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精選民風的作文集錦8篇

民風的作文

精選民風的作文集錦8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風的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風的作文 篇1

  盼啊,盼,終於,一年一度的篝火會到來了。

  晚上,我們一家人吃過元宵後,就迫不及待地來到衚衕口,這時滿衚衕的男女老少都聚在這裡,有說有笑。忽然有人喊:“開始烤火了。”於是人們都趕緊跑到家抱柴禾,不一會的功夫就抱來一大堆柴禾。我點著火,人們齊聲喊:“篝火會開始嘍!”大人們圍在一起興奮的說:“終於盼到篝火會了,這一年過得真快啊!”奶奶也慈祥的說:“是啊,這日子好過啦,年的味道更濃了。”對門笑著說:還是新中國的新農村好啊!我家今年新添了一臺電視機還有一臺拖拉機,另一個也搶著說:“我家也添新電器了……

  我們小孩圍在一起,嬉笑著,打鬧著,我說:“今年我買了點小女孩玩的小花炮,你們呢?小宇說:“我也是,媽媽還給了我壓歲錢,現在媽媽掙的錢多了,出手也大方了。”他滔滔不絕地說著,我趕緊打斷他說:“我們開始放花炮吧。”我點著一個“滿天星”然後藉著燈光用“星語”寫下了我今年的願望。又閉上眼睛祈求這個願望的實現,夥伴們也不約而同的寫下了自己的願望。按照家鄉的習俗,我們就該一起放跑了,於是,人們都拿出各式各樣的炮來,天空中頓時出現了多彩的圖形,我們陶醉在這美麗的瞬間中。

  哥哥、姐姐們也聚在一起,說著自己新一年的夢想和計劃。最後就是表演節目了,我們紛紛來到抽獎臺抽獎。“耶”!今年是我表演。我不由自主的喊出聲來。我用嘹亮的聲音說:“我為大家表演一段拉丁舞恰恰恰。”雖然沒有音樂,但是,我隨著觀眾的掌聲跳出了節奏。

  伴著一陣歡歌笑語,篝火會結束了,在笑聲中,我們又走進了新的一年。我們也會微笑著去迎接和麵對每一天。

民風的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坐落在一個沿海地區--美麗的湛江。每當正月初十的晚上,小廣場上都會聚集很多人,他們正在舉行的習俗是--請神求平安。

  今年寒假,我有幸跟著媽媽回到湛江農村,準備一覽這精彩的習俗。

  當天晚上七點多,剛吃過晚飯後,小鎮上的廣播裡便傳來了一陣鞭炮聲。於是,我們急忙奔到廣場上,眼前的一幕讓我和小夥伴們驚呆了。只見場外站著許多圍觀的觀眾;在廣場的正前方,站著一大群穿著統一黃色衣服的人,他們手上拿著各種各樣的樂器,有的在打鼓,有的在吹嗩吶,還有的在敲鑼,叮叮噹噹,演奏成一曲美妙的音樂;再把視線轉到廣場中央,天啊!廣場中間竟然堆放著一根根樹刺!每根都有4釐米長,一根根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直徑大約有8米長的圓形。我想,如果人躺上去,豈不是會血肉無存?那這個擺設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正當我納悶之時,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主持人拿著麥克風走到廣場的正前方,嘰裡呱啦地說著什麼。但我卻聽不懂,因為他是用湛江那獨具特色的語言--雷州話來為我們演講的這時,他把手一揚,指向廣場的另一端。原來是家家戶戶都派一個代表,抬著鞭炮向廣場中央緩緩走去。雖然在城市是不允許放鞭炮的,但在農村,它們可是重頭戲。

  “噼裡啪啦!”在鞭炮聲的迎接下,人們開始喚神了。他們拿起鞭炮,把它拆散,圍在了那一堆刺旁,開始燃放。場外的人立刻躲在一旁,一陣陣絡繹不絕的鞭炮聲噼裡啪啦,震耳欲聾。整個廣場立刻被一陣濃濃的煙霧包圍著,到處朦朦朧朧,白茫茫一片。但是,人們還在不停地放鞭炮,一陣連著一陣的鞭炮聲又響了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響徹雲霄的鞭炮聲終於停了下來,開始請神了。只見五六個年輕的小夥子抬著神像用力地搖來晃去,尾隨後面的,是一些赤著膀子的大漢在手舞足蹈,嘴裡還在唸念有詞地說著什麼。而場外的人都懷著激動的心情,有的老大爺在興致勃勃地觀看,有的年輕人想用手機把精彩的一刻拍下來,有的奶奶手裡拿著一小撮香在拜神,還有一些膽大一點的叔叔,點燃了一些小鞭炮,擲到圓刺裡去。

  過了一會兒,只聽媽媽喊:“來了!”我的視線立刻轉移到了廣場中央,只見一位大漢赤著膀子,手舞足蹈地揮舞著。他的眼睛大如銅鈴,鼻翼張開,嘴巴撥出的'彷彿不是氣,而是法力。他把手高高地舉起來,好像要把天撼動了;腳用力地踏舞著,彷彿要把地震動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躺在了那個堆滿刺的圓堆裡,滾了一大圈。我倒吸一口涼氣,害怕地問媽媽,為什麼那個大漢被刺扎到卻沒有感到疼痛呢?可媽媽卻說,他已被神附體了,根本不知道在就在幹什麼。當那位大漢滾過刺堆後人們便紛紛湧上去,爭先恐後地想把那些刺。聽說,把刺放在家裡,家人就會平平安安,放在牲口舍裡,牲口就會長得肥肥壯壯。

  家鄉的習俗真是有趣又神奇!

民風的作文 篇3

  東莞人把“春節”、“過年”叫做“做年”。這與東莞人過其他節日時叫做“做時做節”是一樣的,也許是因為每到過節的時候,總有很多風俗事項要做的緣故吧。

  做年的準備工作很早就開始了。秋收之後、冬天開始之時,把新米放到鐵鍋裡炒成金黃色,舂成米粉,拌上紅蔗糖,摻入炒花生仁,放在木製的模型裡,用小木槌敲實,印出各種吉祥的花紋,做成一個個米餅,用炭火烘乾。這就是硬餅(炒米餅)。硬餅印好後,整個冬天都可以食用,同時,也是做年“奉神”(祭祀)時必不可少的供品。印硬餅的時候,親人、鄰居都會來幫忙,大人、小孩齊動手,忙碌上一整天。十幾個小木槌“篤篤”地敲在硬餅上,發出清脆的聲音,很遠都可以聽到,成為如今一種溫馨的回憶。印完硬餅後,到整(也就是做)油角時,就真的感到新年快要到來了。油角是在過年前十天半月時做的,用麵粉拌上雞蛋、豬油做成皮,用砂糖、花生仁做成數(也就是餡,可能出自“心中有數”),包好後用拇指捏出一列整齊的紋,再放到油鍋裡炸成金黃色。做得好的油角是很鬆脆的,也很香。在做油角的同時,也做糖環、碌堆。糖環、碌堆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加入白糖,和成粉團,壓到木製的模型裡,用刀切出環狀、帶花紋的一片,放到油鍋裡炸成圓形,就是糖環。把粉團捏成一個杯狀,再輕輕地把杯口收攏,往裡頭吹氣,把它吹脹,底部沾上一點芝麻,放到油鍋裡炸成一個圓球,這就是碌堆。糖環、碌堆都是做年時的供品。圓圓的形狀,當然寓意團團圓圓了,也有“煎堆碌碌,黃金滿屋”吉利說法。廣東話裡有個成語叫“年晚煎堆”,意思是人有我有。是的,到了年晚,哪家哪戶沒有煎堆呢?

  “年廿八,洗邋遢”,做年之前,當然要把家中各處清洗得乾乾淨淨,這一項就夠忙上一兩天了。

  還要貼對聯、揮春、門神。對聯是寫在橙紅色的灑金箋上的,聯語因應貼在不同的地方而有所不同,但無不代表了主人在新的一年的祈求與祝福。例如,貼在大門上的有“玉堂富貴,金屋榮華”,橫額是“五福臨門”;貼在花園門口的,要貼合春天的主題,橫額是“滿園春色”;貼在廚房門上的,少不了“山珍海味”、“美味佳餚”的字眼;貼在後門的橫額,通常是“後來更好”。揮春就是寫在對聯紙上的四字吉祥用語,如新年進步、恭喜發財、生意興隆、百年好合等等。貼好對聯、門神後,用大桔、肥豬肉、柏葉串成一串,掛在大門門框的頂部,寓意是大吉大利、家肥屋潤、長福長壽。貼上了嶄新的對聯,新屋、舊屋都頓時煥然一新,做年的氣氛也越來越濃了。

  貼完春聯,還要到花市買花回來,擺放在家中,營造春天的氣息,同時,也有花開富貴的寓意。花市是一年一度的,臨近年晚,花市裡就擠滿了買花、看花的人。花的品種真可謂琳琅滿目,珍貴的有蘭花、牡丹、茶花,一般的有杜鵑、水仙、鬱金香、玫瑰、桂花等等,最普通的就是顏色不同、花型各異的菊花和芍藥(其實是大麗花)。也有盆景和綠色植物,如常青藤、萬年青、金錢樹;也有用來插花的,如菊花、富貴竹、劍蘭、百合、銀柳、雞冠花等。當然,最少不了的年花,就是代表大吉大利的大桔。無論貧富,無論是幾千元的大桔樹還是幾元錢的小桔子,做年時每家每戶都要在家裡擺上一盆,不然,真的不叫做年了。花市的另一道風景是賣桃花,數十位花農把桃花用摩托車、單車載著,待價而沽,擺滿了一整條街。燦爛的桃花綴滿了枝頭,最是能體現春天已經來臨的氣息。

  過年前,還要買兩根帶著青葉的甘蔗回家,放在家中,這叫做“傍年”。這兩根甘蔗在做年期間是不吃的,也許放上一整年也不吃,寓意是生活象甘蔗一樣甜。

  年晚了,要賣懶。年晚那天早上,用“崧木(蘇木)”(一種木頭,用作天然的紅色素)加上鹼水,熬出紅色的汁,放入雞蛋,染紅,煮熟,就做成了賣懶的雞蛋。這種紅雞蛋除了“奉神”外,家裡大人小孩每人都要吃一個,而且小孩子的雞蛋一定要分一部分給別人吃,意思就是把身上的“懶”脾氣“賣”給別人。能把懶賣掉,固然很好,但要一個饞嘴的小孩把自己的雞蛋分一點給別人吃,就真的有點難了。若是真的要分,那就分指甲那麼大的一點點吧。小時候有首童謠是唱賣懶的,開頭兩句是“賣懶囉,一齊來”,後面幾句就記不得了,應該是很好聽的。到了年晚賣懶,真的是在過年了,到處都飄著做年夜飯的炊煙,過年的氣氛已經很濃很濃。

  年夜飯當然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家宴。年夜飯的菜大概有雞、鵝、肉等,豐富程度與美味度,就要看一個家庭的財力與主婦的手藝。芹菜是少不了的,因為芹菜寓意著“勤力”。

  年夜飯的主食並不是飯,而是湯圓。湯圓是用糯米粉做成的,裡頭並沒有餡。把加入了肉片、黃芽白(一種長條形的大白菜)等各種配料的湯燒開,用糯米粉加水搓成長條,手指輕輕捏出一小顆,搓圓,直接放入湯裡煮,就做成了寓意團團圓圓的湯圓。賣懶時染紅雞蛋的“崧木”水,另一個用途是用來染年夜飯時吃的紅湯圓。雪白的、渾圓的湯圓中間,加入了若干的紅湯圓,不僅顏色很鮮豔、好看,當然也有吉祥、如意、紅運當頭的意思。

  辛苦了一整年,到了年晚的時候,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豐盛的晚飯,歡聲笑語、共敘天倫,這是什麼都代替不了的幸福。

  吃過年夜飯,主婦就要忙著準備“奉神(祭祀)”。“奉神”的主要供品有:大桔、錢盒、水果、蔗果、碌堆、硬餅,酒、茶,元寶、臘燭、香等。錢盒是一個分隔成若干個小格的盒子,分別放上糖環、油角、糖蓮藕、糖馬碲、糖椰角、紅瓜子、各種糖果等賀年食品。蔗果就是幾段刮乾淨了的蔗,取“甜”的意頭。子時(晚上十一點)之前,開始奉神。奉神是感謝各位天神、感謝土地、感謝列祖列宗,許願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子時的鐘聲一敲響,鞭竹便響起來了。響亮的爆竹聲,會持續一整夜。雖然說是有點吵,但如果沒有爆竹聲,如果沒有了在門前鋪滿了一地的紅彤彤的爆竹紙,又怎麼叫過年呢?

  一覺醒來,便是新的一年了。什麼都是新的,包括新的衣服。

  新年第一件事,便是見到每一個親人、朋友都要恭喜一番,恭喜爸媽身體健康、心想事成,恭喜伯父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恭喜朋友步步高昇、早生貴子,恭喜老人龍馬精神、身壯力健、越老越福……恭喜的話總是說也說不盡。恭喜之後,當然要派利是啦。“利是”由長輩派給晚輩、已婚的同輩派給未婚的同輩。不管年紀多少,只要未結婚,都只有收利是的權利,沒有派利是的義務。年紀小的派利是給年紀大的人是很經常的情況。

  到親人、朋友家拜年,嗑嗑紅瓜子,吃點賀年糖果,大家團聚在一起,恭喜一番,聊聊家常,到處都是喜氣洋洋。

  新年期間,主婦的很重要的事情是奉神。在家裡,在廟裡,在祖屋裡,都要奉。供品中,兩根青蒜是少不了的,寓意是多子多孫(“蒜”與“孫”同音)。年初二是“開年”,意思是新的一年正式開始。“開年”的祭品中有一條用米酒灌醉了的活鯉魚,用一條紅紙圍在魚身上,寓意“年年有餘(魚)”。這條鯉魚在奉過神後,要拿到河裡放生,與佛教的放生是一樣的。年初二,通常一家人會到媽媽的孃家拜年。

  孩子們最喜歡做新年了。做新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很多很多的過年食品,更可以“兜(要)利是”。有了利是,就可以買菸花,買玩具,到處去和小朋友們一起玩。

  新年的一個重要節目是舞獅、舞麒麟。獅和麒麟略有不同,但都是模仿獅、麒麟的習性、神態,如出洞、上山、遇險、稍睡等,高潮是採青。神態活現,動作逼真,仿如真獅、真麒麟在人們面前舞動。

  舞完獅或麒麟,就會表演武術,如南拳、大刀、關刀、長矛、棍,也有鋤頭和齒耙。最有趣的是打藤遮(也就是用藤做的盾牌),通常都是由最矮小的人來表演,躲在藤遮裡拿著刀一晃一晃的,一副膽小受怕的樣子;高潮是頭頂著藤遮,在地上一連打上十幾個滾,最引人發笑。三四歲的小孩子也會上場表演,通常是打拳。鼓著腮幫,揮著稚嫩的拳腳,打起來還真有板有眼。打得起勁之時,擠得裡三重外三重的觀眾,當然少不了報以熱烈的掌聲。如果大家表演得不夠好,老師傅就會親自出馬,緊束腰帶,赤膊上陣,以一套剛勁有力、可以***老虎的南拳答謝觀眾。打到興奮之處,還會大吼一聲。既然是師傅,這吼聲當然也比徒弟們來得大聲和震撼人心。

  舞完獅或麒麟、表演完武術,就會舞著獅或麒麟到各家各戶去拜年。主人會奉上一封利是以答謝並圖個吉利。

  年初七是人日,也就是所有人的生日。年初一到十五都是做年,都可以派利是。是的,做年除了向大家拜年、恭喜大家、吃紅瓜子,最重要的就是派利是、收利是了。利利是是,正是所有人都期望的。

民風的作文 篇4

  臘八節就要到,這讓我不禁想起家鄉的臘八節。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節日,家鄉有很多關於臘八節的習俗,讓我現在都還念念不忘。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因為進臘月門,天氣也就真正的到“數九寒天”,所以,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粘米飯,“沾沾下巴”。

  臘八節,在我國曆史上也算得上是悠久綿長,各地的習俗不同,過法也就不同,飲食的差異也很大。但是,它的受重視程度可不比其他的傳統節日差。因為過臘八,就離過年不遠,年味也就越來越濃。

  小的時候,過臘八這一天,總能讓我們吃上一碗又粘又香的黃米乾飯。每人再給那麼一小勺白糖,吃得那個香啊!就覺得老過這樣的臘八多好。可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臘八吃粘米飯,其實是很奢侈的事情,糧店裡定量供應的糧食中沒有黃米。有的人家農村有親戚種的或者有什麼其它門道搞到的,否則,所謂的臘八飯,就只能用帶粘性的其它米來充當。不管怎樣,人們對臘八的盼望值還是很高的,因為能吃上一頓飽飯啊。

  我開始懷念家鄉的臘八節,真希望可以回老家過臘八節,再吃上一碗香香的粘米飯,那該有多愜意啊!

民風的作文 篇5

  一轉眼,又進入了臘月,蛇年即將過去,馬年就要到來。新年時,家家戶戶貼春聯,掛年畫,吃年夜飯,放鞭炮。除了這些和大家一樣的風俗外,我們這兒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 正月初一 ,但在我們這兒,過年是從 臘月二十四 的掃塵開始到 正月十五 元宵節結束。 臘月二十四 掃塵,按民間說法:“塵”與“除”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全部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

  到了除夕或者除夕前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祖,也叫“辭先”。這個活動非常隆重,要做許多好菜擺在桌上,請祖先回來吃,還要燒紙錢給他們,稱為“壓歲錢”從長輩到晚輩,按次序磕頭。最後就是除夕晚上全家人還要吃團圓飯,稱為年夜飯。

  到了 正月初一 ,要吃湯圓,放鞭炮,拜年,人人喜氣洋洋,但這一天卻有許多禁忌:不能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吃湯泡飯,免得這一年出門遭雨,還不能掃地,朝門外潑水,免得把財運掃出去。

  初二、初三、初四,人們互相拜年,吃“春敘酒”。但到了初五被稱為小年,一般人都在家裡吃飯,這天也要放鞭炮,吃湯圓。“七不出,八不歸”是指初七不外出,初八在外面的人不回家。 正月十五 ,也稱元宵節,這天可熱鬧了,我們這有猜燈謎、舞龍等活動。過了這天,過年也就基本結束了。

  當然,有許多習俗是封建迷信,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從不再沿襲,現在只剩下高尚的娛樂活動了。

民風的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在廣西平南縣的大安鎮。說到風俗,家鄉每年都要舉行“拜社火”的活動,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拿出“拜社火”的祭品來,先在自家的大廳裡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餅乾、糖果、桂葉、沙田柚等等,寓意著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貴”、“甜甜蜜蜜”。

  在家裡拜完灶神後,大家有爭先恐後的趕在第一時間去社廟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不一會兒,村子裡、鎮子上,頓時響起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煙花聲!到處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怎麼樣,我家鄉的風俗挺有意思的吧!如果你有機會過來我的家鄉玩,我一定會給你介紹更多有趣的風俗哦!

民風的作文 篇7

  家鄉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剪紙藝術啦!

  剪紙藝術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筏、灣州布影、斗香花、剪紙藝術團花、剪紙藝術旗幡、剪紙藝術漢字、剪紙藝術圖畫等等。剪紙藝術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藝術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慶賀。剪紙藝術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一副畫來。你先看看這幅“書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著書在讀的先生,一看他的樣子就是一位書生;再看看這幅“鳳凰戲牡丹”,上面有一隻鳳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個小孩在玩耍……中國還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書法、刺繡、戲劇等等。

  怎麼樣,家鄉中國是不是有很多傳統文化呀!

民風的作文 篇8

  今年,我和媽媽去了一趟陝西,那裡的民俗可不少呢!

  剪紙、陝北民歌……無一不體現陝西的文化民俗之奇特,我最喜歡的,還是“陝西十大怪”。

  第一怪:帕帕頭上戴,原意是男女將手帕戴在頭上。男人的帕帕用粗布做成長長的寬布條,可保暖,放些菸草,錢物,必要時還可用來捆東西、背孩子、當腰帶。女人習慣把手帕戴在頭上,即防塵,防雨,防曬,也可擦汗,擦手,包東西,用處可多呢。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陝西的房子多為單簷斜坡房,單面門窗,背靠高牆,冬可取暖,夏可遮陽。

  第三怪:辣子一道菜,關中人可以不吃菜,可以不吃雞鴨魚肉,但絕對不能沒有辣子。陝西的辣椒,又細又長,顏色鮮紅,俗稱“秦椒”。

  第四怪:麵條像腰帶,陝西的扯麵,又叫“油潑辣子面”,一根寬度可達七公分,長度在一米以上,極似牛皮腰帶。

  第五怪:石頭枕起來,陝西人有些習慣讓人匪夷所思,他們睡覺不用軟枕頭,而是喜歡找塊磚頭枕上,才能酣然入睡。

  第六怪:不坐蹲起來,陝西人的蹲功,在全國可謂數一數二,盛夏傍晚,二三十個人蹲在村口閒聊,少則一個多小時,多在三五個小時不起來。

  第七怪:烙饃像鍋蓋,陝西的餅叫鍋盔,又大又厚,由於吃時要張大嘴,會不自覺地睜大眼睛,又稱“瞪眼鍋盔”。

  第八怪:碗盆分不開,陝西人用的碗特別大,最大的直徑一尺有餘。

  第九怪:姑娘不對外,關中平原,姑娘出嫁,都不願遠嫁他鄉,希望嫁得越近越好,又能照顧雙親。

  第十怪:唱戲吼起來,秦腔是一種古老的戲曲,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其聲山搖地動,震耳欲聾。

  陝西十大怪可真是怪,快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