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七冊P1—3的例1、例2以及相關的課後練習題。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萬級)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2、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讀億以內數的讀法,並且弄清楚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為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和億以內數的加減法打下基礎。

  3、說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清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有哪些和數位表;引導學生正確讀億以內較大的數,特別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讀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時所出現的錯誤。

  4、說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法難點主要表現在各數級中間或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必須讓學生明白哪些情況下讀0,哪些情況下不讀0。

  5、教材編排的特點:

  本課教材是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來編排的,首先教材列舉生活中較中的資料,如北京的人口數量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這些都是很大的數,用個級的計數單位來表示很困難,從而引出萬級數的學習,並且讓學生懂得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教材編排時很注重科學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記數單位個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後引出萬級的計數單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等計數單位,由於萬級數都小於億,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內容稱為億以內數,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既有數學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兩個典型內容和一些相關練習題,不僅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還有助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消化及鞏固。

  6、教具準備:計數器或算盤一個。

  二、說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老師要適當地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之所以採用這兩種教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定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應該是可行的。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啟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後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說學法

  根據我的學生情況,我認為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學生透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在這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做太多的講解,只適時作適當的引導。為什麼採用此種方法,主要是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個級數讀法的經驗,移植到本課,用來解決本課問題是很自然的,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獨立完成的。

  四、說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為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設定問題,巧妙匯入

  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比較的大的數,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較大的數,然後讓學生用口頭來描述,學生覺得用原來學的計數單位(個級)很難正確描述這些資料,從而引出新的課題,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匯入新課內容。並板書:億以內數的讀法。

  (二)複習舊知,先立後破

  1、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先以複習舊知為基礎,先喚起學生對個級(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的印象,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學可以這樣設計:

  師:我們已經學過個級的計數單位,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然後板書:一萬。

  由於學生以前學過一萬,對這樣的知識不會感到陌生,因而教學可以用步步遞進的方法引出後面更大的計數單位。

  2、教師接著問學生:十個一萬是多少?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得結論,知道是十萬。根據回答板書:十萬。

  3、教師可用類似的辦法,讓學生繼續觀察,得出後面的更大的計數單位:百萬、千萬、億等計數單位。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主要是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然後順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內容。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方法,是因為學生已經認識計數單位,在此教師只不過引導他們提升對更高一級計數單位的認識,所以要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總結。

  4、引學生看數位表,並說明個級和萬級。個級有四個數位(個、十、百、千),萬級也有四四個數位(萬、十萬、百萬、千萬)。

  (三)透過觀察,找出規律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用計數器演示,個級的各個數位,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學生很快從中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知道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這時為了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可以通學習例1和例2的內容。

  學習例1,教師出示例題內容:470000、3080000、40500000。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出以上數所佔的數位,可以用計數來幫助,把相應數位相互對齊。學生經過觀察可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以470000為例,4對應十萬位、7對應萬位、後面全部是0,學生很快讀出這個數,讀作47萬。用相似的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學生會總結出這些數的讀法。

  接著學習例2,情況和教學內容雖然稍有不同,但經過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肯定能夠掌握,由於方法相似,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

  透過以上兩個例題的學習,學生應該明白了億以內數的讀法了,不過由於0在各種情況下出現,其也有不同的讀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在何種情況下如何讀中間有0或未尾有0的數,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必須讓學生掌握。

  最後要引導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總結出億以內數讀數的方法。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找出學生補出學生的錯誤,並加以糾正,最後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

  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不管每級未尾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後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五、說板書

  例1

  470000讀作:四二七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2

  24600讀作:二萬四千六百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板書簡潔,突出重點,列舉了億以內數的各種情況下的讀法,對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有很大的幫助。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人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包括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分數的簡單計算兩部分。認識幾分之幾是分數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塊,是繼學生學習了幾分之一後的一節課。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而幾分之幾是對幾分之一的又一次擴充套件,在本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這部分的知識掌握得如何,將直接影響以後小數的認識以及分數的進一步認識。認識幾分之幾不僅是學生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簡單的分數計算的基礎。教材共安排了三個例題:例5是認識十分之幾,接著是教學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在例6中安排了透過學生塗色來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

  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透過操作觀察等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幾,明確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能正確讀寫比較簡單的分數,並會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判斷、邏輯思維等能力,使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比較完整的認識。

  由於有了前面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作為學習的基礎,所以學生對於認識幾分之幾的認識還是比較容易透過知識的正遷移而主動建構的,但是因為這一課之後馬上要學習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對於單位1和幾分之幾之間的關係在這一課顯得十分重要,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認識幾分之幾,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幾的含義,明確分數各部分名稱,而對於像4例題中出現的4/4這樣的分數其實就是指整個圖形這個含義的理解應該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就是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體驗。

  基於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情的分析,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著“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我將把以下幾個主要的教學方法滲透、融合到本課的教學過程中:

  二、說教法學法:

  1、在積極的“對話”中學習

  正所謂“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在與教材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中得到學習能力的提高。

  2、在有趣的活動中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透過……等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加深對……的認識,形成表象。

  3、在數學化的課堂教學中建構

  數學思考不是架空於數學課堂之上的,而要實實在在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什麼是數學化?簡單地說是用數學的視角去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去研究、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用數學的語言去表述。在本節課,我讓學生動手摺一折,指一指,塗一塗,說一說。讓學生真正的去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從以上教學方法出發,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預設為“複習匯入,激發興趣——自主探究,學習新知——評價交流,總結全課——鞏固應用,拓展提高”四個環節。

  (一)複習匯入,激發興趣: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幾分之一,誰能說出幾個幾分之一的數,請同學們在這些分數中,選出一個分數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它所表示的意義,同學們認識了幾分之一,大家還想認識其他的分數嗎?(學生說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幾分之幾。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例4

  1)拿出正方形紙,這折出他的四分之一,和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折的,指出它的四分不之一,你還能在這張紙中找到四分之幾呢?請你用彩色筆塗一塗,並在心裡想好是你找到的是四分之幾,然後和四人小組的夥伴進行交流”來引導學生主動地對新知識展開探究,這是本節課的探究起點,也是本節課的探究主線。

  2)透過反饋交流,共同發現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就是2/4,3份是3/4,4份是4/4。

  3)完成了對分數含義的探究,接下去是對幾分之幾和幾分之一的關係探究。以2/4和1/4為起點,透過圖形的幫助,讓學生思考2/4和1/4有什麼關係,使學生明白2/4裡有2個1/4,2個1/4就是2/4。接下去的3/4和4/4以學生說為主,並且引導學生透過比較得出四分之幾和四分之一比較只是取的份數不同,同時結合圖形強調指出4/4裡有4個1/4,就是取了這樣的四份,剛好就是1張完整的正方形紙,讓學生初步感知分子和分母相同分數可以寫成1。

  2、教學例5

  新課程指出數學學習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例5把1分米的彩紙條用圖來表示畫在黑板上,使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把1分米長的彩紙條平均分成10份,讓學生獨立思考每份是幾分之幾再反饋,緊接著再畫出其中的3份和7份分別是這條彩紙的幾分之幾,並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想的。在集體交流時要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

  2)讓學生說一說你還能從這才紙條中找到10分之幾,並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取其中的10份是幾分之幾?就是什麼?

  3)小結像3/4、4/4、3/10、7/10也都是分數,它們表示幾分之幾,並讓學生舉例創造一個分數,以此來豐富學生對於分數的表象。(教師有選擇性地進行板書)

  4)以3/4為例教學分數的各部分名稱,並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表示這樣的幾份,分子就是幾。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剛才創造的分數中各部分名稱。

  3、教學例6

  1)第一組題讓學生看看哪個學生塗得多,哪個分數大2)第二組題讓學生塗一塗,同桌兩人根據自己塗的情況,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並集體交流是用什麼方法比的。(預設的方法:兩張紙放在一起;聯絡分數的含義比)

  3)引導比較:兩個分數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麼重要的發現,在交流對話中得出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數就越大。

  4)學生獨立操作:同樣兩張圓,平均分成相同的自己喜歡的份數,要求其中一個每份都塗,另外一個喜歡塗幾份就塗幾份並寫出相應的分數比較大小。在反饋交流中引導學生髮現不管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了幾份,如果取的份數和分的份數同樣多,也就是分母與分子相同,它就表示整個圓,也可以用1表示。

  【這裡把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數和1的關係透過實踐操作再次讓學生得到感知,分層突破了本課學習的難點,也為後面學習1減幾分之幾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評價交流,課堂小結

  透過剛才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收穫?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由於前面學習探究的知識量比較重,在這裡進行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同時引導反思不懂的地方為後面的練習掃清障礙。】

  (四)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基本練習:做一做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2、變式練習:

  1)判斷塗色部分用分數表示得對不對。

  3、提高練習:猜一猜塗色部分是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1/2,2/4,4/8……)這些分數的你能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嗎?為什麼?

  4、讓學生拿出一堆小棒12根拿出這堆小棒的2/3,再拿出這堆小棒3/4,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呢?讓學生動手操作

  5分數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夠碰到,哪些地方用到了這些分數。

  【在練習的安排中注重層次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求。最後一個問題實現從生活中歸納出數學,又迴歸到生活中,真正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認識、讀寫幾分之一的數,會比較大小。2、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其中我把“認識、讀寫、比較大小”確定為本課的重點。把“理解含義”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關於教法、學法

  教學中,我採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法,力求知識讓學生自己學會。同時利用、圖形等輔助教學。

  下面,我就把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大家。

  三、教學流程

  (一)第一個環節:複習匯入,計劃2分鐘完成。首先我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節吃月餅匯入複習。我是這樣匯入的:中秋節的時候你們吃月餅了嗎?今天啊,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月餅,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願意嗎?(出示複習題)①把4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②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③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從而引出課題:這半塊月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應該怎樣表示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幾分之一”。(板書、齊讀課題)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發了興趣,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計劃用20分鐘完成。

  1、第一個步驟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學指導:①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②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③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④先自己看書自學,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說一說。(時間3分鐘)

  【自學指導的設計,能夠更加明確地引導學生自學。】

  學生自學過程中,我要深入其中,瞭解學情督促自學,為彙報作準備。

  2、第二個步驟彙報交流,①我組織學生逐題彙報,並藉助幫助學生理解1/2的含義: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然後組織學生進行說理訓練,透過練說、指名說、互說等形式理解的1/2含義。

  ②接著引導學習讀寫。重點強調書寫順序,並介紹各部分名稱及讀寫方法。1/2讀作二分之一(板書)。

  ③1/4、1/3的認識方法與1/2基本相同,但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透過知識的遷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義。(我適時板書)

  ④接下來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舉出生活中幾分之一的數,說說它的意義。【使學生知道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幾分之一的數來表示,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最後進行小結:像1/2,1/4,1∕3,這樣的數都是分數。(板書)

  3、第三個步驟動手操作。共設計2個操作活動:①第一個活動按要求折出一個長方形的1/5,並塗上顏色。②第二個活動拿出喜歡的圖形,折出幾分之一塗上顏色。

  【這個環節將例1和例2的活動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含義。】

  彙報時組織學生到前面邊演示邊彙報,並貼在黑板上,觀察不同的折法,異中求同。

  4、第四個步驟比較分數的大小。(5分)

  出示例題【引導學生藉助實物比較分數大小,並總結規律:分子

  是1的分數,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我採用想、說、折、比等活動強化重難點;讓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說來強化思路,培養思維能力。】

  (三)第三個環節:鞏固提高,計劃10分鐘完成。

  我設計了3組練習題

  1、看圖寫分數2、判斷對錯。3、寫分數,比大小。

  【透過各種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本節課知識。】

  (四)第四個環節:本課總結(2分鐘完成)

  【讓學生談收穫,總結歸納本課的內容。】

  (五)第五個環節:課堂作業(5分鐘完成)

  【目的是瞭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1、填一填:1/5讀作( ) 三分之一寫作( )

  2、比大小:1/4()1/5 1/6() 1/3

  最後設計了一道思考題【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得到發展。】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四邊形》。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本單元的內容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同時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不要求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此,我覺得本堂課的

  教學目標:

  ①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瞭解四邊形的特徵。

  ②透過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③透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奧秘。

  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以往的知識當中,學生只對各種圖形有所認識,而對什麼是四邊形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導學生認識四邊形的特徵是本堂課的重點。而三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比較能力還很弱,要正確的說出四邊形的分類標準是一個難點。

  說教法學法

  說教學的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我直接出示主題圖(課件),讓學生尋找認識的圖形,如:長方形的籃球場、通道、窗戶;正方形的地磚;平行四邊形的推拉門、樓梯、護欄等。根據學生所說,概括說出:看來圖形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處不在,圖形讓我們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所以今天我們先研究圖形中的一類——四邊形,從而順利出示課題。

  這個環節創設了參觀光明小學的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校園場景引入,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容易讓學生產生親近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日常化、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觀察光明小學的校園,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很自然引入課題。

  (2)探究交流,學習新知;

  第一步,用一個問題“你認為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把你腦中的四邊行畫下來。”第二步,展示學生的作品,不管正確與否。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判一判。第三步,自主探究四邊形的特點,讓學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點。第四步,出示例1圖,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

  透過想一想、說一說、找一找、議一議塗一塗等活動,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概括出了四邊形的共同特點。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同時,教師充分利用多媒休課件動態演示的優越性,使圖形可以隨意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動手實踐,獲取新知;

  ①教師出示一些不同的四邊形,讓學生對這些四邊形進行分類。先讓小組討論,充分發揮想象力及小組合作的優勢,在這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這些四邊形的區別與聯絡。

  在學生對四邊形特徵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創設合作交流的機會,利用教師呈現的四邊形進行分類,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對不同四邊形的理解,學生之間合作探究、互幫互助,既內化了新知,又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

  ②圍四邊形

  學生利用學具裡的釘子板圍出自己喜歡的四邊形。很多學生圍出的是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師利用這一資源,讓學生討論,並透過測量,得出他們的對邊也分別相等,從而讓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邊形。

  從抽象的認識轉化為具體的操作,教師設計了圍四邊形的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清晰地認識了四邊形。再透過對作品的展示與評價,讓學生學會欣賞,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4)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讓學生說說學了這節課你又哪些新的收穫?還有哪些問題?

  經常設計總結的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自己所學的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發展學生的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認識幾分之一,是蘇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級上冊第87—88頁例1、例2。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分數的初步認識” 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分數的教學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二次才是系統的學習分數知識。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學生的後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以後學習分數、小數等知識以及分數應用題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

  2.能力發展點:親歷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情感滲透點: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及自主學習的精神。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

  4.創新開發點:透過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創造幾分之一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的思維品質。

  三、說教法

  1.轉變角色 放手促學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著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因此,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努力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親力探究新知的全過程。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悅。

  2.聯絡生活 引探創新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數學課堂”。因此,本節課我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幾分之一,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鼓勵學生創造出幾分之一,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3.創設情境 昇華認識

  小學生思維活躍,但只有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他們的聰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發揮,他們的真情實感才能毫無忌諱的流露。針對這一點,我以學生喜歡的野餐為主線,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大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地意義建構。

  四、說學法

  1.自主學習策略

  在本課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創造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和幾分之一,透過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自主探究,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2.合作學習策略

  建構主義特別提倡合作學習,認為“合作”是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透過摺紙探究幾分之一的含義時,我鼓勵學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增長見識,真正實現“1+1〉2”。與此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比較能力,辨析能力,傾聽的習慣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合作意識不斷增強,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鋪墊孕伏

  透過創設野餐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分食物的過程中,體會怎樣分才能使兩位同學美譽意見,這邊學生會講到每人分“兩個”這樣就比較公平,公平的分我們也叫做“平均分”,為本節課認識幾分之一奠定了一個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節課而言,感悟分數的含義和理解“是誰的”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為此,我設計了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1.認識二分之一

  當結合學生的敘述和課件演示,使學生明確: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 份是這塊蛋糕的一半後,激疑:半個蛋糕用我們學過的1、2、3這樣的整數還能表示嗎?引出二分之一這個分數,同時教學二分之一的讀寫法。並引導學生理解: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緊接著,教師讓學生分小組任選一個圖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這樣,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組內交流,進一步深化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也為後面對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應有的知識準備。

  2.認識四分之一

  由於有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作為基礎,在對四分之一教學的處理時,我主要採用遷移的策略,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兩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並鼓勵學生創造出多種方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折法不同卻都能表示這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學生認識到:不論一個圖形形狀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透過剛才的學習,讓學再說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幾分之幾,透過分同一個物體比較每份的大小,我們可以得到:當物體相同時,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規律後緊接著進行練習,加深認識。

  (三)應用辨析 深化認識

  透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和幫助張大伯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運用於生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歸納總結 拓展延伸

  課的最後,讓學生自己談感受和收穫,引導學生自覺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並利用課外拓展題,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24時記時法。此前學生已經認識過鐘面,會看鐘面表示時間,另外24時記時法也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記時方法。鑑於學生這樣的學習基礎。本課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整個教學分、體驗感悟、揭示本質、生活提升三個學習環節,體驗感悟環節增強學生對一天24小時的理解,同時也為後繼研究記時法服務;揭示本質環節主要研究兩種記時法,發現兩種記時法的特徵和關係;生活提升環節進行實際應用,體會有限鐘面表達無限時間的精妙,這樣達成悟、思、練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環節談談我將資訊科技與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

  一、化靜為動----啟用已有認知

  學習24時記時法首先要對一天24小時有精確的理解。學生知道一天是24小時,但不知道為什麼,地球與太陽轉動的資料,讓他們恍然大悟;,一天24小時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學生意見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計時場景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要表示一天的時間,那得對一天是怎樣過來的有充分的體驗。因此有必要帶著學生再次回顧一天的經過。,在設定中我特意安排畫面可以隨時點選暫停,學生回憶並表述此時他通常在幹什麼,,像這樣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時結束。

  如此,藉助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化靜為動的特點。彌補了靜態回憶的弊端,啟用並重建了學生已有認知。

  二、引發碰撞----盤活教學內容

  學生體驗了一天24小時,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會用兩種記時法表示時間,而且理解為什麼這樣表示。普通記時法學生明白,可是24時記時法學生雖然會表示,但並不太明確為什麼。因此我帶領學生再次細看鐘面的轉動,讓鐘面上的彩色條與時間尺上的彩色條同步出現,學生能明確地看出走了幾小時就用幾

  時表示。以下午1時為例,這樣學生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一天過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時,表示成13時,強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較兩種記時法的關係還要強化他們的對比,將兩種記時法同時展示,引發認知的碰撞,繼而深入討論,尋找異同,揭示知識本質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藉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功能,摒棄了單純文字交流的單薄,將教學內容盤活了。

  三、立體呈現----用活所學知識

  數學學習應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同時還要高於生活,立體式展開。本課中幫助學生體會時間的流動以及用有限表達無限的數學思想是重要目標之一,可是時間的流動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時間的無限,鐘面的有限和表示時間的無限之間的關係,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體會、想象。那麼能不能將這些不可感知的東西轉化成可感知的東西,幫助學生體會呢?我在課堂開始和課末各設定了一個前後呼應的環節,課始出示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我們身邊也有一條看不見的流淌著的河流,是什麼,時間。課末練習環節分別出示四個畫面:朝陽初升,烈日當空,夕陽西下,繁星滿天,學生尋找符合場景的時間卡片,交流。然後揭示我們每一天都經歷著這樣的輪迴,時間就在這樣的輪迴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時驚歎鐘面設計成圓形,用有限表達無限的精妙的創造!

  這樣借用資訊科技的動畫功能,為學生搭建了想象的平臺。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又用活了知識,實現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點實踐反思,如有不當,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一、教學內容:

  西師大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旋轉與平移》第1課時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中例項,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生活中的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二)能力目標:

  透過讓學生觀察、操作、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數學樂趣,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教學重點:

  能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

  四、教學難點:

  1、對沒轉到一週的旋轉現象的判斷,如盪鞦韆。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抽象思維。

  五、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朋友卡;

  2、陀螺、風車、學生學習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學過程:

  (一)聯絡實際,激趣匯入。

  師:小朋友,你們平時課外喜歡玩什麼呢?(彈彈珠、踢鍵子、滾鐵環……)你們的課外活動真是豐富多彩呀!今天,老師打算帶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嗎?(想)那就跟我來吧!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透過聯絡農村孩子的生活經驗,自然地引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探究旋轉與平移現象。

  旋轉現象(12分鐘):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老師先帶同學們到公園來玩一玩,你們能說說公園裡的小朋友都在幹什麼嗎?(出示課件1)

  同學們說得真不錯,現在一起觀察一下,鞦韆、水龍頭、風車、方向盤等是怎樣動的?並用手來比一比。

  生1:風車在轉動。

  生2:方向盤在旋轉。

  大家觀察得真仔細(出示課件2),這些物體運動時都會轉彎。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透過生動形象的畫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書面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旋轉的表象印在腦子裡,從而能夠形象直觀地感知到旋轉現象,

  利用多媒體單獨演示旋轉圖形,突出物體旋轉的中心點和旋轉軌跡,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抽象出旋轉的本質,遵循兒童從直觀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識能力,給旋轉現象。

  你們能給這種運動方式起個名字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旋轉)

  設計意圖:起名符合兒童年齡特徵,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進步提高學習興趣。

  2、動手操作,繼續探究。

  師:剛才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旋轉現象,現在你們能讓陀螺和風車旋轉起來嗎?(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輪流玩一玩,並在小組內說一說怎樣讓它們旋轉起來,合作得最好的小組上臺來演示。)

  設計意圖: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學生透過動手操作進一步強化了對旋轉現象的認識,提高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師:其實,我們身邊的旋轉現象可多了,下面你們能動腦筋、想辦法,讓你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旋轉起來麼?

  學生小組內交流、探究,演示讓東西旋轉,小組間交流、演示。

  設計意圖:透過對身邊的旋轉現象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平移現象:

  1、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師:我們再到另一個公園去看看,大家都在幹什麼?(出示課件3)

  大家再觀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樣動的?用手比一比,並給這種現象起名。(小組合作探究)

  師生交流:

  生1:它們是直直地移動;

  生2:它們運動的方向是不變的;

  生3:可以取名為移動、平移。

  師:你們都說得不錯(出示課件4),像這樣直直地移動的運動方式通常稱它為平移(相機,板書:平移)

  設計意圖:在“情境”中營造氛圍,讓學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兒童的頭腦”。所謂解放頭腦,也就是培養學生自由的心靈、樂觀、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懼,鼓勵他們敢於思考,善於思考,樂於思考,同時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運用學習“旋轉現象”的方法,小組合作,探討怎樣讓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作平移運動?辦法好的小組上臺演示。

  設計意圖:信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透過學生的自我展示,教師的適當表揚,使他們深深體會溫馨與和諧,並沉醉其中。

  (三)聯絡生活實際判斷旋轉與平移現象。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要對課堂中的“主體”充滿真切的關懷鼓勵,妙趣橫生的“動物王國”有效觸動學生心靈,讓心靈智慧、知識的光輝盈溢課堂。

  1、找一找。

  師:剛才我們去了公園,現在有位小朋友想帶你們去動物園和遊樂園,想不想去?(想)那就趕緊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課件5)

  學生找一找錄相里的旋轉與平移現象,找得準的獎勵朋友卡。

  生1:黑天鵝在湖裡游泳是平移現象,因為它是直直地移動。

  生2:大象的耳朵扇動是旋轉現象,因為它扇動時改變了方向。

  生3:馬兒跑步既是旋轉現象,又是平移現象,因為直著跑的時候是平移,拐彎跑的時候是旋轉。

  2、說一說。

  師:我們生活中旋轉和平移的現象可多了,大家能說一說麼?(說得好的發朋友卡)

  學生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轉與平移的現象,使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關心,解決數學問題。

  (四)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總結特點,將知識最佳化,完善和深化所學內容,並對本節課學習外延進行拓展,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數學的奧秘。

  (五)課外延伸。

  剛才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這些卡片都是我們班學生製作的,他們聽說你們是一群聰明好學的學生,都特別想跟你們做朋友呢,你們願意嗎?(願意)現在他們想請大家當小老師,教教他們:卡片中他們參加的活動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哪種現象?

  原來呀,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於觀察,愛動腦筋,你們將會在身邊發現更多、更有趣的數學奧秘。

  (六)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平移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分數,本節課選自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5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在本冊本單元學習之前,學生認識的數都是整數,而認識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並且分數的意義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認識分數,是認識一個圖形或物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後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於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運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目標:透過具體例項,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一理念,本節課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實驗法、觀察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透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分食物、摺紙片、塗顏色、找分數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片等圖形的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由小朋友到郊外遊玩引入分食物。

  (1)有四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平均每個小朋友分幾個?

  (2)有2瓶水,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瓶?這兩個問題,學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數來描述分的結果,這時我出示第三個問題:

  1個蛋糕平均分給兩給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多少?學生會說每個小朋友分半個,“半個”還能像剛才那樣用整數來表示嗎?那該用什麼樣的數來表示呢?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並板書課題:認識分數(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1.認識1/2 (1)課件演示,初步認識: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的過程。指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用數學的語言來說,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 1/2 )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一起讀一讀,讓學生藉助分蛋糕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1/2的,明白平均分成的兩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動手操作,促進內化:

  ①讓學生動手用長方形紙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並啟發學生思考:不同的圖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判斷塗色部分是不是1/2,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透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著眼一個“動”字, 透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充套件到了1/2,也為後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出示一個1/3的圖形,讓學生交流指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1/3,追問4份、5份·······又應該怎樣用分數來表示?課件出示已經分好的圖形,讓學生試著用分數來表示。總結: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分數的大小 課件出示課本的例2,透過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比大小。先折出圓片的1/2,1/4,直觀比較大小,再猜猜看與1/8比較誰大誰小,並且透過摺紙驗證自己猜想的對不對。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使學生體會和感悟: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練習按照基礎——提高——拓展分成了三個層次,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並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層、有度。

  1.基本練習:把一張紙條平均分成三份,用紅色線表示的那一部分可以用什麼分數表示,分成六份呢?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2.找出下圖中生活中的分數。提供生動有趣的畫面,讓學生感知並找出其中藏著的分數。並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並解決問題。

  (四)總結提高,拓展延伸

  老師做簡單總結,激發學生學習分數更濃厚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打基礎。讓學生找出多美滋廣告裡藏著的分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小數除法例4是以買東西為題材,因為它容易啟用已有的經驗,有助於學生領悟演算法。前後共提出三個實際問題,教學三個除法豎式,各有重點。三個豎式中教學的除法知識綜合起來,就是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第一個問題是求每千克蘋果多少元,計算9.6÷3。學生第一次遇到小數除以整數,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於是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還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於是分步計算求得結果。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數除以整數的認識基礎,看著教材中的豎式,體會9.6÷3應該分兩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麼。“商的小數點為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對演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聯絡前面的演算法作出具體的解釋,也可以根據小數的組成進行推理。透過9.6÷3的教學,學生初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基本演算法:可以像整數除法那樣列豎式計算,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著寫。

  第二個問題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計算12÷5。整數除法中,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把剩下的不夠商1的部分作為餘數,不再繼續除了。小數除法中,要在餘數的小數末尾添上“0”繼續除。教材先在商的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在餘數“2”的右邊添一個“0”,讓學生明白這裡在應用小數的性質,除法還可以繼續算。又透過“20”表示20個十分之一,除以5商4個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裡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裡及時點上小數點的必要性。

  第三個問題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計算5.7÷6。這道題的商不滿1,可以從總價5元多一些,數量6千克,因此單價不滿1元的具體數量裡感覺到。也可以根據整數部分“5”比除數6小,作出判斷。教學著重解決“應該在整數部分寫0”,而且要求學生自己想到這一點。

  還有一點在教學時應該注意。小數乘法的例題只是初步體會它可以用豎式計算,演算法的得出在“試一試”後。所以,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要一氣呵成,待形成計算方法後再進行練習。小數除法例題裡的三個計算都有預設的教學內容,需要及時鞏固,才能進入後面的教學。所以,每個問題解決以後,都要適量安排練習,使教學的新知識消化、內化,保障後面的教學能突出重點。

  基於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入課題。

  由一個生活中討價還價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數乘法也可以用小數除法來解決,這樣引出課題,學生產生強烈學習小數除法的願望。

  二、教學例題。

  1、創設情景:創設一個購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蘋果如何算。

  2、進行估算單價。這是生活中經常要甬道的。

  3、獨立探索,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9.6÷3的商。其中重點是解決用豎式來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數點為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算理,如果對答案有懷疑的還可以檢算。

  4、理解算理:繼續探索:12÷5=?5.7÷6=?重點解決餘下的2怎麼辦?整數部分的5比6小怎麼辦?

  5、學生完成試一試以及改錯的練習,最後學生自行總結小數除法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結合生活中的裡子商場促銷活動,請同學幫忙買哪種比較合算,最後提示學生學好小數除法就不會出現開始的笑話了,只有多算、多練,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計算的基本技能。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主動探索,找到計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學生學習小數的慾望,由討價還價的場景吃到學好小數除法的必要性;學生能透過探索、討論、嘗試掌握小數除法的方法。

  但嘗試中學生對9.6÷3,商是3.2都會,但餘的6角學生還是習慣表示成0.6,很難轉變成6角再除的思維,接著用12÷5大多數同學只會商2(元)……餘2元,沒有想到精確地算出幾元幾角。而5.7÷6有許多學生整數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點都沒有。確定商中的小數點是學生作業中難點。總之學生嘗試中,有部分對算式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

  最後的試一試又是兩道加除題0.2÷53÷15學生對3的後面加不加小數點起爭論,加了就把被除數改了,不加很對齊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數點對錯。

  這一節自我感受內容很多,同樣小數除法,各種可能遇見的問題都在這一教時完成,有些貪多不爛,部分同學在雲裡霧裡,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這樣的課如何呈現,如何處理例題與試一試中5種不同的種情,而且還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這是專家才能解決的了,或者是編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腳亂。以上僅此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係。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採用看圖找資訊、根據資訊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採用了讓學生彙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係。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係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於連除法數量關係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藉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於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著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係,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資訊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後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彙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0÷2=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資訊,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教材解讀: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拓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基礎之一。本冊教材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並對數的理論進行整理,在兩部分認識數教學中間安排十進位制計數法,知道數位,數級,對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也對億以上數的認識起承上啟下作用。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的滲透,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教材提供了較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不僅為學生認識大數提供豐富的內容,也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數概念教學,從數學的高度把握十進位制原理,培養數感。教學內容的呈現給了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間,也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如:讀、寫數的法則教材上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通探究自主過討論得到。

  教法學法: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字,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透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一、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針對本年級組提出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專題研究而設計的。設計的過程中力圖體現出本專題的研究成果,把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各種方法融入了教學當中。同時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也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形式上採用多種形式交替變換,注重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的發揮。

  另外,我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也沒有忽視素質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聯絡,另一方面注意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薰陶。

  二、說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是以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練習為依託,透過對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鞏固練習,把本年級的研究結果——培養計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針對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設計了一些有趣味、有時代科氣息的練習,但實際並沒有改變知識內容和結構。下面我對本節課知識點做了簡單分析:

  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是本冊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先是從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開始的,然後是接近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接著是由淺入深的學習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不連續進位、連續進位的乘法,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安排既是對前面知識的鞏固和熟練,也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鋪墊,又是為以後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計算打好基礎。在這節課中學生在鞏固練習的同時,我把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培養計算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加強口算、掌握演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個教學中,使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計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基於以上認識,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使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使學生初步理解提高計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體會成功的快樂。

  初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2、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並熟練地計算。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著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方法上,採用談話激趣、回憶交流、討論歸納、強化練習等教學方法,循循誘導,讓學生在比賽、遊戲、練習、合作中自主學習,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什麼知識?想一想。學生可能會根據教材說學習新知。是啊,從課本的內容看這節我們要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乘法,但是老師想讓大家看看最近幾次的作業,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但是老師想問問:這幾天我們學的知識,你們都熟練了嗎?作業得怎麼樣?(可以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引導學生說一些學生還不太懂,應該再練習。……那就鞏固複習一下,使我們計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計算的準確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嗎?師板書課題。

  (這樣設計匯入主要是讓學生覺得我們是有必要上這節課,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發揮)

  (二)回憶交流,討論歸納,明確演算法,理清算理。

  1、回憶交流

  師:好,那回憶一下,我們這幾天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師:對,這段時間我們就是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那每天學習都一樣嗎?……

  請學生想一想都學了哪幾種情況的乘法,同桌之間先互相說一說,然後請學生在全班上說一說。

  2、討論歸納,明確演算法,理清算理

  師:你會計算這幾種乘法題嗎?你能說一說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嗎?小組內互相說說,師巡視指導。

  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彙報。師據學生彙報板書計算方法。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不錯,雖然有些還說不完整,但已有一些進步了。

  師生一起來說演算法,並理解算理。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下面我們就算一算。

  (這裡這樣安排同桌、及小組合作是讓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互相補充,使學生體會小組合作的作用,培養初步合作的意識,體會成功的快樂。然後師生一起說使演算法進一步明確,算理更加清淅。)

  (三)、強化練習

  1、口算鋪墊(開火車)

  6×4=3×8=7×5=9×4+6=

  2×8+7=3×6+4=8×8+7=4×2+3=

  2、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比賽誰快就可以到黑板上來做。然後請做題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1582632787

  ×4×5×7×6

  3、師:同學們知道啄木鳥會做什麼呢?……對,它是益鳥,專門給老樹治病的。現在你們也來當一回醫生,誰能幫助下面的題治一治病呢?

  1252476

  ×7×4×8

  7428388

  集體評價。

  師:同學們當醫生好當嗎?當醫生應該怎樣才能幫病人查出病來?

  師:那計算多位數乘一位數時,要注意哪些地方?學生說師板書

  引導學生說出要細心,不能馬虎,注意學習習慣的培養。

  (這裡設計從口算到筆算再糾錯的有梯度練習,並注意練習的針對性和趣味性,一方面是為了學生積極地鞏固和紮實所學知識,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的計算能力能穩步提高,同時也滲透一些科學和品德方面的教育,注重學科的聯絡。)

  五、拓展延伸

  1、師:剛才又是比賽,又是當醫生,一定有點累了,那我們輕鬆一下做個遊戲:

  老師這裡有一棵蘋果樹,上面結了許多蘋果(蘋果上有數),這邊還有籃子(上面有乘法算式),如果你們摘對了,這個蘋果和籃子都歸你。你們想來摘嗎?……

  那我們怎麼摘呢?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然後請學生上來摘,並說說為什麼這樣摘?

  (遊戲是兒童最喜歡的課堂學習形式。讓學生在遊戲中、玩樂中輕輕鬆鬆學知識,培養能力這正是我們這節課的追求。)

  2、同學們,你們知道楊利偉叔叔嗎?他是做什麼的?……知道今年我國又有兩位叔叔坐著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在太空生活水平生活了5天5夜,他們是誰呢?

  ……

  師;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中國的驕傲。同學們現在我們再來了解一個有關航天知識並來解決問題好嗎?

  小黑板出示:

  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繞地球一週需要114分鐘,繞地球9周,需要多少分鐘?

  先讓學生說說從上面的資訊中你知道了什麼?要求什麼?怎樣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能先估算一下,再獨立解答。

  (這裡設計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問題,一方面是多位數乘一位數應用拓展,因為計算教學如果只重視計算技能的學習,往往比較枯燥。只有把計算教學至於問題解決中去,使學生感受到計算是有用的,是能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會更感興趣。另一方面是為了開拓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國家的一些大事,滲透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六、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又練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你覺得比以前算得快了嗎?算得準了嗎?你認為怎樣才能算又對又快呢?你還哪些收穫?(這樣設計學生自己來談收穫,是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在課堂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收穫。)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翻開《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的具體目標中赫然呈現著對計算教學的要求,這些目標是分學段來制定的,但具體到每一節課的目標,還需要我們來理解細化。

  我在參加希望杯比賽的時候,選擇了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節起始課——《分桃子》,本課屬於“數與代數”領域“數的運算”範疇,主要內容是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筆算方法。選擇這樣一節有挑戰性的計算課,源於自己的好奇和好勝,都說計算課難講,都說算理講不清,我就是要試一試。熱情是有的,但接下來的探尋之路卻讓我感慨萬千卻也收穫頗豐。

  一、讀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導學生探索理解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基本的運算思路掌握其豎式的寫法。“例1”中被除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都能被整除,主要解決除的順序和豎式寫法的問題;之後“試一試”中的3道豎式除法題目旨在對“例1”的內容特別是豎式的寫法進行鞏固練習;“例2”中除到被除數十位上時有餘數,主要解決除法的基本運算思路問題;之後的“試一試”中首先呈現了4道豎式題目且要求估算,前兩道是對例題的鞏固練習,後兩道則是要求學生在探索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遷移,獨立嘗試解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試一試第2題”重在應用,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讀懂學生。

  學生雖然已有除法豎式的基礎,但現狀是他們對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基本的運算思路和豎式寫法存在很大困難,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層樓”的形式,那其實並不是筆算,而是在口算出結果後改寫成筆算的一種形式,在運算思路上與筆算完全脫離。

  因此教學時重在從筆算除法的運算思路上入手,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語言表述、課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體驗基礎上建立表象,並逐步抽象成筆算除法的模型,從而達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運算思路和豎式寫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標

  基於以上的兩個“讀懂”,結合課標中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①探索並掌握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②結合情境,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①透過分一分等活動,親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算理的探索發現過程;

  ②將具體的實踐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結合起來,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發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是探索掌握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難點是理解算理,正確規範地書寫豎式。

  四、讀懂課堂

  總的來說,關鍵在“算理”,這是計算教學的本質,也是大家都眾所周知的。

  但卻總是在實踐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試講這節課前,先聽其它老師講了一節,她的整個課堂是這樣的:“複習口算——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呈現數學問題——列出算式——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展示計算方法——教師講解算理——學生練習計算並演板——再次講解算理——再次練習反饋”。

  我注意到學生們都準備了小棒,看來老師是有意識讓學生動手實踐的,但整節課中小棒形同虛設,學生根本沒有碰一下。在課後研討的時候,該教師的解釋是由於一名學生出現的錯誤演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預設,所以打亂了自己的教學思路,結果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樣一節較為失敗的課讓我對自己來講這節課有了更大的心理負擔,眼見為實,原來算理這麼難講啊。

  之後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試講,我很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旨在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理解算理,但課上起來也並不順利,操作浪費了很多時間,在練習時發現有學生不理解算理,教師便開始“走回頭路”,結果整節課結束教學內容只進行了60%多,這讓我很是鬱悶,曾一度想放棄“分小棒”的環節。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聽了師兄的這節課,他的課堂就沒有讓學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來遷移講解了筆算的“算理”,這樣的計算教學節省了時間,學生似乎也理解了。還有一位師姐是這樣講的,她在學生動手“分小棒”之後,並沒有讓學生彙報展示,而是用電腦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過程,然後讓學生列豎式。和我的不太一樣,我是在學生動手“分小棒”之後請了一名學生到前面演示分的過程,讓下面的學生說過程,同時教師板演豎式的呈現過程。我這樣的方法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亂。課後研討時我們總結了3種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師兄的方法——結合口算;②師姐的方法——先分再列豎式;③我的方法——動手實踐、語言描述、抽象豎式三者相結合。從大家的反應來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持者甚少,但是沒有做課堂後測,我無法看到到底哪種方法對學生的理解最有幫助,但是在我的內心還是傾向於自己“三結合”的方法。

  之後我又進行了一次校內的試講,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學習了師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豎式,因為這樣課堂看起來不亂,但課後研討時同事們的批評之詞鋪天蓋地。為此我翻閱了人教版的相關教學內容,也是藉助“分小棒”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現的很清楚,這讓我對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組又組織了兩位師姐再來講這節課,她們倆的方法正好一個是“藉助口算”,一個是“先分再計算”。課後我們進行了後測,結果是觸目驚心的,完全正確率還不到30%,這讓我們陷入了深思:究竟什麼是“算理”,怎麼這麼難講?

  透過研討和尋找理論幫助,我知道:掌握演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演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操作程式,算理是演算法賴於成立的數學原理。算理的缺失,難以支撐演算法的牢固。《課標》在計算教學上提出了“計算教學時,應透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理解演算法的理解。”由此可見,計算教學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礎上掌握演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計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演算法是機械的演算法,對計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試講中,我大膽的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又一次嘗試了“分、說、寫”三合一的方法,效果顯示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是有所進步的。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演算法要總結嗎?大家的意見不太統一。又要再次尋求幫助:輕算理重演算法會使教學失去計算所賦予的教學功能,重算理輕演算法又無法達成紮實的計算技能。《課標》將課程目標分成了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性目標兩大類,如果片面理解課程目標,那必定是在兩個誤區間來回走動。因此,算理與演算法兩者不可偏頗。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初次感知知識時,進入大腦的資訊可以不受干擾,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準確,那麼造成的不良後果在短期內是難以清除的。在計算教學時,只有讓學生清晰地理解計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識背景下的本質聯絡(算理就是計算教學的本質聯絡),才能真正掌握計算的演算法。因此,不可偏頗,但要先算理後演算法。

  有了這樣的理論引領,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試講,以及最後的現場比賽,就越來越得心應手,雖然還不夠完美,但是我目前為止所行走的最遠的地方。

  五、反思昇華

  回想和學生一起研究算理的過程,我深感:計算教學,特別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學生的切身體驗。因為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邏輯性導致計算教學的枯燥與乏味,學生學起來枯燥必將引發學生失去可持續學習發展的張力。這就要求計算教學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構建有利於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徑,幫助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經歷計算過程、體驗算理、感悟演算法。

  1、在語言描述中體驗算理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不妨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用數學語言綜合描述,把具體的感知透過語言的加工描述最後概括形成演算法。這個抽象描述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算理的過程,從而達到感悟演算法。

  2、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算理

  數學的抽象性和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動手操作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在計算教學中,可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提供的定向指導,透過動手操作活動來探究數學問題的內在聯絡、理解算理。現代教學論的認為,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新課標雖對計算教學的要求和訓練強度相對降低,但重視學生的數感發展,計算教學時須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以動促思,自主體驗算理、理解演算法。

  “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蘇霍姆林基語)闡明瞭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維的起點。“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不能怕操作費時,只有讓學生 “做數學”,動手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親身體驗,才能理解新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數學思維外顯為直觀的活動,同時在活動中體驗、感悟、發現,最終達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幫助學生探索演算法,抽象演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動作發端”(皮亞傑),動手操作是最易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一種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把學生的外部操作與內部的數學思維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學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時機。

  這就是我的計算教學之路,基於自己的實踐、思考、學習、反思的過程,在過程中成長進步,我永遠不會停下腳步。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於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透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透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透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透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麼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麼?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資料?

  師:真是一群能幹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願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幹、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資料,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於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並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資料,(提示:測量是儘可能的取整釐米數。)並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10+10+10=40(釐米)

  方法二:10×2+10×2=40(釐米)

  方法三:10×4=40(釐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麼?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釐米、30釐米、40釐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並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麼?4代表什麼?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麼?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獨立思考,透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匯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於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釐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釐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釐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釐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並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並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一、 說教材

  24時記時法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4時記時法作為記時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瞭解,但出現在課程中還是第一次。教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了解24時記時法的規律,理解和發現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並能正確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方面的計算打下基礎。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記時法,並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於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瞭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

  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資訊,激發學習慾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式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連結生活,初步感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說說這個節目是播出的時刻,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透過螢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再出示電視節目預報,讓學生說說最喜歡的節目是在什麼時刻播出,透過討論,讓學生把對應的12時記時法寫在24時記時法的旁邊。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初步嘗試進行互換。

  (二)、實踐探索,自主建構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透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比一比

  現在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麼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2、議一議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後,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名稱。並說說為什麼不叫25時記時法或26時記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並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透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並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於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換一換

  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絡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找到聯絡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三)、迴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想想做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1、說一說。結合銀行門牌、汽車站牌、公路標誌、火車票讓學生在小組裡說說從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將書中的問題以開放式的形式出現,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給出自己的想法,鞏固兩種記時法的互換,建立起初步的時間觀念。

  2、畫一畫。給想想做做中的第6題四個鐘面畫上指標。

  3、小小播報員。結合本校的紅領巾廣播站用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讓學生在小組裡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課的最後讓學生說說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透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