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小石潭記》教案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解說:第1點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這是根據這篇遊記寫景狀物的具體特點來確定的。)
自讀程式
1.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省稱《小石潭記》。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對當時文風的改革、散文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唐永貞元年(805年)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認為官吏是人民的僕役,並非人民是官吏的僕役。由於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了其中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永州八記》的八處名勝是:西山、鈷潭、鈷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澗、小石城山。這八篇遊記各自成篇,但前後連貫,構成一個整體,展現出永州美麗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2.通讀課文。
①初讀:學生默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然後藉助工具書及課本下注釋,自行解決。
②範讀:教師範讀或播放《小石潭記》的朗讀磁帶,讓學生輕聲跟讀。同時補註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參差(cēncī) 寂寥(liáo)
搖綴(zhuì) 隸(lì)
③熟讀:學生參考註釋,誦讀課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3.精讀課文。
在誦讀課文基礎上,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重點弄清楚如下幾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潭中水聲悅耳動聽,引動了作者的好奇,於是便“伐竹取道”,發現了這個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作者選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樹(蔓美)等景物描繪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寫到水,由水寫到石,由石寫到樹和蔓,小石潭的景緻層次感強,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魚可百許頭……與遊者相樂。”這是全文寫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又使人感到象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則從另一個角度寫水澄澈空明。“似與遊者同樂”,把魚兒的那種閒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寫得維妙維肖。句句寫魚亦句句寫水,既寫了魚的形態,又襯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筆兩寫,互相點綴,寫來詩情畫意,寫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掃作者被貶後鬱悶沉痛的心情,而對小石潭這一奇趣感到輕鬆、快慰。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愴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個“悽神”,一個“悄愴”,借景寫情,靜坐深思,不覺感到分外悽苦。
⑤跟作者同遊的好幾個人,為什麼篇末才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後補敘同遊者,作為遊記的結束是古代山水遊記的一種格式,也可以看作遊記的附文。
⑥分析“以”“為”在本文中的幾種不同用法?
4.研讀課文。
學生4人一組,開展討論,推薦代表在全班發言。重點研究下面兩個問題。
1.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2.文章在寫景上有什麼特點?
(解說:設計以上四步程式,是根據本文的特點決定的。設計第一步,意在瞭解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瞭解柳宗元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張和有關文學常識情況。設計第二步,意在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透過初讀、範讀、熟讀,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設計第三步,意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基本內容。設計第四步,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寫作特點,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自讀點撥
《小石潭記》這篇遊記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個字,卻寫得有聲有色,形象生動,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習這篇課文,應把握好如下三點:
1.作者以遊蹤為序採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後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後寫“遠望”(水源),最後概寫環境,引發感觸。
2.作者善於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例如寫小石潭,不僅“下見小潭”,點出了“小”,而且說“潭中魚可百許頭”也暗示了潭的範圍不大,否則,潭的範圍怎能盡在眼底,又怎能一覽無餘?又例如寫“水尤清冽”,是從側面寫潭中的魚,“皆若空遊無所依”又清晰地寫出魚兒的靜態是“怡然不動”,動態中“傲爾遠逝,往來翁忽”,而且“似與遊者相樂”,又把魚兒的那種閒適、輕快、靈敏、活潑的柙態寫得維妙維肖。再例如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連用了“鬥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徵形象地再現出來,非常真切。
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解說: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是課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點所在。把握了以上三點,就從整體上把握了這篇課文。)
自讀思考
1.試比較本文與《桃花源記》的開頭,有什麼
相似處,這樣開頭有什麼好處?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語,仔細加以品味。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3.“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
③似與遊者相樂
④天涯若比鄰
4.背誦全文。
5.觀察你所熟悉的某處景
物,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參考答案
1.兩文開頭部分都十分簡約地交待了是怎樣發現美景的,《桃》文:“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從口入”才出現桃花源。《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隔篁竹,聞水聲,……下見小潭”這樣先寫外景,從遠處寫來,為主要景物的描寫作好鋪墊。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枝條相互)覆蓋著,纏繞著,搖曳連線,長短參差,隨風飄蕩。②(流進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樣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樣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見,(有的地方)看不見,十分明顯。③(小石潭周圍的氣氛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使人感到(情緒)憂傷,幽靜極了,幽深極了。3.①√②×③×④√4、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