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時期、某一專案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它有助於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並運用這些規律,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麼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於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石受到強烈衝擊,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透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透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介面和古登堡介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於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介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透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介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2

  地表形態的塑造

  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內力作用主要表現形式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結果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水平運動,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運動,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結果使地表趨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質迴圈岩漿→岩漿岩: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岩漿冷卻凝固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沉積岩: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後,經固結成岩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變質岩:經變質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高溫熔化成為新的岩漿。

  2。山地的形成

  (1)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a)褶皺山褶皺: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內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成為山嶺,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成為谷地,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b)斷塊山斷層: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壓力、張力作用。上升巖體形成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體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吐魯番盆地。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斷層處岩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c)火山岩漿沿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2)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修建成本高,工程難度大。a)運輸線路結構: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b)線路分佈格局: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c)線路延伸方向:迂迴前進,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大於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

  3。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a)河流侵蝕地貌:溯源侵蝕,下蝕,側蝕。(以河谷為例)b)河流堆積地貌: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沖積平原為例)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河流的沖積平原為聚落分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a)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b)便捷的對外聯絡和運輸c)因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利於耕作,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3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方向週期速度自轉運動,地軸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恆星日(真正週期)

  太陽日(晝夜更替的週期)

  角速度:15°/小時

  線速度:赤道,向兩級遞減

  公轉運動

  太陽自西向東

  恆星年(真正週期)

  迴歸年

  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慢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係:(書本18頁圖1—3—5)

  黃赤交角: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度數:目前是23°26′

  產生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示意圖(圖自畫)(書本19頁圖1—3—6)

  迴歸年:是以春分日為參考點的。太陽連續兩次透過春分日的時間間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晨昏線晨線:由到

  1)產生晝夜更替昏線:由 到

  晝夜更替週期:

  意義:使地面白天增溫不至於過分炎熱,夜晚冷卻時不至於過分寒冷,保證了地球上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2)產生地方時

  ①定義: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②特點:東早西晚15°/時4°/分鐘

  ③計算公式: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時差(東“+”西“—”)

  ④區時:①定義:每一時區,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該區區時。

  ②計算公式: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東“+”西“—”)

  ③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120°E地方時

  3)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移規律:沿運動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呈橢球體也和地球自轉有一定關係

  5、地球公轉與自轉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地理意義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4

  氣壓

  中心氣壓水平氣流方向垂直氣流方向中心天氣狀況舉例其它影響

  氣旋低北逆南順向上陰雨亞洲低壓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高南順北逆向下晴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溼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於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溼;暖流增溫增溼)

  氣候型別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乾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氣候分為兩種: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幹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溼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佈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象產生原因汙染物危害對策

  溫室效應燃燒礦石燃料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引起各地區降水和乾溼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

  提高能源利用率,採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

  臭氧層的破壞使用製冷裝置等消耗臭氧物質氟氯烴等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製新型製冷系統

  酸雨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車尾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蹟危及人體健康

  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5

  世界各區域資源分佈: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佈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佈在裡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佈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佔世界的一半,開採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佈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佈在西部沿海地區;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尚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奈及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佔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6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顯著;③天氣複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有利於高空飛行;③包含臭氧層。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13h max)-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長波)(14h max)-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選擇性 臭氧-紫外線、CO2-紅外線)、散射(有一點選擇性 小顆粒優先散射短波光-蘭紫光)、反射(無選擇性 雲層)。

  5.太陽輻射(光照)的影響因素:緯度、天氣、地勢、大氣透明度、太陽高度。

  我國太陽能的分佈: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陰天的晝夜溫差小,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7.氣溫的垂直分佈: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每升高100m氣溫降低0.6℃。

  8.氣溫的水平分佈:①緯度分佈: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佈:夏季 陸地﹥海洋,冬季 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9.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0.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成為熱力環流。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平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佈: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溼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幹

  (6)來自海洋的氣流--溼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岸風)--幹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7

  一、地球內部

  1、地殼

  (1)分層

  A矽鋁層:以氧、矽、鋁為主,鈉、鉀較多

  B矽鎂層:以氧、矽、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徵

  地殼厚度不均和矽鋁層不連續分佈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範圍

  2、組成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沉積岩:石灰岩、頁岩、砂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型別: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8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誌: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

  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迴圈。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型別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佈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併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佈),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溼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型別: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型別: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迴圈

  (1)型別:

  海陸間大迴圈(大迴圈)、陸地迴圈(水量很少)、海洋迴圈(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

  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

  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絡四大圈層。

  8、洋流:

  (1)型別: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佈:

  △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

  △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溼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溼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佈: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矽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汙染的影響:有利於汙染物的擴散,加快淨化速度;但也使汙染物的範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絡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溼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佈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

  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佈。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佈。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絡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佈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佈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佈的影響:

  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

  中緯度半溼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

  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

  △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

  △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颱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瞭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9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徵,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中,冷暖乾溼相互交替,變化週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透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乾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0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範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型別,年雨型(>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緯10度之間

  海陸位置:主要分佈在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的亞馬孫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群島等。

  3、氣候特點(特徵):常年高溫多雨。

  4、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植被型別:熱帶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典型動物:猩猩、河馬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佈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旅遊城市萬隆、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奈及利亞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剛果首都金沙薩、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馬的首都巴拿馬,厄瓜多的首都基多。秘魯城市伊基託斯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隨時播種隨時收穫,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高一下地理知識點:熱帶草原氣候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範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型別,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緯23.5之間

  海陸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亞的北部和東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氣候特點(特徵):全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乾溼季。

  4、氣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氣壓帶(溼季)和信風帶(乾季)交替控制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草原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植被型別:熱帶草原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典型動物:長頸鹿,羚羊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紅土

  6、該氣候區內分佈的城市:坦尚尼亞的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肯亞的首都內羅畢,蘇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內加爾的首都達喀爾、馬裡首都巴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亞,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約翰內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亞,港口城市裡約熱內盧,委內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畜牧業發達,耕作業以小麥為主,溼季播種,乾季收穫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能

  2、大氣受熱過程及溫室效應

  大氣受熱過程:

  ⑴太陽輻射能傳播的過程中部分被大氣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達地面,並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增溫,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遞給大氣。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大氣溫室效應: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熱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間,向下的部分稱為大氣逆輻射,把熱量歸還給地面。

  ①多雲的陰天夜晚氣溫不會太低是因為雲層厚大氣逆輻射強

  ②十霧九晴:晴天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空氣中的水汽易凝結成霧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強但熱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少,光照強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

  二、熱力環流——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流

  1、熱力環流中溫度和氣壓值的比較方法

  ⑴溫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氣流的近地面溫度最高;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⑵氣壓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壓;對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值越低。如圖,溫度由高到低是DCAB,氣壓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2

  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應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徵協調一致的關係。常分析某一區域自然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

  2)分析地理環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係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變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根據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絡,分析一個區域的變化對其他區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地區環境的變化,分析環境問題成因;結合題目提供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與之相關地區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過程的因果關係。

  (4)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時,必須考慮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是哪一要素,進而逐步分析這“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髮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3

  南昆鐵路自廣西首府南寧至雲南首府昆明,沿途經過地質條件複雜的喀斯特地貌,地形複雜,山高谷深,是我國已建成鐵路中技術水平最高的鐵路。是我國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於開發當地豐富有色金屬資源和優質旅遊資源,改善西南交通,促進經濟發展。

  南疆鐵路東起吐魯番,西至喀什,沿途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是我國重要長絨棉生產基地。

  西氣東輸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東到我國長江三角洲的上海。

  對於西部:將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本區經濟發展;

  對於東部:

  ①緩解能源緊缺狀況,利於經濟發展

  ②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大氣環境質量。

  歐洲內河航運發達的原因:

  ①氣候溼潤,水量豐富;

  ②地形平原遼闊,水流平緩,河網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長。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4

  生物

  (1)生物的分佈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溼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汙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迴圈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絡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菸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汙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岩石風化過程低等植物著生過程高等植物著生過程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15

  (一)晝夜交替

  1、(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係: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係: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範圍:0°~23°26′

  6、太陽高度的分佈: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線上=0°。

  7、晝夜交替的週期:一個太陽日=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

  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捨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偏東時間早)。

  (四)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座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