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集合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8和9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53、54頁的教學內容。
2、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及編排意圖
“8和9的認識”是在學生系統學習了7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數的認識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根據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從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並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親身感受8、9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一說、想一想,8、9在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驗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樂趣。
教材採用相對集中的辦法,將8和9放在一起認識,這樣不僅可以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還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鄰兩個自然數之間的聯絡和大小。
3、教學目標
①透過觀察、操作、演示,使學生正確地數出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個數,會讀、寫8和9,知道9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9以內數的大小。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③透過做遊戲,向學生進行熱愛學習和習慣養成的教育。
④讓學生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數出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個數,會讀寫數字8和9。
教學難點:正確區別8、9的基數和序數的意義,正確書寫8和9、
二、說教法
培養學生的探索學習能力是我們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教學8和9的數數,數的順序和比較9以內數的大小時,由於我們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課本中的主題圖刪掉,改成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透過“排一排”的遊戲中發現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透過點子圖的比較,得出7<8、8>7;8<9、9>8。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精神,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學應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我們的教學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要讓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是:學會透過觀察、操作,能正確地數出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個數,會比較9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能兩個兩個地數,如:1、3、5、7、9。2、4、6、8、10。會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探索的能力。
四、說教學反思
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在編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認識”基本一樣,不過比“6和7的認識”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學“8和9的認識”時,是按照數數、認識數字、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序數、寫數,這樣的思路進行設計的。
1、充分運用主題圖,用好教材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裡並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只是還沒有足夠的機會用語言表述出來,因此我充分運用主題圖,給學生提供可供數數的豐富的資源,讓學生數一數,說一說校園主題圖中數量是8和9的物體,當學生說出,黑板上有8個大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時,我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時機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認識了8和9之後,我安排了擺一擺、畫一畫,這個環節,首先,讓學生從學具盒裡數出8個、9個學具,在以往教學“6和7的認識”時,都是要求用數的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而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只要求擺出8個圓形,9個三角形,因此我設計了畫一畫,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8和9,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也很高,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在教學比較大小時,我出示“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說說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絡左右圖來數。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3、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說一說,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資訊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說”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果斷與準確;
2、教學語言還不是很貼近兒童,態度也有生硬之處;
3、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組織指揮不到位,沒能準確地掌握“度”。
4、前後環節有重複,起伏不是很大,還不能充分體現“扶”→“放”的做法。
總之,本節課之後,我反思:如果我們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符合兒童特點的學習環境,就可以清除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屏障,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更重要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技能,使數學學科的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低年級的數學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都離不開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級數學教學就應遵循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且用於生活的理念,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認為:好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足以證明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一、說教材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60—61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前後”、“上下”的位置與順序,理解了位置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它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理解和掌握其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2、能力目標:透過有趣的具體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傾聽與交流能力,質疑與評價能力,以及初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用生活中有關“左右”的情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滲透“事物之間相對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認識“左右”位置的關係,準確確定“左右”。
教學難點:
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學法
1、說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透過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況下體驗左右的位置,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索性,使課堂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學生在愉快的“玩”中鞏固了知識。
(2)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所以本節課利用多種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2、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透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透過靈活、有趣的遊戲和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三、說教學程式
一)、創境激疑
新課開始,我利用課賽情境,讓高興的同學舉手。從而引出課題:《左右》。
二)、互動解疑
1、說一說
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舉例說一說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學生舉例的過程,既是教師瞭解學生認知基礎的過程,也就是他們自己熟悉左右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還有哪些象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樣,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讓他們在各自原有的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2、玩一玩
透過帶著學生玩“舉右手,抬左腿、摸左耳??”這些“聽口令,做動作”的遊戲,幫助學生藉助身體器官認識並正確分辨左右。在這一環節中,我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選擇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為突破口,藉助身體的器官,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驗,領會左右的含義,分辨左右的位置關係。透過自主尋找、合作討論、遊戲反饋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合作交流的能力,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性。
3、擺一擺。
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敘述擺學具,透過擺的活動,讓學生把身體的左右遷移到生活中來,使學生學會確定物體的左右。在聽老師的敘述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語言來敘述物體的左右位置關係。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透過回答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東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數,順序也就不同。
三)、啟思導疑
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握手,請學生判斷,老師是用右手握手嗎?為什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後,老師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我們面對面站著,因為方向
相對,用右手握手方向剛好相反。透過質疑、釋疑,讓學生髮現“左右”的相對性。
四)、實踐運用
1、說一說你相鄰的同學是誰?
2、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課本61頁練一練第3題)
3、我問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個小朋友要上樓,你能告訴他應該走哪邊嗎?
如果他不走右邊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學生自由發言)
你知道為什麼“上下樓梯要靠右行”了嗎?
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他們都是靠哪邊走的?
走路時我們要注意什麼?(結合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結: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規則,我國規定每個公民都靠自己的右邊行走或行車。現在請同學們都靠自己的右邊來回走一走歌謠:同學們,請記住,上下樓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鬧。走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記住。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認為自己表現得怎麼樣?
在我們的生活中,認識左右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就讓我們到生活中去體會吧!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一 、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本課內容選自)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60-61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前後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方位感不強,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而“上下” “前後”“左右”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達到熟練、準確地辨別“前、後”的位置,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透過大量的活動來完成。
為了讓學生直觀地 認識物體的 前後相對位置關係,教材藉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用“前、後”描述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日後學習方向與位置做好鋪墊。
3、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結合學生年齡的特徵,本節課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能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二)過程與方法.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並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能正確描述物體的“前、後”位置,而教學難點定為讓學生體會“前、後”的相對性。
5、教具準備方面,(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小紅花、動物圖片等、課前還為學生準備了卡丁車圖片作為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一年級的小學生更喜歡用形象來思維的。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貫穿於整節課,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森林運動會”這一情景,彷彿身臨其境,便於學生充分地 感知物體間的前後位置關係。
同時,<<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採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觀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體驗前後的含義,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三、說教學設想
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並充分挖掘現場資源來啟發學生學習,採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一個自主的空間中觀察、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 學習的主人。
學生將透過說、找、擺、做、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前後”位置關係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構建了探索性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結果是——對!小兔子驕傲自滿,結果輸給了小烏龜。小兔子為此很不服氣,今天,又找到了烏龜,非要再賽一次,烏龜明白,這次小兔子肯定不會睡大覺了,就對小兔子說:“比賽可以,但這次的路線必須有我來定。”小兔子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現在我們就到賽場去看一看。
(二) 觀察交流,獲取新知
同學們,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給我打電話說森林王國有一場運動會,邀請我們一年級二班的同學去觀看。還等什麼,趕緊去看看吧:百米賽跑都快要開始了,我用電腦出示動物賽跑圖,問:同學們,你們看到哪些小動物?老師最喜歡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小兔子的前面、後面有哪些小動物?學生在觀察中很容易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後面是小烏龜。同時也可能有學生會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後面是小烏龜和小蝸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給予表揚說“你真棒”、“觀察得真仔細”等等,並用小紅花作為獎勵。
透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同時,動態的資訊資源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情境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學生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介紹給其它的同學,這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的自主權。
然後,我激發興趣,看完了緊張的百米賽跑,可惜我們錯過了卡丁車比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時利用笑笑發來的簡訊
2號車排在最前面,3號車排在4號車的後面,1號車在最後面。
請各小組同學根據簡訊的內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車圖片在小組內說一說,擺一擺。小組交流彙報,然後請一組同學到前面利用圖片邊說邊擺。這裡我會給說的好的學生給予評價。學生彙報後引導學生觀看影片回放,讓學生對照自己擺的對不對。
卡丁車大賽的情境新穎時尚,同學們團結合作,認識字的同學讀資訊,其他同學擺圖片,在小組內觀察與交流中,解決了這樣一個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結合實際,啟發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透過讓中間一橫排同學起立,說說前後分別是誰,向後轉再說一說前後分別是誰,讓學生髮現問題,明確方向發生了變化,前後順序就變了。然後我繼續問學生:前在哪兒?後在哪兒?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辦?學生可能會說(小臉)對著就是前。(後背)對著就是後。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改變)。最後根據問題和學生的回答編出下面這首兒歌:
小朋友們告訴我,前、前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小臉)對著就是前。
小朋友們告訴我,後、後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後背)對著就是後。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樣?動腦想一想。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會(改變),就會(改變)
這樣的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前後的意義,體驗到前後的相對性,同時更深一層理解到以什麼為標準,確定前後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學生是否掌握“前後”概念意義,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使學生再次獲得愉快、成功的數學情感體驗。
(四 )拓展應用,培養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小明和同學們去兒童樂園買票的情境圖。在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前面有幾個人?後面有幾個人?一共有多少個人在買票?
之後,我出示了一道排隊的思考題作為這節課的拓展延伸。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由於一年級學生識字少,對直觀的事物感興趣。因此,我採用了這種圖文結合的板書,使教學內容更加美觀實用,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課《前後》教學是《位置與順序》單元教學裡的第一個內容,後續學習還有《上下》,《左右》。這個單元選取的內容都是學生身邊的、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與生活體驗。教學時主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有關體驗,結合對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已有的簡單生活經驗,認識前後。因此,在教學中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習素材的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為了學生直觀地認識物體間的前後相對位置關係,教材藉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學習用“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說學生
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空間觀念的數學知識。學生對數學活動和數學遊戲喜聞樂見,積極參與其中,透過觀察、提問、想像、合作交流等方式,獲得新知,加深對“前後”方位的理解,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遊戲中,體驗前、後的位置與順序。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2、透過觀察等活動,感知前後的位置關係,能用“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前後”位置關係,正確描述“前後”。
教學難點:理解“前後”的相對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提示課題
與學生談話,不但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是讓學生初步理解兩個小動物之間的前後位置關係,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境,探究學習
我為學生創設了“森林運動會,虎王邀請小朋友們去參加”這一情境,讓學生透過觀看賽跑比賽,說說都有哪些小動物參加,然後說說現在的比賽情況,再讓學生和同桌說說這五個小動物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後面,與此同時把這兩句話板書在黑板上,要求學生用上這兩個句式。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到位置與順序,所以一定要規範學生的語言,必要時可讓學生跟說幾遍。另外,我還注重了前後位置的相對性的滲透以及學生想像能力的培養,在讓學生想像繼續跑下去,結果會怎麼樣時,同時也向學生進行了活動重在參與、不到最後永不言敗的思想教育。
在“賽車”內容的學習上,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由於學生入學不久,對於小組合作還很陌生,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讓學生在交流中享受學習知識的樂趣。
(三)逐層練習,正確掌握
練習是鞏固新知的途徑,同時,透過練習,也是教師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為此我設計了五個練習題。在這裡我重點說明第一個練習“前後的相對性”。我以自己為例,向學生闡明,老師是面朝你們,那麼黑板在老師的哪一面?老師在黑板的哪一面?你們在老師的哪一面?教師向後轉,現在呢?這一個個的問題,只是想讓學生理解前後的相對性,進而明白,面朝的方向為前,背對的方向為後。接著我讓第三排的同學起立,第二列的同學起立,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前後。最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前面是誰?後面是誰?這樣由直觀形象的演示、解說讓學生明白前後的相對性後,再讓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去談自己的前後是誰,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接下來的幾道練習題,我本著讓學生在情境的引領下,快樂、積極地學習這一觀點,由淺入深地逐層練習,幫助學生掌握前後的位置。
(四)全課總結
讓學生說說自己都學會了什麼?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培養學生說完整話的能力。我用了“咱們班小朋友表現得真好,虎爺爺說了,明年的運動會還邀請你們參加”這樣的話語做結束語,使全課得到了昇華。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1—5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透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透過教學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理解基數、序數的含義,數的認、讀、寫、數的順序,學會比較數的大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口頭表達的能力,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理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並運用於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透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1—5各數的基數、序數的含義。
本課難點是: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電腦出示“野生動物園”的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4人一組充分說一說這些美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並有序的一一數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舉例說明法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含義以後,要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用1—5中的任意一個數說一句話,透過學生舉例說明,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獲得用數學的體驗。
3、發現法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些圓片,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比一比,透過擺圓片,讓學生髮現在1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從而瞭解數的順序,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觀察法觀察主題圖的畫面及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主題圖時,觀察目的明確。教師透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都畫了什麼,觀察結束後組織討論,你怎樣看就會又快又不數丟物體呢?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透過學生動手擺圓片,親身感知、體驗數的順序,從而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主要由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觀察探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圖片引入,讓學生看看圖上都有些什麼,要怎樣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會丟,明確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
這樣教學設計提供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圖過渡到數,建立數的概念
1、從圖過渡到數。同學們都說有1頭大象,那麼,除了大象,還有什麼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樣的思路教學2—5各數的認識,這樣就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到數字來源於生活,從而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
(三)聯絡生活實際,學會運用數
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以後,設計遊戲,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裡、家裡找一找、數一數,並用學過的數說一句話。
這樣就讓學生把生活實際與數學較好的聯絡起來,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
(四)動手操作圓片,學會比較數的大小
1、認識數的意義以後,讓學生自己擺圓片,擺一擺、比一比,哪個數大,你是怎麼想的?滲透了自然數的計算單位和相鄰兩個自然數相差1。
2、認識數的大小以後,進行猜數遊戲,如5的前面是幾?3的後面是幾?還有可能是幾?透過反覆練習,學生較好的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點。
3、最後學習寫數。寫數是本堂課的另一個重點,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生對1——5各數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導學生規矩、工整的寫數。這一教學環節就要充分利用電腦軟體的直觀性,清楚的顯示1——5各數運筆的軌跡,先讓學生觀察、感知,再透過描紅、獨立書寫達到預期的效果。
這樣的設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想象力,充分體現新課程的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一理念。
(五)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課講授完以後,出示練習題。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數畫圈、看圖寫數等使學生進一步建立數與形的聯絡,更好的理解和認識1——5各數。
2、最後設計了一些用1表示1個整體的題目,如:1盤香蕉、1串葡萄、1雙襪子等,滲透單位“1”的概念。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一、 說教材分析
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二課時:上下。
2、 教材簡析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具體目標。本單元是透過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屬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第一學段。本節內容“上下”是學生學完“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學習的,繼續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述事物的好習慣,學會用上下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而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後的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3、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知識技能目標)
(2)、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能力培養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素質培養目標)
(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重點:學會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二、 說教法與學法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 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法。創設小動物去大樹爺爺家做客這一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地明確三種動物的位置關係,體驗到上下的位置關係,並創設三種動物變換位置關係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2、 觀察討論,互動合作法。
新課標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說說教室的物品的位置關係,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透過互動合作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進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 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透過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整理書架、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具準備:主題畫 投影儀 小書架
學具準備:剪刀 膠水
三、 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引疑。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這一情境匯入新課:今天,天氣晴朗,森林裡特別熱鬧,原來大樹爺爺今天請客.小兔和小鳥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題畫,先出示小兔和小鳥)讓學生觀察直觀到小鳥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樣,我順勢引出課題:“上下”。透過設疑引出課題,能讓學生有發現問題的機會。
第二環節: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觀察思考。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仔細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位置,讓學生自由說說小鳥在小兔的哪個位置上,小兔在小鳥的哪個位置上,讓學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讓學生體驗由於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係是相對的。我注意使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說明小動物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再讓學生描述松鼠的正確位置,從而體會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由於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與相對性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時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有必要作出適當的說明,對學生理解新知很有幫助。)
3、換換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對性。
讓學生動手換一換小鳥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學生互相說說三種動物各自的位置關係。(學生能在變化中進一步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學會舉一反三,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4、 指導看書,書寫。
指導學生根據判斷的三種動物的相對位置,填寫好書本的內容,注意上下的書寫,培養學生正確書寫的習慣。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應用新知去解決問題。
1、聯絡身邊的例子說一說。
觀察教室,討論哪些物體的位置關係可以用“上下”來描述。學生自由觀察,自由發表意見。(設計意圖:聯絡學生身邊的例子來應用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 聽口令,擺物品。要求每人準備好數學書,練習本,文具盒和鉛筆等學習用品。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可以設計以下口令:數學書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數學書的上面,練習本放在數學書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組織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3、整理書架。每個小組一個小書架,一些書和其他學習用品。要求:小組內互相商量如何擺放這些物品,然後動手一起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說出物品的上下位置關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4、參觀小明的房間。(課本練一練第1題)
先引導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麼?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再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把各種物品的上下關係補充完整,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藉助這一情境,要求學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間,養成物品擺放整齊的良好行為習慣。
(以上活動是根據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設計的。)
5、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 課本第59頁練一練第2題。注意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在寫數過程中,讓學生說說哪個數在上,哪個數在下。
(2) 課本第59 頁練一練第3題:說一說。
利用圖畫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道有一定開放性的題目,有多種的說法和答案,如船在橋的下面,人在橋的上面,橋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頁練一練第4題)。
1、活動要求:先引導學生弄懂題意,然後指導學生剪下附頁中的動物頭像,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安排房子。
2、活動形式:學生可以在小組中合作完成,分完後,與小組同學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說一說它們的上下位置關係與順序。這樣做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增強交流合作的意識。
第五環節:拓展思維,強化新知。(第59頁練一練第5題)
這是一道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不做統一的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饋的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有條理說出自己的推理過程。
第六環節:總結深化,自我評價。
結合新課標裡提出新的評價體系,我在這一個環節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做個評價,每人一張評價表,在認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畫上一個笑臉。
對學習數學有興趣
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交流
能積極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樂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透過以上六個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樂意學習,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初步培養,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把8和9的認識放在同一節課中完成,編排與前面6和7的認識基本上一樣,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資源雖不如6和7明顯,卻更豐富。提供給學生數數的物件是以“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生動畫面,其內容有人、花、樹、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畫面除數數外,還體現了環保教育的主題。8和9的序數意義仍是採取6和7的編排方法,不同的是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幾和第幾的意義的不同。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會8和9的基數的含義。
2.瞭解8和9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數含義。
3.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4.結合8和9的學習,向學生滲透環保教育和勞動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
二、教法和學法
很顯然,在教法和學法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動手操作學習。“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三、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渴望動手參與的願望強烈,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加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流程
(一)聯絡生活,談話引入。
利用書上的主題圖,引入8和9的認識,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情感和培養學生對城市環保的責任感。
(二)教學8和9的基數含義。
1.教學主題畫。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圖上有什麼,它們的數量各是多少?主題圖為師生提供了數量8和9的物體有:
(1)校園兩旁有8棵樹。(2)花壇裡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個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4)黑板下襬放著9盆花。
(5)有8個同學和一位老師在花壇旁勞動。
(6)有9只蝴蝶在花壇上飛舞。
學生數以上“8”和“9”的物體時,開始是凌亂的、無序的,教師小結時,應引導他們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順序來數,如從上到下,從外到裡,從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數難數一些,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數一數,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如從上到下)數一遍,每數一隻,就做一個記號。
2.展示課前每人收集的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作業。
拿出課前收集的關於8和9的資料,先在小組內向同伴們交流;然後每組推選出一份在全班展評。最後全班同學都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張貼在教室四周並自由交流、評議。
【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資訊,處理資訊,感受8和9的數的意義,形成良好的數感,同時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
3.擺學具。
從學具中數出8個圓、9個三角形擺兩個圖形,喜歡擺什麼圖形就擺什麼圖形。
(三)教學8和9的順序。
1.課件出示計數器,教師逐一撥珠,讓學生數。當撥到第8顆、第9顆算珠時,算珠閃動變顏色。並問學生:7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8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
2.課件出示直尺圖:
教師將教材中直尺圖裡的括號作了一些調整,讓學生透過填空,熟記0~9各數的順序。填好後再讓學生順著數一遍,倒著數一遍。最後可以讓小組內的學生看著直尺上的數,提幾個問題,讓學生互問互答。
(四)教學比較7、8、9的大小。
1.出示點子圖:
先讓學生數出這三幅點子圖的點子數,然後讓學生說說快速數出點子數的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每幅點子圖左邊都有5個點子,只要看右邊的點子數就能很快地數出每幅圖的點子數。】
2.比較7、8、9的大小。
請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學生的答案有以下6種:
7<8 8<9 7<9 8>7 9>8 9>7
3.用“>”、“<”號寫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讓學生在書上填空,注意提醒學生書寫要整潔、美觀。
【在比較7、8、9這3個數大小時,沒有像教材中那樣直接呈現,而是讓學生任意選擇兩個數來比較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
(五)教學8和9的序數含義。
1.做改編題(給每個學生髮一張練習紙)。
左數第8盆開了( )朵花。
開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給左邊的8個花盆塗上紅色。
給從左數的第9個花盆塗上綠色。
【教材提供的這部分內容過於簡單,而在認識6和7的序數意義時,有一部分學生對幾和第幾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將這部分內容作了些調整,設計了將8和9的基數、序數含義揉合在一起的練習,學生透過練習,弄清8和9的序數含義,又將它與基數含義區分開來,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2.把做好了的練習放到實物展示臺上展示,講評。對完成好作業的學生,教師給予鼓勵。
(六)小結。
這節課你知道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你對自己在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要求學生把調查實踐作業和課堂上得到的獎勵,課後收錄到成長記錄袋裡。)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方程的意義及等式的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計算方法。學好本節課的內容不僅為以後學運用方程解決小數,分數的問題奠定基礎,而且有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2.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標對方程這一部分的要求,本節課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結合實際情景,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並正確的計算
(2)在探索中,培養學生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
3.教學重難點:依據本節課的具體情況和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培養學生正確解方程,並能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教法
本課的教學以自主探究為主線,以發展創新為宗旨,主要採用談話法,引導探究法和觀察發現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充分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學法
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本節課學生主要以嘗試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進行學習,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總體思路,我設計了激趣匯入約3’、探索新知約20’、鞏固應用約15’、課堂總結約2’,四個環節進行教學,具體過程如下:
1.激趣匯入
我是這樣匯入的:大螢幕出示情境圖,一天笑笑和淘氣在做猜數遊戲,笑笑:把你心裡想的數乘2,再加上20,等於多少?淘氣:等於80。笑笑:你想的數是30。淘氣:你是怎麼知道的?同學們你知道笑笑是怎麼知道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猜數遊戲》問題(教師板書)這一環節,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發現問題,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
2.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我分三步進行教學
第一步自主探索方程的解法
同學們,在上面的情景中你能得出什麼樣的等量關係呢?你能用一個是子把它表示出來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彙報結果:在上面的情境中我發現了心裡想的數×2+20=80,如果我們把心裡想的數看
成是x這個使等式可以改寫成什麼?生: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和探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合作和探索的精神。
第二步學生彙報,師生交流
現在大家自己動腦試試看你能不能把這個方程解出來?教師提示:如果用等式的性質來解該怎麼做呢?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彙報結果2x+20=80,我先在等式兩邊同事減去20就變成2x=60,再在等式兩邊同事除以2得出x=30(教師板書)非常好,剛才他說出瞭解方程的過程,在解方程中有些步驟是可以省略的,下面老師把這個方程完整的解給大家看:因為原題中沒有x,所以我們在列式前要先把x設出來,解:設這個數為x 2x+20=80 2x=60 x=30 答:這個數為30。
在解方程過程中,等號要對齊,計算完了不要忘記寫答。現在你知道笑笑是怎麼猜到了吧!這一環節讓學生從具體問題出發,主動參與有效的保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三步驗證結果,鞏固知識
我們能不能驗證一下我們的結果是否正確呢?怎麼驗證呢?引導學生把x換成30進行驗證2×30+20=80,所以我們的結果是對的,現在同學們倆人一組也來做一下猜數遊戲吧!這一環節讓學生嘗試驗證計算結果使知識及時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以上三步,引發學生帶著問題獨立思考,小組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小結,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3.鞏固應用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三種練習:
(1)基本練習:解方程6道題讓學生獨立思考,集體訂正,鞏固對知識的掌握
(2)變式練習:解決問題1.2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集體訂正,進一步鞏固對知識的掌握
(3)拓展練習:拓展題先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在全班交流經驗,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五、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突出重點,使教學目標一目瞭然,便於學生觀察、比較。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摘果子”一課。
一、說教材
本課是學生學習減法的開始,學生對減法的含義體會不深。教材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及必要性。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因此,我根據教學要求,學生特點確定教學目的為:
知識目標、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絡。
在具體情境和活動中,體會減法含義;能正確列出並讀出算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與語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具: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二、說教法
本課我採用觀察操作,練習,討論多種方法交進行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減法含義。
三、說學法
學生本課中透過觀察操作,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對減法的理解。
四、說教學流程
根據數學“創境——探究”教學模式,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複習準備,創設情境
l 在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摘果子”這一情境。“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園,自然過子裡的果子成熟了,蘭蘭提這籃子來摘果子。她請我們一起去,你們說好嗎?那我們出發吧!這樣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渡到第二階段。
(二)探究新知,總結規律
首先讓學生看圖觀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蘭蘭摘走幾個?還剩幾個?教師引導學生講圖意提問題,這樣即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問題能力,又為以後學習減法應用題打下基礎。接著指名列式計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讀算式,認識減號。為了加深對減法的理解,我問:“你是怎樣知道
還剩3個果子?為什麼用減法算?”學生對減法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尋求不同解法。
為使每個學生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建立在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同桌擺鉛筆的小練習。一人說另一人擺。最後我引導學生: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與減法有關,你能舉例說明嗎?讓學生找找身邊的減法,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再進行小結質疑:蘭蘭見到同學們學得這樣好高興得忘了剛才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誰能告訴她?如果沒有問題進行第三街段。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練習是發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練習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1看圖填算式。讓學生對本課知識點進一步掌握。2算一算檢查學生離開圖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3到5題也是看圖計算。其中4,5題答案會有不同的結果,只要學生解釋合理,我都給予肯定。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我設計第6題是比較大小。這道題我採用同桌合作學習,讓學生透過互相幫助合作解決困難,讓他們每個人都產生成功的喜悅,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後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遊戲“摘果子”讓孩子們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結束本節課。
(四)全課總結,強化新知
一堂課的結束,要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建立知識網路。我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這節課我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自主感受,協調發展。力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使課堂教學優質高效。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1—5各數的認識”。
一、說教材
“1—5各數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透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透過教學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理解基數、序數的含義,數的認、讀、寫、數的順序,學會比較數的大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口頭表達的能力,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理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並運用於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
透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1—5各數的基數、序數的含義。本課難點是: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
二、說教法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了三種教學方法來實施本節課教學的: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如新課開始時,出示課件“野生動物園”的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4人一組充分說一說這些美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並有序的一一數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舉例說明法
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含義以後,要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用1—5中的任意一個數說一句話,透過學生舉例說明,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獲得用數學的體驗。
3.發現法
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些圓片,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比一比,透過擺圓片,讓學生髮現在1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從而瞭解數的順序,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
1.觀察法
觀察主題圖的畫面及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主題圖時,觀察目的明確。教師透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都畫了什麼,觀察結束後組織討論,你怎樣看就會又快又不數丟物體呢?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透過學生動手擺圓片,親身感知、體驗數的順序,從而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主要由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情境匯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出示圖片,讓學生看看圖上都有些什麼,要怎樣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會丟,明確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這樣教學設計提供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圖過渡到數,建立數的概念
1、從圖過渡到數。同學們都說有1頭大象,那麼,除了大象,還有什麼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樣的思路教學2—5各數的認識,這樣就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到數字來源於生活,從而把數學與生活 緊密地聯絡起來。
(三)聯絡生活實際。
學會運用數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以後,設計遊戲,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裡、家裡找一找、數一數,並用學過的數說一句話。這樣就讓學生把生活實際與數學較好的聯絡起來,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
(四)動手操作圓片,學會比較數的大小
1、認識數的意義以後,讓學生自己擺圓片,擺一擺、比一比,哪個數大,你是怎麼想的?滲透了自然數的計算單位和相鄰兩個自然數相差1。
2、認識數的大小以後,進行猜數遊戲,如5的前面是幾?3的後面是幾?還有可能是幾?透過反覆練習,學生較好的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點。
3、最後學習寫數。寫數是本堂課的另一個重點,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生對1——5各數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導學生規矩、工整的寫數。這一教學環節就要充分利用電腦軟體的直觀性,清楚的顯示1――5各數運筆的軌跡,先讓學生觀察、感知,再透過描紅、獨立書寫達到預期的效果。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材第3637頁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第八課時,所呈現的內容是學生學習8和9的加減法後的一節練習課,本節課是利用可愛的企鵝這一學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導學生髮現、提出有關加減法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進一步鞏固8和9的加減法。由於圖中第一次呈現大括號的形式,所以教學中需要教師作適當地講解,對圖中每個符號的出現,都應讓他們清清楚楚,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理解圖中的大括號、問號所表示的意義,進一步加深對加減法意
義的理解。
2、鞏固8和9的加減法,能夠正確迅速地計算;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
際問題。
3、引導學生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理解大括號、問號表示的意義。
教學難點: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係,準確熟練地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五)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學具圖片、小棒等。
二、說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大部分學生對猜謎語、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有極大的興趣。經過兩個月的常規培養,學生的聽課習慣正在逐步的得到規範,有了初步的數感和問題意識,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很欠缺,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強訓練。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情境教學法。
生動、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數學由抽象變具體,啟用學生的學習思維。因此,我們要積極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由於本課第一次出現大括號和問號,學生理解其意義有一定困難,因此在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企鵝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驗到用數學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悅,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思維。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單元中的“加法”教學內容。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等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課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計算的問題,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的分解與組成。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數學意識。
2、 學情分析
本課雖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計算問題,但是學生們大都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學生缺少的是對於加法含義的理解,說不清為什麼用加法計算。面對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課程的設計就更應該充滿趣味、問題設計有梯度,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的認知提高一個水平。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 透過操作演示,是學生初步瞭解加法的含義,認識“+”這個符號,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透過操作計算5以內的加法,是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初步認識加法的意義,會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學生操作,表達使學生經歷加法的計算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
掌握對自己合適、喜歡的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
能從不同計算方法中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和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情境演示法、小組研討法,同時藉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質量。
三、說學法
古人說:“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而給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素質教育也要求學生不僅“學會”,更要“會學”。這節課我將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堅持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們的創新思維。
四、說教學過程
1、複習鋪墊
讓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圓形卡片擺在桌面上後,分成兩堆。引導學生複習1~5以內數的組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慾望,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數的得出起到鋪墊作用,從而完成新課的匯入。
2、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三個步驟進行。
(1)引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義。首先透過電腦反覆演示氣球放在一起的過程,讓
他們說一說自己的直觀感受和體驗,或者由老師一邊做手勢一邊引導說,把氣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來”的意思。然後透過點子圖加深學生對加法含義的理解:把3個點子和1個點子合併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個點子,用加法計算。點子圖既突出了合併,又能使學生感受到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而且,還能體現出由直觀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過渡。
(2)學習加法算式。首先引導學生說出:由氣球的數量抽象出要用數字3和1表示。然後教師說明:在數學上,要求一共有幾個氣球,就是要把數字3和1合起來,用符號“+”表示。教師再次強調說明:把3和1合起來,要用加法計算。最後教讀加法算式。
(3)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就是把兩隻手的圓片合併在一起。這一步透過自己操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3、鞏固發展,在練習中提高
(1)發散聯想,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①課本第24頁“做一做”。②教師啟發、引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遊戲(紅花配綠葉)。多種形式的習題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引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3)課本第25頁松鼠玩耍圖,透過動畫演示引出算式3+2=□。
(4)課本第25頁做一做。
① 透過讀懂圖意,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② 鞏固5以內加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可以根據圖點數,在一個數的基礎上接著數,也可以用數的組成的知識解決。
③ 透過對比4+1=5、1+4=5和1+3=4、3+1=4這兩對算式式,使學生透過直觀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為後面的教學做了鋪墊。
4、總結延伸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印象最深的是什麼?這裡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歸納所學知識內容、學習方法,能強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掌握學法。
5、佈置作業
適量的作業可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6、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新知的形成過程,又突出了教學重點,簡潔明瞭。
7、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採取情境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1)瞭解信任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
(2)指導小組學習,培養交流意識。
(3)發揮課件的動態立體優勢,給學生學習的空間。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9加幾》。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的內容。它包括課本96-98頁的例1、例2以及課後的“做一做”。
一、說教材
《9加幾》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11-20各數,能夠準確的計算10加幾何相應的減法。這些知識都對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課的內容也為以後學習其他數的進位加法打下了基礎。
二、說學習目標
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我指定了以下學習目標:透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在比較、觀察的過程中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題目;同時,學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打打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的核心思想是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湊十法”,因此,我確定了這節課的學習重點是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加法。
一年級的孩子認識事物時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並且中我了一些概念,能夠初步的進行判斷和推理,但思維水品總的來說還很低,思維過程往往只依靠具體的表象,帶有很大的依賴性和模仿性,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難點是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三、說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更高效的完成本節課預設的各項學習目標,我在教法和學法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法方面:《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在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參與與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操作,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旋律,結合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觀察、討論、小組合作等方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世間中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法方面: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好動、自制力較差,再加上他們入學的時間並不長,對於充滿約束的課堂容易產生煩感,雖然孩子們身上有這些小缺點,但是他們的表現欲和好奇心是值得我們驚訝的。《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記憶與模仿,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我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活動得出極端9加幾的各種方法,然後透過觀察、比較、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會計算9加幾的題目,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四、說教學準備
為了讓學生深刻的理解“湊十法”,本節課我準備了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每位學生準備18根小棒。
五、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稱個,是真個教學活動的呈現。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趣設疑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應該體現“身邊的數學”這一特點。因此,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情境為切入點,利用課件展示我校學生在運動會上精彩表現的照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在追問孩子們是否想繼續參觀,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此時的學生一定都是情緒高漲的,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讓學生接受挑戰,如果挑戰成功便可繼續參觀。
挑戰的目的就是複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課件複習舊知識的重要性。複習過程主要有以下步驟。首先,利用口算卡片展示9+( )= 10和有關計算10加幾練習,然後以天空的形式幫助學生複習“一個數可以分成1和幾”,最後,讓學生口算9 + 1 + 1 =( ) 9 + 1 + 5 =( ) 9 + 1 + 3 =( )。這三項挑戰內容的設定層層遞進,為本節課學習9加幾的進位加法做好了準備。
順利闖關的孩子們一定很興奮,適時用語言對學生的情緒加以控制,讓孩子們用數學的視角去參觀運動會的場景。
第二個環節:自主嘗試,探究演算法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時我將例1和例2結合起來,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為三個步驟來教學。
第一步是討論交流,得出方法。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這一步驟中,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飲料”的問題,讓學生透過相互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認知過程,由於每個孩子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不相同,所以在面臨一個新的計算問題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在這裡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加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並根據學生的回報結果適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學生彙報的情況可能會有三種:(1)數數法,即依次一個一個的數1、2、3、4……12、13;(2)接數法,箱子裡有9盒,然後再接著數10、11、12、13;(3)先將外面的4盒分成1和3,將一盒放進箱子裡和原來的9盒湊成10盒,再加上外面的3盒,10 + 3 = 13。透過直觀的分析比較,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我安排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教學的開始,我讓學生用數學的視角來觀察例1的主題圖,讓他們說一說圖上包含的數學資訊,並根據這些數學資訊提出問題,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自然地將9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子的和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
踢毽子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
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歸納演算法,鞏固記憶,這也是本環節的最後一個步驟。根據一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深刻理解“湊十法”的過程是有難度的,必須將這個抽象的過程形象化、轉變成自身的時間,才能達到希望的效果。此時,我將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與例2的動手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選擇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活動後進行彙報,請學生到講臺上講述操作的過程。最後引導學生小結:在計算9 + 3時,可將3分成1和2,1和9湊成十,10 + 2 = 12;同樣的,計算9 + 7時,可將7分成1和6,1和9湊成十,10 + 6 = 16。(板書)這時黑板上已經有了三個算式,引導學生說出這三個算式都是關於9加幾的加法,從而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有學生產生“分小數”的想法,對這種敢想敢說的行為要加以鼓勵,可以讓學生採用像板書上呈現的方法來驗證“分小數”的想法是否可行。
第三個環節:鞏固新知,靈活運用。
透過本環節的鞏固練習,教師可以真實的掌握學生對於新授知識的理解情況,從而進行下一步的教學部屬。一年級的學生好勝心強,表現欲高,但自制力較差,注意力不夠集中。根據這一特點,我安排了3個練習。首先,用課件展示菠蘿、蘋果的實物圖,色彩鮮豔的水果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透過此題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第二個練習時根據圖意寫算式,先讓學生互相說題意,然後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處理第三個練習時,我將簡單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再把他們放在“梯子”的剪貼畫背景中,讓學生運用“湊十法”進行計算。再讓學生尋找規律,引導學生說出第一個加數都是9,每個算式中和的個位上的數都比這個算式中的第二個加數少1,適時追問這個1到哪裡去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湊成了十,從而加深對“湊十法”的理解。
第四個環節:全科總結,完善提高。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充當著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對於本節課的小姐,我也嘗試著讓學生來參與。學生透過說本節課的收穫,將本節課的內容做一總結,方便日後複習,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六、說板書
本節課的板書已經都呈現在黑板上,在設計板書時我力求做到重點突出、簡潔易懂。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說教材:
《分與合》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本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5以內的加減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整個第三單元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會學習的樂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說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學生能夠理解並掌握4和5的組成,能夠熟練地說出5以內數的組成。
2.經歷探索與交流的過程,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說教學重點:
透過實踐活動直觀地瞭解4、5的數的組成。
說教學難點:
熟練地說出5以內數的組成。
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學習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透過設定多種問題情境來營造輕鬆、有趣的課堂氛圍。學生可以經歷“具體→抽象”的探索過程。所以我採用“談話法、觀察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並且使用“數學課件、教具圖”等直觀教具。
關於學法,新課程的最高理念為: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可以做到好學、樂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並且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經歷了探索、交流的過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識,提升技能。
說教學過程:
學習過程分為五個環節。
1、憶舊迎新趣味匯入。
2、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3、自學指導展示評價。
4、引導總結交流收穫
5、鞏固診斷夯實基礎。
出示課題,開始新課
環節一、憶舊迎新趣味匯入
出示課件,複習鞏固。
環節二、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1.情境匯入。
師:大家複習得真好,大家掌聲鼓勵鼓勵自己。
小朋友們在鼓掌時是怎麼拍手的,誰來示範一下?(一個學生主動示範)
師:那大家也照樣子慢慢地做幾次拍手動作,好嗎?(集體模仿)
師:現在你能說一說我們鼓掌時是怎麼拍手的嗎?(兩隻手先分開來,再合起來,然後又分開來,再合起來。)
師:看來兩隻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響。
在數學王國裡呀,也經常用到分與合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組成。(板書課題:分與合)
2.探索4的組成。
出示籃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們上臺來分一分,擺一擺,經歷動手操作的過程。
3.瞭解4的組成。
總結孩子們擺的結果,4可以分成1和3,1和3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組成4;4可以分成3和1,3和1組成4.
4.探索5的組成。
出示盤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們上臺分一分、擺一擺。
5.師生共同玩猜球遊戲,探索3的組成。
環節三、自學指導展示評價(對數遊戲)
對數遊戲:介紹遊戲規則:老師報4,同桌一人說“我出1”,另一人說“我出3”,兩人一起說“4可以分成1和3,1和3組成4”,這樣既可鞏固有關數的分與合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環節四、引導總結交流收穫
出示4和5的組成的教具,孩子們讀一讀,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環節五、鞏固診斷夯實基礎
出示練習題。
課堂總結:你今天都學習了什麼?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媽媽說一說?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透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絡。”在教學“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絡,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透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瞭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遊一遊。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為大家請來了許多好朋友,看看有誰?”學生們聽後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遊覽動物園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說說喜歡的小動物,然後數一數喜歡的小動物的個數,最後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透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景串,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操作過程中鞏固了“用圓片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這一知識點,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新授“認識1—5”各數,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透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擺一擺
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讓學生根據所擺圖片的個數從學具卡片裡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二是根據數字卡片擺出相應的圓片個數。透過兩部分的操作練習把數物體的個數與認數聯絡起來,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擺一擺採用小組活動的形式,由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的是否正確。
2、拔一拔
在引導學生認識計數器的基礎上,嘗試著自己在計數器上依次從1撥到5,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實際也就滲透了1-5各數是由幾個一組成的。利用算珠直觀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來的數上添一得到一個新的數,可以使學生感知1—5各數的聯絡,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最後在小組內開展拔珠的活動,由學生獨立的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數字卡片上的數,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加強對“1-5”各數的認識。
3、寫一寫
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範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後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師重點指導寫5,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寫數的習慣。
4、說一說
“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例項。開始學生的思維並不活躍,侷限於僅有的幾個例子,於是我以“從今天起我們就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為例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時間,想一想說什麼,怎樣說。在充分想的基礎上,學生的興致高漲,思維活躍,有了許多精彩發言:我們小組有4個人。我是一年級2班的學生。我家在XX路5號。……看到學生們積極參與的樣子;聽到學生們富有生活化的數學語言,我都不忍心打斷。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感受到了數學不像想像中那樣只是解答應用題,而是有趣得多,生動得多了。讓大家深深體會到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麼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多的收穫!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透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本節課重視了學生透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並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在觀察、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數學活動中,感受了數的意義,初步建立了數感,同時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絡。但是從課堂學生掌握情況反饋來看,學生在“說一說”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感覺此部分課學教學中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計不足。因此,今後課堂教學中還應更深入地瞭解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的放失的進行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