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9篇

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2、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許多。

  過程與方法:

  1、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透過加熱液滴和調製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

  3、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

  【教學重點】

  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一個馬鈴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組實驗:每組一個馬鈴薯、酒精燈、不鏽鋼調羹2個、濃鹽水、40克食鹽、40克白糖、2只燒杯、一根筷子。

  【教材處理】

  考慮到學生往往已經有鹽水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的認知,在演示實驗中教師有意識的把另外一個杯子裡溶解味精,當然也可以採用糖或者幾種物質的混合,這樣就避免了讓學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馬鈴薯的沉浮:

  1、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1)推測馬鈴薯放人水中是沉還是浮。

  (2)把馬鈴薯輕輕放人清水中,觀察它的沉浮狀況。

  (3)把馬鈴薯從清水杯中拿出、擦乾,輕輕放人另一個杯子中,觀察它的沉浮。

  怎樣解釋馬鈴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響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是什麼?怎麼解釋馬鈴薯的沉浮現象?

  二、觀察比較兩種液體:

  1、觀察兩杯液體有什麼不同。

  2、做液滴加熱實驗,教師先指導加熱的方法,然後從兩個杯子裡各取幾滴液體,分別滴在不鏽鋼調羹上加熱,比較液滴變幹後留下的痕跡。(液滴加熱:各取一滴液體來觀察一下:把液體滴在不鏽鋼調羹上,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比較液滴變幹後留下的痕跡。加熱後,其中一個不鏽鋼調羹上會留下比較明顯的白色顆粒物。)

  3、觀察兩種留下的痕跡,有什麼不一樣,兩種液體一樣嗎?能使馬鈴薯上浮的液體有什麼特點?

  三、調製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1、提問:是不是隻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呢?

  2、每個小組調一杯鹽水試試,馬鈴薯在鹽水中能上浮嗎?

  注意調製鹽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裡一次次加鹽,食鹽溶解後,放人馬鈴薯檢驗是否浮起來,並做好記錄,直到馬鈴薯浮起來為止。(提示:這裡不要學生一下子把全部食鹽倒人杯中,如果這樣,學生就探索不到液體濃度與馬鈴薯沉浮的關係了。並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濃度不夠、液體的密度不夠大,馬鈴薯是不會浮起來的學生在調製的過程中,一次次地加鹽,馬鈴薯沒有立即浮起來,當食鹽溶液的密度超過馬鈴薯的密度時,馬鈴薯才浮起來。)

  實驗記錄

  水的量 食鹽的量 沉浮情況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時間允許,讓學生用同樣方法,製作一杯糖水進行檢驗,或者製作更多的溶液進行檢驗。(設計目的:不侷限於用食鹽做實驗,調製不同的液體來檢驗學生的猜想,這樣對學生形成嚴謹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4、思考:從實驗現象和結果分析,怎樣的液體才會使馬鈴薯浮起來。

  四、閱讀資料:

  閱讀本課的資料,我們從中明白了什麼?

  板書設計: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液滴加熱

  調製液體

  觀察—發現—推測—驗證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教學後記:

科學教案 篇2

  科學教案

  教學要點:

  三年級 第一單元 課題1 探索自然 第一課時 盲人火車

  讓所有的參與者都帶上矇眼布,且沿著一條自然的路線在教師身後形成一列“盲人”火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聽覺和觸覺變得靈敏。

  2、在活動中培養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學準備:

  1、每小組不超過8人,每人一個矇眼布或手帕。

  2、課前勘查好場地,並確定要把學生帶到何處,以及想給他們展示什麼。可以讓學生穿過一片草地(聽其沙沙聲),或者在樹林附近(讓學生摸一摸不同特徵的樹葉,觸控一下泥土、蚯蚓的糞便、草、樹皮、磚、石頭、粘土塊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區、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學生摔倒的東西。

  4、活動之前每組選一名學生將其訓練為引導員,負責該小組活動。

  教學過程:

  1、引入

  我們都非常依賴我們的眼睛,今天我們將用我們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們的其他感官包括什麼呢?

  2、把學生分成8人小組。依次把每個小組帶到選好的地方。幫他們帶上矇眼布並確保孩子們不會看見(告訴他們偷看就無法獲得很多的樂趣)。讓學生們每個人扶著前面人的肩膀組成一列火車的樣子。

  3、活動開始

  老師帶領火車慢慢地向前走,並且讓火車保持安靜,讓學生聽聽周圍的聲音。 師:孩子們你們都聽到了什麼聲音?

  ……

  師:這些聲音是自然音還是由人或機器等發出的聲音?(如果孩子們聽到的是鳥叫聲的話就讓他們模仿)。

  4、活動結束

  師:孩子們終點站到了,請大家去掉矇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線 互相交流。

  師:你是根據什麼猜測的?

  ……

  5、五官兄弟是我們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動他們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同學們請大家今後用我們的五官兄弟感受我們身邊美好的自然。

  第二課時 一片草地

  教學要點:

  讓孩子們坐在一片草地上,觀察並記錄他們所見的東西。

  教學目標:

  1、瞭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動物。

  2、研究技能:使學生描述他們的所見,使觀察變得敏銳。

  3、增加學生對大自然的敏銳度。

  4、要求學生保持安靜且反應迅速。

  5、討論垃圾問題。

  教學準備:

  白紙、鉛筆。

  教學過程:

  1、引入

  帶孩子們到“研究”區。

  師:看這片草地,你們認為這裡有哪些植物和動物呢?今天我們就弄明白這些問題!

  2、指導學生在各自周圍半徑一米的範圍之內,觀察並記錄儘量多的植物和動物。(強調這不是比賽,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種動植物的種類,而是一項觀察遊戲)。可將不知道的動植物名字編號,如:小草1、小草2。

  活動開始。

  3、彙報交流

  a、在草地上發現了哪些植物和動物。

  b、將學生在草地中發現的動物和植物的總數合計。

  c、討論交流:非生命物體(基層—泥土、石頭)、植物和動物。

  4、小結

  正如同學們在研究中見到的那樣,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許多植物和動物生活在草叢中,它們的量實際上要比同學們列舉的多,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動物。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個群落。

  第三課時 觀雲

  教學要點:

  讓孩子們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觀雲,描述自己所看到的雲並把雲朵假想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狀。

  教學目標:

  1、瞭解雲(天氣)。

  2、增強觀察力和想象力。

  3、學會放鬆。

  教學過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麼時間看雲的?今天就讓我們到校園中好好的欣賞一下變化無窮的美妙的雲!

  2、觀雲

  讓我們抬頭看看天空,天空中的雲是什麼形狀的?他們的大小一樣嗎? 讓孩子們充分地去觀察去感受。

  雲朵使你想起了什麼?是否有的雲朵與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雲朵的形狀在變化嗎?

  你們看見雲在動嗎?雲是透過什麼而動的?

  雲是由什麼形成的?

  它們總是白的嗎?

  當運遮擋住太陽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你們以前曾經臵身於雲中或穿行於雲中嗎?

  教學目標:

  課題 2 我發現的環境問題

  透過玩旅行棋,觀察並分析圖片以及製做環境問題圖,熟悉一些與環境有關的現象,初步培養環境意識。

  教學準備:

  製作骰子的材料,每人準備一個小東西作為棋子,繪製好的校園或社群地圖,每小組一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環保小衛士

  孩子們,大家一定下過很多種棋吧!跳棋、軍棋、象棋…但是有沒有誰下過環保棋呢?今天我們就來比賽下環保棋。

  同學們首先讓我們認真觀察旅行棋盤上每一格是什麼。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下面讓我們拿出我們準備好的材料做一個骰子,小組內做一個骰子就行,老師示範。(把橡皮或肥皂、木塊等切成一個小正方體,在每個面上分別寫上1、2、3、4、5、6幾個數字)。製作是請同學們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讓我們開始遊戲吧!開始之前請同學們聽清遊戲方法:從起點開始,組內同學輪流擲骰子,骰子朝上的數字是幾,就走幾步棋,然後看看所在格子裡畫的是什麼,表現不同,會有不同的獎罰。誰最先得到小蝸牛頭上的王冠,就授予誰“環保小衛士”的稱號。

  明白嗎?!好,讓我們開始吧!

  孩子們透過剛才的遊戲你開心嗎?

  老師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開心哦!讓我們來聽聽究竟怎麼回事?

  哦,原來如此啊!

  那麼,在這些與環境有關的想象中,你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

  彙報交流。

  第二課時 畫環境問題圖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認識一些常見工具,培養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2、透過目測區分物體間明顯的大小差異,嘗試使用一些工具改變各種食物的大小,並願意表達操作過程。

  活動準備:

  1、各種食物:黃瓜、方肉、豆腐乾、青菜、胡蘿、蘋果、茄子、大蒜、切成兩半的西瓜等。

  2、各種工具:湯匙、剪刀、小刀。

  活動過程:

  1、認識各種食物。

  師:你們知道它們的名稱嗎?孩子們認識大部分的食物,他們爭先恐後地說出名稱。說到大蒜時,有一個孩子說:“這是饅頭。”於是,教師就引導幼兒剝一剝,聞一聞,嘗一嘗,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得出“這是我們吃過的大蒜”的結論。

  2、預測“大變小”的可能性。

  師:我們能把這些食物裝進瓶子裡去嗎?

  引導幼兒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如有的幼兒不會表達,只是一個勁兒地點頭,教師就有意識地引導他用語言表述;有的幼兒已能清楚地說出“能”或“不能”,教師就進一步引導他說說“為什麼”;個別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能說出:“瓶子太小,東西太大。”

  師:怎樣才能把東西放進去呢?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反應適當地運用一些動作提示,以引導幼兒嘗試運用工具。當幼兒看到教師將食物剪小時,興奮地拍起手來:“變小了!變小了!”

  3、進行“大變小”的實驗。

  幼兒嘗試運用各種工具使食物變小,並把食物放進瓶裡。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邊操作邊表達實驗過程,並幫助幼兒記錄。剪刀可以剪菜葉,但剪不動菜梗,於是忙忙又去拿刀。文文一直用刀切胡蘿蔔。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嘗試用刀切蘋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點皮。星星說:“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師邊觀察幼兒操作,邊用琅琅上口的語言表達操作過程。

  如:“變變小,放進去。”由於小年齡幼兒常常用語言指導動作,所以他們會邊操作,邊和教師一起重複,這有利於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理解“大” “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兒用剪刀將菜葉剪小,教師便有意識地提問:“你用什麼把什麼變小了,有的幼兒在工具選擇上存在問題,如他們用剪刀剪土豆,用湯匙切菜,教師便引導幼兒嘗試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麼比較容易“變”。有個別幼兒自始至終使用一種工具,教師便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大膽試用其他工具。在操作過程中,教師十分注意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兒放回原處,要幼兒用抹布擦手等,並及時對他們進行安全教育。

  4、師幼共同探討。

  ①討論問題一:你是怎麼把食物放進瓶裡的?

  有的幼兒說:“我把它變小了。”教師便進一步提問:“你是怎麼把它變小的呢?”引導幼兒回憶操作過程,幫助幼兒說出工具名稱,較清楚地表達過程,教師以繪畫的形式為幼兒記錄。

  ②討論問題二:刀是什麼樣子的?刀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險性的工具。當教師和幼兒一起回憶刀是什麼樣子時,一些孩子說出“刀是很快的”,有兩個幼兒用手指著刀最鋒利的地方,表現出“很可怕”的樣子。

  教師透過繪畫(如圖),強調刀有“很鋒利的一面”,提醒幼兒要用刀的這一面來切東西,但不能去碰。同時,引導孩子們觀察幼兒園裡用的刀和家裡用的刀有什麼不同,並告訴孩子教師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裡切萊的刀有危險,不能玩。教師還準備了一份告家長書,及時將活動資訊告知家長,以便家長為幼兒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點評/運用工具,模仿成人的動作,是兩歲半幼兒非常熱衷的活動。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做中學”的理念設計了這一活動,並在活動中體現了教育目標。值得稱讚的是教師十分耐心地幫助幼兒運用他們能理解的圖畫形式做記錄,這為幼兒將來自己記錄作了很好的鋪墊。教師還有意識地在活動過程中貫穿安全教育、家園合作理念,以確保幼兒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科學教案 篇4

  教師展示部分動物圖片,讓學生對圖進行觀察並引導它們對下面問題進行回答:

  它們分別是什麼動物?

  它們生活在哪裡?

  它們能否自己運動?

  師:同學們想知道它們是如何運動的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師板書課題。

  學生能較為準確的判斷圖片的動物的名稱,並知道它們分別生活在陸地、空中、水中。而且它們都能自己運動。激發學生去思考的興趣,同時回憶不同動物的各種運動方式

  借用

  教師蒐集好三個動物的圖片,並且他們分別生活在水中,陸地上,空中

  教師引導進行小組探究

  師:同學們對動物的運動方式瞭解多少呢?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整理自己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或蒐集到的動物的運動方式方面的資訊,開始我們的資訊交流活動。

  師:同學們對各種動物的運動都有所瞭解了,那麼我出幾道小題考考你們!

  1.舉例說明水生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2.舉例說明陸地上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3.舉例說明空中飛行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動物的運動方式可以分為哪幾種?有什麼特點?

  師:大家歸納的很好,那麼動物這些運動方式對其自身有什麼意義?你能舉例談談麼?

  師:同學們一節課的時間即將過去了,透過我們一起對動物運動方式的探討之後,你有什麼問題麼?請把你的問題提出來。

  生交流。

  (生1:我給大家講講蛇是怎樣爬行的?蛇腹部有鱗片……

  生2:誰知道哪種魚能上樹?是彈塗魚,它的胸鰭可以左右靠攏,……

  生3:我知道蝸牛是怎樣運動的,它是以足部肌肉深長的部分固定在物體表面,組的其餘部分伸展而前進,運動時…

  生4:…………)

  生1:水生動物主要是游泳。

  生2:陸地上動物的運動方式有爬行、跳躍等。

  生3:空中飛行動物的運動方式有飛行。

  生1:行走、奔跑

  生2:跳躍、飛行

  ……

  生:具有多樣性!

  生:大雁遷飛是為了尋找棲息地,尋找食物……

  生:獵豹的奔跑速度快適應它獵殺羚羊的生活習性……

  …………

  生:動物能主動的適應環境。

  生提出問題。

  (生1:能飛上樹的魚是用什麼呼吸的?

  生2:動物運動是依靠什麼器官做運動的呢?

  生3:動物運動消耗的能量來自哪裡?)

  學生們的資訊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各種各樣動物的運動方式被他們描述的淋漓盡致分小組讓學生討論三種環境中的動物他們是如何運動的?看哪個小組討論的最全面,最多。

  小組彙報。

  師生共同總結概括。

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幼兒的一些無意舉動,讓他們突然發現:鏡子能夠反射光。在隨後與幼兒的交談中我發現,由於鏡子是生活中使用率很高的日常用品,所以,幼兒往往會產生片面的瞭解,鏡子就是照照而已,別無用處。基於幼兒的原有經驗、興趣及需求,我決定支援他們繼續探究鏡子。

  因此,活動設計就從鏡子的用途開始,讓幼兒回憶鏡子的用途,然後透過“找一找”的遊戲,使幼兒逐步感受“鏡子可以反光,人們利用這個原理將其擺放在各個需要的地方,使其發揮功用,為人類服務”。

  遊戲“找一找”是讓幼兒在不轉身的情況下,從鏡子中觀察身後的玩具。由於受到遊戲規則的限制,幼兒需要不斷地調整鏡子的角度與方向,從鏡子中觀察身後的情況。遊戲開始前,教師先以遊戲者的身份,親歷了整個遊戲過程,完整、清晰地瞭解幼兒遊戲時可能會碰到的問題以及遊戲帶給幼兒的啟發。由於教師有了親身體驗,所以能發現:要擺弄手上的鏡子去觀察身後的玩具,其實是有難度的;而且,用鏡子照自己的正後方要比照自己的左後方和右後方更難:因此,需要有明顯的層次結構來支援幼兒玩遊戲“找一找”。由此,設計時我牢牢把握幼兒的學習難點,幫助幼兒層層梳理和歸納,使遊戲順利開展。

  活動目標:

  1.瞭解鏡子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體驗鏡子為生活帶來的方便。

  2.在“找一找”的遊戲中,嘗試透過改變鏡子的擺放位置,觀察身後的景象。

  活動準備

  PPT、鏡子、玩具。

  活動過程

  一、生活中的鏡子

  1.關鍵問題:你家裡有鏡子嗎?鏡子擺放在什麼地方?它有什麼用處?

  2.小結:每個家庭都有鏡子,鏡子是我們生活中普通但又非常有用的生活用品。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是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充分感受鏡子在生活中的用處。】

  二、玩遊戲:找一找

  【設計意圖:從“用鏡子觀察自己”到“用鏡子觀察自己身後的玩具”,雖然只是移動一下鏡子,但這個跨度對於幼兒來說是個挑戰。而且,用鏡子觀察自己的正後方要比觀察左後方和右後方更難。因此,遊戲“找一找”需要有明顯的層次結構,以支援幼兒的學習過程。】

  (一)第一次遊戲

  1.遊戲玩法:利用鏡子找到“雪娃娃”和“溜冰娃娃”。但是,只可以使用鏡子,要想辦法從鏡子裡找到這兩個玩具。

  2.遊戲規則:

  (1)不能轉身,也不能回頭,只能借用手中的鏡子。

  (2)在規定的時間內,誰能從鏡子裡找到玩具“雪娃娃”和“溜冰娃娃”,誰就獲勝。

  3.幼兒在規定時間內遊戲。

  【設計意圖:第一次遊戲的目的是讓幼兒初步感受鏡子除了可以照自己,還可以從鏡子裡觀察自己身後的物品。因此,遊戲前教師要告訴幼兒:遊戲中會出現兩個玩具及玩具的名稱,並將玩具擺放在便於幼兒觀察到的左後方和右後方。在激發幼兒遊戲慾望的同時,鼓勵幼兒能夠帶著目的進行遊戲。初次操作,幼兒還是會按照原來的習慣使用鏡子,為了能從鏡子裡觀察到身後的玩具,他們會下意識地移動自己的身體或是移動鏡子。這時,教師需要了解幼兒的各種觀察方法,解讀幼兒行為背後的各種想法,透過與幼兒的.互動,促進幼兒的探究行為。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關注座位比較偏的幼兒,適時給予他們一些幫助,因為他們的觀察可能會難度稍大些。】

  4.關鍵提問:

  (1)你們從鏡子裡找到這兩個玩具了嗎?它們分別在哪裡?

  (2)你們用了什麼方法找到這兩個玩具的?

  5.小結:雖然我們不能回頭看,但我們可以左右移動手中的鏡子,透過鏡子來觀察我們身後的玩具。

  【設計意圖:透過關鍵提問與小結,幫助幼兒梳理遊戲中所獲得的一些關鍵經驗,使幼兒發現,原來我們可以利用鏡子觀察身後的景象。】

  (二)第二次遊戲

  1.遊戲玩法:幼兒身後擺放六個玩具,運用第一次遊戲的玩法,想辦法從鏡子裡找到這六個玩具,並分別記住它們的方位。

  (這裡教師需要鼓勵幼兒運用先前的好方法來進行第二次遊戲,使幼兒能不斷地鞏固、積累新經驗。)

  2.遊戲規則:

  (1)不能轉身,也不能回頭,只能借用手中的鏡子。

  (2)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從鏡子裡找到全部六個玩具,就算獲勝。

  3.關鍵提問:

  (1)在你們身後有哪六個玩具?它們分別在哪裡?

  (2)要從鏡子裡找到這六個玩具,你們用了哪些方法?使用的方法一樣嗎?

  4.小結:身後玩具擺放的位置不同,手中的鏡子也要隨之改變方向,不僅可以左右移動,還可以上下移動,這樣才能看到擺放在我們身後不同方位的玩具。

  【設計意圖:第二次遊戲是第一次遊戲的遞進,幫助幼兒再次鞏固建立新經驗,使幼兒瞭解,想要從鏡子裡觀察自己身後的玩具需要運用一些方法。因此,這次玩具的擺放數量可以從原先的兩個增加到六個;擺放的位置,也可有所調整,不僅有左後方、右後方,還可增加較難觀察到的正後方。第二次遊戲的關鍵提問與小結重點在於幫助幼兒梳理與總結尋找的方法,特別需要交流的是,如何觀察自己正後方的玩具,讓幼兒在生生互動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感悟。】

  三、有用的鏡子

  1.關鍵提問:

  生活中你們會運用剛才的方法來使用鏡子嗎?

  2.播放錄影“汽車上的後視鏡”。

  【設計意圖:錄影的內容是專門針對前面的遊戲而攝製的,凸顯車上的三面後視鏡及其功用,使幼兒感悟到可以運用先前建立的相關經驗來理解與解釋安裝後視鏡的重要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3.關鍵提問:

  (1)哪一個是“後視鏡”,它有什麼用處?

  (2)汽車上為什麼要安裝三面“後視鏡”?

  【設計意圖:三面“後視鏡”安裝的位置不一樣,所能看到的物件也不相同。觀看錄影時,教師要鼓勵幼兒與先前的遊戲建立相應的聯絡,加深幼兒對先前概念的理解。】

  4.小結:改變鏡子的擺放位置,能夠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東西。人們就是利用鏡子的這個本領,將它們安裝在我們需要的地方,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活動延伸

  我們使用的鏡子始終擺放在我們的面前,如果這面鏡子擺放在我們的上面或是下面,鏡子中又會出現怎樣的景象呢?

科學教案 篇6

  植物的分身術注意要讓學生理解植物除了有性繁殖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繁殖方式,這就是無性繁殖,就是用其他的方式進行繁殖。這是本課的主要內容。首先學生進行彙報有關植物繁殖方式的資料。這個部分是學生在課前準備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對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一個瞭解。學生在彙報完相關的資料後,總結植物除了用種子進行繁殖之外,其他的繁殖方式。然後出示以下植物,學生猜測這些植物(秋海棠、土豆、草莓等)使什麼進行繁殖的?學生根據猜測,然後設計相應的驗證試驗。在學生設計實驗的之前,介紹相應的無性繁殖方式——扦插,壓條,嫁接,然後進行設計方案。最後學生用準備的材料進行操作。

  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有以下的問題需要注意。

  1.學生蒐集資料的準備。在課上,學生資料準備不足。老師需要積極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去積極的蒐集的學習資料。

  2.有些問題老師不應講的太多。在介紹用莖繁殖方式的時候,老師講解的有太多。這個部分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進行學習。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共同特徵。

  大樹和小草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植株高矮、莖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意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特徵。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裡不僅有高大樹木,還有低矮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小草怎麼認識?提供認識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麼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實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佈。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徵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草,找出它們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徵,說說你對小草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完成對比表格:

  3.交流彙報: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彙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彙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非交*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框內。(這是教學重點)

  3.總結:從以上唯恩圖表達內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共同點有根莖葉,有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基本形態結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具體結構特徵也各有不同。(唯恩圖作用是梳理學生觀察比較結果,形成比較明確概念,並顯示這些概念之間關係。比較相同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特徵,從而指向本單元核心概念。對概念內涵梳理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能透過視覺、觸覺等各種感官感受春天的到來。初步瞭解一些春天的主要特徵。

  2、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樂於參與戶外活動,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豐富。

  活動準備

  1、春天圖片

  2、戶外活動場地。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活動,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春天就要到了,外面的很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今天我就和小朋友們一起去看看外面感受一下春天的到來。

  二、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感受戶外的環境。

  引導幼兒觀察樹木、草地、植物的樣子。

  1、教師:我們一起看看這棵小樹,看看他的樹枝上都長出了什麼?

  2、教師:花是什麼顏色的?葉子是什麼顏色什麼樣子的呢?

  3、教師:還有地上的小草,我們看看再用手摸摸這些小草,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幼兒自由回答。

  三、組織幼兒感受春天的風,引導幼兒說說春天的風吹在身上、耳朵上、臉上、手上的感覺。

  教師:我們把小手拿出來感受一下風吹過來時的感覺,說說你覺得風吹在身上有什麼感覺。

  四、組織幼兒找太陽,說說太陽曬在身上的感覺。

  教師:我們一起去找找春天裡的太陽,站在太陽下曬太陽。摸摸好朋友的衣服、頭髮、說說太陽曬在身上有什麼感覺呢?

  五、師生共同總結。

  1、教師:今天我們在戶外感受春天的到來,誰能說說你覺得春天是什麼樣子的?

  2、師幼共同小結:春天來了,樹葉長出來了,花開了,風吹在身上暖暖的……

  正逢春天萬物復甦的時節,無論是從氣候的變化,動、植物的生長,還是人們自身,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特徵。春天是繽紛多彩;它邁著輕盈的步伐走進了我們的世界,來到了每一個角落,由於春天的植物變化很明顯,因而我把握這一有利時機,引導幼兒學習連續觀察的方法,這樣我們就利使用者外活動和散步時間讓幼兒連續進行比較觀察,培養了幼兒細緻的品質。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製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製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調製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學生自帶計時錶(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釐米長30釐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複習上節課內容,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並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麼?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擺動的次數。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資料。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麼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並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擺動的次數。

  7、反饋資料。

  8、解釋變化原因並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整製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板書設計:

  做一個鐘擺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每分鐘擺動30次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