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薦】《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

【薦】《弟子規》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裡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讀後感2

  “從前從前,孔夫子的語言,我們沉澱,那論語學而篇,兩代之間,從弟子入則孝……”

  這是一首優美的中國風的歌曲——“弟子規”。相信大家一定看過“xxxx湖南衛視的春節聯歡晚會”,那麼你知道晚會這次晚會的主題曲是什麼嗎?對了,就是這首與清代大作家李毓秀根據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優秀書籍同名歌曲《弟子規》。

  《弟子規》雖然是一本只有一千來字的小冊子。但是,就是這一千多個字,包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規》中,有明確的行為規範;《弟子規》,是我們大家生活中的典範,是教導大家做人處事的規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是人性的基礎。這本書,是清代大作家李毓秀根據我們的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成的。

  初讀弟子規,我就受益匪淺: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所謂六藝,就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弟子規告訴我們這麼多隻是和做人的道理,這樣一本好書,怎麼能不吸引人呢?讓我們大家一起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讓我們把弟子規牢牢記在心中!

《弟子規》讀後感3

  假期裡我讀了一本名字叫做《弟子規》的書,熟讀的過程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原來自己覺得只要聽父母老師的話就行,但讀完這本書後才發現做人要有這麼多的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

  《弟子規》中,多次提到“仁”和“孝”二字,我對它們有獨特的見解。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老師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多接近有德行的人,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並把握好分寸,至於別人怎麼說怎麼做,那就是他們的事了。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起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倒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都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我就責怪他們,討厭他們,那是多麼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姐妹比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該會多難過呀。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起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成長很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激勵自己。

《弟子規》讀後感4

  最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一本國學教材的書,也是兒童啟蒙的經典讀物。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它的意思是: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這讓我想起了三年前的事,那時,我還小,是家裡的“小霸王”。只要家裡一開鈑,我就健步如飛地奔到座位上,一屁股坐了下去,就開始自顧自的吃起來,還沒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坐下吃飯時,我已經將菜盤給攪得一片狼籍,只剩下一些殘羹了。想到這,我真為以前的不懂事而感到羞愧。自從學了《弟子規》後,我懂得了應該如何尊敬長輩,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之後,每當吃飯時,我總會先把年邁的爺爺、奶奶給攙扶到座位上,等全家人都到齊了,我才開始動筷吃飯。

  透過《弟子規》的學習,我還懂得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如父母吩咐你的事,你不能拖延;你出門前,要和父母打一聲招呼,回來時要面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的習慣,這些雖然都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都要我們去認真學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學習《弟子規》不但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過程,而且還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我會好好學習其中的道理,時時刻刻來鞭策自己,無論從思想上、品德上、學習上都要努力做得更好。

《弟子規》讀後感5

  今天,陽光明媚。我到一樓下玩耍,媽媽見了我高興地問道:“作業做完了嗎?”我自信滿滿地答道:“早就做完了。”媽媽高興地上樓去了。

  中午,我回到家。不小心把一個花瓶打碎了,我慌慌張張地拿來了掃把和垃圾桶把垃圾掃得乾乾淨淨。可是,我心想:要怎麼跟媽媽老老實實地交待呢?我想了又想,還是不要告訴媽媽了,媽媽看到我問:“孩子你怎麼了?”我傻呆呆地站在那裡,吞吞吐吐地說:“沒……怎……怎麼……”媽媽說:“有事情快說,別不說。”我的眼淚已經在眼眶裡打轉,當時我的眼圈已經紅了,眼睛也溼潤了,淚珠像黃豆大小似地流了下來。媽媽問:“你到底怎麼了?”我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媽媽安慰我說:“沒事的,花瓶打碎了不要緊,就是不能撒謊呀!知道嗎?”我點了點頭。

  我想起了《弟子規》裡面有一篇也講到,為人不能撒謊,要講誠信。我明白撒謊是不對的`,我要謝謝《弟子規》,是它帶給我很多啟示,讓我改掉以前的小毛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的生活不能沒有《弟子規》。

  《弟子規》就像你的導師,它就是一把讓人改過自新的鑰匙,它還是一個開啟良好習慣的大門。讓我們愛上《弟子規》,和它做永遠的好夥伴吧!

《弟子規》讀後感6

  自從讀了《弟子規》課外閱讀後,我似乎覺得我變乖了,我變得越來越懂事了,我也彷彿明白了怎樣孝敬長輩?怎樣幫助別人?怎樣愛護自己?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山西絳州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清朝的賈存仁修改編訂,改名為《弟子規》。弟子即學生,不僅僅指兒童,擴大範圍講,凡欲學古聖訓的文化人,都可以稱之為弟子;規即規範,弟子規即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弟子規》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是學習古聖賢和為人處世的基本讀物。它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定要言行謹慎,講信用。我最喜歡的故事有:孟母斷機、司馬光改錯、孔融讓梨等等,孔融的美德讓我知道了要懂得謙讓。最讓我欣賞的是“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它讓我懂得了,子女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早晨起床,一定要先去看望父母,並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一定要先向父母報平安,使他們放心;

  讀了《弟子規》,讓我瞭解了古代經典的博大精深。是古代祖先留下的巨大財富。作為炎黃子孫,我以後一定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給人捶捶背,倒倒茶,盛盛飯,落實到言行中,從而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個有修養的小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7

  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小書。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麼意思。這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來《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超多,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後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幹什麼嘛。”媽媽說:“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後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裡幹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遊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說:“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這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後悔。尤其是有看見後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就應及時回答,不好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己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於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此刻,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8

  暑假裡我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對待長輩要懂得尊重、孝順和感恩,對待朋友要懂得謙讓、包容。對待師長要懂得感恩。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入則孝篇中的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靜聽;父母責,須順承;看到這些話時,我感到非常慚愧。平時在家裡時我總是和父母頂嘴,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辯解,把他們氣得火冒三丈。今後我一定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誨。

  又從“親有疾,藥先嚐;晝夜待,不離床;這句話中讓我回想起,每次我生病時,媽媽總是日夜不停的照顧我,而每次媽媽生病我卻是自顧自的上床睡覺。我不禁想到一句話“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如果我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以我要學會怎樣孝敬父母。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它我受益無窮,是所有人為人處事的典範,我們一起來學習。

《弟子規》讀後感9

  這一句就是提醒我們:凡是打架嬉鬧的場合,一定要遠離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當、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遠離而不去過問。

  讀到這一段,我腦子裡想到的事情像過電影似的,一直在我的腦海裡徘徊。就拿我們班來說吧!幾個月前,我們的最後的一個學期開始了,我們班的男生有一種習慣,不管什麼事情,只要別人惹惱了自己,非得拼到底,那架勢真像戰場上一樣拼的你死我活,直到老師來了或者是同學們勸開了,才不得不停止了戰爭,過後心裡還有一股無明火。然而,每當有男生打架的時候,我們班的男生就會像蜜蜂見了蜂蜜一樣,一股腦全部跑向了打架的人,來湊熱鬧,有時,還會在旁邊給自己所支援的一方喊“加油”。

  你看!這樣子即不文明,有違背了弟子規的規則。所以,打架嬉鬧的地方我們最好少去。然而如果是同學之間,或者是小朋友之間,我們雖然也儘可能的少去,但是,如果自己有能力,我們就可以把他們勸開或拉開,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傷害。但是如果你置之不理,後果將會嚴重一些。我認為我們最好這樣做:能幫的儘量幫,不能幫的就儘量別湊熱鬧,免得把你摻連進去。

  這一段的後兩句也是不容忽視的,他給了我們警示,雖然我們青少年的好奇心很強,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也應該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免得惹禍上身。

  我們以後要做一個有愛心,同時又有節制性的人。讓我們一起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吧!

《弟子規》讀後感10

  今天晚上和女兒一起讀了《弟子規》第一部分——入則孝,並將其中部分生字和古今異意的字意解釋給她聽。原以為這是篇古文,說的又是古代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孩子不會感興趣。但讓我驚訝的是,孩子不但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很快就能背誦下來,還一下子從幾件小事上記住了“孝”字。

  古語說,百善孝為先。可隨著時代的進步,感覺“孝”字一點點在淡化。說實在話,沒看這篇文章前,我只懂得應該孝順老人,覺得自己能讓父母高興、即使啥也沒做也算是孝順吧。看後才恍然明白怎樣才是真正的“孝”,我做的原來人家早寫著呢,更多的是應該“孝”而沒有“孝”的,雖然都是一些做起來很簡單、很普通、很平常的事:父母叫時立刻答應,父母讓做事時不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作為萬物之首的人類更應該以“孝”為榮。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堅持從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做到入則孝,必將對促進全社會良好風尚的形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