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實驗的報告精選15篇

實驗的報告

實驗的報告精選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實驗的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驗的報告1

  學院名稱: 專業班級: 姓 名:學 號:成 績:

  實驗一 沉積岩的構造與結構(2學時)

  一、實習要求

  1.觀察幾種常見的沉積岩構造,並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認識並掌握幾種常見的碎屑岩結構,並學會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實習內容

  1.沉積岩的構造:觀察層理、波痕、泥裂、晶體印模、槽模、結核、迭錐、

  圓度、分選性、球度)及表面特徵;膠結物及雜基的結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對於顯晶質);膠結型別(包括接觸型別和支撐型別)。(2)泥質結構(粒度結構按粘土、

  砂、粉砂的相對含量來劃分;(3)粒屑結構(包括顆粒種類及大小;膠結晶的結晶程度;泥晶基質(灰泥);支撐型別及膠結型別;(4)結晶(晶粒)結構(顆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間接觸界線)

  晶粒結構:

  粒屑結構:

  實驗二 碎屑岩—礫岩及角礫岩(2學時)

  一、實習要求

  1.學會對陸源碎屑岩的觀察和描述方法,學會正確的命名。 2.鏡下觀察碎屑成分、膠結物成分及其特徵。

  二、實習內容

  1.手標本觀察:岩石的顏色;岩石的結構(重點描述碎屑顆粒的粒度、形狀(圓度和球度)、分選性和表面特徵);碎屑顆粒的成分及含量;膠結物成分、結構特徵及含量;雜基成分和含量;膠結型別和支撐關係;可見到的構造特徵;成巖後

  2.鏡下觀察:重點觀察成分(包括碎屑顆粒、雜基及膠結物成分);結構(包括顆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選性、磨圓度、接觸型別、支撐型別、膠結型別);微構造;成因分析(母巖性質、流體性質、搬運情況等)。

  薄片: 粒度: 圓度: 分選性:

  雜基含量及特徵: 膠結物成分、含量:

  接觸型別、支撐型別及膠結型別: 成因分析: 次生變化現象: 岩石命名: 薄片: 粒度: 圓度: 分選性:

  雜基含量及特徵: 膠結物成分、含量:

  接觸型別、支撐型別及膠結型別: 次生變化現象: 成因分析: 岩石命名:

  偏光 倍

  偏光 倍

實驗的報告2

  中學物理實驗是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實驗能力,科學的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課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說的那樣:“教物理重要的是讓學生懂道理……”根據中學物理教學的目的和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在中學物理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在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上有一個實在的感受,從而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並受到科學方法的教育。

  1.實驗設計

  為使實驗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明白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做這個實驗是要解決現實技術問題、知識問題,還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將要出現的物理現象等等。解決實際問題的是什麼樣的,探索書中的知識問題時,應當明白是哪一個問題及什麼現象。目的明確,是實驗成功的前題。

  設計實驗的基本方法歸納為下面幾種:

  (1)放大法。

  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將微小量放大為可測量,例如遊標尺、螺旋測微器、庫侖扭秤、油膜法測分子直徑等。

  (2)平衡法。

  用於設計測量儀器。用已知量去檢驗測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彈簧秤、溫度計、比重計等。

  (3)轉換法。

  藉助於力、熱、光、電現象的相互轉換實行間接測量,例如打點計時器的設計,電磁儀表、光電管的設計等。

  2.探索性實驗的選題

  學生探索性實驗,並不是去揭示尚未認識的物理規律。而是在經歷該實驗的全過程之後,對探索性實驗有一個實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規律的基本方法。

  探索性實驗的選題應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任務相適應。在選題方面應注意到以下幾點:

  (1)根據中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和在實驗時間上的限制,實驗結果的經驗公式以一次線性為宜。如:

  ①線性關係:Y=a+bx

  ②反比關係:Y=a+b/x

  ③冪關係:Y=axb

  改直:logy=loga+blogx

  ④指數關係: Y=aexp(bx)

  改直:Iny=Ina+bx

  以上各式中x為自變數,y為應變數,同時又是被測量,a、b為常數。

  (2)兩個被測量之間的變化特徵具有較強的可觀察性。

  (3)經驗公式的理論分析不宜過於複雜。

  3.物理實驗的操作方法

  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基本儀器的使用和資料的讀出,儀器、裝置的組裝或連線,故障的排除等三個方面。

  (1)基本儀器的作用。

  中學物理實驗涉及的基本測量儀器有:米尺、卡尺、螺旋測微器、天平、停表、彈簧秤、溫度計、氣壓計、安培計、伏特計、變阻箱、萬用表、示波器。

  使用基本測量儀器的規範要求是:

  ①瞭解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明確測量範圍允許極限和精密程度;

  ②對某些儀器如電錶等,在使用前,必須調節零點,或記下零點誤差;

  ③牢記使用規則和操作程式;

  ④正確讀取資料。

  例如,彈簧秤的正確使用要求是:明確彈簧秤的測量範圍;測量前,記下零點誤差;使用彈簧秤時,施力的方向應與彈簧的軸線在同一直線上,不能使彈簧秤受力過久,以免引起彈性疲勞,損壞儀器;正確地觀察讀數,記取資料時,不僅要記錄最小刻度能指示出來的數,還應讀出一位估計數字,資料後面要寫明單位。

  又如,安培計的正確使用要求是:明確量程;使用前,調節零點;正確連線應與待測電路串聯,並注意正、負極性;正確讀取資料,註明單位。

  (2)儀器、裝置的組裝或連線。

  要進行一個物理實驗,總是需要先把各個儀器、部件、裝置組裝起來,並要求裝配和連線必須正確無誤。具體要求是:佈局要合理,要便於觀察和操作;連線要正確,簡單;實驗前要檢查,必要時進行預備性調節。

  例如,電路實驗,操作要求是:

  ①按照實驗原理電路圖,安排好儀器、元件的佈局,要便於連線,便於檢查,便於操作,便於讀取資料。

  ②正確地連線電路。

  安培表、伏特表是否分別與待測電路串聯、並聯,正、負極性是否正確;滑線變阻器的接線是否合理;連線線路是否符合先支路、再並列、後幹路、最後接電源的程式;電鍵是否能控制電路;接線是否簡捷、牢固。

  ③實驗前應先檢查電路,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並進行預備性調節。

  ④嚴格按操作程式操作,例如,改變電阻器的阻值,是否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最後,正確讀取資料。

  (3)故障的排除

  實驗中的故障排除,不單是一種操作能力,它涉及對實驗原理的掌握程度、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對各部件工作情況的瞭解等,是一種綜合運用能力。

  實驗發生故障時,應根據各部件工作狀態及各部件聯結處的分析,可能產生故障的幾種因素,逐個檢查,以致最後排除故障。

  總之,培養實驗操作能力,是學習物理的必要基礎,它有利於對知識的理解,有利於自己創造條件探索問題,有利於學生智力的發展。

  在物理學習中,培養操作能力,應有計劃地、分階段地進行。

  第一,操作的認知階段

  要求對操作技能有初步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操作的映象,要求按規定的程式,做一些目的單純的定向訓練;

  第二,操作的階調階段

  要求反覆練習操作,提高操作的準確性、協調性。

  4.物理實驗中的觀察內容

  觀察是對事物和現象的仔細察看、瞭解。它是思維的知覺,智力活動的門戶和源泉。中學物理實驗中的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而且比較持久的思維知覺,一般需要重點地觀察實驗的基本儀器、實驗的裝置和裝置,實驗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和資料、圖象、圖表,以及教師的規範化操作等等。

  (1)觀察儀器的刻度。

  儀器刻度的觀察,主要是弄清刻度值的單位及其最小分度值,由此可確定測量值應估讀到哪一位。

  (2)觀察儀器的構造。

  主要是透過觀察,瞭解儀器的結構原理、每個部件的作用、測量範圍等等。

  例如,液體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它們的底部都有一個玻璃泡,上部是一根頂端封閉、內徑細而均勻的玻璃管,在管和泡裡有適量的某種液體,管上標有刻度,在溫度改變時,液體熱脹冷縮,管內液麵位置就隨著改變,從液體達到的刻度就可讀出溫度值,溫度計由於用途不一,測量範圍也各不相同。例如,體溫計的測量範圍是35~42℃,一般實驗室的水銀溫度計其測量範圍是20~100℃。

  (3)觀察儀器的銘牌。

  透過對儀器銘牌的觀察可瞭解儀器的名稱、規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條件等等。

  例如,有的變阻器的銘牌上標有“滑動變阻器,1.5A50Ω的意思是滑動變阻器允許通入的最大電流是1.5A,最大阻值是50Ω。

  (4)觀察影象、圖表、示意圖、實物圖。

  對影象的觀察,主要是觀察它反映的是什麼物理現象,物理量變化過程怎樣,物理量的變化遵循什麼規律。

  對圖表的觀察,主要透過觀察瞭解圖表的意義、用途、應用條件以及所列物理量的單位。

  例如,液體的沸點表反映了不同液體沸騰時的溫度,用它可以查詢液體的沸點,單位是℃,因液體的沸點跟壓強等條件有關係,表中所列的通常是在1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值。

  對示意圖、電路圖、實物圖等的觀察,主要觀察它們分別反映的是什麼物理模型,有何用途,儀器和電路的結構是怎樣佈局的,各個部件(或元件)如何連線,各部分有什麼關係等等。

  (5)觀察實驗裝置的安裝。

  透過對實驗裝置安裝的觀察,可瞭解該裝置的用途,使用了哪些儀器和元件以及儀器配置的順序和方法等等。

  (6)觀察實驗的操作過程。

  透過對實驗操作過程觀察,可瞭解操作前需做哪些準備工作,操作實驗的順序和過程怎樣(例略)。

  (7)觀察實驗的現象。

  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主要是觀察現象產生的條件和過程。

  例如,兩根相距很近的平行導線,當通入相同方向的電流時,兩者會相互吸引;當通入相反方向電流時,兩者就互相排斥。

  (8)觀察實驗的資料。

  實驗資料的觀察,要求觀測的方法要正確,數字的讀數要根據儀器最小刻度達到一定的準確度,記錄測量的結果時必須明確資料的單位。

  例如,測物體長度,觀察刻度時要眼睛正視制度線,不能斜視,觀察裝在玻璃量筒裡或玻璃量杯裡水面到達的刻度時,視線要跟水面凹形的底部相平,觀察水銀溫度計時,視線要和水銀面最高處相平。

  (9)觀察教師的示範演示。

  對教師示範演示的觀察,要觀察教師規範化的安裝實驗裝置,合理地安排實驗程式和正確的操作過程以及演示物理現象、資料的讀取和記錄,如何得到實驗結果等等(例略)。

  5.物理實驗中的觀察方法

  物理實驗觀察,通常採用的方法有:對比觀察法和歸納觀察法。

  (1)對比觀察法。

  人們認識事物、現象,往往是透過對兩個事物、現象的對比,或把某一現象發生變化的前、後情況進行比較來實現的。

  例如,觀察物質熔解或凝固時的體積變化,就可以把石蠟放在燒杯裡,先用酒精燈徐徐加熱使其全部熔解。這時,觀察到石蠟液麵是水平的,標出液麵與燒杯接觸的高度。撤去酒精燈,等石蠟冷卻全部凝固後,經過觀察發現:石蠟面與燒杯接觸的高度雖然沒有明顯的變化,但表面凹下去了。

  又如,在學習沸騰現象時,可以觀察液體在沸騰前和沸騰時的情況,並進行比較。這時,要求學生做到細緻、敏捷、全面、準確地觀察。結果會發現:沸騰前,液體內部形成氣泡,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逐漸變大,達到液麵後破裂。透過液體沸騰前、後的情況對比,可以得知: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都進行劇烈地汽化的現象。

  我們還可以人為地控制條件,使液體分別在常壓、加壓、減壓下沸騰,比較不同情況下的沸騰現象可知:同一種液體,沸點隨外界壓強變化而改變;如果研究物件為不同液體,使它們在相同外界壓強的條件下沸騰,透過對比實驗觀察可知,在相同的壓強下,不同液體的沸點是不同的。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使用對比觀察法,有利於掌握現象的特徵以及它與其它類似現象的區別。

  (2)歸納觀察法。

  總結一些現象的一般規律,反映現象的實質時,或研究一些涉及變化因素較多的問題時,通常採用歸納觀察法。即透過對個別現象分別進行觀察,得到一些個別的結論,再分析、歸納,從而得出一般的規律。

  例如,為了便於研究質點的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就在先確定質量這個因素是不變情況下,觀察加速度與力之間的關係;然後在確定另一個因素——力是不變的情況下,觀察加速度與質量之間的關係;最後,透過歸納得出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可見,使用歸納觀察法,有利於掌握現象的實質以及研究比較複雜現象的一般規律。

  總之,培養觀察能力,要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要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觀察訓練,要求觀察得準確、全面、細緻、敏捷。

  6.實驗結果的表示

  實驗結果的表示,首先取決於實驗的物理模式,透過被測量之間的相互關係,考慮實驗結果的表示方法。常見的實驗結果的表示方法是有圖解法和方程表示法。在處理資料時可根據需要和方便選擇任何一種方法表示實驗的最後結果。

  (1)實驗結果的圖形表示法。

  把實驗結果用函式圖形表示出來,在實驗工作中也有普遍的實用價值。它有明顯的直觀性,能清楚的反映出實驗過程中變數之間的變化程序和連續變化的趨勢。精確地描製圖線,在具體數學關係式為未知的情況下還可進行圖解,並可藉助圖形來選擇經驗公式的數學模型。因此用圖形來表示實驗的結果是每個中學生必須掌握的。

  圖解法主要問題是擬合面線,一般可分五步來進行。

  ①整理資料

  即取合理的有效數字表示測得值,剔除可疑資料,給出相應的測量誤差。

  ②選擇座標紙

  座標紙的選擇應為便於作圖或更能方使地反映變數之間的相互關係為原則。可根據需要和方便選擇不同的座標紙,原來為曲線關係的兩個變數經過座標變換利用對數座標就要能變成直線關係。常用的有直角座標紙、單對數座標紙和雙對數座標紙。

  ③座標分度

  在座標紙選定以後,就要合理的確定圖紙上每一小格的距離所代表的數值,但起碼應注意下面兩個原則:

  a.格值的大小應當與測量得值所表達的精確度相適應。

  b.為便於製圖和利用圖形查詢資料每個格值代表的有效數字儘量採用1、2、4、5避免使用3、6、7、9等數字。

  ④作散點圖

  根據確定的座標分度值將資料作為點的座標在座標紙中標出,考慮到資料的分類及測量的資料組先後順序等,應採用不同符號標出點的座標。常用的符號有:×○●△■等,規定標記的中心為資料的座標。

  ⑤擬合曲線

  擬合曲線是用圖形表示實驗結果的主要目的,也是培養學生作圖方法和技巧的關鍵一環,擬合曲線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轉折點儘量要少,更不能出現人為折曲。

  b.曲線走向應儘量靠近各座標點,而不是透過所有點。

  c.除曲線透過的點以外,處於曲線兩側的點數應當相近。

  ⑥註解說明

  規範的作圖法表示實驗結果要對得到的圖形作必要的說明,其內容包括圖形所代表的物理定義、查閱和使用圖形的方法,製圖時間、地點、條件,製圖資料的來源等。

  (2)實驗結果的方程表示法。

  方程式是中學生應用較多的一種數學形式,利用方程式表示實驗結果。不僅在形式上緊湊,並且也便於作數學上的進一步處理。實驗結果的方程表示法一般可分以下四步進行。

  ①確立數學模型

  對於只研究兩個變數相互關係的實驗,其數學模型可藉助於圖解法來確定,首先根據實驗資料在直角座標系中作出相應圖線,看其圖線是否是直線,反比關係曲線,冪函式曲線,指數曲線等,就可確定出經驗方程的數學模型分別為:

  Y=a+bx,Y=a+b/x,Y=a,Y=aexp(bx)

  ②改直

  為方便的求出曲線關係方程的未定係數,在精度要求不太高的情況下,在確定的數學模型的基礎上,透過對數學模型求對數方法,變換成為直線方程,並根據實驗資料用單對數(或雙對數)座標系作出對應的直線圖形。

  ③求出直線方程未定係數

  根據改直後直線圖形,透過學生已經掌握的解析幾何的原理,就可根據座標系內的直線找出其斜率和截距,確定出直線方程的兩個未定係數。

  ④求出經驗方程

  將確定的兩個未定係數代入數學模型,即得到中學生比較習慣的直角座標系的經驗方程。

  中學物理實驗有它一套實驗知識、方法、習慣和技能,要學好這套系統的實驗知識、方法、習慣和技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作科學的安排,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加以培養和鍛鍊。逐步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規律的基本方法。

  7.分組實驗問題

  對學生分組實驗,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①有的學生不講求實驗目的是否達到,不按實驗規則和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只是在實驗室裡把儀器當作玩具胡亂地擺弄幾下就了事;

  ②有的學生不遵守實驗室的紀律,在實驗室內串來串去,大聲講話,干擾別人的實驗操作;

  ③在分組實驗中的操作往往由一人包辦到底,其餘同學只是陪坐,不能參與實驗活動;

  ④有的同學不重視實驗的科學性,不重視實驗現象和實驗資料的真實性,而是湊湊實驗資料了事,將實驗課變成了湊資料、拼結論的課。

  針對上述情況,在組織分組實驗,特別是進實驗室做第一個實驗時,實驗前的教育,從開始就著手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如愛護儀器,遵守實驗室的各種紀律,實驗前弄清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瞭解實驗時的注意事項以及實驗儀器的操作和放置。如實驗儀器的放置應方便操作和易於觀察,需要觀察和讀數的儀器、儀表應放在中間靠近操作者,需要調節的儀器、儀表應放在面前稍偏右,其它器件以不影響操作,不防礙觀察做有序的放置。應要求學生人人參加實驗活動,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真實的實驗資料。實驗結束後,將實驗儀器清理歸還原處。認真處理實驗所測出的資料,分析歸納實驗中觀察的現象,從而得出實驗結論,分析實驗誤差,並寫出簡單的實驗報告。

實驗的報告3

  一、實習目的

  透過到野外採集昆蟲並製成標本,掌握野外採集昆蟲的方法、瞭解不同昆蟲的生存環境。掌握昆蟲的形態特徵,學習昆蟲的識別方法和種類、瞭解昆蟲與植物病蟲害的關係。

  二、實習地點

  白羊溝、流村、北農校園

  三、實習時間

  20xx年9月24號、25號

  四、實習內容

  (一)採集昆蟲

  1.使用工具

  捕蟲網(活潑的昆蟲一般適宜用網來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脫脂棉,再滴入適量乙酸乙酯,製成毒瓶)、鑷子、手套、採集管等。

  2.採集昆蟲的方法

  網捕:網捕主要用來捕捉會飛的昆蟲,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蟲。網捕的方法如下:當昆蟲飛來,迎面用網捕捉,當蟲子入網後,使網底向上甩,連蟲子同網底一齊翻到上面來,然後再用手或試管伸入網內將蟲子取出來。

  掃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叢和茂密的灌木中。當採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蟲子的草叢中時,用掃網在上面左右擺動,一面掃一面前進,將有許多小蟲子集中到網底,或者被甩入網底,連線著膠管中。尤其在途中採集而時間倉促的時候,邊掃邊走也可以得到許多標本。 震落法:在黃昏或中午炎熱時,可用震落法採到金龜子、鍬形蟲、象甲、葉甲、蝽象等種類。對於蚜蟲、薊馬等小型昆蟲,可以直接擊落到網中或硬紙片上,也可用小毛筆收集到酒精中。

  觀察和搜尋法:要採到需要的標本,必須瞭解昆蟲的生活習性及活動場所。有許多昆蟲營隱蔽生活,在樹皮下和樹幹內可採到天牛、吉丁蟲、小蠹蟲、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蟲的幼蟲或其它蟲期。蚜蟲、木蝨或某些蚧蟲的分泌物常可為人發覺,也可根據愛食其分泌物的螞蟻、蠅或天敵瓢蟲的存在來採集蚜蟲及蚧蟲,同時也常可採到其天敵草蛉、蠍蛉、癭蚊等;沫蟬幼蟲的分泌物常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裡面。由植物的被害狀發現昆蟲,如咀嚼式口器昆蟲為害後的植物葉片,常留下啃食過的痕跡和留下的糞便。

  3、捕捉昆蟲的時間及地點

  昆蟲種類繁多,生活習性各異,一般來說,一年四季均可採集,

  但由於昆蟲的發生期和植物生長季節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蟲活動的適宜季節,也是一年中採集昆蟲的最好時期。對於一年發生一代的昆蟲,應在發生期採集。採集的季節,主要根據自己的目的和需要來決定。一天之間採集的時間也要根據不同的昆蟲種類而定。日出性的昆蟲,多自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活動最盛。夜出性昆蟲在日落前後及夜間才能採到。溫暖晴朗的天氣採集收穫較大,而陰冷有風的天氣,昆蟲大多蜇伏不動,不易採到。

  採集地點也要依據採集目的而定,根據不同種所處生態環境而選擇合適地點。一般來說,森林、果園、苗圃、菜園、經濟作物林、灌木叢都能採到大量有價值的標本,但是高山、沙漠、急流等處往往可以採到特殊種類。瞭解各種昆蟲生態環境,可以幫助我們有目的地進行採集。

  (1) 植物上的昆蟲 大多數昆蟲以植物為食,植物茂盛、種類繁多的環境是採集昆蟲的好地方。

  (2)地面和土中的昆蟲 除了少數幾個目的昆蟲外,絕大多數昆蟲均可在地面和土中採到,地面的環境極其廣泛複雜,可採到各種昆蟲,在土中可挖到多種鱗翅目昆蟲的蛹、步甲、虎甲、芫青、叩頭蟲等的幼蟲及蝗蟲的卵、螻蛄各蟲態、擬步甲和食蟲虻等幼蟲,在植物基部或根部可以挖到土居的蚜蟲和介殼蟲、天牛及小蠹蟲等。

  (3) 水中的昆蟲 無論是靜水、流水、鹽中或溫泉中均有昆蟲生存,如鞘翅目中的沼梭、龍蝨、豉甲等;半翅目的劃蝽、仰蝽、負蝽;蜻蜓目、毛翅目、廣翅目、襀翅目、蜉蝣目昆蟲的幼期以及脈翅目的水

  蛉、長翅目的水蠍蛉幼蟲均生活在水中。雙翅目昆蟲的幼期有一半在水中生活。

  (4) 動物身體上的昆蟲 如吸食人和動物血液的蝨目、蝨蠅;嚼食動物皮毛的食毛目昆蟲。寄生於動物體內或皮下或粘膜組織的馬胃蠅、牛皮下蠅、羊鼻蛆蠅、大頭金蠅以及幼蟲寄生於蝸牛、鼠婦的短角寄蠅;還有寄生於蝙蝠的蛛蠅、蝠蠅、日蠅;在鳥巢中可採到麗蠅和日蠅。動物的糞便中能採到各種糞金龜、埋葬蟲、隱翅甲和蠅類。

  (5) 昆蟲身上的昆蟲 從昆蟲體內外和其周圍發現寄生性或捕食性昆蟲,也是採集的好方法,如許多鱗翅目幼蟲體內外採到各種姬蜂、繭蜂、寄生蠅;介殼蟲、蚜蟲、粉蝨體內採到各種小蜂幼蟲,而捻翅目的昆蟲可以從蜂類、蝽科、飛蝨、蟬科和稻蝨科上採到;寄蛾科的幼蟲可從蟬身上採到。生活有蚜蟲或介殼蟲的植物上,往往可以採到瓢蟲、草蛉、蝸蛉、螞蟻、食蚜蠅等捕食性昆蟲。

  (二)昆蟲的種類識別:

  1、尺蠖

  鱗翅目,尺蛾科昆蟲,尺蠖幼蟲身體細長,行動時一屈一伸像個拱橋,休息時,身體能斜向伸直如枝狀。完全變態。成蟲翅大,體細長有短毛,觸角絲狀或羽狀,稱為“尺蛾“。

  2、綠盲蝽

  屬半翅目,盲蝽科,主要天敵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3、美國白蛾

  屬鱗翅目,燈蛾科,舉世矚目的世界性檢疫害蟲。主要危害果樹、行道樹和觀賞樹木,尤其以闊葉

實驗的報告4

  黴菌的培養與形態學觀察:實驗一真菌培養基的配製與滅菌

  實驗目的:

  (1)瞭解培養基的配置原理和方法,掌握分離培養微生物的有關準備工作。

  (2)掌握高壓滅菌方法及原理

  實驗原理:

  (1)培養基的製備原理:

  培養基是供微生物生長、繁殖、代謝的混合養料。

  從營養角度分析:

  營養:碳源、氮源、能源、生長素、水分和無機鹽等;?適宜的酸鹼度(pH值)和一定緩衝能力;?一定的氧化還原電位;?合適的滲透壓。

  瓊脂是從石花菜等海藻中提取的膠體物質,是應用最廣的凝固劑。加瓊脂製成的培養基在98~100℃下融化,於45℃以下凝固,不容易被微生物汙染。但多次反覆融化,其凝固性降低。

  (2)溼熱滅菌原理-高壓蒸汽滅菌

  在密閉的蒸鍋內,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壓力不斷上升,使水的沸點不斷提高,從而鍋內溫

  度也隨之增加。在0.1MPa的壓力下,鍋內溫度達121℃。在此蒸汽溫度下,可以很快殺死各種細菌及其高度耐熱的芽孢。

  實驗材料與方法

  配製培養基所需器材

  實驗裝置:高壓蒸汽滅菌器。

  實驗器材:500ml三角燒瓶、藍蓋瓶、5ml刻度吸管、培養基、天平、砝碼、

  稱量紙、藥勺、500ml、100ml量筒、牛皮紙、硫酸紙、橡皮筋、鐵絲筐、平皿、剪刀等。

  培養基等集中放講臺前高壓桶內,送到洗刷室統一高壓滅菌條件及注意事項

  高壓滅菌條件:121.3℃,15min。含糖培養基113℃,15min。

  倒平板電爐加熱滅菌好的培養基開啟平皿包裝倒平板(10塊)注意事項:空氣環境無菌(應在酒精燈火焰周圍無菌區)。

  a.在酒精燈火焰處,傾斜開啟瓶口。

  b.瓶口要過火焰。

  c.左手掀開平皿小口。

  d.傾注滿皿底再多一點,約10ml(7cm直徑平皿)。

  e.推放一邊要輕緩,不能晃起瓊脂掛壁,易在培養過程中汙染雜菌。

  f.完全凝固再翻轉平板放塑膠筐內,4℃備用。

  分析與討論

  (1)如何證明培養基滅菌是否徹底?

  把滅菌後的培養基按滅菌鍋內的不同位置,每處抽取數管(瓶),標上記號,置25℃~30℃培養一週左右進行檢查。如果培養基沒有什麼變化,說明滅菌效果良好;如果某一位置的培養基出現了雜菌菌落,可能是擺放的太緊,導致蒸汽不暢,或鍋的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所致,應根據上述情況進行改進;如果大部分或全部菌種瓶都出現雜菌,說明滅菌溫度或滅菌時間不夠,應提高壓力或延長滅菌時間。經過幾次檢驗都證明能徹底滅菌後,以後按同樣條件滅菌的則不必進行檢查。

  經過幾次檢驗都證明能徹底滅菌後,以後按同樣條件滅菌的則不必進行檢查。

  (2)為什麼說消毒與滅菌是微生物學和臨床醫學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識?由於病原生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可透過不同途徑和媒介進入人體,引起感染或造成疾病流行。因此,殺滅或清除存在於體外傳播媒介上的病原生物,對於切斷傳播途徑、預防和控制其感染具有重要意義。自古以來,人們就利用煮沸、火燒、日曬等方法殺滅或去除微生物,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實際上,除了在臨床醫療實踐中需要防止微生物的汙染或感染外,在微生物學實驗室、食物儲存、飲水淨化、藥品與生物製品生產等過程中都需要避免微生物的汙染。

  實驗二黴菌的接種與培養

  實驗目的與要求:掌握黴菌與酵母菌的接種與培養方法。

  實驗原理:

  接種是微生物實驗及科學研究中一項基本操作技術。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

  選擇合適的接種工具與接種方法,接種工具有接種環、接種針、接種鏟、接種鉤、吸管、滴管、棉籤等。常用接種方法有:斜面接種,液體接種,穿刺接種,平板接種和固體接種。接種的關鍵是無菌操作。

  無菌操作的原則: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所有器皿均須嚴格消毒,培養基應事先做無菌試驗,

  接種工具使用前後須經火焰燒灼滅菌,棉塞不能亂放,始終夾在手指中。在培養四大類微生物時應注意選擇適宜的培養條件。多數細菌為專性需氧菌與兼性需氧菌,少數為厭氧菌。多數食品腐敗菌和工業用菌種,以及人和動物病原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37℃,並且在近中性(PH6.5~7.5)條件下生長良好。多數放線菌為好氧菌,少數為厭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8~30℃,多數適宜在偏鹼性環境中生長(PH7.5~8.5)。

  實驗材料與方法

  (1)實驗材料:實驗裝置:溫箱。

  實驗器材:毛黴、麴黴、青黴、根黴、啤酒酵母、白假絲酵母、新生隱球酵母菌、細黃鏈黴菌、PDA平板、高鹽察氏平板、高氏合成I號平板、塑膠筐、20%甘油水溶液、鑷子、接種鏟、無菌蓋玻片、無菌濾紙、無菌載玻片、石棉網、牛皮紙、硫酸紙、橡皮筋、鐵絲筐等。

  (2)實驗方法:平板接種:毛黴→PDA平板(點植法)

  啤酒酵母→PDA平板(五區分離劃線法)青黴、麴黴→PDA平板(連續劃線法)

  小室載玻片培養法:

  1、取滅菌後小室平皿。

  2、取無菌PDA瓊脂薄層平板,用鑷子夾住蓋玻片切割成0.5~1.0cm2的瓊脂塊,並將其移至培養小室中的載玻片上,製作過程注意無菌。

  3、用接種環取少量黴菌的孢子接種於培養基四周,用無菌鑷子

  將蓋玻片覆蓋在瓊脂塊上,並(轉載於:l滅菌的20%甘油(用於保持溼度),蓋上皿蓋,標記,置28~30℃培養3~5d

  糧食產品的平板接種:

  1.取糧食樣品20g,放入無菌燒杯,加無菌水洗滌,

  反覆10次,棄去水後,將糧粒倒於平皿內備用2.鑷子取糧食種入PDA瓊脂內,每皿可接種5-10粒。

  放線菌的接種:取細黃鏈黴菌劃線法接種,在接種的劃線處,無

  菌操作斜插入蓋玻片數張。

  注意事項:

  1.空氣環境無菌(應在酒精燈火焰周圍無菌區)

  2.在酒精燈火焰處,傾斜開啟瓶口。

  3.接種環使用前,直接在酒精燈上燒灼滅菌,把環和金屬絲燒紅即可。

  4.接種環使用後,先在火焰周圍把環上標本烤乾,再燒灼滅菌,以免標本汽化,爆烈四濺,汙染環境。5.金屬桿快速透過火焰2-3次,殺滅表面微生物

  分析與討論

  1、糧食中產毒真菌的種類及產生毒素?

  青黴、毛黴、麴黴、根黴、酵母、白念、細黃鏈黴菌(放線菌)青黴素、絲生毛黴素、黃麴黴素、根黴素、白念菌素。細黃鏈菌素

  2、常用黴菌培養基有哪些?

  馬鈴薯蔗糖培養基

  豆芽汁葡萄糖(或蔗糖)瓊脂培養基察氏培養基

  3、黴菌的接種方法有何不同?為什麼?

  (1)連續劃線法(青黴、麴黴)

  青黴與麴黴為侷限性生長的黴菌。應採用連續劃線接種法接種。(2)點植法(根黴、毛黴)

  根黴與毛黴生長區域比較大,應採用點植法。(3)小室載玻片培養法(青黴、毛黴、根黴、麴黴)

  實驗三黴菌的製片與形態觀察

  實驗目的:學習並掌握觀察黴菌形態的基本方法;

  瞭解四類常見黴菌的基本形態特徵。瞭解放線菌的基本形態特徵。

  實驗原理:黴菌菌絲和孢子的寬度通常比細菌和放線菌粗得多(約為3-10μm),常是細

  菌菌體寬度的幾倍至幾十倍,因此,用低倍顯微鏡即可觀察。黴菌菌絲較粗大,細胞易收縮變形,且孢子容易飛散,所以制標本時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用此染液做黴菌製片的特點是細胞不變形,具有殺菌、防腐作用,不易乾燥,能保持較長時間,能防止孢子四處飛散,棉蘭具有一定的染色作用,染液的藍色能增大反差。

  實驗材料:

  (一)菌種:在馬鈴薯瓊脂平板上培養3—4天的青黴(Penicilliumsp.)、麴黴(Aspergillussp.)、毛黴(Mucorsp.)、根黴;

  (二)器材及用具:鑷子、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實驗方法:

  (一)直接製片觀察

  於潔淨載玻片上,用鑷子取黴菌菌落的邊緣處取小量帶有孢子的菌絲,然後小心地蓋上蓋玻

  片。置顯微鏡下先用低倍鏡觀察,必要時再換高倍鏡(二)小室培養觀察

  將載玻片直接放低倍鏡下觀察,再換高倍鏡觀察。

  觀察原則:

  毛黴:用低倍鏡觀察孢子囊梗、囊軸等。用高倍鏡觀察孢子囊孢子的形

  狀、大小。

  根黴:菌絲、孢子同毛黴,注意觀察有無假根。

  麴黴:在高倍鏡下觀察菌絲有無隔膜,分生孢子著生位置,辨認分生孢

  子梗、頂囊、小梗和分生孢子。

  青黴:在高倍鏡下觀察菌絲有無隔膜,分生孢子梗、副枝、小梗和分生

  孢子的形狀等。實驗結果:

  分析與討論:

  青黴和麴黴的形態有哪些異同?

  青黴常分佈在黴腐變質的水果、蔬菜、糧食和皮革等物體上,菌體直立菌絲的頂端長有掃帚狀的結構,結構的每一個分枝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綠色,進行孢子生殖。

  麴黴廣泛分佈在穀物、空氣和土壤中,麴黴直立菌絲的頂端膨大成球狀,球狀結構的表面放射狀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隨麴黴種類的不同而呈黃色、橙色或黑色。

  從皮膚取材查真菌如何檢查?

實驗的報告5

  準備材料:

  一個玻璃杯、一枚硬幣、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顏色的)、蠟燭和一個平底的容器。

  實驗內容:

  在一個盤子裡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幣。手既不許接觸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來,怎樣才能把硬幣取出來呢?

  實驗過程:

  第1次:我們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沒硬幣。然後點燃一節蠟燭放在盤子裡,罩上玻璃杯,蠟燭會因為缺氧停止燃燒,這時,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斷地湧進玻璃杯。(可惜吸水不夠多,所以沒有把硬幣取出來)結果:失敗。

  第2次:和第一次一樣,失敗。

  第3次:我們換了一根大一點的蠟燭,這次流進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們用了兩根蠟燭,不過因為杯子扣的太緊,杯口被盤子吸住,水沒能流進玻璃杯,失敗。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點點,導致蠟燭提前熄滅,失敗。

  第6次:同樣是放了兩根蠟燭,這次很正常,成功。

  實驗總結:

  我做這個實驗是為了證實氣體冷卻後,能讓壓力下降,於是外面正常的大氣壓把盤子中的水擠進了杯中。另外,在實驗中,我觀察到,用玻璃杯蓋住蠟燭的時候,火焰不是馬上熄滅,是繼續燃燒一會兒才熄滅,說明玻璃杯的空氣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氣的。

  而做這個實驗應注意:

  1、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則會讓火焰提前熄滅導致實驗失敗。

  2、水最好是有顏色的水,我選擇在水中滴藍墨水,效果不錯,這樣方便觀看。

  3、可以用燃燒的紙片代替蠟燭,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點,放多了難吸光。

  4、要保持距離,讓火焰離自己遠一點。

實驗的報告6

  由於平時接觸的都是一些私人專案,這些專案大都是一些類庫,其他人的交流相對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也就不考慮規範化的文件。實際上從學習的經歷來看,我們接觸的知識體系都是屬於比較老或比較傳統的,與現在發展迅速的IT行業相比很多情況已不再適用,尤其是當開源模式逐漸走近開發者後更是如此。

  雖然這次是一個數據庫課程設計,由於本人在選擇專案的時候是本著對自己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角度考慮的,所以其中也涉及到一些資料庫以外的設計。對於OOA/OOD的開發模式有時不免要提出一些疑問,UML是設計階段的工具,而它基本涵蓋了軟體設計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說按照這一軟體工程的正常流程,在動手寫第一句程式碼之前,開發人員已經非常熟悉軟體產品了,這對於相當有經驗的架構師一類人說可能會很容易,但是我們作為學生,連足夠的編碼經驗都沒有,卻首先被教授並要求先OOA再OOP,這樣直接導致的問題就是文件與編碼對不上號,在修改程式碼的時候基本不會再去審查文件和先前的分析。甚至根本就是現有程式碼再有文件,即便是這種情況,程式碼與文件還是不對應。不可否認,在傳統軟體工程的詳細設計之前的專案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利於專案開發的部分的。所以我就一直在尋找適合我——針對探究型專案——的開發模式,這次的專案也算是一次嘗試,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會太短。

  回到資料庫設計上了,這次的資料庫設計我是嚴格按照資料庫建模的步驟來進行的,老實說我並沒有感覺這樣的流程對開發帶來多大的幫助,反倒是覺得將思維轉化為圖表很浪費時間。總體上來說這次的專案也不是很大,而且在資料庫的設計上比較保守,也就是說實際上資料庫設計還可以再完善完善的。隨著我對計算機領域的拓寬和加深,我也會靜下心來思考在接觸計算機之前的行為,很多次我能深切感覺到,其實我的大腦(未於別人比較)本身就是在使用一種更接近關係資料庫的方式來記憶,所以我很可恨自然的設計出符合三正規化的表結構來,即便我不知道這些正規化的確切含義。可能就像“正規化不太容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一樣,在“讓工具用圖標表述我的思維”時費了一番力氣。

  從我作為專案的提出人和實現者來看,這是個失敗的專案,結合幾次教學專案的的實踐,發現這也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主觀原因佔多數,比如,嘗試新的開發方式,根據設計花了太多的時間來抽象出公用的庫而忽略業務邏輯。就這次專案而言,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使用了新的開發環境(Vim),這是首次在脫離高階IDE的情況下編碼。

  2、使用了新的開發語言(Python,Actionscript3),因為我一直比較喜歡“學以致用”,而且這樣的“資料驅動型”軟體的整套自實現的庫都已經完成了,但是由於語言本身的差異,遷移時問題很多,當發現這一點是,已沒有多少有效剩餘時間了。

  3、編碼流程的不妥,我比較喜歡從底層的庫開始開發,因為一旦庫測試透過,將很容易將它放到不同的表示層下。但如果庫沒有測試成功,將導致整個專案沒有任何視覺化模型,所以這次的專案無法提交“可執行的程式碼”。

  4、實踐目的的不同,我輕易不放棄鍛鍊的機會,事實上,有機會就一定要比以前有所突破,總是照搬以前的.做法還不如就不做呢。這個前提是因為現在能完全用來的學習的時間比較多,等到工作時再這樣做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此當然要抓緊機會了。不過還有一個隱藏原因,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其實“遇到的問題數跟人的能力是成正比的”。

  5、客觀原因在這裡就不說了。

  由於專案還未完成,暫時無法提出需要改進了地方。

實驗的報告7

  探討形式美的法則,是所有設計學科共通的課題,那麼,它的意義何在呢?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精神享受。當你接觸任何一件有存在價值的事物時,它必定具備合乎邏輯的內容和形式。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們所處經濟地位、文化素質、思想習俗、生活理想、價值觀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然而單從形式條件來評價某一事物或某一視覺形象時,對於美或醜的感覺在大多數人中間存在著一種基本相通的共識。這種共識是從人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的,它的依據就是客觀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則,我們稱之為形式美法則。在我們的視覺經驗中,高大的杉樹、聳立的高樓大廈、巍峨的山巒尖峰等,它們的結構輪廓都是高聳的垂直線,因而垂直線在視覺形式上給人以上升、高大、威嚴等感受;而水平線則使人聯絡到地平線、一望無際的平原、風平浪靜的大海等,因而產生開闊、徐緩、平靜等感受…… 這些源於生活積累的共識,使我們逐漸發現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在西方自古希臘時代就有一些學者與藝術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則的理論,時至今日,形式美法則已經成為現代設計的理論基礎知識。

  形式美在創造美這個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設計構圖的實踐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則,能夠培養我們對形式美的敏感,指導人們更好地去創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則,能夠使我們更自覺地運用形式美的法則表現美的內容,達到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高度統一。運用形式美的法則進行創造時,首先要透徹領會不同形式美的法則的特定表現功能和審美意義,明確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後再根據需要正確選擇適用的形式法則,從而構成適合需要的形式美。式美的法則不是凝固不變的,隨著美的事物的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髮展,因此,在美的創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則,又不能犯教條主義的錯誤,生搬硬套某一種形式美法則,而要根據內容的不同,靈活運用形式美法則,在形式美中體現創造性特點。形式美的法則是人類在創造美的形式、美的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對稱均衡、單純齊一、調和對比、比例、節奏韻律和多樣統一。

  (一)統一與變化

  統一與變化是一對辯證的矛盾關係,是宇宙運動發展的規律,亦是形式美法則的集大成者,其他法則均圍繞其展開,因此統一與變化可稱得上是形式美法則中的根本大法。

  我們在探討形式美時,即要求統一,又要找變化,光統一而無變化會使作品流於簡單、呆板、淺薄、單調與乏味;光變化而無統一則會使作品失於散亂、瑣碎、喧賓奪主、畫蛇添足等。因此,我們應該講求既統一又變化,既主題鮮明、基調一致,又變化豐富、具體鮮活,這樣才能使作品完整統一,特徵強烈,同時又細緻耐看,生動靈氣。統一可以藉助於誇大或強調畫面中的某一元素,使其成為畫面中佔絕對壓倒優勢,以形成畫面的主調。在此前提下,強調細節的對比變化,啟用其內的張力,讓區域性出現亮點,真正做到“盡精微、至廣大”。如在民間木版年畫中靠黑線來統一,憑藉色彩求變化即屬此類。而在西方現代派大師蒙德里安的畫中,是靠那象徵宇宙的初始歸宿的經緯線來實現統一的;在齊白石的筆下,紅花墨葉是其風格,那紅花是變化,而那墨葉是統一,將一切純色、光鮮皆統一於那骨法用筆、墨分五色的點、線、面之筆墨構成中。

  (二)對比與調和

  大凡事物只有在對比中才能盡顯本色,也只有經過對比,才能使雙方的特徵變得更加強列。因此,無對比也就是無關係可言,只有在差異不同的對比關係中,才能形成畫面的張力,也才能平添其藝術魅力。調和的作用是使矛盾著的雙方趨於平衡,即諧調雙方的對比關係。 對比與調和這組矛盾在裝飾表現中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強調對比,不注重調和,畫面就會生硬、衝撞、支離破碎而不諧調,而如果一味只強調和而忽視對比,也會使畫面軟弱、沉悶而缺乏生氣,因此要既強調對比,亦注重調和,使作品既充滿張力,亦趨於平衡,憑其生動與完整來打動觀者。如在民間木版年畫中,紅、黃、綠、紫等純色對比強烈,而利用黑線巧妙地加以調和,使畫面既喜慶熱烈和鮮亮,同時亦諧調、完整和充實。再如雲南畫派重彩中,強調其色彩的豐富斑斕,同時雲南畫派重彩中,強調其色彩的豐富斑斕,同時用金、銀線來調和畫面,使其實現對比諧調。因此,對比與調和手法可以依據作品的主題基調按比例分配,或以對比為主,或以調和為主,前者現代藝術中表現居多,後者則更近於古典樣式。總之,合理並巧妙地利用對比與調和手法會使裝飾表現大為增色。

  (三)對稱與平衡

  對稱的形式是最原始古老、亦最簡便穩妥的表現手法,如古埃及金字塔以及人自身,都是對稱美的典範。平衡則是利用視覺量的心理平衡原理,即等量不等形,來使畫面在對比變化中求得平衡,因此是要冒風險的,而恰恰是歷險之後的平衡方變得更精彩耐看,如同雜技、舞蹈表演一樣,給人以驚喜和振奮。對稱形式在原始藝術與民間藝術中運用得較多,與其宗教及民族習慣有關;而平衡形式在現代藝術中屢見不鮮,與現代人的生存觀念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我們在裝飾表現處理中應根據作品是具體需求而選擇對稱或平衡形式,其目的是為了突出作品的藝術效果與魅力。對稱美固然簡便易行,但也容易呆板單調,平衡美雖然驚險刺激,但較難駕馭調控。因此對稱與平衡手法各具千秋,應按照不同的設計意圖而靈活巧妙地加以選擇。節奏是指畫面上對比雙方的交替形式,如明暗、強弱、粗細、軟硬、冷暖、方圓、大小、疏密、緊松、急緩等對比因素,其搭配與反覆出現的頻率與對比關係就構成了畫面的節奏感。韻律則是指畫面上的啟、承、轉、合,一波三折的韻味與律動關係,如線條的運動軌跡,色調的微當選變化,筆墨的幹、溼、濃、淡等節奏因素之間的過渡轉換等。因此,畫面上節奏與韻律的強弱與急緩,如同音樂一般會帶給人視覺與心理感應上的快感與美感,好的節律會使人神清氣爽,賞心悅目,為藝術作品平添無盡的魅力與美感。

實驗的報告8

  第一步、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

  內容要求:

  明確提出論文所要解決的具體學術問題,也就是論文擬定的創新點。

  明確指出國內外文獻就這一問題已經提出的觀點、結論、解決方法、階段性成果……

  評述上述文獻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論文準備論證的觀點或解決方法,簡述初步理由。

  撰寫方法:

  你的觀點或方法正是需要透過論文研究撰寫所要論證的核心內容,提出和論證它是論文的目的和任務,因而並不是定論,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結果。開題報告的目的就是要請專家幫助判斷你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值得研究,你準備論證的觀點方法是否能夠研究出來。

  一般提出3或4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大問題下的幾個子問題,也可以是幾個並行的相關問題。

  第二步、國內外研究現狀

  內容要求:列舉與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前沿文獻。基於“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部分內容重複。

  撰寫方法:只簡單評述與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前沿文獻,其他相關文獻評述則在文獻綜述中評述。

  第三步、論文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內容要求:

  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簡單明瞭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

  簡單闡述如果解決上述問題在學術上的推進或作用。

  基於“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所重複。

  第四步、論文研究主要內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個論文的寫作大綱或內容結構。由此更能理解“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不同於論文主要內容,而是論文的目的與核心。

  2考慮要素

  ① 研究的目標。

  只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保證具體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干擾。

  ② 研究的內容。

  要根據研究目標來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要求全面、詳實、周密,研究內容籠統、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義當作內容,往往使研究程序陷於被動。

  ③ 研究的方法。

  選題確立後,最重要的莫過於方法。假如對牛彈琴,不看物件地應用方法,錯誤便在所難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過的課題,只要採取一個新的視角,採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創新的結論。

  ④創新點。

  要突出重點,突出所選課題與同類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

實驗的報告9

  實驗名稱: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實驗目的:

  1、學習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2、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

  3、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各有什麼不同。

  實驗重點: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實驗難點:

  正確使用顯微鏡。

  實驗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顯微鏡、洋蔥、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放大鏡等。 實驗過程:

  一、匯入課題

  出示洋蔥。問:如果從它的內表皮上揭下一塊,用顯微鏡來觀察能看到些什麼呢?(板書課題)

  二、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1、師講解並演示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的方法與步驟。

  (1)在一個乾淨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

  (2)用小刀在洋蔥鱗葉片內壁劃一個“井”字,用鑷子取下“井”中洋蔥內表皮放到載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摺疊;

  (3)用蓋玻片傾斜著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如水不足,可沿蓋玻片邊緣滴加;若水分過多,可用吸水紙吸掉;

  (4)從蓋玻片的一邊滴一滴稀釋的碘酒,並把玻片微微傾斜,再在蓋玻片的另一邊用吸水紙吸掉多餘的水;

  (5)洋蔥表皮玻片標本做成可進行觀察。

  2、學生以組為單位自制玻片標本(最好制三份裝片,便於下面的對比觀察),教師巡視指導(教育學生注意安全)。

  三、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內容畫在科學記錄本上。

  2、再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內容畫到科學記錄本上。

  3、學生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分別觀察到什麼?它們有何不同?

  4、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出示顯微鏡,引導學生認識顯微鏡,簡介各部分的名稱、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每5人一組操作熟悉顯微鏡。

  (2)、各組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師操作演示: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生一步步跟著操作。)

  (3)、學生觀察、記錄、描畫洋蔥表皮細胞。教師巡視指導,各組的實驗組長監督組員操作是否規範,要求每個人都要操作、都要觀察,並將觀察結果進行交流。組長將大家在顯微鏡下的發現畫到科學記錄本上。

  5、全班交流在顯微鏡下的發現。

  (1)各組推薦發言代表談自己的發現。

  (2)各組將所畫的觀察結果向全班展示。

  (3)交流討論評價。

  6、師小結:我們發現放大鏡比肉眼、顯微鏡比放大鏡看到的細節更多,更清楚。我們發現洋蔥表皮是由一個個比較規則的多邊形組成的,而且大多呈長方形,外為細胞壁,內為無色細胞質和細胞核。洋蔥表皮上的一個個小房間似的結構,就是洋蔥的細胞。(師一邊描述一邊畫洋蔥細胞簡圖)

  四、實驗結束。

  回收實驗器材,整理實驗桌。

實驗的報告10

  今天,我讀了《血染的實驗報告》這篇課文,它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文中主要講了卡爾·施密特博士做了一次特殊的實驗,如果施密特博士不認真對待他的工作,就沒有這樣的結果,就不能讓人們敬佩他。

  施密特博士被蛇咬傷後還是那麼認真,仔細。他先拿繃帶把傷口包紮好,再把自己被毒蛇咬傷後每分每秒的感覺都記錄下來,成了一份寶貴的資料,這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啊!讓人難以想象。這樣的成功都是因為有一個認真的態度,這才是他成功的根源。因為這一點這一點我根本做不到,所以這點我要向施密特博士學習。

  每次我見到簡單的題都忽略它,覺得沒有必要理會他,難題呢?我就是要做個明白。簡單的題做錯了,難題做對了,這是什麼原因難呢?因為簡單的題我沒把它當回事兒,難題呢?我去思考了,我認真想了,我去探索它的奧妙了,所以我才會做對。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要和“認真”交朋友,只有“認真”做事才會成功。

實驗的報告11

  一、前言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城市建設、交通工具、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各種機器裝置和交通工具數量急劇增加,以工業和交通噪聲為主的噪聲汙染日趨嚴重,甚至形成了公害,它嚴重破壞了人們生活的安寧,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與生活。

  眾所周知,高校的宿舍是大學生在校內學習和生活的環境,良好的環境可促進學生的生長髮育,增進健康,使學生有充沛的精力學習和研究。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各地區院校的發展程序也不斷加快,與此同時,也導致越來越多的校園噪聲,聲級也越來越高。

  二、實驗目的與原理

  噪聲級為30~40分貝是比較安靜的正常環境;超過50分貝就會影響睡眠和休息。由於休息不足,疲勞不能消除,正常生理功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70分貝以上干擾談話,造成心煩意亂,精神不集中,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發生事故;長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會嚴重影響聽力和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

  學生公寓是學生在校園的一個家,是學生平時休息的場所,所以需要一個較為安靜的環境,但是,同學們常常會抱怨宿舍不夠安靜,外界太吵鬧,牆體隔音效果不好等等。為了降低宿舍內噪聲,減少噪聲的干擾和危害,保證同學們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充分了解宿舍的噪聲汙染情況是非常有必要的,為此,我們小組選擇了湖南大學德智公寓進行了噪聲測量實驗,明確其中的噪聲汙染源,從而提出適當的措施,以便減少噪聲。 透過噪聲測量,能讓我們良好地掌握噪聲計的使用方法和測量環境噪聲技術。

  三、實驗儀器

  噪聲計(聲壓計)。

  四、實驗方案

  1、分別測量宿舍大門口和進門大廳,得出外維護結構對室外噪聲的隔聲強度。簡單判斷食堂噪聲,進門刷卡報警聲等的影響程度。

  2、選擇1—7樓同一豎直方向上的走廊兩端和走廊中間段,分別測量其噪聲,得出室外噪聲在不同距離上的衰減程度。

  3、測量宿舍樓東南西北側聲壓大小。

  4、選取幾個特定地點測量聲壓大小。

  5、選擇一間寢室,測量其在開門和不開門情況下的聲壓大小。

  6、選擇一間寢室,測量其附近有施工和無施工時聲壓大小。

  7、選擇一間寢室,測量當產生一些生活噪聲(風扇)時聲壓大小。

  8、宿舍內人員主觀聲感受的調查。

  五、實驗步驟和資料分析

  1、測量5棟1—7樓同一豎直方向上的走廊兩端和走廊中間段。

  5棟宿舍樓內走廊測得資料按樓層從低層一樓到五樓,總體趨勢是聲壓逐漸降低,原因是從一樓到五樓逐漸遠離宿舍一樓外噪聲聲源,受樓內其他雜聲影響也較小,所以聲壓逐漸降低的變化較為穩定。每一層走廊中間測得的聲壓,較走廊靠近樓外兩端測得的小,是由於遠離樓棟外側噪聲聲源的造成的。六樓、七樓的聲壓突然升高,六樓是由於在五樓至六樓夾層部分有一個“中國移動”的電機產生了很大的噪音,七樓是由於樓道中部部分宿舍門開著有人員走動、談話交流造成聲壓升高。

  2、測量6棟走廊一側聲壓。

  6棟宿舍樓內走廊測得資料按樓層從低層到高層,總體趨勢並不是聲壓逐漸降低。經過觀察發現,在3層走廊一側,有一臺洗衣機在工作,所以第三層的聲壓會比其他樓層高。在6層,由於學校在安裝空調,有施工人員在進行施工,所以才會有該結果。

  3、測量宿舍一樓東西南北側。

  宿舍樓東西側聲壓較南北側高,發現是由於西有食堂,食堂工作時間風機爐子等運轉的噪聲;東近籃球場,籃球場有人在打球造成。

  4、測量幾個特定地點(單位:dB)

實驗的報告12

  (1)瞭解儀器各部分的構造和功能及分析的原理

  (2)掌握樣品、流動相的處理、儀器的維護等基本知識

  (3)學會簡單樣品的分析操作過程

  (4)掌握HPLC分析的定性、定量方法

  2.基本原理

  高效液相色譜儀以液體作為流動相,並採用顆粒極細的高效固定相的主色譜分離技術,在基本理論方面與氣相色譜沒有顯著不同,它們之間的重大差別在於作為流動相的液體與氣體之間的性質差別。與氣相色譜相比,高效液相色譜對樣品的適用性強,不受分析物件揮發性和熱穩定性的限制,可以彌補氣相色譜法的不足。

  對於酚類化合物的測定,其基本原理是這樣的:先用固相小柱吸附水中酚類化合物,然後用溶劑洗脫,經氮吹氣濃縮至一定體積後,用反相高壓液相色譜法分析。在反相色譜柱上以甲醇/(水+乙酸)為流動相把經預處理的酚類化合物分離,用二極陣列檢測器或紫外檢測器,測定各種酚的峰高或峰面積,以外標法定量。

  3.儀器與試劑

  3.1儀器:高效液相色譜儀:可程式設計紫外檢測器

  微量注射器:50μL、100μL

  色譜柱:C18或C8柱

  化學工作站

  尖底濃縮瓶:10ml 具刻度

  富集柱

  3.2試劑:流動相:甲醇/高純水(需Φ0.22μm濾膜過濾)

  標準物:六種酚類混合物

  洗脫液:正己烷、 四氫呋喃(需重蒸)

  硫酸

  冰醋酸

  無水亞硫酸鈉

  4.所用儀器的主要元件

  (1) 高壓輸液泵

  主要部件之一,壓力:150×105~350×105 Pa。

  為了獲得高柱效而使用粒度很小的固定相(

  應具有壓力平穩、脈衝小、流量穩定可調、耐腐蝕等特性。

  (2) 梯度淋洗裝置

  外梯度(高壓梯度):用兩臺高壓輸液泵,將兩種不同極性的溶劑按一定的比例送入梯度混合室,混合後進入色譜柱。

  內梯度(低壓梯度):一臺高壓泵,透過比例調節閥,將兩種或多種不同極性的溶劑按一定的比例抽入高壓泵中混合。

  (3) 進樣裝置

  流路中為高壓力工作狀態,通常使用耐高壓的六通閥進樣裝置。

  (4) 高效分離柱

  柱體為直形不鏽鋼管,內徑1~6 mm,柱長5~40 cm。發展趨勢是減小填料粒度和柱徑以提高柱效。

  (5) 液相色譜檢測器

  Ⅰ 紫外檢測器

  應用最廣,對大部分有機化合物有響應。

  特點:靈敏度高,線形範圍寬;流通池可做得很小(1mm×10mm,容積8μL);對流動相的流速和溫度變化不敏感;波長可選,易於操作;可用於梯度洗脫。

  Ⅱ 光電二極體陣列檢測器

  光電二極體陣列檢測器:1024個二極體陣列,各檢測特定波長,計算機快速處理,三維立體譜圖。

  Ⅲ 示差折光檢測器

  除紫外檢測器之外應用最多的檢測器。可連續檢測參比池和樣品池中流動相之間的折光指數差值。差值與濃度成正比。

  Ⅳ 熒光檢測器

  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對多環芳烴,維生素B、黃麴黴素、卟啉類化合物、農藥、藥物、氨基酸、甾類化合物等有響應。

  5.資料處理

  (1)原始資料

  實驗所得色譜圖

  ①根據標準樣品的實驗資料,做出峰面積隨濃度變化的標準曲線。

  ②根據標準曲線,計算實際單標中的物質濃度

  單標為8ppm的標樣物質實際濃度: C=7.990ppm

實驗的報告13

  學校:xx

  年(班)級:xx

  實驗小組成員: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鹽到哪裡去了

  實驗器材:玻璃杯2個、鋸末、鹽、玻璃棒、小勺、記錄卡片、水

  我的猜測:化在水裡了

  我這樣做:

  1、取一勺鹽放一杯裡。

  2、擦擦勺取一些鋸末放一杯

  3、將兩個杯中倒入相同質量的水

  。4、用棒攪拌,下數相同

  5、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觀察到的現象或測量結果:

  1、鹽不見了。溶解在水裡了。在水中變成變成微小的顆粒。

  2、鋸末浮在水面

  我認為:

  1、鹽不見了。溶解在水裡了。在水中變成變成微小的顆粒。

  2、鋸末浮在水面,沒溶解。

  授課教師:xx

  評定等級:xx

  注:

  1.本表由學生在實驗課上根據實驗情況填寫送交實驗室存放。

  2.本表每學期按年級每個實驗選樣例裝訂成冊存檔。

實驗的報告14

  思考:

  不許碰肥皂泡,你能讓“脆弱”的肥皂泡不斷地自己變得越來越大嗎?

  材料:

  剪刀、吸管、圓紙筒、盆子、肥皂水

  操作:

  1、準備一些濃肥皂液,使吹出的肥皂泡不會輕易破裂。

  2、用小剪刀在吸管的一端剪出4個同樣深的切口,再將剪出的切條向後折。

  3、用吸管有切條的一端吹出很大的泡泡來。

  4、將衛生紙中間的圓紙筒一端用水潤溼,迅速而輕巧地將肥皂泡放到浸溼的紙筒上,讓肥皂泡穩穩地站在紙筒的一端。

  5、在盆子中裝入大半盆水,把圓紙筒沒有肥皂泡的一端向下伸入水中。

  6、慢慢向下壓紙筒,直到紙筒的大部分都沒入水中。

  7、如果肥皂泡破裂就重複做一次上述步驟。

  8、肥皂泡會越變越大,最後,“砰”地一聲輕響,肥皂泡破了。

  原因:

  把紙筒向水下壓時,筒內的空氣受到水的壓力,自身壓力就會變大,使越來越多的空氣滲進上方的肥皂泡中,將肥皂泡越吹越大。

實驗的報告15

  思考:兩個氣球什麼情況下會相互吸引, 什麼情況下會相互排斥材料:打好氣的氣球2個、線繩1根、硬紙板1張

  操作:

  1 將兩個氣球分別充氣並在口上打結。

  2 用線將兩個氣球連線起來。

  3 用氣球在頭髮(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 提起線繩的中間部位,兩個氣球立刻分開了。 5 將硬紙板放在兩個氣球之間,氣球上的電使它們被吸引到紙板上。

  講解:

  1 一個氣球上的電排斥另一個氣球上的電。 2 兩個氣球上的電使它們被吸引到紙板上。 創造:你能用其它小實驗說明氣球帶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