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人生寓言反思(通用6篇)

人生寓言反思

人生寓言反思(通用6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寓言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生寓言反思1

  按照新課程的閱讀教學目標要求,閱讀敘事類作品要“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我這節課的預設也正是按照這個要求來做的,把重點放在交流閱讀感受上。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這樣一些體會:

  第一,引導學生討論,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一個有開合度的問題往往才能引發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本課例中的“你喜歡文中的白兔嗎?為什麼?”這一問題給了學生思維的空間,他們可能答“喜歡”,也可以答“不喜歡”,只要言之成理就行。所以學生回答問題就有了選擇,有了靈活性,也便有了個性。

  第二,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傾聽,抓住有價值的資訊,善於追問,讓學生把一個主問題所涉及到的支問題,關鍵問題牽涉出來,加以討論,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取得共同的收穫。如在同學們回答了“喜歡”與“不喜歡”之後,我所追的“白兔有了月亮就一定會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是什麼?”這正是本課的重難點問題,到此也就水到渠成地加以解決了。

  第三,在點評學生答問時,教師應真誠地讚美和指點,讓每個答問的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和保持學生長久的語文學習興趣。

  一節課的收穫是有限的,本課時的教學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在其後一篇的自主學習探究與交流中就再沒能出現如此的高潮了。這正映證了課堂教學的藝術是永遠缺憾的藝術吧!

人生寓言反思2

  我做了一些反思。其目的就在於總結經驗,更好的為今後教學服務。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透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物件的情感體驗,並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在學生學完了這篇寓言的寓意後,我設計了問題: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你今天學習了這篇寓言,你的人生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或變化暢所欲言,有同學提到面對成績時應該有平和心態,有同學開始正確認識與好朋友交往的問題,還有同學提到了獨生子女如何面對父母的愛等,這些問題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著的煩惱。

  在這堂語文課中,這些頗有共鳴的困擾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的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人生寓言反思3

  周國平的《人生寓言》得用智慧來解讀。怎樣讓一群天真幼稚的孩子讀到與哲理共鳴、與哲人同行、滌盪並震撼心靈的深處,應該是每一個作課教師的重任。

  《白兔和月亮》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用八個字完全可以概括:賞月——得月——護月——還月。稍加引導,學生就能概括出來,關鍵是讓他們能用心去品味白兔得月前後不同的心理感受,把白兔當自己,把自己當白兔,反反覆覆的讀第一段和第四段,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話:“這是我的月亮!”,課堂上學生讀的還算投入,也能從白兔身上知道一顆平常心的可貴之處。

  《落難的王子》構思之巧妙令人拍案!學生讀到結尾處也總是會心的哈哈大笑!“天啊!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在三種情況下三次出現,自然而然的揭示了人生會遭遇厄運這一事實的普遍性,又強調了面對挫折不能逃避,只能選擇挑戰困難的人生哲理,只要能抓住反覆出現的那一句話,就拿到了解讀文字的鑰匙!

  課已結束,總覺留有遺憾,思之再思之,是怕此文的教育思想得不到落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能在一片淨土中安靜下來難於登蜀道嗎?灑脫和堅強,也就是這兩則寓言的文心了!唯一能做的也就是讓學生用第一人稱去讀此文。

人生寓言反思4

  《人生寓言》兩篇課文中,重點放在了第一篇《白兔和月亮》。對這篇文章的賞析非常仔細。同學們透過小組合作探究,將文中優美的詞句一一評析,氣氛活躍。有一個同學甚至回答:“有一隻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中的獨字用得好,這樣說明了這隻白兔賞月之才舉世無雙。”

  在概括兩篇寓言的寓意上,雖然通過了引導,但是兩個班的同學們均把握不準,最後都有同學發現這篇課文的導讀中包含了課文的寓意。因此,在課堂引導上還得繼續加強。

  初一新生對寓言的學習有了一點點基礎,但理解也僅僅限於淺層次上。特別是以人生為主題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據此,本節課堂上從朗讀、複述、抓關鍵詞語句子入手,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師生共同探究,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閱讀中領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練習中鞏固,在質疑中創新。逐步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刻道理。

人生寓言反思5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學生思考"有無得失之患"這道題時,剛開始十分困難,我提出了變換角色的假設,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進行啟發,當學生聯絡自身談得失之患時,我也說了同是獨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並積極啟發他們,最後還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給學生,彼此共同領悟,共同進步!

  我還十分注重傾聽,然後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如在品味詞句的環節,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為"有彷彿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我即時給予糾正。我還經常利用上課前五分鐘課進行一次小小的演講,每一次我都讓讓學生對演講者做出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為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同時,在整個備課過程中,備課組成員的相互啟發使得這堂課更為完善生動。

  當然,本學期我也是第一次進行初中語文教學,對於新課標和新教材我還有很多需要向前輩們學習的地方。但我認為,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會成為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也將為此而繼續努力!

人生寓言反思6

  一、教學設計

  教學物件分析

  大部分初一的學生對現代文的閱讀能力都停留在瞭解故事情節的感性認識層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章蘊含的深層主旨。因此,本課的學習,教師將著重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提升學生的理性認識。此外,教師將根據初一學生活潑好動的生理特點,透過設計適合他們年齡的教學形式與教學環節,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教材分析

  《白兔與月亮》是實驗教材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學生能比較容易地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但另一方面,《白兔與月亮》所蘊含的寓意較為難懂,學生很難做到一步到位,所以科學設計的重點應放在如何使學生最終能水到渠成地體會其寓意。同時,結合寓言這種體裁特點,深入挖掘其所蘊涵的'哲理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寓言這種體裁的基本特點。

  2.詞語積累。

  3.把握全文大意,提煉中心思想。

  能力目標:

  1.口頭複述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脈絡,提高閱讀分析的能力。

  2.學會篩選關鍵詞語,初步感知精美的語言。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學會用平常心態對待生活中獲得的各種各樣的利益。

  教學重點

  1.把握全文的情節發展,抓住兩次轉折的關鍵。

  2.把握得月前後白兔的心態變化。

  3.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的人生體驗,談談從這則寓言中所得到的對自己人生觀的一些感悟。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透過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儘快進入課文的學習。

  2.延伸拓展法。聯類引申,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學有所用。

  3.小組討論法。透過小組成員的相互啟發,共同完成問題的探究。

  二、教學反思

  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啟用點

  寓言主要是透過故事的形式講述一些哲理。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觸這種體裁,但其實在小學階段他們已經讀過許多寓言。因此在課文匯入中,我就從學生接觸過的寓言開始引入,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轉入文體介紹。初一學生好動活潑,因此在文章整體感知的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雖然準備倉促,但他們的熱情被極大地調動,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為觀眾的同學,在看完表演後,整個班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因此我認為,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並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才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注重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挖掘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透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物件的情感體驗,並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在學生學完了這篇寓言的寓意後,我設計了問題: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你今天學習了這篇寓言,你的人生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或變化?暢所欲言,有同學提到面對成績時應該有平和心態,有同學開始正確認識與好朋友交往的問題,還有同學提到了獨生子女如何面對父母的愛等,這些問題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著的煩惱,在這堂語文課中,這些頗有共鳴的困擾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的。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學生思考“有無得失之患”這道題時,剛開始十分困難,我提出了變換角色的假設,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進行啟發;當學生聯絡自身談得失之患時,我也說了同是獨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並積極啟發他們,最後還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給學生,彼此共同領悟,共同進步!

  我還十分注重傾聽,然後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如在品味詞句的環節,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為“有彷彿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我即時給予糾正。每堂課的前五分鐘演講,我總是讓學生對演講者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內容時,前一個學生介紹羅嗦,但我更關注於她的優點———用了很多課本中的詞語,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回顧生字詞時,學生們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說:大家是否已經知道我的正確答案了?怎麼那麼正確的!

  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為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同時,在整個備課過程中,備課組成員的相互啟發使得這堂課更為完善生動。

  我認為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也會成為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將為此而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