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集錦10篇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集錦10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的瑰寶,凝聚著儒家千年初世哲學生存的智慧,它好比是一杯香茗,品過之後,留下的都是縈繞在唇邊的香氣,讓我領悟到了許許多多以前不曾懂得的道理,給了我很長的幫助。

  人生在世,品行雖然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做到這些以後,它又教了我們學習的方法,不但要認真學習,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以前,雖然沒有做過對不起父母的大事,但也對他們沒盡過多大的孝心,反面是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實在是太不應該了,讀到“親所好,力為是,親所惡、謹為去”時,一般愧疚的心情湧上心頭,因為我還沒完全做到以上要求。如父母所喜歡我做的事情,本來就應該盡力去做。但是我總是拖泥帶水,做事情要父母三催四請,不能馬上去做。因此父母很討厭我這種習慣。現在我學了《弟子規》後我逐漸改正了我這個缺點,父母親一叫我做事,我馬上就能做好它,不讓父母擔心。

  讀到“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和“心有疑,隨軋機,就人問,或確義。”這幾句話讓我感觸最深,亦是受益匪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我才剛剛開始讀一本深外書時,又開始羨慕樓下玩的興高采烈的小朋友,也想下去各他們一起玩耍,總是定不下信賴,在讀書的時候,心裡對這個句子應疑問。筆記是做了,可是卻忘了向良師益友請教,含糊了其事,幸好現在學習了《弟子規》,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從現在開始按照《弟子規》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我心底,它給了我許多,也讓我擁有了許多,我想,這應該是儒家學派所擁有的力量吧!

  《弟子規》,你雖然只是一本小小的讀物,裡面都隱藏著許多大力量,大智慧,擁有了你就等於擁有了一件寶貝,我會永遠把你珍藏,時時刻刻銘記在我的心中。

  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頌《弟子規》、行《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2

  孝順是一種文化素養,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高尚品德。人要擁有一顆孝順的心。

  翻開《弟子規》這本書,裡面的一篇篇、一行行,是那麼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有為了母親能吃到米而不辭勞苦地從百里之外買米回來給母親吃的孝子;有不顧寒冷跑到竹林裡幫母親找筍的孟宗;有十分孝順父母的姚重華……

  十四歲的楊香因隨父親到田間割稻穀,忽然跑來一隻老虎,把父親叼走。楊香為了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把老虎嚇跑了,勒住老虎的脖子,因為頸子被勒住受不了疼痛,只好張口放人逃走了,楊香的父親得以逃離虎口。

  那懂得孝順的姚重華,家人多次想陷害他,他不但每次都能順利地逃過,而且事後毫無嫉恨,仍對父親恭敬,對弟弟慈愛。他的孝順感動了天地萬物。

  什麼力量使小小年紀的楊香不怕危險救父親;什麼力量使姚重華在家人的陷害中每次都能逃脫,而且事後毫無嫉恨,仍對家人孝順?是感恩的心、是孝心!因為只有孝心的人才能克服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難,做出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而我在外婆家生活時,卻經常對外婆撒嬌,鬧外婆去買那些古里古怪的食品、東西;叫外婆帶我去超市買東西;喊外婆陪我在這裡玩那裡玩……像我這樣,不能體恤大人的辛苦,和姚重華比真是差了天壤之別。好在我看了《弟子規》這一本書,它讓我學會了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關愛他人;讓我懂得在家盡孝心,在學校獻愛心,在社會鑄愛心,成為一個有道德,能為社會謀福利的人

  是的,我要從現在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奉獻愛心,讓中華民族源源流長的孝道、道德文化得到發揚光大。讓孝心永存心中。

《弟子規》讀後感3

  當我讀了弟子規以後,使我感慨感染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在讀弟子規的同時,使我學到了良多。好比,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告訴了我善百孝為先,做人應當知恩圖報。

  在對待父母的求全時,我們因當順從的接受,而不是義正辭嚴的頂嘴父母,當父母有什麼過失機,作為子女應當耐心地挽勸,而不是大聲的求全父母,假如父母不肯接受,就等父母性情好了再勸。

  對待兄長時,因用尊重的立場來面對兄長,稱呼兄長時不能直接稱呼兄長的姓名,這樣使我們很沒禮貌與對兄長的不尊重。長輩見識多,閱歷深,我們因當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誇誇其談,似乎什麼都懂一樣。人生短暫轉眼間我從少年變成青年,從而使我懂得珍惜此時此刻的寶貴時光,在衛生方面,早上起來一定要洗臉。刷牙。衣服整潔乾淨,這種良好習慣因從小養成。

  對於食品我們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由於偏食會使我們營養不良,但騁+西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而在我們年青時,千萬不要飲酒,由於飲酒會使我們醜態百出而難望。

  對別人說話,要真是不虛,講求信用,假如對別人說話不真實,別人就不會與您說話。闊別您,多說話不如少說話,由於巖`必有失,所以說話要公道恰當。符合實際。不能甜言蜜語,否則別人就會討厭您,對我們來說,最要緊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這些方面不如別人就要不斷磨礪自己,絕力遇上,在我們無意中做錯了事,這就鳴錯,而故意往做,這就鳴惡。

  讀了弟子規以後,使我感慨感染到做什麼事情都要當真往做,有什麼不足就補足什麼,從而使自己的道德。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校園裡不時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寒假期間,我又重溫了一遍《弟子規》,又有了更大的收穫。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也是先賢智慧的結晶。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從“入則孝”到“出則悌”從“謹”到“信”。《弟子規》雖然文字不多,卻包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等思想,為我們的讀書學習方法、待人處世原則,提出了明確的行為規範。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女孩,但是有個看完書就隨手亂放、從來不知道放回原處的壞毛病。每次都是媽媽一邊嘮叨一邊幫我把書收拾起來。有一次,我看完《木偶奇遇記》,隨手放到一個地方,當我再想繼續看時卻怎麼也找不著,心裡焦急的差點兒哭了。媽媽知道了,一邊幫我找書一邊教育我:“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這樣就不會丟失了。”最後終於在我的鋼琴下找到了。聽了媽媽的話,看著失而復得的書,我既高興又慚愧。從此以後,我每次看完書都及時送回原處,再也沒有丟失過。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幾句話,也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我在學習和對待作業上不夠認真,經常要媽媽督促。遇到不懂的問題,經常偷懶沒有記錄下來,課後查詢原因。也沒有及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含糊了事。在讀過了《弟子規》後,及時發現了自己存在的缺點。現在我經常對照《弟子規》提醒自己,相信以後我的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好。

  《弟子規》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讓我們行動起來,精心研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一個品德高尚、成績優異、對社會有益的好少年!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著琅琅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穫,很多啟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為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默默地開導著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著。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指引著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 ……”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才結識《弟子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我出生於七十年代,這本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優秀作品卻與我失之交臂,我認識它太晚了。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養品德、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把它做好、做到位,那就會出現 “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學習了《弟子規》後我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這個古代從三歲孩童到古稀老人皆知的道理,我們現代人有多少人知曉?即便有個別人記得拿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卻往往忘記了自己對父母也要盡孝道的道理。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行為養成和道德品質。學會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

《弟子規》讀後感7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的孔子,給他的學生起的,也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我比較深刻的句子是“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我還聽過這樣的故事:宋濂是我國明朝著名的大學問家。在他20歲時,他去請教一位前輩。老師正在授課。看到老師沒有注意到他,宋濂就恭敬地站在那裡,不懂的問題,也像別的同學一樣發問;有時老師被問得不耐煩,就大聲呵斥他,可他卻低頭接受,臉上沒有任何不悅的表情,也沒有反駁老師的觀點。後來,宋濂從老師那裡學習了更多知識,比其他同學收益都大。在生活當中,我們在路上遇上長輩,應禮貌地上前問好。當長輩沒有要說地事情,打算離開時,晚輩應該恭敬地退後站在一旁,等候長輩離去。宋濂也是一個好例子。

  還有“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在這裡,我奉送大家一句:言而無信,萬事皆虛。

  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後,我感覺到多讀一些書對我們在言行方面有很大的幫助。我想,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弟子規》等各種有益的書籍,爭取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8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幾點體會: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 聖人訓”弟子就是學生,規就規範。《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

  《弟子規》一共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八部分。總敘就是總的概括一下後面的七個部分。入則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裡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出則弟就就是在社會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奉事兄長。謹是指我們行為上要謹慎,不可放逸。信就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人無信則不立。泛愛眾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親仁就是親近仁者,以師是之,要跟他學習。仁者無敵。餘力學文就是除了以上六個部分所學習的之外,如果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學習其它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的每一部分都教給了我一個道理,入則孝告訴了我要孝順,出則弟告訴了我要奉事兄長,謹告訴要謹慎做事。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我一定要嚴格遵守《弟子規》中的知識,《弟子規》一定會讓我比以前更加好。《弟子規》適合所有學校與各種年齡的人誦讀他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是對家庭的和諧,社會風氣的淨化,也必然有莫大的助益。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說。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第子規》對我十分有益,在學習與生活中我也一定回按照《第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10

  現在,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嘆息:“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不懂規矩了。”“現在的寶寶特別自我,一點不會替別人著想。”

  別說孩子,即便是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年輕人,也驕傲任性,對父母缺少應有的尊重。現在的孩子確實越來越聰明,接受的資訊量多、知識面廣,但也透露出了一個非常危險的現實——任性、自我。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現狀。

  如何改變?

  這不僅需要父母們付出極大的耐心,去正確引導孩子們,還需要借鑑古聖先賢的智慧,讓孩子發現自身的問題。讓孩子們學習《弟子規》,隨著時間的變化,孩子們會慢慢地感受到書中內容的影響而發生根本的改變,直至將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習慣。

  這種改變不同於棍棒似的強制影響,而是孩子本有的天性顯現。透過長期熏習,這種習慣,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弟子規》學習的方法

  古聖先賢告訴我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典故、文言知識、韻律規律,有著根本的做人道理。在學習《弟子規》時候,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點讀,因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在讀的時候,不疾不徐,攝住心,讀一遍把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早晚各點讀一遍。早上點讀要告訴自己今天要按照《弟子規》所說去力行。晚上點讀看自己哪些沒做到,然後去修正。

  在誦讀的過程中,要把《弟子規》落實到生活中,規範孩子及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樣一來,家長和孩子不僅可以建立親密的關係,而且自然就“德日進,過日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