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桃花源記的語文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選自《桃花源記》)
1.解釋下列加粗詞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還家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___________________
③詣太守說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尋病終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劃分句子的朗讀節奏。
餘 人 各 復 延 至 其 家。
4.下列對選文內容與寫法的理解與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桃花源記》寫法與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寫法一樣,以美好的想象反襯現實的黑暗。
B.桃源人“不復出焉”是因為與世隔絕時間太長,他們適應不了外面人的生活習慣。
C.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尋找桃源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表明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D.文章結尾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後人據此概括出一個成語“無人問津”。
5.從《桃花源記》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沒有戰亂,安定團結,相處和諧,生活富足,環境優美。你認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實現了?請列舉現實生活一個例子闡述個人見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同“邀”,邀請 ②詳細 ③到 ④隨即,不久
2.⑴桃源人帶領妻子兒女以及相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⑵就順著以前的路,處處都做了記號。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4.B
5.示例一:沒有完全實現。桃花源中環境優美,而我們今天的社會,大量良田被佔用,環境汙染嚴重。我們村附近建立一個藥廠,村子裡的溝凼全部變成了臭水溝。
示例二:沒有完全實現。《桃花源記》中人們相處和諧。而今天,雖然人們物質生活富足了,但人際關係緊張,人人自危。前不久報上還刊登了一個訊息,一個司機扶起馬路上倒下的老人,結果被說成這個司機撞到老人,被索賠。(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