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週記大全> 清明節週記合集九篇

清明節週記

清明節週記合集九篇

清明節週記 篇1

  4月4日~4月6日,這是一段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的日子,是一段風和日麗、細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鬱悶的日子……在這樣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時候。說了這麼多,到底今天是什麼日子呢?是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們來到奶奶墓前,放上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表達我們對奶奶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裡默默地為她祈禱,祝福她在天堂的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不禁會回憶起奶奶曾經和我共同度過的那些快樂時光,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熱淚盈眶。

  掃好墓,爸爸和媽媽從山上採了一大堆艾,說是清明節一定要吃一回正宗的艾餃。今天全家總動員一起親自做一回艾餃。

  回到家,媽媽洗艾,爸爸燒水,我和姐姐準備麵粉。等這三件事做好之後,就要把艾放入沸水中煮,直到鍋裡的水變成綠的才行。注意這煮出來的綠水千萬不要扔,要把這水和艾倒一點在麵粉中,這樣才能讓麵粉團變成綠色的。之後要把黑芝麻和糖混在一起,放入鍋裡幹炒一會兒,炒到有香味就行了。最重要的一步是包艾餃。媽媽給我們示範了一下怎麼包。滿懷鬼點子的我問媽媽:“可不可以包成別的形狀?”媽媽答應了。我和姐姐包出了小船形狀、帽子形狀、湯圓形狀等。包好之後,媽媽上鍋蒸艾餃。正好之後,開啟蓋子,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咬了一口,黑芝麻的香味,糖的甜味,還有艾特別的味道充滿了嘴巴,太好吃了!

  這個清明節過得有意義,因為我嘗試了第一次包艾餃,而且包的與眾不同、獨一無二!

清明節週記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這天,爸爸、媽媽帶著我到鄉下去祭拜我的老祖宗。

  我們一行人拎著祭祖用的紙錢、水果等來到墳前,大爺爺和三爺爺把墳旁的雜草、垃圾清理乾淨。接著,我們把帶來的一些水果、花籃、菜等東西放在墓前。爸爸把摺疊成元寶形狀的紙錢擺成一堆一堆的,打燃打火機,把紙錢點燃。同時,伯父點燃了鞭炮,爺爺和奶奶點了幾根香。這時,大爺爺對我和弟弟說:“快給你們的老祖宗磕頭,乞求他們保佑你們學習進步、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一切做完後,我默默地在心裡對祖宗們說:“明年的今天,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

  清明節不僅讓我們增添了對祖先們的敬意,更提醒著我們要孝敬長輩!

清明節週記 篇3

  清明節,天空飄起雨點。彷彿一個個調皮的孩子,大的小的在空中斜斜地密織著,朦朧了視野,也朦朧了人心。清明節也是個朦朧的時節吧?掃墓、踏青,落淚或欣喜,其實我們緬懷失去的,又追求新的是否矛盾呢?

  冒著雨,坐上車出發去掃墓。車窗也成了一片朦朧,透過它向外望去,一片綠的,一片紅的,一片黃的,模糊的顏色上加了一層灰。看到形狀卻看不到輪廓,景物正如心情一樣淡雅。隨著一點點事物地逝去,目的地也越來越近。堵車了,是的,這一天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奔向一個目標,一種思念。下車步行,道路是泥濘的,鞋子被迎面而來的雨滴弄得潮溼,望著遠方的小土堆,紅色的泥土,高低不平,有一個巨大的窪地,蓄積了一大潭清水,呈現著淡青色。人頭攢動,各種雨傘像是花朵,是這個朦朧的夢中唯一的鮮豔。也有沒打傘的人,頂著雨,潮溼得溶進了景物之中。

  走進墓園,一塊塊墓碑林立,大理石莊嚴肅穆,鴨子在清水中雨中成群地遊動,拔動人們的心絃,是不是一種前奏?打著傘,鞠躬三次,心中卻是一片空白,並不是對離去的人不想念,只是想更加堅強,由於人不能活在過去。老人落淚了,抽泣或默默地哭著,他們的追逐即將停止,可以解下那些偽裝,赤裸地表達自己的想念。我望著他們的皺紋,蒼白的臉上紅腫的雙眼,蒼老的背影,那些還沒有刻完的墓碑,等待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死後再去長相廝守,也許恍惚之間明白了清明節的真諦。

  現實如此殘酷,它一次次擊打我們的心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倍受傷害,被迫戴上一副副假面,越來越虛偽,記不清自己原來的方向,清明一如既往不變的追尋。離去的人找到了最安靜的歸宿,緬懷他們就是回憶過去,尋找自己原來的方向與目標,也許是一種停歇整理心情後再決絕地走下去。

  那麼還是為了更好的明天,還是為了追尋未來。在眼淚凝聚的那一瞬間忍住並停止傷痛,過去和懷念並不是為了沉溺,還是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讓這場雨撫慰你並清洗你,由於明天還有更加漫長的路要走下去。我們的目標仍舊在心中從未丟失。清明,是休息而不是停止。總有一天要比現在更加努力地走下去。

清明節週記 篇4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我們全家又相聚一起,上山去看外公。這一次除了爸爸、媽媽、舅舅還有我之外,舅媽和初一也一塊兒去了。

  來到外公的墓前,我給照片上的外公鞠了一躬,對初一說:“初一,照片上的人就是你爺爺,你給爺爺鞠個躬吧!”舅媽也對初一說:“初一,像戎戍哥哥一樣,給爺爺鞠個躬吧!”可是,初一不知怎麼的,非常不開心,白了舅媽一眼,就跑了。

  等大家都鞠完躬,我又過去對著外公的照片,連鞠了兩個躬,第一個代表我自己,第二個代表初一。我在心裡默默地對外公說:“外公,今天初一也來看您了。您看到了嗎?他是不是很可愛呀?我告訴您,他還很健康又很聰明呢!只是他現在還不懂事,等他懂事了,他一定會像我一樣,很認真地給您鞠躬的。”

  我想,我的這一番話,在天堂的外公一定會聽到的。

清明節週記 篇5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班的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整齊的隊伍,去平泉烈士陵園掃墓。

  一進入陵園大門,就見寬寬的道路兩旁不滿的鬱郁青松,就如同當日這些剛正勇敢的英烈。時有微風拂來,兩旁的松柏就隨風搖動,好像在悄悄為烈士們默哀,又好像在守衛著長眠於地下的烈士,一切都顯得這麼平靜。

  晴空萬里,白雲依依,鮮豔的隊旗,閃光的火炬。我們申請的注視著少先隊旗,右手舉過了頭頂,行著莊嚴的.隊禮……

  悼念儀式開始了,隨著老師“默哀一分鐘”的話音落下,禮樂隊同學們奏起了哀樂。隨著樂曲,我們彷彿穿越時空回到戰爭時代,看著英雄們在戰場奮勇殺敵,為了全中國人民的利益而都爭著,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不禁心潮澎湃為這些勇敢的人感動著。暗自發誓:一定好好唸書長大了回報祖國!

  默哀完畢,該獻白花了,我輕輕地走到一個戰士的墓碑前,鄭重的行了一個隊禮然後把白花放到墓碑前。

  掃墓完畢了,我想: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努力投身與祖國的建設中,將來繼承這些先烈們未完成的事業,將他們去死奉獻的崇高精神傳承下去。

  哨聲打斷了我的沉思,我默默地向烈士敬禮告別。

清明節週記 篇6

  清明節快到了,天氣一會兒暖跟跟,一會兒又涼颼颼的,4月2號那一天晚上還下起了小雨,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啊!

  我跟好朋友相約吃美味的午飯,在路上,我看見一位阿姨正抱著幾束美麗的黃菊花,在人們之間穿梭,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那位阿姨抱著那麼多黃菊花,要幹什麼去呀?”邊說著邊指給媽媽看,媽媽笑著說:“寶貝,快到清明節了,清明是祭祖跟掃墓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0xx多年的歷史了,清明一到,氣溫升高,也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阿姨去給親人掃墓,獻花,菊花是代表對已故親人的思念。”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弱弱地說了一聲:“哦!”

  在吃完飯回來的路上,我偷偷聽見了媽媽跟周珍阿姨的對話,原來明天徐睿妍她們全家要一起去皇甫陵園,給徐睿妍的爺爺掃墓跟祭拜。現在清明節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緬懷故人,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哀思,還有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學會感恩的意義。

  這就是我在清明節裡見到跟聽到的,這真是一個既很快樂,又很悲傷的節日啊!

  

清明節週記 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一個清明到了,家人似難過又似開心,這兩種表情結合在同一臉上,左看看,右看看,倒像苦笑的表情。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掃墓,我們坐著車,一路堵車的來到了馬站,原來只要開一個時就可以到,可這次卻開了三多小時,終於到了山下,我急不可待的開啟車門,跳下車,往山上跑去,不過一會兒,就到了一個墓,那個墓是我老祖宗的墓,也就是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墓,只見我爺爺從袋子裡拿出三個香,用之前點燃的蠟燭點燃插在泥土裡,又拿出兩根蠟燭,也是點燃後插在泥土裡,做完這些,爺爺又在墓前說了些什麼話,說完後,又拿出一疊紙錢,要把這些燒掉,我看了,心裡癢癢的,也想燒,奶奶告訴我,紙錢有銀光的那一面朝上燒,不一會兒,一縷縷青煙消散在蔚藍的天空。

  我們還要掃三個墓,一個是我爸爸的外婆的墓,一個是我爸爸的爺爺奶奶的墓,我們再往山上走往我爸爸的外婆的墓走去,這條路難走極了,我深一腳,淺一腳的,要不是我拿了一根木頭來做支撐,恐怕現在已經摔的站不起來了。

  我們來到我爸爸的外婆的墓,還是跟之前的步驟是一樣的,先燒香點蠟燭,然後說一些心裡話,比如,今年有什麼好事阿,有什麼壞事啊,都可以講,最後為死者燒紙錢。

  幾個墓都掃完後,我又回到車上,悟出了一點道理:掃墓不僅僅是為去世的人掃墓,也是對祖先的一種尊敬。

清明節週記 篇8

  在清明節裡,發生許許多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說:上墳、包艾餃、玩一些遊戲……讓我來給大家講一講吧!

  上墳

  要上墳,(有很多人一起去,有我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媽、姐姐、弟弟、妹妹……)

  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還一邊大聲叫著:“耶!太好!”

  去上墳我的姐姐和弟弟也一樣高興,可是這一次不是划船去的,而是開汽車去的。這時,我的心情又不是怎麼開心,因為乘船別有一帆滋味,可以在船上聊聊天,說說話,吃吃瓜子……可坐在車上,連一點味道都沒有,我坐車還經常會頭暈,後來,上車,我覺得坐車也挺不錯,可以聽很多優美的歌曲,還可以吃一些好吃的東西……想著想著就到一座大山,我們去祭奠太太爺爺,我們把一些美味家餚擺放在太太爺爺的墳墓前,然後,拱起手,拜九下。拜好後,就來放禮炮,震耳欲聾。

  拜好太太爺爺,又去另一座山,祭奠(和前面一樣祭奠)太爺爺和太奶奶,祭奠好,就到山上去摘艾草,摘好艾草,我們就開開心心地回家。

  包艾餃

  我們一回家,就開始做起艾餃來,我們把艾草先整理好,然後,把艾草裝進一個籮筐中,再去洗乾淨,把艾草燒熟,撈出放進糯米粉中,把糯米和艾草混合在一起,然後,開始包起艾餃來,在艾餃裡面包滿甜甜的芝麻。我可和別人做的不一樣,我做個“女人像”那個女人的“肚子”中,裝滿芝麻。燒好後,咬一口,汁水從中間噴出來,我大聲叫道:“哇!真好吃呀!”

清明節週記 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國人民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 我們也不例外。

  今天,我跟著外公也來到老家拜祭太外公。手上拿著紙錢、鞭炮、香以及一些拜祭的東西來到太外公的墳前,首先我點燃了三支香插在太外公的墳上,接著我們就燒開紙錢來了,這是什麼味道啊!我不由自主的咳嗽起來,沒辦法拜祭列祖列宗嘛!再忍一會吧!到了最後,我們掛上了兩盞幡,放了一掛鞭炮便回到了在鄉下的親人家中。到了吃飯的時候,桌子上多出了一副碗筷,問過他們後才知道在今天吃飯的時候要先“請”先人吃,然後自己才能動筷。這樣便顯出後生晚輩對前人的尊敬與懷念。

  吃完飯我們就依依不捨得離開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給外公說出了我的疑問:“為什麼以前清明節都不放假,而今年卻定為法定節日?”外公微微一笑說:“唉!由於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崇洋,只知道什麼聖誕節,愚人節的,失去了我們自己的文化節日。由此下去,可能以後的子孫後代都不知道什麼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了!為了讓我們的文化長久的下去,國家把他們也定為法定節日,所以才會放假的。孫子,你長大後千萬不能因為一些外界因素而忘記了我們自己的節日啊!”聽完外公的話後,我感覺到我們這一代任重而道遠,長大以後絕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喪失,絕對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