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國學> 有關國學作文彙編七篇

國學作文

有關國學作文彙編七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作文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學作文 篇1

  國學作為學術名詞而存在源於20世紀初,也就是“西學東漸”之風盛行之時,早期的國學研究者(如梁啟超、章太炎)等為相對與西學而稱我國古典學術為國學,是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國學之中,其主流為儒家學說,內容包羅永珍,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地理、數算、醫學等均在其範圍內。國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和中國傳統文化劃等號,但又不完全是。在更大範圍上講,國學不僅是漢學,還包括中國所有少數民族的文化。但也正因為其包羅永珍,所以內容就有精華與糟粕之分,和對待傳統文化一樣,對待國學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近年來,國學大熱,整個國內颳起一股學國學之風,一些所謂的“國學大師”也就“應運而生”。試想,連季羨林老先生都堅辭“國學大師”的名號,其他小輩又安敢造次。在教育方面,一些學校已經把三字經、弟子規等列入課本,甚至要求學生全文背誦。

  在我看來,國學大熱是好事,說明國人增強了對文化的歸屬感。但對於這股熱潮卻不能盲目跟風。國學內容廣博,就其中經典來看,也卷帙浩繁。我們該讀什麼?怎樣去讀?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在21世紀這個世界高速發展、我國向社會主義更高階段邁進的時代,國學之中已經有很多內容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比如“二十四孝圖”宣揚孝道,但內容多為愚孝,是不應該借鑑的。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裡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所以,國學教育應從小抓起。為什麼我國近幾十年沒有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沒有產生世界級著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文化的底子太薄。中國古人的發明(如祖沖之推算的圓周率、畢昇的活字印刷、郭守敬的《授時歷》、張衡的地動儀等)都在當時世界上遙遙領先,可見古人之智慧,如能多加學習國學之中經典之作,那麼我們後世兒孫為什麼不能重塑中華之輝煌?

  我國在現今施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所以,課本就是孩子們接觸國學的最佳平臺。但現在的學生,從小開始就揹負了沉重的學習負擔,如果在課本之中增加國學經典名段恐怕會給學生帶來更大的負擔。在我個人的小學、中學生涯中,我記得中小學生除語文課本外,還有一本讀本,其中不乏中外名著與國學經典,如能用國學經典替換其中一些篇目,應該是可行的。但從目前情況以及我親身經歷來看,學校學生都未對讀本引起重視,以至於編者的心血付之東流。

  那麼如何從學生抓起,我認為在除讀本在一途徑外,還應該減少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用以學國學。我國現行的英語教育不得不說很是失敗,學生只是一味地背單詞、學語法,而日常口語卻不能流利說出,英語學習僅僅停留在書面上。為什麼現在出現了很多的英語培訓機構,那正是因為學校教育的失敗,學生才不得不花費額外的時間與金錢去那些英語培訓機構學習。眾所周知,孔子學院近年來在海外盛行,孔子學院正是向外國人講授以儒家為中心的國學經典。看著越來越多的老外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能背誦唐詩宋詞,而有的中國人尚且不能達到,我不禁為之感嘆。而中國的孩子,卻深陷英語學習的迷茫之中。文化開放不是一味地學習外來文化,學習外來文化的基礎是先鞏固民族文化之基石。近來韓國人大肆叫囂“端午節”、“清明節”是韓國人的傳統節日,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國人聞之為其憤怒,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反映中國人對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夠,韓國才會有機可乘。

國學作文 篇2

  “國學熱”成了時下最熱門的詞眼,從易中天到紀連海,從於丹到王立群,從《三國》到《清史》,從《論語》到,《史記》,我們深深感覺到國學正脫去古老的外衣,穿著新裳向我們走進,或從我們傳承的血液中走出來。也許國學從未消失,它一直埋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一旦觸及,全體炎黃子孫們都將響起同樣的共鳴,這就是國學。

  也許易中天的如日中天很大原因要歸於老少皆宜的選材上——三國。三國是一段歷史,並不僅僅是小說的演義,無論真實的歷史是否如羅貫中筆下那麼傳奇,神氣,驚險,我們都樂意被這位講者吸引,站在肅穆的講臺上,這個總是穿著樸素中山裝的老先生用他幽默而不失嚴謹的語言將我們深深抓住,久久駐足。是他,讓我第一次看完了《三國演義》,也是他讓我首次隱約觸到國學的裙邊。每每看到他講課,總覺得那些紙上的人物都一躍而起,爭吵,打架,言和,結盟,不得不佩服他的三寸不爛之舌。

  不知是百家講壇造就了易中天,還是易中天唱響了百家講壇,想必是個雙贏的局面。

  偶爾回想起第一次看百家講臺時,驚歎於它的廣告之少;而現在,當易中天一炮打響後,悄然發生的變化便是廣告的隨著而來,想到此,心中便有種啼笑皆非的感覺。不過,仍然會時常慶幸,在節目氾濫的今日,仍有一方講臺留給那些有熱情,有知識,有能力的講師們將國學娓娓道來。國學的確需要這樣一個載體,將她從遙遠的古代帶回現代,讓現代的人們偶爾逃離喧囂和浮躁,偶爾瞻仰,甚至觸控國學的一角。感謝這些講師,毫不吝嗇地將他們有限的知識傳播無限的人,將他們有限的能力拋磚引玉出全體國民內心深處萌動的國學衝動。也許不該稱他們為“國學大師”。因為我們深知“大師”不是三尺講臺就能造就的,而“國學大師”更是百年一遇,也許裴松之算上一號吧,用一句易中天很喜歡用的話來說:其實我們都是裴松之,陳壽的粉絲。

  而在這些講師們名利雙收的同時,不同的聲音也越來越強烈,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也許那些所謂專家真的有話要說,也許他們只是不甘心。不論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他們的出現是及時的,也是必要的。將國學平民化的道路上需要他們來提醒我們。莫將國學當成通俗文學,即使我們能觸及她的裙襬,並不意味著我們瞭解了國學,我們必須深知,講師們有限的知識在國學面前就如滄海一粟。

  無論如何,當國學撣去身上厚厚的積灰後,向我們走來時,難道我們不該張開雙臂,膜拜著擁抱她的歸來嗎?

國學作文 篇3

  國學,乃華夏民族千年之文化底蘊、乃華夏民族千年之精華,它見證古時候人們的智慧、古時候人們的氣節。其底蘊的優厚,使得現在的人們依然感到心曠神怡,當讀到一篇好的古文時,自己的心也就在一剎那感到內心深處的淨化,超凡脫俗。 有人問過我,問我怎樣比喻國學?我這樣回答:“國學就像一壺好茶,有著青山綠水的韻味,越品,越能品出好的茶味,回味無窮。”的確如此,如同王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一般,真是人間最享受的事。就從我華夏曆史最早的一部經典《大學》說起,他給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一部,他以人的修身為核心。

  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至和、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生養性不只是內醒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和完善人格修養的過程;以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本書我想這也是古人當中君子們都有的寶貝吧。發揚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舊的思想和習氣,以求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也就是《大學》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含義,在後面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讀以後雖然周圍沒有其他聲音,可是卻會讓人感覺氣勢浩蕩,激情澎湃,讓人引起共鳴。雖然現在是強大先進的社會,資訊科技、電子技術十分先進。燈取代蠟燭、手機取代書信、汽車取代馬車、高樓大廈取代小平屋。但是,古人的這些言論,這種修身養性的精髓,現在人能做到嗎?發自內心的,大多數古人要兩袖清風得多、要高風亮節得多。現在回想古時的大同世界,是多令人難忘的時光!

  再向古人一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不得不感到與眾不同。在竹林中,小溪潺湲,柱子高聳,高山流水的曲調送入雙耳,茶已泡得濃香純,我眼睛已緊閉,在這詩文的意味下回望那遠古的大地……

  我夢想來到曾經壯觀的好水雲南滇池,那真是“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孫髯在大觀樓題的長聯,深情描繪著壯觀景色,:“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真是振奮人心,氣壯山河!可是,現在的滇池啊,唉!…………我也夢想來到西湖,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也沒有漂亮的面貌。曾經的世界不在。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歷史不能重演,“高山流水”彈完,茶也幹,這時我睜開雙眼,我知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千瘡百孔的世界。這意味悠長的國學啊!一時是品不完的,有朝一日,我再泡一壺好茶,來再好好品一品、讀一讀。

國學作文 篇4

  我的祖國—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她擁有著56顆星星,56種語言,56朵花。

  我的祖國是一片廣闊的天空,在天空中鑲嵌著56顆閃亮的星星。我的祖國是一座大花園,她擁有56朵美麗而不同的花。

  桂林是祖國的一顆明珠,在不斷地閃耀著光芒。桂林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桂林,它是一塊風水寶地。在石林,一塊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受人矚目。桂林姑娘阿琪瑪與桂林小子阿黑的動人傳說也在這石林之中。瞧,那兒的幾塊石頭多麼像阿琪瑪阿黑呀。

  西湖是杭州的美玉,不知有多少位人文墨客讚美過它。我國唐朝詩人李白曾讚美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墨總相宜。”他是李白眼中的西子,是我眼中的俏佳人。每次來到西湖,人們總會在湖邊散步。假如這時在下著綿綿細雨,那麼西湖就更美。細雨為西湖增添了幾分生機,萬物都張開了嘴巴,盡情的吸允著甜甜的雨露,有著一層薄薄的霧,人們彷彿身在人間仙境一般。

  我的祖國不僅景色優美,而且向著它的美好未來不斷髮展。自從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便大大地提高,人人家住小高層。

  現在我堅信著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國學作文 篇5

  經過老師和學生本人的同意,我們跟蹤了一個七年級孩子一天的學校生活。

  20xx年3月22日 星期一 晴 Autumn,Logen Middle School7年級學生,12歲的女孩子。

  7:35—8:30 科學課。孩子們做ppt發言,每人一臺手提電腦。那兩位沒用手提電腦,掛著胸牌的,就是老師了。其中那位男老師是這節科學課程的主講教師,女老師是特殊教育的老師,今天她在本課堂是因為班上有兩位disability的同學。除了這兩位老師,還有這位一直陪伴的老師,她身邊這位滿頭黑髮的小姑娘也是需要特殊幫助的學生。

  孩子們舉手上去做presentation。關於生物的話題。這位胖乎乎的男孩的結束語很受大家歡迎,掌聲響起。課間問他,他說放學後他喜歡做的三間事,puppy dog,football,playgames。至於對自己的未來的'想法,他似乎不太有準備,他想他喜歡在一些很小的東西上面畫上圖案或者雕刻什麼了。我說,那是一些藝術類的工作吧,他說是的。這是班上一個很活躍聰明的孩子。

  孩子們舉手,不過這次並不是在老師或者發言者提問的時候,儘管在那樣的情況向他們也用舉手的方式表達希望發表觀點的願望。不過很多時候,舉手只是因為他有想法或問題要問。比如這次,對前一位的發言內容有所質疑。遠處有位沒有頭髮的小姑娘,患有一種特殊疾病,她的骨頭很脆弱,隨時需要有人在身旁保證他不受傷害。主講教師不時地向主題發言的同學提些問題。

  下課了,孩子們把電腦還到BLUE BOX裡。Autumn也去自己的櫃子裡放東西、拿東西。當然,課本都在教室裡,所以需要拿的,最多是一兩隻筆,一點活頁紙之類的。當然,Autumn還拿了一個小糕點。她餓了。課間只有四分鐘的時間。但是不必擔心上洗手間之類的事情,因為任何時候,都可以自行安排這類天經地義的活動。

  8:30-9:15 Pre-Algebra 代數課Autumn匆忙來到另一個教室,在上課前的間隙吃完了點心,並和好朋友聊天。數學老師一直沉浸在解題思維中,她幾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就這樣低著頭演算,一邊寫,一邊敘說著思考的過程。偶爾抬頭看看學生,或者是有人發問的時候,或者是發演算題紙的時候,或者是等待學生演算的時候。除了數學,這位老師沒做其它任何事情。她這整節課,只是在做數學。在課堂中途,這位穿黃衫的男孩突然站了起來,走到教室後部的儲物櫃檯上,從紙抽中抽出手巾紙,原來是擤鼻涕。完成這項活動之後,他從側面跨回了自己的座位。這一切,都是自由的。每人管你。而每個教室,都有抽紙,電動鑽筆刀,等等。在下課之前,她發給同學們一套題,建議大家作作試試,看看是否有數學天分,如果有的話,再談談該如何進行下一步計劃。在下課之前老師還發了一張家庭作業。有人發出了不太樂意的聲響。他們不喜歡家庭作業。實際上,所謂家庭作業並不需要回家做,下一節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習時間了。

  9:15-10:00 自習時間。當Autumn回到了自己的Home classroom.Home classroom teacher督促大家完成一些任務。是的,督促。並且為孩子們的任何問題提供幫助,無論是關於科學、數學、社會或者別的什麼。這不,我們的主人公Autumn顯然遇到了問題。她覺得數學很難,這道家庭作業就是這樣。她去儲物櫃裡拿了一個計算器。然後向老師要求幫助。從9:20到9:50,這位科學老師就一直這樣在幫助解題。最後,看來有不可逾越的難關。科學老師建議Autumn去向數學老師請教。回來的時候,科學老師正在解答其它同學關於社會(social study)的問題。並且從紙袋裡拿出了一大摞新的科學雜誌,其中還有一個小的拼裝模型。一個學生玩了起來。我們同時看看其它孩子在這個時間做些什麼。

  當天傍晚,我們到Tricy老師家做客。她和她的鄰居家各有一雙兒女,都在上中學,其中最大的十年級。四個孩子中間,今天有兩個有家庭作業,一個需要半個小時,最大的說今天他需要大約一個半小時——家長們半開玩笑地說:“請告訴我們你是用功的學生嗎?”回答是“不”。一些“用功的學生”在學校就能把作業做得差不多。在場的美國人都很驚奇中國的中學生每天有兩三個小時的作業,那他們什麼時間運動呢?還剩下多少時間睡覺呢?十年級的孩子最關心的則是,中國的中學生功課這麼忙,他們怎麼踢球?有球隊嗎?中國的奧運金牌不少呀,這些冠軍都從哪裡來呢?

國學作文 篇6

  週末我做完作業,閒著沒事,便央求爺爺陪我玩,爺爺笑了笑說:"今天我們來玩一個你畫我猜的遊戲吧。但今天玩的遊戲猜的不是蘋果,橘子等簡單的詞,而是猜成語,你敢應戰嗎?"誰不敢?那我們快準備吧。"我說罷,便拿出一張紙和一支圓珠筆。

  爺爺又笑了笑說:"金珂先給你出個簡單的吧。他拿起筆在紙上寫了個兵字,我看了看說:不就是個兵字嗎?有兵的成語,多得是嘞,這不就是在逗我嗎?爺爺神秘地說:"我是在哪裡寫兵的?我想了想說:"你是在紙上寫的,哦,紙上談兵!"我腦子裡靈光一閃,第一個成語便被我輕鬆搞定。接著,爺爺又畫了八個倒三角,又在,一旁寫了個才字,笑著說這回的題目更難了,我看了一眼,便說:簡單簡單才高八斗對嗎?爺爺說:"嗯,反應很快,再闖下一關。說完,爺爺隨手畫了一個拿矛的小人,寫了個1000,又畫了匹馬,寫了個10000,我說:"這個我也知道千軍萬馬!"

  爺爺點了點頭,下面是終極挑戰,他先畫了一座大山又畫了一圈水,我想這是什麼鬼東西?水漫金山?千山萬水?綠水青山?接著他在山上寫了一個盟字,在水裡寫了一個誓。我說:這字在學校裡沒學過,是不是水誓山盟?爺爺說:"錯了一個字?是海誓山盟。哈哈,我又多學了一個成語。

  就這樣,我們爺孫倆玩了一下午猜成語,可開心了,我一點也不覺得累。玩這個遊戲,既可以放鬆心情,也能讓我們進一步瞭解成語等國學知識。希望大家也能喜歡,讓我們一起把祖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吧!

  上面三篇短文都是這位小學四年級學生汪金珂寫的,看得出來,他個愛讀書學習,愛動腦思考,勤於動筆墨,還很勇敢的好孩子。

  親愛的讀者小朋友,你也一定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長,你也一定有自己的得意佳作。歡迎投稿給我們星星書城公眾號,大家相互交流學習!

國學作文 篇7

  揮汗如雨,金桂飄香,在這個喜悅的季節裡,讓我們掀起誦讀經典的高潮,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經典文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經典的傳承。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園。中華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名族精神,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經典文化的結晶,是建設文明社會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其中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情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國國學經典,文化蘊含豐厚,蘊藏著豐富的文明禮節和做人道理。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許多循循善誘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為至理;也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說法。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令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這件事講了白圭總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只圖個人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到別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現。孟子則用和藹的態度、尊敬的言辭批評了白圭自以為是、以鄰國為壑的錯誤做法,體現了孟子的仁愛思想。主要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處理事情的時候既要有利於自己,又要有利於鄰居,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首《遊子吟》體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母愛如空氣,陽光和水,擁有他就擁有了世上的珍寶,什麼也不能換取,她卻讓平凡的生活充滿色彩。但沒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寶,也不過是一堆貨物而已。母愛神聖、淳樸,只求給予,不求回報。但我們一次次的辜負她,只求索取,不求報答。可惡的我們卻將母親一聲聲甜蜜的問候當做一次次煩躁的嘮叨,將母親一次次的關心當做是一種施捨……蒼天無情,世間萬物,唯獨將母親漸漸變老。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此孝順的孔融,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都知道孝順和謙讓。孝順是一個人的品德,謙讓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當今社會發展較快,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素質越來越低,都遺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現在一個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會做到孝順和謙讓。好聽的話語誰都會說,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所以語言在行動面前往往都是蒼白的。經典文學都是易學難行。放眼望去,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雖然生活貧困,但精神的財富戰勝了生活的貧寒。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財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氣。

  《三字經》運用事理並舉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蘊含了我們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白,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可以說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經典詩文感人肺腑,中華美德動人心玄,《三字經》就是教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怎樣對待人與事,如何找到人生的座標,如何培養道德情操的。

  “頭懸樑,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三字經》中兩則多麼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呀。當我讀到這兩句時不禁感慨萬千,在現在的社會,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家庭條件優越,不愁吃穿,整天就沉迷網路遊戲、電視,很多的孩子都成了熒屏兒童。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典故中古人那奮發學習的決心。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任重而道遠,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經典詩文中的故事來教育學生,還應該在經典詩文典故的基礎上予以拓展,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去教育學生,去塑造他們的靈魂,為孩子的終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礎。

  經典誦讀可以提高我們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透過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瞭解中華文化歷史,豐富我們的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