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習題

《小石潭記》習題

《小石潭記》習題

  《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小石潭記》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音:

  篁( huáng ) 佩( pèi ) 洌( liè )

  坻( chí ) 嶼( yǔ ) 佁( yǐ )

  翕( xī ) 邃( suì ) 寥( liáo )

  俶( chù ) 愴( chuàng ) 嵁( kān )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下見小潭 見: 看見

  (2)隔篁竹 簧竹:成林的竹子

  (3)如鳴佩環 鳴:使……發出聲音;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

  (4)心樂之 樂: 以……為樂

  (5)水尤清洌 尤:格外

  (6)近岸,卷石底以出 近:靠近,動詞

  (7)青樹翠蔓,蒙絡搖綴 翠蔓:翠綠的莖蔓 蒙:覆蓋 絡:纏繞

  (8)參差披拂 參差: 高低不平

  (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下:向下照射;澈:穿過,透過;布:照映、分佈。

  (10)佁然不動 佁然:呆呆的樣子

  (11)俶爾遠逝 俶爾:忽然

  (12)斗折蛇行 鬥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三、填空:

  1、《小石潭記》選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 ),字(子厚 ),唐代(河東 )人,著名文學家,世稱“柳河東”,“(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長於寫( 山水遊記),本文按遊覽的順序生動地描寫出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謐,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的孤悽之情。此文寫於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期間,這一時期所寫山水遊記統稱(永州八記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 )篇。

  2、課文多角度描寫景物,其藝術手法主要有:

  ①點面結合。如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

  ②遠近交錯。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

  ③動靜結合。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俶爾遠逝)”是動。

  ④虛實相生。如“潭中魚可百許頭”表面寫(魚),實為寫(水),以實寫虛,虛實相應成趣。

  3、《小石潭記》的“記”是一種文體,可記敘描寫,也可(抒情、議論),是屬於(散文)的範疇。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答案: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答案: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答案: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五、理解課文

  1、選出沒有比喻意義的一句是( C )

  A、如鳴佩環,心樂之

  B、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當的是(C)

  A、作者隔著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聲吸引了他。

  B、“全石以為底”就是說潭底全部都是石頭。

  C、“寂寥”、“悽”、“寒”等詞其實都是寫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種孤獨感。

  D、文章表現了高潔、幽邃、淒涼之美。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A.本文渲染了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作者悲涼悽愴的心緒。

  B.第一段作者圍繞著“石”來寫,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不同的景緻。

  C.第二段寫了游魚、陽光和影子,動靜結合,展現生動的畫面,目的是表現魚的活躍、可愛。

  D.柳宗元被貶失意,心情抑鬱,所以認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實作者筆下的小石潭風景如畫,如果我們能跨越時空到此一遊,或許會流連忘返。

  4、用“/”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青 樹 翠 蔓,蒙 絡 搖 綴,參 差 披 拂。

  潭 中 魚 可 百 許 頭,皆 若 空 遊 無 所 依,

  潭 西 南 而 望,鬥 折 蛇 行,明 滅 可 見。

  其 岸 勢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答案:青 樹 /翠 蔓,蒙 絡/ 搖 綴,參 差 /披 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