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三字經> 三字經註解: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三字經註解: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三字經註解: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三字經》教了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這 幾句話是針對受教育者說的,小孩子不好好學習,是不應該的。小時候不好好接受教育,老了以後怎麼辦呢?淺顯的道理是學習有最佳年齡期,就是十三歲以前。錯 過了這個黃金階段,則事倍功半,不是說不能學習,而是你下的功夫大,收穫反而相對的小。至於深層的道理,就是事物的因果關係,人是不受苦不享福,不遭罪不 出貴,受多大的苦享多大的福,遭多大的罪出多大的貴。唱戲的名角都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當年沒有種因,現如今到哪裡去找果呢?

  有見識、有智 慧的父母都肯讓小孩子去吃苦,磨練他的意志,以期長大後挑重擔、成大器。孔子在《論語?憲問篇》也說:“愛之能勿勞乎”?果真愛你的孩子,就要使他勞,使 他知道人生的艱難困苦,否則愛就變成了害。

  我們現在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父母含著怕化了,頂著怕歪了,從小就錦衣玉食。吃苦是積福,享福是消福,孩子這麼 小就享福,長大了福就薄了,老了福就沒了,那可就慘了。看看西方世界,那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場。為什麼是老年人的墳場?他的福沒有 了,年輕的時候享受完了。

  我們中國人講究年輕的時候積福不享福,趁年紀輕、身體好,再苦再累也受得住。老了以後體力衰了、幹不動了,這時候再享福,自然兒 女孝順,子孫滿堂,身心快樂,安度晚年。外國人看了羨慕死了,他們住在養老院裡,孤獨寂寞,比不了我們中國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什麼要這樣持之以恆的對小孩子進行教育呢?因為“玉不琢,不成器”,這是舉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玉石產品的'加工需要四步工序,前兩步叫切磋,後兩步叫琢磨。

  從 崑崙山採來一塊石頭以後,第一道工序就是“切”,從中間剖開,看看石頭裡面有沒有玉,有多少塊玉。有的石頭裡面根本沒有玉,有的只有星星點點的小玉,只能 做戒指面。有的石頭裡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價值連城的工藝品。第二道工序是將石頭中的玉磋出來,這種未經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樸玉”。

  接下來是按照樸玉的 形狀進行雕琢,或雕鑿成玉佩首飾、杯盞盤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後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兩道工序一個人幹不了,所以說是咱們倆切磋切磋; 後兩道工序可以自己幹,因此說讓我自己琢磨琢磨。

  原料玉石不經過“切磋琢磨”的加工過程,就不可能成為價值連城的工藝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認真學 習,不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就不會做人。現代科學證明,越是高等動物,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動物生下來就要向父母學習生 存技能和捕食禦敵的本領。

  不同種類動物學習時間的長短也不同,動物智慧等級越低,其本能性反映越強,學習的時間就越短,越是高等動物學習時間越長。人類有 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少兒期,加起來有十三年,這是基礎教育階段,人必須接受十三年的基礎教育,才能在社會上獨立。

  少兒時期的聰明才智(特異 功能)是開發不得的,千萬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現代的中學生就寫小說,小神童就破格升大學,輿論界還大肆渲染,不知道這是教育上的大忌。小孩子應該扎 紮實實地打好童子功的底子,以便將來能成大器,小時候是“神童”,長大了未必就成才,古今中外這樣的教訓太多了。

  所以小孩子在十三歲之前,必須要由家長、 老師來引導,選擇最優秀的好東西強加給他。在這個階段,人文學科的東西小孩子是不懂的,也不需要他懂,他要作和能做的就是將人類的文化精華儘可能多地吸收 進來,先滿腹經論,以後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再慢慢開發也不遲。

  如果錯過了人生的前十三年,無論你以後多麼努力地彌補,無奈大腦與神經系統的生長週期已到,人 定型了,再背書記不住了,那時就悔之晚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