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廿八都遺落在大山裡的夢散文

廿八都遺落在大山裡的夢散文

廿八都遺落在大山裡的夢散文

  “沒有比廿八都更讓人捉摸不透的古鎮了,她像個謎,存在於蠻荒蒼茫的大山裡”作家汪浙成筆下的廿八都,帶著幾許神秘與悠遠。

  是的,她躲在仙霞山脈的深處。至少現在,廿八都的聲名還不如鳳凰和麗江。但她確是浙南大地上的一尊美神,還在沉睡,或者正在甦醒。

  無盡的綠,清涼的風,一路伴我們去尋訪這個“遺落在大山裡的夢”。

  廿八都,猶如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揣著仙霞古道的雲霧、楓溪河水的清波,帶著處子般的青澀,從山谷深處翩然走來,從骨子裡散發著一種古典柔美、淡泊脫俗的氣質

  珠坡橋淡然地站在古鎮人口處。這座古樸典雅的廊橋,靜默地橫陳於楓溪之上,斑駁的紅漆木柱頂起灰瓦鋪頂的屋廊,高高隆起的斜脊,宛如在空中畫出的優美弧線。據載,“珠坡樵唱”曾是古鎮十景之一。立於廊亭,想象著那舊時月色裡從橋上走過的樵夫——想想就要到家了,忍不住扯開嗓子唱起了山歌!那份歡暢的心情,那“一人歌唱眾人和”的熱鬧勁,豈是常人能體驗到的?

  還沒有從珠坡橋的陳年餘香中回過神來,我們已經走在青石板和鵝卵石鋪就的潯裡古街了。 走進散發著江南味道的街巷,彷彿穿越了千年時光。腳下的鵝卵石被歲月磨得油光發亮,兩旁是青磚黛瓦的店鋪和尋常百姓人家。那些夾雜其中的高大氣派的徽派建築,想必是小鎮的大戶人家吧?那老舊厚重的門板,咿咿呀呀一開一合間,曾流轉多少崢嶸的往事?那深深門庭的背後,藏著的是繁華過後歸於平淡的寂寞

  這個遠離都市的小鎮,既有淡定從容的`老屋,更有怡然自得的生活。廿八都的人似乎也少有旁騖。純樸厚道的居民站在自家門前,和我們這些遊客和氣地打著招呼,那一臉的真誠,在外面的世界是難以找到的。面對廿八都人那恬靜的表情和淳樸的笑容,真有春風人懷般的暖意。這是靈秀山水的滋養,還是獨特文化的浸染,抑或千年古鎮的遺風?

  沿著潯里老街慢慢行走,越向深處越發現,深山中的這個小鎮,是藏滿了故事的。 從唐乾符五年至今,小鎮已坐看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風雲。

  讓我們的目光沿著仙霞古道,去探尋廿八都的前世今生:公元878年,黃巢起義軍揮戈南下,久攻不成,只能折返浙西,在地勢險要、山脈綿亙的浙閩嶺間開闢了一條仙霞古道,由浙入閩,攻取福建諸州。於是,在崇山峻嶺深處,留下了浙閩唯一古道仙霞關,同時也在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留下了一個聲名赫赫的驛站“廿八都”。從此,四周關隘拱立的廿八都便成為“操七閩之關鍵,鞏兩浙之樊籬”的邊陲重鎮。明清時期,廿八都作為仙霞古道貨物中轉的第一站,迅速成為三省邊境最繁華的商埠。 在廿八都被慢慢遺忘的時光裡,廊亭依然靜靜地守著水安橋,那麼安詳。你看,在廊亭裡抖落一路風塵,喝一碗茶,然後頂著風雨繼續趕路的身影,不就是當年的挑夫麼?我想,他面前肯定有一雙幽怨的眼睛

  這座雞鳴三省的古鎮,聚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居民,自然也就帶來了南北各地的建築文化。沿著楓溪兩岸走,一路是雕樑畫棟,飛閣流丹。幾百年風雨,使得同一條街上的建築個性“混搭”起來。歷史的煙雲,五彩的壁畫,精緻的門樓,曾吸引了大導演謝晉的眼球。他來了廿八都之後,驚訝地感慨:張藝謀如果看了廿八都,《菊豆》這部電影就絕對不會放到黟縣去。

  這不,前面的弄堂口,有一對老人,坐著相對無言。等我突然出現在門外,他們張開沒了幾顆牙的嘴,朝我無聲地笑了。老人繼而笑著說:“這個廳堂還是我們拜堂成親的地方呢!”我很想知道,在那個燭光搖曳的新婚之夜,一對新人,他們熱烈纏綿時的耳語。而今,老兩口頭上的青絲早被秋霜染白。我想,此時穿過巷子的風聲,就是他們曾經的耳語吧!

  尋尋覓覓中,一座氣宇軒昂的“文昌閣”唐突地矗立在我們的面前。文昌閣是古鎮最宏偉的建築,也是廿八都人心目中極其神聖的地方。看著高高聳立的五開間三層重簷歇山頂樓閣,飛簷下牛腿鏤雕雙獅滾球的一氣呵成,不由得讓我們心生敬畏。門前四棵與文昌閣同齡的丹桂,曾見證了昔日的琅琅書聲以及戲臺上的金聲玉振

  眼前的風景如此精美、如此溫軟,讓我宛若置身塵外。是的,我分明看到了那些搖頭晃腦揹著《詩經》的學子,那些樓閣上精美絕倫的藏書!清風吹過,屋簷下的銅鈴便叮叮噹噹地晃動,寂寥的鈴聲迴盪在空寂的樓閣,一片鏗鏘的讀書聲彷彿破空而來

  走在曲徑通幽的老街,看著高聳人云的馬頭牆,轉著迷宮一樣的老屋群,我在心裡不禁感嘆:大山深處的這個古鎮,她到底見證了幾千年的光陰流轉,到底忍受了多少歲月的風雨飄搖?

  靜下心,聽,老屋在囈語。我愈發覺得,這座文氣瀰漫的古鎮,就是一本發黃的線裝書,耐讀,耐品,耐人尋味。

  回程時,俯瞰躺在仙霞山脈懷抱中的廿八都,看著屋頂間的裊裊炊煙在晚霞中淡淡地散去,竟是那樣的生動,那樣的靜美!楓溪還在神秘地流淌,古鎮的日子還在不緊不慢地延續,不變的是大山裡那個永遠恬靜、永遠芬芳的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