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5篇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5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相信大家對即將到來的工作生活滿心期待吧!做好計劃,讓自己成為更有競爭力的人吧。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

  一、班級概況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小學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要藉助於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經過前面三年的科學課學習,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方法,能夠比較獨立地進行一些探究活動。他們開始對一些問題進行具有挑戰性的思考,能夠選取自己認為可以進行的方式對一些問題進行探究,開始有選擇地利用觀察、實驗所獲取的證據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解釋。

  二、各單元教材分析

  1.《工具和機械》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課):透過使用工具,發現關於工具和機械的問題,激發學生研究工具和機械的興趣。第二部分(第2-7課):透過設計、觀察、研究槓桿等不同型別的簡單機械,認識這些機械的構成及其功能。第三部分(第8課):透過研究腳踏車這一常見的交通工具,總結和提升有關工具和機械的認識。

  (2)主要教學目標:對各種簡單機械(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等)進行實驗,包括設計和製作一些簡單裝置,並對其進行觀察和加以解釋,認識機械的各個部件,瞭解它們各自的功用,嘗試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形狀與結構》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其中,第1-6課是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第7課是認識橋樑的結構。第二部分(第8課)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2)主要教學目標:認識身邊常見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透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3.《能量》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課),認識電流能夠產生磁性,製作電磁鐵並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電動機是怎樣轉動起來的,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第二部分(第6-7課),透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來源,認識電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間的轉化。第三部分(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與太陽能之間的關係,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於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2)主要教學目標:製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玩具小電動機怎麼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透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瞭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課),從校園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拓展到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第二部分(第5課),以人類自己為研究物件認識到生物的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第三部分(第6-8課),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初步理解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生物賴以生活的環境。

  (2)主要教學目標:調查校園裡生物的種類和分佈,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環境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透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三、主要材料清單

  1.《工具和機械》單元

  常用的工具:螺絲刀、羊角錘、鉗子、鑷子、開瓶器等。

  實驗裝置和實驗器材:槓桿尺、輪軸、滑輪、滑輪組、搭斜面的木板、測力計、鉤碼、鐵架臺。

  做小桿秤的材料:筷子、粗線、螺絲帽。

  做滑輪遊戲的材料:長繩子和兩根光滑的木棒。

  觀察用的實物或圖片:鐵皮剪、理髮剪、核桃夾、桿秤、木螺釘和鐵螺釘等。

  2.《形狀與結構》單元

  做實驗的材料: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長、厚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摺紙梁和做拱形的紙,鐵墊圈、完整的和剖開的乒乓球,塑膠瓶。

  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膠管、橡皮筋。

  搭吊橋的材料:瓦楞紙板和繩子。

  做紙橋的材料:舊報紙、膠帶。

  觀察用的材料:包裝箱瓦楞紙板、塑膠飲料瓶。

  3.《能量》單元

  做電產生磁實驗的器材: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開關、導線、指南針。

  做電磁鐵實驗的材料:多股絕緣導線、大鐵釘、大頭針、直徑不同的塑膠管、長短粗細不同的螺栓。

  研究電動機觀察、實驗器材:玩具小電動機、紙杯、橡筋圈、V形粗導線、鐵絲支架、磁鐵。

  手搖發電機、各種電池或電池圖片。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

  考察校園生物器材:放大鏡、小鏟子等考察工具。

  做模擬實驗的材料:不同形狀的紙魚,球形燒瓶、長頸玻璃瓶、溫度計。

  魚、鳥、兔的骨骼標本或圖片。

  適合教學需要的各種動物、植物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人的部分相貌特徵的不同性狀圖。

  四、具體教學措施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資料,意識到要尊重資料,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5.充分用好多媒體工具。由於本冊教材有許多內容都是學生平時沒有看過或者無法透過感觀來認識的,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還能使學生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

  五、教學進度表

  略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2

  一、學情分析

  透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原班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訓練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重點,編排了“生物與環境”、“營養與健康”、“地表變化的奧秘”、“能量”、“月球”5個主題單元和1個綜合單元,一共有22課、61個活動。每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是:

  1、生物與環境:此單元包括“一棵頑強的小樹”、“從‘南橘北枳’說起”、“走進池塘”、“假如大樹都倒下”4課書,主要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生物的生存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實驗、觀察、調查、閱讀科技史等。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7~8課時。

  2、營養與健康:此單元包括“食物中的營養”、“消化與吸收”、“飲食與健康”3課書,圍繞人的生存逐層遞進地展開研究,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問題驅動、實驗、調查、測量等。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6~7課時。

  3、地表變化的奧秘:此單元包括“地表在變化”、“地震”、“火山”、“岩石也變化”、“走近礦產”以及“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6課書,重點介紹了引起地表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同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教材提供的事實或資料進行判斷和推理。如:推測喜馬拉雅山曾經發生的變化,推想噴發過後的火山山體外形,推測煤的形成等。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8~9課時。

  4、能量:此單元按照“總—分—總”的結構編排了“能量家族”、“熱能變、變、變”、“電錶轉呀轉”、“太陽能的利用”、“開啟能源寶庫”5課書,透過觀察、實驗、閱讀科技史、調查、製作、設計等方法,指導學生認識能量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轉化。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7~8課時。

  5、月球:此單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陰晴圓缺”2課書,旨在透過觀察、猜想、閱讀科技史、模擬實驗等活動,引領學生探究月球的奧秘,瞭解關於月球的更多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2~3課時。

  6、我們怎樣做判斷:此單元是先透過案例及本學期回憶整理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出進行推理判斷的方法,然後引領學生將總結的方法理論進行又一次的運用。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能運用歸納、演繹等方法進行推理和判斷,能將推理判斷的思維過程轉化成語言並能有條理地敘述。能夠及時修訂、完善自己的假設和計劃,比較熟練地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並能用於實踐,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實驗、設計並製作簡單的科學模型和科技作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

  1、知道環境對生物生長、生活習性等多方面有影響;懂得食物鏈的含義;能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

  2、瞭解人類需要哪些營養及其來源,懂得營養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瞭解人體的消化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瞭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

  3、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電、光、熱、聲、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認識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4、瞭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瞭解火山噴發現象;瞭解地震的現象;知道主要的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及其提煉物的名稱;認識各種自然力量對地表改變的作用;瞭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5、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運動模式;從各種媒體上了解更多的有關月球的知識。

  四、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透過課堂和實驗活動,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

  五、教學難點:

  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六、主要教學方法與措施:

  1、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七、教學安排(每週2課時)

  周次 教 學 內 容

  1 《一棵“頑強”的小樹》

  2 《從“南橘北枳”說起》、《走進池塘》

  3 《假如大樹都倒下》

  4 《食物中的營養》

  5 《消化與吸收》

  6 《飲食與健康》、《探索月球的秘密》

  7 《月有陰晴圓缺》、《地表在變化》

  8 《地震》、《火山》

  9 《岩石也變化》、《走進礦產》,

  1 0 《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

  1 1 《能量家族》

  1 2 《熱能變、變、變》

  1 3 《電錶轉呀轉》、《太陽能的利用》

  1 4 《開啟能源寶庫》

  1 5 《我們怎樣做判斷》,《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1 6 複習

  1 7 複習

  1 8 複習,期末考試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3

  一、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定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絡,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路、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5、增強學生法制意識,培養學生學法、懂法和用法的好習慣。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資料、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教學重難點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六、教學進度表

  單元:

  內容:

  課時:

  第一單元

  工具和機械

  8課時

  第二單元

  形狀和結構

  8課時

  第三單元

  能量

  8課時

  第四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

  8課時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4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啟蒙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宗旨。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期本人擔任六年級c209和c210兩班的科學教學工作。總的來說,兩個班的學生都很喜歡上科學課,上課發言積極,特別喜歡實驗操作、製作比賽和室外實踐活動。兩個班比較,c210班的學生在準備材料、完成作業方面更認真,而c209班的學生思維敏捷,課堂紀律雖欠佳但常有驚人之語。

  三、本冊教材分析:

  1、教學的總目標

  a、科學探究

  ●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能運用歸納、演繹等方法進行推理和判斷,能將推理判斷的思維過程轉化成語言並能有條理地敘述。能夠及時修訂、完善自己的假設和計劃,比較熟練地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並能用於實踐,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實驗、設計並製作簡單的科學模型和科技作品。

  b、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c、科學知識

  ●初步瞭解生物與環境、營養與健康、地表變化、月球表面、能量的表現形式與轉化的有關知識。

  2、教材內容概述和學習方法

  本冊教材以“生存和環境”為主題,以訓練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重點,編排了“生物與環境”、“營養與健康”、“地表變化的奧秘”、“能量”、“月球”5個主題單元和1個綜合單元,一共有22課、61個活動。其中,“生命世界”有2個單元、7課書;“物質世界”有1個單元、5課書;“地球與宇宙”有2個單元、8課書。每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是:

  “生物與環境”—— 此單元包括“一棵頑強的小樹”、“從‘南橘北枳’說起”、“走進池塘”、“假如大樹都倒下”4課書,主要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生物的生存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實驗、觀察、調查、閱讀科技史等。

  “營養與健康”——此單元包括“食物中的營養”、“消化與吸收”、“飲食與健康”3課書,圍繞人的生存逐層遞進地展開研究,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問題驅動、實驗、調查、測量等。

  “地表變化的奧秘”——此單元包括“地表在變化”、 “地震”、“火山”、“岩石也變化”、“走近礦產”以及“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6課書,重點介紹了引起地表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同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教材提供的事實或資料進行判斷和推理。如:推測喜馬拉雅山曾經發生的變化,推想噴發過後的火山山體外形,推測煤的形成等。

  “能量”—— 此單元按照“總—分—總”的結構編排了“能量家族”、“熱能變、變、變”、“電錶轉呀轉”、“太陽能的利用”、“開啟能源寶庫”5課書,透過觀察、實驗、閱讀科技史、調查、製作、設計等方法,指導學生認識能量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轉化。

  “月球”——此單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陰晴圓缺”2課書,旨在透過觀察、猜想、閱讀科技史、模擬實驗等活動,引領學生探究月球的奧秘,瞭解關於月球的更多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

  “我們怎樣做判斷”——此單元是先透過案例及本期回憶整理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出進行推理判斷的方法,然後引領學生將總結的方法理論進行又一次的運用。

  四、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開展科技興趣小組,開展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本冊教學所需活動器材及課時安排

  單元 —— 課時安排 —— 課題 —— 活動器材準備

  (一)、生物與環境——(共7~8課時)

  1、一棵“頑強”的小樹:菜豆種子(或者更多不同種類的種子)若干、紙巾、不乾膠、玻璃杯、大小質地一樣的紙盒2個、培養皿、一盆植物苗等。

  2、從“南橘北枳”說起:與本課學習內容相對應的生物圖片

  3、走進池塘:池塘群落掛圖、製作生態瓶的材料

  4、假如大樹都倒下:森林被砍伐、沙塵暴等掛圖、繩子、溫度計、表面沒有任何覆蓋物的木板、表面只有砂土覆蓋的木板、表面有植被覆蓋的木板、水盆、灑水壺等。

  (二)、營養與健康——(共6~7課時)

  1、食物中的營養:酒精燈、鑷子、碘酒、紙、饅頭、米飯、肉、煮熟的雞蛋清、生(熟)土豆塊、生(熟)胡蘿蔔、花生米、瓜子等。

  2、消化與吸收:可以食用的饅頭、米飯等澱粉含量多的食品,約90釐米長的線繩一根。

  3、飲食與健康:身高體重計、有安全隱患的食物調查表。

  (三)、地表變化的奧秘 ——(共8~9課時)

  1、地表在變化:因自然原因導致地表變化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反映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文字資料。

  2、地震: 地震發生時的圖片或錄影資料、筷子、白紙、侯風地動儀掛圖、震前預兆的掛圖或錄影資料。

  3、火山: 火山噴發的圖片或影片資料、土豆泥、番茄醬、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等。

  4、岩石也變化:酒精燈、石頭(最好選用風化程度比較大的頁岩)、鐵絲、布條、燒杯、冷水、稀鹽酸、滴管、石灰岩、與本課相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5、走進礦產:礦物及其提煉物標本、當地礦石標本、無釉瓷片、刻刀、銅鑰匙、鐵釘、磁鐵、放大鏡等,介紹煤的形成及開採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6、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課前佈置學生蒐集因人類活動造成地表改變、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四)、能量家族——(共7~8課時)

  1、能量家族:上發條的小鬧鐘、玩具唧筒、不同的能量表現形式的物體圖片、廚房工作的場景圖、瓦特改進蒸汽機的科技史資料、介紹生活中各種不同能量表現形式的物品的資料等。

  2、熱能變、變、變:關於探究熱能奧秘的歷史資料、紙風車在燃燒的蠟燭上方轉動的演示實驗裝置、橡皮筋、一端閉合另一端帶有膠塞的鋼管、繩子、水等。

  3、電錶轉呀轉:法拉第發電機模型圖、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的全景圖、幾種不同規格的電能表(實物或圖片)、家庭用電情況調查記錄表等。

  4、太陽能的利用: 關於介紹太陽能的針對性比較強的資料、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

  5、開啟能源寶庫: 日常能源使用調查表

  (五)、月球——(共2~3課時)

  1、探索月球的秘密:有關“阿波羅”登月的影象資料、大塑膠盆、細沙、小石子等。

  2、月有陰晴圓缺: 月相變化的影象資料、籃球、明暗球(將1個較大的球一面塗成黑色,一面塗成白色)、粉筆、記錄紙、筆等。

  (六)、我們怎樣做判斷——(共2課時)

  1、我們怎樣做判斷: 關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資料、研究昆蟲時的過程性資料、整理記錄表。

  2、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不同年齡的樹幹的橫切面圖、能夠凸現環境影響樹木生長的完整年輪圖、記錄紙等。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5

  教材情況分析:

  六年級透過前面三年來的學習,學生已經經歷了“家庭-學校-家鄉與祖國-地球”的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周圍環境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在接下來的這個學期裡,我們學習“我們居住的星球”這一內容,進一步擴大他們觀察、研究、認識事物的視野,引導他們開展相對獨立的科學探究活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是六年級上冊教材的基本設計思路。在這一冊《科學》教材裡,學生將學習“地球上的一天”“地面形態的變化”“四季中的變化”等內容。

  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各單元主要教學目標、要求

  1、“我們居住的星球”將讓學生了解地球的樣子,人類認識地球的歷程,知道地球儀、地圖與地球之間的關係。

  2、“地球上的一天”是教材要孩子們瞭解晝夜交替現象,知道氣溫變化與動植物的行為變化關係,逐步培養學生觀察記錄、進行模擬實驗蒐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

  3、“地面形態的變化”單元讓學生認識地球表面的形態,及變化的原因,瞭解科學家是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的快樂。

  4、“四季中的變化”這一單元將引導他們去了解四季變化的原因及,知道四季氣溫、動植物、星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學措施:

  1、強化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科學學習過程,促進自主學習。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我們居住的星球(第一週~第四周)

  第二單元地球上的一天(第五週~第七週)

  第三單元地面形態的變化(第九周~第十二週)

  第四單元四季中的變化(第十三週~第十五週)

  複習、期末評價(第十六週)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6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六年級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死板知識,而不善於設法自己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夠深刻,運用能力差。

  2、學情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事物,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是:

  1、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2、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

  3、充分反映我國小學自然改革的成果,並積極融入世界科學教育改革的精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上說法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指導思想。

  全冊教材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物件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展開。

  三、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的特點有:

  1、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索活動的設計;

  2、追求效率,能夠體現整體效益的結構;

  3、強調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

  因此,本學期教學目標是在教學中應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的學習特點,引導他們考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索活動,學習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在上述活動的設計中,體現考慮了科學探索方向諸多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身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索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指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以賽促學。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7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同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境》、《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物體與物體的運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絡,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藉助學生不斷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微小的生物》單元引導學生從耳熟能詳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開始,認識一些微生物,從微觀處揭示生命世界的奧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將饅頭髮黴、食品變質等自然現象與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動結合起來,理解自然事物的變化是相互聯絡的。《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變化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絡的觀點看待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物質的運動,透過對運動與靜止現象的觀察、探究、蒐集整理資訊等活動,理解靜止與運動相對性的道理,《太陽、地球和月亮》認識白天黑夜產生的原因,四級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產生讓你產生對宇宙的好奇心,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生物與環境》環境可以改變生物,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從而保護環境。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採集與分析資料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絡,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瞭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屬於植物也不屬於動物的一類生物中的一類。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瞭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觀察生活中運動靜止相對性的事例,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表示距離和實踐的關係,直到物體運動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3、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物件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絡,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絡,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物質的運動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專案,如根據發黴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絡。

  四、難點

  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絡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基本教學措施

  1、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透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六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2、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資訊科技知識上網查與資料,蒐集圖片、報刊等。

  3、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8

  一、班情學情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和有些探究活動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課程標準對《科學》教學目的:

  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以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使他們受到愛家鄉、愛祖國等思想品德教育。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以地球上的物質及變化、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機械與物體的運動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起來,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絡。

  三、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認識周圍自然界常見的事物及相互之間的聯絡,瞭解自然的概貌和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指導學生獲得淺顯的生理衛生知識,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主要包括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啟發他們的創造能力。

  3、發展學生對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的興趣愛好,對學生進行相信科學,破除迷信等科學自然觀的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細緻,追求新知識等科學態度,熱愛大自然,愛勞動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全冊教材分析

  小學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要藉助於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過程與方法意識和能力。根據學生的特點,他們在本冊的探究學生中應該更主動一些,應該有更深入的思維參與。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定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

  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第三單元:能量。

  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絡,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五、全冊教材分析

  全冊共23課,外加兩課《研究與實踐》。從知識結構上分七單元:《物質的變化》、《人的一生》、《微小的生物》、《地球和地表變化》、《物體的運動》、《生活中的機械》、《研究與實踐》。

  《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性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絡的觀點看待事物的變化。

  《人的一生》單元透過蒐集、整理自己生長髮育過程中呈現的特點,從微觀處認識生物的基本的構造和功能,理解遺傳和變異是生命呈現出的共同特徵。

  六、教學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的教學難點是強化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規律,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高,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絡,突出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訓練。

  七、進度安排(略)

  八、具體教學措施

  本學期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人為本,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空間。教學設計密切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創設愉悅、開放式的教學情境,充分應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具體如下: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4.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資料、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7.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8.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9、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10、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9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六年級現有兩個教學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死板知識,喜歡或習慣於被老師和家長牽著走,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難點: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0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教學內容

  機械和工具 形狀與結構 熱和燃燒 能量

  教材分析

  對簡單機械的功能和基本原理的認識是“機械和工具”單元的重點。這一單元從常用的工具引入,透過讓學生嘗試使用工具,將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從木頭裡取出的活動,激發他們對簡單機械提出問題併產生研究的興趣。

  “行狀和結構”單元為學生們引入了形狀和結構兩個概念,引導他們對紙的抗彎曲能力進行研究。學生們將製作一個堅固的正方形框架,探索框架結構的作用。這一單元的高潮是由學生們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利用身邊容易找到的材料,設計製作一座他們自己的橋,這些橋要在小組間進行介紹和評價。

  在“熱和燃燒”這一單元裡,學生們將主要觀察和研究熱和熱傳遞現象,以及由熱引起的燃燒現象。他們將首先了解生活中的熱源,透過不同溫度的水的混合實驗,初步認識熱和溫度的關係,設計實驗驗證自己對熱在固體中傳遞方向的假設。親自動手做一隻保溫杯,體驗不同物體傳導熱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能量”單元,將學生們在以往科學課和生活中觀察到的許多現象與能量聯絡起來,加深對能量的感性認識。學生們將親自動手製作電磁鐵,觀察和記錄冰融化、水蒸發和霜的形成實驗。還將透過閱讀資料和推理分析,瞭解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原因,對節約能源產生新的理解。

  教學目標

  1、從常用的工具引入,透過讓學生嘗試使用工具,將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從木頭裡取出的活動,激發他們對簡單機械提出問題併產生研究的興趣。

  2、引導學生們對紙的抗彎曲能力進行研究。並由學生們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利用身邊容易找到的材料,設計製作一座他們自己的橋,這些橋要在小組間進行介紹和評價。

  3、瞭解生活中的熱源,透過不同溫度的水的混合實驗,初步認識熱和溫度的關係,設計實驗驗證自己對熱在固體中傳遞方向的假設。親自動手做一隻保溫杯,體驗不同物體傳導熱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4、學生們親自動手製作電磁鐵,觀察和記錄冰融化、水蒸發和霜的形成實驗。並透過閱讀資料和推理分析,瞭解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原因,對節約能源產生新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對簡單機械的功能和基本原理的認識。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利用身邊容易找到的材料,設計製作一座他們自己的橋。設計實驗驗證自己對熱在固體中傳遞方向的假設。親自動手製作電磁鐵,觀察和記錄冰融化、水蒸發和霜的形成實驗。

  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共35課時,其餘時間進行科學實驗、動手製作、創造發明等活動。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1

  一、班級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兩個班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 工具和機械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第三單元能量 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絡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

  三、教育目標

  (一) 科學探究

  1.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2.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3.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1.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五、補差意見

  (一)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二)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三)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四)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一)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二)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三)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七、教學進度安排:

  一月:期末考試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2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弱。

  一、課程標準要求

  《標準》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句話揭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科學課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該學科的名稱從“自然常識”到“科學”,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學科培養目標的變化。現代科學教育強調透過現代科學知識及其社會價值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學會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且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做出明智決策,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科學內容與科學過程的結合,以及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的結合。因此,以科學素養為教學目標最能反映出學科的這一變化趨勢。

  二是小學科學課程的定位是科學啟蒙。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後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於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從探究物件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動植物、細菌、黴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瞭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絡;“無處不在的能量”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太陽家族”讓學生透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鍊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聖的殿堂,開啟宇宙這本書,遨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資訊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三、編寫特點

  1.活動過程的設計

  活動過程的設計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1)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設計。

  (2)以某一探究的環節為主分層設計。

  (3)按照邏輯思維的過程進行設計。

  2.活動內容的設計。

  (1)給學生探究提供必要的基礎。

  (2)活動內容的設計更具有綜合性

  (3)活動內容的設計更具有開放性。

  四、學情分析

  1、透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一班的學生不如二班發言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

  五、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數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資料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六、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七、教學進度安排

  單元

  內容

  課時安排

  八、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充分利用已有的圖書資源。

  在校園當中,我們平時用的課本以及各種各樣的圖書資料是最為常見的課程資源。許多學校都建有自己的圖書館,圖書館中的各類藏書、報刊也是我們寶貴的課程資源。

  2、立足學校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開闢科教天地。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土地或學校的自然環境開闢科技園地。

  3、充分利用教師資源,開展多種多樣的科技活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動有科技特長的教師,結合學校的優勢所在,開發學校的特色課程,開展多種多樣的科技活動,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對達成科學課程的目標將起到重要作用。

  小學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施與場地,組織學生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利用節假日走出校門,結合一些諸如“愛牙日”、“無煙日”等特定時段,開展一些主題活動。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3

  一、教材分析

  大象版科學主要以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作為教材的主線,根據探究過程依次分為“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分析與結論”、“表達與交流”等六組,稱為“探究過程能力”,在強調培養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探究活動的選擇上,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動手動腦、親身實踐;強調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開設“問題銀行”,使學生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的科學品質;配有“小科學家記錄本”,培養學生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在表現形式上,充分考慮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規律,利用遊戲、卡通、故事、童話、謎語、詩歌、連環畫、科幻作品等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特別是重視滲透環境教育的思想,使學生從小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六年級上冊包括五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第一單元:植物角里的科學;第二單元:讓生活充滿陽光;第三單元:大家動手做樂器;第四單元:登上健康快車;第五單元:我們所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

  二、教學目標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驗證自己的假設。

  四、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六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習慣較差,第一節課便主動坦言從來都不喜歡科學。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習慣於被老師牽著走,很少主動去觀察身邊的一節並去產生疑問並思考或實驗從而獲取知識更不用說在生活中靈活運用了。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植物角里的科學

  植物角里的科科學問題 1課時

  在實驗中探秘 1課時

  研究仍在繼續 1課時

  第二單元 讓生活充滿陽光

  讓生活充滿陽光 1課時

  探尋光的路線 1課時

  把光請進來 1課時

  我的“陽光小屋 1課時

  第三單元 大家動手做樂器

  奇思妙想————設計篇 2課時

  心靈手巧————製作篇 2課時

  精彩紛呈————展示篇 2課時

  第四單元 登上健康快車

  我給健康下“定義” 1課時

  登上健康快車 1課時

  健康大本營 1課時

  第五單元 我們所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

  案例分析:對蚯蚓的探究 1課時

  難忘的科學探究過程 1課時

  總複習1課時

  考查 1課時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4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接任六年級科學教學,同學們透過三年的科學學習,科學探究已經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學生學會了收集資料、整理分析和進行實驗記錄的科學探究方法,學生小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礎。

  據上學期科學老師介紹:學生非常喜歡科學實驗,四個班級由於課堂常規的不平衡,導致綜合能力差異較大,具體表現在,觀察不仔細,操作欠規範。

  二、教材簡析: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從使用工具開始,提出研究問題,然後研究最簡單的機械—槓桿,由此開始認識槓桿類機械,再研究非槓桿類機械,最後以腳踏車為載體,以齒輪研究為主要內容對本單元的研究作一次總結與提升,讓學生對機械的作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揮其他作用。

  3、能根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機械。

  過程與方法:

  4、透過實驗和收集資料,發現問題並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

  5、對於自己的預測,用實驗來證實。

  對於自己的探究,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樂意與同學進行交流。

  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

  引導學生們對紙的抗彎曲能力進行研究。並運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做框架、建高塔、造橋的活動中,知道結構具有不同的特點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發現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改變其承受力的大小;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提高探究興趣,發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1——6課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7課是認識橋樑的結構。

  第二部分(第8課)“用紙造一座橋”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教學目標: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效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瞭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

  3、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定性強。

  4、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5、識別和控制變數,記錄資料、分析資料,把探究的結果與最初的假設相比較,得出合理的結論。

  6、在探究中能既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7、發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於發表自己意見的品質。發展樂於動手、善於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三單元: 能量

  從學生最熟悉的電出發,探究電生磁,製作電磁鐵,觀察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把電能變成機械能。然後以電能與其他能量的相互轉化為中心,認識各種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轉化,再擴充套件到認識太陽能,瞭解我們現在使用的絕大部分能量都來自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活動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課),探究電流怎樣產生磁性,製作電磁鐵並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課),透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來源,認識電能和其它能量間的轉化。

  第三部分(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與太陽能之間的關係,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於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教學目標:

  1、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2、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改變電磁鐵的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的繞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的圈數、電池的數量等因素有關。

  3、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探究過程,研究電產生磁、電磁鐵磁力大小、小電動機轉動原理,體會到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的重要性,將自己的分析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4、認識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並儲存在一些物質中。意識到重資料分析,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得出結論,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留意觀察、善於思考的重要性。

  第四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 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本單元所關注的是物種的多樣性。引領學生認識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認識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認識生物個體不同的形態結構與他們的生活環境的關係以及多種多樣生物存在的意義。

  1-2課記錄統計校園中的動植物種類,用生物分佈圖描述,感受校園生物的多種多樣,建立認識。

  3-4課從校園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樣性認識。透過分類活動,領悟分類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方法,進一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5課研究人類自己,認識生物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

  6-7課引領學生認識不同環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體結構,生物形態結構,體會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8課運用資料分析,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生存的權利。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

  3、能觀察到生物之間可辨識的不同特徵。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實驗、調查、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資訊,尋找問題的答案。能傾聽他人的報告,並能用適宜的方式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

  4、能夠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能夠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願意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

  5、能夠體會到仔細觀察常會有許多新發現,發展研究生物的興趣。

  三、教學措施:

  1、用豐富多彩的親歷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記錄、收集資料,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能力。

  2、用激勵的評價語言激發他們的興趣,用展示成果的活動彰顯他們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組:組長、實驗員、記錄員採取輪換制)

  3、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指導他們規範操作實驗(控制變數的對比實驗)。

  4、提供成果展示平臺,評選製作作品(建高塔、美麗的橋、生物多樣性小報……)迎接學校主題開放活動。

  5、建立經常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考核制。課堂常規30%(發言、傾聽、不同意見、獨特觀點)+實驗探究30%(記錄表、實驗報告、成果資料)+卷面測試30%+小組合作自評10%。

  操作:常規記錄1人(製表格),科學課代表1人收集活動記錄、實驗報告、成果資料。小組自評表。

  四、教學進度:

  周 次

  教學內容

  課時與地點

  1

  1、使用工具 2、槓桿的科學(一)、(二)

  3實驗室

  2

  3、槓桿類工具的研究 (一)、(二) 4、輪軸的秘密

  3實驗室

  3、

  5、定滑輪和動滑輪 6、滑輪組 (一)、(二)

  3實驗室

  4、

  7、斜面的作用 8、腳踏車上的簡單機械(一)(二)

  3實驗室

  5

  國慶黃金週

  6、

  1、抵抗彎曲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一)(二)

  3實驗室

  7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一)

  3實驗室

  8

  5、做框架(二) 6、建高塔(一)、(二)

  3實驗室

  9、

  7、橋的形狀和結構 8、用紙造一座橋(一)、(二)

  3實驗室

  10

  1、電和磁 2、電磁鐵 3、電磁鐵的磁力(一)

  3實驗室

  11、

  4、電磁鐵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電動機

  3實驗室

  12

  6、電能和能量 7、電能從哪裡來 8、能量與太陽

  3實驗室

  13、

  1、校園生物大搜索 2、校園生物分佈圖

  3生態園

  14、

  3、多種多樣的植物 4、種類繁多的動物

  3標本館

  15

  5相貌各異的我們 6、原來是相互關聯的

  3生態園

  16

  7、誰選擇了它們 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3生態園

  17

  整理評價資料、學生自評、小組考評

  5實驗室

  18

  卷面考查

  1實驗室

  19

  教學總結

  1實驗室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5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教學六(三)、六(四)班的科學教學。

  1、紀律、學習狀況方面:六(四)班的紀律較好,課堂上注意力較集中,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積極性較高,作業基本上能認真完成。而六(三)班學生好玩,上課容易走神,作業部分學生能端正地完成,學生的成績較平均,尖子生不多。總體來說,兩班上學期的平均分相差不大。

  2、實驗方面:兩個班級的學生都喜歡實驗,六(四)班學生實驗時井然有序,有良好的實驗習慣,自覺準備實驗器材,善於發現和探究實驗結果。而六(三)班學生只是憑自己的興趣邊玩邊做,導致於觀察不仔細,實驗無序操作,再加上受實驗裝置欠缺的限制,科學探究的習慣尚未養成,也常常使學習任務難已按教學計劃完成,特別是課外佈置的收集資料、觀察任務大多不能自覺完成。

  相信透過本學期的教學,解決以上的不足,提高科學的各方面素質,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更高層次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

  本冊教材包括了機械和工具、形狀與結構、熱和燃燒、能量、生物的多樣性四個單元,共32課。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3、各單元教學要點:

  ●“機械和工具”本單元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課):透過使用工具,發現關於工具和機械的問題,激發學生研究工具和機械的興趣。

  第二部分(第2~7課):透過設計、觀察、研究槓桿等不同型別的簡單機械,認識這些機械的構成及其功能。

  第三部分(第8課):透過研究腳踏車這一常見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種由簡單機械組合成的機器),總結和提升有關工具和機械的認識。

  透過本單元的8個主題活動,我們期望學生能真正動起手來,在實踐中去體驗、發現工具和機械的作用及其運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器材的準備,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並做好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和支持者。

  ●“形狀和結構”單元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其中,第1~6課是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第7課是認識橋樑的結構。

  第二部分(第8課)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各課具體內容是:

  第1課“抵抗彎曲”、第2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研究條形材料抗彎曲能力與形狀的關係。

  第3課“拱形的力量”、第4課“找拱形”研究拱形承受力的特點,並從認識拱形拓展到認識圓頂形、球形、各種弧形;從對人造物體的研究擴充套件到生物體的研究。

  第5課“做框架”、第6課“建高塔”認識框架結構的特點,研究加固框架結構的方法和物體穩定性問題。

  第7課“橋的形狀和結構”是認識橋多姿多彩的形狀和結構,這課彙集和拓寬了前面幾種結構的認識,併為下一課學生造“橋”作了鋪墊。

  第8課“用紙造一座‘橋’”安排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設計製作活動,是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評價。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與生活的聯絡十分密切,教學材料簡單易得,動手操作特點突出。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把製作和探究相結合,把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相結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能量”單元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課),認識電流能夠產生磁性,製作電磁鐵並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電動機是怎樣轉動起來的,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第6~7課),透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來源,認識電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間的轉化。

  第三部分(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與太陽能之間的關係,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於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這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逐步上升發展的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把過去學習過的聲、光、電、熱多種能量形式都聯絡在一起,在大量、具體的現象基礎上逐步形成比較抽象的能量概念。

  本單元安排兩節課進行的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並製作“強力電磁鐵”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過程充分展開、全班合作探究的活動。透過這個探究活動能夠培養學生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生物的多樣性”單元所關注的是物種的多樣性即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以及同一物種不同生物個體的多種多樣。教科書共8課,包括引領學生認識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認識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認識生物個體不同的形態結構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關係,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存在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

  (一) 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二)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路、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資料、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