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讀《弟子規》有感1400字

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1400字

  從小到大,唸了十幾年的書,直到最近這兩年學習傳統文化,才知道有《弟子規》這樣一本專門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處世的書。如果我們這些已經知道,並認真學習《弟子規》教誨的人,能夠將這本經廣為流佈,使其深入人心,相信,未來的世界是美好的,未來的孩子們是幸福的,未來的父母、老師是省心的,整個社會是和諧的、融洽的,快樂的。為了這個目標,我也一定要從我做起,謹記諸位大德老師的教誨,努力改過,早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依《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7個部分列舉出為人弟子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現代家庭不可或缺的良好教材,這樣一本亙古彌新的經典,勝過成百上千的現代繪本,真的是物美價廉,是普通百姓家庭最好的選擇,但是,雖然大多數人已經知道了有《弟子規》這樣一本書,他們並沒有認識到這本書的真正地位和力量,其實包括現在的我,也沒有真正將《弟子規》中每一條都落到實處,我相信,直到有一天,我們真正能紮紮實實的做好《弟子規》,真正幸福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只有真正受益,真正做到的人,為大眾講演,才能真正改變人們“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的思想,提升人們的素質,淨化社會人心,災難才能越來越少,環境也將更加美好。

  《弟子規》開篇“總敘”,就將聖人對於弟子的要求,簡要述說,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學習了弟子規,經過一年左右的實踐,我體會到“孝”是做人的根基。讀著“入則孝”中的經文,心中不免慚愧有加,我家是姐妹兩個,因為自己從小學習尚可,身體又弱,所以,媽媽總是讓我放學就讀書、寫作業,家務活很少幹,漸漸長大,自己寧肯看閒書,也不去幫忙做事,慢慢養成了懶惰的`習性,更由於從小隻知啃書本,所以在工作崗位上,總有能力不足之感,領導交給的任務總是完成的不那麼令人滿意;更由於自恃學習成績好,漸漸有了驕傲的心態,對父母的教誨總覺不入耳,媽媽耳朵不好,更是沒有我懂得多,逐漸養成了嬌小姐的脾氣,聽不進一點意見,只有自己給別人意見,從不檢討自己,甚至有時脾氣來了,還要將父母長輩嚷嚷一頓,真正是大不孝,自己早已是地獄眾生而不自知,還自以為聰明過人,善良可愛。真乃“鼠目寸光、井底之蛙”,“只見他人短處,不見自己短處”,有時明知自己脾氣不好,不夠孝順,就是不肯改過,總要尋找父母長輩的不是來為自己開脫。

  經過讀誦、聆聽蔡老師講解各種經典,以及弟子規,才逐漸將自己的傲氣收斂,嗔晦心轉變,時時念母親、叔叔(生父已過世)的好處,婆婆、公公的辛苦;自己也已生養了小孩,為人父母的艱辛才體會了一點點,相比較父輩們吃的苦,我們所經歷的還不到他們的十分之一,我們若再不孝順,怎麼對得起生我、養我20幾年的父母,培養我成才的國家。一個人,只有心中常存感恩,她的人生才會有踏實的幸福感,才會保持、甚至增長自己的幸福指數。

  一個人能發自內心的孝順父母,無慾無求的去儘自己的本分,這樣就是與人的性德相應,自然而然就會長養慈悲心,恭敬心,對身邊的一草一木,對自己接觸的外界環境,心生恭敬、從容淡定,後面的“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親仁,進而餘力學文”,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不過,我們現代人由於缺少從小薰陶儒家文化的根基,所以,用兩三年的時間,堅持每天讀誦《弟子規》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根基才能扎得牢,將來長成的大樹才能枝繁葉茂,堪為棟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