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調查報告> 【實用】學生調查報告範文十篇

學生調查報告

【實用】學生調查報告範文十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目的

  為了解人們對體育鍛煉的情況,加強人們對體育鍛煉的意識,增強人們對體育健身的熱情。

  二.調查物件

  體育學院部分教職工進行調查,共19人。男14人,女5人。

  三.調查方法

  本次採取的是隨機問卷調查,在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教師辦公室當場發放當場回收。共發放19份,回收19份,回收率100%(問卷附後)

  四.調查時間:20xx年6月29日-20xx年7月6日

  五.結果與分析

  1.運動種類

  分析:根據運動型別可看出無論是男教師是女教師對爬山和打羽毛球比較喜歡,女老師不太喜歡比較劇烈的運動,男教師對劇烈運動比較喜歡,而女教師喜歡能夠健美的運動。

  2.運動時間

  五 . 分析:

  從運動時間可直接看出年年男教師運動30-60分鐘時間段的人數在男教師中佔大多數,說明每次運動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有益於身體健康。而女教師中運動時間在30分鐘以內和30-60分鐘差不多。總體還是不錯的能夠達到總人數的79%。 3運動頻率

  分析:根據運動頻率可瞭解到每週運動1-3次的教師佔大多數,而且一週內沒有不運動的,說明都能夠堅持鍛鍊。

  4.科學健身意識

  分析:從運動後是否有放鬆練習看出女教師對放鬆練習不重視,說明她們沒有科學健身意識。而男教師一半一半。從整體上一大半教師沒有科學健身意識。

  六.結論

  從以上資料中可以得出多數人喜歡做無器械運動而且時間也比較長,每週運動的次數穩定比較具有系統性。科學健身意識比較欠缺,希望能夠增強科學健身意識。由此說明大多數人心裡都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和明白體育鍛煉可以帶來的好處。現應加強人們對體育鍛煉意義的認識,提倡全民進行體育鍛煉,提高國民身體素質。

  七.體會

  在做問卷中缺乏嚴密性,有的問題問的不細。問卷中涉及到多選在數

  據統計與分析時有些混亂,初次寫調查報告對格式不太瞭解。有待提高實踐能力。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如今大學生創業問題受到我國各界的關注。而且現在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並不容樂觀,大學生創業對即將面臨工作的大學生是一條值得考慮的出路,但是現在社會上對大學生創業的褒貶不一,很多人認為大學生剛出校門就開始創業是盲目的,而且缺乏創業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我們開展了一次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調查活動。由於交際的緣故填寫問卷的人員中以理工科學校為主,其次09屆和10屆的大學生是主要的被調查群體。

  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由此可見,就業的形式不容樂觀,因此,創業這一出路就出現在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的眼中。在調查中有57.22%的人表示,在畢業後有創業的打算。

  主題:

  創業其實是以新的生產力匯入的方式開展一段事業。創業和以前的謀生不太一樣,所以對大學生能力要求比較高。第一,要有一定的工作技能,也就是說你要能夠協調一些人際關係,能夠有一些基本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第二,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比如在對內有員工團結問題,對外涉及到和工商、稅務以及各個社會組織打交道的能力。

  《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顯示,半數大學生認為自己具備創業技能,但是專家稱還沒有創業,別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學生除了有點子以外,還有哪一些紮實的基本功

  有45.88%大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學習如何自主創業非常有必要,但是,僅有極少的一部分人在平時積極地去了解創業的資訊。對此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解釋這個現象。我們認為現在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很空洞。

  有關創業的具體資料對大學生來說事很難接觸到的。所以大學生創業一般開始的時候都是比較生澀的。最重要的是對於專案或者是事業的定位以及戰略方向的把控能力。如果在一開始的時候方向選錯了,後面所有的努力可能就是南轅北轍。所以大概就這三個方面:一是工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良好的人際溝通;三是關於戰略方向的把控。這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不具備的話大學生開展創業實際上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就比較艱難了。

  調查結果

  我們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創業對於絕大數的大學生是一條不可行的路,大多數的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還停留在很表面的地方,因此學校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另外,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也應加強對這方面資訊的關注程度,注意完善自己的素質和能力。為以後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摘 要:在社會生活中,大學生是個很特殊的群體,我們有著相對獨立的生活狀態,但多數情況下卻缺乏獨立的個人社會收入來源,大多數未脫離家庭,某種意義上說是作為一個消費載體而存在著的。大學生的審美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服裝產業的發展方向。在對時尚流行的感知與追求上,大學生與新富群體有明顯的傳遞性與較強的一致性,他們普遍對流行時尚的元素有著較高的敏感度。關注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引導其正確消費,使之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已經是整個社會所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服裝消費

  一、調查目的

  透過對大學生服裝消費特徵的探討,可以瞭解從中折射出的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準則,然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對大學生消費文化進行導向,從而取得對他們的價值觀、思想觀念以及行為習慣產生積極影響的效果。透過此次調查我們還要了解當代大學生在目前的消費情況,並且熟悉其消費結構,以挖掘潛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有效的改善措施,從而幫助現在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力圖尋找促進大學生消費健康發展的途徑。

  二、調查

  物件是各高校的大學生,採用問卷調查法和郵件調查法相結合的調查方法。抽樣方法為分層抽樣。

  三、調查結果分析

  1.大學生的服裝消費觀念

  透過樣本的分析得到如下的結果:51%的大學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服裝,27%的學生會追求潮流的影響,10%的學生是無所謂的態度,另有12%的學生選擇標新立異。

  從調查結果來看,在消費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大學生會盡量搜尋那些價廉物美的商品。

  2.影響大學生服裝消費的因素

  在研究大學生服裝消費因素裡,重點談到有五個因素:款式美觀、價格合理、質量好、產品品牌、其他原因。透過樣本分析,得出結論,大學生在購買服裝的適合更多的是考慮產品的價格和產品的質量。

  3.大學生購買服裝的時間選擇

  透過樣本的調查,200個人會選擇換季打折的適合購買,這一比例是最高的,。由此可見,適應季節變化是大學生購衣的主要原因,另外,出於經濟原因,大學生往往會選擇換季時候的打折產品。其次是促銷打折,可以看出換季打折和促銷打折對大學生的服裝消費是很有誘惑力的促銷手段。

  4.大學生購買服裝的場所

  大學生在購買服裝時,偏向選擇大型商場,表明大學生在購買服裝的同時,同樣追求商品的品質和購物環境,大學生消費觀已向高層次發展。

  5.大學生經濟來源

  大學生的消費經濟來源絕大多數來自於家庭,出自父母,而依靠打工消費等其他渠道支援的只是佔有很少的比例。家庭供給一直都是大學生消費的主要經濟來源。

  6.大學生的消費水平

  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同國民整體的消費水平呈現出同一變化規律,即是逐漸提升,差距也日益拉大。【1】大學生在服裝上的消費主要集中在50-200元和200-500元之間,其比例分別為33%和37%,服裝消費在說明了大學生服裝消費水平不斷的提高。

  7.性別與服裝消費水平關係分析

  透過分析得到,大學生在服裝消費上女性的消費明顯高於男性。這也符合現實生活中商家尤其是做服裝這一行的為什麼會抓住女性的購物心理,以及在服裝的設計和服裝的款式上更多的是考慮女性的需求,從而達到盈利的目的。

  四、調查結論總述

  根據上述分析,由於家庭情況不同,大學生在服裝消費上的表現也不相同。有少數家庭條件優越的同學服裝消費追逐名牌,且購買服裝的週期很短,花費很高。大部分的學生消費觀中感性和理性所佔比重相當,對於流行於時尚的適度追求是公道的,能夠根據自己的身份選擇合適自己的服裝。對品牌的追捧也並不那麼熱切,購衣時機也往往在換季之時,購買服裝的週期較長,多為一個季度,且花費中等。還有一小部分同學,由於家庭貧困,服裝消費的水平很低。但其中有部分同學的消費觀念不是十分的理性,愛慕虛榮喜歡攀比,在服裝上的消費頗高。除此之外,同學們多由於季節變化而帶動對服裝的消費需求,同時也比較看重價格、款式,對那些打折的品牌服裝比較青睞。

  大學生的服裝消費層次差別較大,兩極化現象也較為突出,但從整體上來說,大學生的服裝消費比較理性。

  五、對服裝消費以及生產的建議

  1.對大學生服裝消費的建議

  首先,樹立一個良好的消費觀。作為大學生,應該樹立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理念,立節約消費和適度消費的觀念,避免和克服虛榮心、攀比心理,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主義的影響,不奢侈浪費。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應對自己的每項開支做出預算和記錄,經常反思自己的開支是否公道。

  其次,定製一個公道的消費計劃,盡大部分的大學生已是成年人,具有較高的知識和能力。定製一個公道的消費計劃,可以正確規劃自己的支出,為以後建立一個良好的理財觀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良好的規劃習慣

  最後,對於服裝品牌的題目,大部分同學並不是太注重服裝的品牌,更注重的服裝的舒適度與質量。而在這兩方面做的比較好的也往往是那些有名的品牌,一些批發市場上也確實買不到什麼好質量的服裝。但是,在同學們購買品牌服裝時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從自己的經濟水平出發。

  2.對服裝生產廠家和銷售商的建議

  建議服裝生產廠家應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生產規模和營銷策略:

  第一,大學生無經濟來源,多數是靠父母提供,基於此,廠家生產的服裝定價不宜過高,要讓大學生得以接受。誠然不同地區的生活水平是不同的,廠家也可以對所要進進市場所在的地區進行調研,瞭解一下當地的消費水平,進而進行定價銷售。

  第二,大學生正值雙十年華,內心本來就喜歡休閒時尚型別的服裝,所以廠家可以在服裝的款式、面料以及做工等方面進手,進行一下更深層次的市場調研來了解大學生更喜歡的服裝型別的特點。

  第三,在換季之時,也正是大學生購衣高峰期,應加大營銷力度,採取種種優惠活動,捉住大學生的購衣需求時機,進行打折、贈予等促銷活動。

  參考文獻:

  張幹群.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研究,20xx,05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一、調查目的

  瞭解初中學生現有的英語學習現狀,以及影響他們英語學習的各方面因素,在掌握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採取一些相應措施,促使教師真正改變教學理念,切實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也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提高和發展,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學共進,力求達到教學的最大有效值,最終改變初中學生英語學習的不良現狀。

  二、調查方法與物件

  根據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本次調查的方法主要採用問卷調查、學生座談以及教師座談,其中問卷調查中設計了41個選擇題、1個開放性簡答題。物件為本校初一、初二年級,共發問卷102份,有效問卷102份。

  三、調查結果和原因分析

  此次調查有41個問題,涉及到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原因主要有兩大類:其一,來自於學生自身的因素,即內因包括學習英語的興趣、自信心、態度等方面;其二,外部的環境因素,即包括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

  現就調查的現狀分析如下:

  (一).學生自身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大部分同學對英語學習興趣不濃。如在調查“你對英語學習感興趣”這個問題時,選“A.特別感興趣”的只佔20%;選“B.比較感興趣”的佔35%;選“C.不太感興趣”的佔25%;選“D.“一點也不感興趣”的卻佔20%。

  又如在調查“你利用課餘時間參加興趣班”一題,選“A.有”的佔31%,事實上在這百分比中按自己的意願主動報名參加的佔的百分比估計還得打折。這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總體說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不夠。如在調查“你現有的英語基礎與水平”一題時,選“C.中等”的佔51%;選“D.差”的佔13%。雖然一方面反映出學生自我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的自信心不足。這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質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三)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

  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決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在調查“你對你的英語學習滿意嗎”一題時,選“A.很好”的佔18%;選“B.一般”的佔16%;選“C.不好”的佔50%。大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熱情不夠高。

  (四)學生所處的家庭狀況:

  1.學生中農村戶口占90%以上,不同戶籍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存在著生活習慣、方式及個性的差異。2.父母文化層次不夠高,大約80%的父母都是初中畢業。職業情況大約80%的父母務農,另外20%左右是自由職業,這就決定了一定數量的父母忙於發展家庭經濟,疏於與孩子交流和對孩子的管教,又缺乏“教育投資”的意識,對教育還存在著模糊的認識,造成子女物質生活的充裕和滿足,精神生活的空虛和荒蕪。3.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待改進。溺愛型、放任型及專斷型家庭仍佔40%的比例,在調查中“你的家長輔導你英語嗎”一題時,選“D.從來沒有”的佔82%。

  (五)學生對教師的認識

  1.現實中的英語教師:(1)大多數的英語教師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盡心盡責;(2)多數英語教師講究民主,尊重學生,願意聽取和接受學生合理、正確意見和合理建議;(3)部分英語教師能根據學生實際水平進行教學,並與學生的生活聯絡起來,用補充材料豐富英語課堂教學;(4)部分教師能正確對待學生,不偏愛某些學生,不歧視差生;(5)少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合理分配講解時間與學生的活動時間;(6)極少數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能經常性地使用多媒體技術教學。

  2.理想中的英語教師:(1)具有幽默感,善於調節課堂氣氛;(2)具有親和力,善於與學生溝通,用童心貼進學生,微笑時時掛在臉上;(3)具有吸引力,善於抓住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學生學而不倦;(4)口語流利,水平一流;(5)廣聞博學,多才多藝。

  四、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影響初中生英語學習成因分析

  1.社會的影響:由於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改革的影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的變動,使部分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芒和失望,並逐漸淡化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2.實施素質的影響: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而英語這門學科具有學術性較強,實用性不強的特點,這使得學生缺少學習英語的內驅力。

  3.家庭教育的影響:當前,初中生中有大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後,發現很多家長側重於對子女紀律方面的要求,而對學生學習不是特別關注,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松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4.教師的影響: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認為,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資訊和數字時代的今天,由於教師行為滯後,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二)改變初中生英語學習現狀的對策

  1.學生要了解社會不同職業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畢業時選擇自己適合的就業崗位。

  2.學生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學習,同時也要學會預、複習,做完習題後善於進行知識的梳理,歸納和總結。

  3.教師要樹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的思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當教學活動中的演員,而不是觀眾。

  4.教師要活化教材內容,使之生活化;活化教材語言,使之口語化;活動化教學手段,使之直觀化。另外,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補充材料豐富英語課堂教學。

  5.教師要在教學中儘可能多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創設情景,加深視覺、聽覺、動覺形態,建立愉快、融洽、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消除心理壓抑厭煩情緒,提高語言操練、言語交際活動的質量。

  6.教師要嘗試進行分層教學。針對不同水平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佈置不同深度的作業,確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使每個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

  7.教師與學生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愉快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學生的主動參與,有利於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感和資訊的交流,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處於一種亢奮狀態,有利於學生實現自我的、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只有“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才能“讓學習質量真正高起來”。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的國民收入與國民支出的不斷增加。大學生作為一特殊的消費群體,在消費上呈現出許多自身所獨有的特點,這一狀況的出現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當然也與大學生自身存在的消費觀念密不可分。為了瞭解當代大學生消費的真實現狀,我們從生活費用的來源、分配及利用狀況,購物心態,消費水平和急停收入狀況等方面,進行了一次“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

  使大學生認知自己的行為的對錯,提高意識且提出適應的政策。

  另外我們也對大學生消費的狀況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應的調查,並從社會原因分析了大學生消費的外在因素。最後,由於大學生屬於心理,生理,社會經驗的轉型期,正確引導他們的消費觀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透過本文的調查分析,我們希望能給廣大的大學生消費者提供有意義的幫助和指導。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物件:貴州大學南區在校本科生

  我們的調查問卷內容主要有王威力提出,有其他三位成員審查修改。在分發調查問卷時我們分工合作,分發近二百張調查問卷。並由分發人員收回。小組討論研究調查問卷的資料總結和分析。經過近一週的時間將調查問卷整理完畢。由小組討論調查報告側重總結的消費問題的哪些方面。最後由袁莉執筆完成調查報告。小組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文: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不斷變化的市場中,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由於大學生年紀輕,缺乏經驗,充滿青春的活力並同時具備了一定的購買能力,因而他們有著不同於社會其他消費階層的群體的消費心理以及行為。首先大學生有著比較旺盛的消費需求,而反觀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自主與獨立,消費受到家庭准許的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以及消費實力的相對滯後,是這一群體不同於其他群體的問題所在。問了更加清晰的瞭解這個問題,我進行了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一次調查。

  二、問卷情況

  這次問卷共發放183份,收回有效問卷166份。以身邊同學及朋友為主要調查物件。

  三、問卷分析

  1、經過問卷調查,有7%的同學一個月的生活費標準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數佔了相當的比例,這一結果和我預先的想象相差不多,說明我們學校的學生普遍消費能力在周圍學校大學生也佔平均水平地位。

  2、關於支出的具體內容上我們看到,用於飲食及娛樂兩項的結果分別佔了前兩位,而選擇用於通訊的支出與用於交際的花費的人數基本持平,並有具體數字我們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同學把相當多的錢花在了娛樂享受以及與人的聯絡溝通之上,這說明飲食上的消費比重正在日益的降低當中,相比之下,現在的大學生用於學習方面的錢實在是非常的少,這跟不良的學習風氣以及社會的影響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絡。

  3、送第三題的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的經濟來源85%左右仍然是來自家庭父母的供給,當然也有很多的學生選擇了走出校園,挑選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作為兼職,這除了貼補自己的花費外參加更多的社會實踐也是促成這點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有部分人是利用學校的助學金和獎學金供自己的生活費用。

  4、在第四題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對於消費的認識還是很淺薄的,有很多是消費衝動型,見什麼好自己喜歡什麼就買什麼。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經過精打細算只買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應該向這些同學學習。

  5、在第五題中,關於網路購物的問題則讓我們對大學生現今的消費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我們發現,幾乎大部分的學生都進行過網路購物的活動,雖然在具體數額上差距還非常大,但這確實清晰的預示了網路購物在未來無法阻擋的發展趨勢。

  6、在第六至九題關於大學生消費習慣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具有以存錢、記賬為代表的良好的消費習慣的學生數量佔的比例未達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而有下一階段消費計劃的人數也不足二分之一,而對於自己的消費大多數同學則表示沒什麼感覺,只有小部分人總結為比較節儉。我們不難總結出目前學生們的科學消費意識還很淡泊,對於自己消費的管理還是存在很大的疏漏。

  四、問題的總結與解決辦法

  綜合以上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雖然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但有著自己已具備規律的消費結構、習慣以及發展方向,只要我們能夠冷靜分析,必然能夠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費。

  問題總結:

  (一)理性消費仍是主流

  質量、價格、外觀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講求實際、理性的消費仍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據瞭解,在購買商品時,大學生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商品的質量。這是因為中國的大學生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的資助,自己兼職掙錢的不多,這使他們每月可支配的錢是固定的,大約在600-800元之間,家境較好的能達到1000元以上,而這筆錢主要是用來支付飲食、日用品及日常社交活動開銷的。由於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十分謹慎,力求“花得值”,追求價效比高的商品。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由於同齡人、城市時尚氣息以及戀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他們比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檔次,雖然不一定買名牌,但商品的價格一定得配得上它的質量。

  (二)消費層次一定程度兩極分化

  據調查,在大學校園中,月消費相對高的同學的月消費可比月消費相對低的的同學的月消費高出3—5倍,其原因是,家庭收入越高,對學生的經濟供給越多,構成大學生消費的一種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現在旅遊、電腦、手機、社交娛樂等方面的消費上。可見,大學生的消費差距增大,兩極分化也比較分明,這在我國當前劇烈轉型的社會大背景下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我們也應該在大學生的教育中逐步改善這一問題。

  (三)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調查過程中顯示,一些同學為了擁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機,情願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來滿足這一不切實際的願望;有些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慾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無休止的虛榮心,同時為了所謂的面子,大學校園裡的攀比心理也是異常的嚴重,別人沒有的,自己得有;別人有的,自己的得是最好的。

  解決辦法:

  構建節約型社會是我國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構建節約型的消費模式是解讀節約型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用節約型的消費理念引導消費方式的變革,在全社會樹立節儉、文明、適度、合理的消費理念,大力倡導節約風尚。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樑,加強大學生健康的消費觀念的培養與塑造,在當前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大環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正確引導大學生養成健康消費心理和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的調查研究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大力提倡調查研究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科學方法,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關注,注重在研究他們的消費心理與行為從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當然,調查研究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培養自己刻苦鑽研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理論聯絡實際的科學思維。針對不同問題的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給出不同的解決辦法,有針對性的解決大學生消費觀念存在的偏差問題

  (二)教育學生要樹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科學的消費意識

  引導大學生在考慮個人消費時不忘傳統觀念,科學規劃安排,使自己的消費水平與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適應。當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不斷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繁榮市場這個角度看,需要鼓勵大學生進行積極、合理消費。如果不考慮個人經濟狀況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費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時客觀的分析社會上的消費主義現象,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不依賴父母而進行奢侈消費而應該自強、自立的作一個清醒的消費者。

  結尾:

  透過這次調查,我們基本掌握了當代大學生消費心理趨勢及現狀。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消費大體上是現實的、合理的。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攀比心理、不合理消費、不理性消費,這主要是生源來自全國各地,由於家庭情況的不同和消費習慣的差異造成的。大學生中,培養獨立的理財能力、科學的價值觀應是當務之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當代大學生一定會形成一種更合理,更現實的消費觀。

  1、消費的理性化需求

  享受與潮流已變成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與消費習慣,需要調整以及改善。所以我提出了消費的理性化需求。題目雖然說起來很大,但做起來卻需要我們從細處著手。比如對自己每天的消費情況進行記錄,以方便自己查詢超支消費的原因。也要同時做好對未來消費的計劃與打算,做到心中有數,不能由著興趣不加節制的擴大自己的消費,從而導致自己的消費脫離了自己的生活檔次。這兩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證自己在個人的生活水平下有個儘量好的享受水平。

  2、拒絕奢侈品的消費

  目前有的家庭收入很高,對學生的經濟供給也較多,構成這部分大學生消費的一種比較奢侈的格局,主要表現在旅遊、娛樂以及電子產品等方面的消費上。這點在我們的調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可見,大學生的消費結構需要調整,當然這種情況的發生也是與我國當前劇烈轉型的

  社會大背景的必然性有一定聯絡。作為一個學生我們應該為自己、為家庭負責,減少那些只為虛榮心而存在的不良消費。

  3、調整消費結構

  中國大學生的生活消費從20世紀的70年代至經濟高速發展的前幾年,有一個方面是一直在傳承的,即大學生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以飲食費用和購買學習資料、用品為主體。而在最近幾年消費結構的失衡,不僅反映了學習風氣的惡化,也反映了人心的浮躁與社會對於大學生消費心理的影響。我們必須加以調整來使之適應我們的消費水平。

  4、杜絕攀比心理,不過分追求時尚

  現實中為了擁有一款手機或者換上一款最流行的相機,有的同學情願節衣縮食,甚至減少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又例如有些男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以滿足自己的慾望,都可以反映出學生們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從而導致惡性迴圈的生成,所以我們必須杜絕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對於不過分追求時尚,我們大學生本來就應該以學習為主,這些次要的東西本就不應該成為每天最讓我們操心的事。而在這方面的改進必然有助於大學生好的消費習慣的養成。

  5、經濟的獨立意識與儲蓄觀念

  大學生作為接受先進知識,隨時走上社會的專業人才,很有必要在大學期間就嘗試經濟上的獨立,培養一定的投資理念,並發展屬於自己的科學的儲蓄觀念。這對於將來管理自己的生活都是十分有意義的做法。不僅能夠降低家庭的負擔,讓父母減少對於自己的擔心,更能鍛鍊自己的投資意識與自我控制的能力。

學生調查報告 篇6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很多小學生加入了“四眼仔”的行列,我也是其中一名,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同學帶上眼鏡呢?這是怎樣的原因造成的呢?對於這個問題,我開展了一次調查,尋找原因。

  調查人員:郭慧深

  調查物件:全校學生

  調查工具:調查問卷,筆

  調查目的:

  1.產生近視眼的原因。

  2.產生近視眼和年齡,性別,環境有沒有關係。

  3.產生近視眼和年級,尖子班或普通班有沒有關係。

  4.產生近視眼和父母又沒有關係。

  我透過上網,閱讀,報刊,書籍中瞭解到小學生近視眼的人數在20.8%;中學生近視的人數卻在50%左右;高中學生近視的人數已經到76.8%;大學生近視人數高達80%。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壓力的加大,很多學生都成了近視眼。他們為什麼會成為近視眼呢?有的是因為學習壓力大,而且每天睡眠時間不夠長;有的是學習姿勢不正確;還有的是因為長時間玩手機,電腦等造成的。

  關於近視眼我提出以下建議:

  1.端正學習姿勢,在光線亮而不刺的情況下讀書。

  2.加快寫作業的速度,達到睡眠時間。

  3.多做眼保健操。

  4.少玩手機,電腦。

  5.看電視,讀書不超過一小時。

學生調查報告 篇7

  一、 大學生班集體意識現狀及分析

  調查採用問卷與訪談結合的辦法,發出44份調查表,收回有效問卷41份,問卷有效率100%。分析結論如下。

  (一)1、集體主義價值觀得到普遍認同

  (1)在對班集體的認知上,集體主義價值觀得到普遍認同。

  76%的學生認為大學集體是溫暖的家,心靈的歸屬,有10%的學生認為集體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另有14%的學生不清楚大學對於他意味著什麼。這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能將集體置於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將大學集體看的很淡。

  (2)大學生的情感認知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認同。

  40%的學生認為大學能給自己帶來溫暖,32%的學生認為大學能給自己帶來熱鬧,21%的學生覺得大學能給自己帶來榮譽,僅有7%的學生認為大學給自己帶來了麻煩和束縛。大學生在集體中,大多數恩能夠生活的比較開心,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舒心,僅有少部分無法正常融入集體當中,這說明,集體帶給學生的多是積極的影響,而學生對這種影響給予了正面的認知與反饋。例如:

  學生對班級開展班級活動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甚至認為根本沒必要看站班級活動。

  2. 大學生參與班級活動的目的

  在調查的41為大學生中,只有14位同學選擇了參加班級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樹立班級形象,而選擇活動本身意義的同學有2位,還有5位同學覺得參加班級活動是為了好玩。從這一組資料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生參加班級活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班級的凝聚力,而是取決於活動本身對自己是否有益。

  3. 不想參加班級活動的原因

  抽取問卷中的第17題:你不想參加班集體活動的原因是?(選項後的資料是該選項被選擇的次數)A. 活動太無聊 9 B.有事要忙,沒空參加 30 C.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D.對自己沒有幫助 1 E. 其他 1

  從這組資料可以看出,大學生不想參加班級活動的原因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自己有事要忙,沒有時間參加,大多數學生是因為這一方面的原因不想參加班級活動;第二個方面是活動本身的原因,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班級活動太無聊;第三個方面是認為班級活動對自己沒有幫助,這是極少數人的原因。

  大學生對班級活動的參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個班的班級凝聚力。在班級活動中,能更好的促進班級成員之間的情感溝通,讓班級更加和諧,也讓班級成員有一種集體認同感。但是從這份問卷中也可以看出,當今的大學生對班級開展的活動,是有選擇的參加,大多數人更願意參加那些有意義的班級活動或者是對自己有益的班級活動。所以要提高班級活動的參與度,必須提高班級活動的質量。

  (三)班級管理模式及參與度

  班級是高校學生參與學校活動的基本單位,班級事務與每一位同學息息相關,每一位同學都應儘量參與其中,為班級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學生的班級意識主要體現在對班級事務決策以及班級管理方面的參與度。

  (一)班級事務決策

  1.63.4%的同學會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可見這部分同學積極參與班級事務決策,關心班級的發展,為班級的進步獻計獻策,這是班級意識強烈的一種表現。我們要明確知道,學生是班級的主體,班級的發展與個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我們要積極參與班級事務的決策。

  2. 還有很多同學對班級事務不聞不問,或是持觀望態度,這是對班級不負責任的表現。造成這種現象可能是由當前大學生的突出特點引起的,現在的大學生想法多,實踐少,集體意識淡漠。很多學生對班級的民主管理更是懶得參與,認為這是“為他人做嫁衣”的“賠本買賣”。加之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尚“中庸”、“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思想的消極影響,一些原本積極參與班級事務民主管理的學生也因怕被同學說三道四而畏縮不前,甚至採取置身事外的態度。

  此外,我們還分析了與之相關的幾個問題,如班內有12.2%的同學會積極參加班內事務的討論,有56.1%的同學是比較積極地參加討論,這部分同學認為他們在班級決策中扮演了參與者或是助手的角色,能夠為班級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有37.1%的同學討論活動持一般態度,這些同學中有一部分認為自己扮演了觀眾的角色,並沒有為班級做出很大的貢獻;但是這個班級中沒有同學會不積極參加討論,這是一個很好的結果,說明大家都有比較好的班級意識。

  (二)班級管理模式

  大學的班級都是由學生直接管理的,少數情況下會有班主任的指導性參與,這體現了高校班級管理相對民主的特點,尤其是允許學生輪流當值管理,這在很大成度上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鍊。學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高校學生的民主管理應當走在整個社會的前列。作為身兼民主管理主體之一和被管理物件雙重角色的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更自覺、更主動,民主參與熱情更高,他們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學生管理班級的必然性。同時每個同學都參與班級的管理,是學生具有班級意識的體現。由此可知,該班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班級的管理,具有很強的班級意識。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該班的班級管理模式屬於學生管理的民主模式,理論上應該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管理模式,但由表3我們可以看出,僅有10%的學生非常滿意這種模式,66%的學生比較滿意,還有7%的同學不滿意這種模式。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結果呢?

  首先,在高校中,班級事務民主管理理應重視學生民主參與精神的培養和民主決策過程的體現。

  但因受我國傳統文化和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多有一種思維定勢:管理就是如何順利處理行政事務,提起民主就容易和自由、無序劃等號,因此真正的民主很難實現。

  其次,班團委未發揮應有的作用。班團委是學生參與班級事務民主管理的最主要形式,應全面地反映出學生對班級事務管理的意見和建議。但是,很多班級的班團委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班團委幹部應該鼓勵其他同學積極參加班級的管理工作,讓所有人對班級事務有一定的瞭解,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班級意識與班級榮譽感。

  (四)人際關係

  對於大學生而言,人際交往對學習、生活和健康都有很大的意義。大家在大學生活的交往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許多的問題。每個成長中的大學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氛圍中,應該如何改善人際關係,如何加強人際交往,是每個大學生都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

  1. 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現狀

  大學生在與班級成員的相處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很注意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的,時常能考慮他人的感受,並且他們認為班級同學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少部分學生認為班級同學的關係不太熱情,或者覺得班級成員之間的關係如何根本無所謂。

  2. 少部分學生不合群的原因

  (1)心理閉鎖。主要表現在對同學不信任,在自己和他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牆。有的大學生與人交往時,喜歡主觀猜測,懷疑對方。對他人的敵意和猜疑,他人也會以同樣的態度作為對等的回報。這樣,無疑會給人際交往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2)自私自利, 求全責備。目前,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但又普遍缺少社會的磨練,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出現偏差。這類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認為他人為我是理所當然的,我為他人是難以接受的。這類大學生只能讓人敬而遠之,難以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係。

  (3)自卑與清高。自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有的大學生對自己不能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產生自卑心理。也有的大學生自命不凡,以為自己高人一等。這種孤傲的心理使人在交往過程中容易擺出“目中無人”“唯我獨尊”的態勢,這難免引起對方的厭倦和反感。

  (4)嫉賢和報復。有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嫉賢妒能,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諷刺、挖苦、中傷,或者在別人遭遇困難和挫折時, 幸災樂禍;另外與嫉妒心理相伴而行的還有報復心理,使交往雙方本來可以化解的矛盾不僅得不到化解,反而加劇。

  (5)人格缺陷。人格的缺陷常常直接引發交往中的衝突,如有的人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對人充滿敵意、態度生硬或是自我陶醉,孤芳自賞,苛求於人;有的人虛偽奸狡,為人心術不正。這些都是極易引發人際交往衝突的因素,是人際交往障礙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班級建設的策略

  由以上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現在多數高校學生的班集體意識比較強,但仍有部分同學十分缺乏這種意識,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自我意識膨脹,團隊協作意識的缺失;學生過分強調自我,遇到問題從自身利益出發,不考慮集體利益。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班級建設出現了這樣一些現象: 班級似乎是少數人的班級, 有些大學生對班級事務不感興趣;不積極參加班級各項集體活動;不能很好的處理好與同學間的關係。大學生這些不正確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不僅影響學習,也影響了班級建設的健康發展。因此,為了班級的和諧,每個班級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制定合適的建設策略。

  (一)以愛心鼓舞學生

  班主任是學生班級的直接領導者,他們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體管理的職責。師生之間只有形成了情感的連線點,才能產生情感的共鳴。而要達到這種師生之間的融合,老師就要愛學生,尊重學生,把自己置身於學生之中,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學生,使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感到心靈上的慰藉。老師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護學生自尊心,對學生要一視同仁,用真情感

  動學生,建立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的師生關係。

  (二)合理設立班級成員的角色

  透過班級內部各種角色的設立,使每個班級成員在班級中都有一定的職務,承擔一定的權力和義務,這有利於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班級凝聚力建設。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知人善任,提供展示的舞臺,滋發每個成員的學習和工作熱情,尤其是一支能幹的班幹部隊伍也是不可缺少的。第二,利用情感力,關愛每個成員培育和諧的班級氛囤。班級要關心成員的成長成才,關心成員的親身利益,讓班級成員能夠感覺到被重視、被關心,感覺到班級的溫暖。

  (三)充分發揮班幹部的作用

  在班級體建設中,班幹部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他們既是老師與學生聯絡的紐帶,更是各項工作和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們的價值觀(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總評價和總看法)、道德觀及行為傾向對班級成員的思想言行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班幹部隊伍要具備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無私奉獻的工作態度,溝通聯絡的工作意識,真正成為學生好處的維護者,學習生活環境的最佳化者,行為言語的規範者,情緒意見的疏導者,上級政策的貫徹者,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使學生對班幹部與班集體都充滿信心,這樣才能促進班集體的良性發展。

  (四)制定利於發展的班級體制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集體的一切,歸總起來,都擺脫不了紀律的形式。”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規章體制,有益於學生明確奮鬥目標,瞭解行為規範,排除外部干擾,提升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班風,形成班級工作的整體合力。在實際工作中,應當在與學校規章體制一致的前提下,建立一套系統的、嚴格的班級體制規範,以此來督促每位同學形成良好的習慣,使之更適應社會發展。

  (五)加強班級特色文化建設

  針對班級特點,每個班級形成自己的班級文化,包括班歌、班徽、班訓等。以此班級特點為核心,開展各種班級集體活動,形成自己班級的文化特色。久而久之,班級都會團結在這個文化理念的周圍, 並且會不自覺地把這一理念融入自己的學習或生活中去。有了共同的班級文化,就會形成共同的班級目標,並最終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班級。班級的凝聚力便會增強,班級文化包括班歌、班徽、班訓、班旗等。

  (六)開展活動,“籠絡人心”

  眾所周知,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是培養集體榮譽感、增強班級凝聚力的主要形式。形式多樣的活動,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增長知識,提升本領,也方便於學生之間增進理解關心、加深感情、建立友誼。開展活動時,組織者要利用活動的機會制定整體的活動計劃,使各種活動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橋樑,從而密切老師和同學、同學與同學之間的關係,使師生之間能夠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同學們在活動中增強了主人翁精神,班級的凝聚力也增強了。而在舉行活動中,要要注重班級榮譽感的培養,因為有了集體榮譽感,就能讓學生在從事各項活動時,都能做到從集

  體的角度出發,維護集體的榮譽。

  (七)合理利用網路條件

  在當今時代下,網路已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樣它也可以為我們的班集體建設做出一定的貢獻。大學的班級不同於初中的班級,在大學裡,同學之間的相處基本上只有上課時間,甚至於上課都會分散開來,這就要求我們利用其它途徑促進大家的交流,網路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個班級可以再網路上建立自己班的群、微博等交流平臺,方便大家隨時分享自己的最新動態。利用網路進行班級管理是一種很時尚的管理方式,因此在同學之間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及應用。

  大學班級可以說是每一個班級成員的“家庭”,在這個家裡面,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教育經歷都不同,尤其是在現在的獨生子女居多,這些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班級的建設及發展情況。然而現在的大學班級建設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因此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班級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不能指望一揮而就,更不能期待一勞永逸。加強班級建設,對於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推進學生管理模式的創新,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其有重要的意義。

學生調查報告 篇8

  一、調查概況

  此外願意在外在形象(服裝、化妝、髮型)上支出較多的同學比例較高(32.2%),另外據瞭解女生在髮型上的開支比較高,週末學校附近的理髮店髮型設計生意可謂是客源充足。

  我於20xx年9月中旬,在安康市五里鎮這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的問題,很多學生的成績特別差,透過觀察發現好多學生他們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外出打工,家裡只有爺爺和奶奶,缺乏父母關愛,性格孤僻,不善交際。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的目標

  1、學生的學習心裡健康狀況

  2、學生的學習心理健康的特點

  3、引起學生的心理健康成因及對策

  二 )具體的方法

  透過學生問卷的形式,主要對他們的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的需求和學習的目的四個方面來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共發放了56份,實際有效的為50份,接近理想的目標,接近理想的樣本數,具有可操作性。

  三、調查的結果

  大多數回答說不會,、只關注一些娛樂或別的方面的,佔55%。回答會的只有1位,佔5%。回答有時候會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視,只覺得這個事情與我們無關的有8人,佔40%。

  對學生進行調查,可以發現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反應了許多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學生無法抵制來自網路的誘惑,以及各種社會問題。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的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教育價值觀,64%的學生認為學習可以改變自已,提高各方面的素質,2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考上好大學,16%的學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以後幹什麼,對自己未來沒有考慮過。另外一方面,學生的教育價值觀與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絡,他們認為學歷高的比學歷低掙的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顯示,64%的學生對學習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12%的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另外,90%的學生不喜歡學英語, 認為英語作用不大。大部分人喜歡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與實際比較密切的。

  3、學習的需要

  每個學生都有特長,而且大多數學生有正確的認識,大多數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還有一部分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

  4、學習的目的

  大多數學生有自己的目標,考上一個好大學,少數的學生暫時還沒有考慮。

  (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

  現在的學生心理與以往學生的心理有明顯的不同。

  1、教育價值的需求多樣化

  大部分人認為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可以掌握基本的生存必要的科學知識,而且可以提高就業的競爭力。另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他們的教育價值觀趨向於功利化,越來越多的學生把教育與經濟價值聯絡在一起。由於中學生的價值觀還尚未成熟,他們的認知,判斷能力都還不穩定,相當一部分的 學生的教育價值觀比較迷茫,其原因在於: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從而對考大學失去信心。 還有學術性較強的課程不能瞞足他們的職業需求,使許多的學生產生厭學的思想。

  2、學習的需求多層次和多目標

  在調查中發現,在學習基礎、學習目標、對未來的期望的差異,使他們對學習的需求也產生了不同的需求,高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而想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而且要很優秀,學業成績達到上等的水平。

  3、學習目的明確,但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調差顯示,大多數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存在著不協調性和主觀性,有很多學生知道就業很難,但在實際的學習中表現得不積極,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學習目標很明確,但是思想和行動上出現不一致,學習不積極,呈現出一種消極的學習態度。說明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嚴重的不協調性和主觀性。

  四、學校的老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心裡健康的教育。

  此次調研採取問卷調研的形式,由我院各團支部同學填問卷,並從中採取樣本。這次調查物件是我院所有年級的學生。調查樣本的選擇是採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這次有效資料為540份。

  一、教師應該有健康的心理而且具備一定你的心理健康的知識。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言行、舉止、行為對學生帶來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不但具有很高的教育業務水平,而且 應該有良好的心裡素質。同時,教師還應該 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同時進行心靈的教育。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應給與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援。學生也只有在老師的真心、真情、真愛下,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會積極的投入學習生活中。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沿海地區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市場的發展對勞動生產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就導致了大量農民工不斷的湧向沿海地區.那麼這些農民工在外面的生活怎麼樣呢?本文為了行文的方便,將其簡而化之,併合壁而中國化:一方面,將物質的生活歸結為具體的生活,並且對她進行著重的探討;,另一方面將科學,教育,文化等歸納為虛擬的生活.因此,本文擬從具體生活的探討和虛擬生活的探討兩個主要地方面來探討。

  二、關心學生的心理,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作為老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業發展,而且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雖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但是要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是有難度的。其實,中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比成年人更加的敏感和脆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問題,首先跟家長取得聯絡,不然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從而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不但是提高教學的有力保證,而且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保證。教師要主動通學生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協作、共同探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三、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中學生的合理需要包括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安全、交往、和愛的需要,還有尊重的需要。這些合理的需要如果沒有滿足,那麼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的成長。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發揮教育的功能,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引導,幫助他們來認識事物和判斷事物。由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抵制不住誘惑,很容易走錯路。這就要求老師給與治療和指導,是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四、心理健康的關鍵是教師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體老師共同參與,教師不僅為學生傳授知識,還為學生做好榜樣。做好這一點,教師應該做到一下幾個方面

  1、教師尊重學生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

  2、教師要講誠信

  教師應該如實的向家長說明孩子的學習等各方面的情況,教師用做到客觀。

  高校校風主要體現的正是學生的群體心理和行為特徵。在校風建設上注重塑造和強化學生良好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心理健康尤為重要,這意味著當一名老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還應該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作為師範生的我們即將走向教師崗位,我們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備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學生調查報告 篇9

  調查內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調查目的: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為宗旨的,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但現階段涉及較多的還是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大中學生,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於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同時大中學生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們的小學時代。因此,對小學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非常有必要。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

  調查過程:

  1、我們的調查選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編制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healthtext,簡稱MIIT)作為測驗材料。

  2、從璜山鎮小的四和六年級八個自然班抽取被試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齡為11—13歲,基本上來自工人、一般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

  調查結果:

  1.就璜山鎮小大多數的小學生而言,心理發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

  2.小學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的一塊誤區。受中國傳統意識的影響,也受社會、學校的片面人才觀的影響,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許多家庭存在著“重養育輕教育,重生理輕心理”、“智育中心論”等錯誤的家教觀念。一方面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在許多事情上包辦代替,養成孩子依賴性強、任性固執等個性,使之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發展,把聰明、有知識、學習成績好作為孩子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沿用的應試教育模式則不但忽視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還由於一味追求升學率、以分數論學生好壞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總之,從上述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杭州市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應該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是由應試教育真正向素質教育轉軌,在小學廣泛開展心理素質教育。

  3.要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改變錯誤的家教觀念,保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4.要特別重視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學生調查報告 篇10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職前教育態度

  論文摘要:筆者透過對數百份調查問卷的分析,瞭解到大學“職前教育”的現狀,試圖探究大學“職前教育”概念、大學職前教育存在的意義以及在大學開展“職前教育”模式。

  當前,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是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根據國內外成功的經驗,能在就業以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學“職前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儘快的找到合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透過系統的理論以及實踐訓練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挖掘職業潛力,確定職業定位,找準職業走向,使得大學生能夠學有所長,盡其所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成就最大的偉業”,有利於幫助大學生更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今年來,各高校大學紛紛開展了不同形式的“職前教育”,有的學校以系列講座或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有的學校已將就業指導列入教學計劃,作為選修課或必選課開設。南京仙林大學城聚集了近10萬大學生,專業涉及文、理、工等多學科,多所高校已經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職前教育活動。本文作者透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職前教育的現狀及大學生對職前教育的態度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本次調查共發出1000份問卷,遍及多所院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回收有效問卷佔93%。論文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一、調查結果

  1 大學生對職前教育的瞭解度。大學生對職前教育的瞭解仍然處在較低水平。從調查來看,2.1%同學對職前教育非常瞭解並且很清楚職前教育的具體形式與內容,58.51%同學對職前教育一般瞭解,但不清楚具體內容,35.11%同學對職前教育並不瞭解,還有4.26%的同學沒有聽說過職前教育。從調查獲得的資料來看,同學們對職前教育基本上是處於一種“聽說過”但對具體職前教育內容等實質性問題卻是“一知半解”。可見,對大學生進行普遍的職前教育,培養學生自覺接受與完成職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學校開展相關的職前教育的頻度。有9.57%的院系經常性開展,62.77%院系只在特定的時期針對特定的人開展,27.66%是沒有系統的相關課程,並很少開展。

  3 大學生職業訊息獲得的途徑。從調查資料反映的資料資訊來看,大學生獲得職業訊息的途徑主要是透過報紙雜。這個比例佔到了52.44%;除此之外,透過實踐活動獲得職業訊息的佔到了21.95%;透過參加校外的職前教育培訓機構獲得職業訊息的佔到了17.07%;也有8.54%的學生對職業訊息並沒有實地去搜尋過,這個比例佔到了8.54%。

  4 大學生眼中適合開展職前教育的時間。這裡的“職前教育”針對的是大學生,所以作為主體的大學生對“職前教育”開展時間的把握對大學裡更有效的開展“職前教育”有著重要作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會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透過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瞭解到從大二大三就開始之前教育應該是最合適的時間。21.28%的學生主張在大二上即開展職前教育培訓:巧合的是,同樣是21.28%的同學主張在大二下開展,有25.53%的學生主張開展職前教育活動,支援率最多;除此之外,7.45%的同學主張大一上即大學剛入校即開展職前教育相關課程;8.51%的同學主張大一下開展;11.70%主張在大三下;只有3.19%的同學主張在大四上開展職前教育活動。

  5 大學生較傾向的“職前教育”模式。46.81%的學生比較傾向於實踐大於理論的模式,32.98%的學生認為需要理論跟實踐相持平是最好的,8.51%的同學認為理論要大於實踐,11.70%的同學覺得只要有提升,什麼方式都可以。

  同意建立職前教育網路課堂的人數佔到17.25%,希望有專業指導老師定期開展相關課程的佔到29.66%,贊成定期舉行不同型別的素質拓展活動的佔到了20.32%,期望有計劃的提供更多實踐活動的同學佔到了30.72%,而建議實行全程化的就業指導的佔到了9.2%。

  二、原因分析

  針對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學裡“職前教育”還是一個新名詞,而實施專門的大學“職前教育”的學校更是少之又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呢?筆者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淺薄探究。 1 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自古以來,我國儒學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以及求取功名作為基本的求學準則,不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與實際工作能力。近代中國大學,因為大學生人數較少,就業的顧慮較少。但近年來,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飛速轉型,與之相適應的大學教育體制也在慢慢發生變化,逐漸取消了國家安排工作代之的時需要學生自己走出校門,走向市場推銷自己,自謀生路。這就要求傳統的教育模式順應社會的發展,為學生更好的走向社會提供更多的機會與鍛鍊。而現在的大學教育依舊還深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依舊把讀書看成是最重要的,而相應的對學生能力方面的鍛鍊相對而言弱很多。這使得很多大學生走上社會之後很難達到社會對他們的能力要求,成了無用之才。所以,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 應試教育後期逆反。應試教育體制下出來的不少大學生,往往自進入大學第一天,就開始了與傳統的高壓式學習模式的對抗,以作為對這些年來受應試教育壓迫的反抗。他們開始厭學、逃課,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打算,沒有規劃,沒有設計。作為應試教育出來的一代,他們更多的是學習如何去機械的記背知識,而很少會去靈活應用知識,缺乏自己思索探究的能力。前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喚醒大學生“職前教育”意識也是一種無形的阻礙。

  3 大學生對身份轉化意識薄弱。大學不僅僅是進行更高層次進修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人在一生中重要的轉型期;大學裡如何發展,如何去挖掘自己意味著四年之後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路途。但是,進入大學以後很多人由於出現逆反心理,不會去規劃自己的路途,並沒有意識到身份轉化是需要在大學完成的。“大學是一箇中介口,在這個中介口中需要不斷的磨鍊自己以期獲得成為社會人的能力,完成完美轉型。”大學生對身份轉化意識單薄也是產生阻礙大學開展“職前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大學“職前教育”還處在初期的發展階段。我國現在正處在教育體制改革的階段,在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換;各個大學也在不同程度的開展創新性教育,而大學“職前教育“作為一個新名詞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處在改革前言上不被廣大同學老師接受有其自身的時間性空間性問題,也是教育改革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幼小到成熟的過程。所以說從大學“職前教育”自身來說也是原因之一。

  三、建議

  筆者認為,“三位一體”的方式比較適合我國當前的大學“職前教育”。所謂“三位一體”是指將網路課堂,理論課程,實踐活動三者相結合,共同起作用,均衡發展。

  建議學校加快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大學職前教育體系,應當從大學生一入學就逐步進行“職前教育”,透過形式豐富、引人入勝的網路課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趨向教育;透過進一步的理論學習,挖掘學生的職業潛質;最後,透過各種實踐活動逐步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理論學習可以透過博雅課的形式進行,也可以透過選修課程、輔修課程進行開設。學校應該透過跟社會各種機構聯合,為學生提供切合實際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獲得經驗,提升能力更職業素養。

  我國大學職前教育剛處於起步階段,及時瞭解大學生對職業教育的態度,對於及時調整教育政策、提高教育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致謝:南京師範大學博雅課程建設專案資助:南京師範大學“科學思維與方法”博雅課老師,地科院,GIS科學院院士湯國安教授的指導與贊助。

  參考文獻

  [1]關勇,職前教育面面觀[J],中國成人教育,20xx(4)。

  [2]王珺之,大學生職前教育[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