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范仲淹> 范仲淹的《和沈書記同訪林處士》詩文相關介紹

范仲淹的《和沈書記同訪林處士》詩文相關介紹

范仲淹的《和沈書記同訪林處士》詩文相關介紹

  范仲淹的《和沈書記同訪林處士》是他的代表作,影響深刻,下面是詩文相關介紹,供大家參考!

  《和沈書記同訪林處士》

  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

  山中宰相下崖扃,靜接遊人笑傲行。

  碧嶂淺深驕晚翠,白雲舒捲看春晴。

  煙潭共愛魚方樂,樵爨誰欺雁不鳴。

  莫道隱君同德少,樽前長揖聖賢清。

  作者介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

  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人物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諡號“文正”。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提出嚴密官制、勸課農桑、整頓武備、減輕徭役、推行法制等10條建議,遭保守派反對,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後病死於赴潁州途中。善於詩詞散文,風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財富。

  范仲淹從小刻苦讀書,生活得非常簡樸,每天只吃一碗稀粥,涼了以後分為四份,拌幾根醃菜和醋,早晚各吃兩份,吃完繼續讀書。

  成語“斷齏畫粥”就來源於范仲淹的苦學事蹟。他的這種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顏回的'經歷:“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考中進士之後,范仲淹進入仕途,參與政事。他在擔任右司諫時,多次進諫,得罪了太后和宰相—當時,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劉太后垂簾聽政—被貶到了蘇州。後因治水有功,才被調回京城,擔任開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愛戴,所到之處,政績卓著。宋夏交戰,已經52 歲的范仲淹被任為陝西安撫經略招討使,親臨前線視察。他號令嚴明,愛撫士卒,獎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邊境危機。

  多年的仕途和軍旅生涯,讓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國家將面臨滅頂之災。在宋仁宗的支援下,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開始改革,史稱“慶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觸碰到當權者利益的改革最終失敗了;支援改革的大臣紛紛被貶,范仲淹也在其中,幾年之後鬱鬱而終。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視教育和治學。他早年就主持過應天府府學,從來都是誨人不倦。有時,還用自己微薄的俸祿招待學生們吃飯,他還聯絡和資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宋初三先生”、張載等。

  為了給國家培養實用人才,范仲淹還提議將教育和科舉考試的內容轉向講求經旨的義理之學和注重實用的經濟之學。此後,考試內容開始注重考察學生的理論思維,學校教育減少了死記硬背、脫離社會實際的章句記誦及詞賦學問。

  這些改變在儒學的發展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可以說,它徹底改變了儒學的價值取向,是中國儒學發展史上少數幾個重要的轉折點之一,而范仲淹就是這些革新的主要推動者。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人物評價

  王安石

  范仲淹王安石在《祭範潁州文》中稱范仲淹為“一世之師”。可是早在熙寧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評范仲淹“好廣名譽,結遊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

  朱熹

  朱熹評說:“範文正傑出之才。”“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明覆,徂徠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後來遂有周子、程子、張子出。”

  呂中

  呂中說:“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宋元學案·序錄》雲:“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

  王夫之

  王夫之對范仲淹有苛評:“(範公)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簷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系於其心。……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幸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

  歐陽修

  歐陽修為范仲淹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