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遊子吟》優秀教學設計
《遊子吟》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透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遊子吟》優秀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遊子吟》是唐朝詩人孟郊所寫的一首母愛的頌歌,千百年來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一直膾炙人口。為了讓這凝聚了人類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於學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學中,始終圍繞千古名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詠三嘆,詠歎到底。在品讀全詩的過程中,透過感知詩意、想象詩畫、品讀詩情、寫出詩感,引導學生讀出詩的三種境界,即讀出“詩中之畫”、“詩中之情”、“詩外之意”。並適時連結閱讀〈遊子詩〉,使〈遊子吟〉的詩畫得到了延伸,詩意得到了拓展,詩情得到了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名句為情感主線,反覆品讀、迴環玩味,讓祖國的經典文化和人類的美好情感真正植根於學生的精神世界。
課前交流:
1、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一個很溫馨的話題。(板書:mother)這個單詞怎麼讀?是什麼意思?你們知道這個單詞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每個字母所代表的含義吧。
出示:(齊聲誦讀)
“M-more”:母親給予我的太多太多; “O-old”:母親卻在慢慢變老;
“T-tear”:母親曾為我拭去串串淚珠; “H-heart”:母親有金子般純淨的心靈;
“E-eye”:母親有愛意盈盈的眼神; “R-right”:我想對母親說:祝您永遠健康、幸福!
把這些字母拼起來後,就是我們最親愛的母親-mother!把這些含義連起來,就是一首母親的讚美詩,讓我們再次深情地誦讀。
教學過程:
一、順勢匯入,揭示詩題
1、引出課題:其實,對母愛的讚美,是沒有形式和時間之分的,人們總是有感而發,自然流露。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讚美母親的古詩《遊子吟》。你們知道“遊子”是指什麼嗎?在本文是指誰?“吟”又是指什麼?
2、初讀全詩:這首詩廣為流傳,耳熟能詳,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都會讀,一起來讀讀。
3、交流感受:讀了這首詩之後,你有些什麼感受?
4、你知道孟郊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嗎?(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謀到江蘇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做官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親來溧陽,安享晚年。此時,孟郊就想起了進京趕考,臨行的情景。於是他就寫下了一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歌《遊子吟》。)
二、朗讀詩文,意境交融
1、朗讀名句:在這首詩裡,有一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感受,後來一直被人們吟誦的千古名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裡的“暉”是什麼意思?
請你結合註釋說說你的理解。(鼓勵學生用反問句式、肯定句式、感嘆句式表達自己的理解。)這句詩表達的是反問的語氣,你能把讀出這種反問的語氣嗎?(可以引導學生用反問的句式問自己、問老師、問同桌,反覆吟誦這句詩。)
2、朗讀臨行前的詩句:為什麼兒子不能報答母親的.恩情呢?請孩子們讀讀前四行詩,結合註釋和插圖,理解這四行詩,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預設:抓住“密密縫”,體會濃濃愛。
(1)作者進京趕考前的晚上,母親在昏暗的油燈下給兒子縫織衣服。你是從哪裡得到這種感受的?
插圖是文字的再現,書上的插圖再現了哪句詩?(“臨行密密縫”)母親為什麼要“密密縫”?(使衣服結實耐穿,怕兒子遲遲不歸。)
你是從哪裡體會到的?(“意恐遲遲歸”)聯絡上下文來理解。
在古代,有這樣一個習俗,兒子出遠門前,母親都要為兒縫織衣服,縫得越密,兒子就回來得越早,縫得越稀,兒子就回來得越遲。所以母親“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母親把這份願望縫進了衣服裡,現在,我們就把這份祝福融在詩句裡,讀出來吧。(希望再密一點,讓兒子早點回家;還要再縫得密實一些,再結實一些。母親的心情多麼迫切啊!巴不得兒子早點回來。)
母親擔心的僅僅是兒子“遲遲歸”嗎?她還會“恐”什麼?由此可想,母親在“遊子衣”裡,除了縫進了密密的針線,還縫進了什麼?請把母親的擔憂、祝福、牽掛和所有的愛,都縫進遊子衣裡,一起讀讀前四行詩。
(2)可以說,一件遊子衣,一片慈母心。同學們說,這樣的深恩能夠報答嗎?所以,詩人發出感慨(誦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三、延伸意境,昇華情感。
1、母愛就像春天的陽光無私地奉獻給了小草,“臨行密密縫”僅是母愛的縮影。現在,你們就是孟郊,你們想一想,還因為哪些原因讓你覺得無法報答母親?(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對兒子的思念之情。)
2、學習〈遊子詩〉:你知道兒子遠行後,母親又是怎樣忍受思念的煎熬?現在我們走進孟郊另一首《遊子詩》。屏示並齊讀:
遊子詩
孟郊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你們知道萱草是什麼嗎?在古代,不少遊子遠行前都會在母親的房前種植萱草,希望母親在春暖花開時節看到萱草盛開,就像看到了遊子,以慰藉母親的思念之情。
從這首詩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母親焦慮不安、望眼欲穿、滿眼淚花地盼望兒歸。)你是從哪句詩體會到的?請帶著你體會到的意境,個性品讀《遊子詩》。你說,母親對兒子這種強烈的思念之情能夠報答嗎?所以,作者發出感慨(誦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剛才,我們從〈遊子吟〉中,讀出兒子臨行前,母親“密密縫”的畫面,又從〈遊子詩〉中,讀出了兒子行天涯,母親“依堂門”的畫面。不知不覺中,我們就進入了讀詩的第一重境界,那就是讀出了詩中之畫。板書:詩中之畫。
4、當“臨行密密縫”和“慈母依堂門”這兩副畫面交匯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在母親的心裡;無論我們走得有多遠,都走不出母親的視線。因為,臨行前,引讀《遊子吟》;遠行後,引讀“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所以,作者發出感慨(誦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5、當我們再次吟誦同一作者寫的兩首表達同一主題的詩時,你的心裡湧動了什麼情感?並把你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出來。(對母親的讚美、熱愛、思念之情等;或母愛的無私與偉大等;或想報答母親的強烈願望等。鼓勵學生自由、個性的表達與誦讀。)
6、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溫暖的,細膩的。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用什麼方式,都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斷地問自己:(齊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又大聲的問所有的人:(齊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此時,讓我們輕聲問問自己:(齊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7、剛才,同學們把體會到的情感放進詩裡,把自己的心放進詩裡,讓人感覺,你不是在讀孟郊的詩,而是在讀自己的心聲。不知不覺,你已經達到了讀詩的第二重境界了,讀出了詩中之情。(板書):詩中之情。
四、啟用表達,提煉感受
1、剛才,你們都輕聲地問了自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你們能報答自己的母親嗎?此時,你想對自己的媽媽說些什麼嗎?那就把你最想說的心裡話用一兩句話寫下來。
2、抽生交流。同學們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對母親的深情。但僅僅用一兩句話遠遠不能表達對母親的深情,此時, 讓我們把心中對母親無盡的愛融化在這首詩裡,送給自己心愛的媽媽吧。
3、小結:老師從你們的吟誦中,終於聽到了讀詩的第三重境界,那就是讀出了詩外之意,(板書)。你們讀的是孟郊的《遊子吟》,老師聽到的卻是你們對自己母親的款款深情,
五、總結延伸,豐富內涵
1、感受名句的影響:同學們,在孟郊的詩行裡,沒有深切的呼喚,沒有高聲的讚美,然而一份濃濃的真情卻從這簡單的30個字裡自然流露,輕輕觸控著我們的心靈。宋代大文豪蘇軾這樣評價《遊子吟》:“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說明孟郊的詩都是肺腑之言,感人肺腑!直到現在,這首詩裡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還廣為流傳。
2、交流名句的運用:今天,人們常常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聲。請同學們想想在哪些情況下也可用上了這句話?
3、引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人們在表達自己報答母親,報答母校,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的感情時,都會用上這一千古佳句。
也許在下一個母親節,你會情不自禁地吟出這一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也許在你明年畢業,離開母校的時候,你也會情不自禁地吟出這一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也許在你為國爭光的時候,你還會情不自禁地吟出這一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4、在〈燭光裡的媽媽〉音樂聲結課:最後,讓我們在低迴、婉轉的音樂聲中,把所有的感動融進這首詩裡,再次吟誦《遊子吟》。
板書: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詩中之畫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詩中之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外之意
拓展閱讀:《遊子吟》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絡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過慈母為遊子趕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