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河中石獸> 七年級五單元《河中石獸》精選練習題附答案

七年級五單元《河中石獸》練習題附答案

七年級五單元《河中石獸》精選練習題附答案

  引導語:《河中石獸》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一篇,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這首詩的練習題與答案,我們一起閱讀學習吧。

  一、閱讀《河中石獸》,完成第1-4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下列各組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如其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是非木杮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C.湮於沙上 果得於數里外

  D.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堅重

  2. 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閱十餘歲 閱:

  (2)不亦顛乎 顛:

  3.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爾輩不能究物理。(2分)

  翻譯:

  (2)眾服為確論。(2分)

  翻譯:

  二、閱讀紀昀的《河中石獸》,回答第1~第4題。

  1. 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含義。(4分)

  (1)山門圮於河 圮:

  (2)閱十餘歲 閱:

  (3)轉轉不已 已:

  (4)如是再齧 齧:

  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2)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

  3. 閱讀了這篇文章,你明白了怎樣的道理?(4分)

  4. 老河兵為什麼能夠提出尋找河中石獸的正確方法?(3分)

  三、《河中石獸》精選練習題

  1.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閱十餘歲( ) ②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

  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3.對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①一講學者設帳寺中,聞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③一老河兵聞之 ④果得之於數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為什麼“學者”的結論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請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2分)

  《河中石獸》精選練習題參考答案

  一、

  1. C(2分)

  2.(1)閱:經過,過了。(1分) (2)顛:通“癲”,瘋狂。(1分)

  3.(1)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

  (評分標準:共 2分。重點詞語“爾輩”“物理”錯一處,扣 1分,扣完為止。)

  (2)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2分)

  (評分標準:共 2分。重點詞語“服” “確”錯一處,扣 1分,扣完為止。)

  4. A(2分)

  二、

  1.(1)圮:倒塌。(2)閱:經過,過了。(3)已:停止。(4)齧:侵蝕,沖刷。

  2.(1)(廟僧們)在河中尋找石獸,最終(或終於,或到底)沒有找到。(2)(人們)依照他(或老河兵)的話(去尋找〈或去做〉),果然在上游幾里外找到了(石獸)。

  3.我們研究問題或做事情,必須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絡實際(不能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不能夠主觀臆斷(否則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甚至鬧出笑話來)。(“從實際出發”和“不主觀臆斷”是兩個得分點,表達順暢、意合即可)

  4.老河兵能夠提出尋找河中石獸的正確方法,原因有三:(1)他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2)他不主觀臆斷;(3)他能夠具體分析石、沙、水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石獸逆流而上的結論,找到正確的方法。(分析正確、表達順暢即可)

  三、

  1、(1)經過;過了 (2)通癲,瘋狂

  2、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

  3、C

  4、因為學者只是拘泥於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做出正確的判斷。充分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河中石獸

  清代 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轉轉 一作:再轉)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裡,兩隻石獸一起沉沒於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向下遊)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