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八年級語文上冊《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上冊《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上冊《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讀熟課文,把握整體內容,瞭解寫作背景

  體會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教學重點/難點

  1、正確翻譯課文,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清、去、邃等;虛詞:以、為等,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讀熟課文,把握整體內容,瞭解寫作背景。

  3、體會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4、學習作者採用的空間順序寫作方法。

  3、教學用具

  多媒體

  4、標籤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堂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的一首絕句,在這首詩裡寄託了詩人高潔孤傲執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同樣體現了他獨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憤懣之情。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翻譯課文,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清、去、邃等;虛詞:以、為等,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讀熟課文,把握整體內容,瞭解寫作背景。

  你瞭解嗎?

  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以敘事為主,可記遊,可抒情,可議論,可描寫。

  《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柳宗元簡介: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都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並稱“韓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記》、《三戒》、《捕蛇者說》等。《小石潭記》說是《永州八記》之一。

  三、自學指導

  聽錄音:

  1、畫出生字詞、

  2、注意句子的節奏、

  學生大聲讀課文,注意語調的把握、

  提示:1、課文第一二段寫作者興致勃勃暢遊小石潭,有全石帶來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飄忽不定的游魚所帶來的快樂,應讀得歡快些。

  2、第三四五段寫小石潭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應該讀得傷感些,低沉些、

  四、師生互動交流

  默讀課文:

  藉助文下的註釋,試著運用精彩的語言翻譯段落中的語句。

  句子翻譯見課件

  五、課堂小結及板書設計

  略

  六、當堂訓練

  一詞多義

  (1)可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久居

  (2)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3)清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4)差參差披拂

  其岸勢犬牙互差

  (5)以以其境過清

  卷石底以出

  (6)樂心樂之

  似與遊樂者相樂

  自學指導

  (1)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

  (2)課文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3)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4)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1)課文的寫作順序是(遊覽順序):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2)(3)(4)見課件

  師生互動交流

  (連結:寫作背景

  唐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於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官宦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許多飛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八處名勝:西山、鈷姆潭、鈷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

  互動交流一:

  1、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2、這一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3、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4、作者是怎樣寫魚的?採用怎樣的寫法?

  5、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什麼修辭方法?

  6、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案見課件板書)

  互動交流二:

  1、《小石潭記》是柳宗元參與政治革新活動失敗,遭到權貴排擠,被貶至永州擔任司馬期間所作。當時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鬱,因而借遊山玩水來排遣愁懷。遊歷中,他發現了永州奇特的風景,於是記下來,成為文學史上頗為有名氣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閱讀了這篇遊記後,你認為小石潭的風景奇特在什麼地方呢?

  (見課件板書)

  2、在你眼中這是一座怎樣的石潭?

  (潭小而美麗、石頭形態各異、潭水清澈、水聲悅耳、小潭生機昂然、環境幽靜悽清。)

  3、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石頭,讓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寫:石的有“全石以為底”點明這是一個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出了石的千姿百態、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魚影側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寫:石的有“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潭邊植物附石而生,綠意蔥蘢,景色優美。)

  4、小石潭潭水的特點是什麼?第2段對潭水的描寫沒有一個“水”字,但無一處不在寫水。請就此做些分析。

  (清澈。

  一是可見石底:“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二是魚若空遊:“皆若空遊無所依”

  正面寫魚兒的歡快活潑,側面反襯出水的清澈透明。)

  5、為什麼作者能將筆下的景物描寫得這麼美麗呢?

  (有順序的寫景;寫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徵;寫出了靜與動的結合,虛與實的結合,景與景的交相輝映,情與景的交融。)

  6、作者在遊小石潭時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的`心情變化的?

  (變化:先寫“聞水聲,如鳴佩環”而“心樂之”

  後寫魚“似與遊者相樂”

  最後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原因:從作者當時政治處境來看,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官場失意的方式,因而聽到美妙的水聲,便心樂之。後來寫魚“似與遊者相樂”則是這種情況的延伸,但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7、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mèn)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8、柳宗元真不愧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筆生花,以高超的手法,為我們勾畫出四幅風景奇特的畫面,精細、準確而又生動,令人讚歎。如此奇麗的景緻,我們怎能不為之心動,不為之傾倒呢?可是柳宗元並沒有在奇麗的小石潭面前流連忘返,僅是“記之而去”,這是為什麼呢?

  (作者這樣寫固然是由於環境過於寂靜淒涼的緣故,更是因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內心無限憂傷悽苦的緣故。小石潭雖然景緻奇特,但四周竹樹圍抱,無人知曉,少人問津,其寂靜與寥落跟作者此時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靜與作者心境的悽清互相比襯,表現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是作者內心憤懣(mèn)的抒發。)

  互動交流三:

  本文的描寫生動形象,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仿照示例,作簡要分析。

  示例: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賞析:這句話從正面寫出游魚的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的特點。

  (……)

  課堂小結

  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愴的心緒。

  課後習題

  完成《活力課堂》P46,

  (1、因為大約

  愣住的樣子可以

  2、略

  3、甲文:清澈透明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

  甲文借描寫小石潭的幽美、淒寒,表達了作者寂寞處境中悲涼悽愴的心緒;

  乙文寫了景色優美的右溪卻無人欣賞,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

  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