用書中學到的一些解壓排解方法,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去尋找自己所在乎的,覺得充滿生活意義的事情。慢慢的,慢慢的,我也能夠去接受、接納自己,從自我的輕度“灰暗鬱悶”中走出來。在學校裡,我也會去尋找心理輔導老師的幫助,去向她諮詢一些調整自己,發現自己,發掘自己的問題;偶爾也隨媽媽去聽一些心理講座。

  有人也許會說:心理疏導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為什麼要去學?但我認為,機器根本無法去疏導人類心理,他們根本不可能真正與人類相通心靈!怎麼去疏導?若這門課真的被取代了,至少,我還能去開導自己,讓自己在必要時走出自己的陰影,戰勝生活的磨難。

  讓心理學成為我的必修課,去調節自己,去接納自己,也可以去關愛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們,給心靈鬆綁,提升生活質量。

心理的作文 篇6

  花兒擁有陽光,變得嬌豔欲滴;樹木擁有陽光,變得蒼翠挺拔;大地擁有陽光,變得生機勃勃……在我心中,總有一縷陽光,時刻溫暖我的心靈。

  小時候,常常依偎在奶奶的懷裡,看媽媽削蘋果。奶奶愛吃蘋果,媽媽怕奶奶牙疼就經常削蘋果給奶奶吃。媽媽的動作十分嫻熟,一隻紅彤彤的大蘋果在媽媽的手裡不停地旋轉,不一會兒,那件紅外套就脫落了下來,接著,切下一小塊,小心翼翼地送到奶奶和我的嘴裡。甘甜的果香在唇齒間流露,飄進了我的心田,暖暖的,很舒心,就像寒風中灑下的一縷陽光,照耀大地,溫暖、滋潤著一顆幼小的嫩草。

  在陽光的哺育下,小草一點一點地長大了,她透過自己的努力,終於體會到成長的喜悅。

  那天回家,奶奶躺在床上,她生病了。媽媽出差,不在家。我就在床邊守著奶奶。我握著她的手,想讓她感受到愛的溫度。她的手好粗糙,冷冰冰的。歲月在她的臉上無情地留下了痕跡。我看了,心裡一陣酸楚。奶奶的嘴角輕輕地蠕動著,我靠近一聽,原來奶奶想吃蘋果了。怎麼辦?媽媽不在家,我又不會削蘋果,可是……正想著,我拿起一個蘋果,學者媽媽的方法削蘋果,但這把水果刀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怎麼也不聽我的使喚,削了老半天,奶奶才等到了我的蘋果。我切下一塊放進奶奶的嘴裡,她細細地咀嚼,眼角的皺紋慢慢地舒展開來,奶奶笑了。是啊,她感到了溫暖,小時候,她像一縷暖陽時時刻刻滋潤我,保護我。現在我長大了,我也是奶奶心中的陽光,我也給她帶來了溫暖。

  漸漸地,媽媽手裡的水果刀也被我掌控了,我也能像媽媽一樣削出可口、美觀的蘋果給奶奶吃。每當看到她們臉上洋溢的笑容,我的內心就無比溫暖。愛,在我們的心中傳遞著……

  媽媽,您永遠是我心中的暖陽,您給了我愛,並讓我學會了奉獻愛。我將永遠珍藏這縷縷陽光,為我空虛、寂寞的心靈增添一份色彩!

心理的作文 篇7

  “好!現在,你們右手上拴著只氣球,它很輕很輕,輕得要把你帶上天。但你的左手卻掛有幾斤鉛球,它很沉很沉,沉得好把你拖下去。”林老師的話像是從天上飄來似的,悠悠地、連綿不斷地貫入我們的耳朵。於是,我們彷彿是被施了魔法似的,覺得左手愈加沉重,而右手卻輕輕的,似乎真的拴著個氣球。

  “現在,你們可以睜開眼睛了,但請不要動。”聽到老師的聲音,我們驚奇地睜開了眼,驚喜地發現:我們的手臂並不同於被施了“魔法”前了,而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了!與老師先前說的一模一樣。

  “咦,這究竟是哪門功課?那老師竟是魔法師!”嘻嘻,讓我來偷偷告訴你們吧!我們六(2)班的林老師正在給同學們上自我暗示的心理課。

  林老師對著我們那42雙疑惑的眼睛,報以神秘的微笑。之後,又壓低了聲音,悄悄說:“這招叫做心理暗示。心理暗示也分為積極和消極。積極的心理暗示能使我們——”“成功,消極的心理暗示會使我們失敗。”底下幾個聰明、性急的同學率先喊出聲來。

  接下來,林老師給我們看了2個關於心理暗示的小故事,還讓我們這些魔法學徒自己做個小實驗,再次分享實驗感想。魔法師——林老師先是讓我們在一張紙上寫:我想做件什麼事,第二個句子時把“我想”變成“我無法”;第三個句子時把“我想”變成“我一定能”。每句重複讀三次。

  我迅速地動筆寫下了這三句話,剛開始讀:“我想教會姐姐彈一首曲子”時,平平淡淡,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但讀到“我無法教會姐姐彈一首曲子”時,胸口彷彿一般,壓著千斤的石頭,心中十分不快。一種煩躁油然而生,頓時眉頭緊皺,恨不得立即停止,把它扔到一邊去。但是,我還是剋制住了這內心的慾望,強忍著耐心繼續讀第三次。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吶!剛剛烏雲密佈,現在卻又撥開烏雲見太陽。一句又一句的“我能”不禁使我熱血沸騰,鬥志激揚,笑容又回到了臉上。

  我站起來發表了自己的感想。其他同學也都有著同樣的感想。

  下課前,林老師還送了我們幾句意味深長的話。這堂課讓我們感覺奇妙,而又興趣盎然。我們的心理暗示就好比一個人站在鏡子前面,你對鏡子裡的人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心理暗示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所以請大家儘量不要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多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讓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心靈更加陽光明媚!

心理的作文 篇8

  1.過度學習效應,過度學習效應由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提出,意為在學習中剛好達到完全正確反映時(100%學習),再鞏固強化的學習。該方法尤其適用於比較重要且比較複雜的學習內容,在學生已達到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再追加40%-50%的時間進行強化學習。儘管會在前期落後於100%學習,但是過度學習能夠使基礎知識更加熟練和紮實,對之後的逆轉學習也就是考點的理解與遷移有明顯促進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過度學習亦有度:一般說來,過度學習以程度150%為佳,其效應也最大。超過150%,會因學習疲勞而發生消極效應[2]。

  2. 感覺器官記憶,生物學資訊可以透過聽覺、視覺、嗅覺等感覺器官進入大腦的記憶系統,視覺聽覺對於生物學的學習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影象記憶,因為生物學有著與其他學科相比較而言更多的視覺資訊。記憶心理學研究表明影象記憶具有鮮明的形象性,根據這些特點,生物知識識記的基本方法就是對內在有邏輯聯絡的材料進行理解和記憶,對機械性的材料要加工成某種內在聯絡進行強記。那麼影象及表格便可以在比較、系統、簡化、規律的層面上達到我們的目的要求。比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中,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部分,書中對生物的變異型別做了精細的描述,但是,很多學生卻經常在對此處進行記憶時出現變異型別分類上的混亂,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完全可以將生物的變異型別歸納成這樣一個簡單的影象:

  再如“必修”3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一節,教材為了說明生態系統中能量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規律,提供了三個影象,教師如果能將這三幅影象整理總結成一幅歸納性更強的影象,將更方便學生進行記憶。

  (二)強調理解運用的知識

  生物學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3]。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教學理解性知識。在理解教材編訂者思路意圖後,將其適當揭示給學生。比如對於大多數人並不在意的教材目錄,可以引導學生透過其瞭解全書的體系結構,把握教材“靈魂主線”,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和融會貫通的能力,減輕記憶負擔。解題教學中,將自己的思考過程“洩露”給學生。課前不備解題方法,與學生一同進入解題思維,讓學生直接看到解題的原始思維過程,從而對學生起到啟發和借鑑的作用。

  二、非智力教育

  非智力教育指對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據沈德力觀點,非智力因素是指除去知識、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完成各項活動所必需的強大動力和智力支柱(包括適當的成就動機、濃厚的學習和工作興趣、飽滿的熱情、堅強的毅力和勤奮刻苦的優良性格等)”。智力高者未必智慧高,這說明除去思維方式的限制外,智慧還受到價值觀、利益觀、人生觀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的主要支援。此外,大量事實表明,人的一切活動都是智力與非智力這兩類因素的互動過程,非智力因素在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隨著年齡增長,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日趨突出[4]。以生為本,以內為本,將學生作為教育工作的唯一中心,尤其重視學生人格發展。運用“皮格馬列翁”效應,實施激勵教育,讓自己的期望對學生產生自信心,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和學生談話時,經常使用“我相信你一定可以”“你可以做到”等語言表達對學生的期望,使學生受到鼓勵;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及時追問補充讓學生感到老師重視他的回答進展,這樣來達到尊重學生,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提問與有效傾聽。

  總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擔當朋友、心理藝術家、心理醫生、心靈導師等其他角色,要在瞭解學生、瞭解教學內容及要求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心理學原理於教學過程中,不當只教手藝的工匠,不作隻影響頭腦的知識的教書匠,要成為影響精神、靈魂等潛意識觀念層次的導師[5] 。

心理的作文 篇9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完善是相對的。人類的缺陷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面對缺陷,不要自卑,不要悲觀地面對,要坦率勇敢地面對。

  美國人安迪,右手只有4個手指,他是一名優秀的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但是做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是他的夢想。雖然安迪具備一個優秀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幾乎所有的條件,但是各電視臺的負責人看到他殘疾的手都回絕了他。經過一年半的努力之後,安迪終於被一家電視臺錄用。

  在試鏡的時候,安迪要按電視臺的意見戴上仿指手套,但是這樣安迪總是感到虛假和不自然。在正式主持節目時,安迪摘掉了手套,以最自然的態度去面對觀眾和自身的缺陷。由於安迪真誠、自信、充滿魅力的主持,安迪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成為了一名傑出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觀眾來信不斷,他們熱情讚美了安迪的主持藝術,對他面對缺陷的坦率給予了熱烈的讚美,觀眾接受了他的缺陷。

  安迪,這個個性堅強、心理健康的人,沒有因為生理上的不足而自暴自棄,反而戰勝了自己的缺陷,並將缺陷轉化為自己特有的優勢,透過自己的努力而成功了。

  張海迪,她身體高位癱瘓,卻並沒有因此而自卑,而是以輪椅上的病弱之軀,頑強拼搏,攻克了幾門外語,翻譯、出書。我們看到了她的缺陷,也看到了她超強的意志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坦然的面對缺陷也是一種美。

  專家點評:

  這篇議論文開門見山提出了“面對缺陷,不要自卑,不要悲觀地面對,要坦率勇敢地面對”的中心論點,中間兩個事實論據一個國外一個國內,一個詳一個略,論證層次清晰。

心理的作文 篇10

  陽光總是讓人感覺溫暖,我的心中也充滿著陽光,縷縷陽光進入我的心房,溫暖我的心!

  暖暖的父愛

  那天晚上,當我快進入夢鄉時,感覺有些熱,就把被子一踢。突然,我聽見一聲開門聲,“是誰啊?”我心裡默默地想著。那個人朝我走來,他伸手摸了摸我的臉,我只記得那隻手很溫暖,他幫我把棉被蓋好,一邊蓋,一邊說:“這孩子,也不知道蓋好棉被,又要著涼了!”哦!原來是爸爸呀。頓時,我心裡暖烘烘的。

  暖暖的母愛

  有一次,我考試只考了86分,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回到家,生怕媽媽會訓斥我。當媽媽問我成績時,我吞吞吐吐地說著:“8……86。”沒想到,媽媽不但沒批評我,還安慰我,說:“寶貝,這次考得差了點,沒關係,下次努力就行了。”然後媽媽還給我分析錯因,教我不會的題目。她細心的勸導我:“粗心的錯誤真的不該犯,題目一定要看仔細。計算題很簡單,一定要做對。”看著媽媽,我的心裡激起一陣暖流。

  暖暖的姐妹情

  我家只有一個熱水袋,因為冬天很冷,我和姐姐約定,一天給我,一天給她。一天晚上,當我們要睡覺的時候,我冷得瑟瑟發抖,於是,我不好意思地說:“姐姐,我求求你了。今天把熱水袋借給我,行嗎?”,“後面兩天給你,可以嗎?”姐姐說:“啊?”我低聲地說:“求求你,求求你,因為真的很冷呀!”但是姐姐卻說:“不行。”我只好灰溜溜地鑽進被窩,繼續寒冷的折磨。這一晚,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何時入睡的,只記得我做了個甜甜的夢。在夢裡,我懷裡緊緊抱著那個熱水袋……第二天早上,當我睜開眼時,驚奇地發現熱水袋居然真的在我的身邊,原來,那不是夢!望著姐姐疊得整整齊齊的被鋪,我的心一下子暖暖的!

  生活中,那縷縷陽光是我疲倦時停靠的港灣,灰心時溫柔的鼓勵,驕傲時及時的勸告,它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縷縷陽光,讓我的心充滿光明,充滿溫暖,充滿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