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後感1

  在學校舉辦的讀書節活動中,我從同學手中交換了一本《弟子規》。從這本書的總敘中我知道了《弟子規》是一本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它規定了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

  第一門課是入則孝,講的是在家要孝敬父母,要多幫助爸爸媽媽幹自己力所能及的活,聽爸爸媽媽的話,不惹他們生氣。

  第二門課是出則悌,講的是出了家門在外面要與別人和睦相處。要尊老愛幼,講文明,懂禮貌。遇到同學、鄰里,長輩主動打招呼。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第三門課是謹,是指在行為上要謹慎,生活上要有規律。早睡早起,搞好個人衛生,收拾好自己的東西。

  第四門課是信,講的是說話辦事要言而有信,對別人做出的承諾要兌現,不能講大話,不能明明做不到,還告訴別人自己能夠做到。

  第五門課是泛愛眾,講的是與朋友在一起,要相互友愛,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第六門課是親仁,講的事要多向品德好,學問好的人多學習,學習他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缺點。

  輔修的課是餘力學文,講的是除了以上的六門主修的課以外,還要多學習其它的知識,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面。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我一定努力按照書中所寫的規範自己。

  弟子規讀後感2

  在我們擁有《弟子規》以來,我們學到了無數的知識和道理,裡面包含著聖人教導我們做人要有孝心和該怎樣做人的道理。從此之後,《弟子規》便成了我們的好“老師”。

  為此,我們的老師每天利用下午的課餘時間要求我們讀半個多鐘頭的《弟子規》,雖然只是短短的半個多鐘頭,但是在我的.記憶裡是永遠都抹不掉的,彷彿一條淙淙的小溪在我耳邊清亮亮地流淌著。這樣一來,讓我們成了習慣,只要不讀就覺得不舒服,所以我們對這本書產生了很濃的興趣。

  比如在《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這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說:爸爸媽媽叫我們的時候,應該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應。爸爸媽媽有事要我們去做,應該馬上行動,不要故意地拖延時間甚至不想做,父母在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不可隨便,把話記在心裡……

  現在,如果我們能用心地去體會《弟子規簡說》裡的道理,那將對我們的人生大有裨益。

  弟子規讀後感3

  蔡老師講到了,作為老師和父母我們要學一句做一句,與孩子們一起學習。把好學的精神演給孩子們看。我們班的禮貌這段時間做的不好,作為帶班老師我要懺悔,沒有做好身教。“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以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老師對生命的認知和高度,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格局。

  師哉,師哉,童子之命也。作為老師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絲毫不敢懈怠。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發點。如果每個孩子,每個人都知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不會有中小學生跳樓事件發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一個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獨立不倚,不為外界利慾所搖奪,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標準,這就是立身。做事的時候,他的進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軌,不妄行,有始有終,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為眾人所敬仰。他的的父母也將因兒女德望光榮顯耀起來,這便是孝道的完成。

  如果每個孩子能站在生命的高度去立志,那麼他們的一生必將是幸福的一生,那我們的國家也必將繁榮富強。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剛開始第一感覺是孩子的啟蒙讀物,沒有關注過,可能還和三字經會混淆。可是前一段時間回公司開會公司送了一本弟子規和中華傳統文化光碟,在公司的會議室公司組織我們一起看傳統文化光碟,真的很受啟發,很受觸動。

  記得看的第一個短片是胡小林老師的,講的他的創業故事,和自己的生活歷程,曾經輝煌和痛苦的他就因為一本小小的弟子規,短短的幾句話,就叫一個深度憂鬱狂躁的企業家改邪歸正,以善制企,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師兄,他為自己員工子女捐資助學,籌集善款救助自己的病痛員工,大愛無疆。企業也因為他的改變而變得更加有凝聚力和戰鬥力,也因此步入真正的正能量,正輝煌。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人間大孝王西海為了父親放棄了出國的機會,放棄了娶妻生子2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病重的父親。此心感動天地。試問我們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如果換一下位置可想而知你自己可以做到幾分?看了這些,想想平時的自己,可曾給自己的雙親做過幾次家常飯,洗過幾件衣服被單,可曾每次在父母這吃過媽媽給自己做的美味佳餚後有幾位在飯後做過家務,或是留下來陪父母聊聊家常,這是耳邊響起一首歌常回家看看。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這部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的國學教育中的經典,雖字數不算多,但短短的360句話,卻包含了古代儒學所提倡的孝、謹信、泛愛眾、親仁等主要思想,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有餘力,則學文”,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更多的就是“有餘力,則孝悌”。首序說的好:首孝悌,次謹信。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孝敬(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理解他們;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上當受騙,要講信用,對他人的承諾一定要按時做到,不可以把諾言當作是在開玩笑。父母在我們身上付出的辛苦與愛,遠比對他們自己付出的多得多;我們有時候會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管我們管得太多了,太嚴了,如此這般那樣。可,一句話,不管他們錯了,還是沒錯,我們都不能忘了,即使是錯了,他們對你做的哪一件事不是為你考慮過的?錯可以改,愛卻不能回。

  學習《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自我修養的過程,也是一個讓人思想昇華的過程,而這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道路是必要的。愛周圍人,愛這個世界,這所到之地,便會多一份寬容和仁愛。

  弟子規讀後感6

  今天我聽了《弟子規》裡的《黃香溫席》,講的是冬天黃香給他的爸爸用自己的體溫給爸爸暖床,爸爸睡覺就不冷了,夏天給爸爸用扇子扇枕蓆,爸爸睡覺就不熱了,黃香真孝敬自己的爸爸。

  我也要向黃香學習,也要孝敬我的爸爸媽媽,爸爸下班我要向爸爸說辛苦了,媽媽累了我要幫媽媽,還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他們的我自己能做的事。我愛爸爸媽媽,我以後要很好地孝敬他們。

  弟子規讀後感

  所謂德,即:道德。道是自然規律,德是力行。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實踐,真幹,處處力行弟子規,才是真正的學習,因為學而不習,等於無學。“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

  力行也一定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身教勝於言教。所以末學要感恩我們的孩子們,他們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幫助老師們成長,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最好體現。末學更要知難而進,好好學習和領悟教育的真諦。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能為每位孩子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末學現在最大的目標和志向。

  弟子規讀後感7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開展讀書活動,這學期李老師要求我們回家讀《弟子規》,我們大家看完之後都受益匪淺,它雖然三字一句,但卻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

  在這麼多句三字經中,有幾句讓我印象很深。“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這一句話讓我的感觸非常深刻。以前,媽媽叫我起床我總想爭分奪秒地多睡一會兒,尤其是在寒風刺骨的冬天,自從讀了《弟子規》之後,每天早上媽媽一叫我便馬上起床,洗臉刷牙,吃早餐之後便去上學。這樣,我漸漸懂得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過光陰。”這一個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讀到這一句時我想到我以前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忘了要聽父母的話。趕集時,看到好東西不管多貴都要買,一不隨意就大聲嚷嚷,有時還頂撞父母。學習了《弟子規》後,我一想,遇到事情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一定要聽從父母的教誨,對父母的話一定恭敬聆聽。要用平時言行來弘揚《弟子規》的精神。

  中華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我不僅要學好《弟子規》,還要學好中華傳統文化。將這些教誨傳承下去。

  弟子規讀後感8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古往今來,書一直是人最好的朋友。人們從書中增長知識,從書中懂得人生百態。書就像一道美麗的色彩,讓人生多姿多彩;書就像一種美味的調料,少了它,人生的酸甜苦辣就會變得不完美。讀書好,讀好書,讀一本好書能讓人受益終生。從我認字起,就開始了閱讀之旅,然而我讀的眾多書中,最令我受益匪淺的書是一本經典誦讀——《弟子規》。

  它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一個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還能做什麼呢?父母含辛茹苦地養育我們,教導我們。漸漸,我們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高。然而,他們卻越來越老,背也彎了,他們不再英俊,不再美麗,然而飽經滄桑的臉上卻寫滿了對子女的愛。

  它告訴我們不僅僅是父母,兄長老師們也對我們充滿了關心愛護。所以我們應該去回報他們,尊重他們。對於比我們小的弟弟妹妹們,我們也應該去呵護他們。此外,現在社會上的人越來越冷漠。在金錢的誘惑下,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歪門邪道。也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拜金主義,誠信變成了一種珍貴資源。所以作為學生的我們更應該誠實守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這本書告訴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受益多多。

  弟子規讀後感9

  暑假裡與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它讓我和孩子明白和學會做人的許多道理,如何去學習,如何講究文明和禮貌。字裡行間那小小的三個字,卻蘊含了許多大道理,讓我深有體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孝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要與德行好的人打交道,遠離那些品行差的人。父母生病時,要日夜守在身邊照顧,湯藥要自己先嚐,然後讓父母喝。如果自己外出工作,一定要稟告父母,回來時也要和父母打聲招呼,以免父母牽掛,要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透過讀《弟子規》希望孩子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品悟出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對照它,我們應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這雖然是一本並不起眼的小書,但是它卻包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們應該好好讀讀這本書,懂得如何做一個好人,不要辜負作者的一片苦心。

  弟子規讀後感10

  我讀了《弟子規》(節選)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這段的意思是用人家的物品,需要跟那個人說清,如果不問的話,就算是偷他的東西了。借人家的東西,要及時歸還,這樣的話,以後要借就不難了。

  讀完這一段,我不禁想起了聽過的一個小故事。明朝有個叫宋濂的人,很愛看書,可買不起書,只好借書。有一次,他到一家富戶借書,他們講明十天之內一定要還。到了第十天,外面下著大雪,可他還是去還書了。主人很感動,告訴他,以後可以隨時來看書,也不限定歸還時間了。我也有這樣的經歷呢!有一次,我的橡皮不知掉到哪兒去了,就問王啟周借了一塊。可剛借來不久,我又把我的橡皮找到了。看到我找到的人應該都在想:吳凱熠到底是把橡皮還給王啟周呢還是繼續用他的橡皮?誰知他們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已經毫不猶豫地把橡皮還給王啟周了。打這以後,看見這場景的人都很放心地借給我東西了。

  讀了這段話,我覺得交朋友也要相互幫助,這樣就會越來越好。比如我和同桌邵宇澄常常相互幫助,所以就越來越好,現在我們連旅遊也經常一起去了。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這裡面還有不少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