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有關科學活動教案六篇

科學活動教案

有關科學活動教案六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發現植物的種子,初步瞭解種子的特殊傳播途徑。

  2、嘗試分類記錄種子傳播的方式。

  3、對於植物的繁殖和生長充滿好奇心和興趣。

  活動準備:

  1、帶領幼兒去農村參加尋找秋天的活動。和幼兒一起收集農村比較常見的植物。

  (蒼耳、蒲公英、刺毛球、豌豆莢……)

  2、多媒體課件《種子旅行記》

  3、各種種子、記錄表等。

  活動過程:

  一、尋找、發現種子,感知種子的特徵。

  1、談話匯入,引出主題。

  提問:上次我們去農村旅行,在田野裡,你看見了什麼?尋找到了什麼?

  今天這些小客人來我班旅行了,瞧,它們來了?(出示蒼耳、蒲公英、刺毛球、豌豆莢。)

  2,尋找、發現種子。

  a、帶著問題進行第一次探索活動:蒲公英、蒼耳和刺毛球、豌豆莢的種子藏在哪裡呀? 把它們的種子找出來。

  b、幼兒互相交流:

  剛才你找的是哪種植物的種子?

  蒼耳的種子藏(豌豆的種子長)在哪裡?它們的種子是什麼樣的?

  教師小結種子的特徵,瞭解種子的大小、顏色、形狀等不同。

  二、探索瞭解,感知種子的傳播方式。

  1、帶著問題進行第二次探索活動:猜猜它們是怎樣來到我班的呢?

  讓幼兒玩蒼耳、蒲公英、刺毛球、豌豆莢等。玩過後教師提問:剛才你玩了什麼?你是怎麼玩的?蒲公英為什麼飛起來,為什麼蒼耳可以粘在頭髮上?

  2、欣賞故事《種子旅行記》

  逐步展示課件。

  (1)欣賞課件第一、二段:瞭解種子靠風和動物的傳播方式。

  誰帶蒲公英去旅行?為什麼風能幫它?它的種子最後怎樣了?

  經驗轉移。蒼耳渾身長滿刺,誰會幫它傳播種子?

  (2)欣賞課件第三段:瞭解其它(糞便、水、植物的自身彈力等)傳播方式。

  (3)教師小結,拓展經驗:蒲公英身體輕輕靠風來傳播;倉耳身上有刺,它粘在的動物的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種子被鳥吃表後不消化,能隨糞便排出來;還有些種子成熟以後,果實外皮裂開,種子透過自身彈力把自己彈出去旅行;蓮蓬象小船一樣能浮在水上,它的種子可以靠水傳播;)

  3、嘗試分類記錄種子傳播的方式。

  第三次分組探索活動:教師出示另外一些有趣植物提問:它們傳播種子需要誰的幫助呢?

  (1)出示表格,講解操作要求,

  (a)先認識一下傳播標記。(b):認識一些種子(這是什麼?西瓜籽是怎麼傳播的?我們把它貼在相應標記的下面。)

  (2)幼兒探索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3)幼兒講解自己的操作表格,教師評價小結種子傳播的方式,提升幼兒的經驗。

  三、觀察、照顧種子,感知種子的變化。

  延伸活動中把種子種植在教室的自然角,讓幼兒觀察、照顧種子,感知種子的變化。(大自然的植物真奇妙,它的生長過程又是怎樣的呢?讓種子在我們班安家,讓我們來照顧它們吧!)。

  附表格:

  人類播種標記 風傳播標記 動物傳播標記 水傳播標記

  種子實物貼上(西瓜籽等) 種子實物貼上(蒲公英等) 種子實物貼上(蒼耳等) 種子實物貼上(蓮蓬等)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吹泡泡的方法。

  2、知道不同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或橢圓形,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3、初步培養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有目的進行驗證的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學具教具:泡泡液、毛巾)每組一份,(圓形泡泡器、三角形泡泡器、正方形泡泡器、心形泡泡器)每組一份。大記錄表一份,三角形、正方形、心形卡片若干,五角星吹泡器、長方形吹泡器各一個。歡快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幼兒吹泡泡的興趣

  1、今天我們來這裡做什麼?今天老師請你們來玩遊戲。

  (二)、學習吹泡泡的方法。

  1、教師拿出套圈在泡泡液裡一蘸,輕輕一吹出泡泡,激發幼兒的興趣。

  (哇,泡泡飛起來呀,小朋友想不想玩? 早猜到你們想玩了。)

  2、可是你們知道怎樣吹出泡泡來的嗎?誰來說一說?教師示範並講解吹泡泡的方法(吹泡泡要先蘸一點泡泡液,然後嘴對著泡器,把氣吹出來。)你們會不會吹?吹給老師看看。

  (三)、創設自由探索的空間,掌握吹泡泡的基本技能。

  1、老師為大家都準備了圓形吹泡器,想不想讓泡泡都飛起來?

  泡的遊戲嗎?老師有要求的:吹泡泡時,嘴巴不要碰到工具,不要對著同伴的臉吹泡泡,如果不小心泡泡水撒到桌子上上,要用毛巾擦乾淨。音樂一停,小朋友要馬上回到位置上休息。

  2、幼兒自由探索吹泡泡,掌握吹泡泡的基本技巧。師巡視指導。

  3、泡泡吹出來了嗎?成功地小朋友想一想怎麼樣讓泡泡吹得越來越大?

  4、總結吹泡泡的經驗,現在我請小朋友說說剛才是怎麼成功的?教師演示,和幼兒一起總結吹泡泡的經驗。蘸一蘸泡泡液,然後輕輕地吹,吹的時候要時間長些,就可以吹出泡泡了。你們都是這麼做的對嗎?太棒了!

  (四)、猜想環節

  1、出示記錄表,介紹材料。

  (師:除了圓形的吹泡器,老師也帶來了其他形狀的吹泡器。出示記錄表,小朋友們來看看,都有什麼形狀的吹泡器?

  2、猜一猜:三角形、方形、心形的吹泡器會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 引導幼兒說:我覺得三角形吹泡器會吹出形的泡泡。

  3、幼兒大膽猜想,老師根據幼兒猜想做記錄。

  (五)、出示其他形狀的吹泡器,動手驗證

  1、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結果和我們猜想是不是一樣呢?我們親自來試試不就知道了嗎?

  2、幼兒分組操作,並進行記錄。 在操作前提出要求:

  (1)在吹泡泡的時候,要注意,你玩什麼吹泡器?它吹的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把你看到的記在腦子裡,等會老師要考你哦?

  (2)三角形、正方形和愛心型吹泡器,每一種吹泡器都要玩哦。

  (3)音樂一停,小朋友要馬上回到位置上休息。

  3、幼兒操作嘗試,教師全面觀察,及時給予支援與幫助。

  (六) 驗證泡泡的形狀

  1、請幼兒說說你玩什麼形狀的泡泡器,它能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

  2、出示幼兒的觀察記錄表,我們來看看小朋友的記錄紙,三角形的吹泡器幾個小朋友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根據幼兒的實際記錄情況依次驗證糾正。

  3、總結得出:今天發現了什麼?原來三種形狀的吹泡器,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七)、總結

  今天我們玩了吹泡泡的遊戲,大家開心嗎?生活中還有很多形狀的物品能吹出泡泡,這裡有五角星形的吹泡器,長方形吹泡器,能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去玩吧!

  活動反思

  平時,經常看見公園門口有許多孩子在玩吹泡泡遊戲,而他們的年齡大多都在3歲左右,一個個滿懷喜悅的追逐泡泡,抓泡泡,比比看誰吹的多等,由此激發了我設計此節課的興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讓孩子在玩中樂,樂中學到更多知識。”而本節課的選材也正是迎合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故而課堂上表現出一種主動、積極、其樂融融的場景,達到了教學目標。

  不足之處在於幼兒玩得還不是那麼盡興,考慮到時間關係,教師只好在幼兒興趣點最高時,終止了遊戲,進行小結本次探索活動。透過這點,讓我認識到,不要一味的遵循原則,有時候可根據孩子實際課堂情況做以靈活多變的調整,這樣又會起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尺是一種測量工具,瞭解“尺”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在收集、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各種尺的異同點。

  活動準備:

  幼兒與家長共同收集到各種各樣的尺,幼兒數學用書《好朋友的身高》。

  活動重點:

  瞭解尺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難點:

  有對觀察周圍事物和探索問題的興趣。

  活動過程:

   1、認識尺:

  教師出示尺,引出有關尺上計量單位的基本知識。

  ——“你以前見過這樣的尺嗎?它通常有哪些用處?”

  “你是怎麼知道自己的身高的?”

  幼兒觀察自己收集到的尺,並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仔細觀察自己收集到得各種尺,想想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瞭解每把尺上都有計量單位,因此可以用來測量距離;知道不同的尺在形狀、長短、材料上的不同。

  2、瞭解尺的測量功能:

  教師請兩位身高差不多的幼兒站在集體面前,請大家目測誰長得高,誰長得矮,並且估算各是高多少,矮多少。

  師生一起用尺來檢驗目測的結果,得出透過尺的丈量,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某物體的高度或長度的結論。

  3、實踐活動:

  幼兒相互之間測量身高,並將測量結果記錄在幼兒數學用書上,然後仔細比較好朋友的身高資料,得出自己的好朋友中間,誰最高、誰最矮、誰和誰一樣高。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探索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

  2、交流探索結果,增強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能“站住”的和不能“站住”的物品多種,如:盒子、瓶、筆、紙、直尺、羽毛、書、水彩筆、積木、牙籤、吸管(粗、細)等,每組一份。

  2、輔助站立的物品,如:插塑積木、橡皮泥、米、沙子、膠帶、剪刀、皮筋等。

  三、活動過程:

  (一)、觀察活動材料,引起幼兒興趣。

  1、根據生活經驗來說說哪些東西能站住,哪些東西不能站住?

  2、實際操作,區分哪些東西能站住,哪些東西不能站住?

  3、提問:為什麼有的東西一站就站住了,而有的東西不容易站住呢? (二)、嘗試用多種方法讓不能站住的物體站起來。

  1、提問: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那些不能站住的東西站住呢?

  2、幼兒嘗試操作。

  3、陳列展覽,相互交流。

  (三)、在沒有輔助物的幫助下,嘗試讓紙站起來。

  1、要使紙站起來有多少種辦法呢?

  2、引導幼兒嘗試用自己的辦法使紙站住。

  3、陳列展覽,相互交流。 總結:今天小朋友想到了許多好辦法讓不能站的物體站起來了,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物體也想站起來的,讓我們一起去校園裡找一找,想個辦法幫幫它,好嗎?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明白青蛙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激發幼兒愛護、關注小動物的情感。

  2、觀察並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徵,透過故事《小青蛙找媽媽》瞭解青蛙從卵變蝌蚪最後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

  3、培養幼兒身體平衡能力及跳的能力,鍛鍊幼兒的肢體動作協調能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教學重點、難點

  蝌蚪如何變成青蛙的過程,青蛙為什麼是益蟲?

  活動準備

  青蛙圖片,《小蝌蚪找媽媽》掛圖

  活動過程

  一、觀察蝌蚪的特徵

  1、請幼兒猜謎:河裡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頭來,細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麼?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水裡的蝌蚪,並提問:蝌蚪長什麼樣子?(頭大大的、圓圓的,有一條長尾巴,像個音符)

  2、請幼兒再看一看每隻蝌蚪是否長的一樣?幼兒自由發言。

  3、蝌蚪是怎樣運動的?是用身體的哪個部分讓它前進呢?(遊動、尾巴)

  引導幼兒欣賞圖片並提問:

  1、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有誰?

  2、這些青蛙平時都是吃什麼長大的呢?

  3、你們害怕青蛙嗎?為什麼?你們會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嗎?

  二、青蛙外形特徵

  1、自主探索:請幼兒仔細觀察青蛙圖片、模型,幼兒觀察青蛙的外形特徵,如並頭部扁而寬,口闊、眼大,皮膚光滑,通常為經綠色,趾間有薄膜相連,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躍,會游泳,多在夜間活動。

  2、集體探索:你見過青蛙,聽過青蛙的叫聲嗎?說說青蛙和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

  三、探索青蛙生長過程

  1、出示《小蝌蚪找媽媽》掛圖,講述故事。

  2、提問:水草上沾著的一團圓圓的東西是什麼?大腦袋長尾巴、游來游去的`動物是什麼?是由什麼變來的?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3、幼兒複述故事。

  4、比較青蛙和蝌蚪

  1、教師請觀察比較蝌蚪和青蛙,然後提問:

  ⑴青蛙長什麼樣子?(有四隻腳,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樣運動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麼不同?運動方式有什麼不同?

  5、遊戲:小蝌蚪變青蛙。 玩法:小朋友圍成圓圈站好,老師一邊出示字卡一邊說:青蛙媽媽產下許多圓圓的卵(幼兒兒蹲下雙手抱腿,頭低下,做圓圈形狀),又成小蝌蚪(幼兒小跑步雙手放在身後做搖擺狀),小蝌蚪長出兩條前腿(幼兒 伸出兩隻胳膊繼續小跑做游泳狀),又長出兩條後腿(幼兒把兩腿分別伸一伸),最後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兒做蛙跳狀,嘴裡學青蛙叫聲:呱呱呱)。

  教學反思

  1、本節活動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用小青蛙的生長過程貫穿整個活動,讓孩子鍛鍊身體的同時也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達到課程整合的目的。小朋友學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徵,以及它演變過程。幼兒在本節課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變來了。

  2、本節課少講了青蛙的益蟲,教導幼兒要從小保護它們

  3、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先告訴大家環境在不斷惡化,但有些小動物還是堅持自己的工作,幫人們捉害蟲,引入本篇課文。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感知物體與物體之間是有間隙的。

  2、探索科學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體的空間。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透過操作,感知物體與物體之間是有間隙的。

  難點:探索科學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體的空間。

  活動準備:

  若干個:(盤子、紙杯、乒乓球、玻璃球、沙子、玻璃瓶子)、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匯入

  教師:鄭老師,昨天答應你們要給你們帶來好玩的玩具。瞧:看看是什麼玩具呢?好,我們現在要上課,我們先把它收起來吧!

  教師:噢,剛剛我們的箱子是蓋得緊緊的,而現在蓋不緊了,為什麼呢?(幼兒說一說)

  教師:好,你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老師請你們做一個實驗。

  二、觀察實驗用品,說說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麼不同?

  1、教師:“小朋友你們看,老師這裡有什麼呀?”“誰願意來說一說,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麼不一樣呢?”

  2、教師小結:乒乓球大大的、圓圓的,玻璃球小小的,圓圓的,而沙子又細又小,當我們把沙子抓起來時,沙子會從我們的指縫裡流下來。

  三、幼兒探索、嘗試把沙子、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裝到一個瓶子裡。

  1、教師:“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們,把這三個杯子裡的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都裝到這一個玻璃瓶裡,還要把蓋子蓋緊,小朋友,你會裝嗎?好,那我們現在開始實驗吧,看看哪位小朋友最愛動腦筋,能把它們都裝進去!”

  2、教師說明記錄表的使用,並讓孩子們自己選出記錄人,指導幼兒記錄實驗結果,同時讓孩子注意操作規則:

  a、要把一種材料放完,再放第二種材料,而且要把它們都放完哦。

  b、操作時我們要輕拿輕放,不要把沙子撒到外面。

  四、說一說我的發現。

  1、教師:“有的小朋友已經裝完了,請你拿著記錄表坐到前面來。”“沒有成功也不要緊,把你怎樣裝的記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教師:“誰願意來說一說,你是怎麼裝的?你成功了嗎?”(記錄錶板書)

  五、引導幼兒把瓶子裡的材料放回各自的杯子裡,再進一步探索成功的裝瓶方法。

  六、交流和討論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這一次你們都成功了嗎?

  討論:“為什麼先裝乒乓球,再裝玻璃球,最後裝沙子的方法比較容易成功呢?”

  七、引導幼兒懂得物體與物體之間是有間隙的,要學會合理安排物體的空間。

  教師:“先裝乒乓球,因為乒乓球佔的地方大,然後放玻璃球,這樣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給填上了,最後我們再放上沙子,這樣沙子又把更小的縫隙也給填上了,所以最後它們都被裝了進去。”

  八、拓展幼兒對物體間間隙的理解,引導幼兒再次嘗試:裝滿的瓶子裡,還能再裝上半杯水嗎?為什麼?

  教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見證,成功了嗎?(成功)為什麼這麼滿滿的一瓶子玻璃球和沙子,還能裝上這一小杯水呢?”(因為水把更小的縫也給填上了)

  教師:好了,今天的實驗做完了,你們還記得老師之前帶來的那箱玩具為什麼拿出來後又裝不進去呢?小朋友想到了嗎?(應該是先放大的到中的,最後放小的玩具)

  九、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本著幼兒在前,教師在後;嘗試在前,指導在後的活動原則,一開始在出示操作材料後,教師便開門見山提出問題:你能把這三個杯子裡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裝到這一個玻璃瓶裡面嗎?在這裡,教師不給出假設,而是鼓勵孩子們自己運用已有經的驗進行猜想、假設,在活動中大膽“放手”操作,在親自的試裝中,探索和討論如何把它們都裝進去的方法,並進行記錄、觀察、比較和交流。本節課我們設計了簡單、明瞭的課件展示環節,以動畫的方式,來幫助幼兒明確物體間間隙的特點:在瓶中,先裝乒乓球,因為乒乓球佔的地方大,然後放玻璃球,這樣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給填上了,最後我們放上小米,小米又把更小的縫隙給填上了,所以它們都被裝進了瓶子裡。

  這次活動主要是引導孩子們探索規則的物體之間,在量都比較多的情況下,怎樣把它們都裝進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種方法裝的更多。在接下來,我們還要和孩子們進一步的探索不規則的物體之間的間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還有石頭、石子、沙子、水等物體之間的間隙,以及不同物體量的增多和減少後,還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