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 實用的讀書作文3篇

讀書作文

實用的讀書作文3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書作文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作文 篇1

  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愛讀書的民族。古往今來,猶太人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燬,你的財產被搶光,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錢或鑽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態、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金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在猶太人的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認為,學者遠比國王偉大,也遠比富翁偉大。

  中國人也是喜歡讀書的民族,但是讀書卻比較功利。《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因中舉喜極而瘋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在封建社會,讀四書五經是為了考科舉,時下,讀3+x是為了考大學考研究生弄個好文憑,似乎都是為了實現“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夢想。在“學而優則仕”的套子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個人命運大轉變的喜劇演出了上千年。縱觀古今,中國大多數讀書人往往著眼於知識的工具化,命運改變之後就鄙薄知識。對個人命運的專注遠大於對知識本身的的關愛,喜好利用知識而不求創新知識,使我們在知識的建樹上落於人後。

  單純就“知識改變命運”而言,無可厚非。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功利之心,人皆有之,真正大徹大悟、超然物外的幾乎沒有,讀書亦是如此。就激勵人們求知、增長才幹而言,說知識改變命運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如果仔細分析一下,知識雖然可以成為改變個人命運的橋樑,可它並不是一塊飛黃騰達的敲門磚。“學而優則仕”的錯誤,不光在它使知識分子陷於官本位的牢籠,尤在它的功利色彩太重,忽視以致拋棄了對知識的理性追求和探索。所以評判讀書是否有用,就不能一味的把讀書和金錢、官職、地位等功利性的東西完全劃等號,否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應該怎麼樣讀?在現實中,許多人讀書只是為了獲取自己想要的回報,也就是說,在讀書的過程中,沒有受到從書籍中應該獲取的知識量或者啟發,為了讀書而讀書。但讀書的目的變了質,讀書本身也便變了質。知識的有用,知識的珍貴,絕非僅在於它對個體命運的改變。人的一生,首先應該認清自己,認清自己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人生夢想,而夢想的實現依賴於這種正確性。在很多時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所謂的有身份、有地位、有財富的人,人的定位基於清醒的認識之上,財富和地位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唯一標準。一個人能夠認清自己的價值所在,並且能夠最大化地貢獻出這種價值,便是成功的人生。如果能夠透過讀書獲取相應的知識,從而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即使沒有獲得所謂的“成功”或回報很少,那麼讀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擺正心態,多讀書,讀好書,讀適合自己的書,這樣的讀書就會產生相應的能力,從而在走向社會以後可以在合適的位置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讀書最重要的也是最美好之處在於思索。學而不悟,不會有思想品德的昇華,也不會有更高的境界和追求。曾經有位教授問他的學生:今天你做什麼?學生答:讀書。教授:明天你幹什麼?學生:讀書。教授:後天你幹什麼?學生:還是讀書。教授很不滿地說:那你什麼時候思索呢?讀書是花朵,思索才是果實。沒有思索的讀書,就好像一個人沒有胃臟而只有一張巨大的口腔,整個人便是一條孜孜不倦的過道。功利之心越重,這種過道產生的垃圾越多。

  關於近年來日囂塵上的“讀書無用論”,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一下,不能人云亦云。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有幾句話很有意思,現拿過來與大家分享:讀書之高,高在品位,高在情趣。與不讀書者談讀書,只是一種幽默;借不讀書者批判讀書,則是一種悲哀了。

讀書作文 篇2

  坊間有不少“閱讀學”方面的書籍,熱衷於討論閱讀的起源、意志、目標、心境、方法、品質等,在我看來,這些書意義不大。還不如讀一點“關於書的書”,略具紙張、印刷、書籍、古書版本、歷代藏書,以及現代報刊和圖書館業的知識,那樣對於養成讀書習慣更有好處。義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小說家安貝託艾柯,與法國電影泰斗、法國國家電影學院創始人讓B克洛德卡里埃爾對話,討論書籍對人類文明程序的影響,以及網路時代紙本書的未來,結集成了《別想擺脫書:艾柯&卡里埃爾對話錄》(吳雅凌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這兩位嗜書如命的古書珍本愛好者,其對話第一部分的標題是“書永遠不死”。

  我也相信“書永遠不死”,但書籍存放在博物館、圖書館、個人書庫,還是每日使用的書桌上,效果大不一樣。你看艾柯說的:“書在未來將只吸引一小部分愛好者,他們會跑去博物館和圖書館滿足自己對過去的趣味。”(6頁)若真的這樣,情況很不妙。卡里埃爾則極力為書籍說好話:“想想20xx年7月紐約那次電力大故障吧。假設範圍擴大,時間延長。沒有電,一切都會消失,無可彌補。反過來,當人類的一切視聽遺產均消失時,我們還可以在白天讀書,在夜裡點根蠟燭繼續讀。”(19頁)兩位對話者對紙質書的未來“堅信不移”,因其除了讀書、寫作、拍電影外,還對書籍本身有一種純粹的熱愛,肯為某本自己迷戀的書籍“上窮碧落下黃泉”。讀書人不一定藏書,藏書家不一定讀書,這我們早就知道了。

  清代學者洪亮吉《北江詩話》分藏書家為五類:一是“推求本原,是正缺失”的考訂家,二是“辨其版片,注其錯偽”的校讎家,三是“搜採異本,補石室金匱遺亡,備通人博士瀏覽”的收藏家,四是“第求精本,獨嗜宋刻”的鑑賞家,五是“賤售舊家中落所藏,要求善價於富門嗜書者”的掠販家。其實,還有另外三種藏書家,一是喜歡書,而且真讀,這是“愛書人”;二是兼及閱讀、考訂與闡發,這是學問家;三是既讀書,也收藏,還考慮增值問題,二十年前我就知道這個道理,可惜沒能實踐。最近十年,關於讀書,有兩種潮流值得注意。一是公眾的收藏趣味轉向了書刊,不僅宋元珍本,連民國年間的平裝書以及舊報刊,也都被人爭相搶購。幾年前,魯迅、周作人的《域外小說集》上拍賣會,自3萬元起拍,到27萬落槌,加上佣金合計29.7萬元。平裝書不會都這麼貴,但“奇貨可居”的,都會有人搶。二是書籍裝幀明顯上了一個檔次。即便不參評“最美的書”,讀者與出版社也開始合謀,特別關注圖書的外形———紙張、開本、裝幀、設計、插圖等。買書人不僅閱讀,而且把玩、欣賞、收藏。於是,同一本書,除了平裝本,還有各種精裝版、特藏版、毛邊本、簽名本等。

  你也許覺得,這麼關注圖書的外在形式,豈不是買櫝還珠,或者說附庸風雅嗎?我曾經談過這“附庸風雅”對於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貢獻(參見《大學有精神》246—24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在我看來,“附庸風雅”比“假裝流氓”好,因為二者都有可能經過一番努力,越學越像;另一方面,沒有一大批半懂不懂的受眾的追隨與消費,任何文學藝術都不可能發展壯大。談論書籍,最好兼及“精神”與“物質”。不談別的,就說書籍裝幀吧。洋裝書的興起,以及國人對於封面裝幀的重視,使得其呈現不同於宋元精刊的另一種美。這是喜歡書的人很容易感覺到的。我曾撰寫《作為物質文化的“中國現代文學”》(收入《假如沒有文學史……》,三聯書店,20xx),評述中外若干書籍史著作,談論二十世紀中國的書籍裝幀,探討從“物質文化”角度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可能性,以及“新資料”如何帶出“新問題”,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讀書作文 篇3

  當我咿呀學語時,我閱讀父母那充滿希望的目光,我的讀書之路啟航了;當我隱約記事起,童話帶我走進甜蜜的夢鄉;當我邁入學校殿堂的時候,小人書讓我幽默活潑、哈哈大笑;當豆蔻年華來臨之時,爸爸逼我背枯燥無味的古文,我卻要和福爾摩斯、青銅葵花、霧都孤兒還有好多小夥伴一起享受童年;當緊張的學習衝破腦瓜時,是保爾的故事讓我重拾自信……

  咿呀學語時——

  當我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閱讀,那時,我的“書”是媽媽那充滿慈愛的.目光,是爸爸那興奮的眼神,是奶奶那慈祥的面龐,是爺爺那憨厚的笑容。那個時候,我是聰明的,我在短短的嬰兒時期中從我的“書”上學會了不少知識,我學會了哭喊爸爸媽媽,學會了撒嬌和說話,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自己拿東西,學會了疼愛爸爸媽媽……讀“書”讓我聰明,它伴我走過了嬰兒時期。

  隱約記事時——

  當我隱約記事起,每天揹著書包去幼兒園,我不知道為什麼每個小朋友都要上幼兒園,我只知道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嬉笑打鬧,聽老師講《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為灰姑娘而打抱不平,幻想自己是可愛的醜小鴨,雖然命運悲慘,但生活有趣。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優美或悲慘的童話故事便從媽媽口中流露,陪我走進奇妙的夢鄉,在夢中和可惡的老巫婆搏鬥,和妖怪比武,和七個小矮人快樂的玩耍……那時安徒生成了我崇拜的偶像,童話讓我心靈善良,讀書陪我走出了幼兒園。

  初入學校殿堂時——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成為了一名小學生,伴隨我成長的是那無聲的夥伴——書。那個時候班裡最流行的一類書是小人書,《老夫子》在班級裡成了“名人”,常常使我哈哈大笑,漫畫書《哪吒傳奇》讓我領悟了小英雄哪吒的英勇氣派,讓我善良堅強和敢於鬥爭,閱讀是一種感悟、一種學習、一種自勵、一種愉悅……那時小人書和漫畫書讓我心靈豐富,幽默活潑,讀書讓幼稚的我漸漸長大。

  豆蔻年華之時——

  時間飛逝,在小學學校裡稱“小P孩”的我們長大了。書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有節奏鮮明的詩歌,有行雲流水的散文,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每次去書店時,爸爸去古文組裡找《大學》《中庸》……我偏要去到名著組找福爾摩斯、青銅葵花、霧都孤兒還有好多小夥伴,我敬佩福爾摩斯的聰明才智,為青銅和葵花的純潔友誼所感染,被霧都孤兒的堅強精神所鼓舞……正當我的生活過的津津有味的時候,不知爸爸從哪兒訂的一大箱子古文飛向我家,讓我整日面對乏味的《論語》《詩經》……有的時候我要出去玩,還必須背誦一篇古文方可外出,於是乎,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頗有一番成就感,高談闊論的豪言壯語即脫口而出,漸漸地,我愛上了背誦,《詩經》《三字經》《百家姓》我不僅耳熟能詳,而且倒背如流,它豐富了我的生活,古文裡有做人的道理供我品味,名著中有美好的精神使我倍受鼓舞。我沒有虛度豆蔻年華,因為有古文和名著的陪伴。

  踏進中學時——

  緊張的學習讓我失去了頭腦,陌生的新環境讓我心神頹廢,可是年輕有為的語文老師讓我們讀奧斯特羅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魯迅的《駱駝祥子》改變了大多數孩子普遍存在的狀況,我不僅受主人公保爾和祥子的悲苦命運所感染,同樣受他們堅強鬥爭的精神所屈服,還有受作者奧斯特羅夫斯基和魯迅的坎坷人生所震撼和鼓舞,於是我發奮努力學習,爭做堅強勇敢的人。“活到老,學到老”。好書伴我成長,更是在我困難的時候振奮我!

  書中的名篇佳作會讓我如捧香茗,幽香而淡遠;讀書還會讓我如飲一杯甘淳的美酒,甘甜而悠長;名人的故事會讓我產生心的共鳴,感嘆而興奮。

  一本本好書伴我度過了十三個春夏秋冬,一本本好書伴我迎接燦爛的明天。好書伴我成長,讓我的腦瓜聰明機智,讓我的心靈豐富多彩,讓我的性格幽默活潑,讓我的知識淵博廣泛,讓我的精神無比高尚。更是在我困難的時候振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