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精選10篇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精選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後感1

  暑假裡我把蔡禮旭老師講的《弟子規》從頭到尾看了兩遍,深感相見恨晚,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沒有學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麼寶貴的精神遺產?我對現在的教育模式,價值體系產生了很大懷疑。

  《弟子規》講述的是看似很淺顯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養性的生活習慣,可這些貌似淺顯的語句做起來很不容易。如果從小時候就學習《弟子規》,會對孩子一生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即使小時候不懂具體的意思,會在以後生活中慢慢領悟到《弟子規》的正確性。《弟子規》是幫助孩子大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我感悟最深的有這幾句話:“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現在網路也好,電視也好,為了一己私利,充斥著許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聞與廣告,變相的宣傳了“惡行”,他們要為社會大眾負責啊!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於使用的,因為他往往是沒有效果的工具。

  後面兩句是教人不要惡語傷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話說禍從口出,要人小心處世。

  還有許多句子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並踐行,《弟子規》真是簡單話明大道理,體現的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規,聖人訓……”一遍遍誦讀著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心中的那盞燈漸漸明瞭。

  “入則孝,出則悌”告訴我們友愛兄弟,孝敬長輩,“孝”字也就從此銘刻於我們心間,使我們在關心長輩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他人。“謹而信”為我們譜寫著一支思想昇華的歌,良好的生活習慣也伴隨著我們進入更高的階梯。“泛愛眾,而親仁”的做人守則成為人生起步的扉頁,也是一個轉折點。更是那“有餘力,則學文”的學習手冊帶領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弟子規》之所以被稱為弟子規,想必是那些望子成龍的博士,有學問的人給後代留下的“字典”。正如諸葛亮為阿斗寫的《出師表》一樣。古中國之所以被稱為古中國,也一定離不開好書的啟蒙。上千個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學童在不停的翻著這本書,實踐著這本書中的任何一個字。《弟子規》就是這麼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早已成為歷史的篇章,成為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的確如此,《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說《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如果說《弟子規》……《弟子規》薰陶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在烈火的讓少中點燃那盞不滅的燈。讓《弟子規》永恆,讓經典永恆,讓愛永恆!

《弟子規》讀後感2

  因為有愛,所以你的生活就充滿陽光。陽光灑在公路上,公車緩緩的靠站停下。被華麗的服飾裹著的人們,手上大包小包的簇擁上車。可憐的老奶奶卻被擠得離車門一點一點遠去。美麗的大眼睛不服的瞪著捷足先登的窮阿姨。

  窮阿姨抱著自己的錢包恰似抱黃金。埋頭走進車廂後坐。高高瘦瘦的男子靠著強壯的體魄為他的女朋友開出了一條陽光“大道”。其女朋友皺著眉頭看著擁擠的人。

  終於跟著那男子上了車,踩著高高的跟佇立在靠下車的後門處,似乎展示其窈窕淑女的姿態。男子摟著她的肩膀,炫耀著。

  接踵而來的大叔,滿臉躺著汗水,略喘息著。行李沒有空位放,無奈的一聲輕嘆。抱著孩子的媽媽靠著座位,身體伴隨車的慣性傾斜著,然而抱著孩子的雙手姿勢還保持著,寶寶依舊在手中靜靜的睡著。

  車門正要關閉,最後上來的是那位可憐的老奶奶,佝僂的身體,伸出一隻乾癟了的手拍著車門。門始終再次開啟,老奶奶只好站在靠前門的階梯處。端詳了一下雙鬢,一直凝視著玻璃外面的世界……

  車上座無虛席。連談笑聲也只存在過去。車開了,是那麼緩慢而顯得沉重。

  冰涼的空氣縈繞在我們的身邊。是金錢矇蔽了雙眼,是欺騙歷練出冰冷的心,還是社會的風氣籠罩了灰濛濛的世界?

  黑夜,被繁華的城市點綴得燦爛迷人,也許某些人正在陶醉……而有些東西卻悄無聲息的失去著。

  電視上新聞報道:叢飛——愛心大使的奉獻:原名張崇,1994年8月應邀參加重慶舉行的一次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義演,開始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截至目前,已經資助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178名貧困兒童。先後被授予“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深圳市愛心市民”、“深圳市愛心大使”等稱號。20xx年4月被診斷為胃癌。

  魯迅曾說過:“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對於叢飛來說,那些失學的孩子不都和他有關嗎!他是一位真正的無私者,一位奉獻了金錢、時間乃至健康的博愛者。

  “只要你快樂,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圓上了好夢,我就不辛苦。只要你開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頭一笑,我就很知足。”這是叢飛自己寫的一首歌。

  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築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許不如往昔嘹亮,卻贏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時代的腳步,科技的腳步在飛躍。

  我們一起仰望這一片屬於我們的天空。我們需要更多的互動,來交流彼此的心扉。我們需要那一抹溫柔的微笑,來包容對方。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手編織美麗了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要我們擁有偕同前進的夢想,唱出同一首歌曲:

  愛給我們陽光

  愛帶我們飛翔

  抬頭看藍藍的天空

  我不在乎你變什麼

  我要成為你黑暗裡那道光

  要帶著你

  遠離沙漠的孤單

《弟子規》讀後感3

  《弟子規》,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範,弟子規讀後感5。就是教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這一本書,可以說完全融入儒家經典的精華。如果每一個人能瞭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滿。所以古人非常重視兒童教育,

  在一次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的巴黎聚會上,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這為白髮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後休息,要觀察周圍的大自然 ,小朋友要團結,要聽老師和爸爸媽媽的話,要誠實,要說話算話……"--他所提到的,我們在弟子規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美國著名教育家保羅韋地博士花了40年時間,曾收集9萬個學生所寫的信,內容是關於他們心目中喜歡怎樣的老師,讀後感《弟子規讀後感5》。保羅韋地博士概括出作為好教師的必備素質。

  一、友善的態度。二、尊重課堂內每一個人。三、耐心。四、興趣廣泛。 五、良好的儀表。六、公正。七、良好的品性。八 寬容……。這些, 我們在弟子規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所以常讀《弟子規》對每一個人都是有益的。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如: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如: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信,代表誠信。對外人,對親人,對朋友,對同事都要守信。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因為孝敬父母,尊兄愛弟,尊敬長輩,如何為人處世,讀書求學這些道理都是我們應該從小應該掌握的。特別是老師和家長,更應該學習弟子規,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汙染,他很純潔。在這個時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小孩這一段學習的這個時段,就非常的可惜。比如,很多孩子沒養成好習慣,做起作業來速度就很慢,學校上課時有時還會分神,不專心。而且有什麼不明白的也就能混就混過去了,這時我們就可以用《弟子規》裡的“心有疑,隨扎記,就人問,求確意。”來要求他。又如,有些孩子不喜歡打掃衛生,自己的房間亂七八糟,書桌上到處亂放。第五章節裡的“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老師和家長在家庭和學校裡以身作則,做很好的表範,讓學生,子女來效法,這樣可以說是相得益彰。所以,每個人的素養提高了,整個社會也會更加的安定和諧。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是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本書。雖然全書只有一、兩頁,但是其中蘊含的做人的道理卻不是一下子就能說得完的。而《弟子規》中最重視的應該就是孝吧,正是所謂“百善孝為先”。

  說到“孝”,感覺已是熟悉地不能再熟悉的字了,可是要真正地做到孝,從《弟子規》中來看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過看過《弟子規》的'“入則孝”篇後卻總是覺得太封建禮教化了,不是說《弟子規》中的孝不對,而是覺得它特別適合在宮廷之中推行。就像宮廷中的皇子、公主們見到自己的父母,還要下跪請安的那種環境中。就我在家的情況而言,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還是保持一種快樂、和諧的氛圍更好,讓父母有一個好的心情也是孝的一種啊。也不是一定要父母叫幹什麼就幹什麼,父母一叫就馬上衝過去,那豈不是要時時刻刻都把神經繃得緊緊的?也太有壓力了吧?但是,毫無疑問,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按照《弟子規》上的話去做,只有偶爾可以頑皮一下,畢竟上面的要求也都是最根本的孝敬父母之道。

  想一想我們“90後”尤其是“00後”在家中的情況,就會知道學習《弟子規》已經十分刻不容緩了。在家裡根本不是“父母呼,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分明顛倒了過來。孩子是家中的寵兒,有時叫一聲,說不定不只是父母一個箭步跑來,連爺爺奶奶也一走蹣跚著來了。平時若是放學時下雨了,就打個電話給父母讓他們來接,父母趕緊冒雨衝來。要是有什麼事兒來晚了還會老大不願意,撅著嘴巴不停地嘟囔著。雖然這些事兒從未發生在我的身上,但是我也覺得自己在父母面前做得不夠好。而這其中,有一件事最令我難忘而且感到愧疚不已。

  這件事發生在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我們要在暑假期間返校。返校有兩個目的:檢查部分作業,看看完成的情況和打掃學校衛生。可是我一放暑假就把寫作業的事拋到九霄去外去了。到返校那天同學來找我一同去學校時,我竟然還在睡覺!直到媽媽喊我起床去上學時,我才想起自己的作業一個字也沒有寫,便賴在床上怎麼也不肯起來,還要賴說:“誰說是今天返校,明明是明天……”媽媽見我怎樣勸都不肯去學校就狠狠地讓我吃了一頓“皮帶炒肉”,可是我不知哪兒來的勇氣,竟然“寧死不屈”地任媽媽打也不去學校。恨鐵不成鋼的媽媽差一點兒就流著眼淚跪到我面前求我去學校了,幸好被鄰居阿姨拉住了。我見媽媽這樣,馬上哭著抱住媽媽說:“媽媽別哭,我去學校,我去學校……”過後,媽媽拉過我,一面為我的傷口擦藥,一面流著淚埋怨自己怎麼打得這麼重。這樣一幅畫面就永遠地定格在了我的腦海中,現在不時回想起來真覺得當時太不懂事太不孝了,竟然如此地不聽話,讓媽媽為我操心。

  這件事讓我明白了孝的含義——不能讓父母為我們操心,要體諒父母,聽父母的話。也就是《弟子規》中提到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到如今社會上許多人不照顧老人,隨便將老人送到養老院就不管,更有甚者任年邁的父母以撿垃圾為生也不去理會,這還能被稱之為“人”嗎?也許當我們心懷一顆感恩之心對待父母時,孝就已經囊括其中了。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 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在我的童年的時候,原以為女兒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得聽從我的指揮,聽從我的命令任我擺佈。自從我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馬上坐在椅子上,從不過問父母的感受,還大聲的叫:“給我來一杯水”,晚上要吃飯的時候,我大聲叫了一句:“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時,我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說: “放在這,我先看電視,等一下再吃”。可自從我學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之後,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壞習慣更多,一時改不了,比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有道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來指點迷津,這就是聖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會兒就直叫他們名字。可學了《弟子規》裡有一句:“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從此以後,我會有事無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後感6

  近期,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其作者為清朝康熙年代的秀才 李毓秀,後由清朝賈序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弟子規》流傳甚廣,是清代至民國年間通用的兒童啟蒙讀物。《弟子規》告訴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三點讓我深深受益。

  第一點就是一個人要充滿愛心,要愛護他人,這樣才能成長為一個賢德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弟子規》中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意思就是:要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蠢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

  也許我們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做出一件感天動地的事,但是有愛心的人是不會拒絕任何一次傳遞愛心的機會的。我們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也是愛心。我們曾經向貧困小學的同學們捐書,我們幫助受傷的同學,這都是愛的體現。然而你可知道,借閱學校的、同學的書時,不亂塗亂畫、不折角、撕頁,按時歸還,擺放整齊,這也是一種呢?

  你可知道,當你幫老師發作業時,把同學的作業本輕輕地放在桌上,這就是對同學的愛;當你發現同桌在專心地幹事時,你不發出一點聲音,這更是對同學的愛;當你在餐廳吃完飯時,把飯盒擺得整整齊齊,把碗、勺、紙巾歸攏到箱子裡,那整潔的飯盒和乾淨的地面也是你對送餐叔叔,保潔員阿姨的一片愛……讓我們一起做個有愛心的人吧!

  第二點是珍惜時間。《弟子規》中說:“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說:早上要儘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人生短短几個春秋,可謂是彈指一瞬間。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應該珍惜時間,切不可概嘆人生的告短,讓時間白白地從自己身邊流逝。

  第三點是講誠信。《弟子規》中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意思是說:“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誠信,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奸邪巧辯的言語,髒而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誠信是做人之本,說的通俗一點,以誠信待人,是那些成大事都的做人準則。

  道理很簡單,誠信為全天下第一品牌!無論你是誰,做人做事都應講“誠信”二字,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用這種習慣來生活、學習,方能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但是有許多人卻不信這一點,硬要走向另一端,結果既損害了別人,又讓自己吃盡了人生苦果。華盛頓曾說過:“一定要信守諾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就是要告訴我們對別人允諾的事要盡力做好,要一諾千金。

  誠信做人,是最根本的成功之道。假如你知道了這一點,你就已經領悟了做人之道,真正能做出大事來,否則你的人生薄上將會寫滿“失敗”二字。

  這就是《弟子規》使我受益的三點,我喜歡《弟子規》,你喜歡嗎?

《弟子規》讀後感7

  假期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背誦《弟子規》,讀了這本書以後,我體會非常深刻,同時也學習到了許多新知識。

  在這本書裡講了許多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讀書的方法講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細地看;口到,專心地讀。仔細想想這句話可真是太有道理了,結合我平時的日常學習去體會這句話確實也是如此,就比如說我在學習電子琴的時候,真的需要用心記譜,用眼睛仔細的看樂譜,手彈的同時又要大聲讀譜,這樣練進步是非常大的。又比如說背單詞需要我先看書,反覆聽磁帶,同時大聲朗讀,這樣才能真正地把單詞記在心裡。

  其次,這本書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範。比如,"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了,不需要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是名牌、貴重,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是說吃飯時不能挑食,這不吃,那不吃,造成營養不良。更不能夠愛吃的就暴飲暴食,這樣會對身體造成危害。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改掉了挑食的壞習慣,爸爸媽媽都誇我長大了,懂事了!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思想道德方面,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發自內心的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我會時刻用這本書鞭策自己,它將像一座燈塔一樣照亮我的漫漫人生路,讓我健康快樂的成長。

  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說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嘆,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說是茫然無知。

  "弟子規"有很多塊:"入則孝、謹、信、泛愛眾、親仁、有餘力"在看完弟子規的時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進了。比如說:在吃飯的時候,長者沒坐下吃飯,我們應該等著大人們吃飯。

  還有,我們都知道,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它的動亂,我們可以說源於家庭不健全。如果說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我們的學習中著手,而我們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們的根本。

  你知道嗎?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瞭解應該如何把兒童教好。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汙染,他們很純潔。如果你惡他就惡,你善,他就善。

《弟子規》讀後感8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開始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了。《弟子規》的每句話都很短,只有十二個字,但裡面的含義非常豐富。我的這本《弟子規》讀本中還附帶有很多流傳已久的小故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是教我們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別人友好相處,在學校尊敬師長的行為規範,原名《訓蒙文》,是根據古代名人孔子的教導編寫的。從古代到現在,小朋友們都在學習這本書。

  《弟子規》一開頭就教我們“首孝悌,次謹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接著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和姐姐平時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時我看書入迷了聽不到媽媽叫我的聲音。

  父母養大了我們,我們該怎樣孝敬他們呢?《弟子規》是這樣教我們的:“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感到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感到涼爽。早晨起床,要先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要向父母報平安。這裡還有一個“黃香溫床”的故事呢。

  黃香是東漢時的一個小孩子,他對父母十分孝順。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對父親非常體貼。

  夏天,黃香每天都熬一鍋清涼降火的青草茶讓父親喝,讓父親消去暑氣。晚上,黃香用蒲扇扇父親的床鋪,直到枕頭、竹蓆都沒有熱氣了,才讓父親上床睡覺。

  冬天,黃香每晚都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直到把被褥暖熱了,才請父親上床睡覺。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段話我不太理解,讀了更讓我感動的故事“臥冰求鯉”,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並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算得上難能可貴。”

  王祥是西晉時臨沂人,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給他娶了後媽朱氏。朱氏經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覺得她是長輩,一直都很孝順她。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邊,準備把冰鑿開來打魚。冰太厚,很難敲碎,他就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後來,終於在冰上鑿開一個大窟窿,有兩條受到感動的大鯉魚從水裡跳出來。王祥帶著魚回到了家,繼母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黃香和王祥都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爸爸媽媽累了,我就給他們捶捶背捏捏肩;媽媽胳膊疼了,我就給她揉一揉;我有好吃的東西就先讓爸爸媽媽嘗一嘗。

  當爸爸媽媽老了的時候,我也要天天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遊戲;他們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會認真地回答;如果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就上網查資料,找到正確的答案。

  《弟子規》教會了我怎樣去孝敬父母,還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弟子規》讀後感9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內容,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 仁和餘力學文。

  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時裡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裡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裡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後水過鴨背,什麼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後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晶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群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係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弟子規》讀後感10

  她有一雙彎彎眉毛,眉毛下面長著一雙又大又圓的眼睛,頭髮卷卷的像麻花似的?1000字作文作為地球上最高階的物種,我們有權利和義務愛護好我們的地球,從某種意義上說,首先就是要重視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一切生命。我們來到小村莊後面的一個山嶺上,滿眼放去,漫山遍野都是這種奇怪的桃形李樹,彷彿像一個個小精靈。

  而《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後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後在利用剩餘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於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裡,就一頭栽進房間裡,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後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裡,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後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並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弟子規》裡的行為作則,就是作為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著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

  看完這本書之後,令我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對我們來說,道德在我們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而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更應該秉承這樣美好的傳統美德。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記憶體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