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成語故事彙編15篇
歷史成語故事1
解釋:原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隻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故事:南北朝時,北周有個叫長孫晟的武將,善於射箭,又智謀超人。他曾被派遣護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突厥族國王攝圖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來,常讓他隨自己一起去打獵。
一次,攝圖看見兩隻大雕在空中爭奪一塊肉,便交給長孫晟兩支箭,請他將雕射下來。長孫晟跨馬前奔,拉開弓,只聽嗖的一聲,一箭竟穿過兩隻大雕的胸脯。雕頓時雙雙落下。這個原指射箭技術高超。現指一舉兩得。
歷史成語故事2
【釋義】 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人物】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河北邯鄲人)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歷史成語故事3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由此可見,即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後來遂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即演變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明代學者羅洪先曾有詩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撲蟬。
巴蛇吞象的歷史故事:
傳說,從前有一個農民上山砍柴,見一條小蛇凍得發僵,非常可憐.農民就把它揣在懷裡,帶回家中餵養起來.小蛇慢慢長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農民就把它放在山後石洞裡,渴了飲山泉,餓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對農民很感激。
過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長出棵小小的靈芝.它精心守護,培育,靈芝越長越大,越長越神奇.人們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護,誰也不敢近前。
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張貼了一道皇榜:誰能採來這棵靈芝,就受重賞.這個農民想得到賞賜,就央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答應了他的要求,農民就把靈芝獻給皇上,得到一批金銀財寶的獎賞。
又過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醫說只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
皇上又想到這個獻靈芝的農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許諾他事成之後,封他為宰相.這農民發了財,又想當官,就又來央求大蛇給他一隻眼珠。
大蛇只好忍痛讓他挖去一隻眼珠,皇后的眼睛復明了,農民遂當上宰相,他當上宰相後,養尊處優,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生怕哪一天死掉,丟下這萬貫家財.於是,就想到長生不老之法.聽說吃龍蛇心能夠長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給他一顆心,成全他長生不老。
大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張嘴叫他去挖.這個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裡,再也沒回來。
古代典故和民間傳說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蛇的貪婪——"蛇吞象";一個是說人的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這大概是口頭文學傳播演變的結果.無需鑑別真偽,都是比喻貪心不足,不得好下場.教育人們要剋制慾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長樂".當然這句話用在事業上,學業上是消極的,不對的,而在剋制私慾和貪心上,則是有其可取之處的。
巴蛇吞象的基本資料:
【拼音】bāshétūn xiànɡ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貪心不足
【結構】主謂式
【反義詞】知足常樂
【釋義】巴蛇吞吃大象。比喻貪心極大,不知滿足。
【解詞】巴蛇:古代傳說中的大蛇。
【出處】《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示例】這些唯利是圖的傢伙們,對金錢的貪婪,是巴蛇吞象,永無止境的。
巴蛇吞象成語故事的評價:
古代典故和民間傳說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蛇的貪婪——"蛇吞象";一個是說人的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這大概是口頭文學傳播演變的結果.無需鑑別真偽,都是比喻貪心不足,不得好下場.教育人們要剋制慾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常樂"
歷史成語故事4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shěng)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béng)提了。
後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歷史成語故事5
猶豫不決
戰國時期,秦王想奪取趙國江山,就派兵攻入趙國,將趙國都城邯鄲圍了個水洩不通。趙孝成王沒有辦法,就派人前往魏國請求援助。
魏王派大將晉鄙帶領隊救援趙國。可是,晉鄙覺得秦國隊百戰百勝,害怕引火燒身,就屯軍於湯陰,不再向前進兵。
與此同時,晉鄙還派部將辛垣衍偷偷潛入邯鄲,勸平原君與秦國講和。辛垣衍是個能說會道之人,他說,秦國如此急切地包圍趙都,是因為秦王想稱帝,成為天下之主,並不是為了趙國的土地。為今之計,趙王應當派使臣求和,表示情願尊秦王為帝,向他稱臣納貢。這樣一來,秦王大喜之下,就會命令將領收兵回國,永不侵犯趙國了。
平原君聽了這些話,一方面覺得趙國打不過秦國,另一方面又覺得向秦國稱臣納貢太過於屈辱,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樣做才好。
這時,齊國的大賢魯仲連周遊天下,正好來到邯鄲。他聽說了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見到了辛垣衍。魯仲連滔滔不絕地陳述自己的意見,他指出,一旦尊秦王為帝,秦國非但不會就此罷手,還會得寸進尺,繼續欺負趙國。
平原君得知講和會帶來這麼嚴重的後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頭,決定盡一切力量抵抗秦軍。
歷史成語故事6
春秋後期,齊國的大夫崔杼和慶封合夥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的異母弟杵臼為國君,史稱齊景公。崔杼和慶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莊公有兩個忠誠的衛士,一個叫盧蒲癸,一個叫王何。他們在莊公遇害後逃到國外去。盧蒲癸在出逃前懇切地囑託弟弟盧蒲敝:“你要千方百計取得崔杼和慶封的信任,在適當時候使我回國,為莊公報仇。”
盧蒲敝不忘哥哥的囑託,後來當了慶封的家臣。他很快發現,慶封雖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權全被右相崔杼攬住,慶封只是名義上的相國而已。於是他幫慶封施出一條計謀,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殺身亡。此後,齊國的朝政大權全落入了慶封手裡。後來,慶封迷戀上了盧蒲敝的妻子,不再關心朝政大事,便讓兒子慶舍來掌管。
盧蒲敝在逼死崔杼的過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紅人。他根據哥哥盧蒲癸的囑託,設法讓哥哥回到齊國,當了慶舍的侍衛。盧蒲癸本來是衛士,勇力過人,慶舍很欣賞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兒慶姜嫁給了他。在受到慶舍寵信後,他又設法讓同時逃到國外去的衛士王何回到齊國,與自己一起當慶舍的侍衛。從此,兩人私下聯絡了一些不滿慶氏父子的人,準備殺滅慶氏,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的妻子慶姜發現丈夫的行為很神秘,便問他究竟在幹什麼,能否與自己一起商量商量。盧蒲癸心想,我在幹殺滅你們慶氏的事,怎麼能與你商量呢?但經不起她一再詢問,便對她說:“如果我告訴了你,恐怕自己難逃一死。這樣的話,就會壞了大事。”慶姜聽完後,說:“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訴了我,我能出力就與你一起策劃,不能出力也決不洩露出去。”
在這種情況下,盧蒲癸把準備殺滅慶氏的事告訴了慶姜。慶姜表示要大義滅親,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並嚴守秘密。預定舉事的日子,選在慶封外出打獵的那天,慶姜又說服父親慶舍隨同齊景公去太廟舉行祭禮。就在這時候,盧蒲癸突然將長戈刺進了慶舍的胸膛。慶舍死後,盧蒲癸率兵殺滅了慶氏餘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知這個訊息後,帶著隨從計程車兵回城,因城堅無法攻克,逃奔魯國,後被殺。
事後,有人問盧蒲癸道:“慶氏和你們盧氏都是姜姓的後裔,你怎麼會和同宗的慶氏聯姻,娶慶姜為妻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因為我與他是同宗而避開,把女兒嫁給我,我又為什麼要去避開呢?就像有人常常擷取《詩經》中某首詩的某一章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麼同宗不同宗!”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求解驛站】表示引用他人的文章或講話時,只擷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不問原意,不顧全篇文章或講話的基本內容。
【活學活用】~的批評是真正的無知。
【妙語點撥】春秋時期,通行賦詩,從詩裡斷章取義,以詩言志。孔子為學生解詩時也常常根據教學需要斷章取義。盧蒲癸效法孔子,不避諱同宗聯姻,娶慶姜為妻,以求自己所需。二人做法本無可非議。但對於學知識、做學問則需力戒浮躁,克服斷章取義、不求甚解的作風,做到“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方能長進。
【近義】斷章截句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斷織教子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問家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為了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為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過三次家。
起初,孟母為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後來,她發現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遊戲。孟母很是擔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於孩子的生長,就帶著孟子離開了,將家搬到一條街上住下。可過了段時間,孟母發現新搬的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孟母給孟子解釋了幾次搬家的原因後,孟子終於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了勤學苦讀的道路。儘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的孟子揹著書包假裝從學堂回家。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親為什麼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問母親:“為什麼要剪斷布匹?”孟母解釋說:“一個人的求學就如同織布,現在只學一半便停下來不學,與在織布機上剪斷布匹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不息,再也不貪玩了。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fù)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了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家經典之一。
——《列女傳》
【求解驛站】多用來形容學習、做事應堅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活學活用】孟母不惜~,真是用心良苦。
【妙語點撥】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採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這樣做,符合教育的激勵原則。孟子後來成為一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延伸閱讀】孟子有一天看見鄰居“嚓嚓”地磨刀,準備殺一隻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媽媽,隔壁幹什麼呢?”“在殺豬。”“殺豬幹什麼呀?”孟母當時在忙,笑著隨口說:“殺豬給你吃豬肉啊。”說完就後悔了,這不等於在教兒子撒謊嘛。孟母心想:要培養兒子誠實的品質,我這個做母親的首先就得講誠信啊。第二天,孟母就買了鄰居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驚弓之鳥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隻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著“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於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麼,我猜測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麼知道這隻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對魏王說:“這隻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著講:“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裡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後,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便由此而來。
——《戰國策·楚策四》
【求解驛站】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惶恐不安。
【活學活用】他在那件事情上吃過大虧,老是擔心再次發生類似的事,真是~。
【妙語點撥】細緻的觀察、嚴密的分析、準確的判斷是更羸虛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原因。這種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只有透過長期刻苦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培養出來。再者,這隻受過箭傷的大雁,聽聞射箭之聲,害怕再次被射中,拼命飛高而致使傷口斷裂,掉落於地。實際生活中,我們要克服大雁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學會忘記過去,面向未來,不要讓曾經的挫折、失敗等不利因素成為以後前進的絆腳石。
【近義】傷弓之鳥、談虎色變、心有餘悸
【反義】初生牛犢
歷史成語故事7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不到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不到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名叫南郭的處士聽說了齊宣王的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擺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zz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裡極為得意。
其實南郭zz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zz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比別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zz就這樣靠著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豐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ǐ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喜歡聽獨奏。於是齊湣王釋出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輪流來吹竽給他欣賞。南郭zz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zz這樣不學無術靠矇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會因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真本領,才能抵擋住一切困難、挫折和考驗。
歷史成語故事8
鴻鵠之志
秦朝末年,有一個農民起義軍領袖,名叫陳勝,字涉。
陳勝青年時代,曾經做人家的僱農,替別人耕地。有一次,他停下耕田,走到田埂上休息。他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對另一個僱農說:“我們當中如果有人富貴了,可不能忘掉別人。”
一同當僱農的人都笑話他:“你給人家當僱農,怎麼會有富貴呢?”陳勝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麼會知道鴻鵠的志向!”
陳勝、吳廣起義之時,陳勝因為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忍不拔的品質,因此得到了眾人的擁護,成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
歷史成語故事9
一、歷史故事成語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馬革裹屍 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
有勇無謀 全民皆兵 聲東擊西 攻其不備 出其不意 堅壁清野揭竿而起
圍魏救趙 四面楚歌 作壁上觀 暗渡陳倉 城下之盟 殺身成仁紙上談兵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步步為營 望梅止渴 運疇帷幄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
打草驚蛇 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決勝千里 聲東擊西腹背受敵 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 紙上談兵 合縱連橫 老馬識途 霸王別姬破釜沉舟 步步為營
餘勇可賈 槍林彈雨 硝煙瀰漫 刀光劍影 金戈鐵馬炮火連天 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 邯鄲學步 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 毛遂自薦 草木皆兵打草驚蛇
用兵如神 知彼知己 百戰不殆 腹背受敵 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五十步笑百步
二、歷史故事成語及主人公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臥薪嚐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樑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精忠報國(岳飛)
胸有成竹(文與可)
歷史成語故事10
偃旗息鼓
在三國時期蜀漢的軍事集團中,趙雲是少有的智勇雙全的將領,他憑著大智大勇,為劉備的蜀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
趙雲品性謙遜,性情冷靜,自從跟隨劉備,千難萬險,忠心不改。在蜀營中,趙雲除了領軍破敵,履行將軍職責外,還擔負著一個重要的職責:做劉備的親隨,負責保護劉備以及家小的安全。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極其艱鉅的工作。趙雲沒有讓劉備失望:當陽長坂,他單騎救阿斗;劉備東吳成親,他行諸葛錦囊之計,竭力護主等等。
有一次,蜀魏兩國交戰,蜀將黃忠殺死魏將夏侯淵,並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聽到這個訊息後十分惱火,於是把米倉移到漢水旁邊的北山腳下,並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向陽平關大舉進攻。黃忠決定帶兵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他和趙雲約定了返回時間,結果過期未歸。趙石就帶兵前去接應,正好與曹操的隊狹路相逢,趙雲同魏軍廝殺起來,最後將魏軍打得落花流水,成功營救回黃忠。
曹操遭受這麼大的損失,怎能善罷甘休!他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雲,直撲蜀營。劉備只好帶領數萬百姓逃往江陵,並派趙雲斷後。雙方相遇,又是一場惡戰。沒過多久,趙雲甩開魏軍先鋒,直撲魏軍戰陣,且戰且退,爭取時間,保證劉備和數萬百姓的安全。最終,趙雲殺出重圍,回到了自家營地。
正在營地的張飛趕緊前來接應,副將張翼見趙雲己退回本寨,後面追兵又來勢兇猛,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雲卻臨敵制變,一面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箭手埋伏在寨內,白己則單槍匹馬地站在門口等候敵軍。
氣勢洶洶的魏軍很快趕到,一時間,大兵壓境,戰雲密佈。趙雲這邊卻寨門大開,見不到一面戰旗,聽不到一聲戰鼓。生性多疑的曹操見狀,懷疑裡面隱藏著伏兵,不敢輕易進攻,便下令撤兵。
趙雲見曹軍退兵,立刻擂起戰鼓,剎那間,殺聲震天,飛箭如雨,魏軍十分恐慌,自相踐踏,很多兵卒掉進漢水淹死了。於是,趙雲率將士趁勢奪取了魏軍的糧草,斬殺了曹操的大批人馬,得勝回營。
第二天,劉備親自來到營地犒勞軍士,當看到昨日戰鬥留下的痕跡時,他感慨地說:“子龍(趙雲,字子龍)一身都是膽啊!”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
歷史成語故事11
城狐社鼠
晉朝時期,統治階級非常注重門閥制度,世家貴族與新興貴族的地位相差懸殊。在山東,臨沂王家是享譽海內的世家大族之一。王家的後起之秀王敦就娶了晉武帝的女兒襄城公主為妻。
晉室南渡後,失去了對北方的統治權。於是,司馬睿在南方稱孤道寡,建立東晉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後人稱司馬睿為晉元帝。
晉元帝為了拉攏世家貴族,用王敦的堂弟王導為當朝丞相,封王敦為揚州刺史,訓練精兵良將。後來,王敦又升遷為鎮東大將軍,坐鎮武昌,指揮江、揚、荊、襄、交、廣六州的兵馬。王氏二臣,一將一相,輔助晉元帝穩坐朝堂,撐起東南半壁。
當時,就是一般的老百姓,也對王氏掌握重權心知肚明,他們講:“王與馬(司馬氏),共天下。”
首都建康位於長江下游,而王敦率軍屯駐在長江上游,對京城產生了極大的威懾力。晉元帝是個聰明人,早就發現這一形勢對自己的帝位極為不利,就任命劉隗和戴淵為鎮北將軍,專門防範王敦。
王敦看透了晉元帝的心思,知道天子開始對付自己了,心中十分不安。此人素有反心,但又不敢直接帶兵進犯國都,因為這樣一來,他的反心就昭然若揭了。想來想去,他就準備仿效西漢時期的吳王劉濞,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說劉隗是個奸佞小人,自己要清除這個奸賊,使國家安定下來。
想到這裡,王敦就和他部下的長史(幕僚)謝鯤密謀造反一事。
謝鯤聽了,覺得這樣做非常不妥,就加以勸說:“劉隗固然是奸惡之徒,但他畢竟是天子所信任之臣。他把天子當做靠山,就如同藏在城牆裡的狐狸,躲在神廟裡的老鼠。要捉狐狸,城牆怎能不被毀壞;要捉老鼠,用煙燻水灌,神廟也會受到損失。你要清除劉隗,豈不是連帶著把天子也給得罪了?”
王敦見謝鯤不順著自己說話,不由得勃然大怒,說道:“你這個人真是很平庸,怎麼懂得大道理!”
322年,王敦率兵攻入京城,將元帝的親信大臣刁協、戴淵等殺死。劉隗與王敦交戰,吃了敗仗,只得投奔後趙,此後再也不敢回南方了。王敦此番欺君罔上,居然毫髮無傷,於是得意揚揚地回了武昌,從此更加囂張,儼然一個獨霸天下的土皇帝。
看到王敦權勢如天,無人能夠制約,晉元帝心中越來越難受,終於憂憤而死。公元324年,王敦知道當時的晉明帝病危,覺得這是一個可資利用的造反機會,再次進攻京城。幸好老天不佑,王敦在軍營中染病身亡。
歷史成語故事12
1、亡命之徒
唐朝末年,樂彥楨的兒子樂從訓經常與狐朋狗友聚眾滋事,他買通都統王鐸的歌女,率領一幫亡命之徒殺了王鐸的全家,奪取他的金銀財寶。樂彥楨任相州刺史時,他更加肆無忌憚地濫殺無辜。不久樂彥楨被兒子氣死。羅弘信率軍消滅了樂從訓這批亡命之徒。
2、十步芳草
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視選拔人才,他吩咐右僕射封德彝推薦人才,封德彝沒有完成使命。唐太宗教誨他:十步之內,必有芳草,關鍵看你能否發現他們,用人就要用他們的長處。封德彝點頭稱是,於是給唐太宗推薦了很大人才。
3、自慚形愧
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裡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
他對衛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此刻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齊,我真是太難看了!”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幾乎鬨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讚他講得精深透徹的。
人們嘻笑著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齊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4、畏首畏尾
春秋時期,鄭國出於晉國與楚國之間,晉楚爭霸經常打擊與拉攏鄭國。一次晉靈公召集小國開會,鄭穆公沒有去,晉靈公想出兵威脅,鄭公子歸生知道後給晉靈公寫信勸止,說:“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如果被逼無奈就投降楚國,兩國和談。
5、學而不厭
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生讚揚孔子教學的耐心,孔子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危在旦夕
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包圍了孔融屯兵地都昌,孔融派太史慈去請平原相劉備出兵救援。太史慈到平原對劉備說孔融目前危在旦夕,盼望出兵前去解圍,劉備立即派精兵3000隨太史慈前去,起義軍見援軍已到,立即解除對都昌的包圍。
7、物以類聚
戰國時期,齊宣王要辯士淳于髡推薦賢士,他一天就推薦七個,宣王感到驚訝,問是不是在濫竽充數。淳于髡說:“鳥有鳥類,獸有獸類。只能到山上才能採到柴胡,這就是物各有類,我經常與賢人打交道,因此可以為您推薦更多的賢人。”
8、欲蓋彌彰
春秋時期,齊國大臣崔杼謀殺齊莊公,為掩蓋自己的罪行,強令記載歷史的太史把齊莊公的死寫成病死的,正直的太史如實記下“弒君”事實,崔杼殺了太史,太史的兩個弟弟也是如此被殺害,結果弒君之罪沒有掩蓋,反而非常清楚暴露出來。
9、一日千里
戰國時期,同在趙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與秦國嬴政相處很好。嬴政後為秦王,對來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百般刁難。太子丹逃回燕國找田光商量對策,田光說他已經不是一日千里的駿馬了,但能推薦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
10、萬死不辭
東漢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權,驕橫跋扈,為自己修築宮殿,準備篡位。忠臣王允擔心漢室江山,他問自家歌ji貂禪能否幫他的忙。貂禪說她為大人做事萬死不辭,於是王允將貂禪許配給呂布後,又進獻給董卓,借呂布的手殺了董卓。
歷史成語故事13
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後,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後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留下了240餘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結而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kū)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後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歷史成語故事14
1、太公垂釣
商晨長年,紂(zhòu)王荒淫(yín)無度,殘酷沒有仁,人仄易遠儲存很是艱辛。年夜臣姜子牙沒有能忍受紂王的胡做非為,便躲到渭水河邊過著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侯姬(jī)昌的統領範圍,姬昌襟懷弘願,很愛護保重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屬意,姜子牙每天坐在河邊垂釣。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裡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道:“魚女呀,你快點上鉤吧!”有人盛意地看護他那樣釣沒有到魚,姜子牙只是笑著道:“魚女本人會上鉤的。”人們取笑他,他也沒有理會。
2、仄易遠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女子伯禽封於魯,太公視(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執政攝政輔佐成王。三年後,伯禽進晨背周公報告請示政務,周合理:“為甚麼來得那麼早?”伯禽道:“我轉變禮雅,艱辛沒有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往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便往報告請示政務,周合理:“為甚麼來得那麼快?”太合理:“我年夜年夜簡化了君臣禮節,十足依從通雅淺易。”太公其後聽道了伯禽報告請示政務的環境,長嘆道:“魯國兒女必定會北里臣服於齊國。政治假定沒有扼要仄易,仄易遠眾便沒有甘願答應接遠。仄易遠仄易遠,仄易遠眾才會歸附。”
“仄易遠仄易遠”本指政治上通雅淺易。到了唐晨,為躲太宗李世仄易遠諱(huì),凡是止“仄易遠”處皆改成“人”,此語便改成了“仄易遠人”。那樣一改,意思也便變了,從指政治釀成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氣概淺隱易懂。
其後姜子牙接連輔佐文王、武王,傾覆了商晨的統治,創坐中國汗青上年代最暫的周晨。
成果那件事傳到姬昌耳裡,姬昌心想他可以也許是個有才能的奇人,便派士兵往請。姜子牙看到是士兵,沒有光沒有理會,還持續垂釣,嘴裡念著:“釣、釣、釣,魚女沒有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歸往述道。因此姬昌又派年夜臣往請,姜子牙看睹是年夜臣,依然沒有理會,嘴裡又念著:“釣、釣、釣,年夜魚沒有上鉤,小魚來搗亂!”年夜臣也只好歸往述道。最後,姬昌便籌備了豐薄的禮品,親低廉甜頭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確實是一心想要探求賢能的人,便允諾輔佐(zuǒ)他。姬昌為了暗示對他的尊敬,便封他為太公。
3、令媛一笑
西周終期,周幽王即位後,根基沒有理晨政,成天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周晨有個諸侯國叫褒(bāo)國,其國君睹皇帝云云荒唐,便來勸戒,幽王根基沒有聽,反而把褒國國君關進年夜牢。
褒國國君的女子洪德睹女親被關,很是焦慢,便取母親磋議如何營救。他們聽道幽王很是喜悲好女,便用重金買下一年輕標緻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給她宮中禮節,然後支給幽王。幽王睹了年夜喜,因此下令放了褒國國君。
褒姒進宮後,很得幽王的寵愛,可是隻有一件事沒有隨情義,便是褒姒有個怪脾氣,歷來沒有笑。幽王下決計要讓她笑一笑,因此貼出書記:誰能讓新王后笑一笑,賞金一千。通告一出,一些人爭相進宮。有的吐舌努目做怪相,有的道一些荒唐的笑話,可褒姒看了,聽了,仍沒有露一絲笑臉。幽王手下有個年夜臣叫虢(guó)石女,是個會拍馬逢迎的壞傢伙,他出了一個壞點子,叫做“烽火戲諸侯”。本來古時分,碰著敵情,主要靠烽火臺報警。那些烽火臺遍及各諸侯國,相鄰的兩座能彼此看睹。假定白天某處發清楚明瞭敵情,便祛除曬乾的狼糞,靠“烽火”通報情報;假定是清晨,便祛除柴草,靠水光通報情報。那樣一座傳一座,用沒有了多長時間,訊息傳遍齊國,各地諸侯便會率隊伍趕往京皆,聽候調遣。
幽王聽了阿誰計策,萬分悲樂,決意一試。一天,天氣開闊開朗,幽王帶著褒姒來到城樓頂上,登臺遠視,遠山遠水,盡支眼底。幽王下令祛除烽火,即刻烽火四起,直衝雲天。遠遠諸侯看到烽火祛除,還覺得敵國來犯,因此紛繁點齊戎馬,背鎬(hào)京奔來。他們趕到鎬京城下,卻看沒有到一個敵兵,只睹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烈。那下,可把褒姒給逗笑了。她笑幽王云云輕率止事,笑諸侯那樣苟且受騙。褒姒一笑,幽王悲樂了,立即給了虢石女令媛的獎賞。那些諸侯可氣壞了,知道受了笨弄,便年夜罵一氣帶兵歸往了。
幽王對此並沒有在意,為睹褒姒笑臉,又屢次玩此鬧劇。沒有暫,戎(róng)人興兵前來攻打鎬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來了,趕快派人往點烽火,背諸侯供救。可是那一次,諸侯們還覺得皇帝取王后遊玩,齊皆按兵沒有動。便那樣,鎬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驪山腳下,被殺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語“令媛一笑”,形容佳麗的笑臉十分罕睹,代價令媛。
4、高山流水
秋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貴尊貴,是其時知名的琴師。
一夜,伯牙乘船旅遊。裡臨月白風清,他思路萬千,因此又彈起琴來,琴聲婉轉,漸進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睹一個樵(qiáo)夫站在岸邊,他當即請樵夫上船,歡天喜地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歌頌高山的直調,樵夫道道:“真好!雄偉而穩妥,彷佛挺拔進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暗示奔騰磅礴的波濤時,樵夫又道:“真好!泛博浩蕩,彷佛看睹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年夜海一樣平凡!”伯牙鎮靜極了,衝動地道:“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阿誰樵夫便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很是要好的同夥。
成語“高山流水”,比方良知或知音,也比方音樂好好。
5、道沒有拾遺
秋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於仄定貴族舊權利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死長;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訂定了嚴峻的刑法來處置懲罰犯功止為,果此,國內沒有匪賊。“道沒有拾遺”(路上丟掉東西,他人沒有會撿往);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然,也沒人爬上往摘。由於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強大起來了,固然接連三年受災,老公仄易遠也沒受凍受飢的。
“道沒有拾遺”阿誰成語常取“夜沒有閉戶”連用,形容社會平易近風卓異。
6、年夜義滅親
秋秋時代,衛國的州籲(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坐為國君。
州籲使令公仄易遠構兵,激起人仄易遠沒有滿。他擔憂本人的王位沒有無亂,便取親信年夜臣石薄磋議步履。石薄便往問本人的女親——衛國年夜臣石(què),怎樣平穩州籲的統治地位。石對女子道:“諸侯即位,應得到周皇帝的允諾,他的地位便能平穩。”石薄道:“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假設周皇帝沒有允諾,怎樣辦?”石道:“陳桓公很受周皇帝的信任,陳、衛又是友愛鄰邦。”石薄沒等女親把話道完,搶著道:“你是道往請陳桓公副手?”石連連搖頭。
州籲和石薄備了很多禮品,卻被陳桓公禁錮了。本來,那是石的陳列。衛國派人往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年夜臣們覺得石薄是石的女子,該當從寬處置懲罰。石便派本人的家臣到陳國往,把石薄殺了。史官覺得石殺子是“年夜義滅親”。
成語“年夜義滅親”,如古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仄易遠好處,對犯功的支屬沒有徇(xùn)私交。
7、鼠目寸光
秋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唆下,殺了太子申死,公子重耳和夷吾辨別出亡到狄(dí)國和梁國。
其後,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輔佐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便派人往殺他。因此,重耳又從狄國曆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跟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皆十分寵遇,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溫馨極了,他也沒有想再回晉國往了。
齊桓公身後,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初衰強。子犯、趙衰、狐偃等一同來到桑園裡奧秘商討,要想步履讓重耳分開齊國。
那事讓重耳的老婆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巾幗鬚眉,希視丈夫能做一番年夜事業,便對重耳道:“公子,你有宏壯的志背,我很悲樂。你走吧!鬚眉漢年夜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依戀老婆和貪圖安閒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異,道:“我並沒籌算分開你,分開齊國呀,我沒有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沒有想走,便和子犯等人磋議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後,把他支出了齊國。
其後,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分,究竟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鼠目寸光”,常比方人要樹坐宏壯的志背。
8、退躲三舍
秋秋時分,重耳出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覺得重耳日後必有做為,便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席接待重耳,俄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樣報酬我呢?”重耳略一思考道:“好女隨從,珍寶絲綢,年夜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衰產。晉國哪有甚麼珍奇物品獻給年夜王呢?”楚王道:“公子過滿了。話固然那麼道,可總該對我有所暗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假設託您的禍,果然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取貴國友愛。假定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死戰爭,我一定數令隊伍先退躲三舍(一舍即是三十里),假定還沒有能得到您的本諒,我再取您交兵。”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便是汗青上知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年夜。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隊伍在做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真現他許下的諾止,下令隊伍蝟縮九十里,駐紮在城濮(pú)。楚軍睹晉軍蝟縮,覺得對方恐懼了,立即追擊。晉軍哄騙楚軍傲岸輕敵的強點,集合兵力,年夜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成功。
成語“退躲三舍”,如古常用來比方沒有取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9、病進膏(gāo)肓(huāng) 秋秋時代,晉景公有一次得了宿徐,聽道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死,便特地派人往請。
醫死還沒到,晉景公模糊中做
了個夢。夢睹了兩個小孩,正暗暗地在他身旁道話。一個道:“阿誰高明的醫死立即便要來了,我看我們那回難逃了。”另外一個小孩道道:“那沒甚麼可駭的,我躲到肓的上裡,你躲到膏的上裡,沒有管他怎樣用藥,皆奈何我們沒有得。”
沒有一會女,秦國的名醫到了。名醫診斷後,對晉景合理:“那病已沒步履治了。徐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沒有止,扎針又達沒有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沒有到。那病真在沒步履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死所道,果然考據了本人夢睹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搖頭道:“你的醫術真高明啊!”道畢,叫人支了一份薄禮給醫死,讓他回秦國往了。
“弗成救藥”那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境地,也常用來比方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境地。
10、巢傾卵破
秋秋時分,晉獻公想要擴充本人的真力和地盤,便想找藉口派兵往沒降虢(guó)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伐罪虢國必須顛末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顛末過程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年夜臣。醫死荀息道:“虞國國君是個眼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支他好玉和寶馬,他會允諾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沒有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便道:“虞虢兩國事唇齒相依的遠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好玉寶馬沒有外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邊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用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睹到那兩份珍貴的禮品,即刻心花喜放,聽到荀息道要借道虞國時,其時便滿口允諾下來。虞國醫死宮之奇聽道後,趕快避免道:“沒有止,沒有止,虞國和虢國事唇齒相依的遠鄰,我們兩個小國彼此依存,有事可以彼此輔佐,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便難保了。雅話道:‘巢傾卵破’,沒有嘴唇,牙齒也保沒有住啊!借道給晉國千萬使沒有得。”虞合理:“人家晉國事年夜國,如古特地支來好玉寶馬和我們交同夥,難道我們借條門路讓他們逛逛皆沒有止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衰亡的日子沒有遠了,因此便帶著一家長幼分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隊伍借道虞國,沒降了虢國,隨後又把切身迎接晉軍的虞公捉住,滅了虞國。
成語“巢傾卵破”,比方兩邊關連親暱,是非相關。
歷史成語故事15
李世民跟隨父親李淵趁隋末之亂起兵,南征北戰,打了無數勝仗,為平定內亂,建立李唐王朝,立下了大功。後來,李世民繼承了李淵的王位,成為唐代的第二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有所作為的開明君主,作為一位文武兼備,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取得了輝煌成就,使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了巔峰狀態,“貞觀之治”聞名四海。
然而,作為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李世民也無法擺脫他的歷史侷限性。“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李世民也具有很多封建帝王無法擺脫的缺點。《新唐書》的作者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樣的聖明君王,但也指出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
貞觀六年,群臣提議李世民行封禪之禮,魏徵對此持反對意見。李世民便氣呼呼地逼問魏徵:“朕功不高耶?”“德未厚耶?”“年穀未登耶?”“華夏未安耶?”“遠夷未慕耶?”魏徵承認李世民在這些方面確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同時指出還不足夠。從兩人的一問一答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此時已經產生了自滿情緒,對已取得的勝利和成功沾沾自喜。
李世民不足的暴露,主要集中在貞觀十年以後。
貞觀十一年,魏徵指出他已有“意漸深刻”“法無定科,任情以輕重”的情況。張亮、張蘊古與盧祖尚等人就是在這種喜怒任刑的情況下,被輕罪重判而處死的,連李世民本人也對其中的幾件事追悔不已。所以,有人指出,貞觀後期,李世民經常以言代法,破壞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法制,這等於是自亂其法。
貞觀十三年,魏徵奏上了他那篇著名的《十漸疏》,對李世民展開了全面的批評。儘管李世民以“從諫如流”的美名家喻戶曉,但在這方面他並非完人,有時候納諫也不算是心甘情願。有一次,如果不是皇后的提醒,他還差點殺了直言的魏徵呢。
貞觀十九年,好大喜功的李世民拒絕褚遂良、張亮、李大亮等大臣的諫言,一心興師東征高麗,結果慘敗而歸。這場戰爭勞民傷財,削弱了唐朝國力。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李世民悶悶不樂地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事實上,當時儘管魏徵已經離世,但朝中並不缺乏犯顏苦諫的大臣,只是李世民追求個人功業的慾望迷亂了自己的心罷了。
儘管遠征高麗以敗北收場,然而,李世民並沒有從中汲取足夠的教訓,而是剛愎自用,執拗不回,頑固地還要準備再一次發動東征高麗的戰爭,在以後幾年中大練水師,製造戰船。
就這樣,李世民為了擴張唐朝的勢力,沿著政治上的下坡路滑行,而且越滑越遠,直至生命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