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相關資料

小石潭記相關資料

小石潭記相關資料

  《小石潭記》中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石潭記相關資料,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 基礎知識

  (一)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 文言詞語

  1. 詞類活用

  【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鬥】像北斗星那樣曲折。

  【蛇】像蛇那樣蜿蜒前行。

  【犬牙】像狗牙一樣。

  【悽】使……淒涼。

  【寒】使……寒冷。

  2. 古今異義

  【小生】古:舊時對後輩的稱謂。也指年輕人。

  今:指戲曲中扮演的年輕人的一類角色。

  3. 一詞多義

  【以】 ①全石以為底(用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過清(因為 )

  【為】①全石以為底(作為)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成為 )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悽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可以)

  4.常規詞語

  【篁竹】竹林。【珮環】玉製裝飾物。【尤】格外。【清冽】清涼。冽,涼。【以為】作為。【卷】彎曲。【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岩石。【蒙】覆蓋,遮掩。【絡】纏繞。【綴】連結。【參差】長短高低不齊。【披拂】隨風飄動。披,開,分散。拂,擺動。【許】表約數,相當於同樣用法的“來”。【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佈,鋪開。【佁然】呆呆的樣子。【俶爾】忽然。【逝】去,離開。【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明滅】忽明忽暗,又指時隱時顯。【勢】姿態。【差互】參差不齊。【源】源頭。【環合】環繞。【寂寥】靜寂。【悄愴】憂傷的.樣子。【幽邃】幽靜深遠。【境】環境。【過】過於,太。【乃】於是,就。【餘】我。【隸】隨從。【從】跟從。

  二、 閱讀探究

  1. 作者是怎樣精心地寫小石潭的出現的?

  隔篁竹→聞水聲→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2.直接和間接寫潭水特點的語句是分別是什麼?

  直接寫潭水的語句是:聞水聲,如鳴珮環,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間接寫潭水特點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遊者相樂。

  3.第一段寫出了小石潭怎樣的特點?

  石奇、水清、樹綠。

  環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從哪兒可看出小石潭人跡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麼?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6.作者在第二段裡具體描繪了什麼?

  水清魚樂。

  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分別從 游魚 、 魚影 、 日光 等角度去點染,整段文字沒有一個字寫到 水,卻又無處不在寫 水  。

  7.抒發作者抑鬱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什麼?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關寫“魚”的句子:

  ⑴ 魚靜態的句子: 佁然不動。

  ⑵ 魚動態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⑶ 魚情態的句子:似與遊者相樂。

  9.作者是怎樣活靈活現地描繪潭中游魚的?

  ⑴ 動靜相應。——“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既寫出了環境的幽寂,又表現了魚兒的自由歡快。

  ⑵ 恰當映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等語映襯了水之澄澈,與“石潭”照應。

  ⑶ 借景抒情。——“似與遊者相樂”以及之前對魚兒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寫,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歡樂,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時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怎樣的景色和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景色和氣氛——幽深冷寂;

  心情——孤悽悲涼。

  11.為什麼作者先描寫“水、石、樹蔓”,而後才描寫'魚'呢?

  作者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先看到水石樹蔓,才能再看到游魚。

  12.作者描寫日光、魚影,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側面襯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樂”字,這跟全文的情調協調嗎?說說你的理解。

  作者為了擺脫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隱藏著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又看到魚兒的自由歡快,心情變得好起來,這裡的“樂”與作者內心的憤懣不平成了強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如何理解這“一樂一憂”?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作者參與政治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感情的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為擺脫這種抑鬱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15.“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又不一定是比喻。試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 聞水聲,如鳴珮環。 ② 皆若空遊無所依。 ③ 似與遊者相樂。

  比喻:① 聞水聲,如鳴佩環。

  16.用自己的話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及石潭概貌。

  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魚樂 。

  第三段:寫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圍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代同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