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章《春夜喜雨》讀後感
王明章老師發表在《山東文學》2011年第12期上的一篇散文,名字叫《春夜喜雨》,與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著名律詩同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王明章《春夜喜雨》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如此詩文同名,讓人大吃一驚,眼前一亮,於是乎浮想聯翩,急於快讀。然後讀之字字珠璣,清新可人,頓感耳目一新,為之一振,好優美的散文啊。
好在王老師的散文並不長,現將全文引述如下,先與同好共享,然後再談心得體會。
“夜闌人靜,我伏在電腦上打一篇文章,很投入。
忽然意識到有種“噼哩啪啦”的聲音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響起,我趕忙跑到南窗上,拉開窗扇,探出頭去,啊,下雨了!雨點打在對面樓窗的不鏽鋼防盜網的欞子上,發出一種敲擊金屬的聲音。看看地面,可還沒有變成溼色。伸出手去,雨點零星地落在手上,是下雨了,可太小!仰頭看看天,陰的倒是挺好。這雨能下大嗎?四個多月了,也有陰天的時候,可都是白陰一場,滴雨不落;或者滴幾個雨星就拉倒,什麼問題解決不了!被天騙怕了,擔心這次可惡的天又是虛晃一槍。
我抬頭看看牆上的鐘,十點剛過一點。
回到電腦桌前繼續我的事兒,可是耳朵里老有窗欞的響聲。過了一會兒,那聲音明顯地大了,我又到窗那兒向外看。啊,路的顏色變深了,耀著樓下那路燈,可見一絲絲的雨滑過那昏暗的光圈了。側耳細聽,除了那敲打金屬的聲音,還有“唰唰”的雨聲了!
到十一點時,窗外傳來的雨聲已是一部大型的交響樂了。當然,單調些,但一切愉悅人心的聲音都應該是音樂聲嘛!俯窗向外看,見地上一片片發著亮兒,有水灣了!
十二點是我睡覺的鐘點,臨睡又向外看了一次。正好有輛晚歸的汽車由遠及近地駛來,車燈平掃著路面,只見路成了河,水急促地向路邊的鐵箅子擠去,水面上一片雨點激起的水泡泡——這雨已經很大了!
下兩點起夜,又披衣開窗向外看了一次,雨仍然那麼大!從晚上十點算起,到這時已經4個鐘頭了,地裡該“接溼”了吧?
踏踏實實地睡到明天,雨已停了,天還陰著。我打電話給我的同事李樹說這雨,原來他在夜間也一直關注著雨。他給我背了陸放翁的一聯詩:“鈞天九奏簫韶樂,未敵虛簷洩雨聲”,我會意。我說這已不算“疏雨”了吧?他說怕還不夠。
夠是不夠,不過這也算喜雨了!我倆想起了蘇東坡的《喜雨亭記》,“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蘇子這些話,該寫出平度人雨後的心情了吧?”
《春夜喜雨》寫的真好。作者對下雨的過程體察入微,所以描寫很細緻細膩,集視覺、聽覺、感覺、觸覺、對比於一體,生動活潑,清新可愛,沁人肺腑。如:文章寫下雨的聲音,開始“忽然意識到有種“噼哩啪啦”的聲音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響起,”隨後“雨點打在對面樓窗的不鏽鋼防盜網的欞子上,發出一種敲擊金屬的聲音。”接著“側耳細聽,除了那敲打金屬的聲音,還有“唰唰”的雨聲了!”看看,更妙的是這一句“到十一點時,窗外傳來的雨聲已是一部大型的交響樂了。”將春雨淅瀝的聲音比喻成交響樂,真切的表達了作者對春夜不期而遇的雨聲的真實喜愛和豐富的聯想,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音樂素養。
“伸出手去,雨點零星地落在手上,是下雨了,可太小!”“我又到窗那兒向外看。啊,路的顏色變深了,耀著樓下那路燈,可見一絲絲的雨滑過那昏暗的光圈了。”“俯窗向外看,見地上一片片發著亮兒,有水灣了!”“車燈平掃著路面,只見路成了河,水急促地向路邊的鐵箅子擠去,水面上一片雨點激起的.水泡泡——這雨已經很大了!”這是寫自己對於下雨的觸覺和視覺所及,春雨由小到大,由手邊到路邊,由夜晚寫到第二天早晨,進而擴充套件到友人的感覺,由點及面,由雨及人,由實及虛,由景及情,多維結合,不斷拓展。全文層層遞進,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彷彿自己也置身於春夜喜雨之中。
文章最後聯想古人詩句,“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這段文字如神來之筆,畫龍點睛。不僅深化了文章主題,而且進一步表達了作者關心社會、心繫民生,極其博大的人文情懷!
宋代詩人陸游在《文章》中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瑕疵,豈復須人為。”王老師的這篇散文正好達到了這樣的境界,處處顯示出作者“清新真實”的感情,滿紙透真情,不見斧鑿痕。這才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返璞歸真,崇尚自然,儼然一幅生動活潑的《春夜喜雨圖》。
所以說此文堪稱之當代散文典範,百讀不厭。在這裡我也不揣簡陋,發一把腐酸文人的飆,欲引用唐代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這首詩,為王老師的散文做個註腳和照應,權替王老師作一作古今唱和:“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 花重錦官城。”嗟乎,觀王文杜詩,韻味相通,其相得益彰者也。
在日常生活中,王老師是一個受人尊重的長者,儒雅大度,幽默詼諧,勤於筆耕,這些年來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了不少文章,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歡。我認識王老師始於2006年春天,當時我在濰坊一中當校長。王老師先於我50多年在濰坊一中讀書求學,大學畢業後到平度一中教學。退休前後寫了若干回憶母校濰坊一中的紀實文章,有同學之友誼,有教師之教誨,有校長之風範,有校工之趣聞,均妙趣橫生,引人入勝,豐富和充實了濰坊一中的歷史文化。王老師集齊文章出書後贈書與學校,我成了濰坊一中的最早拜讀王老師文集的讀者。2008年4月中旬,我校為老校長著名教育家黃道源先生塑立紀念銅像,我們邀請了王老師蒞臨參加揭幕儀式,在濰坊一中見到王老師。見面後噓寒問暖,暢敘人生,閒話校史,如沐春風,真乃長者風度。
前幾年,老當益壯的王老師就開了部落格。他老人家的部落格是我經常拜讀的,而且常讀常新,會意處粲然一笑,高深處陷於沉思,無不佩服之至。近年來,王老師厚積而薄發,年老不輸後生,大作迭出,使人目不暇接,並且屢屢獲獎,受到表彰,遂成為平度名人,真了不起。我雖然也於2008年底開了博,但時至今日只能寫點教育隨筆,寫不了散文。常常想尋點空閒向王老師求教求教,咱也好提高提高散文寫作水平,縮小縮小與王老師的差距。可至今未能如願,只能在網路上登入留言,交流互動。在這裡,歡迎王老師再來濰坊一中做客,我好近距離請教。
祝願王老師越活越年輕,身體健康,為我們創作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