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950字
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帶給我快樂,教會我做人。最近我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短小而精悍的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中,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梯、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書中言簡意賅的話,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還要對自己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並親近品質高尚的人。
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無比慚愧。書中所寫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告訴我們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便是很容易的事了;當父母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應一樣孝順,同時能夠自我反省,體會父母的心意並做得更好,這種孝順便是難得可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的我,卻與這《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相距甚遠。記得暑假的時候,過得很放縱,對自己絲毫沒有了要求,手機是暑假生活的主角,經常熬夜玩到很晚。父母得知後批評了我,到了最後,竟到了要沒收手機的地步。我當時實在是覺得他們在無理取鬧,對於父母的教育更是一個字都聽不進,時時頂撞父母,現在想想,實在是感到羞赧。父母之所以會批評教育我們,都是有著同一個出發點——對我們的愛,總認為父母太過嚴厲或太過囉嗦,可自己卻從未思量過父母為何要嚴厲,又為何要囉嗦?《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面對父母我們要做到和顏悅色,而“孝”,最難做到的恐怕就是“和顏悅色”了。
父母為我們做的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溫暖的大手握緊我們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在身邊悉心照料;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是他們如明燈般為我們指引方向……而我們,又何曾注意到,媽媽眼角的`皺紋,爸爸頭上那躥出的絲絲銀髮?我們為人子女,每天惦記著父母,為父母辛勞,這是起碼的良知,是作為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沒有能力做到,但應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父母回到家,倒一杯水;父母有心事了,給於他們關心……父母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的說一聲:我愛你們。這些事可能真的不算什麼,但這卻也是孝啊!父親母親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我們的青春,父母嘮叨了,請細心聆聽;父母耳朵聽不清了,請耐心重複;父母老了,請孝心待之。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說,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心中,父母也是我最寶貴的禮物。《弟子規》使我更明白“孝”的真諦,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同時,我們也應多讀書,讀好書,就如《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便是良擇。伏爾泰就說過“讀書使人心明眼亮”。