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熱】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設計理念】:跟據《數學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一年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對100以內數的認知。我充分利用數字教育資源直觀形象地演示,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從而使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生的思維特點達到和諧與統一,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認識人民幣》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本單元第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認識1元及小於1元的人民幣,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及其進率。
2、教材分析:新教材更關注學生的經驗與興趣,以發展人文精神為宗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導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有淺入深,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範圍中學習數學。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認識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幣,瞭解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二)能力目標:
透過認一認,分一分,付一付,換一換等活動,學會簡單的購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之間的合作意識,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勤儉節約的教育。
三、說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及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二)教學難點:
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
把教學重點定為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及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是因為人民幣這一生活素材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儘管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人民幣,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還需要將這些知識和經驗加以整理。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同時,考慮到一年級學生計算還不夠準確,類推的能力還比較低,在掌握人民幣單位的進率時,還存在一些困難。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定為單位間的換算。
四、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小組交流與合作的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數字教育資源,直觀形象地演示,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匯入法
2、直觀演示法
3、實物操作法
五、說教具準備:
師生各準備一套1元以下教材人民幣。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首先,讓學生聽一首兒歌《一分錢》。聽完兒歌后提問:剛才這首兒歌裡唱到了什麼。從而自然而然引出課題《認識人民幣》。以學生熟悉的兒歌《一分錢》來帶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是透過學生熟悉的兒歌《一分錢》來帶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認識人民幣。
(二)探求新知,認識人民幣
1、認一認,初步感知人民幣。
透過小組認幣活動及討論後得出要認識人民幣就要從正面、背面認識人民幣。還可以根據人民幣上的數字、大小、圖案、顏色來認識人民幣。人民幣上的國徽是我們祖國的象徵,愛國也要愛護人民幣。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我藉助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使學生很直觀地認識人民幣。
2、分一分,辨別人民幣。
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及小組討論後得出:人民幣有以下幾種分法:
第一種分法:按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來分。
第二種分法:按紙幣和硬幣來分。
第三種分法:按人民幣上的數字來分。
教師根據這幾種分法著重推出第一種分法。按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來分。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以小組互相合作與交流。讓學生真正成為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起到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3、付一付,換一換的深化認識
出示情境圖,著重引導學生思考買一本練習本一元錢你打算怎樣付錢呢?讓學生在小組裡交流付費方法。買一本筆記本可以有不同的付款方法:教師藉助數字教育資源將人民幣一角一地數出10角來。從中推出1元=10角。以同樣的方法推出1角=10分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透過學生親自動手付幣、換幣等活動。藉助數字教學資源,學會簡單的購物,感受人民幣的價值,並加深鞏固對人民幣的認識。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實踐應用,鞏固深化
1、習題1:觀看情境圖,要求學生將物品的價格與對應的人民幣連起來。
2、習題2:要求學生根據圖意將人民幣進行換一換。
【設計意圖】以上的這些練習設計形式多樣、層次分明。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將所學習得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讓學生學會使用人民幣。感受人民幣使用價值。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 擴充套件延伸,課堂小結
1、播放兒童歌曲《一分錢》來調節課堂氣氛。並結合兒童歌曲,對學生進行珍惜愛護人民幣的教育。
2、觀看情境圖。教師藉助情境圖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的教育。
3、課堂小結:讓學生一起回顧整節教學的流程,藉助數字教育資源一起讀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人民幣的進率是1元=10角、1角=10分。
七、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簡明精要,重點突出,將學習過程中師生共同探討的知識,很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與接受。
附板書設計:
認識人民幣
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說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內容
《輕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20和21頁的知識,它是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多少和高矮、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活動。教材內容選取了學生身邊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
(二)說學情
本班學生都是剛剛走進校門的六、七歲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愛說愛笑,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樂於動腦。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
(三)說教學目標
據我課前瞭解,我班的學生都已經知道物體可以比較輕重,但是對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還了解得不是很清楚。為此,我制定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透過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物體之間存在著輕重的差異。並認識測量物體輕重工具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透過“掂一掂”等活動,進一步體驗兩個物體間的輕重。
情感目標:透過比較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逐步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年級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還不夠完善,注意力也比較容易分散,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經歷比較物體輕重的全過程,體驗物體
的輕重關係並會用語言描述。而教學難點是體會輕重的相對性,能根據具體情境進行簡單的推理確定多個物體的輕重關係。
(五)說教具學具
自制多媒體課件、天平稱若干、蘋果、雪梨等水果若干、盒子2個是我這節課所要準備的教具與學具。
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法、直觀演示法、講述討論法三種教學方法。
(二)說學法
學生運用觀察法、實物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學習方法。
說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試驗、猜測、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孩子的天性都特別愛玩,所以新課開始,我這樣匯入:今天,遊樂園裡來了許多小動物,你看!它們玩得多開心呀!頑皮的小猴被高高地翹了起來,小熊這邊卻沉下去了,這是為什麼呀?孩子們根據自己玩蹺蹺板的經歷肯定會說:因為
小猴輕所以翹得高,而小熊重,所以就壓得低。哦!也就是說蹺蹺板的哪邊高哪邊就輕,哪邊低哪邊就重。那你們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小熊和小猴,——比——重,——比——輕嗎?誰還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說其他小動物之間的輕重關係?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1)、掂一掂
此時孩子們判斷輕重大都來自於自己的眼睛,他們眼中的輕重幾乎就等於大小,所以緊接著我就出示了這樣兩個盒子問他們: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重?孩子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一樣重,這時我特意追問:一樣的盒子就一定一樣重嗎?此刻,孩子們的思維一定在飛速的旋轉,可能就會有學生想到:如果哪個盒子是空的,哪個肯定就輕。在學生特別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請一名學生來用手掂一掂,再揭開謎底。然後請全班同學都參與“掂一掂”活動當中來,比比數學書和文具盒誰重誰輕,與同桌進行交流。
(2)、稱一稱
學生們興致勃勃,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待學生交流完後我出示了蘋果和雪梨比輕重的圖片,學生們議論紛紛,說出三種不同的比較結果:有人覺得蘋果重一點,有人覺得雪梨重一點,還有人認為一樣重。由於這兩種水果輕重差不多,所以學生猜測的結果也就不同,再次引發了學生認識上的衝突,使他們切實感受到藉助測量工具的必要性。此時,引入天平的認識已經水到渠成了。
孩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實物天平的出示讓他們很驚喜,透過老師的講解和操作,他們肯定很想自己試一試,於是我便順水推舟讓他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水果,和同桌的比一比,先猜一猜,再用小組的天平驗證一下。然後後,我又利用自己準備的三種水果,(蘋果、香蕉和桔子)引導學生髮現:一根香
蕉比一個桔子重,而一個蘋果又比一根香蕉重,所以蘋果最重,桔子最輕。最後請學生從教室找一找誰比自己重,誰比自己輕。從而使學生真實地體驗到物體輕重的相對性,初步學會簡單的推理。至此,充實的活動給了學生豐富的體驗與感受,學生對輕重的理解已有了一個新的進展,有效地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年級的小學生注意穩定性差,容易疲勞,所以我在練習之前先讓學生跟著音樂一起唱《表情歌》,適當地放鬆一下。然後引導學生逐一完成課本21頁上的四個練習。在做練習時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再仔細看圖,做出判斷,然後再說明自己的答案和想法。
說教學評價:
一年級的學生習慣培養尤為重要,所以最後我鼓勵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表現和收穫: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及時總結知識,反思自己,進而提高自己。整節課中,我都與學生融為一體,學生們興致盎然,在玩中學,學中玩,氣氛非常熱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說板書設計:
教學板書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媒介,整節課中,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重點突出,線索清晰,佈局合理,圖片與文字相結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不是簡單的“告訴”,它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去經歷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在有效地實踐活動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這節課我講的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認識鐘錶》的第一課時“認識整時”。本節課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所要達到的目標為是: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學習習慣。
這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認識整時,會用兩種形式表示同一時間。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學生猜一猜、看一看、說一說、撥一撥、寫一寫等多種形式,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教學過程:
一)猜謎匯入
孩子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想猜嗎?(出示課件)“滴噠滴噠,滴噠滴噠,會說沒有嘴,會走沒有腿,它能告訴我們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起”能告訴我謎底是什麼嗎?(鐘錶)答對了。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鐘錶”(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鐘面。
a、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學具表,仔細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把你的發現說給小夥伴聽聽。(學生玩學具,觀察鐘面。教師指導。)
b、你們觀察的真仔細,現在請同學們放下手中的學具,一起來看黑板上的大鐘面。把你的發現說給大家聽聽。(貼鐘面)
*鐘面有兩根針,一根長的,一根短的。
*還有12個數,我們數一數。
*鐘面上還有12個大格。
(教師小結)我們把又短又粗的針叫時針,又細又長的針叫分針。(板書時針、分針)
同桌拿學具表互相指一指“時針和分針”
(二)認識整時
1、認識
(過渡:我們認識了時針和分針,你知道這些表的時間嗎?)
課件出示7時、3時、6時(學生說出時間)
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這3個鐘面,看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髮現分針都指向12。
(師小結: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2、撥一撥
同桌合作,二人一組撥鍾練習,一人說時間,一人撥。
(教師小結:像這樣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我們把這樣的時刻叫做整時。)
(三)用兩種方法表示時間
(過渡: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表)
1、認識電子鐘。
課件出示生活中的電子錶。
學習同一時間用鐘錶和電子錶怎麼表示。師板演7時,7:00,學生板演8時、3時、6時用電子錶表示
小結:小圓點後面是兩個零,前面是幾就是幾時。
7時和7:00是一個時刻的兩種寫法,它們是一對好朋友。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找朋友的遊戲好不好?(老師和學唱“找朋友”。頭飾上時間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萬不要找錯呀。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個好朋友吧。問:“1:00,你的好朋友呢?”老師戴上1:00的頭飾,原來在這兒呢!)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教材分析
《買文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購物》的第一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認識人民幣,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一節課,由於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買文具,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理解人民幣的功能。透過“買文具”、“認一認”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並對小面額人民幣上的數字、圖案等有初步的瞭解,然後進一步讓學生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係。最後透過“填一填”來了解人民幣之間的兌換,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並重點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2.透過購物等活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理解人民幣的功能。
3.培養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
教學設想
透過“買文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理解人民幣的功能。然後透過看、拿、想、說、換、比等手段,加深學生對小面額人民幣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係,並且真正體會1元錢的幣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課件、圖片、人民幣、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買過東西嗎?今天,老師想帶你們去商店看一看,你們願意嗎?(出示商店情境圖)這個商店是賣什麼的?(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準確運用數量詞)在商店裡你都看到了什麼?(自由說)這麼多的文具你想買什麼呢?(讓一名學生說)那你用什麼買呀?(人民幣)你認識錢嗎?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咱們中國通用的錢——人民幣(實物人民幣)。
【藉助文具商店這一情境,引出本節的主題——人民幣,並揭示人民幣的功能。】
二、小組合作,獲取知識。
1.師:現在,你們想仔細去看一看嗎?下面請每個小組拿出信封內的人民幣,大家輪流看一看、摸一摸,你能發現什麼呢?觀察時小朋友們要互相謙讓,有禮貌。
2.師:你都發現了什麼,誰願意說給同學們聽一聽?(主要引導學生從人民幣的數字、面額、字樣和各種圖案說一說。)
3.個別發言,出示教材第68頁“認一認”。
【這一步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人民幣,透過讓學生親自去看、摸,使學生對人民幣有初步的瞭解,同時,凸現學生的個性思維及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購物活動。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人民幣,現在我們就一起去買東西,看你會不會買?(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購物活動。)
1.小組合作:組長來當售貨員,其他同學用課前準備好的人民幣(課本後的彩圖)購買自己想買的文具。
2.師:同學們的收穫都不小,你能從你買的文具中選一種介紹一下你是怎麼買的嗎?(指名說一次購物過程。)
3.師:小朋友們,你們看,我這裡有1張1元錢,我也想去買一些文具,你們願意幫我去買嗎?下面就請同學們用1元錢去買文具,你能買些什麼呢?(小組繼續購物。)
4.反饋,並板書:
1元
2角 找回8角
1角 找回9角
買文具 教師說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
運用課件演示元和角之間的關係,以及角和分之間的關係,並板書:
1元=10角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1元=10角,也知道1元錢能買哪些文具,你能獨立完成第69頁這些題嗎?(學生獨立試做。)
5.師:大家都完成了,現在誰願意把你的展示給大家看一看。(實物投影反饋。)
6.師:在你的生活中,1元錢還可以買哪些物品呢?(同桌交流。)
【透過購物讓學生初步理解人民幣的功能,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係,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解決簡單問題。
1.請學生來當售貨員,老師拿一張5元的人民幣去買一支鋼筆,售貨員沒有零錢找給老師,由此創設一個需要兌換人民幣的情境,然後讓售貨員自己去想辦法。
【讓學生體會到兌換的必要性。】
2.師:你在平時的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你現在想不想讓同學們幫你去解決呢?你可以找一位好朋友去兌換。
3.師:哪一對好朋友想把你們的收穫告訴大家。(全班交流,並板書,用實物貼上。)
5元 能換5張1元
2元 能換2張1元
5角 能換5張1角
……
4.獨立完成教材第69頁“填一填”第1題。
5.師:誰想把你做的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實物投影反饋。)
【透過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人民幣之間可以兌換,也讓他們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類問題應如何解決,加強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
五、練一練。(卡片)
2元=( )角 30角=( )元
4元=( )角 50角=( )元
3角+6角=( )角 2元+2元+1元=( )元
六、說一說。
師:人民幣是我們平時生活中離不開的,在勤儉節約方面,愛護人民幣方面,你是怎麼做的?說給你身邊的小朋友聽。
七、實踐作業。
訪問或調查並記錄:你對人民幣還知道些什麼?
【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
評析
本節課學生是在購物情境中完成的,學生對情境非常感興趣,本節課的任務也完成了,但是學生對人民幣的感知還不夠,在學生獨立觀察人民幣後,讓學生說一說時,教師的指導還不到位,學生說不出來的一些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來,比如人民幣上的數字是什麼意思,人民幣上的圖案都有什麼,等等。接下來的購物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認識了人民幣及元、角、分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解了人民幣的功能,還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方式,將數學教學變成了數學活動的教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今天我對我上的《“加法”第一課時》進行說課,有以下幾方面: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加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是要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加法並探究加法含義會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頭列式,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數學意識。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但他們年齡小,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所以課程的設計就更應該充滿趣味,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的認知提高一個水平。
三、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透過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演示活動,體會加法的意義;經歷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抽象為加法運算的過程,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認識“+”號,會讀加法算式,會根據直觀圖計算5以內的加法。
3.透過學生操作、演示、表達,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觀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
4.創設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和對數學的求知慾。
四、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加法,理解加法的含義,透過動手實踐操作來突出重點。
難點:會用數的組成,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透過演算法多樣化的擇優來突破難點。
五、教學過程
(一)湊數遊戲,匯入新課
與上課準備做得最好玩對口令遊戲,複習數的組成,激發興趣,做好知識準備;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創設情境,這裡分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從以禮物送給今天表現最好的小朋友說起引出花朵,然後大家一起來研究花朵帶來的問題,然後讓同學們觀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第二步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習小夥伴一起擺圓片,透過動手操作,讓同學們初步感受加法的意義,並領悟計算方法。這個環節中學生動手、動腦實踐,多種感官並用,學習的過程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思維水平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
提高。
2.認識加法
進一步強調把兩個數合起來用加法計算,認識加號,書空寫加號,完成算式,讀加法算式。從生活中發現加法。
3.理解加法含義。
第一層次,結合我們身邊發生的事例讓學生會說出加法算式。讓學生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第二層次,深化練習,利用課本第24頁的主題圖和做一做進行深化聯絡,讓學生真正掌握加法及其意義。
(三)聯絡生活,豐富對加法的認識
課件播放,讓學生說題意、列式、口頭回答。拓展加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既可以鞏固加法含義,更可以讓學生對於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穿插“課中操”,放鬆心情,整頓紀律。
(五)全課小結,鼓勵學生說。
(六)佈置課堂練習,在練習中我發現了問題:學生會列算式,但是不理解大括號的意思,如果在前面環節中說說大括號表示的含義,學生在做題時就容易些。
本人在各方面存在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指出我這堂課存在的問題,提出寶貴的意見。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
1.教材說明
教材將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把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加法計算,並會用適合自己的演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同時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
教材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塊為加法的初步認識,主題圖是一個變化過程,讓學生在此變化中理解加法的含義,就是表示“合起來”,在教材中的主題圖裡滲透了三個具體問題的含義,都可以用1+2=3這個算式來表示,滲透了不同的含義的事情可用一個抽象的算式來表達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數學抽象的作用及數學的簡潔美。接著,教材安排了一個變化的情境圖,小丑合氣球,來進一步直觀形象地表達、說明加法的含義,讓學生透過看圖、理解圖意,明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說出加法算式,從而來幫助學生對加法的含義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第二塊“做一做”是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學具的活動,如擺一個圓片,再擺一個,一共是幾個?擺兩個圓片,再擺兩個,一共是幾個?讓學生在操作中鞏固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並能說出加法算式;第三塊為1—5的加法,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並初步知道加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塊根據兒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初步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透過三個小朋友計算4+1=?的思考過程,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計算的過程,尊重學生的想法,同時,引導學生使其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第四塊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練習。透過學生自己看圖計算3+2=5和2+3=5,3+1=4和1+3=4兩組算式,來進一步鞏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2.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對加法含義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於在進行加法教學前,學生已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能夠自覺的運用加法進行計算,但不知道為什麼要用加法進行計算以及我們是如何用加法進行計算的。因此,再進行加法的教學時,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的同時感知用數的組成計算的簡便。將他們對加法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其次,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因此,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也著重培養學生髮展其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同伴交流的樂趣,也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3.教學目標
(1)透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演算法過程,會用適合自己的演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透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並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4)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激勵學生說出自己計算4+1=5的過程
5.教學難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使學生會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透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認整時,尤其是6時、12時。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透過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2)自主參與,探索新知。(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4)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鬧鐘聲和錄音讓大家猜謎,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學具鐘錶看發現了什麼?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不是有序的,如:有的學生髮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採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自我介紹,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孩子。接著再跟著電腦數鐘面上的12個數,得出鐘面的基本結構,也強調了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以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二步驟是學習整時的認、讀、寫。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3個動物鐘面貼在黑板上,學生透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的區分,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撥一撥,並說一說,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當學生會認整時後,我用手勢做整時讓學生猜,伸直的手錶示分針,握拳的手錶示時針,然後老師說整時,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出來,這一互動環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對整時的認讀掌握得非常深刻。
在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時,我先介紹漢字“時”表示的方法,在教學電子錶形式時,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桌子上放著什麼?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鐘?自然巧妙地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開啟學生的記憶大門,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答案,透過對8時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兩種寫法,再透過練習,讓學生板演黑板另外兩個鐘面的寫法。使學生學以致用,促使知識內化。
第三層: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遊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裡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知識點:1、找朋友2、認識只有4個數字的整時鐘表3、認識無數字的整時4、小明愉快的一天,並討論:為什麼都是8時?
1、找朋友是一個基礎鞏固練習,讓學生全員參與,給每個小朋友都帶上頭飾(鐘面、整時的兩種寫法),讓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個好朋友。這樣設計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鐘面和兩種記時方法的聯絡,同時以調動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又將課堂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
2、出示只有4個數字的整時鐘表,讓學生認,主要加深學生對鐘面12個數所在位置的認識,知道12的正對面是6,3的正對面是9,從而判斷出其它的數字,並讀出鐘面的時刻。
3、出示無數字的鐘面,這是拔高題,要求學生在心裡想鐘面各數字的位置,並認讀出整時。
4、我用課件出示小明愉快的一天,讓學生邊看錄影邊互相說“小明什麼時間在做什麼”然後讓學生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課,體現“數學源於生活,賦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並提出思考:為什麼都是8時呢?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得出一個上午8時在看書,一個是晚上8時在睡覺,初步感知時間觀念。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說說在這40分鐘裡學會了什麼樣?你是透過什麼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並佈置作業擴充套件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學數學《100以內數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前,經過了學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已能數出100以內數,而且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未有10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為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教材很注重學生數感的建立,主題圖給了學生100這個數有多大的概念,透過估計和比較建立數感。教材還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例題1、2、3的教學都是在學生的動手實踐中進行,透過操作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初步掌握數100以內數的方法。
經過對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學會數100以內數,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
2、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
3、與實際生活相聯絡,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建立100以內數概念,正確數出100以內數。
教學難點: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二、教法和學法
1、動手操作學習,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過程
1、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20以內數的認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的,
他們對100以內數看似瞭解,卻概念模糊,教師在引入時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給孩子們送來禮物,100顆星星,透過觀察、估計、比較逐步建立數感。
2、數植物的種子
首先向學生展示1粒種子的大小,接著讓孩子抓一把進行估數,這時也是想透過操作建立數感,但這數感建立已進一步擴充套件到了視覺,觸覺,和空間的範圍,然後動手數一數,透過數數達到要驗證估計是否準確,學生主動探索數數方法的目的。最後以彙報的形式與全體進行交流。學生數數的方法多種多樣,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鎖緩慢,在這時,對於各種方法的優劣我不進行評論,而是讓各種方法得以展示,至於哪一種方法較好,孩子們在操作中是能夠體會到的。
3、數100
這一環節以學生的操作學具為主,要求就更進一步了,物品選擇,正好要數出100,還得讓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這些要求的目的在於引導孩子們選擇自己認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務完成得又快又好,並在操作中發現,10個十是100,100裡面有10個十這一知識點。透過數出數量是100的實物,讓孩子經歷數1到100的過程,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課的難點,數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在這插入課本36頁的練習題2這幅小皮球圖,我認為並不重在數出100,而在於用什麼方法來數,由於有格子,整齊排列,又有色彩間隔,學生可以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數出皮球的數量,可能會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二十個二十個數,五十個五十個數,前面所學知識既得到鞏固,又得到發展。
4、數數
邊擺小棒邊數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到十的形成,學會數100以內的數,透過操作突破本課難點,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以競賽形式練習數數,使得課堂氣氛熱烈、愉快。孩子的學習興趣高漲。知識在有趣的活動中得到鞏固。
猜數遊戲的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孩子的數感。遊戲中部分孩子不斷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幫助下所猜出的數不斷接近目標數,直到猜中。遊戲過程中學生的數感得到培養,對100以內數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數
100以內數生活中有很多,透過學生的說一說,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是如此貼近,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擺一擺想一想》是一個純數學探索實踐活動課。這個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後安排的一次實踐活動。透過學生用棋子擺一擺,進一步認識100以內數的組成、數位和位值的概念。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100以內的數,最基礎的知識是數的順序;要弄清楚同一個數字放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出來的數就不同;還要弄清楚一個數的組成,它可以分成兩個不大於9的數(或兩個數字)之和。鑑於學生的年齡小,以上內容學起來較難理解,這個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兒童喜好動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習慣引導到學習上,設計出生動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兒童在動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內的數和領會、理解有關的基礎知識,並得到美的感受。這節課就是使抽象枯燥的數讓學生“玩”出數學道理來。
教科書出示了活動的兩個範例,學生可以仿照教科書上的樣子進行活動。首先由小精靈提出問題:“能用2個●表示不同的數嗎?”(由於到目前為止,學生學過的數只限於100以內,所以這裡的數只指一位數和兩位數。)下面展示了四名學生小組活動的情景,其中三名學生在數位表上擺圓片,根據十位和個位上圓片的數量說出擺出的數,例如,兩個圓片都放在個位,說明個位上數字是2,這個數就是2;兩個圓片都放在十位,說明十位上數字是2,個位數是0,這個數是20;十位和個位各放一個圓片,說明十位數和個位數都是1,這個數就是11。另外一名學生透過列表的方式把這三種答案綜合起來,表的左邊是所用的圓片數,右邊是擺出的三個數。在這裡,要求學生理解不同數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個十,個位上的2表示2個一),同時熟練掌握2的組成(和是2的加法):2=0 2,2=1 1,2=2 0,就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擺出、說出所有答案。
接下來,用同樣的方法,用3個●擺出不同的數。三名負責擺的同學已經擺出3、12、21這三個數,負責列表的同學已經把他們的答案都寫在紙上,但認為還有沒擺出來的數,提示學生思考除了上面這三個數,用3個●還能擺出什麼數。接下來,小精靈提出問題“用4個●、5個●……分別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數?”提示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實際擺一擺,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補充完整。最後,教材讓學生不用擺,說出用9個●能表示哪些數。這就要求學生在擺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利用歸納的方法來得出答案。
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我從情感、能力、知識三方面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透過這個實踐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和探求知識的慾望,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競爭的心理,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2)透過探索活動,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初步的歸納和抽象思維能力。(3)透過這個活動,使學生鞏固對100以內數的認識,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學會歸納整理。
二、說教法、學法
由於本堂課是一節數學活動課,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所以本堂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活動的形式,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只是起著一個引導者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按照以上教學目標,我對本課進行了下面的設計。
1.複習鋪墊。
由於這個活動要求學生對數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較熟悉,所以在開始活動前,我就利用數位表和計數器對相關知識進行復習。例如,計數器的十位和個位都是兩顆珠子,讓學生說一說著兩顆珠子分別代表什麼。
2.激發興趣,探索求知。
利用學生熟悉的兩個可愛的小精靈聰聰和明明提問題來引入新課。例如,這兩個數學王國裡的小精靈也來參加我們這個活動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注意發揮四人小組合作,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動手操作,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中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3.導放結合,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這個活動中,我注意儘量多給學生留一些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規律,去歸納整理。努力做到: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師決不代替;動手讓學生做,動口讓學生說。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去獲取知識,達到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目的。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學的輕鬆,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發覺自己的聰明才智.
談話激趣
師:今天有那麼多老師來聽課,大家高興嗎?那麼老師要看一看我們班哪個小朋友表現最好,最聰明,最愛動腦筋,能得到老師發的智慧花。
複習鋪墊
1.數位順序。
2.師:首先,老師提一個問題,前邊我們學過了100以內數的認識,誰能告訴大家,數位順序哪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什麼位?第三位呢?
師:個位上的數表示什麼?十位上的數表示什麼?百位上的數呢?
2.用計數器撥數。
師:現在老師在計數器上撥一個數,看仔細,十位和個位都撥上2個珠子,這個數是多少?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數位上的2分別代表什麼?(學生回答。)你說的真好,大家給他鼓鼓掌。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拿出你的計數器,我說數你撥珠,注意要邊撥邊說4,13,22,31,40。
生:4,個位撥4。13,十位撥1,個位撥3。22,十位撥2,個位撥2。
師:剛才小朋友們在撥這幾個數時,你有什麼發現?
上的數加起來都是4。每個數與前面
相鄰的數相比,都是個位少一,十位多一,相差都是9。)
師:你們說的真好!聽了你們的發言老師真高興,大家給他鼓鼓掌。下面請你們把計數器放在桌角,把數位表和準備的圓片拿出來,我們來搞一個有趣的活動。這個活動我們就叫“擺一擺,想一想”(出示課題)。在這個活動中大家要善於動腦筋,找規律,使我們的活動進行的又快又好。
激發興趣,合作求知
師:瞧!我們的好朋友誰來了?(聰聰和明明。)這兩個數學王國裡的小精靈呀,也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了。(出示問題。)看,聰聰給我們提問題了“你們能用2個圓片表示不同的數嗎?”
1.用2個圓片擺數。
師:大家能不能呀?提醒一點,到目前為止,我們學過的數只限於100以內。所以,在數位表上只能擺一位數和兩位數,不擺三位數,大家開始,用2個圓片看能擺哪幾個數?
師:擺好的同學,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麼擺的?要說清楚,你把圓片放在哪一個數位上,這個數是多少?
預生1:我把2個圓片都放在個位上,就是2。
生2:我把2個圓片都放在十位上,個位上沒有,就是20。
生3:我把1個圓片放在十位上,1個放在個位上,就是11。
板書:2個圓片。2,11,20。
師:大家想一想,為什麼2個圓片擺在個位上得到的數是2?而擺在十位上得到的數是20呢?
生4:因為擺在個位上表示2個一,所以是2,而擺在十位上表示2個十,所以是20。
師:你講的真好!大家給他鼓鼓掌。接下來,我告訴大家,看!咱們另一個好朋友小精靈也來湊熱鬧了,他是誰呀?(明明)對,小精靈明明他也要給大家提問題(出示問題)。(1)你能用3個圓片表示不同的數嗎?大家能回答他嗎?(2)用3個圓片擺數,請動手擺一擺,看能擺出幾個數?說一說你是怎麼擺的?
板書:3個圓片,3,12,21,30。
師:從剛才擺的這兩組數中,你發現些什麼?怎樣才能知道擺出的數不遺漏?回答的真好(鼓掌),你真聰明。
2.用4個圓片,5個圓片擺數。
師:看,這兩個小傢伙又給大家提出了更難的問題“用4個圓片,5個圓片……分別表示哪些不同的數”。
好!大家真勇敢!你們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精神讓老師佩服。
3.小組合作,共同探索。
師:下面,咱們分四個小組合作,共同研究討論幾個圓片都能擺出哪幾個數。每一小組老師發一個彙總表,分工合作,3個同學在數位表上擺圓片,小組長在彙總表上作記錄,表的左邊是圓片的個數,右邊是擺出來的數。
師:注意:作記錄的同學要綜合你們小組這三個同學擺的數。不要有重複的數。比比看,哪一組擺的又快,寫的又好,寫字的同學字要大一些,寫工整,活動開始。(教師巡視。)
師:大家在擺的時候呀,要善於動腦筋,善於發現規律,這樣擺起來既快,又不容易遺漏。
4.學生彙報。
師:4個圓片能擺出哪幾個數,哪一組給大家彙報?
生:我們用4個圓片擺出了5個數(板書:4個圓片,4,13,22,31,40)。
師:介紹介紹經驗,你們怎麼擺的這麼快。(表揚這一組。)
師:5個圓片能擺出哪幾個數?(板書:5個圓片,5,14,23,32,41,50)哪一組要補充?
5.勇於想象,探索規律。
師:從剛才小朋友們用圓片擺數的過程,你發現有沒有規律?下面我們不擺圓片,能不能在腦子裡想擺圓片的方法,直接寫出6個圓片,7個圓片,8個圓片,9個圓片都能表示些數?好,四個人合作,看哪一組填寫的又快又好!學生彙報,教師板書(略)。
總之,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想出儘可能多的方法,並形成交流。
師:是不是所有的小組都擺完了,四人小組長請到前面來,把你們組的作品展示給大家,大家互相評一評好嗎?
師:大家都擺完了嗎?一齊看黑板,從以上我們所擺的圓片個數和寫出來的數來看,同學們觀察到有什麼規律了嗎?誰能說一說。
小結
師:誰能說一說今天研究的什麼?你都有哪些收穫?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要學會觀察,善於動腦,發現規律,使我們的學習能提高效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00以內數的順序和比較大小》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二冊(人教版)第四單元內容。這是學生了數數、數的組成和數的讀、寫法的基礎上進行的。透過一張從1—100的數字表來認識數的順序,完成例7和“做一做”習題,例8是透過學生認識了物體和計數器上的數位,瞭解數的大小,能把物的比較遷移到數的比較來完成。透過例7、例8的學習,掌握100以內數的規律和比較實物轉化問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遷移思維,熟練數數的習慣,以及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會獨立思考,與他人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能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並交流思維過程、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能比較兩位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讓學生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數字表和計數器
二、說教法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比較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
1、演示法
透過展示一張1—100以內的數字表,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在這張表上,讓學生自然輕鬆地數出1—100的數和找出有規律的數。
2、情景教學法
讓學生讀填好的數字表,提問:你們能自制一張1—100的數字表嗎?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讀數的過程中有急於提出問題的心理趨向。
3、觀察法、比較法
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讀,如橫讀、縱讀、交叉讀、讀、分組讀、讀等形式,然後從不同行列中去觀察、比較,找出有趣的排列及相鄰數之間的大小。
4、練習法
學生為了掌握數的順序和比較數的大小,就不得不用一些習題來幫助學生驗證、鞏固所學知識。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三、說學法
1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不僅充分運用直觀,而且重視語言與直觀的巧妙結合,無論是
老師的語言,還是學生的操作,都要引導學生邊看邊讀、邊讀邊想。在例7教學中,透過看、讀、想、讀等思維形式,找出規律,得出結論。如13左右相鄰1,上下相鄰10,左斜相鄰9,右斜相鄰11。
2在例8的教學中,讓學生看圖、認圖,數出物體個數和能把計數器上的數讀出來,從物比較遷移到數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四、說教學程式
1、複習舊知,為了學習新知識作鋪墊,讓學生從1數到100。
2、進入新課,分層進行
(1)透過領讀例7,展示數字表,填好空格。
(2)透過讀數字表,引導學生左右、上下、交叉觀察、比較找出有趣的排列。
(3)找一找,透過縱橫觀察。例7的1、2題的答案引導學生找出來。
(4)利用遷移思維,引導學生能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完成例8。
3、各種練習,鞏固新知
(1)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找出1—100以內數的規律,並完成39頁“做一做”習題。
(2)數一數;指導學生獨立完成42頁的第一題、第二題。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確立目標,分析內容――說教材
《猜數遊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第三單元第四課34、35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5以內加減法及0的認識,對加減法的意義有了初步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透過猜數遊戲歸納出6的加減法,讓學生繼續瞭解加減法的含義。學習本節內容後,為後面加減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學習好本節內容十分重要,它是本章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將制定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問題,並正確計算得數是6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6的加減法,突破方法是引導學生在遊戲中,透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計算的熟練程度,突破方法是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6的計算。
二、瞭解學生,因材施教――說學情
由於學生入校時間不長,尤其是正式上課時間才一個月,很多的習慣和學習方式還不能與老師的要求同步。所以,組織教學會佔用老師很多的時間,影響上課的進度。從思維方式來看,他們的認識與思維方式仍處於直觀形象的階段,在抽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學生由於本課是遊戲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預期學生是可以理解並掌握的。
三、遵循規律,合理運用――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比起看螢幕和活動,學生活動更利於老師掌控一些。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活動引入。即複習5以內的加減法→活動引導學習有關6的加減法及6的組成→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得出6的組成的結論→教師總結→學生練習反饋
四、合理安排,循序漸進――說程式
本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構建高效課堂,面向全體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原則,為落實學生自主學習、展示交流、互動探究的新課改精神,我在教學中主要設計了5個教學環節:組織教學、複習鞏固、猜數活動、總結、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見教學設計)
五、查漏補缺,自我提高――說反思
作為一名新調入青東小學的教師,第七週我上了一節彙報課,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將這一節課進行自我反思。
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學遊戲貫徹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在遊戲中激發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著孩子們主動地參與。
2、組織教學:我班的課堂組織教學在一個月時間的不間斷的強化訓練下,已經初見成效,學生基本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較好。學習時,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態度端正。
3、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給予評價。
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對6的加法的探索學生掌握加法的意義就行,但為了後面整個單元的內容有序學習,我又加入了探索規律這一環節。從教學效果來看,雖然使教學內容有了深度,但這部分教材的整合有些畫蛇添足。更應該把這部分內容放到課後的練習或者思維練習中。因為佔用了一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完成,課堂環節不夠完整嚴謹,練習的容量也有些小。因為練習少,所以少了些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
2、學生對6的減法基本掌握,但對減法的意義————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數,求另一個數,應用和理解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3、基於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擔心,對學生抓的過緊,課堂還不夠活,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中從收開始到放,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藝術性要進一步提高。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2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創設了“買洗衣機”的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倡方法多樣性。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創設的“買洗衣機”的情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素材,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來自城市,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幫小明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於合作交流。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絡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解題策略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學習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透過解決“買洗衣機”這一問題,讓學生學會3位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並獲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著重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匯入時,我說:“願意幫忙解決買洗衣機的問題嗎?”這種探討問題的資源來自於學生,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二、體現體驗性[+小學教學設計網+}
本節課透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體現合作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4人小組合作探索“每月節餘的錢需要攢幾個月可以買一臺620元的洗衣機?”這個問題,在合作中小組長對組員的任務進行分工、安排;記錄員及時記錄每人的思考情況;發言員把小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饋。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四、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解題策略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題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學生獨立思考;
(2)學生表達多樣化;
(3)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3
教材分析
本課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4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之後進行教學的,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本課面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參與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掌握了一些基礎的學習技能: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嘗試,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
設計理念
1.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2.在實際情景中豐富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師要隨時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給予適當的評價。在設計時,注重設計開放式的學習環節,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想像的空間;注意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組織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學生的語言交流;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把操作與數學思考結合起來。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與討論,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初步認識什麼樣的圖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能根據它們的特徵從具體的情境中辨別這四種圖形。
2.透過摸、畫、找、說等活動,初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並在小組活動中培養探索意識和協作精神。
3.透過創設情境,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和學好數學的慾望。
教學流程
課前交流:今天我們請來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來上這節課,來看看它們是誰?(出示課件)它們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誰最愛動腦筋,最會聽別人發言?敢和它們比一比嗎?那讓我們一起開始這節課吧!
一、創設情景,遊戲匯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搭積木嗎?現在想試試嗎?那我們就把自己帶來的盒子當成積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組裡商量一下準備搭什麼,可能用到哪些形狀的盒子?(師可控制一下時間。)開始完成你們的作品吧!(小組合作。)
生交流彙報:你們的作品是什麼?用到了哪些形狀的物體?
找兩個小組介紹,引導學生髮言,你們商量了嗎?(生說,師將其用到的形狀貼在黑板上。)
二、組織活動,進行教學。
1.“畫”面。
(1)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看老師做了什麼?(師取盒子。)
這是老師最喜歡的盒子,你也拿一個你喜歡的盒子給老師看看(師邊摸其中的一個面邊說),請你也摸摸你拿的物體的一個面,有什麼樣的感覺?
師:那怎樣才能得到你剛才摸的那個面呢?你來想個好辦法。
(學生回答:畫的方法,在沙灘上蓋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學生只說出畫的方法,師可引導:想想看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種方法,請你選一種合適的方法得到你剛才摸的那個面吧!
生操作,師收集作品。
(2)智力遊戲。
師:老師邀請小朋友們一起來玩一個智力競猜的遊戲。
認識圖形教師說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師出示一張作品,問:猜猜看,這個圖形是從什麼形狀上畫下來的?你知道它是什麼圖形嗎?)
(3)出示三稜柱。
師簡介三稜柱,並按照剛才的方法從三稜柱上畫下一個圖形(在展示臺上畫)展示。提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圖形嗎?
(4)小結。
師:這
(師拿圖形,生說,師貼。)請你觀察一下,今天認識的圖形與以前認識的物體的形狀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學習的圖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個面。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平面圖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圖形。(板書:認識圖形。)
【此處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創設出讓學生摸一摸、畫一畫、找一找的學習活動,注重讓學生以自己的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意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初步認識由體出面。】
2.“找”面。
師:其實現在我們身邊就有這些圖形。不信,咱們找找看。從你的桌子上拿一個長方體,看看能不能從長方體上找到一個長方形。
(指名演示,邊摸邊說從什麼形狀上找到的什麼圖形。)
拓展:聰明的小朋友,看你還能不能從桌子上其他形狀的物體上找到其他圖形。
【教師先引導學生從一個長方體上試找出不同的長方形,之後,又提出拓展性的問題,“那你們能不能從桌子上的其他形狀的物體上找到其他圖形?”意在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先扶後放,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和形象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總結。
師: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引導學生說),揭下長方體並同時板書長方形(邊說邊揭)……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有……(生回答,師板書。)
我說你想: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也可以試試邊想邊用手指畫一畫。(給學生留出想的時間。)
三、練習。
1.“說”面
(1)師:讓我們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課件。
問:你看到了什麼?老師把它們蒐集一下。你能從這些標誌中發現什麼數學問題?你知道這些標誌是什麼意思嗎?他們提醒我們要注意交通安全。
(製成課件,在道路上滾動出標誌,引導學生髮現,教師進行蒐集,師在課前將標誌中的數學問題分別做成可閃動狀,當學生說到時,可方便大家辨認。)
(2)討論、交流。
你在生活中認真觀察,還在哪裡見過這樣的圖形?
【此處設計了一個問題,即:“在生活中,你還在哪裡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出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找名字(第36頁:連一連)。
師:有幾個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丟了,請你用今天學習的本領幫忙找一找吧!
獨立練習,同桌互查。
3.猜謎語。
師:我們今天請來的三個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領這麼棒,終於忍不住要來考考我們了。他們出了幾道謎語,你有信心猜出來嗎?
認識圖形教師說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演示課件:出示三個朋友,可出聲,出示謎語,點選謎語會變大。淘氣:先看我的謎語。)
指名扮演“淘氣”、“笑笑”、“機靈狗”,給大家讀謎語。
指名說答案,老師畫連線。
4.塗顏色。
指導學生髮現圖形,並按要求塗色。
四、全課總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略)
五、佈置作業。
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的本領,找找看,你們家裡有哪些今天認識的圖形。
課後反思
1.這節課設計的“摸”面、“畫”面、“找”面和“說”面幾個環節,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同時,體會“面”由“體”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學生學習興趣較為濃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2.教師透過設計“在日常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到過這些平面圖形”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本節課缺少讓學生表述的機會。如:讓學生從身邊的物體上試找今天認識的四個圖形,並且到講臺上展示摸給大家看,學生雖興趣很高,但反思後發現此處只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摸,如果能夠讓學生邊說從什麼形狀的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邊摸著展示給大家看,效果會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機會,同時也會對這些圖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統計》。這節課是在學生對用數槓進行統計,100以內數的數數和寫數的一定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為此,我設定了:
1、認知目標:
(1) 能將資訊整理分類。
(2) 能對每類的物件進行統計並將結果登入表內。
(3) 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
2、情感目標:
(1) 透過資訊的整理、分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
3、思維拓展目標:
使學生透過學習,初步瞭解統計的優點,會對生活中的簡單事例進行統計。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的學生對統計的認識非常的淺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本來是用學生的生日作範例,進行統計認識的教學。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日並不瞭解,也不感興趣!所以,我利用書本第55頁的小調查作為新授的切入口。從學生喜愛的水果入手,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注意力。從學生自己的需求出發,作為一項遊戲來完成資訊的整理、分類與統計。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總體設計:
這節課,我安排了兩個環節。
1、詳細對學生喜愛的水果進行統計。
第一個環節是這堂課的重點。我來重點說一說我設計的教學環節。
在開始時,第一個步驟是透過實物的出示。用擺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們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狀態中。透過對個別學生最喜愛的水果的調查,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並請回答的學生嘗一嘗水果,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學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透過要分這些水果給學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愛的水果,再進行分配。從此開始新授內容的探究。又透過學生自己的討論,運用舉手表決或排隊分組等形式進行,完成了對所需資訊的整理和分類以及統計表的填寫。這樣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把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
第三步驟是請學生根據統計表來繪製統計圖。透過教師繪製一條到學生小組完成一條到最後每人在書上繪製一條。透過統計圖很清楚看出資訊的多與少。突出了統計圖的優點。
2、學生自己對生日進行統計。
這一環節在前面環節的基礎上,估計學生沒有什麼難度。只要按照第一環節的步驟,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為鞏固練習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統計的認識。
以上就是我對《統計》節課的說課。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透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會用1-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2.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寫1-5各數,並注意書寫工整。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的能力。
4.使學生體驗與學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掌握1—5各數的寫法。
突破方法:
利用課件展示,透過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掌握1-5各數的寫法。
本節課難點:使學生掌握1-5的基本含義。
突破方法:透過情景演示,使學生掌握1-5的基本含義。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 新課開始,電腦出示課本第14、15的彩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4人一組充分說一說這些美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並有序的一一數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舉例說明法 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含義以後,要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用1—5中的任意一個數說一句話,透過學生舉例說明,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獲得用數學的體驗。
3.發現法 學習1—5各數的時候,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些圓片,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比一比,透過擺圓片,讓學生髮現在1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從而瞭解數的順序,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三、說學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觀察法 觀察主題圖的畫面及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觀察教學主題圖時,目的明確。教師透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都畫了什麼,觀察結束後組織討論,你怎樣看就會又快又不數丟物體呢?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2n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透過學生動手擺圓片,親身感知、體驗數的順序,從而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主要由四個環節來完成;
(一)觀察探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圖片引入,讓學生看看圖上都有些什麼,要怎樣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會丟,明確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這樣教學設計提供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圖過渡到數,建立數的概念
1、從圖過渡到數。同學們都說有1只小狗,那麼,除了小狗,還有什麼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此時,板書1. 2、同樣的思路教學2—5各數的認識,這樣就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到數字來源於生活,從而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此時分別板書2、3、4、5.
(三)聯絡生活實際,學會運用數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以後,設計遊戲,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裡、家裡找一找、數一數,並用學過的數說一句話。這樣就讓學生把生活實際與數學較好的聯絡起來,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
(四)動手操作圓片,學會比較數的大小1、認識數的意義以後,讓學生自己擺圓片,擺一擺、比一比,哪個數大,你是怎麼想的?
2、認識數的大小以後,進行猜數遊戲,如5的前面是幾?3的後面是幾?還有可能是幾?透過反覆練習,學生較好的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點。
3、最後學習寫數。學生對1-5各數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導學生規矩、工整的寫數。這一教學環節就要充分利用電腦軟體的直觀性,清楚的顯示1-5各數運筆的軌跡,先讓學生觀察、感知,再透過描紅、獨立書寫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課堂小結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小結。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學會了嗎?請幾位學生回答,老師再做小結。
(六)作業課本16頁的做一做、小練習冊13頁的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