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複習總結

小石潭記複習總結

小石潭記複習總結

  《小石潭記》複習資料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chí)為嶼(yǔ),為(kān)為巖。青樹翠(wàn),蒙絡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yǐ)然不動;(chù)爾遠逝,往來(xī)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悽神寒骨,悄(qiǎo)(chuàng)幽(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gōng )古,餘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從小丘向西走一百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裡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捲過來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的高地、島嶼不平的岩石,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樹枝被藤所纏繞,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幾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人一起嬉戲。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不能探知它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的竹林和樹木環繞著,寂靜空曠沒有旁人。使我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瀰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裡的環境太悽清,不可以久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遊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一)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潭記》《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 文言詞語

  1. 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空遊無所依】在空中。【西南】向西南。【鬥】像北斗星那樣曲折。【蛇】像蛇那樣蜿蜒前行。

  2. 一詞多義

  【以】 ①全石以為底(把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過清(因為 )

  【為】①全石以為底(作為) ②為,為嶼,為堪,為巖。(成為 )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悽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能)

  之:1心樂之 (無意) 2乃記之而去 (代詞)

  4.常規詞語

  【竹】竹林。 【尤】格外。【清冽】清涼。冽,涼。【以為】把……作為。【卷】彎曲。 【】水中高地。【嶼】小島。【】不平的岩石。【蒙】遮掩。【絡】纏繞。【綴】連結。【參差】長短高低不齊。【披拂】隨風飄動。

  【許】表約數 【澈】通透,有“照”的意思。【然】呆呆的樣子。

  【爾】忽然。【逝】去,離開。【忽】輕快敏捷的樣子。【明滅】忽明忽暗,又指時隱時顯。【勢】姿態。【差互】參差不齊。【源】源頭。【環合】環繞。【寂寥】靜寂。【悄】憂傷的樣子。【幽】幽靜深遠。 【乃】於是。

  二、 閱讀探究

  1. 作者是怎樣精心地寫小石潭的出現的?

  隔竹→聞水聲→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2.直接和間接寫潭水特點的語句是分別是什麼?

  直接寫潭水的語句是:聞水聲,如鳴環,下見小潭,水尤清洌;間接寫潭水特點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遊者相樂。

  3.第一段寫出了小石潭怎樣的特點?

  石奇、水清、樹綠。環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從哪兒可看出小石潭人跡罕至?

  隔竹,伐竹取道。

  5.文中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麼?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似與遊者相樂。

  6.作者在第二段裡具體描繪了什麼?

  水清魚樂。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分別從 游魚 、 魚影 、 日光 等角度去點染,整段文字沒有一個字寫到 水 ,卻又無處不在寫 水  。

  7.抒發作者抑鬱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什麼?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幽。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關寫“魚”的句子:

  ⑴ 魚靜態的句子: 然不動。⑵ 魚動態的句子:爾遠逝,往來忽。⑶ 魚情態的句子:似與遊者相樂。

  9.作者是怎樣活靈活現地描繪潭中游魚的?

  ⑴ 動靜相應。“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既寫出了環境的幽寂,又表現了魚兒的自由歡快。⑵ 恰當映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等語映襯了水之澄澈,與“石潭”照應。⑶ 借景抒情。“似與遊者相樂”以及之前對魚兒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寫,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歡樂,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時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怎樣的景色和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景色和氣氛:幽深冷寂;心情:孤悽悲涼。

  11.為什麼作者先描寫“水、石、樹”,而後才描寫'魚'呢?

  作者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先看到水石樹,才能再看到游魚。

  12.作者描寫日光、魚影,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側面襯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樂”字,這跟全文的情調協調嗎?說說你的理解。

  作者為了擺脫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隱藏著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又看到魚兒的自由歡快,心情變得好起來,這裡的“樂”與作者內心的憤不平成了強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幽”,如何理解這“一樂一憂”?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作者參與政治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難平,因而悽苦是感情的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為擺脫這種抑鬱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15.“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又不一定是比喻。試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 聞水聲,如鳴環。 ② 皆若空遊無所依。 ③ 似與遊者相樂。

  比喻:① 聞水聲,如鳴佩環。

  16.用自己的話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及石潭貌。

  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魚樂 。

  第三段:寫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圍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代同遊者。

  17.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樣的特點?

  發現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溪源流 → 潭中氣氛

  (聞聲見形)(水→石→樹→魚)(溪身→岸勢) (氣氛→感受)

  18.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幽深冷寂,孤悽悲涼。

  19.課文寫景中融有感情,試說說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遊覽到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你怎樣看待這種心情?

  作者為了擺脫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當看到魚兒時心情變得歡快起來,後來又看到小石潭這麼美的景色被埋於荒遠,加上悽清的自然環境的觸發,於是想起自己被貶的遭遇,而產生憤不平的心情。

  這種心情是特定環境與作者經歷結合的產物,是一個正常人都會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