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實用】科學活動教案彙編七篇

科學活動教案

【實用】科學活動教案彙編七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初步感知磁鐵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透過幼兒自主、合作探究,感受、體驗、領悟磁鐵的穿透力,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激勵幼兒大膽地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記錄、表達、交流自己操作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3、在與同伴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活動準備:

  1、分組活動

  2、每人一份操作材料:磁鐵、鐵製品、大量非鐵製品,一份記錄卡放在桌上。

  3、每組一份更豐富的非鐵製品材料,包括一些瓶子,盒子等立體材料。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帶幼兒參觀活動室,啟發幼兒思考,今天上課的地方跟平時有什麼不一樣,看誰有新發現(幼兒觀察後講述,師及時肯定幼兒的發現,活躍活動氣氛並激發幼兒觀察探究的積極性)。

  (二)基本部分

  1、啟發談話,匯入活動

  小朋友前幾天玩了磁鐵,你們是不是也有什麼新發現,磁鐵有什麼本領?(啟發幼兒回憶平時生活經驗,講述磁鐵基本性質)。

  2、鼓勵幼兒獨立探究

  ①師:今天教師帶來了許多不是鐵的東西,你們能不能想辦法用磁鐵把它們也吸起來呢?請你們試試看誰吸的多,把它們用自己的方法記錄到記錄卡上。

  ②請幼兒獨立操作,師巡視,啟發幼兒將紙片、紙板、木板、塑膠泡沫等不同質地,不同厚薄,不同形狀的東西用磁鐵吸起來,並指導幼兒記錄。

  3、共同交流,探究成果

  ①請幼兒將記錄卡貼到黑板上。

  ②請幼兒分別介紹自己記錄的內容,並講述使用的方法,看有沒有幼兒使用相同方法,讓每個人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4、相互合作,遊戲競賽

  師:小朋友都成功了,用磁鐵把許多不是鐵的東西都吸起來了,現在我們來比賽看哪組小朋友吸的東西多。

  (1)師交代遊戲規則,啟發幼兒相互合作、探究,用磁鐵想辦法吸更多的不是鐵的東西。

  (2)師帶幼兒分別數出每組吸起來的東西的數目,評價幼兒操作情況。

  5、小結討論活動主題

  師:剛才小朋友想辦法用磁鐵吸起來許多不是鐵的東西,那麼磁鐵是不是真的能吸引紙、塑膠、玻璃呢?(啟發幼兒討論讓幼兒自己發現磁鐵在吸引鐵的時候,力量會透過紙、塑膠等不是鐵的東西,即磁鐵具有穿透性)。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植物的種子有很多種類,它們各不相同,生長在各自的果實之中。

  2.透過觀察瞭解幾種常見植物種子生長的部位。

  3.樂意動手操作,體驗發現的樂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請幼兒收集各類有種子的植物果實,如菜椒、蘋果、玉米、葫蘆、向日葵、花生、絲瓜及各種豆莢。

  2.有籽西瓜1個。

  3.每組小筐1個,塑膠刀1把,小碟子若干,抹布1塊,水果刀1把(教師用)。

  4.幼兒操作材料:《種子的排列》。

  活動過程:

  (一)幼兒介紹各自帶來的植物果實,引起幼兒尋找種子的興趣。

  1.教師:小朋友帶來了這麼多的果實,誰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帶來的是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

  鼓勵幼兒說出植物或果實的名稱及特徵。

  2.教師出示西瓜,引發幼兒對西瓜種子的關注。

  3.教師:今年的西瓜成熟了,我們把它摘下來。明年,我們還想吃西瓜時,怎麼辦?

  4.引發幼兒對自己的經驗猜測並知道可用用種子種植。

  5.教師:西瓜有種子嗎?你見過西瓜的種子是什麼樣子的嗎?

  6.幼兒根據已有經驗描述西瓜種子的特徵。

  7.教師:西瓜種子藏在哪裡呢?

  8.根據幼兒提議切開西瓜,找出西瓜籽並觀察。

  (二)探索其他果實的種子藏在哪裡。

  1.教師:你們帶來的果實有種子嗎?找一找它們的種子藏在什麼地方?

  2.幼兒自由探索尋找種子,將找到的種子放在小蝶子裡。教師幫助幼兒切開部分果實或敲開部分堅果的硬殼。

  3.教師:你帶來果實的種子藏在哪裡?你是怎樣找到它的?種子是什麼樣子的?像什麼?

  4.引導幼兒談論並用語言描述自己用什麼方法找到種子,以及種子藏在哪裡。

  (三)觀察各種果實中的種子是怎麼排列的。

  1.教師:我們找到了種了,再來看看植物和果實內的種子是怎麼排列的。

  2.幼兒講述,教師示範切開部分果實,引導幼兒觀察果實中的種子的排列方式。

  3.請幼兒看幼兒操作材料《種子的排列》中幾種果實種子是怎麼排列的。

  4.教師:在種子不同的排列中,你又有什麼新發現?

  (四)觀察發現種子的異同。

  1.教師引導幼兒與同伴對比觀察不同的種子。

  教師:看看你個同伴找到的種子,種子的形狀顏色一樣嗎?有哪些一樣的地方?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2.幼兒對自己與同伴的各種種子做進一步的觀察,自由說說對種子的新發現。

  3.教師:這些種子長得不一樣,可為什麼都叫種子嗎?種子有什麼用呢?回家可以去查一查資料也可以去找一找還能找到哪些種子。

  活動延伸:

  將幼兒帶來的植物的果實放在科學區中,引導幼兒繼續探索發現種子生長的不同部位或觀察種子的排列形式。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1、年齡段:大班

  2、課題名稱:滾動的物體

  3、課題來源:日常生活中,物體的滾動現象是常見的,也是幼兒樂於探索的。如:幼兒在玩皮球的時候,總喜歡把球放到滑梯上讓它自由滾落,又或者用手推、用腳踢等,在玩的過程不自覺地進行無意識的嘗試,在嘗試中去發現其中的“奧妙”。平時在玩積木和筆及其它東西時常會不自覺地讓它們去滾動,這種無意識的嘗試讓我想到有必要引導孩子去發現一些科學原理。

  4、活動目的:

  a、透過讓幼兒自己探索問題,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b、透過對生活題材的挖掘,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探索的興趣。C、在活動中注意幼兒自己的'動手實驗與嘗試,培養孩子自我

  價值的肯定能力與發現問題的自豪感,樹立自信心。

  5、設計框架:

  一、師(提供操作物體若干):有什麼辦法能使物體滾動?幼兒討論。

  幼兒嘗試操作,自由探索,交流。

  二、為什麼物體開始不動,後來滾動了呢?討論,小結:因為對物體施加了力。

  三、幼兒嘗試操作同樣的物體在不同的情況下滾動的差異。

  1、當物體在平地時的滾動。

  2、同一物體在滑坡度不同的板上滾下來的差異。

  3、同一物體在坡度一樣,但質地不同的板上滑下來的差異。

  4、討論原因。

  四幼兒嘗試操作不同的物體在同樣的條件下滾動的差異。

  1、大小不同或形狀不同的物體,在平地上施於相近的作用力看它們的結果有什麼不同。(圓柱體|、球體、不規則形狀或同樣的形狀不同的大小的物體等)

  2、同理使不同的物體在同樣的坡度上滾動。

  3、使不同的物體在不同質地同樣的坡度上滾動的差異。

  五、交流小結:物體的滾動是有條件的,並不是所有的物體都會滾動;物體的滾動與物體的重量、形狀、坡度、作用力及物的質地都有關係。

  六、啟發思考:為什麼有的物體在坡上只會滑下來,而不會滾動?

  七、延伸活動:到生活中去尋找“滾動”的現象,並思考。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內容

  科學活動:圖形寶寶排排隊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遊戲等活動,初步感知一一交替排序規律。

  2.嘗試按一一交替規律給圖形寶寶排排隊,並能簡單講述。

  3.樂意參加排序活動,體驗操作與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知道自己是男孩、女孩,認識幾種常見的圖形。

  2.物質準備:大圖形寶寶一組,小圖形三角形寶寶、圓形寶寶人手各一份,數量相等帶兩種顏色小花的椅子。

  活動過程:

  一、入場,觀察椅子,激發興趣。

  師:今天,我們的小椅子帶上了漂亮的頭花,看看有什麼顏色的?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二、圖形寶寶排排隊。

  1.觀察圓形和三角形是怎麼排隊的,接著往後排。

  師一一交替出示圓形和三角形,幼兒說說誰來了,誰的後面跟著誰。

  師:還有幾個調皮的寶寶一起跑出來了,誰能幫助它們接著往後排?

  集體講述圓形和三角形是怎麼排排隊的。

  2.遊戲:捉迷藏,加深對一一交替規律的認識。

  分兩遍由師、幼分別藏起一個圖形,幼兒說說哪個圖形藏起來了,一起講述,驗證。

  3.交換順序重新排,幼兒練習操作。

  師:誰排在最前面呀?三角形寶寶也想排在最前面,願意幫助它們重新排一排嗎?

  4.介紹操作材料和操作要求。

  (1)師巡迴指導,請先排好的幼兒說說是怎麼排的,然後請他來排一排。

  (2)集體看大圖形寶寶是怎麼排的,並一起講述。

  (3)請幼兒檢查自己的小圖形寶寶排隊的情況並講述。

  三、遊戲:男孩、女孩排排隊

  1.師:寶貝們想不想一個跟著一個交替排排隊?我們這裡有男孩,還有女孩,男孩、女孩可以怎麼排排隊呢?

  2.師幼按一一交替規律練習排隊,集體檢查驗證。

  四、開火車離開。

  師: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東西也是一個跟著一個交替排排隊的,我們開著小火車去找一找吧。

  五、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到周圍環境中找一找一一交替排序規律的物品,進行交流和分享。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教學簡況

  匯入“菠菜”,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 談話引出“闖關遊戲”。

  師:你們想接受挑戰玩闖難的遊戲嗎?

  三、闖關遊戲第一關——感知葉子的結構。

  1.給每一位幼兒分發一片菠菜葉,引導幼兒發現葉子的結構。

  2.幼兒以小組觀察、交流,教師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

  3.請個別幼兒談談自己的發現。

  教師小結:連著葉的小柄叫“葉柄”。摸上去軟軟的,就象我們人身上的肉一樣,叫葉肉。還有中間的小小的“小經”叫“葉脈”。

  四、闖關遊戲第二關——探索樹葉裡面的秘密。

  1.介紹材料。

  2.講解做法與要求

  3.教師操作實驗,幼兒仔細觀察大膽猜想結果。

  4.教師小結:杯子中這些綠色的汁,它就是葉綠素,葉綠素的本領很大,它能夠製造出氧氣,讓人們呼吸;還可以幫助我們淨化環境,給我們帶來好心情。

  5.幼兒操作實驗。

  五、葉綠素作畫,評價及欣賞作品。

  1.教師引導幼兒用葉綠素作畫。

  2.師幼共同對作品進行評價欣賞。

  綜合評語

  本節課以遊戲的方式,幼兒進行探索菜裡的葉綠素,讓幼兒對整節課都很有興趣,透過自主探索,能夠運用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辦法,去探索菠菜葉的構成,幼兒的探索能力、觀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孩子們經過街道、馬路、商場都會看到各種各樣美麗的風車在風中翩翩起舞非常好奇,他們也把這個問題帶到了幼兒園,問老師:“風車為什麼會轉呢?”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我就設計了這個科學活動。

  一、 活動目標

  1、知道風車轉動與風有關,並且風的大小能影響風車轉動的快慢。

  2、體驗玩風車的樂趣,並激發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已經學會製作風車、佈置小型的風車展。

  二、 活動過程:

  1、帶領孩子們到已經佈置好的風車展中,給孩子營造一個探究的氛圍。

  師:這兒都是我們小朋友的作品,你們看到了怎樣的風車?(五顏六色的、大大小小的、製作的、各種花紋的)

  2、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風車的構造。看一看,風車有什麼(有風車頁、有軸)

  3、幼兒集體玩風車。

  師:現在讓我們來玩一玩風車,想一想你是怎麼玩的?在玩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你可以用筆把它記下來。

  教師小結:原來風車的轉動和風有關,風推動風車的葉子,所以風車能夠在風的推動下轉動。

  4、第二次玩風車

  (1)有了風,小風車就會轉動起來,那麼怎樣使你的小風車轉動的更加快?

  (2)請你們自己去試一試,用什麼辦法使你的小風車轉動的更加快。(請幼兒將自己嘗試的方法記錄在記錄紙上。)

  (3)討論交流:你是用什麼辦法使你的小風車轉的更加快的?

  教師小結:小風車的轉動與風有關係。我們在奔跑的時候,空氣流動的快,風就大,風車轉動的快;空氣流動的慢,風就小,風車就轉動的慢。

  三、延伸活動:

  根據大家討論的結果,對自己的風車從製作上進行修改,從玩法上進行調整。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背景:

  在平時的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的身體非常感興趣,他們經常對著鏡子點頭、彎腰、擠鼻子弄眼等等。孩子們這種無意識的行為說明他們有好奇心、有求知慾。針對大班孩子的認知特點,我設計了這節探索學習活動,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認識自己身體的主要關節,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活動目標:

  1、瞭解人體的主要關節,知道關節的名稱。

  2、感知關節的運動功能,體驗運動的快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歡快的音樂

  2、沙包、拉力器、毽子、皮球等玩具

  活動過程:

  一、創境激發興趣

  播放歡快的音樂,教師和幼兒一起跳舞,活動全身。

  二、感官體驗探索

  1、問:跳舞時你身體的哪些地方在動?為什麼會動?進而引出關節概念。

  2、摸:找出關節,學習關節名稱。

  三、遊戲強化認知

  1、看誰指得又快又準:老師說關節名稱幼兒指出自己相應的關節。

  2、看誰說得又快又對:教師活動關節,幼兒說出相應的關節名稱。

  3、音樂遊戲:動動你的關節。

  四、圖片(x線像)呈現模樣

  五、活動體驗作用

  1、玩中體驗: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在玩的過程中體驗關節與運動的關係。

  2、看中尋找:讓幼兒觀察周圍老師的活動,發現關節與工作、生活的關係。

  六、嘗試懂得保護

  用紙筒固定關節,讓幼兒嘗試關節受傷後的不便,初步懂得保護關節的重要性。

  七、總結提升經驗

  八、舞蹈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活動結束後我認真反思我的教育行為與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這次活動讓我更加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及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他們喜歡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探索中領悟知識。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活動自然的認識了關節,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很高。

  1、注重激發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

  本次活動開頭以一段舞蹈引起幼兒的興趣,自然匯入課題。首先我讓幼兒隨音樂自由舞蹈,當這段熱身活動結束後我請幼兒想一想我們的身體這麼靈活?手指頭為什麼會彎曲?讓幼兒從自身對手指會彎曲這一認識入手,知道我們的手指上有關節。從而讓幼兒比較容易進入探究狀態,並保持持續的求知慾望。

  在認識關節這一活動過程中,我著眼於以活動各個關節來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讓幼兒透過想象在關節上畫畫,使幼兒在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玩中體驗,玩中交流,玩中探究。

  2、注重幼兒的親歷過程。

  在初步認識了我們身體上的關節後,我又以如果不彎曲手指關節,能不能拿到我手裡的東西?為遊戲,讓幼兒親自體驗人體關節的重要性,激發他們認識、探究自己身體的興趣。透過這樣的親歷活動,使幼兒較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我預定的教學目標。

  3、注重幼兒對關節這一概念是否準確理解。

  在引出關節這一概念時,我強調了它是骨頭與骨頭之間可以動的連線部分叫關節。但有一幼兒說我們的舌頭上也有關節,他認為舌頭能活動就有關節,這無疑是不正確的。於是我就問他:我們的舌頭上有骨頭嗎?(沒有),這樣就自然地讓幼兒明白了我們的舌頭上是沒有關節的。

  不過,在這個環節中,我還可以讓幼兒發現我們的眼皮、心臟、鼻子、嘴唇等地方都可以活動,但它們都不是關節。從而讓幼兒對關節的概念更加準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