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校徽> 安徽大學校徽

安徽大學校徽

  安徽大學(Anhui University),簡稱安大(AHU),坐落於安徽省省會合肥市 ;學校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和“中國的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由教育部與安徽省級政府共建。

  學校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4月在安慶創辦的、安徽省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原安徽大學;現安徽大學於1958年以合肥大學、原(國立)安徽大學部分科系為基礎建立,同年9月毛澤東主席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沿用至今。

  截至2015年12月,學校擁有四個校區和一個大學科技產業園,佔地面積3200餘畝,建築面積120餘萬平方米,儀器裝置總值4億元,館藏紙質圖書320餘萬冊;有教職工2500餘人,全日制在校生規模約28000餘人:其中研究生6000餘人,本、專科生22300餘人。

  辦學歷史

  1928年,於當時省會安慶市建立安徽大學。

  抗戰期間,因日軍入侵,學校被迫西遷並曾一度停辦。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安徽大學於安慶市覆校,定名國立安徽大學。著名學者姚永樸、劉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陳望道、丁緒賢、郁達夫、周予同、呂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學執教或主持校政。

  1949年12月遷至蕪湖市,與安徽學院合併,恢復校名安徽大學。

  1952年,思想改造運動以後,安徽省委決定,將安徽大學搬到省會城市合肥。為此,學校成立了基建領導小組,並迅速派出以徐連成、朱世雄為正、副科長的基建工作班子,到合肥從事新校基本建設工作。

  1954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安徽大學部分系科調往華東地區有關院校,同時調入一些系科,設師範、農學兩個學院,並於1954年2月分別獨立組建專門性的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和安徽師範學院(現安徽師範大學),安徽大學建制取消。

  1958年由原安徽大學派出的基建班子,在合肥西門外建設的新校已經落成。省委原擬將安徽師範學院遷往合肥新址辦學,但是由於形勢發展的變化和需求,省委決定師範學院仍留蕪湖,在合肥新校另建“合肥大學”,曾希聖兼校長。並決定將安徽師範學院的主力系科物理系成建制的遷入合肥大學,只留少數教師繼續在蕪湖籌備新的物理系。其他系科包括中文、外語、歷史、地理、數學、生物、化學等系只抽出少數骨幹教師加上學校部分管理幹部到合肥大學。[6]

  1958年7月5日,國務院第七次會議決定曾希聖兼任合肥大學校長,張行言、孫陶林任副校長。7月21日,省委決定成立合肥大學黨委,由張行言任書記,原解放軍南京的軍區師範學校政委方誌明任第一副書記。同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視察,[6] 併為安徽大學題名。安徽大學是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校名的為數不多的大學之一。

  1993年,安徽省委、省級政府響應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在國家計委和教育部的具體組織領導和大力支援下,決定重點支援安徽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

  1996年,安徽大學透過“211工程”部門預審。

  1997年12月學校正式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也是安徽省繼中國科技大學以後的第二所“211工程”重點高校。

  1998年經省級政府批准實施“211工程”建設專案,同年李鵬、喬石等同志親筆題詞祝賀學校建校70週年。

  1999年獲准作為“211工程”專案院校在國家正式立項建設。

  2000年,原安徽銀行學校和安徽財政學校併入安徽大學。

  2001年6月,在如期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設任務的基礎上,順利通過了國家整體專案驗收。同年,溫同志親切接見了“全國十大扶貧狀元”該校教師何家慶同志。

  2002年11月7日和2003年9月17日學校《“十五”“211工程”建設專案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儀器裝置購置計劃》分別通過了教育部專家組的立項稽核和國家計委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組的考察評估。

  2002年12月28日,佔地2000餘畝的磬苑校區舉行了開工典禮,並於2004年開始進駐。

  2004年6月,學校《“十五”“211工程”建設專案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十五”“211工程”建設專案正式在國家立項建設。

  2006年6月順利透過國家“十五”、“211工程”整體專案驗收。

  2007年11月學校以優秀成績透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13年8月,教育部與安徽省級政府共建安徽大學協議會籤檔案已正式頒發。按照共建協議,教育部將安徽大學發展建設納入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整體規劃,給予直屬高校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